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2017年6月17日,全体党员赴马兰基地参观学习。体验马兰基地官兵的实际工作、生活,学习马兰基地官兵几十年来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在短短半天参观活动中,我却非常难忘,看到了自己从前未见过甚至未曾想到过的东西,也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深刻感悟。

参观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中国核试验基地历史展览馆,在这里观摩了核试验场微缩景观沙盘,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院士的纪录片,林俊德院士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一颗疲惫的心停止了跳动,临终前,林俊德院士交待:把我埋在马兰。在产观看纪录片的干警们无不感动落泪,我的内心更是久久不能平静。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是感动中国林俊德院士的颁奖词,这字字如珠的颁奖词足以说明林俊德院士为我国科技国防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随后一行人又陆续参观了部队官兵的训练、生活场所,在参观读书室的时候,看到了一个由“?”号组成的红色大书桌,不由得眼前一亮,听连长介绍说,这是战士精心设计建造的,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把问号变成句号,就必须置身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可以看出,每一个细节都寄托着战士们的匠心和志趣,让我肃然起敬。中午和战士们来了一次全方位的亲密接触,干警和战士们共进午餐,体验了军营生活,也让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味的掠影和记忆。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新时期 爱国主义教育 实效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学教育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和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这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在关键时刻凝聚起强大的民族团结力、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各高校的重要工作。

一、全面把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和大学生群体特点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实际的教育操作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缺陷,这主要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不够所导致的。其次,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有些大学生对“爱国”认识不到位的现象,造成学习过程中方向上的偏差。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某些高校课堂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够充实,教育模式比较老化、教学方法不够创新,以至于爱国主义教学多存在浅层次的读读教材、无思想上的爱国升华。学生对这样的教育感到枯燥,这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工作开展不利。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内心非常渴望并能够表达自身情感。但是由于校内教学的忽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普及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由于高校爱国主义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比较单一,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够深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改变以往单一、单调的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创新方式进行教育。例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及实践教学、爱国主义活动等各个方面贯穿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从各个方面贯穿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将课堂作为主阵地充分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引导,将学生引入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中。同时,应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够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平时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也要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的思想,以各种丰富多样的知识为载体,以生活和社会为践行舞台,既省时又省力。

2.以重大事件为契机,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比较倾向于对各种知识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没有很好地关注到大学生的自身感受。现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应该抓住时事和热点新闻,从最新最近发生的事件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关注重心和兴趣点。例如奥运会的举办大大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从而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更加深刻。

另外,可以从国外的重大事件中提取爱国主义情怀成分,但是教师必须搞清楚对象,我们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将外国的重大事件作为例子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热点报道和时事政治的真正含义。

3.抢占网络阵地,加强舆论引导,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互联网+”更是互联网创新模式下的新业态,为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离不开网络,网络信息的公开性和共享性使得它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风靡起来,成为地球村的高音喇叭,但是网络也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途径,所以我们要研究如何才能够抢占网络阵地,加强舆论引导,完善网络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从技术上把握现代教育的主要脉络。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输工具,使时事新闻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流传,同时相关官方回复、媒体分析和社会评论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但是“信息”有好有劣,如果学生对所看信息不加甄别地进行吸收,就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负面影响,使爱国主义教育失去作用。所以,学校及相关部门都应采取相应措施,加紧建设学校专属的网络媒体工具,如:建构校内官网或是校内APP软件。相关部门尤其是高校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应充分履行自身职能,最大限度地净化社会环境,引导社会舆论,抢占网络高地。

4.深化大学生历史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文化传统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下去的精神支柱。对于大学生来说,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传承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原因,一些学校将技术性强、实验度高、应用性广的工科和理科学科看得很重,而不太重视历史、政治等文学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不高。历史是继承民族文化和民族深厚底蕴的载体,只有深切地学习民族历史,才能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对民族的热爱,树立起爱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应仅从技术方面获得帮助,正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国能够一路走到今天,靠的不仅仅是方法,还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精神,帮助和支持我们走向今天的现代化。

某些大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所以,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和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心中建立起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做好铺垫。

5.加大在实践活动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

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单一容易导致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不感兴趣,产生一些厌学情绪。所以从根本上说要在加强内容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让大学生积极投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才能提高爱国主义意识。

社会上有浓厚的实践氛围,但是由于思想和行为有时脱节,导致实践过程中某些大学生可能因为不懂得保护自己而出现实践偏差的现象,对此,相关机构应加大社会的安保力度,为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三、结语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以,高校和相关部门要完善各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在深层次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认识到,之所以当前某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还不够强,是因为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只有社会和学校共同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曹丹.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少年儿童,正在幸福安宁地成长着,他们感到祖国可爱,人民可爱,可为什么可爱,怎样去爱,他们还是模糊的。要使他们了解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时刻准备着把祖国建设的更美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我们对少年儿童教育的中心。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容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因此,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应从小学生抓起,“从娃娃抓起”。笔者认为,从以下四方面展开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教学渗透,发挥课堂教育作用

晨读时间,让孩子们学会静静的看书,看看《中国地理》、《旅游》、《历史故事》,懂得祖国的一些知识,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让他们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也可以老师推荐介绍,讲述社会现状,并从我国与世界其他不同类型国家的对比中,让孩子们看到我国的优越之处与差距所在,从而增强学生的紧迫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多的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商量,在互相分享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祖国。

语文作为母语课程,传承的是中国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爱国教育的课程比比皆是。作为老师,立足语文文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捷径。小学语文课可结合课文《长城》、《桂林山水》等的教学,组织题为“夸夸我们的祖国”的活动,通过学生的自我准备和“夸”,祖国的美就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结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他们一定会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年是不幸的,最后冻死了,如果这个小女孩生长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她一定和我们一样,吃得饱,穿得暖,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可结合《》、《》等文章的教学,给学生讲爱国英雄的故事,使学生胸中有爱国主义英雄的光辉形象。

二、抓住契机,开展多样主题活动

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克服成人化,不能只靠讲道理、读文件、上政治课等等,而应当针对他们爱动的特点,组织一系列少先队活动,在活动之中,让小学生们逐步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充分发挥周一升旗仪式、每周的班会、校会、队会和学科德育渗透的作用,结合每年的元旦、重阳节、国庆节,以及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等节日,分阶段安排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成系列化、制度化。

引导学生懂得热爱祖国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主要是学校少先队与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建立联谊关系,让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与老人们结交,为老人们做有益的事,培养学生的爱心,从爱别人、爱有困难的人,进而上升到爱伟大的祖国。

每学年开展全校性读书活动,组织以“重环保,读好书,争创优秀,做小主人”;“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争创优秀,做小主人”;“读《中国资源》,爱祖国河山,争创优秀,做小主人”为主题等一系列读书活动。学校可以制定专题读书活动计划,并把活动纳入学校德育整体的规划中,与学校阶段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发动教师人人参与,全校老师和学生家长都是读书活动的指导者。

这些充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都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接近小学生生活实际,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就具体化,让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做得到。

三、宣传典型,树立爱国主义榜样

运用优秀影片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对于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和树立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培养党和国家的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电影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很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

学校是小学生“爱国主义电影教育”的基地,学校爱教电影工作应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中,开展爱国主义电影教育活动,是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教育结构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一种重要手段。优秀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科教片、风光片,是配合语文、历史、地理、生物、体育、自然等多学科最形象、最生动的辅导教材,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举措。因此,从学校领导到每一位老师,应把学校爱国主义电影教育纳入自己经常的工作议程,选择影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影评,把“爱国主义电影教育”活动渗透于德育、各学科教学以及团队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的前、后,请战斗英雄讲战斗故事,教育少年儿童懂得,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斗,为创建新中国献出了生命。今天,为了保卫我们可爱的祖国,无数战士守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这时,儿童们就会意识到:“我们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热爱祖国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四、营造氛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实践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学生成长过程的诸因素中,学校是中心,家庭是基础,社会是环境。学校要努力把教育工作和家庭、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还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青少年一代,创设并协调好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有效地防止学校教育的单一化。我们可以建设一支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代表、居委会主任、民警和热心青少年教育的社会人士组成的校外辅导员队伍,经常商议开展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热点问题,并由他们分别在家长会和校会给家长或学生上爱国主义教育课,指导家长在子女面前如何言传身教,尽第一任教师之职。我们还可以邀请法院、检察院、派出所民警来学校为学生上法制教育课,在学生中开展“我与家长齐学法”活动。通过与家庭的沟通从小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热爱生活,胸怀祖国,立志报国。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1-0096-02

一、微媒体舆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外在影响

(一)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队伍的影响

微媒体背景下信息的共享性逐渐淡化了大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可,大学生通过自主地选择信息,逐漸摆脱了大学生信息劣势的地位,与此同时,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信息优势也受到了威胁和挑战。由于微媒体的教育形式更加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和关注,所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改善和调整。[1]目前,传统的教师队伍中大多数人不仅缺乏对新媒体的认知,也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从而拉大了教育队伍与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与此同时,加大了在微媒体背景下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困难程度。

(二)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认知和情怀的影响

爱国主义一直是大学生教育的主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凝聚人们对社会思想、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信心方面就显得更加重要。[2]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认知和情感都受到了相应的淡化和动摇,微媒体信息的复杂化致使网络上会出现相应的负面消息和反动势力,在一些重大事件中,会出现故意扭曲事实的现象,甚至会放大传播事件的负面效应,通过微媒体进行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消极报道,从而达到不法目的,甚至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开始质疑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动摇对党的热爱和信任,淡化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

二、微媒体舆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挑战

(一)给教育者的权威性带来挑战

随着科技革命的促发作用不断增强,网络信息时代随之降临,微媒体的出现形成了极为强大的舆论场。长期以来教育者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所占有的诸多优势开始被动摇,这也极大地挑战着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威性。教育者作为学生对信息进行获取的唯一的渠道的地位一去不复返,微媒体也逐步发展成为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爱国主义知识以及对社会的脉搏进行感知的更重要的渠道。相对于学生群体这类教育对象而言,教育者单向的信息优势开始逐渐丧失。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获取关于爱国主义的知识、获取和感知社会上重大的事件与信息、表达相关的观点和情绪等诸多的活动,大学生仅仅在这样一个具有高度互动性、即时时效性以及高强度开放性的平台上就能够完成,教育者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占据的优势性的话语权与解释权,开始出现了动摇,受教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会获取这些教育者曾经具有的优势。

(二)给旧式的教育途径带来冲击

对于当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各校授课的主要途径有两类。第一种课堂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对爱国主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为主要支撑。第二种方式则是进行社会实践。在这样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其教育理念是“全员化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育人过程化”,对理论进行灌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接受学生的心理方面咨询,并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尽管在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不断冲击的今天,上述培育方式和途径依然能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微媒体依然极大地削弱了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筛选和掌控、对媒体舆论的监管和引导的能力与权力。任何学生都能够从微媒体中对所需信息进行获取,并且进行实时的传播。这就使得书本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失去了单向优势,师生教学和实践也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了。

(三)给理性爱国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平台的不断更新,网络民族主义势力蠢蠢欲动。其民族主义的心态和情绪的表达非常极端,并强烈期待着对社会舆论的影响。[3]其不当言论在微媒体上肆意传播,极大地释放几何式的效应,对大学生的情绪和爱国主义信念以及情感造成重大的、消极的、不良的影响。

基于大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而言,其瞬时性的认识和判断以及广泛延伸性的思想感情之间存在极大的冲突。在面对微媒体上大量的网络极端民族主义的言论和思想时,这对矛盾就会体现得相当明显并不断激化。在爱国主义的观念上和表达爱国之情的方式上多元化、多样化,这是对大学生发展时期生理与生理发展阶段最为明显和直接的反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依然需要长期的磨砺以最终成型。由此可以看出,在微媒体的重大影响之下,信息的传播和共享的速度和形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多方面的舆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与情感极易产生扰乱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理性爱国进行科学的、正确的引导成为最为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三、微媒体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利影响的应对措施

面对微媒体对于爱国主义的不利影响,要求教育者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以严谨求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在有效地解决不利影响的过程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自身吸引力。

(一)教育者更主动,创新教育观

首先,要紧紧把握微媒体信息开放性、交流互动强的特征,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中融入其互动的观念。[4]微媒体平台作为一个极具开放性的信息场地和领域,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也因为其信息的开放性和交流互动强的特性展现出平等交互的新状态。再细化地讲,教育者通过对自身主动性的发挥,将多元化的意识价值观念统筹为一的全过程,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其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行引导教育的全过程。

其次,要紧紧掌握微媒体平台便捷和即时的特性,着重在微媒体的使用技巧和构建微媒体平台两方面入手,在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活动中对其整个的组织活动和教授的过程渗透进学习理念。其一,教育者必须熟练掌握微媒体的使用技巧。教育者能否在教育活动中对其自身的个人魅力进行极大的彰显,对广大学生求职的兴趣进行积极的引发,其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教育者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良好,对文字以及音视频和图片的处理和编辑运用能力是否熟练。[5]其二,各高校的各个部门也必须积极构建微媒体的平台。校内的各个组织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微媒体的体系建立相关平台,将校园微媒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教育目标更有针对性,分类不同的教育对象

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引导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教育活动中对症下药。作为受教群体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因素诸如出生地、民族、家庭构成、家庭经济状况和民俗习性等存在差异,其身心的发展程度以及对教育的需求也在各项活动中呈现差异性。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有针对性,更加与教育对象相贴近,不斷夯实教育工作的基础,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在微媒体平台中心理以及思想活动的态势进行了解和掌握,更加准确地掌控大学生思想的脉搏,真正的在教育中实现目的。

对大学生进行分类的引导力度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爱国观念科学的、理性的形成加以帮助和引导。在分门别类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基础上,对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进行解析,对大学生可行的、科学的、理性的爱国行径进行不断探索。影响该分类引导方式的关键因素,是要将不同类别的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探索改革其方式与手段、载体和路径等诸多方面,不断创新教育工作。在微媒体平台之下,探索对教育内容更加有效的传播方式,更加贴近每个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以更加通俗易懂的爱国主义教育观念取代繁琐复杂不易吸收的传统性的条文,引导大学生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中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益的爱国观、价值观。

(三)爱国主义教育更具吸引力,完善教育方案

首先,营造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要积极促发和提升大学生的兴趣,以兴趣更好地指引大学生享受愉悦的学习过程。在教育心理学以及各科目的教育之中,兴趣本身就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更是学生自身带有的吸引力,是一种天赋。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做到将这份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吸引力贯穿于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始终。

其次,微媒体平台具有非常强大的开放性,针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授形式也能够借此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在微媒体的平台中,文字是最直接的信息传播形式,图片是最直观的信息传播形式,音视频则是一种传统和新兴信息传播相结合的形式,这些形式都是非常有效的。在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可以在微媒体中寻求一些对舆论引导非常成功的重大事件和焦点事件进行有效的借鉴,对自身教育的形式加以丰富。将最热点的信息通过微媒体平台进行与学生的共享,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教育的内容作为教育者和学生之间最直接的连带,是教育的目标最佳的体现形式。[6]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对教育对象产生的感染力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感染大学生的程度,其关键在于,寻找特定主题,围绕其进行相关的众多材料的系统化整合,并将其改变成生动的有趣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以小品、话剧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的内容,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文奇.探析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黑河学刊,2012(8):104-105. 

[2]邓小玲.利用微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1(7):173-174. 

[3]王菲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正确面对微博[J].经济研究导刊,2011(32):276-278. 

[4]张慧.微博时代: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45-146.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4-242.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全球化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措施

中国青年素有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崇高信念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恰是这一系列信念的轴心。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格、专业素质等全方位培养的重任,尤其在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及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变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当本着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探索,寻求新的突破,以求取得实效。

一、全球化背景对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进程,安东尼・麦格鲁认为:“全球化是构成现有世界体系的所有国家和社会间多层次的关联和相互联系,是世界上一个地方的事件、决策和行为最终对遥远的其他地方的个人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过程。”[1]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势必对我国包含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它各方面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1.全球化对国家与职能的弱化。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不仅要依据本国利益制定发展战略,而且要兼顾到世界其他各国的共同利益。要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以让渡一定的为代价,换取其他各国的协调与合作,欧盟的建立与运转机制便是最典型的例证。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与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也使得国家的绝对日益让步于国际合作。

2.全球化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淡化。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予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空前大好环境,但市场经济的利益核心又会导致大学生形成重视个人利益,忽视国家与社会利益的倾向,有悖于政治信仰中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的诉求,使大学生群体这一国家的希望所在游离于“匹夫有责”之外,甚至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路线之争中迷失方向。

3.全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一方面,“在当前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由于受社会不良因素和西方宣传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学生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各种新问题,有的青少年学生比较欣赏以享乐主义为主的西方生活方式,比较崇拜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反而不太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或者看不起中国的文化”。[2]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与信仰等方面的冲突,尤其是发达国家推行的军事霸权与文化霸权,容易引发大学生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对立情绪,中韩民间对于端午节申遗之争,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受阻引发的抵制家乐福事件,都是全球化进程激化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具体表现。

二、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对的主要问题

1.全球化背景下爱国的认知问题。新编写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爱国主义重新定义,明确阐明了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是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其实质为“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并说明“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祖国深厚感情产生的基础,而这种深厚感情是“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同时需要以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国家的“软实力”。[3]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世界性人口的流动与交流,教育的日益国际化,国家间人才的交流与优势互补,都如齿轮一般带动着世界向前发展。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全球化背景要求当代大学生以宽广的眼界看世界,以理性的精神面对社会现象,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爱国主义推崇整体观念,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至上。全球化时代的现代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则更强调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严复把穆勒的《论自由》翻译成《群己权界论》,用意就在于把儒家文化和自由主义融为一体,强调个体与社会、责任与权利的有机统一。

全球化在客观上打破了原有个人空间的地域限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进而使得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以郎平为例,从以“铁榔头”的威名的民族英雄,到退役后出国进修,再到之后的复出担任国家队主教练,最后在北京奥运上,郎平作为美国女排主教练率队夺取胜利,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其中变得交错复杂。但据网上的问卷调查显示,理解和支持郎平的占七成以上,这个数据对中国来说是个巨大变化,这显然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中国人的胸怀开始变得宽广,对同胞变得更加宽容、理解和尊重,同时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赋予了更加宽泛、人本的内涵。

3.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问题。中国文化传统自古有着吸收外来文化的博怀,有着协和万邦的国际主义精神。从孙中山的“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从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到同志的“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的庄严承诺;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庄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直到今天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所体现出的负责任大国的有力举措与积极态度,这些历史事实无一不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完美融合。

正确处理好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关键在于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表面上看好似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是爱国主义的,其实质是违背了国家和民族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三、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1.教育模式的单一性与简单化。我国高校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多依靠课堂教学,依赖少数两课教师和辅导员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教育方法,甚至仅作为思政课中的某一章节被一笔带过,有悖于其在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中的重要性。

2.教育过程的单向性与教条化。传统爱国主义教育通常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缺少互动,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容上也以理论教育为主,即通常所说的“大道理”,爱国主义变得抽象而空洞,缺乏实践中的具体可操作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麻木。尤其在一些颇具争议的问题上,未能引导学生学会以理性、辩证的态度去鉴明一些在理论化教育中所无法简单套用理清的模糊地带。

3.教育资源的滞后性与疏离化。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资源的选择上多以教科书为主,或是补充一些时政读本。教科书的经年不变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和世界格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实中所塑造的榜样也多是以“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为主,习惯性地以思想品格的最高标准来要求教育对象,与当下青年大学生中流行的“草根情结”不相呼应,进而影响教育取得实效。

4.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与负作用。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美德与陋习同在。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也处在一种初级无序状态。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负面现象,这些负面现象所产生的负作用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在“象牙塔”内所进行的正面教育的效果。

四、完善与改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措施

1.科学教育体系。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相对独立的部分,其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理性的、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因此,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就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爱国觉悟,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制定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其教育目的又必须与学校德育大纲所确定的目标完全一致。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确定和层次的安排,还要顾及学校德育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只有二者协调一致,才能避免教育内容的重复,突出每个阶段教育的重点,使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合于学校的德育工作之中,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其他教育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全时空育人的合力优势,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再次,爱国主义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还受到具体培养目标的制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确定和层次的安排,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的变化发展。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其理论知识和思想觉悟的水平,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方式,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但在教育过程中又都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向。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确定和层次的安排上,都必须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的变化发展。

2.丰富教育内涵。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爱国主义既是一种信念,又是道德准则、政治原则和价值尺度,还是言行的规范。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既包括历史的、传统的优秀文化道德的教育,又包括现实的政治、理想、信念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清醒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层次,整体规划阶段教育的目标体系,并保证它们与整体教育的总目标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切合实际、结构合理的教育体系,我们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才能在提高驾驭能力的同时,使爱国主义教育井然有序、卓有成效地进行。

3.活跃教育形式。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每一层次都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认识到行动的上升运动。教育内容的安排,必须体现出这种层级递进关系和螺旋上升的运动趋向。只有从既有条件和可以创造出的条件出发,使内容设计可行,层次安排合理,便于实施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文化设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广泛参与而又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形式,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营养、接受熏陶、经受锻炼和考验,以发挥和实现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4.优化教育环境。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与外界有着广泛联系、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开放系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条件,教育者、被教育者的素质,教育活动所处的环境,以及教育基础设施,都往往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教育内容的安排就不能不考虑到上述各种外在条件。如美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志愿服务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将大众传媒、商业界、市民和宗教团体联结起来,创造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4]使爱国主义教育既突出时代特色,又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社会现实,真正解决一系列令学生困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爱国主义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召力。

参考文献:

[1]A.MccrewandP.G.Lewis.GlobalPolitics:Globalizationandthe NationStates.Cambridge:ThePolityPress,1992:23.

[2]周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高校理论战线,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