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复垦施工总结

复垦施工总结

复垦施工总结

复垦施工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措施

一、项目概况

为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改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依据土地复垦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将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和计划等落实到实处。

利通采石场为露天开采,矿山生产规模为4万t/a,属小型生产规模,矿山生产服务年限4年。

二、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

1、自然条件

本区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为761.5mm,7、8、9三个月为雨季,年平均气温在8.3℃,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为90mm,年平均蒸发量为1649.9mm。无霜期140至160天,年平均正积温3000-3400℃。冻结深度为1.5m。

矿区内水系不发育,无地表水体。大气降水沿山坡汇集成小溪,仅在雨季时沿地表径流。丘间平原侵蚀基准面标高为100m。

2、地形地貌

项目区所处地貌类型为丘陵区。矿区标高190-24 0m,山坡自然坡度20°~35°。植被不发育,残坡积层很薄,其地形有利于露天开采。

三、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1、已破坏土地现状

矿山利用土地面积为0.8348hm2,已破坏土地0.682hm2,其中挖损0.63hm2,压占0.052hm2。

2、拟破坏土地预测

矿山拟新增破坏土地面积0.1748 m2,其中拟挖损0.13hm2,拟压占0.0448hm2。

3、破坏土地情况汇总

矿山总破坏土地面积为0.8348hm2,其中挖损0.76hm2,压占0.0748hm2。

4、土地复垦可行性评价

土地复垦可行性评价是土地复垦利用方向决策和改良途径选择的基础。按一般土地适应性评价步骤,首先对需要评价的土地进行土地调查,并根据《辽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文件,提出矿山待复垦土地利用的初步复垦方向为林地及绿化地。

四、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

1、预防控制措施

(1)表土剥离措施

耕作层土壤和表层土壤是经过多年耕作和植物作用而形成的熟化土壤,是深层生土所不能替代的,对于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着重要作用。本项目把矿区拟破坏的露天采矿场熟化的表土(主要为0~0.50米的表土层和心土层的土壤,统称表土)进行剥离,用汽车运输到指定表土堆放场堆存,闭矿后直接作为露天采矿场复垦用土。

(2)运输道路修建时预防控制措施

修建运输道路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矿山运输道路、乡村道路,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避开土壤状况良好、植被生态复杂地段,减少对矿区植被和土壤的破坏。

2、工程技术措施

(1)整地工程技术措施

首先,采用机械、人工等方式对采场边坡进行清理,清除松动、凸起的碎(块)石。

对平台进行人工、机械平整,清除场地内较大石块;休息室、表土堆放场建筑进行拆除、平整;区内道路进行平整、回填;平整后场地坡度要满足复垦场地需求。

对拟复垦为林地的平台场地挖穴状坑,一般坑穴直径0.25米,深0.5米。按株行距1.5米×1.5米布设。

(2)覆土工程技术措施

对平整后的平台场地穴状坑及采场边坡平台进行覆土,覆土来源为矿山开拓时剥离堆存于表土堆放场的表土。采用机械、人工等方式,剩余的表土采取就近的原则平覆于拟复垦林地的场地,覆土平均厚度≥0.5米。

(3)穴栽工艺技术措施

刺槐每公顷(1公顷)约4444株,株行距1.5米×1.5米。树穴的规格依树苗的大小而定,一般为直径0.25米,深0.5米。种植时间一般春季在4月~5月上旬,秋季在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树木落叶后,土壤冻结前。

栽树时适量浇水。树穴填满土后,适当踩实,然后在其表面覆盖0. 05米~0.10米松散的土。

五叶地锦栽植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初,浇足透水,保持湿润。五叶地锦耐寒耐旱,喜阴湿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气候适应性广泛。

3、生物化学措施

(1)选择本地适宜的植被品种

刺槐是当地常见树种,完全满足复垦区植被的需要,附近矿山林地复垦多选用刺槐。五叶地锦是葡萄科爬山虎属,耐贫脊、干旱、耐荫,抗性强,栽培管理比较粗放,复垦垂直绿化地多选用五叶地锦。

故矿山林地复垦区选择刺槐作为复垦树种,绿化地复垦区选择五叶地锦复垦。

(2)增加土壤肥力措施

矿区复垦土壤以生土为主,土壤养分含量和地力不足,恢复待复垦土地的肥力和生物生产效能,就必须采取恢复土壤、肥化土壤的措施。因此复垦的地块根据当地情况增施农家肥与生物菌,林木落叶留底以提高土壤的有机物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

五、土地复垦工程设计

在安全平台距边坡底0.5m处修筑0.5m高、0.3m厚挡土墙,在挡土墙及边坡间进行覆土,覆土来源为矿山开拓时剥离堆存于表土堆放场的表土。对覆土后的露天采矿场边坡栽植五叶地锦,株距0.50米。表土堆放场、露天采矿场开采平台、休息室、运输道路复垦目标为林地。对平整后的平台、表土堆放场、休息区、道路场地挖穴状坑并进行覆土,覆土来源为矿山开拓时剥离堆存于表土堆放场的表土。对整地后的场地进行穴状挖坑,树穴的规格一般为直径0.25米,深0.5米。树种选择刺槐,株行距1.5米×1.5米,每公顷(1公顷)约4444株。

六、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

根据矿山开采方式和对土地的破坏形式,结合矿山土地复垦工作计划。矿山土地复垦服务时间为5年,复垦时间为开采结束后的1年。

七、保障措施

1、组织管理

矿山依据“谁破坏、谁复垦”的土地复垦原则,自觉承担矿区土地复垦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更好地完成土地复垦工作,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复结合”要求,尽量控制或减少对土地资源不必要的破坏,做到土地复垦与生产建设统一规划,把土地复垦指标纳入生产建设计划。矿山法人代表即为土地复垦第一责任人,并派专人负责该矿的土地复垦工作。

复垦施工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临时用地;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一、项目区自然环境概况

武汉市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项目区内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项目具于武汉市江岸区、黄陂区,地貌单元属长江Ⅱ级阶地陇岗与低洼湖塘交叉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标高介于19.50~34.00米之间。区内有居民居住区;有农田、菜地、养殖水面及长江防护林;属长江沿岸平原地区。项目区属长江冲积平原;土壤类型为潮土。

二、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划分

本项目区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划分,以生产地段和地块作为评价单元。根据以上方法,对项目区待复垦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单元划分,划分结果为临时工棚、钢筋加工场、钢筋加工场地连接便道、施工主便道、防洪堤围堰用地、堆占场、临时排水明渠等七类评价单元。

三、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

1.影响待复垦土地适宜性因素。影响复垦工作开展的是土壤的侵蚀能力、有效土层厚度、土壤的结构、pH值、土壤有机质、污染程度、地形坡度及供排水条件等九种因子。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土地评价纲要》中农林牧业适宜性评价等级标准,把这9个制约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分为一级(适宜)、二级(较适宜)、三级(临界适宜)和不宜四个级别,建立评价模型。

2.待复垦土地复垦前后质量比较。对复垦前后,影响复垦土地质量的九个限制因子分别进行分析:

(1)土壤侵蚀能力。待复垦土地在使用前,首先进行了表土剥离,并将表土表面夯实,加盖防水油布,防止了水土与养分流失。表土剥离后的土地,占用时会将土地压实,雨水冲刷等对土壤的侵蚀影响不大,在表土转移及存储过程中,移转产生的地力损失也极其微弱。

(2)污染程度。在待复垦的土地中,只有临时工棚的使用过程中有污染。主要是清洗车辆的废水、工人居住时的生活废水以及人的粪便污染物。处理过程中,将废水就近沿农用地中的排水渠排放,人的粪便经化粪池处理,当肥料施用在复垦后的土地上。综上,废水、固体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轻微。

(3)地形坡度。本项目中,没有取土场的破坏,复垦的土地施工结束后全部表土回填,进行土地平整,预计复垦后地块的地形坡度不受影响

(4)土壤有机质。对待复垦土地,实行表土剥离和防护,保证了表土的有机质含量不减少。在复垦后,施用农家肥等来增加耕地有机质,恢复或提高耕地肥力。荒草地采用撒播草籽的生态措施复垦,保证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流失。由于预防措施和恢复措施,使地块复垦前后的土壤有机质不会降低。

(5)土壤结构。在表土剥离、移转和堆放过程中,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实或疏松,这就会破坏表土的团粒结构,影响土壤的含水性,破坏土壤的孔隙度和土壤的水气平衡,导致土壤肥力有所下降。

(6)pH值。复垦前后土地的有机质含量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也没有影响pH值的物质进入土壤。土壤的pH值没有变化。

(7)灌排条件。在拟破坏的土地中,没有占用土地排水沟渠,由于复垦前后土地的地形坡度没有变化,故复垦前后的排水条件相同。

(8)有效土层厚度。在临时用地占用之前,设计将30厘米的表土进行剥离。堆放时表面夯实,同时加盖防水油布,以防止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再将表土回填。除去表土以后的心土和底土会被压占,虽然经过疏松,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同时由于土壤结构的破坏,复垦后的有效土层厚度会比现状土地差。

将复垦后土地与现状土地质量进行比较,按-3,-1,0,+1,+3五个分值进行差异性打分(“-”表示复垦后土地质量下降,“+”表示复垦后土地质量提高)。复垦后土地质量和现状土地质量对照得分如下页表1。

由上面表格中的数据,根据以下公式:

Aji:第j个评价单元第i个因子的分值;

Wi: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计算得出下表:

根据[0,1]法则,每变化0.20为一级,即土地质量等级相应提高或下降一个等级。从以上分值变化表可以看出,复垦后土地与现状土地质量在同一等级内。

综合破坏前土地质量状况和破坏程度预测分析,得到复垦后的土地质量值。

四、结论

综合各评价单元各限制因子的适宜等级,参照《土地评价纲要》,根据条件极值法,参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周围景观,确定该项目临时用地复垦方向如下:占用前地类为养殖水面的临时用地,复垦为牧草地;其余土地复垦后地类与占用前地类相同。临时用地因其特殊性,使用时间短,破坏不大,使对比使用前后的破坏程度来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成为可能。重点考虑复垦前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利用的破坏程度,确定复垦后土地质量,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最终的土地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凌云川.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191~194

复垦施工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徐庄煤矿;塌陷区;生态复垦;人地矛盾

1 概述

我们对各种资源开发利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对大自然进行着破坏,生存与发展是人类历史走向未来的永恒主题[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土地复垦整理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土地复垦整理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2]。土地复垦整理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

2 项目区概况

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徐庄煤矿复垦项目区位于徐庄煤矿工业广场东南侧,江苏省沛县大屯镇境内。复垦区属于黄淮冲积平原,为第四系覆盖区,地势比较平坦,地势西高东低。地表广泛分布着黄河泛滥的砂质粘土,饱和土体平均天然干密度为1.48g/cm2。井田东西走向长10km,南北平均宽约4.0km,面积为38.442km2。由于塌陷区属高潜水位矿区,土地塌陷后大面积积水,且项目区内河流较为发达,特别是其东为京杭大运河与顺堤河,具有充足的水资源。该复垦区在塌陷之前标高为34.0m左右,因受徐庄煤矿地下采煤影响,地表变形严重,地面高低不平,塌陷深度从0.7~5.5m不等,部分田地积水绝产,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3 采煤塌陷地复垦的必然性

采煤塌陷土地的复垦治理不仅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且也是一项技术要求高而又多变的工程,因此,对塌陷地的复垦治理应选择的工程措施、适宜的利用方向和层次,并使之成为一个老矿区塌陷地复垦治理的最佳匹配,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在塌陷地复垦治理中落实科学的发展观[4]。

虽然徐庄煤矿复垦区内塌陷深度较大,但该区靠近京杭大运河,具备采用河泥充填塌陷地复垦优势条件,能够将塌陷土地复垦为耕地,甚至恢复到原先高程,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再者该复垦区域计划使用湖泥充填塌陷区,湖泥中含有大量的农业生产需要的要素,能够提高复垦区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而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提高了村民的农业经济。因此,通过合理的复垦,可以提高土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土地生产环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还可以缓和矿地矛盾,减轻矿区经济负担,为矿区的更一步发展铺平更为广阔的道路。

4 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的主要方法

4.1 土地复垦工程

徐庄煤矿塌陷地复垦采用湖泥充填塌陷地。土地复垦工程是采用山东省水利疏浚工程公司自有的双泵挖泥船(斗轮式500m3/h),该穿采用荷兰IHC公司制造,运用双连泵技术,具有排距远、产量高、效率高的特点,整船于2007年5月在湖南益阳造船厂建造完成,船体在机舱内和绞刀头吸口处各有一套泥浆泵,两泵串联运行,该船船长27m,宽7.2m,最大挖深14m,有效挖宽50m,设计排距3000m,清水流量2500m3/s,含泥量20%~25%,总功率1622千瓦,其中舱内泵主机功率698千瓦,绞刀头泥泵主机功率624千瓦,其他副机功率300千万。施工时从取土区挖土直接吹填到排泥区,日产量1.0~1.2万方。

该复垦工程土方来源于湖东大屯和徐庄村塌陷地,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复垦区直接将湖泥充填到塌陷地,其平均运输距离为2.5km;第四和第五复垦区直接充填到塌陷地,平均距离为3.0km;第六复垦区的充填湖泥存放在第四复垦区,再通过推土机推到第六复垦区。在湖泥充填稳定后,地表高程在平整后达到34.0m,土地平整前的高程不超过40cm。

4.2 围堰修筑工程

为防止湖泥流到河流中,需要补筑部分围堰,本工程排泥场的围堰采用双层钢桩坝袋围堰施工法即吹填区四周水下围堰部分,采用向下打双排钢桩,钢桩长4.0~6.0m,双排钢桩横向间距1.5~2.0m,纵向间距1.0m,钢桩围堰外侧用铁丝绑竹蒿横向固定,围堰内侧则用铁丝绑竹芭,竹芭内侧挂上土工布,双排围堰之间抛填装黏土的编织袋。为防止吹填施工时围堰整体倒向外侧,需在围堰每间隔5~8m左右在钢桩围堰内侧埋设地垄固定。此种围堰修筑具有施工方便、坚固耐用、退水回於小、吹填结束后可结合修筑田间道路长期使用的特点。

4.3 回淤清理、吹填区整平等相关工程

回淤清理:工程结束后采用1.0m3抓斗式挖泥船挖泥,结合长臂挖掘机接力,将顺堤河内固结的淤泥重新抛到排泥区内,将顺堤河清理到原始河底高程。

吹填区整平:吹填区平整需在吹填结束1年左右进行,采用湿地160型大推土机配合1.0m3挖掘机进行平整,直到达到设计平整度,平整后土地高程不超过3cm。

水利工程:排水沟按照规划设计规格进行施工,保证沟壁厚度不小于15cm。生产桥采用混泥土桥板铺设,既保证路面和桥面的平整性,又便于施工。

道路工程:道路施工保证路基压实,碎石大小均匀,铺设厚度在10cm以上。

5 复垦效益

5.1 社会效益

通过采煤塌陷地的复垦,复垦区大面积的积水塘将得到有效的利用,新增大量耕地,是复垦区村组村民人均耕地有较大的提高,复垦的土地通过科学规划,增加生产的技术投入,引进先进生物品种,可使复垦的有限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由于采煤塌陷引起复垦区矿地矛盾,工农矛盾非常突出,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通过对塌陷地实施复垦,可以有效的增加当地居民的耕地土地,缓和矿地矛盾,稳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减轻了农民负担,协调了企业和地方关系,促进了社会安定团结。

5.2 生态效益

采煤塌陷后,夏季低洼积水,茅草丛生,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土地复垦以后,土地平整绿树成行,建成高效生态农业景观;并且通过开挖斗沟与农沟,将使塌陷积水得到有效排放,耕地渍害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过矿区土地复垦,被破坏的矿区生态系统得到改善和恢复,有效的改善大气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防治涝害和渍害,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6 结束语

采煤塌陷地的复垦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且也是一项技术要求高而又多变的工程。利用湖泥充填塌陷区,采用围堰修筑、回淤清理、吹填区整平等相关工程措施对采煤塌陷区进行整平,不仅增加大量耕地而且提高土壤肥力和耕作条件。为缓和矿地矛盾,恢复生态系统,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有力保证,使得矿区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宏伟,郭忠平.矿区绿色开采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吉瑞.谈采煤塌陷地复垦――以徐州贾汪区煤矿为例[J].资源・产业,2005,7(2):25-28.

复垦施工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地复垦;矿山环境治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综合效益;和谐社会

0 引言

采矿业在为国民经济提供巨大能源保障的同时,资源的开采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

1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1.1 绿色植被覆盖率

绿色植被覆盖率是矿区内林地面积、草地面积与农作物面积之和占矿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它在保护和改善矿区宏观生态环境上有着重要作用,是衡量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比的一个重要指标,复垦后的增加值越多,说明复垦项目给矿区所带来的生态效益越大。

在计算绿色植被覆盖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土地破坏类型的矿区,在一段时期内,采矿对于矿区范围内绿色植被的总破坏面积与总复垦面积。

1.2 矿区所在地小气候状况

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实施后,矿区小气候的变化状况反映了项目实施后给矿区所在地生态环境带来的贡献程度。小气候整体状况的改观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可能从一开始复垦就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对于当地宏观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将会随着复垦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在评价生态效益时,必须考虑到矿区复垦项目实施后,小气候状况的改观对于矿区所在地的宏观生态环境的长远贡献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态效果就会变得愈为明显。

1.3 土地复垦率

土地复垦率是矿区已经复垦土地面积占矿区总破坏土地面积的比例。在一定时间内,矿区土地复垦率越大,越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态效益的提高。

1.4 灌溉保证率

灌溉保证率是矿区可保证灌溉的耕地面积占矿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灌溉保证率是保证复垦后农作物存活的重要保障,其增加值越多,说明项目的实施所带来的生态效益越大。

1.5 土地质量状况

土地质量状况是通过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实施后耕层厚度、养分状况、水分状况、土壤质地等土壤理化性质各组成要素的变化情况来反映的。

1.6 矿区所在地生物多样性状况

矿区所在地生物多样性是指矿区所在地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的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1.7 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主要通过水土流失治理率来反映。水土流失治理率是矿区复垦项目实施后可得到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占矿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比例。

1.8 田块规整率

田块规整率是项目实施后规整的田块面积占矿区耕地总面积的比例。项目实施后,田块规整率增加值越多,项目带来的生态效益越大。

1.9 矿区所在地景观生态效果

矿区所在地景观生态效果反映矿区土地质量项目实施构建的景观对矿区所在地生态的改良程度。在土地生态学和土地规划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矿区土地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一方面,要完善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消除土地利用的障碍因素;另一方面,则要改变过去田块破碎、沟渠路分布杂乱的景象,将矿区工农业生产与大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结合起来,以形成优美的田园风光,增强矿区的景观美感和视觉效应。

2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2.1 土地利用率

土地利用率指矿区范围内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矿区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与利用技术水平、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衡量土地利用率的主要指标有:①农业土地利用率;②非农业土地利用率;③垦殖指数;④复种指数。

2.2 矿区所在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农民年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实施后,农民年纯收入增加值越高,说明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好。

2.3 耕地面积

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实施后,耕地面积的增加值越多,说明项目的实施给当地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大。土地整理项目与矿区土地复垦项目不同,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往往是带来项目区耕地数量的“净增加”,因此,一般来说,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带来的都是“正效益”;而对于矿区土地复垦项目来说,项目的实施对于整个矿区来说未必带来耕地数量的增加,因为在矿区边界范围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对于土地的破坏面积也会加大,这时矿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就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2.4 矿区所在地农地单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矿区土地复垦耕地质量逐渐趋于好转,这就必然会带来农地单产的增加,农地单产增加值越多,说明项目实施后,给矿区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大。矿区所在地农地单产数据的获得如果在矿区范围内统计计算较困难,可以引用矿区所在地历年统计年鉴数值。

2.5 投入产出比

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实施后,通过种植农作物、经济适用林、牧草等,给当地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加,林牧业收入的增加,从而带来了当地农民收入的增加。投入产出比增加值越高,说明项目给矿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好。

2.6 机械化作业率

机械化作业率是矿区可机械化作业的耕地面积占矿区耕地总面积的比率。矿区通过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土地更加平整,更加集中连片,更适合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复垦后机械化作业率越大,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越大。

3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3.1 粮食产量

粮食产量是矿区农地单产与矿区耕地面积的乘积。通过矿区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从而带动粮食产量的增加。粮食产量增加越多,就可使矿区可供养的人数越多,从而带来矿区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社会效益的提高。

3.2 矿区所在地农业劳动生产率

矿区所在地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矿区所在行政区年均总产值与矿区年均总有效劳动力数的比值。矿区通过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土地更加平整,更加集中连片,更适合于农业机械化生产,从而带动了当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项目实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值越大,说明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越大。

3.3 道路密度

道路密度是矿区道路总长度(千米)与矿区土地总面积(公顷)的比例。项目实施后,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加了道路长度。道路密度增加值越高,越有利于矿区的生产生活,产生的社会效益也越大。

3.4 矿区所在地人均耕地面积

矿区所在地人均耕地面积是矿区所在地耕地总面积与该地区总乡村人口数的比值。它反映该地区的耕地资源能否保持动态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人均耕地面积增加量越多,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越大。

3.5 矿区所在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矿区所在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矿区所在地国内生产总值与矿区所在地总人口的比值。国内生产总值,从生产角度,等于各部门(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从收入角度,等于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之和;从使用角度,等于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之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越多,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越大。

3.6 矿区所在地土地权属纠纷状况

矿区所在地土地权属是指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及他项权利的归属。土地复垦的过程也是土地重划的过程,土地复垦后将打乱原有的土地权属界限,为了避免土地纠纷,保护原有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必须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工作。

3.7 矿区所在地扶贫效果

扶贫效果用于反映矿区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对矿区所在地农民脱贫的贡献与影响。露天矿区矿方企业生产建设中会大量征用当地农民土地,矿方企业一般会通过征地补贴款的形式发放给当地农民,这有助于帮助农民摆脱贫困,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

3.8 矿区所在地就业效果

矿区所在地就业效果用于反映矿区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对矿区所在地农民就业的贡献与影响。露天矿区排土场复垦后增加的大量耕地,矿方企业通过雇用失地农民耕种,这就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稳定。

3.9 矿区所在地公众满意度

矿区所在地公众满意度是矿区所在地满意该项目的人数与矿区所在地总人口数的比例。其中:项目区公众满意度调查应该包括当地农民、矿方企业职工、政府官员等,调查公众应该具有代表性,应该反映各类群体对该项目的意见。

4 结束语

总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矿区土地复垦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丰富土地复垦理论,促进土地复垦成熟理论体系的形成,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提高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白中科.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复垦施工总结范文第5篇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发展要求是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但我国的国情是城市发展迅速,而农村落后,因此,国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以城带乡实现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利用成了城乡统筹的关键,农村闲置宅基地作为农村宝贵的资源,通过进行闲置宅基地复垦的模式,实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使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和城市紧张的建设用地指标结合起来,促进“三农”更好、更快地发展。为了使土地复垦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保证土地复垦的效益,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效益最大化,研究复垦工程规划模式可以为合理指导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提供一定的参考。目前关于农村土地复垦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对土地复垦过程的研究,邓小川等[1]分析了MAPINFO和AUTOCAD在土地复垦测量中的广泛应用。欧阳继伟等[2]对复垦项目设计中实施方案编写、规划设计及预算投资进行了探讨,得出复垦是破解耕地保护与保障发展用地矛盾的突破口。冯全洲等[3]提出了根据植物群落地下生境的层片结构,确定不同生活型植物土地复垦的覆土厚度,根据植物地境内生态因子特征,确定土地复垦的覆土基质,如此,可保证植物物种、覆土厚度及覆土土质三者协调适应,并能组建一个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蔡健等[4]以玉米和大豆为材料,采用裸地、玉米间作大豆等4种不同耕作方式,探讨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后的种植模式,最终得出秸秆覆盖和玉米间作大豆两种耕作方式应是目前复垦后土地的主要种植模式。叶忠杰等[5]认为,目前的复垦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社会和生态景观效益则相对较弱。因此,笔者建议建立农村土地复垦效益评价长效机制。在全国城乡统筹试点的政策下,各地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城乡发展的复垦模式,使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6-8]。当然,在土地复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如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乡村规划滞后和复垦资金没有保障等,但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将复垦充分与乡村规划衔接起来等措施使复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9-11]。总体来说,目前关于复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内容还不全面,复垦工程规划多是在房屋没有拆除时现场踏勘确定的,对房屋及其建构筑物下的土地情况缺乏了解,且缺少对复垦工程规划模式的细致研究。为了更加充分地揭示复垦中工程规划与宅基地地形的实际因素关系,分析了不同宅基地类型下工程布设的异同,旨在为合理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重庆市城乡统筹更好地开展。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括

    研究选择了3个区县。合川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有重庆市“北大门”之称,距重庆主城区89km。合川区地跨东经105°58'37″~106°40'37″,北纬29°51'02″~30°22'42″,内有嘉陵江、渠江、涪江3江穿过。全境地貌大致分为平行岭谷和平缓丘陵两大类型:东南边缘之华蓥山区为平行岭谷地形,分布面积359km2,占幅员面积的15.5%;西北部广大地区,属川中丘陵盆地,为平缓丘陵地型,分布面积1997.21km2,占幅员面积的84.5%,境内海拔为185~1284.2m。多年年均降水量1320mm,水资源丰富。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地处东经107°32'42″~108°14'00″,北纬30°03'03″~30°35'35″之间,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三峡移民的搬迁重点县。全县地貌可分为背斜低山和向斜槽谷丘陵,境内海拔175.0~1680.3m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100~1400mm,全县水资源分布不均。綦江区位于重庆市南部,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素有“重庆南大门”之称。介于东经106°23'~106°55',北纬28°27'~29°11'之间,綦江县地处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和沉降带之间,即四川沉降褶带之川东褶带东缘与川鄂湘黔隆起带西缘的交接部位。以藻渡—岔滩一带的三迭系地层为界。地貌南部高、北部低,边缘高、腹部低。以山地为主(占全县幅员面积的67.6%,丘陵占32.4%),境内海拔为188~1814m。雨量充沛,年均总雨量为1071.2mm,但分布不均。

    1.2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对复垦农户宅基地的调查和6个复垦项目。调查主要是对农户宅基地及其他附属用地的基本属性,如宅基地下土层厚度,房屋类型、有无粪坑或粪池等。P1代表单位面积内拆除房屋面积,P2为拆除量与建设规模之比。房屋面积和拆除量数据来源于6个复垦项目实施方案,表1—3的数据为所选6个项目各指标数据的平均值。

    1.3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重庆市綦江区、合川区和忠县3个区县为调查对象,每个区县各2个共6个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分别为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罗家村、罗汉村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合川区龙市镇海慧村和凉岩村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忠县永丰镇东方村和复兴镇天子社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选取3个区县各100户宅基地共300处宅基地进行调查。对复垦农户的宅基地所处位置坡度及其他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农户宅基地位置坡度将复垦宅基地分为平坦型和坡度型,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复垦农户房屋类型分析

    重庆市复垦农户房屋有6种结构,不同区县同种房屋结构单位面积建设规模内拆除面积差异较大,相同区域P1也各不相同。农户房屋有混合、砖石、砖木、穿逗和土墙5种,简易结构主要为猪舍,相同区县不同房屋结构单位量P1差异大,不同区域同一种房屋结构单位量P1差异也很明显。其中,綦江农户房屋主要是土墙和砖石结构,复垦1hm2建设用地有7.93m2。土墙结构房屋和32m2砖石结构房屋,合川主要为砖石、砖木和混合结构,分别为5.00、0.87和0.80m2hm2,而忠县农户各种房屋结构P1除混合结构较大和简易结构较小外,其余4种房屋结构P1较均匀,约为1.87hm2。重庆市复垦中农户不同房屋类型比例由大到小排列为土墙、砖石、混合、砖木、穿逗和简易结构(见表1)。此外,重庆市不同区县土地复垦中各拆除工程单位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3个区县除条石拆除单位量比较接近外,约为2.53m3hm2,其余差异明显,其中綦江拆除工程中土墙占了大部分,其拆除为7.13m3hm2;合川和忠县除了条石拆除外,砖墙和土墙是其主要的部分,合川分别为0.67m3hm2和0.60m3hm2,忠县为2.87m3hm2和1.6m3hm2。

    2.2闲置宅基地类型分析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中每个片块由宅基地和宅基地附属用地组成,宅基地附属用地又包括院坝和其他附属用地。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需要拆除的建构筑物主要包括房屋、院坝及猪舍3种。根据宅基地所处位置坡度大小将宅基地分为两种类型,第1种为平坦型,地面坡度为0°~5°,第2种为坡度型,坡度为6°~25°,详见表3。由表3可知,不同区域宅基地地面坡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同坡度宅基地所占比例相似,建构筑物拆除后地面多为平地,且农户都有粪坑或粪池用于日常饲养牲畜。复垦农户宅基地地面多为平坦型,其所占比例为94%;坡度为6°~25°的宅基地较少,约占调查总数的6%。

    2.3不同宅基地类型的工程规划分析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工程规划应当遵循合理可行、方便农民生产生活、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工程设计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工程3方面。

    2.3.1平坦型宅基地工程规划分析

    平坦型宅基地工程规划较简单。平坦型宅基地主要是指建构筑物拆除后地面比较平整,宅基地、院坝及其猪舍可以处于一个台面或单独台面坡度小于5°。土地平整工程的内容包括土石坎设计、杂物清除、翻耕和客土。石坎可根据实际设计为干砌条石和浆砌块石两种,如綦江可在条石不够用时设计浆砌块石石坎。杂物清除主要是对复垦片块内的零星杂物进行清除,便于后面工程施工。客土设计是在复垦后土层厚度达不到耕作土层0.4m要求的区域进行覆土,覆土后要保证有效土层厚度达到0.4m以上。田间道路工程的规划在合理的前提下,考虑方便农民生产活动,尽量按照原有的路线规划,主要包括维修和新修生产路,其路面材质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包括水泥路面和石板路面。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主要包括排水沟和沉沙凼等。平坦型宅基地地面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后可复垦后水平田块,详见表2。

    2.3.2坡度型宅基地工程规划分析

    坡度型宅基地工程规划比平坦型复杂。坡度型宅基地是指建构筑物拆除后宅基地所处位置地面坡度为6°~25°,因为房屋下地面多为平地,因此,坡度型又包括了平坦型。这种类型的地块工程规划较平坦型复杂,其土地平整工程中要先对有坡度的区域进行降坡处理,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当坡度小于12°时可降坡至5°;当坡度为20°时可降坡至10°,之后按照平坦型处理。降坡的施工可以按照先清田坎基槽,砌筑田坎,再坡地土石方移动、挖高填低,对挖方区进行0.4m厚的翻耕,最后挖填平衡,即将降坡土方均匀覆在平整后的田块表面。当石坎高度大于1.2m时石坎底轮应设计为双轮条石,且有丁字石,其中1.5m的石坎应布设两轮丁字石坡度型道路,设计可能还会涉及梯步,及当生产路纵坡大于15°时可采用“梯步+斜坡”组合型,即半幅为梯步段,方便人行走,半幅为斜坡防滑段;当生产路纵坡在5~15°之间时,设计对路面采取凹槽防滑处理。坡度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应该控制最小比降在8‰左右,若沟底坡度大于25°时应设置跌水式消能。详见表4。坡度型宅基地经施工后可复垦为水平田块和坡式梯田两种,水平田块田面宽一般为7~30m,后者田面宽一般较前者小。

    2.4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工程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复垦项目的效益。农村建设用地是农户的生活场所,经过多年的压实和频繁的人工改造,其原始的地面状况可能已改变。因此其工程规划设计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复垦工程效果,而且对农户的生产和生活也有重要影响。目前在项目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土地平整工程中覆土厚度的设计应该符合实际情况。复垦后耕地的有效土层厚度≥0.4m,其覆土的厚度应该是由现场踏勘时调查原有土层厚度决定。当前存在为了使片块内部土量分析达到平衡,而不顾实际土层厚度的情况,这将直接影响到复垦后耕地质量。其次是石坎布设时没有很好地结合片块周边地形,只为追求片块图面视觉美观。最后是道路和沟渠的规划应尽量避开粪池或粪坑的位置,因为经过填埋后的地面可能会下陷而影响了工程质量。总之,目前重庆市在大力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其规划设计人员应该在踏勘中仔细询问农户拟复垦地块的基本情况,再结合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进行,道路和沟渠的规划应该尽量结合原有的路和沟渠,避开地面可能塌陷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