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术语翻译论文

术语翻译论文

术语翻译论文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术语,双语词典,翻译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积累的速度和知识总量急剧增长。新技术新产品、新思想的层出不穷,导致了新术语的不断涌现,数量与日俱增,且分布极为广泛。大量的现实表明,术语在科技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以及科学进步等方面的影响,现代人类社会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作为承载科学知识载体的术语。

探讨科技术语与社会科学术语的异同十分必要,因为不同语言以及不同研究领域中产生的思想、概念和术语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它们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而且一种思想或概念术语的不同翻译势必影响接受者的思维方式,甚至会使得该思想、概念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术语翻译得当,可省除许多不必要的误解。所以,我们必须从术语形成的特点出发,找出其自身规律,并对其翻译方法进行统一规范。

2. 科技术语和科学术语的产生的不同背景

为了表达明确,在双语词典中很有必要区分科技术语和科学术语。下面将从概念和背景两方面对科技术语和科学术语进行区分。

2.1 科技术语产生的背景

一般来说,随着新技术、新事物、科技革命的产生,新概念、新思想得以形成,术语得以产生。术语的一个较为常见的构成方式是将代表若干个简单概念的单词聚集在一起,使其组合成一个表示该复杂概念的新术语,如space + ship =spaceship; hyper + text =hypertext 等。另一常见的方法则恰好与上一方法相反,即将一长串表达复杂概念的单词组合依照英语构词法的规则予以简化。如“首字母缩略法”: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 简化为GPRS;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简化为CDMA 等;又如“首字母拼写法”:Wireless ApplicationProtocol 被简化为WAP,Network InformationCenter 简化为NIC 等;还有“合成法”:teleprinter + exchange 简化为telex,information + economics 简化为infonomics 等。一般说来,科技术语的生成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2.2 社会科学术语产生的背景

社会科学方面的术语词汇随社会的发展而丰富。社会科学方面的术语构成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普通词语专业化或术语化。普通词语一旦带有专业色彩,就具有严格的定义界限。如“dumping”源于“dump”,其本意为“倒垃圾”,在商业领域被引申为“倾销”。二是创造新词毕业论文怎么写,如“手机”“网民”“扶贫”“融资”“年薪”“听证会”等。三是借用或引进外来词语。外来词又分为外部借入和内部借入两种。外部借入的术语是指从外语中翻译而来的词语。如汉语政治术语“民主”“议会”“资产阶级”等都是外来语。内部借入既可指同种语言中普通词语术语化,也可指同种语言中吸收方言词语。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广东、香港等地经济发展迅猛,粤语方言伴随着经济浪潮大量进入普通话。普通话吸收的港台语有:传媒、斥资、个案、转型、廉政、构想、认同、按揭、整合、互动、瓶颈、峰会等。其中吸收的不少词语在普通话中已经有了同义表达的词语。另外,部分词由于语言归化的原因,其能指和所指有所改变。但也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了源语的基本特征:如“音借法”:radar 译为“雷达”,EININO 译为“厄尔尼诺”等;又如“形借法”:CEO 译为“首席执行官”,WTO 译为“世界贸易组织”等。

3. 双语词典的特征

双语词典是沟通两种语言的桥梁,也是学习外语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双语词典的需求也随之升涨,编纂事业也相应地蓬勃发展。直到目前,双语词典的研究已成为词典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基本理论构架业已确立,各分支的探讨和实验也方兴未艾。

双语词典中,源语言和目的语经常相互补充,前者往往通过诸如语法、词源、参照、插图等进一步的辅助信息对后者的对等词提供补充说明论文格式。这种基本呈现方式和辅助说明的结合帮助词典用户理解源语言词条的真正含义。因此,在双语词典中,,词典编纂者往往会采用源语言的这些辅助信息来更有效、更高效地解释词的意义。

由于双语词典的独特语言特征,词条的翻译往往和例证独立开来。词条的翻译被看作是“语言”,而非言语,因此遵循词义上、风格上、语用信息上、语法上的多层面对等原则。首先,汉语上不同词类的同形异义词可以被看作是同义词,放在最常使用的词类当中,必要时,可辅以其它词类的例证说明。其次,功能词应标有词类标注加以解释,同时附上解释性的或意译型的对等词。

相对于语文双语词典来说,非语文双语词典提供的语言学信息远远少于语文双语词典。翻译百科词和专科词目的原则是力求规范性和科学性,要求译名统一。而翻译的方法则多种多样,例如: 意译法、音译法、音兼意译法、词索义分析译法、音双关译法等[1]。翻译时切忌胶柱鼓瑟,编者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或整合各种翻译手段,以保证译名既真实反映源语含义,又易于理解和运用。另外,根据双语词典翻译中的特殊性,在翻译术语时,应做到:不同领域之间、语词专家与学科专家之间必须紧密协作; 对于约定俗成及旧时译名问题不能简单操作,要视具体情况处理; 不能统一的“一物多名”需保留几种译名,必要时还应附以简略说明[2]。

4. 双语词典中术语的翻译

双语词典的核心任务是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言相应的对等语[3]。需要承认的是,有严复1898年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样使用于双语词典的翻译研究。不过,这一原则太广义而难以应用于双语词典中的无数实际例子。鉴于此,本文从双语词典的视角对术语的翻译问题提出一种尝试性的研究。

黄建华等在《双语词典学导论》中归纳了双语词典的十种基本释义方式[4]: (一)等值对译法—提供语义内涵完全相等的目的语词,如:supermarket---“超级市场”;(二)对应选择法---列举各种对应变体,如: “cut-”---切,割; 斩,截; 削,剪(发);(三)译注法---译义加注释,如: Oxford shoes---牛津鞋 (一种足背系带的浅口便鞋);(四)译音法---直接音借外来词,如: copy---拷贝;(五)音义兼译法---音义自然结合,如:tittup---踢踏舞; (六)译形法---保留源语中的字母或相似字形,如: X-ray:---X射线;T-square---门-字尺; (七)同义对释法---常用中性词释有语体色彩的词,用标准语词释方言词,用现代词释古旧词,如: phono---[口], phonograph(留声机); (八)替换法---用肯定式释否定式,反之亦然,如: 倒霉---unlucky; staunch---不漏水的毕业论文怎么写,不漏气的;(九)构词释义法---说明构词法,介绍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 taken---take的过去分词; (十)描述法---当目的语中没有对应词时以描述法揭示词义,如: 何尝---used in rhetorical questions or statements toemphasize negation。

双语词典中的术语翻译除了提供词条的对等之外,还要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译名要统一[5]。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词不断涌现,原有的语词语义范围不断扩大,双语词典编纂者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地译出那些专业性强、词义固定、构成复杂、形式多样的专科及专名术语,编纂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双语语言功底之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结合以上的翻译方法和术语的特征,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术语的翻译方法。双语词典中的术语翻译最好遵循以下释义的原则:

1)意译法

意译法是与直译并列的主要译法之一。译文内容一致而形式不同谓之意译[6]。意译法既是翻译语文双语词典词典的主要手段也是翻译非语文双语词典的重要方式,翻译时必须透彻理解源语中该词的命名理据,力求译词名副其实,揭示其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7]。如:beeppager---呼机;terminal---终端

2)音译法

在翻译一些外来事物的词汇时,或因目的语中无对等词汇,或因译者对所译对象尚不能完全把握,或因读者对这些新事物颇感陌生,人们往往采取音译法将其译出。如:加油!--- Jiao You!音译法是国际上翻译术语的一种潮流,已有利于术语运用在国际上的统一、有利于国际交流和人类知识的共享。

3)音兼意译法

这种音、意义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采用一半是音译,一半是意译的方式,如:topology---拓扑学;motorboat---摩托艇。另外,还可以采用在音译完词条后加一些补充说明的所属词汇后缀,如:neon---霓虹灯。

4)谐音双关译法

在翻译中利用“谐音双关”修辞格,可以在读音上保留与源语相近的读音,但在词义上不拘泥于源语语义,而是不脱离一定范畴的创造性词义。实际上,很多术语词都来自于这种翻译方法。例如:休克---shock;威士忌---whisky;逻辑---logic。其中有些术语词由于使用的广泛性,已经没有了异族语的影子,成了本族语的一部分。

5. 结语

双语词典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工具。词典编纂者理应关注科学技术术语的翻译问题。尽管术语只占双语词典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决不能忽视。笔者在此希望以上这些术语的翻译方法能对双语词典编纂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8。

[2]张锦文.英汉术语翻译与双语词典编纂问题[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2年第4期.

[3]Zgusta,L. Manualof Lexicography[M]. AcademicPublishing House of the Czechoslovak,Academy ofSciences. 1971.

[4]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138-145

[5]马秉义.词典翻译原则探讨[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6年第5期:54-57

[6]方梦之.科技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8年.

[7]刘宓庆.译学大辞典[M]. 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9.311?316.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中医术语翻译;目的论

中国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9-037-03

作者:李延林,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陈琛,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教改立项项目([2005]280):中南大学精品课程大学英语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对草药的巧妙运用,独特的理论系统及有效的疗效而备受世人瞩目,其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已经被世界公认。使得中医药学的地位与自身价值得到提高的功臣应该是有关中医学的翻译,其别是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因为它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医药学的最直接的手段。

目前,中医药术语的翻译还存在很多问题,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如何做好中医药术语翻译已经成为广大中医译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就中医药术语的翻译来说,要求译者在具备一定英文功底的前提下,必须具备相关的中医药学的专业知识,并在相关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对外推广与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真正目的。作者认为,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对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中医药术语翻译中的问题

中医药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同一术语的译文尚待规范

中医药术语的翻译还存在不统一的问题。在作者所见到的几部汉英中医词典中,同一术语的英译文表达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三焦”一词被译为threewarmers,three heaters,triple warmers,tripleheaters,triple energizers,Sanjiao,等等。再如“相火”一词,有译作prime minister fire,有译作premier fire,有译作mini ster fire,也有译作xi-ang fire等等(李照国,1996:32)。中医养生学中的“气功”一词,有将其译成Qigong的,也有译作medita-tion的,还有译作Chinese Yoga,等等。相应的“气功疗法”则出现了Qigong therapy,breathing tech―nique therapy,fresh air therapy等多种译法(曹山鹰,2002:13)。

类似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对于同一名词术语的多种解释往往使不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外国读者无所适从。

(二)译语冗长

中医药用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言简意赅,但在英译时,它的这一特点便丧失殆尽。如“八纲辨证”在几部较为流行的汉英中医词典中分别被译作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principle syndromes,analyzing and differenti-ating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in accordance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diagnosisaccording to the eight guiding principles等等(李照国,1996:32)。

以上对“八纲辨证”这一术语的翻译简直就像是对该术语的解释,但是却仍然没有清楚地表达出该术语的意思。这种冗长的译法是目的语读者所排斥的。

(三)译语生搬硬套,释义不明

中医药术语有其特定的表达法,在中文特定的语境里有其自身的医学意义。若对一些中医药术语照其字面死译,则会使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或误入歧途。这只数目译者缺乏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

例如,有人将“失笑散”译为“Powder.for LostSmiles”。而中医的“失笑散”,按《医方发挥》的解释,应为:“本方具有行血止痛祛瘀,推陈出新的作用,前人用此方,每于不觉中病悉除,不禁欣然失声而笑,故名‘失笑散’。”由此可见,“Powder for Lost Smiles”的译法明显欠妥,纯粹是望文生义的结果(曹山鹰,2002:14)。又如“金实不鸣”,在一些汉英中医词典中都被译作solid bell cannot ring,令人不知所云(李照国,1996:32)。

二、目的论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威密尔(Hans Vet-meer)等著名学者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Translation Action)与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这无疑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凯瑟琳娜・赖斯在其于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她把对等理论作为她的整个理论的基础,提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但是在实践中,赖斯发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而且有时也是不应该追求的。翻译应该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赖斯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Nord,2001:9)。

赖斯的学生威密尔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对等理论的限制,发展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即该流派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威密尔还特别强调因为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Nord,2001:11)。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一词源于希腊文,它的意思就是“目的,动机,功能”。这一词语在目的论中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 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在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Nord,2001:27~28)。

目的论包括三个基本法则:目的法则(skoposrule),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目的论者认为,所有的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性法则,目的性法则指的是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即“结果决定方法”(Nord,2001:29);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收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目的决定的。目的性法则是目的论的最高法则,其他的两个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性法则,忠实性法则又从属于连贯性法则(Nord,2001:32)。

三、目的论法则在中医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依据目的性法则,译者应该依据译文的预期目的,选择最佳的译法,根据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里的预期功能,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中医药术语翻译的目的是向国外推广我国的中医药文化,使国外读者了解中医药文化。这一目的决定了译者在翻译中医药术语时应采用多种译法,而非单纯地采用一种翻译策略。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在西医中无对应的概念。就那些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汇的中医药术语而言,译者宜采用音译法,如“阴”“阳”可音译为“yin”与“yang”。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中医名词是不可以逐字翻译的,否则会使目的语读者误解其意思,此时也应该采取音译法。如“青龙白虎汤”,如把它译成“Blue Dragon and White Tiger De-coction”,则会使目的语读者误以为是用青龙和白虎做成的汤药。这便达不到对其翻译的预期目的了,为避免出现这一情况,译者可将其音译为“Qinglong BaihuDecoction”。

就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语的中医药术语而言,译者可使用意译法,这样能使读者一看就懂。例如,“疳积”可译为“infantile malnutrition”,“伤寒”可译为“a febrile disease”。

忠实性法则说明译文和原文之间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但并非要求二者在内容上一字不差,认为原文不再是译者首要考虑的因素,而仅仅是为其提供的信息。但这并不否定原文的重要性,忠实性法则强调的是内容上的忠实,而非形式上的忠实。中医用语的文学色彩很浓,许多译者主张译中医药术语时应尽量保持其文学风格,原汁原味地译以便体现中医的特色,如有人将“带下医”死译为“the doctor underneath theskirt”,这种翻译使不了解中医文化的外国读者一头雾水,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从而无法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忠实是不可取的,如果译者根据其含义,将其意译为“gynecolo-gist”,则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另外,中医药的“心、肝、脾、肺、肾”的概念与西医有所不同,西医中这五个概念仅是指五个器官,中医中,这五个器官不但是解剖概念,也是功能概念,中医书籍上对其解释是: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司呼吸,通条水道;肾主精。因此,译者若将其直译为与西医相对应的"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就不能将中医中的这五个概念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译者应依据目的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将其译为“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并加注释以准确表达其含义。

四、译者在中医药术语翻译中的地位

目的论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目的论是首次提出把译者看作专家的理论,认为译者是翻译链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翻译过程中,他首先得到原文和翻译要求,然后研究分析翻译要求是否可以接受,是否可行,译文是否必要,最后做出决定并执行。简单地说,译者要以翻译要求为指导,从特殊的翻译任务中总结出译文的交际目的,在交际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翻译任务。译者要对其翻译负责,要精通原语和目的语,并掌握与翻译内容相关的知识。

中医药术语的特点决定了其翻译难度大,对译者的要求也比较高。译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英语表达法,还要有较高的汉语修养(包括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此外,他还要懂得大量的医学知识(包括中医和西医)。

在早期的中医翻译中,因译者的水平有限,且缺乏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所以中医药译文中错误百出。如前面所说的将“带下医”译为“the doctor underneaththe skirt”,可能就是因译者本人不了解“带下医”是指妇科医生所致的误译。译者只有具备了中医翻译所需的素质,才能正确地表达出中医药的本意。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 中医术语 英译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与选择,在以原文、原语和译语所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首先要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对译出选择。按照达尔文“适应/选择”理论,生命体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与繁衍,同样在翻译中,译者必须适应原文、原语和译语共同呈现的翻译生态环境,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翻译选择适应论能够避免“原文为中心论”和以“译文为中心论”对译作解读时所产生的偏颇。在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因此翻译必须从交际维、文化维、语言维三个维度做出适应性选择。

二、中医术语的翻译及其生态环境

中医术语的英译标准可以说是其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中医术语英译的不统一将很难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西方人便不能深刻领悟中医文化内涵。 但中医语言本身深奥难懂, 一些用语自身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存在概念交叉等现象外, 更重要是由于中医是一门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 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加之中医中大多数概念和最常用的词语在英语及其它欧洲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现成的对应语,中医文献精深庞杂,中医术语晦涩难懂等使得中医术语翻译似乎不可为。 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生态环境不仅关乎语言本身,还涉及到中国医学体系和中医深层的文化体系。

事实上,翻译中医英语的人不少,但译文大多参差不齐,很难有个标准考量。而在具体医学领域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利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分析词条翻译,译者对于原语的“适应”,寻求限定、制约译者的障碍,而最终“选择”适合的策略完成翻译不失为一个全新的翻译视角。

三、中医术语翻译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

要达到跟原语同样的效果,中医翻译颇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利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中医术语的英译过程。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等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能改进译文质量、让译文呈现出整体和谐的翻译生态系统。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依赖译员的主导地位及翻译的生态环境,那么中医术语的翻译应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考察。

(1)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任何交际活动都有一定的交际目的。中医翻译应以目标语语言风格为主,从而达到传播中医的最终目的。如中医学中的脏腑, 不仅指内脏, 还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概括。比如“心”, 中医所指的心并不等于西医学里的心脏。因此, 我们在汉译英时, 若将其译成“heart”是不全面的。众所周知中医和英语不可能完全对等。而随着国际间的交往的日益频繁, 接触别国语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有些外来语会被本国语所吸收, 进而推广开来,所以音译特定术语是其在交际维度适应性选择的结果。

(2)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在翻译过程中,每位译者都或多或少会受到所生活的特定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会介入译者的审美判断和语言选择。原语和目的语在文化信息的转换上,应根据译语习惯作适当的调整,以确保实现中医术语的文化内涵准确得以传达。比如,中医中的“气”包含“自然之气,呼吸之气,精微物质”, 它有功能、物质、先天和后天之气的说法。如果把它简单地译为“vital energy”, 无法传递出其内涵,后直接音译为 “qi”来代替。再如“阴阳”,“五行”,“三焦”等概念,它们均是中医特有的文化概念,经过不断的适应选择和翻译的历史变迁,最终确定音译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来传递其文化内涵。

(3)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源语时,一般要遵从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原则,对源语进行调整,旨在拉近译入语文本和译入语读者的距离。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中医概念“鹅掌风”,它是手掌面的癣菌感染性皮肤病,在翻译这一概念时,不同时期的译者采用不用的翻译策略,如李照国先生借用西方医学术语,将其翻译为“tinea manuum”,手癣,对于目标读者而言,这一译入语自然直白、浅显易懂;相反,美国译者Nigel Wiseman将其译为“goose-foot wind”,虽保留了原汁原味,但会给目标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扰,不利于传播开来,因此在语言维度上没有做到很好的适应性选择,相反,借用西方医学术语来翻译不失为一种语言维度的适应选择的办法。

综上所述,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我们研究中医术语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是很好的策略指导理论。中医文本作为功能性很强的实用文体, 应遵循汉语语法结构,分析译语的特点,对其中医术语翻译做定性分析和翻译技巧总结,接着从出版的不同时代背景分析译者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译本的多维度适应程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来对译语进行质量评估, 再现译语文化。因此,中医术语翻译不管使用何种策略,均是译者对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活动,应放到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去解读,不能孤立的看待,更不能磨灭译者主体性地位。

参考文献

[1]陈红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4]李亚舒,黄忠廉.别开生面的理论建构[J].外语教学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4篇

林语堂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论文《论翻译》里。本文分析并评价了其文中所包含的林语堂的主要翻译思想,包括“翻译艺术”说、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译者的素质和翻译的三个标准。他的翻译思想对后来的翻译研究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林语堂;翻译思想;《论翻译》

引言

林语堂作为一位将中华文化介绍到国外的重要翻译家,近些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林语堂(1895―1976),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汉语和英语散文、杂文等,并撰写了许多反映其翻译思想和观点的论文。

由于政治等原因,林语堂在美的英文创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大陆逐渐翻译并出版,同时大陆对林语堂的研究也迅速升温。本文对其翻译思想研究包括“翻译艺术”说、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译者的素质和翻译的三个标准等方面,以期达到对林语堂较全面的了解。

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更是显而易见:在中国文学现代文学史上,他推动了中国现代散文写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海外,他的翻译和英文创作开拓了美国华文文学的题材。作者希望通过这篇论文,能够使学习者对林语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翻译艺术”说及译者素质

《论翻译》一文里,林氏开文第一句话就点明了翻译的性质“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张,2005:5)正如曹明伦教授所说,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翻译的任务并不是要揭示什么规律,所以我们说翻译不是科学”、此外,“‘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决定了翻译过程是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译者从事的是一种艺术性的再创造活动,因此说翻译是一种艺术”(曹,2007:180181)。

(一)翻译是一门艺术。林语堂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在翻译理论上颇有建树,然而最系统、最全面地反映其翻译思想的当数长篇译论《论翻译》。他在文章的开头明确提出,“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种艺术。凡艺术的成功,必依赖个人相当之艺才,及其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此外别无成功捷径可言”。依林语堂看来,“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重”,特别是“不但须注意其说的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

(二)译者的素质。林语堂提出了对译者的要求,“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的透彻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由此又提出了译者的三条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译家的资格”。

二、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

林语堂非常重视心理因素在翻译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在《论翻译》一文中,他创新地提出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翻译,翻译受译者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影响,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林语堂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正如周仕宝所说,“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基础的学者,他无疑给中国的译学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现代性的理论基点,从而提升了理论本身的学理品性”。

三、翻译标准“忠实”“通顺”“美”

林语堂的翻译皆以原作为中心,依势而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处理各种不同语境和内容的要求,尽量保全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林语堂认为,“忠实”是“译者的第一任务,就是对原文或原著者的责任”。“忠实”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无字字译出之责任”。第二是“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第三是“绝对忠实之不可能”。

“通顺”“即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谓”。要做到“通顺”,“译文须以句为本位”,且“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寻常作文之心理必以句为本位,译文若求通顺亦必以句译为本位,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必是分析的而非组合的,先有总意义而后分为一句之各部,非先有零碎之辞字,由此辞字而后组成一句之总意义”。

“美”林语堂要求从达意到传神,在充分尊重原著者和本国读者的基础上,以译语文化的阅读习惯为标准,以译语的行文规范为准绳,直达美的境地,简言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实质上就是美的标准。他以句译为形式基础,内容上以达意传情、求美为旨归,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想,即“美译’,理论。

四、结语

林语堂作为一个伟大的翻译家,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虽然很少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但却把翻译难度很大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了英文。为促进中外文艺交流,林语堂做出了锲而不舍的努力。

在翻译理论方而,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学理剖析基础的学者,林氏的翻译理论即便在现在.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综合上文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我国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样,可以使我们加深对林语堂及林译作品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在全球文化大交融的今天,回顾和研究其翻译思想,对发展翻译事业,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事业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Lefevere André,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少林武术;外宣翻译;适应与选择

A Study o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Shaolin Wushu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LI Xiao-jing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Shaolin Wushu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including the unification of speci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nationalization and unity of Zen and Shaolin Wushu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hrough it, the translator can create fine works to promote Zhongyuan culture spreading, even enhance China’s soft power􀆰

【Key words】cultural globalization; Shaolin Wushu;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李晓婧(1982―),女,河南郑州人,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3-QN-001)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武术表演、武术比赛、武术节和对外教学等多种武术国际交流活动不断涌现,促进了武术外宣翻译的蓬勃发展。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精粹,在向世界传播中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文化全球化为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的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其提出了新的挑战。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少林武术产业的发展、中原地区的投资环境,乃至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和地位。然而,少林武术翻译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其实践发展。通过文献分析法,笔者发现少林武术术语翻译缺乏规范,一词多译、武术套路死译硬译和武术文化错译漏译现象严重。探究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的属性、原则和方法,提高其翻译质量应成为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以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提出少林武术外宣翻译应以“译者为中心”,根据翻译生态环境和遵循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统一的原则和民族化、“禅武合一”统一的原则,有效地进行三维转换,做到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

1外宣翻译的适应选择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外籍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1〕。由此可见,外宣翻译过程中,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译者绝不能对文本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客观环境,做出最优选择。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为理论支撑,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原语和译者所呈现的世界),达到翻译原则和方法的最佳适应和实现优化选择。在实践活动中,译者不可能同时满足生态环境中的所有方面,只能侧重于语言、交际和文化这三个要素。所以,其翻译方法,简略地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2〕P133。最佳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2〕P144。“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文化全球化下纷繁复杂的外宣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在多维适应和重点的三维转换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少林武术外宣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的巨大差异,原文和译语不可能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完全重叠,这就要求译者依据少林武术外宣的生态环境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采用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2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原武术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迅速对外传播。但与当前迅猛发展的各种少林武术产业相比,其英译工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其他实践发展的需要。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武术”、“英译”或“翻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有关少林武术翻译研究的文章只有寥寥数篇。虽说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一部分和集大成者,有关武术或者专辟于其他拳种的英译研究和图书亦可以作为少林武术英译研究的基础,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依赖现有的武术英译文献。在少林武术英译的过程中应当以中国武术理论和武术文化为基础,重点抓住少林拳术独有的技击技巧和文化气质。在美国亚马逊图书网上搜索,发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的英文版或中英对照版武术类图书共400余本,其中独辟少林武术的有《传统少林武术套路集成》中英文对照版、《少林拳谱》系列丛书中英文对照版、《少林功夫28天速成》英文版、《少林功夫》英文版等。这些英译本扩大了少林武术在海外的影响,但也存在多种翻译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武术拳名一词多译;武术套路死译、硬译;武术文化错译、漏译。

3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的原则

3􀆰1专业化、国际化和规范化统一的原则

武术外宣翻译重点在于专业化,侧重“武”的成分。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的核心在于向异国传递少林武术专业动作、技击技巧和武术理念。西方拳术从本质而言与中华武术存在巨大差异,但同属于肢体运动,所以在动作、技击和拳理描述方面具有相通性。这种相似性使原语与译语在语言维和文化维层面上能够保持一致。因此,译者可以借鉴西方体育话语来描述武术动作和技击技巧,这种国际化倾向有助于译文顺利进入译入语体系,目的语读者可以准确、快速地领悟动作要领,达到交际目的。这种“西为中用”的翻译理念也有助于解决少林武术术语长期以来由于门户之争、缺乏权威机构监管等原因造成的不规范状况,至少在目的语读者面前呈现整齐划一的术语表达。在这“三统”原则的调配下,根据“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理念,译者应努力追求等值翻译,采用借用和解释性翻译实现“三维”转换,使译语读者能作出和原语读者相同的反应,实现与其他文化的沟通和交流的外宣目的。

例一,少林派拳法之单人演练套路中基本手形的翻译:“拳”(fist)、“掌”(palm)、“勾手”(knitted-fingers hand)等。

例二,基本腿法的翻译:“踢腿”(kick)、“正踢”(a frontal kick)、“侧踢”(an outwardly sidewise kick)等〔3〕P51-60。“fist,palm,hand,kick”这些单词都是西方拳击里面的术语,和武术的基本动作从语用角度和文化层次上具有一致性,直接借用有利于西方读者的接受,是译者根据翻译生态环境做出的最佳适应和选择。

例三,少林童子功中选取的几个基本动作:抱佛脚(The Act of “Holding the upper parts of the feet backward”)、倒立二指禅(The Act of“Standing himself inversely on his two fingers”) 〔3〕P1010-1014。汉语中的“抱佛脚”、“二指禅”都是英语中没有的概念, 但是其动作实质并不难理解。译者采用解释性翻译传达出了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完成语言转换的同时,又满足了其他二维的转换,是整合适应度选择度较高的作品。

3􀆰2民族化和“禅武合一”统一的原则

中华武术和西方拳术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外在运动形式和器械用具,本质区别是运动理念的不同。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软实力日益增强,要使中国文化在这异彩纷呈的国际文化舞台上拥有话语权,通过外宣翻译除了让世界人民了解少林武术技巧和理论外,必须传播少林武术文化,保留其民族特色。“禅武合一”是少林武学的最高境界,因为从少林武术的孕育诞生到发展成熟,及其内容、形式、修炼方式等无一不与禅宗发生着密切关系,并成为修禅的一种表现形式,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中国武术流派的鲜明文化特征〔4〕。少林武术的这种独特民族文化内涵导致了外宣翻译过程中原语和译语在语言维和文化维的双重空缺。因此,译者为了适应这种既能使语言形式顺利转换,又保证民族性的翻译生态环境,必须多角度思考,多维度转换、适应和选择,运用音译、直译或直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进行优化选择,得到整合度最高的佳作,实现少林武术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跨文化交流。

例四,少林武术单人演练中的几个拳法套路(音译法):少林小、大炮拳(The Routine of Shaolin-style Xiaopao,Dapao)、长护心意门(The Routine of Changhuxinyimen)。

例五,少林派兵器之单人演练中的几个套路(直译法):二路达摩剑(The “Dharma-Sword” Training Routine)、达摩杖(The “Dharma Cane” Training Routine)。

例六,少林童子功中第二势(直译法):加释􀆰初坐莲台(The Act of “ Sitting on a Lotus Throne”。注: A “lotus throne is, according to the Buddhist convention, a Buddha’s seat in the form of a lotus flower􀆰)〔3〕。不难看出,“禅武合一”不仅表现在形式上(包括寺僧日常生活道具和少林武术器械的统一,佛教名称和少林武术套路名称、动作名称的统一),而且深入到内在精神。例四中采用音译这种零翻译的方法,不是译者偷懒不译,而是译者充分考虑到外宣翻译的生态环境,尤其是要保持民族性这一要求,把原语文化带到译文中,使读者用原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加工、转换成自己的思维的认知行为,是整合适应度较高的译者行为。例五、例六采用直译和直译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象,传导出了原文的禅意,又满足了读者对异域文化的期待,丰富了译语语言,从语言、文化、交际和读者等多角度考虑,做到了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

4结语

少林武术外宣翻译要以当今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的目的和实质为出发点,考虑到少林武术独特的技击技巧和文化内涵,以传递“武”信息为核心、西方拳术为搭建桥梁、规范划一为关键、禅武合一为指南的原则,采用恰当的翻译理论和相应的翻译方法完成跨文化交流。翻译适应选择论要求译者考虑到翻译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进行多维度的适应和选择,为复杂的翻译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并且用其原则和方法对现有译文优劣进行评判和解释。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探讨了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少林武术外宣翻译,希望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19-27􀆰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科技术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数字技术与应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