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第1篇

天气晴朗,天空万里无云,温暖的阳光洒在人的身上,就像是一位母亲轻轻地抚摸着我们,微风徐徐,波光粼粼,站在美丽的湖边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阴天多云,看似阴沉的天气却暗藏生机。这时太阳就像是一位害羞的小女孩,迟迟不肯露面,这样子还平添了几分乐趣。

下雨天气,虽然外面的人都匆匆回家,但是并不寂寞。雨点的声音感觉并没有什么规律,可仔细一听,欢快的乐曲在耳旁奏响,让人心情爽朗。有时还想在雨中激情地奔跑,让烦恼和雨点融在一起挥发掉。大自然是万物之母,她派雨水为植物提供营养,植物们又随着雨点的伴奏,左摇右摆,动人极了!

天气寒冷,人们都我在家里,开着暖气,悠闲的看着电视,有时还会想起北方的小朋友开开心心地打雪仗、堆雪人。突然一个鞭炮爆炸了,一下子把你的幻想全“炸”乱了,你立马吓住了,这是你一定会愤怒的说:“是哪个混蛋干的?”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第2篇

1.用一组动感十足、能带人走向大自然的流动画面,让课堂上充满大自然的气息。 

2.吟唱歌曲《山谷静悄悄》《我们的田野》《荡秋千》。 

(学生在音乐的陶醉中轻轻地唱着动听的歌儿。) 

3.诵读一段老师的写景诗 

歌,创设语言情境。 

《大海》 

蔚蓝蓝的海水/金黄黄的沙滩/一抹斜阳把灿烂的微笑/洒在小海螺的身上/呜——/大海在倾听我的乐曲/沙滩在享受我的小调/一阵阵温馨的海风/吹起我一缕缕的黑发/一朵朵顽皮的浪花/轻吻我流连的脚丫/呜——/大海在倾听我的乐曲/沙滩在享受我的小调 

【教学意图:运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动画切换效果,把音乐与画面融在一起。充分利用教师醉人的朗诵,唤起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与共鸣,让学生陶醉在诗与歌描绘的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情境中。】 

二、感受诗情画意 

师:同学们的歌声陶醉了你们自己,也陶醉了我。你们这么投入地诵读,更让我感到亲切,我在这儿找到了知音。刚才通过音乐和诗歌,在与你们的一番快乐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你们的天真。从你们的神情中,我更感受到了一种活力,也让我想起了一句形容少年儿童的话:诗一样的年龄,诗一样的生活!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句诗一样的语言。 

(师课件出示:美丽的秋天甜甜地笑了。生纷纷低声读句子。) 

师: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从这个句子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动动笔,把你感觉到的写下来。 

【教学意图:因为学生早已陶醉在大自然的梦中,在音乐声中对这个句子浮想联翩,再加上教师的提示和大屏幕上醒目的字句,更给了学生启迪,帮助学生打开了感觉的匣子。会听了,会看了,尝了,闻了,感了,想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自己对秋天的观察便纷纷在脑海中浮现,学生眼中的秋天也立体了。】 

生:夏天凋谢了。带着丰收气息的秋天来了。田野里,农民正收着金灿灿的谷穗,但是,树林里却是落叶纷纷,落叶像五彩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师:(俯在学生耳边轻声地说)等一下,去掉“但是”,再读 

一遍。 

生:田野里,农民正收着金灿灿的谷穗,树林里却是落叶纷纷,落叶像五彩的蝴蝶在空中 

飞舞。 

师:这是一个五彩的动感 

世界。 

生:秋天迈着轻快的步伐,披着五彩的霞衣,来到人间。秋娃娃顽皮地挥动着神笔,把世界变得黄澄澄的,人们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沉睡的山谷依然那样黑暗,可秋天的阳光把光明带到了那儿,顿时,山谷里到处是迷人的秋色,到处有秋天的果实。 

师:等等,我知道你是想说山谷不再黑暗,对吗?把这个句子改一改,去掉“可”字和“顿时”,再读一遍,好吗? 

生:山谷不再黑暗,秋天的阳光把光明带到了那儿,山谷里到处是迷人的秋色,到处有秋天的果实。 

师: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生:树叶儿纷纷飘落,犹如一只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落在地上,沙沙作响。林子里,鸟儿还在喳喳地叫着;树林边,小溪依旧哗哗地流淌着。 

师:你对声音非常敏感。这是一个悦耳动听的世界。 

…… 

【教学意图:教师的点拨,不是教学生该怎样做,而是与学生交流对共同关心对象的感受、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与学生产生共鸣,给学生以启迪。】 

师:从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句子中,你们有这么丰富的感受,真是太了不起了。现在我才明白罗丹说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们的描述虽然零零碎碎,点点滴滴,却从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感受这几个角度,还有充满童趣的想象把秋天描绘得这么有立体感,这么有趣,这么吸引人。我想那些大作家写文章也不过如此吧。如果你置身于大自然中,打开感觉的匣子,亲近大自然,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感受,去想象,相信你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三、打开感觉的匣子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大作家峻青先生描写自己感受到的海滨仲夏夜的文字,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我从中节选了一段,与大家分享。 

师:(朗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 

(生与听课者纷纷陶醉在“大海边”,课堂上一片寂静。) 

师:读这一段话,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你有哪些感受呢?(指向板书:看、听、闻、尝、感受、想象。生相互交流,诵读。) 

生:我听到了“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生:我的身体感受到了“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 

生:我闻到了“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 

生:我的身体也感受到了“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 

【教学意图:有了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便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路子,知道了全身心地感受身边的世界,并感觉到了文字描述的世界。】 

师:同学们的感受非常敏锐,那就来感受精彩的世界吧! 

(师课件出示:一弯新月……黎明,田野上……夏夜的和风……落叶纷纷……花的故事……) 

师:我给大家展示的是美妙的大自然中一些美丽的花絮,从中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或者熟悉的句子,用心去感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是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甚至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教学意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走了两个来回,教师给了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也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己观察所得的机会。】 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从别人的语言中你们又能感受到什么?请你们来读一读,评一评吧。 

(生交流互评) 

生:一弯新月变圆了,在深蓝的夜空中画亮了一片淡黄。 

师:老师给你改一个字,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把“画”改成“燃”,再读一次,声音可以轻一点,通过话筒很好听的。 

生:(轻轻地)一弯新月变圆了,在深蓝的夜空中燃亮了一片淡黄。 

师:他的语言给谁带来了 

感觉? 

生:月亮在天上走着,很明亮,很温暖的感受。 

师:温暖的月亮,多好啊! 

生:我看到了一弯新月倒映在小河里。 

师:去掉前面四个字,再来读一遍。 

生:一弯新月倒映在小河里…… 

生:一弯新月躲进了云层里…… 

生:他眼中的月亮很害羞,但很美。 

师:他眼中的月亮,是啊,这是他感受到的月亮,你也有自己眼中的月亮。 

(生会意地一笑) 

生:黎明,田野上的小鸟展翅飞向未来…… 

师:一日之计在于晨。 

生:我从他的语言中听到了小鸟清脆的叫声,看到了淡淡的晨雾,闻到了花的气息。 

师:知音啊,你是他的知音。 

生:稻谷穿上了金黄的衣服……田野上,太阳探出……嗯,钻出头来…… 

生:老师,我觉得他这个“探”用得很好,不用改成“钻”。 

师:一字之师!你对语言的感觉非常敏锐。 

【教学意图:写是一个过程,读又是一个过程,这是一度创作;听是一个过程,评又是一个过程,这是二度创作。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感受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提升。】 

四、用心亲近自然 

师: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有许许多多的诗情画意。同学们打开了自己感觉的匣子,便拥有了对大自然的美好印象。有位诗人说:“音乐是大自然中最美的声音。”就请同学们在音乐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大自然中自由遐思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音乐,用心亲近大自然,充分感受大自然。音乐向你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这里,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气息?你在这里感觉如何? 

(音乐起) 

【教学意图:音乐是大自然中最美的语言,播放一段非常亲近自然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到了美妙的自然界,将每个学生带入到了自己熟悉的自然中,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感受,去想象。】 

师: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纷纷举手) 

师:不要口头回答,用你的笔把这些美好的印象,把你珍贵的感受变成一段文字写下来吧!给你的独特感受拟一个清新的题目。 

(生写作,并交流。) 

师:他的文章和你的感受有何不同?谁又从中找到了同感?听了他的文章,你又有什么想法…… 

五、童心畅游自然 

师: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是悦耳动听的,大自然是弥漫着芳香的,大自然是清新怡人的。同学们,到自然中去走一走,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选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以后,或四处走走,或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坐下来,你就可以开始充分感受自己的天地了。打开感受的匣子,为美丽的遐思插上一对高飞的翅膀,抓住感觉表达你对这方天地的情感。你们可以试着写首诗,还可以为自己的小天地起个名字。 

【教学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里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实践语文、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教后所思】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只有一个:“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亲近自然”是一堂习作课,是学生学习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语言张扬生命的灵性的过程。这是一个十分人文化和个性化的过程。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拭亮眼睛、唤醒耳朵,打开感觉的匣子,生成表达的需要。当学生打开了感觉的匣子,用五官感受大自然,用心亲近大自然时,当他们的思绪插着一对想象的翅膀在大自然中飞翔时,当他们敞开心扉用笔倾诉,在与自己、与同伴、与老师交流感受时,他们的个性在彰显,他们的智慧在闪光,他们的生命在成长。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在音乐、歌曲、语言材料的感悟理解中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想象之门、感受之门,唤起他们丰富的内心体验,生成表达、交流的情景与氛围,让学生自主、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言语(书面、口头)表达中来。 

2.让学生初步领悟写景抒情类文章的基本描述手法。 

3.流畅、通顺地描写一段符合当时心境的、个性化的语言,这是我在这一堂课与学生对话的依据。在与学生共同营造的非常人性化的对话氛围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灵性、学生的创意语言表达是非常流畅的。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第3篇

中学时代是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时期。情感的丰富,心智的成熟,认知能力的提高,都会给学生的生活增添光彩和活力。但是,当前作文教学仍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难写难作等现象。学生作文存在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表达,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增强体验,多写体验性作文。

一、注重实践,丰富体验,积累素材

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学生社会实践少,生活阅历浅,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时当然就像做“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丰富生活阅历,丰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这样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自发性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动性、随机性、经常性的特点。比如看电视、唱歌、游戏、交朋友、外出旅行、做家务等等。在这些健康、充实、自然的常规化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记录,让这种自发性实践活动成为大容量的生活作文素材。我提出了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感恩的班训,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写作。

其次,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的项目、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参加实践。如,引导学生组成“环保在我心”宣传小组,活跃在学校、街道、社区,宣传环保,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宣传消防知识,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安全;到工厂参观,到社会调查……这样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使写作内容具体化、真实化,并从中感受生活,丰富阅历,让生活真正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的五篇习作在报纸校刊发表,学生很激动。

二、回忆生活,唤起体验,引吐真情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美好的经历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情境勾起美好回忆,唤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引发他们倾吐的愿望。如指导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文训练“难忘相识瞬间”时,让学生精心挑选珍藏美好记忆的照片,向大家展示,讲述照片故事,写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可设计如下教学流程:1.赏照片――激发真情;2.说照片――引吐真情;3.写照片――抒发真情;4.赏习作――交流真情。

学生通过展示照片、交流照片兴奋不已,仿佛又回到了曾经拍照的地方,那种曾经有过的体验和感受重新被唤起,产生了不说不休,不吐不快的激动情绪。学生情动于衷,言溢于外,情感迸发,笔下怎能不生花?

三、结合活动,参与体验,勤写作文

体验性作文最大的特征就是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时代色彩,必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体验和实践作为体验性作文的载体非常重要,其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1.校内体验、作文

在学校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写真实感受的作文。“现场演示作文”“创设情境作文”“现场观察作文”“现场游戏作文”等设计,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语言文字的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

2.家庭体验、作文

家庭生活是很有价值的作文内容。让学生参与各种家庭体验活动,如学做一种家务:包饺子、洗衣服等。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极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因此,他们就学得很投入,并能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灵感,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3.在社会中体验、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社会生活五彩斑斓,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自感受,才能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流露真情。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社会生活,从中获得的感受是真实难忘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周围事物认真地观察和理性地思考。这些体验就成了学生写作之源的活水,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作文过程中既练了笔,又长了见识,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4.在大自然中体验、作文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写作 生活 源泉

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但是一到作文课,很多学生便万般无奈,笔头发涩,无米下锅。究其原因,除了缺乏写作技巧之外,主要是他们感受生活能力太差,对于学校、社会“熟视无睹”,缺少观察,不知如何积累素材。

新课标要求:作文要有感而发,要从生活中找“米”,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融入自然,才能心中有物,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扩大生活面,丰富课余生活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课内到课外,从家庭到社区,从书本上的知识到大自然的享受,给他们以广阔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课余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如有计划地开展学生所喜爱的文体活动,一周一次。每次活动都要有组织、有准备,节目要精彩、齐全。

举办优秀习作展。每周一次的习作,老师批改时发现好的作品随时在教室的作文园地里发表,让所有的同学都欣赏、评价,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还可以把优秀的学生作文打印装订成册,人手一份,赏读借鉴。

另外,开展即兴演讲,自编自演课本剧。演课本剧这项活动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要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充分去准备,需要哪些材料,该怎样用文字去表达,进而又怎样把它变成有声语言,生动传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是生活的再造。然后让富有表现力的同学根据剧本台词表演出来,这就是在创造生活,这就是写作的材料。

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美丽的风光,去拥有辽阔的天空,去攀登崇山峻岭,去游历江海湖泊……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陶冶情操,让心灵自由地放飞,猎取丰富的素材。

为了使活动收到效益,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到人人参与,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从国家大事到针头线脑,一件趣事,一段对话,一幅自然风光图,一个场面,一幅人物画像,等等,都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文思活跃。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可以这么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作文是生活在学生头脑的反映,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教给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和技巧

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主要是善于观察、学会感受。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仅仅教会他们定点观察、动点观察、立体观察等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他们:做好观察前的准备,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有自己的见解主张,不能人云亦云,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人有貌,景有姿,物有态,要抓住特征,传神地再现客观对象。观察还要伴随思考,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训练莫泊桑的观察力,要求莫泊桑天天站在家门口看来往的车辆行人,要求他边观察边思考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里马车行驶时的样子,马车在上坡和下坡时有是怎样的姿态;富丽堂皇的马车和穷苦百姓的马车又有什么不同;烈日下的马车和暴雨里的马车又呈现什么样的姿态;经过这样的锻炼,莫泊桑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后来成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学会感受。感受是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是情感因素的内化领悟。有了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越深刻,越独特,文章立意才越新颖、高远。

三、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首先,激发学生参与生活,拥抱生活的热情。可以带学生春游、秋游,让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去引发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可以组织学生进工厂到部队,让火热的社会生活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还可以安排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品看得多了,领会也就多了,在潜移默化中也就领悟到了写文章的妙决。电影《开国大典》的编导张笑天在文学创作上成果累累。他在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时,说他的文学功底是从读书入手的。他从小学五年级时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有些大部头的名著一时啃不动,就一边查字典,一边硬啃,时间久了,也就无师自通了。他还说,写作与学其他手艺一样,看人家怎么做,自己就揣摩,看得多了,自然就一点一点地摸到了门路,心领神会。世界大文豪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也是在读但丁的《神曲》的过程中诞生的。在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要读自己的习作,反复地读,这样能够不断发现文章的不足之处,促使自己去修改、补充,直到满意为止。

其次,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味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像鲁迅那样对人力车夫充满关爱;像巴金那样对日出充满神往;像叶圣陶那样对祖国的山川充满热爱;像契诃夫那样对苦难的小学徒充满同情;像高尔基那样对生活的感受那样细腻、丰富……让感觉在酸、甜、苦、辣中浸泡;让情感在喜怒哀乐中淬火;让感受在美丑爱憎中熏蒸。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观察和感受则是汲水器,汲水的能力强,才会下笔如神。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第5篇

追求生活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情感,树立奋发向上的生活理想。 如《海燕》所表现的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对丑恶势力的蔑视,就是一曲响彻云霄的生活之歌、斗争之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去奋斗,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百合花》中新媳妇用新婚的被子装殓革命烈士,象征爱情的百合花尤为动人,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美。《与妻书》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纯美内心。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并能激励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和美好生活。

热爱 自然 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和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的热情。 无论是古代的《望庐山瀑布》、《岳阳楼记》,还是 现代 的《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作者都以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用绮丽秀美的文字和形象逼真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倾注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些作品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生动优美的艺术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使读者获得美的艺术享受。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感受艺术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趣。 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体态美、品质美、行为美,形成了一种整体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建造很多“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高楼大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真挚的情感,情与景构成了一种非常深沉而又优美的境界。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的优秀之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艺术美的感受和认识能力。就美育而言,笔者认为,教学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朗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书面语言,当学生受语言文字的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的感受就会大打折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富有魅力的范读,可以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让学生借助听觉形象步入文章意境,舒心畅怀地接受美育;而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能理解文章的意境,还能提高语言能力。

以情动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或激昂,或肃然,或悲壮,或委婉,引导学生进入“无我境地”。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感知美,热爱美,而且也会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