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松鼠教学设计

松鼠教学设计

松鼠教学设计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93—01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真正体现出的亮点不再是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而是教师要学会倾听,捕捉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价值,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生成性资源的发现者和重组者,让师生的活动直接融入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得到情感的体验,让教学活动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发课堂生成资源呢?现以“倍的认识”一节课为例,谈谈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教学片段]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小动物们纷纷来到野外快乐地游玩。你看,谁来啦?(课件出示情境图:6只小鸭,2只松鼠)谁来说一说,小鸭和松鼠一共有几只?小鸭和松鼠哪个多?多几只?

生1:小鸭比松鼠多4只。

生2:松鼠比小鸭少4只。

师:小鸭的只数与松鼠的只数除了比多比少外,还有一种比法,有人知道吗?

生3:老师,我知道。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此话一出,班里一下变得特别安静,这与事先预设的完全不同。不知道这位学生是如何理解的,何不让他分析一下。于是,我马上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师:谁能听懂他的意思?(学生摇头)看来,我们得先认识一下“倍”这个新朋友。

我板书“倍的认识”,然后问学生知道关于“倍”的哪些知识。

生3: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把同样多的圈起来就表示3倍。

师:你能上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3: 2只松鼠就是2个白圈,6只小鸭就是6个黑圈。

松鼠:

小鸭:

生4:松鼠是1个2只,小鸭是3个2只,就说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师:谁能把上面的图重新画一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3倍。

一生上台。

松鼠:

小鸭:

师:看到小鸭、松鼠玩得这么开心,小猴也来了。(出示了3只小猴)你能找到新的倍数关系吗?

生1: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

师:谁知道为什么?

生2:因为小猴是1个3只,小鸭是2个3只,所以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师:谁能画出图形表示?

生4:小猴:

小鸭:

师:谁会用“因为……所以……”把两句话连起来说。

生:因为小猴是1个3只,小鸭的只数里面有2个3只,所以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

思考: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整个过程教师花时不多,但学生学得充实快乐,比按照原先预设的流程教学效果好得多。也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反思课堂教学,我认为,作为教师在利用“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是基础

数学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教师应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线索进行合理设计。我先自制一张只显示两种动物(6只小鸭,2只松鼠)的情境图,在原有知识(比多、比少)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倍”的认识。在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快乐时,顺其自然出示了3只小猴,再出示8只小鸡……,通过两次训练,学生对“倍”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

二、 “充分利用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是关键

“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样把它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教学伊始,我以小动物郊游引出6只小鸭和2只松鼠,通过谈话切入主题“小鸭和松鼠可以怎样比?”根据已有基础,学生自然地给它们比多比少,那还有什么比法呢?正当教师准备出现“倍”的知识时,一个学生说出“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如平静的水面泛起一阵阵涟漪。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资源?我以此打开突破口,果断地把主动权抛给了学生。正是由于这一“放”,带来了一系列的精彩。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在课前有预习的前提下,课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了一遍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作者用带有文学色彩的笔调来说明松鼠的有关情况,写得生动形象,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学生继续朗读,不过这次是在四人小组内分段各读,连读带听,充分体会品味,自由寻找。学生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些语言优美的词语和运用修辞的句子。

例如:

生1.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玲珑”“小”突出松鼠体型的娇小, “帽缨形”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松鼠尾巴的特征,“美丽的”又给人以美感。)

生2.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清秀”“闪闪有光”“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等一连串的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松鼠美丽而有活力的特点,让人初步感知松鼠讨人喜欢的模样。)

生3.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著放在一起,再用一些乾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写松鼠搭窝的先后顺序,运用准确的动词“搬”“放”“编扎”“挤”“踏”生动地体现了松鼠的巧妙与能干。)

生4. 松鼠……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满树林里跑”“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歇凉”“玩耍”等拟人化的语句,活画出松鼠可爱的性格特点,突出了它的讨人喜欢。)

类似的对于词语和句子的品析还有很多,学生们挖掘教材的深度还是很到位,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是,我们细细一分析,觉得还是有问题,在哪儿呢?学生是说了一些能够体现语言准确生动性的词语和句子,但是说明文给人以知识的本质特点在语言上如何体现呢?比如,我们在考试中经常遇到一些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类似于“大约”、“据说”、“左右”等等的副词呢?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词语的存在。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呢?

课前我就这一环节想了很久,还是想到了朗读。于是,教学环节进行到这一步,我顺着学生们的思路说:“大家对文章的语言分析这么到位,肯定是基于大家对文本的熟悉,老师想现场考考你们究竟对文本的熟悉了多少?大家有信心吗?”学生们热情高涨,声音响亮地回答“有!”我让学生合上书,仔细听我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辨析存在的问题。

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原句: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有的学生马上反应说,这个句子与原文不一样,缺“经常”一词,我引导学生进一步谈谈“经常”一词的妙处,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有的认为“经常”一词说明松鼠并非都在高出活动,偶尔也下地活动;有的认为,不用“经常”语言就绝对了;还有的认为,“经常”用得讲究,语言准确。我适时的补充,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生们都觉得很在理,又竖起耳朵听我朗读下一句。

2.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3.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乾净又暖和。

结合大家的智慧,我趁热打铁,总结这一课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大家都提到准确性,生动性,而且准确性是前提。以后再遇见类似的生动说明文,考虑语言美时,除了要想到修辞句、形容词、动词外,还应想到准确的副词。

教学反思:1

1、朗读和听读同样重要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还应重视教师的朗读。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时时保持,而且教师的朗读比学生自己的朗读更具感染力,学生更关注教师的朗读水平,更信服其师。

2、课前要充分预设教学思路。

课堂,教师要有预设,当然,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但我们教师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仗。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学习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中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如: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后,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老师不讲,只用线绳围一围长方形纸板的一周,然后,让学生分组研究求绳长的方法,学生们七嘴八舌,七手八脚,有的量,有的想,一会儿就想出好几种计算方法,而且各自主动介绍所用方法的道理。讲的同学很认真,有讲解,有操作;听的同学很用心,有验证,有质疑。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很快掌握了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场所。

二、?鼓励发现――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可以这样设计:

出示挂图:小松鼠手里有3串糖葫芦,小白兔有两串,

师:同学们,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松鼠和小白兔在比谁的个数多。

生2:我知道,小松鼠和小白兔一共有50颗。

生3:我知道了,小松鼠有3串就是30颗,小灰兔有两串就是20颗。

生4:我知道了小松鼠比小白兔多10颗。小白兔比小松鼠少10颗……

师:大家回答得真好!沈硕同学,你是怎样知道小灰兔和小松鼠一共有50颗的?

生5:老师,我是这样列式的:30+20= 50

生6:我也是这样列式计算的。

师:你又是怎样知道小松鼠比小白兔多10颗。小白兔比小松鼠少10颗的呢?

生4:我是这列式的:30―20=10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回答得怎么样呢?(掌声阵阵响起)

这样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图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善于引导――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前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只能退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位置。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看,自主地说,自主地做,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就可以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你们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生1: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简便。

生2:不对,有的分数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

生3:有时要反过来,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生4:这要看什么题目?

师:刚才几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研究。

(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分组探究

――分组

师:刚才已经有同学说了自己的看法,我相信,大家对如何使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更加简便有着各自的见解,接下去我们来进行分组讨论,请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如果一个小组人数较多,可以多分几个小组。

(教师注意合理分配各小组人数和学生的类型,让小组讨论能够有效地进行,不流于形式。)

――验证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观点举出相应的例子,你可以从书上找,也可以自己编题。

――交流

小组代表起来向大家汇报讨论情况。

――明理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加以小结,也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做。

3.?激励评价

首先,让学生说今天谁的发言最精彩,谁的发言最全面。其次,教师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参与者、学习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只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肯定、引导、启发。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紧扣课堂细节,在细致地观察中提升效益

课堂教学的细节首先从课外入手,作为一名教师,走进课堂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状态和精神气质,用自己和善的面容去关照每个学生的表现。尤其初中生,他们已经不再像小学一样能够直接主动表现出来,需要教师进一步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感知信息,为自身课堂教学的实施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一位特级教师在进行公开课教学时,当班级的学生刚刚入座之后,这位教师就在上课地点围绕着孩子转了一圈,还不时与部分学生进行口语交谈。巡视中,这位教师发现最后一排的一个学生是单独坐的,没有同桌,于是和蔼可亲地对他说:“没有同桌,你别觉得孤独,只要你肯于举手,老师都会让你发言。好么?”果然,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上课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师也非常守信,给予了学生很多机会。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使得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非常和谐,一次细节的体察决定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堂。

二、紧扣情感细节,在激感中提升动力

第惠多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技巧,而在唤醒和激励。”的确,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努力向上的欲望和要求,但也都会有停滞不前的懈怠。初中生由于心理逐渐成熟,已经不再具备小学生那种与生俱来的表现欲望,更多的思考要通过教师的激励才能迸发出来。而教师对初中学生激励,其实往往就蕴藏在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教师的问道:“课题为什么要将这两个地点融入其中?作者有着自己怎样的考虑?”当还有不少学生陷入沉思时,一位同学已经脱口而出:“鲁迅想以百草园的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无聊进行对比,揭示旧社会的私塾对儿童天性的扼杀。”这位同学不仅问题看得深刻透彻,而且具有较高水准的表达能力。于是,教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赠送了鲁迅的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学生如获至宝,受到了极大的精神鼓励,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正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细节的留心与把握,才铸就了这一段精彩的课堂经历。

三、紧扣设计细节,在创造思维中提升效益

创新是民族的希望,也是个人才华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而作为语文教师,千万不能总是守着以往的经验,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进行全面设计,让每一次设计都体现着绝对的精神情怀。而对于传统设计中较为出彩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细节的微小变化,改变惯有的思路和视角,让原本乏味的内容变得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松鼠》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松鼠的图片,它们形态不同、外形不同,让学生感知松鼠,对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执教者为什么不选用一个典型的松鼠形象,而选择如此之多的松鼠图片呢?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的写法进行言语实践,教师再次出示这些图片,让人不禁敬佩:教师的用意不仅仅在于运用图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松鼠的外形,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更重要的在于,为此处的随文练笔实践奠定基础。

乍一看,这样的设计只是为了在课前让学生活动身心,调节气氛的。但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看图根据课文的写法学以致用的环节出现时,教师的用意就显得十分明显。看似漫不尽心的课前热身,却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和思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紧扣生成细节,在灵活调控中提升效益

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属于课堂教学的预设范畴,但即便再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替代课堂教学的全部。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好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之间的关系,将课堂教学中临时性生成的细节内容,转变成为学生的内在资源,从而通过教师自身智慧和艺术化的点拨,从一个教案忠实的执行者变成践行师生互动的调节者。

例如,在执教《故乡》时,有学生提出了跳鱼怎么可能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这个问题初步看来与课文中的内容毫不相干。但是,执教老师却利用这个问题的不着边际引导学生感知闰土的无所不知。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够广泛,而以这样心态感知这样的内容时,就可以作为对比引导学生重新看待文中的闰土形象。从而感知乡土中走出来的闰土具有多么广博的见识,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文本人物的体验。

教师正是扣住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这一生成性资源,为之后的课堂教学营造出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效益的提升。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语言教育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把人类带入了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幼儿教育,并渗透在幼儿教育的各科教学中,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其中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其他学科的知识的获得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幼儿语言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学前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如何在关键期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呢?我们都知道,语言教育的关键在于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而现代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生动新颖富于童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为幼儿创设具体形象的语言教学情境,开阔幼儿的思维空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学前期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划分四大块,即倾听、表达、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下面就从这四个主要部分说说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在学前期,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教师通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色彩鲜明的生动画面,激发幼儿的兴趣,在配上动听的声音,悦耳的音乐,吸引幼儿,产生有意注意,是幼儿有意识的倾听,自主的思考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为语言的表达作好准备,打好基础。如在语言教育活动“小松鼠”过河中,教师设制了这样的画面:画面一,小松鼠的家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一条小河把大森林分成了两部分,小松鼠们在大森林里快乐的生活:画面二,由于人类的大量砍伐小松鼠的家被毁掉了,只剩下一根的木桩和一颗被砍伐到的遗弃的大树杆,离河很近,画面三,小松鼠没有了家,有的开始哭了,上面有一句话“我们到哪里去?”画面四,小河的一边是被砍伐的森林,另一边是茂盛的森林,教师一边逐个播放一边用抑扬顿挫的声音给幼儿讲故事,边读边提问:“小松鼠的家搬到哪里去?”幼儿由于鲜色鲜明的画面的吸引注意和思维随老师创设的情景,并积极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运用,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表达是以一定的语言内容,语言方式说出个人观点的行为,表达是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的,只有认真听吗,有意注意,才能达到表达的程度。幼儿的表达是通过语言及形体语言来完成的。教师只有创设一个幼儿想说吗,敢说,喜欢说的语言情境才能促成幼儿的表达,如在:“小松鼠过河”中幼儿刚刚思考完小松鼠的家搬到哪里去的问题,教师又会为幼儿创设另一个语言情境,啄木鸟,乌龟,鼹鼠来帮忙。画面上只有一根木头可以利用吗,让幼儿猜猜他们会为小松鼠想出办法,假如你是啄木鸟或乌龟或鼹鼠会用什么样的办法去帮助小松鼠过河。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回忆,啄木鸟,乌龟,鼹鼠的生活习性和特长再结合画面,启发幼儿积极思考,使每一位幼儿都知道要表达什么,有想表达的欲望,同时在教师的鼓励下有敢说的勇气,最后给故事一个完整的结尾。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幼儿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体会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美,从而提高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构成。这种通过语言塑造形表现生活的艺术作品带有口头语言的特点,但又不同于口头语言他们是艺术语言的集合体,也是书面语言的反映,有时幼儿不能很好的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多媒体课件课件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如在诗歌“春天”中有一句诗“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幼儿就不理解为什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将春天繁花盛开的景象展现在幼儿眼前,帮助幼儿理解为什么是彩色而不是绿色,而后教师将搜集到的其他关于春天景象的画面:春雷,春雨,燕子等让幼儿根据画面续编诗歌。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学期阶段幼儿尚不具备能力,但在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他们有必要认识口语与文字的对应关系,有必要掌握看懂图画书的基本技能,有必要初步辨认例如自己的名字等常见字。怎样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呢?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简单的文字和相应的图片屏幕上,让幼儿把图片和文字之间建立联系,而后通过闯关游戏,摘取智果来帮助幼儿加深对文字的记忆,掌握初步的早期阅读技能。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的教育氛围,把学习的自交给了幼儿,打破了常规,让幼儿主动探索,创造性的思考问题,给课堂中教学带来无限的乐趣。当然,幼儿语言教育中四大块,倾听,表达,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都包含三部分的内容即认识,情感,能力和技能,也就是说知道了什么,愿意做什么,能够干什么,我们不能让语言教育只重视能力或技能而忽视认识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不可取的,也不能把课堂交给多媒体和幼儿把教师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而应当知教师在这个过程走主导作用,多媒体是辅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颂雅风艺术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骨质疏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