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国主义征文

爱国主义征文

爱国主义征文

爱国主义征文范文第1篇

岳西汤池中学高一(1)班 胡祥霄

“轰”的一声,火光漫天,人们慌张地逃窜。我看见一艘艘巨大的挂着“米”字旗的轮船。船上的炮火直指广东。几日,便看见清政府的钦差大臣带着求和声明赴广东与英方“议和”。就这样,长期闭关锁国的清政府无奈地打开了中国国门。

似乎还没有结束。

这年,又有两个强盗打劫了这片富饶之地。我看见一座华美的宫殿在烈火的焚烧下逐渐倒塌,我看见无数的珍宝被掠夺一空。我看见了罪恶,看见了无情和冷漠,还有,我看见了软弱。明明是被侵略,却是向侵略的国家俯首。又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夹杂着所谓战胜国的阴笑,掺合着战败国的讪笑。我看到了一个曾经的帝国如今的没落。

又是一个冬天。

不敢凝视。同一种肤色的人种举起了刺刀,砍下了另一个人的头颅;一个人举起机枪,对一群被捆绑的人进行扫射,顿时血流成河;一个活人被推上了手术台,进行惨不忍睹的实验……

这些惨痛的历史,这段黑色的记忆,这些无法抹去的过往,在我的脑海中涌现,难道中华民族从此一蹶不振?难道从此以后这头雄狮就此长眠?

场景变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随着这掷地有声的宣言,举国沸腾,人民欢庆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

这是一个春天里的故事。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带领中国向世界迈出了一大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中国的身影出现的愈来愈频繁。一九九七年和一九九九年,香港和澳门陆续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深圳、上海等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这是十分光明的前景。

中国的高科技事业也蓬勃发展。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再是梦;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投入军事,增强了国防力量,还有首次太空授课、“天神”对接等等。这些无一不说明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

中国并没有就这样倒下,中国这头雄狮正在怒吼!

中国,有着梦想的中国!它从浮躁走向了踏实,从彷徨走向了坚实,从低沉走向了成功!

爱国主义征文范文第2篇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之情应如何表达?现大力倡导的理性爱国主义又是什么?本文以东京审判为例,借倪征燠等人面对困境捍卫国家利益的具体行为,阐释理性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和现实性,从而倡导理性爱国,用有益的行动表达理性的爱国之情。

关键词 :爱国主义;理性爱国;东京审判

中图分类号:D0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060-03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国际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使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态度变得十分微妙和复杂,以“中国威胁论”最为典型。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在整体战略伙伴的关系下,也出现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一系列的“软封锁”的现象。中国与他国之间各种利益的摩擦与冲突将始终贯穿于中国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随着冲突的加剧,国内产生了一些较激烈的、情绪化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行为,如抵制外国货、网络“谩骂”,甚至打砸外国商品等。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感与爱国行为,已不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也不利我国发展的长远利益。因此,大力倡导一种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理性爱国主义将有重要的意义。

一、爱国主义与理性爱国主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人研究爱国主义。那么爱国主义是什么呢?国家教育部认为“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忠诚和挚爱的情感,表现为维护祖国利益和尊严、捍卫祖国主权和统一、促进祖国发展和进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①爱国主义是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的流露,是一种对国家信仰的体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必然会产生摩擦——无论精神上的、经济上的或者文化上的。如何表达爱国之心,将是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中国公民必须面对的问题。概括地讲,爱国所包含的强烈情感应是积极理性的;爱国所拥有的紧密团结应是博大包容的;爱国所包含的坚定意志应是高瞻远瞩地尊重世界发展的潮流。爱国主义包含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的自发意识,在赋予了强烈的理性色彩后外化为持久坚定的爱国行为。

从总体上讲,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非理性的、狭隘的、本能的、甚至是封建宗法的爱国主义;另一种是理性的、普遍的、反思的和现代化的爱国主义。关于这两种爱国心的区别,法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是这样论述的:“有一种爱国心,主要来自那种把人心同其出生地联系起来的直觉的、无私的和难以界说的情感。这种本能的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惯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轻率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只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它把国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宁中衰亡。”“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的利益之后便会消减。”②

理性爱国主义就是在基本的爱国情怀之上,通过合理的表达途径,所展现的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爱国情操。它不是简单地喊口号,而是厚积薄发的情感积累;它不是盲目地抵制外国货,而是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的利益,与狭隘民族主义的激进行动有着本质的区别。理性爱国的实质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站在大局上客观理性地应对冲突和纠纷;理性爱国不盲目崇拜自己的祖先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爱国是在追求自己国家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人民和文化,倡导世界和平理念。当今的爱国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弘扬这种理性的爱国主义,促使朴素的爱国热情转化为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促使精神上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爱国行动,为国家强盛、百姓富足发挥真正的作用。理性爱国主义理应成为我们面对国际摩擦的首要选择。

二、东京审判上的理性爱国主义

理性爱国主义与朴素爱国主义情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在面对冲突和摩擦,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和理性的行为能力,不浮躁、不盲从,真正维护好国家的根本利益。笔者借倪征燠在东京审判上的具体表现阐述理性爱国主义。

1946年5月3日,根据波茨坦公告宣言,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同盟列国对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首恶之一——日本军国主义领导集团进行了正义的审判。中国公民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欢呼,期待早日审判这些罪恶深重的侵略者。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审判按照英美法制度进行,美国还给每名被告准备一名到两名美国律师。相反,当时的中国政府以为这场审判是铁定的结果,严厉惩处对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犯下弥天大罪的日本战犯。但实际情况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轻松,由于在人员和证据上准备不足,致使在第一阶段的法庭审判中陷入被动。照此发展,很有可能眼看着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贤二等战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面对极其复杂的英美法律程序,倪征燠作为第二批赶赴东京审判的中国检察官首席顾问,运用自己深厚的法律知识和聪明才智,帮助中国检察官破除万难,成功让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贤二等7名战犯被判死刑,为中国人民争取到最大的胜利,祭奠了战争中牺牲的同胞。

倪征燠是怎么做到的?一是努力寻找铁证。当他赶到东京时,审判的第一阶段早已结束。经过对法庭笔录的深入研究,他明白要想扳回局面,只能在对被告个人辩护阶段进行诘问、提交新证据。可问题是如何搜集确切有力的证据。因为没有一个司令官会边打仗边搜集证据用于日后控诉战犯。经过多次商讨,中国检察组的同志请求进入当时已被关闭的日本前陆军省档案库。他们在里面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查找、研究证据。经过昼夜努力,终于在卷轶浩繁的档案中找到一些有用的文件。二是拆穿战犯辩护中的谎言。在第二阶段,土肥原贤二放弃亲自辩护,避免与中国检察组正面交锋,借此来逃脱罪责。而板垣征四郎刚愎自用,登上了辩护台。倪征燠并运用渊博的法律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对板垣征四郎48页内容空泛、颠倒黑白、信口雌黄的辩护词中的事情几乎全部仔细盘问,同时不忘提到土肥原贤二,揭露他们两人协同策划并实施的罪恶侵华活动。倪征燠运用法律理论和证据在法庭上一一反驳了板垣征四郎提出的15名证人的证言,使他们败阵而退

回顾倪征燠在东京审判上的成功,是得益于他对法律忠诚和厚实的法学功底。他崇尚正义,并选择学习法律来伸展报国之志。他在看到上海“会审公廨”中外国领事、律师的狂妄和中国法官的卑微后,深受刺激,并立志改变中国的司法现状。他学习中国法律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外国法律,取得了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多次赴英美实地考察,探究英美法系的规则与理念。这是他为我国赢得东京审判的胜利的重要原因所在。一颗持久的爱国之心,并付诸于实践,这就是倪征燠用自己的言行所诠释的理性爱国主义。

三、东京审判对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东京审判告诉我们,爱国不能只停留在非理性的浅层次上。非理性爱国主义主观上往往注重于口号和语言的渲染上,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易引起盲目的、极端的情绪和行为;客观上,其爱国的言行背离了国家战略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影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来之不易的国内外环境,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中国面临加速发展的国际背景下,只有大力弘扬理性爱国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理性爱国主义要以维护国家、民族长远利益为重。爱国之心人人有之,但什么是正确的爱国心却是值得每个公民深思的问题。清末的保守派大臣对国家也是一片热忱之情,但是他们一味沉迷在天朝强国的老思想中,这种盲目自大、固步自封阻挡了国家的进步,最终导致国土一度沦丧。可见忽视国情的民族自大主义是非理智的。但是对自己国家全盘否定的民族虚无主义也是不可取的,必须予以坚决抵制。我们所倡导的理性爱国是正确客观地认识国情,自豪我们拥有的文明,正视我们存在的不足,聚力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这种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如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等。目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趋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当前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状况之间的矛盾。我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要维护世界和平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促进生产力发展,更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这就是我们的大局,这就是我们国家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要正视自己的国情,从国情出发,从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践行自己的爱国意志。这是理性爱国的基础,任何脱离这一基本的国情和利益的爱国都不是理性爱国。

2.理性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抓起贯穿终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扎根于人的内心之中,理性爱国主义教育要做的就是通过教育把这种朴素之情赋予理性,上升到符合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教育要根据人的不同成长阶段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从而达到最优的教育目的。例如在幼儿时期,人的好奇心最强,智力水平有限,这时宜采用生动、形象、浅显的直观教育方式。倪征燠在幼年时期受小说和戏剧的影响,嫉恶如仇,心中埋下了正义的种子,最终走上法律报国的道路。在易叛逆的青年时期,人的思想活跃多变,辨别事物的能力增强,受周围环境影响大,这时宜采用以“做贡献”为主题的情感体验的爱国实践教育,强化主人翁意识。总的来说,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关键是要充分尊重受众群体在理性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把他们在理性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并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切身感悟、深刻自省、躬身实践等,从而把这种与生俱来的朴素爱国情感升华为更高层次的理性爱国主义情怀。

3.理性爱国主义的弘扬与践行必须落实到娴熟的专业技能。有了理性的爱国思想,接下来就要把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空口白话不能使国家变得强大。爱国不是挂在嘴上喊喊的口号,而是应该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地做出来,转化为实际的报国行动,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打铁还须自身硬。国家是一个大机器,每个平凡的螺丝都极其重要,缺一不可。只有螺丝各司其职,机器才能平稳快速地运转。倪征燠不满上海“会审公廨”中外国领事、律师的狂妄和中国法官的卑微,立志改变中国司法现状,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法律学习中,提升技能,成为中国司法界的领军人物,为中国司法建设贡献力量。东京审判中,倪征燠如果没有雄厚的法律专业功力,就很难在英美法系框架下实现中国人民惩治二战日本战犯的愿望。因此,理性爱国者是通过厚积薄发的专业技能和卓有成效的专业活动为祖国做出贡献,在贡献中浸润着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结。广大的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正是奠基和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关键时期和黄金时段,一定要全身心地打好专业基础,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或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理性爱国主义。

注 释:

①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爱国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J].求是,2009(1):53~55.

②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译本)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68~269.

参考文献:

〔1〕倪征燠.淡泊从容莅海牙[M].法律出版社,1999.

〔2〕何序哲.简论理性爱国主义[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张朝管.爱国还需理性——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爱国主义教育[J].职业圈,2007(7).

〔4〕鄂杨.弘扬理性的爱国主义[J].瞭望新闻周刊,2005(33).

爱国主义征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拜占庭意象 叶芝诗歌 象征主义 神秘主义

1928年叶芝(W.B.Yeats)发表了代表作《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两年之后,他又创作了一首姊妹篇,《拜占庭》(Byzantium)。在这两首诗中,叶芝运用最得力的两支画笔――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描绘出了肃穆、恢宏而不朽的古拜占庭形象。在那里,灵魂得到净化,精神歌唱着人类生活的腐朽。

拜占庭享国一千余年,它是罗马帝国的遗子,又处在希腊文明的核心地带。因此,拜占庭继承了“希腊的荣光和罗马的宏伟(爱伦・坡,2013:140)”。数百年来,凭借着先进的军事技术,深墙高垒、固若金汤的圣城君士坦丁堡在哥特人、匈奴人、汪达尔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和许多其他蛮族一次次的冲击下屹立不倒,保护了古希腊、罗马流传下来的无尽宝藏。威尔・杜兰特宣称,这座城市能够保存希腊文明的无价珍宝,并在文艺复兴时期将之传递给意大利人,乃至整个西方世界,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伟业。1399年拜占庭帝国皇帝曼努埃尔二世(Manuel Ⅱ)为了不受奥斯曼帝国的威胁,前往西欧寻求军事和经济上的支持。当时拜占庭帝国积贫积弱,雄心勃勃的伊斯兰苏丹早已虎视眈眈。拜占庭的国土四分五裂,人民却还因为不同的打得不可开交。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曼努埃尔二世,这位“生于紫色宫殿(Born to the Purple)”的国君仍然以非凡的人格魅力、优雅的举止及渊博的学识深深地折服了那些“未开化的”西欧人(罗杰・克劳利,2005),这就是拜占庭意象在西方世界的缩影。

叶芝从未去过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现称),但在1924年他去了西西里,研究了拜占庭时期的马赛克画。他还去过拜占庭的旧都拉文纳,在古建筑的墙上看到了圣徒和哲人们的画像(周珏良,1982)。这有可能是“啊,圣徒们在上帝的圣火中肃立/宛如墙上镶嵌的马赛克金饰”这行诗的灵感来源。在《驶向拜占庭》和《拜占庭》这两首诗中,他用拜占庭意象表达了对精神永恒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爱尔兰乃至整个人类世界的期望。

一、叶芝诗歌中拜占庭意象的象征主义解读

20世纪初,法国的象征主义传播到了整个欧洲及美国,一般认为叶芝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接触到象征主义的。叶芝曾前往巴黎拜访过马拉美和魏尔兰,但他的象征主义体系与法国人截然不同,因此他宣称法国的象征主义对他影响甚微(Tuohy 1976:84)。叶芝的象征主义根植于他的神秘体验及文学阅读,他相信象征有着不为人的意愿所转移的能量,象征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傅浩,1999:46-49)。叶芝是第一位建立起自己庞杂而晦涩的象征体系的诗人。他相信人们思想和记忆的边界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此,不同的思想会互相融合,从而形成人类的共同记忆、自然的全部经验,而象征正是唤醒这种记忆的方式。叶芝重复使用特定的意象,从而赋予它们特定的象征意义(Rhee, Y. S. 2013)。

《驶向拜占庭》和《拜占庭》是~芝中晚期的作品,在这一创作阶段,叶芝的象征主义手法愈加纯熟,运用自如而不着痕迹。叶芝在《驶向拜占庭》的前两个诗节中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年轻人沉湎于肉体享受,老年人行将就木,物质世界躁动不安。叶芝试图逃离外在现实,直面内在的真实。叶芝相信,查士丁尼一世治下的拜占庭帝国是贵族文化的代表。在那里,肉体和灵魂、政治与哲学、艺术与宗教、个人与社会都处在安详宁静的和谐之中(叶芝,2012:110)。于是他离开这个“不是老人的国度”,驶向了拜占庭。

在这首诗中,叶芝这样描绘拜占庭教堂里的马赛克壁画:

啊,圣徒们在上帝的圣火中肃立

宛如墙上镶嵌的马赛克金饰(叶芝,2000:80)

马赛克壁画是拜占庭的一种传统艺术。拜占庭工匠改进了马赛克技术,用马赛克装饰教堂的穹顶和墙壁。圣索菲亚大教堂里用马赛克拼缀而成的基督像至今清晰可辨,栩栩如生。马赛克反射出的光晕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叶芝于是向马赛克壁画上的圣徒们祈祷:

请从圣火中驾临,环绕这锥体,

做那教我灵魂吟唱的导师。(叶芝,2000:80)

显然这里“火中的圣徒”意味着灵魂在火焰中得到净化,世上的万物都会消亡,恒星会熄灭,群山会崩塌,丰功伟业不过弹指云烟,甚至爱也会变得淡薄,唯有美和美的精神永生不灭。拜占庭的马赛克壁画就是最好的证明。

诗人要从他垂垂老矣的身体中挣脱出来,他愿化身为一只金鸟,在那永恒不朽的圣地歌唱:

或立于金枝之上

面对着拜占庭的王侯贵妇吟唱

直说尽那前代古人、后世来者。(叶芝,2000:81)

传说在拜占庭的宫廷中有一棵金树,树上有金鸟日夜啼唱,这就是“立于金枝之上”的起源。金鸟意象也是叶芝诗歌中的经典意象,金身不腐,歌声不息,是艺术永恒的象征。而“拜占庭的王侯贵妇”,则是古拜占庭贵族文化的代表,他们追求艺术之美,重视精神的纯净。在《拜占庭》中,叶芝再次提到“金鸟”:

在金属不变的光芒中

大声嘲笑寻常的鸟儿或花瓣

和一切污泥和鲜血的混合物。(叶芝,2000:108)

在叶芝看来,金鸟作为拜占庭的艺术化身,超越了所有物质存在。它不但代表着精神的不朽,而且蕴涵着心灵的纯净。诗人用瑰丽的想象装点了这些意象,他愿被锻造成一只金鸟,歌唱集古典主义之大成的拜占庭文化,夜以继日,这就是老人的理想归宿。

有趣的是,叶芝诗歌中拜占庭皇帝和士兵的形象并非纯洁无瑕,他们仍然属于充满“狂躁和污泥”的物质世界:

追逐着大教堂的钟声;

那被星光或月光点亮的穹顶

蔑视人的一切,

都不过是一团乱麻,

是人类血管中的狂躁和污泥。(叶芝,2000:108)

查士丁尼大帝从野蛮人手中夺回罗马,击败了@赫一时的萨珊王朝,但叶芝对这些并不感兴趣,甚至彪炳千古的查士丁尼法典也难入他的法眼,他所看重的仅仅是当时繁荣的艺术和文化。举例而言,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月光皎皎,星光熠熠”的穹顶。据《剑桥插图中世纪史》记载,君士坦丁堡的市民们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崇拜,据说只要月光照耀,君士坦丁堡就永远不会被攻陷。因此,“月光点亮的穹顶”同时是和平和庄严的象征,亦即艺术的象征。叶芝相信只有艺术是永恒的,而艺术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蕴含着象征符号。解读分析这些象征符号,是巫师及其继承人:诗人、音乐人和画家的职责。

叶芝将拜占庭意象看作暴力的现代世界的对立面。他在《二次降临》中写道:“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血色迷糊的潮流奔腾汹涌,到处把纯真的礼仪淹没其中。”(叶芝,2012:98)千年以来,拜占庭在各个方面始终走在西方世界的前列,~芝试图重返拜占庭,为躁动不安、物欲横流的现代世界寻找一条出路。这两首诗中的各种拜占庭意象反映了叶芝的精神追求:纯净的灵魂,永恒的艺术及贵族文化,凝聚成一个词语:拜占庭。

二、叶芝诗歌中拜占庭意象的神秘主义解读

十八九世纪,随着浪漫主义在爱尔兰的兴盛,爱尔兰人的神秘主义传统也得到了新生。爱尔兰人尊重自然和感性,用神秘主义对抗工业化带来的物质主义。叶芝曾说过:他生命中最大的乐趣是写诗,其次就是从事神秘主义研究(傅浩,1999:11)。叶芝宣称他离开宗教就无法生活,但他很少去教堂,却对鬼神敬畏有加。他认为鬼神是对生者心灵的安慰,也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大约在1884年,年轻的叶芝得到一本A.P.辛奈特所著的《佛教密宗》,从此开始潜心研究神秘主义。此时唯灵论在欧美盛行一时,叶芝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立了一些神秘主义团体,比如都柏林秘术协会及金色黎明(斯塔德厄普,2008)。叶芝相信,神秘哲学是所有真理中最重要的事物。如果说象征主义连接了自然与人类的精神世界的话,那么神秘主义就是实现象征的有力武器。叶芝吸收了各种不同的神秘主义理论,并以此建立了神秘体系。

如前所述,拜占庭保存着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西方人将它视作灿烂文明、先进科技及古代魔法的象征。1453年,奥斯曼帝国兵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人用神秘的希腊火烧毁了奥斯曼舰队(Crowley 2005)。以希腊火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曾在公元447年抵挡住阿提拉的内外城墙,繁复的东正教仪式及高深莫测的皇室都增添了拜占庭的神秘感。

在叶芝生活的年代,拜占庭已经灭亡了数百年,那些传奇故事和异国情调变得愈加模糊和神秘。因此,叶芝赋予各种意象丰富的神秘主义特征。比如《驶向拜占庭》中的“鲑鱼聚成瀑布,鲭鱼充塞大海”就像是一种秘密的仪式;《拜占庭》中“冥王的卷轴”则暗示着精神被尘世的经验缚束;而“在驰道的火焰中起舞”则借用日本能剧的因素,喻指洗涤罪恶的过程,这些神秘主义手法活跃了诗中诡秘的氛围。

在《驶向拜占庭》中,诗人向火中的圣徒祈祷,请求他们从火中降临,围绕锥体游行,这一怪异的场景其实就是当时一些神秘团体的例行仪式。两首诗中都提到拜占庭的金匠,他们将人类的灵魂封存于永恒的艺术品中,这样玄之又玄的技艺很可能来源于叶芝的炼金术研究。至于“骑上海豚的污血之躯,灵魂接踵而至”,则化用了海豚驮着逝者灵魂去往极乐岛的传说。

叶芝对拜占庭意象加以神秘主义的修饰,使之产生了一种陌生、奇诡而又庄严的异域氛围。欧洲彼时的战乱与神秘的永恒之境两相对照,更显得叶芝追求的难能可贵。

三、叶芝诗歌中拜占庭意象的政治解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尔兰承受着连年战争、大瘟疫、殖民压迫和民族分裂,死者枕藉,流民失所,国家凋敝不堪。叶芝说,我是一位爱国者,而非民族主义者。他见证了爱尔兰,认为自己有责任修复备受摧残的爱尔兰文化,从而唤醒爱尔兰的民族精神,重塑古爱尔兰的风骨(李静,2010:21-24)。

1921年,叶芝在牛津大学学生会发表演讲,他语气强烈地指责英国政府以恐怖手段镇压老爱尔兰共和军。据说他的演讲对英国当局造成巨大压力,致使议会通过议案,给予爱尔兰完全自治权。但是叶芝拒绝在主张统一的自由邦和主张对英妥协的共和派之间做出选择,他认为两派都对爱尔兰内战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内战加剧了国内的对立和仇恨情绪。

叶芝警告同胞们:“浪漫主义的爱尔兰已经死了。”他希望“爱尔兰的诗人们,磨砺好你们的技艺,歌唱一切值得歌唱的事物”,他为身为爱尔兰人而感到骄傲:“我把心铸入了我的诗行,使你们在隐约的未来时光,会明白我的心与他们同往,追随鲜红玫瑰镶边的衣裳。”(叶芝,1991:221)为了复兴爱尔兰文学,叶芝做了许多工作,他在传说和古代文学中挖掘日渐衰微的爱尔兰精神,想要重塑整个国家的自信和尊严。因此,他推动了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建立了爱尔兰文学剧院,鼓励爱尔兰风格的戏剧创作。在他的努力下,许多爱尔兰人开始重新关注传统艺术。

叶芝将拜占庭视作理想的国度,他写道:“我相信在拜占庭早期,宗教,审美和现实生活完美地融为了一体,这是空前绝后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对个体和群众一视同仁。画家和马赛克工人,金匠和银匠,插画和经书,一切都已脱离了个人的感情。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完全为客观的材质所吸收,进入了全人类的视域中。”叶芝认为人类文明的本质就是艺术,人类文明得以存续是艺术家们的功劳。他们的杰作让人类这一种族得以不朽,当代人的责任是把这种不朽继续传递给后世。叶芝赋予拜占庭意象以永恒,他抨击盛行的物质主义,警告同胞们不要忽视“石碑上镌刻的不朽精神”。他希望未来的爱尔兰诗人能有纯洁的灵魂,为祖国和全世界歌唱。

四、结语

叶芝诗歌素以意象丰富、寓意深远著称。拜占庭意象作为叶芝象征体系中的经典意象,也有着多元的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叶芝的精神追求,营造了一种神圣、纯净的神秘氛围,更蕴涵着叶芝对未来爱尔兰和人类文明的期望。他追寻拜占庭,追寻那未来的爱尔兰:贵族文化得到统治地位,弃绝物质主义,重视永恒艺术性。

参考文献:

[1]Crowley,R.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M].Hachette Books,2006.

[2]Pathica, J. Yeats’s Poetry,Drama,and Prose[M].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Inc,2000.

[3]Webb,T. W.B. Yeats: Selected Poems[M].London: Penguin Group,1991.

[4]Rhee, Y. S. Yeats’“Sailing to Byzantium”and“Byzantium”:Variations of a Byzantine Song[J].外文学研究,2013,(2):13-19.

[5]Tuohy,F.Yeats[M].Gill & Macmillan,1976.

[6]Yeats,W.B. A Vision and Related Writings[M].London:Arrow Books,1989.

[7][美]爱伦・坡.爱伦・坡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8]傅浩.叶芝评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9]傅浩.叶芝在中国:译介与研究[J].外国文学,2012(4):52-59.

[10][英]弗兰克・斯塔德厄普.叶芝:谁能看透[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1][法]罗伯特・福西耶.剑桥插图中世纪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12]李静.叶芝诗歌:灵魂之舞[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13][美]威尔・杜兰特.信仰的时代/世界文明史(上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爱国主义征文范文第4篇

滇西抗战是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不可或缺的重要战役。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这段历史应该得到更好的宣传,并且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云南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推进滇西抗战影视作品的宣传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同学们感同身受的体会爱国的重要性。云南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的滇西抗战博物馆,腾冲县的国殇墓园,龙陵县的松山战役遗址等,都应该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纪录片《中国远征军》2011年在云南电视台播出时就创造了收视的高峰。远征军出国远征缅甸,用热血保卫国家,在雄山大川和密林深沟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纪录片通过历史事实再现,主持人讲解,还有采访抗战专家学者以及抗战老兵的方式进行,通过实地调查,给人以非常震撼的感受。身处云南的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将更能增加他们的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云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首先是注重形式化、表面化,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追求表面形式,只求做过,没有检验是否做到,缺乏渗透性和持久性。简单的说教形式并不能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的深入领会爱国主义的精神。而且不少高校希望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大学生的家庭和教育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他们接受上的差别,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能在几个集中学习的小时之内就达到效果,它是一种文化的,民族的认同心理,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价值推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延续性。

其次,过分依赖课堂中灌输式的教育,缺乏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果爱国主义教育仅仅是某个课程的识记和考试中的高分,并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爱国者。爱国主义教育如果知识仅只是在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枯燥的讲解,那么学生并没有直观的体会和认同感。

最后,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心理偏差。他们对于片面的灌输讲解以及填鸭式的爱国知识教育都不能很好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脱离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现状,现今90后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其独特性,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和支撑材料都没有进行实时的更新,也造成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90后的大?W生对于实地考察,实践操作中的知识更易接受。

三、滇西抗战爱国主义教育资料概述

滇西抗战发生在1942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就向东南亚国家开始发起攻击。缅甸成为了日本的重要战略要地。一旦日本占领缅甸,中国与外界的唯一陆地通道将被切断,日本将在中国南部北部都形成战略性包围,届时中国军民将腹背受敌。至此日本的侵略活动将指向中国、英国和美国。

抗日战争期间,滇缅公路是我国对外连接的生命线。在这条线上,我们获得了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的重要物资支持。如果失去,对我国抗战形式十分不利,所以中国人民誓死保卫这条公路的畅通。保卫缅甸不仅仅是英美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抗战的重要决定。

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虽然中国远征军伤亡惨重,但他们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不该被遗忘,这样一支英勇的军队更不应该被遗忘。

由凤凰卫视拍摄的《中国远征军》十集的纪录片真实的反应了这一历史事件,并且让这一支已经淡出历史的军队又一次以震撼的效果回到了我们眼前。基于历史的那些场景和人物让世人唏嘘,也让观看的大学生们热血沸腾,对于祖国和人民军队有更深的爱与更浓厚的情意。

四、滇西抗战纪录片与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关于滇西抗战可开发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很多,如文献资料、抗战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及影视作品。文献资料有史学文献、采访记录和论文著作,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分组阅读并作阅读报告会,通过分享的方式达到对史实更加了解的目的。

滇西抗战的遗址有腾冲来凤山抗战遗址、高黎贡山抗战遗址、松山战役遗址。这些遗址是最让人身临其境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云南的大学生们通过走进战场的方式,在亲身触摸弹孔炮坑的体验下,对抗战之艰辛有更深刻的体会。这种体会往往更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而萌发爱国主义热情。

博物馆和纪念馆主要有位于腾冲来凤山脚的国殇墓园、位于腾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和位于龙陵松山脚的松山抗战博物馆。

《中国远征军》纪录片运用了比较公正和客观的视角再现了当时远征军的翻越野人山时候的悲惨遭遇,戴安澜将军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松山战役中的抛头颅洒热血等,这一切都能让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和他们为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

但是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组织学生观看,而没有注重好纪录片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挖掘,将会浪费了这样好的一部纪录片。

首先应该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网络资源的运用。关于中国远征军历史的网络课程构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通过PPT展示,网络作业的布置,网络测试的进行,网络视频的观看,让学生能够在网络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主要资源。网络课程的内容中应该在抗日战争的章节加强滇西抗战的讲解,反法西斯同盟的章节需要着重介绍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爱国主义教育章节中加入腾冲爱国华侨的抗日,图片资料中可以展示日军在本地遗留的人体解剖台,生化武器等。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条件下对自己的家乡有更深的了解。

其次,基于滇西抗战的第二课堂的加强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第二课堂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而且第二课堂有非常灵活的组织形式,学生更能够在自己的兴趣中获取知识。

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中,可以设计以下活动。首先是观看滇西抗战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十集的纪录片可以分组观看,然后先在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再举办观影讨论会,以小组发言人的形式进行讨论,在不断的提问和分享的过程中达到认识历史的效果。

第二种形式是实地调研。滇西抗战的遗址和博物馆、纪念馆都是大学生实地调研的基地。首先安排学生撰写调研计划。对于调研的目的,手段以及要达到的效果进行梳理。如:实地调研松山抗战遗址。调研目的就是:1. 通过实地考察松山战役遗址,利用直观体验的方式让参与的大学生更了解中国远征军抗日战争的史实,通过亲身经历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 通过实地考察松山?鹨垡胖罚?让大学生知道如今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让云南的大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3. 在参观的同时,要对所听所看进行思考,结合自己对中国远征军的了解,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实地调研中请教师和学生转换角色进行讲解,从抗战的历史背景到将士们贴身肉搏的英勇牺牲。通过移步换景的讲解形式,让大学生们更有融入感。特别是在有一些地点,让他们亲自触摸树上子弹的痕迹,地上的弹坑,他们才更能够有爱国主义情怀。参观结束后的座谈会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讲述出来,在感动自己的同时,感动更多的同学们。

专题讲座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滇西抗战有非常多的见证人,无论是烈士们的子女还是亲历战场的老兵,都是专题讲座很好的主讲人。在《中国远征军》这部纪录片中,戴安澜将军的两个儿子都述说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他们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戴安澜将军,对其不禁肃然起敬。纪录片中还采访了许多的老兵,这些分散居住在云南的抗战老兵们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们亲历战场,对于战争的残酷,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人民的贡献,都是只得与年轻人来分享的。还有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也是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的见证人。这些人都是可以请来作专题讲座的。通过他们的描述,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的震撼应该是非常大的,这将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结语

爱国主义征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紫色;西方作品;中国作品;参考经典;中西异同

西方作品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叙述了黑人妇女西丽摆脱父权压迫的成长故事,表现了西丽成长经历中自我身份的逐步认可、自我价值的逐渐实现和女性意识的建构。作者在小说中建构了以紫颜色为中心的色彩体系。目前相对一致的观点是,沃克作品中的紫颜色与妇女主义关系密切。除此之外,紫色是尊贵的象征,也有观点认为紫色与痛苦相关,与性、同性恋相关。中国作品莺子的《紫色》讲述了中国现代女性林思思追求和实现自己爱情、事业梦想的历程,紫色是作品的主色调,作者借女主人公之口点明紫色的涵义,紫色除了具有高贵的意义,还被赋予了神秘、浪漫等现代意义。紫色在文学作品中的涵义与中西方传统文化赋予其的涵义有承接与相通之处,参照传统文化理论可以更客观、准确、深入地研究紫色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将中西作品中紫色的象征意义进行对比,可以探索中西传统文化中相关的相似点和融合点,并对不同点加深了解,从而更好地消除有关的文化隔阂,增强文化交流的严谨性。

一、紫色在传统经典中的分析

西方传统观念中对色彩的定义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圣经》正是西方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紫色在沃克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与传统文化赋予的定义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借助对《圣经》中有关紫色物象的解读,可以帮助更好地准确理解紫色在沃克的小说《紫颜色》中的象征意义。

在《圣经》中,紫色出现多次。民数记第4章13节中耶和华晓谕摩西、亚伦说“要收去坛(圣坛)上的灰,把紫色毯子铺在坛上。”紫色是“价值远胜过珍珠”的“才德的妇人”衣着的颜色,在箴言第31章22节,“她为自己制作绣花毯子,她的衣服是细麻和紫色布做的”。紫色是高贵的象征,是属于受人敬重、具有才德的人的颜色。此外,紫色是财主所穿衣服的颜色,在路加福音第16章19节,“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而在以西结书第27章16节中,紫色代表富贵的意义更明显地显示出来,“亚兰人因你的工作很多,就作你的客商;他们用绿宝石、紫色布绣货、细麻布、珊瑚、红宝石兑换你的货物”,由此可见,紫色布在是富有的象征。在基督教中,紫色代表至高无上和来自圣灵的力量。犹太教大祭司的服装或窗帘、圣器,常常使用紫色。天主教称紫色为主教色。主教穿紫色,待降节(等待耶稣诞生的节日)的主要色调是紫色。紫色在西方象征着高贵。

在中国经典中,可以看到紫色代表高贵的涵义,这一点与西方的相似。《韩非子・外储说上》有记载“齐桓公好衣紫,国人皆好服之,致五素不得一紫。”《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齐紫,败素也,而价十倍。”而沈从文先生认为“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以紫为贵。”古典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紫色的记载。除此之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入的佛教、道教也赋予了紫色以尊贵的象征意义。台湾作家林清玄在其作品《紫色菩提》中指出,“紫金色是佛教最尊贵的颜色”。道教崇尚紫色,认为紫色是最吉祥之色,只有“人天教主”的方丈才可穿紫色法服。紫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尊贵的象征意义。

二、紫色在西方作品《紫颜色》中的分析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紫颜色》是其代表作,体现的是妇女主义的思想主题。作者在散文集《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1983)中指出,“妇女主义者与女权主义者的关系就是紫色与淡紫色的关系”。妇女主义在沃克的笔下是两性和谐、人人平等、热爱生活等元素的糅合,就像紫色之于淡紫色包含了更多的色彩元素。妇女主义这一主题蕴含在沃克的笔下,不同作品中的思想具有相通性,借助在散文集《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的明确理论可以更好地引导对《紫颜色》主题的理解。《紫颜色》的思想主题蕴含在西丽与莎格的相互关爱、西丽的自我成长经历中。紫颜色第一次直接出现在小说中是西丽的丈夫艾伯特的姐妹带她去服装店,她想到丈夫的情人莎格――一个对于她来说像女王一样的人喜欢的颜色是紫色,于是她也想要一件紫色的衣服,此时紫色的出现是尊贵的象征,西丽想要拥有紫色衣服表现了西丽渴望拥有尊严和爱。紫色的第二次出现是西丽给“战士般的索菲亚”做了一条裤子,裤子的一条裤腿是紫色的,另一条是红色的。紫色的第三次出现是在小说末尾,此时的西丽已经充分认识了自我的价值,成长为敢于追求自由平等与幸福的成熟女性,她的房间除了地板以外其他东西都是大红大紫的。从无法拥有到敢于拥有紫色,是西丽从无法拥有到敢于拥有尊严和爱的过程,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自我身份的认可、女性意识的觉醒的过程。

另外,“(紫色)是与痛苦联系在一起的,就像在淤青时所呈现出的色彩一样。”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经历了不一样的痛苦过程,西丽遭继父奸污、生下的两个孩子被继父卖掉而自己还被嫁给一个带着四个孩子的鳏夫,西丽被迫与姐妹分离,在丈夫家中受到丈夫艾伯特的虐待,索菲亚――这一敢于与男性抗争的女性一辈子“一直得跟别人打架”,还因此被关进牢房、被迫当奴隶……紫颜色具有与痛苦相关的意义。此外,紫色与性、与女性相互之间的爱相联系,“紫色在同性恋群体中表示‘自尊’,是同性恋者所推崇的颜色。在《紫颜色》中,沃克同样涉及了性以及同性恋爱的问题”。女主人公西丽的成长与她和莎格之间的相互关爱、亲密关系分不开。“正是莎格教给了西丽最基本的性知识,并给予了她温柔的关爱――她们之间的女同性恋主义关系成为书中为数不多的几处描写真爱的范例之一。……由于莎格的爱与帮助,西丽逐渐摆脱了对自己身体和生活状况的无知与麻木,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同时,她也对上帝的存在、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得以团结家人与朋友的宽容力量有了新的认识。”紫色具有一定的与同性恋相关的象征意义。

在沃克的《紫颜色》中,黑人妇女西丽从一开始不敢选择和拥有紫色的衣服到最后她敢于在家中布置大红大紫的装饰,反映了她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地位认识的改变,从一开始接受自己的无地位境况到最后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沃克把书名定为‘紫颜色’”“把跪着的黑人妇女拉起来,把她们提到了王权的高度”,这些都与紫色代表高贵的象征意义相契合。

三、紫色在中文作品《紫色》中的分析

在莺子的《紫色》中,女主人公林思思曾经是一个歌坛明星,后在京城开了一间“紫色”酒吧。作者在序言中提到,她的原形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不是一个,而是几个,她们都有相似的故事,她们都热爱同一种颜色――紫色。林思思身上的性格就像她热爱的紫色,热烈、忧郁、神秘而高贵……在充满浪漫气息的“紫色”酒吧里,林思思与路子阳的相遇、与李卫国凄婉美丽的情缘以及与付樵枫缔造真爱的故事,都像紫色一样美丽浪漫。作者说,“我写《紫色》就是一个女子从爱的历程中意识到生命的真谛的故事,找寻到生命中最朴实无华真实的本我”“紫色是蓝色和红色的调合色,蓝色是大海、天空的颜色,是属于冷静理性的颜色;红色是血液,激情的颜色,是属于热情感性的颜色,紫色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色。人的性格里总是理性和感性并存着,它们相互矛盾,它们又互融互摄,而正因如此,它们在对立之中共生,所产生的紫色成为一种独立而醒目的颜色。大多数人的生活是灰色调的,紫色以高贵的姿态凌驾于灰色之上。紫色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人生。”小说的主色调是紫色。

小说中,“紫色”是女主人公开的酒吧的名字,酒吧有深紫色的窗纱,淡紫色的墙,连酒吧的灯光都氤氲着浅浅的、紫色的光,屋里弥漫着薰衣草的花香。介绍女主人公时,作者写道“林思思酷爱紫色,她觉得紫色像她的性格。她是AB型血,热情和忧郁,宽容和极端都在她个性中鲜明地并存着。她敏感又细腻,觉得紫色更像她走过的人生,在歌坛上曾经红得发紫”。在酒吧里的人都能感受到紫色的浪漫。紫色第二次出现是在女主人公与付樵枫见面时,作者似以不经意的手笔提及酒吧里没有隔断,有的只是那些朦朦胧胧的紫色纱帘,以此渲染了浪漫的气息。紫色第三次出现在女主人公与比她小的年轻学生路子阳的对话中,女主人公说“我喜欢紫色。紫色在我心里充满空灵的意境,有禅意”,紫色与白色和蓝色等纯粹的颜色相比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颜色,但是复杂之中透露出的是高贵,这种高贵没有颜色可以取代。紫色第四次出现在描绘女主人公家中的布置,客厅那紫色的窗帘有着淡淡的薰衣草的图案。紫色最后出现在小说末尾,女主人公在得知自己患癌后坚持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举办自己人生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那一天,整个舞台,被神秘高贵的紫色灯光笼罩,绚丽的紫色,定格在人们的目光中”,女主人公一袭紫衣深情献唱……小说展示了一位现代中国女性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并最终实现了自己艺术事业梦想的过程,紫色贯穿了整部小说,作者通常借女主人公之口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点明了紫色的象征意义,紫色既代表了浪漫、神秘、高贵,也代表了女主人公复杂而又细腻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蕴含着空灵的禅意。这是紫色在作品中被赋予的涵义。值得一提的是,紫色在中国作品中也会包含阴郁、凝重的意义。如艾青的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写道“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紫色的灵魂”锁便是诗人将紫色与纯朴的农妇大堰河的灵魂这两个互不相关的东西藉自由联想建立起的交相感应的关系。……紫色,康定斯基从生理因素对它进行分析,认为紫色是一种冷红色。不管是从它物理性质上看,还是从它造成的精神状态上看,它都包含着一种虚弱和死亡的因素。色彩的表情含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有着多层次的意义表征。如紫色不但给人一种阴郁之感,象征派诗人兰波的“紫色的丧钟”的表达便是引用此意,而且紫色还给人一种高贵之感,我国传统色彩观念上,将紫色看为最高贵的颜色,诸如‘紫衣’在古代是最高贵的人穿的。在这里,艾青以紫色来勾画大堰河的灵魂,以儿子般的挚爱与虔诚为我们塑造了朴直的中国农妇的形象――泥黑的温柔的脸。色彩在这里不但传达了诗人对养育自己的褓姆高贵灵魂的崇敬,也暗示了她终生勤苦、遭遇悲凉的悲剧命运,同时也是诗人的忧郁的灵魂的写照。”在艾青的这篇诗作中,紫色不仅蕴含了高贵的意义,也暗示着痛苦、悲剧、阴郁等。

四、结语

西方文学作品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中,紫色是妇女主义的颜色,紫色也代表着尊贵,此外与痛苦的意味相联系、与同性恋相关。而中国现代作品莺子的《紫色》中,紫色除了代表高贵还具有了新兴的象征意义,即代表了女主人公的热烈、忧郁、神秘以及爱情的浪漫;在艾青的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象征着大堰河高贵的灵魂也意味着悲剧的命运,紫色具有高贵、痛苦的意义。结合对《圣经》的参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参照,紫色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都象征着高贵、尊贵,而在一些语境中具有与痛苦、悲剧、阴郁相关的象征意义;不同的是,紫色在西方作品中具有妇女主义的象征意义,具有与同性恋相关的意味,而这两者在中国作品中没有体现,紫色在中国现代作品《紫色》中被赋予了更多现代的意义,如神秘、浪漫等。中西文学作品中紫色的象征意义的异同既与传统文化相关,也受近现代以来文化交融的影响。对于紫色的象征意义的解读,将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不断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王予予.中国服饰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林清玄.紫色菩提[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12.

[3] 周高德.道教文化与生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4] 任玉鸟,赵胜进.紫色:姐妹的选择――解读艾丽斯・沃克《紫颜色》中的妇女主义思想[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5] Millard Kenneth.Contemporary American Fiction: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Fiction Since 1970[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6] 沃克・艾丽丝.紫颜色[M].陶洁,译.北京:译林出版社, 2008.

[7] 薛小惠.《紫色》中的黑人女同性恋主义剖析[J].外语教学,2007(5).

[8] 王冬梅.《紫色》象征意义的女性主义解读[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1).

[9] 莺子.紫色[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