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版式设计教案

版式设计教案

版式设计教案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版式设计;校本教材;教材开发

版式设计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等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我校于2012年在对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针对版式设计的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实践应用能力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积极进行版式设计校本教材开发。

一、对中职版式设计课程现有教材的审视

当前的职业教育中,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材一般所采用的都是国家、部委等统编教材,乌鲁木齐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般都选用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在体系的完整性、模块化的结构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相对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相对于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实践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教学来说,目前市场上版式设计的教材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一)教材理论知识较深,不能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

现有的版式设计教材一般按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编排,这些教材一般都统一化,内容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性强,并过深过难,教材设计过于单调,而当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教材理论知识较深,往往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有一定差距。教材不能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况严重。

(二)重理轻实,实理脱节

市场上的版式设计教材因为按学科知识体系编排,其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介绍,从版式设计的原理、版式设计的构成元素、图片的编辑、文字的编辑到具体报纸的版式设计、杂志的版式设计、DM单的版式设计等都只有理论部分的介绍。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同时开设排版软件课程,该课程则重点讲授软件的使用,本人在教授该课程中发现学生在具体进行报纸、杂志、名片等设计时完全不顾他们的设计特点和版式编排特征,版式设计完全失去了其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突出显示了理论、实践脱节的不足之处。急需编辑理实一体化教材以适应专业学习的要求。

(三)不能与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

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作为部级示范校的重点建设专业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最终确定了三大岗位,它们是平面设计与制作、数码照片艺术处理和室内设计,但目前市场上的教材不能与我校该专业的三大岗位相符合。

二、中职版式设计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理念与原则

(一)开发理念

为打破传统单片机教材重原理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知识体系结构,我们在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采用基于“教学项目+任务驱动”的校本教材开发理念。所谓“教学项目”是指由围绕技能培养而设计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课堂教学的若干个工作任务组成的项目。即整本教材由若干个典型的、具体可操作的教学项目组成,每个教学项目又以多个小任务的形式展开。

(二)开发原则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版式设计的实践应用能力,我们在开发“教学项目”时,遵循“三个一体化”原则,即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和岗位需求和学生要求一体化。

(1)理实一体化。每个教学项目的设计是以实现某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如名片的版式设计与制作、报纸的版式设计与制作、公益广告的版式设计与制作等。为完成某一个工作任务,不仅要会实践操作,而且还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每个教学项目的设计是以完成教学项目所要求的工作任务为主线,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设计而成,即遵循理实一体化的原则。

(2)教学做一体化。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版式设计的学习不再深奥难懂,而是变得通俗易懂,我们积极倡导“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教学项目的设计遵循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即以应用为主线,以实训项目为载体,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做为基础的,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版式设计机相关的知识并指导相应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3)岗位需求和学生要求一体化。中职校本教材要体现职业性,“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是高职校本教材突出行业和职业特点的主要途径、合作开发即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共同参与教材编写计划的制订、确定教材内容和编写模式以及教材编写,使校本教材要体现岗位适应性、将具体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功能模块,再对各功能模块细分,得到这些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在此基础上再按级整合,就形成了每一模块,同时教材项目内容的编排以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为前提,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能力、易于接受的呈现方式,从易到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灵活多样,多引入现实生活和生产一线鲜活的案例。

三、中职版式设计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流程

为使校本教材开发能有序、高效地进行,我们明确了教材的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校本教材整个开发流程强调了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最大程度保证校本教材所选择的内容与当前的乌鲁木齐市计算机平面设计行业岗位以及企业要求相适应。

四、校本教材的内容

在确定了教材的开发流程后,教材开发小组进行了多次讨论,并依据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部的市场调研,最终确定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三大岗位为平面设计与制作员、数码照片的艺术处理员、制图员教材的初步结构和教学内容,下面以平面设计与制作岗为例介绍其中的内容:

(一)项目的选择

以平面设计与制作岗的典型工作任务:最后选定名片、包装设计、商业海报、公益广告、DM单的版式设计与制作,同时依据市场目前市场使用最多的软件,将每一案例进行最终实现。

(二)具体内容如下:

1.名片版式设计与制作 1.1名片设计的特点

1.2名片的版式编排特征

1.3优秀名片版式设计赏析

1.4案例效果分析与实现

课后练习

2.包装设计的版式设计与制作 2.1认识包装设计版式设计

2.2包装设计设计的特点

2.3包装设计的版式编排特征

2.4优秀包装设计版式设计赏析

2.5案例效果分析与实现

课后练习

3.商业海报的版式设计与制作 3.1商业海报版式设计

3.2商业海报商业海报设计的特点

3.3商业海报的版式编排特征

3.4优秀商业海报版式设计赏析

3.5案例效果分析与实现

课后练习

4.公益广告的版式设计与制作 4.1公益广告版式设计

4.2公益广告设计的特点

4.3公益广告的版式编排特征

4.4优秀公益广告版式设计赏析

4.5案例效果分析与实现

课后练习

5.DM单版式设计 5.1DM单设计的特点

5.2DM单的版式编排特征

5.3优秀DM单版式设计赏析

5.4案例效果分析与

在每一部分的优秀版式设计赏析中的案例都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从案例中学习作品整个设计流程。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中又考虑到版式设计在报纸、杂志、书籍中的应用,为此,开发团队又在访谈专业部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校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内容的确定及编写。

五、结语

为适应计算机平面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企业急需人才,我校的信息美艺部正在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专业和课程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环节――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开发越来越受到我校的重视,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改革要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依托于校企合作,只有任务来源于企业,才能真正体现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工作流程,也才能真正培养适合于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宁蒙.中职计算机专业校本教材建设思路与实践[J].职业,2011(06).

[2]刘贵成,戴自璋,苏晓锋,王崇义.浅谈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J].职业,2010(26).

[3]李永红.浅议《版式设计与制作(Indesign)》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1(09).

[4]潘艳龙.关于中职学校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课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1).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软件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Java

作者简介:杨树林,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胡洁萍,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设置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应用性本科在设置上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应培养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和软件工程能力或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培养的人才表现出如下不足:所学知识与实践有较大脱节,运用不够熟练,特别是基本素质及操作能力与应聘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参加工作后进入状态周期长,工作缺乏主动性。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应用类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软件技术类课程主要指与学生未来实践接合较为紧密的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用技术,培养学生设计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如软件工程、UML建模、Java程序设计、Java EE企业应用、Web应用、C#程序设计,应用等。加强软件技术类课程建设是十分紧迫的。教材建设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1问题与思路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新一轮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培养能力化,人才培养工程化,素质教育职业化,专业建设特色化。其核心是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

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教材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办出各院校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1.1应用技术类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应用技术类课程的教材数量不少,花样繁多,但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1) 按传统的思维方式编写教材,教学内容偏繁杂或偏难,重点不突出。

偏重于知识的教材类书籍,内容较繁,细节知识讲解过多,对设计能力的提高支持不足,特别是新的内容引入不及时,与市场缺乏衔接,常用的实用知识和技术突出不够;偏重于技术性的教材,过分强调技术,知识讲解不够系统,难度偏大,不适合于教学。

2) 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或任务驱动教学是应用技术类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应用技术类教材偏知识或技术讲解的较多,虽然例子不少,但例子零碎,缺乏联系,难以组成大的系统,因此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不利,无法适应案例教学。

3) 知识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市场上知识已经有很大更新,而教材却没有紧跟市场的需要。以Java Web应用为例,现在的教材内容还以JSP为主,已经不符合现在市场应用的需要。

4) 教材定位模糊,难易程度把握不到位。

受习惯的学术性人才培养观的影响,教材内容偏难、偏多,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2应用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路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急需应用型教材,建设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以知识为主的教材,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全面,而以能力为主的教材,强调知识的应用,在注意一定的系统性基础上,重视案例的作用。

2) 常规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新技术的更新是很快的,原来所用的知识可能现在不常用,而原来没有的知识现在可能常用,比如Java的泛型和标注,以前没有,而现在却是常用的知识。因此,要跟踪技术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精心选择内容,突出重点、强调实用,使知识讲解系统、精练。

3) 教学模式与教材的关系。教材要与教学模式相呼应,教学模式需要教材的辅助,教材也要体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以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更主要强调对知识的应用。案例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模式。

4)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应用技术类课程实践性都较强,局部知识和技术固然重要,但将知识联系起来,应用知识更为重要,要通过案例体现知识之间关系,通过案例之间的联系,体现知识整体应用,使学生具备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软件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的原则

国外的教材十分重视教和学的使用,内容强调系统和丰富。以《Java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教材为例,该教材注重把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遵循人类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脉络清晰、极具可读性,它的风格更像教学讲义,适合课堂授课,同时也是一本很好的自学教材。

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教材大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系统性教材。基本的设计原则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的,强调讲透理论,重视体系完整,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Java 2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Java 2程序设计实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这类教材内较多,知识讲解有一定难度,适合重点大学学生。第二类是案例教材。基本的设计原则是,强调语言精炼,实例丰富,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案例内容具体详细,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例如,《Java精解案例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Java语言案例教程》(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Java程序设计案例教程》(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这类教材适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设计上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知识理论仍然强调较多和细,案例虽然在设计上有一定改进,但案例之间缺乏联系;另一种情况是,强调案例过多,知识的系统性不够,不便于教学使用。

要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应该找到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点,将案例与知识的有机会结合起来,重视局部知识有机联系,既体系知识的系统性,也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和新颖性。教材建设,必须体现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系新的理念,要正确反映现代教育思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体现改革精神,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用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

1) 精练性原则。

应用技术类课程的知识一般都偏多,因此取舍是关键。知识讲解要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如果知识讲解过细,重点不突出,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也无法融入案例。因此,要合理取舍知识,选取与市场应用联系较大的内容,系统、精练地讲解知识,再围绕知识渗透案例。知识内容不强调细而全,有一定的系统性即可,但要精练实用。

2) 先进性原则。

先进性即为教学内容符合和反映科技进步和时展的形式,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新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使教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软件技术课程是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课程,必须及时跟踪软件技术的新发展,注意适应市场需求,及时引进新内容。

3) 实用性原则。

突出实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现状、IT 行业技术的发展基本相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实用性与先进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先进是以实用为前提的,而实用是先进的归宿。应用技术类教材要体现所对应岗位的能力或技能要求,突出可操作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特色性原则。

一方面,教材要体现本学科人才培养的规律,体现课程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教材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能力训练,突出实践性,在内容选择、组织形式上有特色。

5) 案例教学原则。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对于软件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案例是帮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的最好范例。案例教学也是软件技术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体现案例教学的思想,设计典型、实用的案例,将案例与知识有机组织起来,使知识与案例相辅相承,达到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指导学生实践的目的。

3 《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第二版)》教材的特色

基于上述原则,笔者近年来编写了《C#程序设计与案例教程》、《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程序设计与案例教材》、《Java EE企业应用架构与案例》等教材。下面主要以北京市精品立项教材:《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为例来说明主要的设计想法和特色[1]。

起初的想法是想借鉴IT培训企业的经验,采用案例教学,但大学教学不同于IT培训,大学对知识理论的要求要远高于IT培训,因此不可能完全案例化,但又必须解决学生动手能力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把案例和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典型的案例,将案例分解,融入到知识讲解中,使知识与案例相辅相承,达到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指导学生实践。按照这样的想法,在实践中应用收到很好的效果。2006年编写了第一版《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2010年结合精品教材建设,又做了进一步优化,在具体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1) 适当加强知识讲解的系统性,先系统、精练地讲解知识,再围绕知识渗透案例。知识内容不强调

细而全,但强调系统、实用和精炼,突出市场中常用的内容。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和学习,增加了许多辅助理解知识的小例子。

2) 体现案例教学的思想。对案例精心设计,突出其典型性和实用性,使案例更接近于实际应用,同时便于教学和学习。强调案例之间的联系,每部分的案例尽可能是大案例的分解而得,将案例穿插到知识讲解中,使案例与知识相辅相承,形成有机的整体,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指导学生实践。

3) 跟踪Java新发展,注意适应市场需求,及时引进新内容,如可变参数、枚举、线程新特征等;强调了集合的应用;渗透了一些新思想,如MVC设计模式、面向接口编程、分层架构;使用了新的开发。配备了每章总结和习题,这些习题参考了常见的企业面试题,更具训练价值。

全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Java语言概述、流程控制与异常处理、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组与集合、GUI程序设计、Java数据库编程、流和文件、多线程与Applet、Java网络编程。除包含许多配合知识学习的例子外,全书还包含68个案例。主要特点是:

1) 精心设计知识结构,讲解精炼,重点突出,便于教学和学习。

2) 注意吸收新方法和新技术,强调实用性,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3) 案例系统、典型,将知识内容和案例有机结合,便于指导学生实践。

4) 较好地处理具体案例与思想方法,局部知识应用与综合应用的关系。

4结语

教材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好的教材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必须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使教材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软件技术类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知识更新较快,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因此更容易突破原有模式。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了该类教材的编写经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树林,胡洁萍. 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M]. 2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I.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Curriculum’s Teaching Materials

YANG Shulin, HU Jiep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Beijing 102600, China)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C++;教材建设;卓越计划;案例驱动;立体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93-03

一、引言

《C++程序设计》是许多高等院校的学生学习面向对象技术的一门重要课程,甚至是初学程序设计技术的基础课程。因此,对这门课教材的选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目前国内教材市场上有非常多的C++教材。虽然这些教材一般都配有大量的常规习题和编程题目,但大多数教材没有一条贯穿全书的、以实践为主题的线索,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做的更多的是一些验证型的实验,而未能在设计型和综合型上走得更远,因而不能使学生对一个工程项目有更完整的认识。因此,教材和课程改革是在必行。不少同行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C++教材和课程的建设[1,2],但都依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笔者的C++课程组所在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的实施单位之一。而卓越计划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为达到此目的,笔者所在高校对人才培养方案就行了大力度的调整,加强了课程之间的衔接,提出了在课程中突出实践能力锻炼的思路,并以此提出教材建设的要求。根据学院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笔者对国内外的一些经典或常用教材进行了研究,并整理出一些C++建材建设的思路,并付诸实践。

二、C++教材研究

为了能更好地进行教材建设,笔者首先对国内高等院校选用的一些经典或常用的教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选用教材。笔者选用了6本教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中3本国内,3本国外。选用的依据是:这些教材都属于经典教材,发行量都较大,被国内多所高等院校选用。

2.教材基本结构。笔者对上述6本教材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内容包括:篇幅、涉及OOP(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章节数等。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单就篇幅而言,前三种特别适合做教材,而后三种则因内容太多而作为教辅材料更合适。从内容的角度出发,【N】版非常适合没有任何编程经验的初学者,因为它将C++的基础语法讲述得特别清楚和细致,但其最大的问题是涉及OOP的内容太少,学习者必须选用其他的教材来配合。【S】版虽然从表面上看不需要C语言基础,但从实际的学习过程来看,学习者最好还是具备一定的C基础更容易上手。【B】版作者Bjarne Stroustrup是C++语言的奠基者,因此他的著述中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教师和学习者需要在其中做出选择,这对初学者可能比较困难。而其他3本国内作者的著述在基础语法和OOP内容之间有较好的平衡,很适合初学者作为教材使用。

3.教材知识体系。C++的知识体系非常之庞大繁杂,所有教材都不可避免地要从中进行筛选,强调基础,突出重点。以公认的观点来看,选择的知识单元应分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封装、继承、多态和泛型编程5大类。表3列出了C++可能涉及的知识单元。

笔者对6本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了能更好地得出结论,笔者主观地对6本教材涵盖的知识单元进行了详细程度定量。定量范围从0-5。0表示未涉及,1表示仅提及,5表示详细,2~4表示不同的详细程度。结果如表4所示。

从不同教材的知识体系构成看出,【N】版只能作为程序设计基础的教材,而不适合作为面向对象技术教材。【B】版虽然体系非常完备,但内容过于繁杂,因此势必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内容进行筛选,这可能对双方面造成困扰,另外其近百元的价格也极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而最好作为教辅材料。同样地,【S】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此外该版较早地引入了标准库并大量使用,这也会对学习带来困难。因此,该书也最好作为教辅材料使用。反观国内作者的三本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在基础语法和OOP中做出了均衡,都适合作为教材使用。其中,【吕】版教材要弱于【谭】和【沈】版。因此,后二者更是最佳选择。即使这样,教材的选用也必须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定。笔者所在学院将C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和C++三门进行了融合,分别开设在第1、2、3学期,这使学生从基础到高级编程的学习过程呈现阶梯型,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面向对象技术。这样一来,上述所有教材在基础语法的篇幅就显得比较多了,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复习这些知识就可以了。此外,作为高级编程的重要内容,【谭】和【沈】版教材在泛型编程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综上,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教材势在必行。

三、C++教材及课程建设

在对上述教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之后,笔者选定【谭】和【沈】版作为主要参照,并以【B】和【S】为补充参考资料,对自己的C++教材进行了规划和建设。

1.新建教材的特点。为符合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同时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学生已经有C和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建设教材《C++程序设计与实践》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①弱化“程序设计基础”部分。在第三学期,学生对所学的程序设计知识有些淡忘,所以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但内容要删繁就简,只花少量篇幅和课时。不过,对C++新增的内容,例如引用、new和delete、函数重载等要重点讲解;②强化“面向对象”部分。教材要将面向对象的四个核心概念数据封装、继承、多态和泛型编程讲解得非常清楚,但弱化语法部分,突出概念和应用。对学生首次接触的“类”这一概念要讲深讲透;弱化多继承;增加泛型编程的篇幅;[10]③采用“案例驱动”模式。教材以一个案例为主线,该案例贯穿全书,驱动C++知识单元由浅入深地展开。所有章以对案例的局部问题分析开始,引出问题,由问题的解决过程抛出相关的知识单元,最后提出案例的局部解决方案。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单元的理解和掌握;④突出实践性。除了附带的小型习题外,每一章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完成案例的阶段性编码工作,边学边做。所有章节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提交案例的整体解决方案。如果条件允许,教学过程能在实验室进行则更好,更能体现“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理念;⑤强调标准化。教材采用的语法规范严格遵循ANSI C++标准。书中所有示例程序、重要代码片段、案例解决方案均用VC9和gcc交叉编译通过。这不仅能保证代码的标准化,同时还能消除代码的编译器依赖。

2.教辅资源的建设。除了一本好的教材,丰富的教辅资源是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补充。为此,笔者所在课程组也对C++课程的教辅资源做出了规划和建设。①设计和制作精良的电子教案。电子教案不是教材内容搬家,而是对其的精选和补充。在注意这一点的同时,充分利用工具软件的功能,制作的电子教案清晰、美观,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②设计和制作学习辅导网站。利用.Net构建基于B/S架构的课程网站,有助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看相关课程资料,包括下载课件和作业,以及上传作业、留言等,教师可以教学资源、通知、在线批改作业、回答学生提问等功能。③实验和实践项目的设计。实践环节由验证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项目实践两部分构成。其中,验证型实验是对知识单元的体验与验证,主要在课后完成;项目实践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案例的解决方案,主要在课内上机时间(总64学时中的32学时)完成。

3.考核方式的改革。目前很多高校的计算机语言类教学仍然采用“一考定乾坤”的笔试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非常明显:无法验证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无法考察学生的实际编码能力。因此,为了消除上述弊端,课程采用多阶段机考+期终笔试的考核方式。在每一个重要知识单元学习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上机编程考试,而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多阶段机考成绩+实践成绩+期终笔试成绩+平时成绩构成。这就是多阶段机考的思路。当然,这种考核模式必然增加教师的阅卷工作量。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已研发出一款简易的计算机辅助自动评测软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阅卷效率,从而为多阶段考核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建设,课程组承担的C++课程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

1.“卓越工程师培养软件工程专业系列教材:《C++程序设计与实践》教材建设”是2011年获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之子项目;

2.《C++程序设计与实践》教材于2012年5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3.课程相关网站已上线,已有多名学生使用,效果良好;

4.多阶段机考由于首次使用,效果有待考验。

课程组深知,教学改革一直是今后工作的主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现在的工作为基点,不断探索改革新路,建立一套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教学机制、考核机制和反馈机制,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和手段,使C++课程更能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枚,杨志强,许兰兰,龚沛曾.C/C++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05,(11):8-10.

[2]刘维富,陈建平,王春明,葛建芳,邱建林,顾晖.C++程序设计课程研究与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4):153-158.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2011-01-08).

.

[4]谭浩强.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吕凤翥.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6]沈显君,杨进才,张勇.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7]Bjarne Stroustrup.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8]Stanley B.Lippman,Josee Lajoie,Barbara E.Moo.C++Primer[M].李师贤,等,译.中文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9]Nell Dale,Chip Weems,Mark Headington.Programming in C++[M].第二版?摇影印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4篇

1.专业学科竞赛加大了营销策划案类别的比重,为提升专业教育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国内艺术设计学科竞赛中均加大了营销策划案类别的比重,如“大广赛”在过往营销策划案命题中,均提出过为企业创建品牌并全面营销的策略要求:即从品牌LOGO设计、品牌定位、包装设计、品牌广告语设计以及整合营销策划等一系列完整的品牌内容。这些命题内容,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巩固专业知识、全面提升专业能力的极好机会。“学院奖”每一年提出营销策划案命题的企业客户多达十几个,品牌涉及医药、畅销品、服装、教育机构等多个行业。各命题企业对营销策划案还提出了促销策划、校园推广策划、节日策划、网络营销方案、品牌跨界创新营销等更为细分的策划类别要求。2015年“金犊奖”命题企业提出了品牌自媒体营销推广方案,符合当下品牌传播潮流的命题。这些营销策划的类别细分为各年级、各种专业偏好以及品牌偏好的学生都提供了参与的条件。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将学科竞赛作业直接设定为课程作业,提出较高的创作要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意潜能。营销策划案的创作复杂,学生须拼组参赛,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团队协作,学生相互鼓励,师生之间专业互动性更强。另外,竞赛设置了奖项与奖金,各院校专业间相互竞争,极大推动院校、专业及教师积极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

2.优秀策划案为学生就业提高竞争力毕业应聘时,以往许多同学应聘作品多为平时课程作业和实习作业,由于作业数量太少或是作业制作不精良,无法汇总成高水准的作品集。在竞赛的驱动力下,制作一本精良而完整的营销策划案可视同完成一本优秀的作品集。策划案在结构上涵盖以下几方面:绝妙的创意内容、精练的文字描述、严谨的策略结构、精湛的视觉表达,整个创意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的最好凝练机会。在应聘时,能够向用人单位展示一本完整的策划案,可快速、直观地展示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艺术生在学科竞赛营销策划案创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营销策划案整个创作过程较为复杂,一般分为创意启发、创意整合、创意文字表达、策划案板式设计四大部分。从创作周期来看,无论是创作前期的创意启发,还是创意中期的创意整合及文字叙述,以及创作后期的策划案版式设计的各个环节均容易出现问题。

1.创作前期创意起点太低学生在开始第一轮创作时,很少花时间研读竞赛策略单,没有领会企业的命题要求,直接造成创意上的偏差。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创作的内容多是从校园的角度出发,以校级、社团的层面去思考,创意起点过低。艺术生在日常课程中,笔记记录较少,且不善于记录案例。在创作中,不能根据案例快速推导创意,有些创意则是对案例的直接复制,原创性弱。在创意初期花费的时间过长,会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竞赛热情。

2.创作中期创意整合困难一个好的营销策划案需要有一个独到的创意主题。由于艺术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弱,在创意时更适合通过“创意发散法”思考零散创意,再进行创意整合。通过教师第二轮的指导,学生能够形成多个独立的创意作品,但是要将多个独立或是具有一定独特性的创意点进行梳理整合,再进行创意主题概念的提炼难度依然较大。很多竞赛的策划案多是缺乏鲜明的创意主题,无法获得评委和企业的认可。孤立而零散的创意内容因为缺少策略性而使创意表现力不足。

3.创作后期设计表现力不足学科竞赛对营销策划案全案视觉表现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书籍设计,一本策划案需要有好的封面、封底、内页版式设计、字体设计。在创作前期、中期的高强度作业后,最终预留对策划案的整体包装设计时间有限,且此阶段学生创作已进入疲劳期,后期版式设计乏力,制作粗糙,甚至会出现配色、构图等基本的设计问题。同时,前期策划案文字方面的各种硬伤,也会直接影响策划案版式设计进程。

三、指导学科竞赛营销策划案的实效性教学方法

各类学科竞赛多集中在上半年,一些重大赛事时间上还存在重合。首先,各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教学模式和师资情况,制定科学的竞赛教学策略,做好赛事统筹和教师的教学分工。教学上,专门设置竞赛试验课程,尽可能让每一位同学参与。营销策划案类别创作周期与其他类别作品相比周期更长,一般需要5—8周时间完成,且需要5—6人团队合作,教师应制定好策划案工作进度表。运用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高效高质地完成竞赛。整个竞赛过程中,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情况。

1.通过案例让学生直观了解策划案的形态比赛开始,教师针对竞赛专门设置竞赛实验课程,挑选学生感兴趣的1—3个策略单对象。课程前期,针对命题企业品牌教师可收集以下资料:企业所在的行业资料、企业竞争对手资料、企业已有成功案例以及与企业品牌相似、关联性的其他案例。课程中,首先向学生解读策略单,通过点评案例,让学生理解企业命题要求,明确创意方向。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各竞赛的宣讲会,仔细聆听命题企业的演讲,收集整理信息。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整理往届完整的竞赛获奖作品,让学生直观认识策划案的框架和创意表现。目前,有很多竞赛会在竞赛活动官网上销售获奖作品集,一些竞赛的决赛还会进行视频录制,在视频网站上播放。教师指导的过往参赛优秀作品可进行重点讲解,特别是对竞赛的较高等级奖作品可与教师过往的参赛作品进行客观比较,并由学生来进行作品分析。在比较出作品差距的同时,师生也能共同探索竞赛的创作规律。这一轮的授课内容,对于初次参加营销策划类竞赛的学生来说,有助于他们了解营销策划案的创意形态,进而给自己设定挑战目标。

2.以“创意头脑风暴”提高创意层次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学生前期的创意发散引导工作还是应由教师承担。运用“创意头脑风暴”法,教师担当创意主持人,激发学生大胆思考。这部分的教学环节,可要求学生不分组别,强调个人创意行动,目的是集中激发学生创造、思考,形成积极的、零散有价值的创意点。思考的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一件事情、一段回忆、一个物品,等等。或按照营销策划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教师可板书罗列出知识点,如:00H广告、促销、赠品、新媒体、APP、MINISITE、H5等,由学生自行挑选一个知识点,思考方向性“小创意”。在多个“小创意”形成后,进行“换位思考”,要求学生从消费者参与的角度,延展“小创意”内容,形成营销活动并把活动逐步分解,设计出严密的活动步骤,进而形成“大创意”。这样,能够为学生打下全案的基石,缓解学生的创意压力,甚至获得专业自信,更好地推动之后的创意活动。在此轮创意课程结束后,教师及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创意内容进行梳理,根据策划案的标准格式,形成文本。

3.学生分组PK,在内部竞争中提高创意水平同学们形成独立的创意内容后,教师可对学生根据创意类型、风格以及创意关联度进行指定性分组。这样的分组方式为之后营销策划勾勒创意轮廓、明确创意方向提供基础。分组后,教师进行二轮“创意头脑风暴”教学,可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就座,方便组员的讨论及组之间的竞争。教学内容为由教师和学生一同点评第一轮作业,特别是要求团队组员作业交互点评,进而对各个创意再提高。同时,要求各组同学再次提出一轮创意中没有思考到的创意点,教师对创意进行基本性判断,并指导创意方向,此创意即成为提出观点同学所在小组的创意内容。课堂上,教师板书出各小组的创意数量和内容,建构良好的竞争环境。小组相互启发,在竞争中不断攀升创意层次,不光可以甄选出更佳创意,创意数量也将逐渐饱和。课程结束后,要求各组对创意主动进行逻辑性梳理。营销策划案需要一个好的营销概念和适合传播的推广语,学科竞赛中营销策划案概念往往就是提交的作品名称,它是竞赛评委和企业评判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像是一盘散落的珠子,需要用一根线穿起来一样,根据前期多个关联创意进行集合,明确创意方向和风格,各竞赛小组的策划案已基本成型,之后需用精力提炼作品名称。概念创作可从当下热门电影、歌曲、歌词、网络热词等方面寻找素材,提炼出紧扣符合营销内容、活泼而新锐的短语。最终各组的创意结果需保持差异性和独特性。

4.收集各类设计素材,寻找视觉表现突破点在前期充分调动创意能力和营销实践能力后,竞赛后期应充分运用艺术生的专业优势,对营销策划案进行完美的视觉表达。预留两周时间用于对策划案版式设计和包装,内容包括:主题概念的字体设计、封面设计、内页设计、装帧设计、作品相关广告作品设计。就像是一本书,书的封面至关重要。策划案封面可考虑使用特殊材质包装,并且着重对作品名称进行专门的字体设计。内页设计方面保证视觉统一性,积极运用手绘等原创性视觉,强化作品视觉风格。装帧设计方面,可将册子做成异形,争取给评委留下印象。营销策划案要求涵盖平面广告及电视广告脚本,教师可根据前期授课的创意记录,挑选好的创意点,运用一个课时,指导学生快速完成此项内容。最终的设计环节就像是万米长跑的最后冲刺阶段,教师可让学生暂停一两日,一方面调整身体;同时收集整理各品牌主的视觉作品,如商场促销单、品牌宣传册、设计杂志等。结合策划案的内容,从视觉作品中挑选出有价值视觉元素,运用“旧元素、新组合”的方法进行版式创作。教师要求各组提出三个整体版式设计样稿,每个样板制作4张,最终选择最合适的设计版式作为策划案的版式。另外,教师根据各组学生专业特长给予制作流程分工的建议,将设计流程分成图片素材收集处理、手绘设计素材创作、字体设计、装帧设计几大部分,工作任务分配给各位同学。由于策划案版面页数较多,基于流程的分工,每页的单张设计不能完全交至某一位同学来完成,教师可根据每组情况再进行二次分工。

5.细心检查,终极优化,力求作品零瑕疵整个作品完成后,应排版后彩色打印样稿,要求各组的每一位成员对作品进行一次检查。从电子档上较难发现的问题,通过打印样稿均显而易见,如错别字、文字语序、标点符号等。艺术生文字描述能力较弱,要求对策划案中的每一句话进行朗读审核,保证无病句、句式的非口语表达。“细节决定成败”,制定样稿的检查任务,可以磨炼学生耐心,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此外,前期各项任务分工,可能会造成全案在创意表述、视觉表现方面的不统一,组员检查后,学生再次修正、打印彩稿交由教师二次审核。各学科竞赛不仅是班级同学之间、校内专业之间的竞争,更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为了提高学生竞赛的竞争力,教师审核时应重点关注各组作品在视觉风格上的差异性,指导学生进一步优化策划案营销概念,使每一件作品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个性十足。在作品打印后,认真检查装帧情况,保证作品零瑕疵。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运用著作权法和物权法有关理论知识,对体育教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职务作品,具有著作权,应当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并提出对体育教案著作权进行保护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权利。目前,教育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未进行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受害方未得到知识产权法律救济。2002年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与自己所从教的小学之间的教案纠纷是我国首例教案著作权纠纷。原告诉称自己的44本教案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并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此案的审理可谓一波三折,最后原告变更案由,以被告侵犯自己作品的著作权为诉讼理由才使本案最终审结并获胜。本案涉及到教案是否属于作品?教案是否是职务作品?教案本所有权与教案著作权之问的关系?等等。体育教案属于教案中的一种,同样属于著作权客体。笔者企图通过本文来唤起教育行政管理机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切实保护体育教师的智力成果,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案的含义

体育教案(也称体育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教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体育教师对学习领域的有关学习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凝聚着体育教师对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等钻研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体育教案包括纸质教案或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体育教案包含了教案格式、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场地利用、教学组织、教学进程、运动负荷、课的密度、学习评价、体育绘图、录音资料、录像资料、摄影资料、学习资源、参考书目、体育作业等具体内容。

三、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所有权

1.体育教案具有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所保护的不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表达该思想内容的具体形式,或者说,著作权是通过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来达到保护作品思想内容的目的。作品的著作权伴随着作品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无须履行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1)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规定。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没有对体育教案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做出明文规定,但是,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解读,可以判断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学作品;讲课、演讲、讲道和其他同类性质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舞蹈艺术作品和哑剧;配词或未配词的乐曲;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图画、油画、建筑、雕塑、雕刻和版画作品;摄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实用艺术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学有关的插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立体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四)美术、摄影作品;(五)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八)计算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一章“一般规定”中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依据以上法律条文,体育教案以文字(包含图形、图画、影像资料等)形式存在,可以复制、保存、出版。因此,体育教案无疑属于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范畴。同时,体育教案不属于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规定:“依法禁止}u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了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作品范围,包括3类:(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很显然,体育教案不在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之内,可以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体育教案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其中的每个部分如体育绘图、摄影资料、板书设计等可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待,都有著作权。体育教案的任何组成要素如图形、文字、照片、录音、动画、录像等都是作品,对其利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会造成著作权纠纷。

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判断体育教案是不是作品,首先要看体育教案是不是具有独创性,其次要看体育教案内容能不能以有形形式进行保存、复制。

第一、体育教案具有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由作者独立构思完而成的,作品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完全或基本不同于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作品。

目前许多国家对于私人之间的通信、日记、律师的辩护词、法官的判决词等进行保护,其立法着眼于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而不强调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在我国的著作权实务中,将节目预告表、火车时刻表等列入著作权保护范围,也不是保护预告表、时刻表的内容,而在于这些作品的独创性编排形式。体育教师教案是体育教师对所教授的动作要领理解与表达,对教学时间、课的密度、运动负荷等合理的安排,是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独创性。

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更加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促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体育教师由传统的“由传统的‘经验辛苦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年年重复旧教案”、“陈陈相袭老一套”的做法已经没有出路了,体育教案的编写必须兼顾诸多要素:教学对象——学生在性别、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实施后,国家不再制订、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不可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取舍、比较、综合;教学空间和形式开放,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各地地理境气候的不同、教学器材设施条件的不足等客观现实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等利用好体育教学资源;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下,许多体育项目需要经过改造后才能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教案设计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体育教案很个性化,它凝结着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优秀教案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可能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总之,体育教案是体育教师独创性的无形智力成果。

第二、体育教案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教案分纸质教案和电子版教案。体育教案以文字、图形、图画、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存在,具有知识产权的容易被复制的特点,可以以抄写、印刷、拓印、复印、录音、录像、翻拍、翻录等形式进行复制、保存、出版。电子版教案的复制甚至无需成本,只需在电脑上点击“复制”和“粘贴”按钮就完成复制。非法复制的成本及其低廉,但给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体育教案可以成为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体育教师对其教案拥有著作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便复制和出版,体育教师有权维护自己教案的版权。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的体育教师教案书籍和名师教案不可以随便盗版复制。

(2)体育教案是职务作品

体育教案虽然可以成为作品,但是该作品的著作权属于谁,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教案著作权的归属取决于该作品的性质。

首先,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法人对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权。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撰写的一种作品,是教师思想的结晶和人格的体现,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其教案撰写的好坏一般也不是由学校来承担责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其次,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教师撰写教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所以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是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一般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之间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也没有合同约定。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权外,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将上述作品的著作权归法人所有,按照当时的立法意图,主要是因为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上述作品不适宜由公民个人享有著作权,例如,工程设计包括建筑、桥梁、道路、水库等,由具体设计人享有著作权显然是不合适;产品设计图为工业用途,同时受到工业产权法,如专利法、技术秘密法等的规范,由设计人享有著作权也是不合适的。地图是国家正式出版物,与一般图书不同,个人也不能享有著作权;企业投资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也不能由个人拥有著作权。教案显然不能归人上述作品。

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况下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个人所有。由于教案不能归人本文上述的两种情况,那么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只能归教师本人所有。

综上所述,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但是,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学校依然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教案,比如说学校将其教师撰写的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师作为教学的参考,就不能认为是侵犯了教师的著作权。同时,在教案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教师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其学校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教案。

2.体育教师享有教案本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排除他人,独占其所有物,并依自己之意愿通过占用、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其所有物,以实现其作为物之所有人之应享利益的权利。空白教案本是一种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通过教师撰写教案而不断被消耗,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物品——体育教案本,教师成为新物的所有人。一节课要写一份教案,教师凭借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后,这份教案的使命就完成。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通常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教案本由学校所有的物品就变成了教师所有的物品,其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由学校“公有”变成教师“私有”。此时,教案本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其所承载的无形智力成果——教案,而由原空白教案经使用转移过来的使用价值显得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从法理上讲,只有将教案本的所有权和教案的著作权相结合由教师享有,才能使教师切实享有著作权。在执行教学任务期间,教师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享有除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完全著作权,学校作为单位只享有有限的管理权和优先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学校对教案的一定期限的掌握和控制,是非所有人的占有行为,不能改变教师对教案的所有权。教学任务完成后(体育教案完成两年后),教师则享有完全的著作权。

另根据《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款的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由于教案是一种无形财产,所以在其受到他人的侵害时,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教师有权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提起财产侵权之诉,可以主张包括请求返还原物、请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在内的民事救济。

学校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行使管理的职责,对教案进行检查监督、质量评价、评优评先、优秀教案展示,但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当体育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其职务任务就结束了,教案本也变成了教师的所有物。此时,学校对体育教案的利用要坚持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等价有偿原则等民法基本原则。

四、体育教案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今后在著作权法修改时,要明确毁失著作权的(唯一)物质载体同样构成侵犯著作权,而在诉讼程序法当中则明确证明著作权物质载体非唯一性的举证责任由被诉的侵权人承担。

体育教师因教学或科研需要引用他人教案时要注明出处。使用他人体育教案要征求其许可使用,出版物中引用体育教案要取得许可使用权并支付一定数额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