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一)建构突出目标导向的教学体系

社会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体现在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转化、高技术具体应用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精神与良好的职业素养四个方面,核心体现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对此,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清晰体现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突出课程的专业化、综合化和职业的定向性。将版式设计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模块(版式设计的概念模块、视觉流程模块、形式法则模块、网格训练模块、文字创意模块、图形设计模块和专业版式设计模块);实践能力模块(设计分析能力、设计表达能力、设计创意能力和设计实现能力);人文素质模块(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在评价形式上,打破传统大作业考试形式,而采取多样的考评形式,如对三个教学模块采用三次作业评分,最后综合评分的标准。不同的模块所占评分比例分别随社会需求变化而调整。例如目前可采用版式设计理论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占30%;专业能力模块的实际操作能力占50%;人文素质模块的综合素质能力占20%的组合评价方式。这样,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人文素质三个方面的教育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建构突出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1.教学内容突出实践

在学时分配上,版式设计课程设置实践课时应不少于总课时的60%。在设计选题上,绝大部分训练应是“真题实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承接的企业项目进行真实性设计,使学生不仅熟悉专业知识,又锻炼专业技能,也帮助企业解决设计问题。如果缺少实际项目,可以创设“真题重构”模式的实践教学。依据一个真实的版式设计项目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该案例的重新组构,通过改进性设计,强化训练创意并增强美学法则的运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设计能力。

2.教学方式侧重实践

建立“校内工作室+校外合作基地”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进入到实战情境化教学,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达到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训练目标。在校内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在学校内成立版式设计工作室,接受本单位的版式设计项目的任务,如学院招生宣传的手册版式设计等。这种模式初步地走出课堂,进入实战的演练,便于师生互动,随时把握进度,调整设计,具体指导。在校外合作基地,进行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训练,完成“项目准备—项目构思—项目设计—项目实施—评价总结”五个教学情境的项目流程。这种模式属于大规模地真正进入社会实践环境,全面真实地体验职业岗位需求。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学期放假,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确保他们能尽快地了解社会,有利于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

3.师资力量支撑实践

应重视为教师的实际项目实践提供机会与条件。派出教师定期到企业兼职或挂职,充分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动态,使专业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具体实践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

4.评价方式导向实践

对于学生的设计成果,应多邀请行业专家、校外实训基地人员、工作室导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参与评价,以提出实践视角的合理化建议,形成实践导向的评价机制,改变目前指导教师单一评价的闭门造车模式的弊端。

5.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实训

研究在数字技术、互联网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更新的情境下,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对版式设计的角度教学实训进行改造。如增加数字类版式设计的项目,如电子书籍、软件界面、多媒体系统、门户类网站等的版面设计。因此,版式设计的实训内容要完成众多方面的转型与跨越,如从手工排版到信息化设计;从单一媒体体现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呈现样式演绎到三维立体和空间反映样式;从传统印刷设计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从静态表现转向动态传达网络多媒体的互动版式设计。

(三)建构突出适应性的课程体系

1.适应快速变化的多元的教学需求,建立弹性模块化教学模式

一些院校探索出“主辅相济”、“一专多能”模式,突出强调应用能力上要精通自己的专业,同时具备从事其他多方面应用型工作的潜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培养广泛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对此,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依据不同专业、不同时间的不同需求,灵活调整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方法、组合结构,调整各部分比例权重,便于多种专业学生选课学习。可以充分将理论知识、能力训练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分模块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既保证核心教育目标,又具有适度的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2.适应信息时代特点,采用现代技术作为教学手段

当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迅速,版式设计课程应与时代的发展特点相适应,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发挥计算机对图像、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以现代化媒体承载海量的知识内容。可以采用具有交互性、大容量性的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采用具有真实性效果的实物投影;还可以采用具体的实训基地现场设计操作的录像形式等进行教学,视听交替、讲演互补,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适应当下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建立创新的教学方法

(1)研究式教学方法

研究式教学方法是在版式设计的理论教学中,不采用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讲的方式,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调研、讨论、撰写与课程教学模块内容相关的总结报告或论文,形成具有一定主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如在图形创意设计模块内容学习中,研究式教学步骤如下:①确定选题。如选择研究图形的创意表现形式还是图形的色彩处理。②调研分析。查阅、收集图形的创意表现或者图形不同的色彩处理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找出不同的分类和表现形式,分析其优缺点,得出结论。③撰写初稿。根据分析总结,同学间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及时检查研究进度并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最终撰写相关总结报告或论文的初稿。④评价提高。教师对总结报告或论文进行审阅和评定,召开研究经验交流会或进行总结讲评,指出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2)自主式教学方法

自主式教学方法是在版式设计的实践能力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进度进行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方法。如在版式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的基础上,在具体应用设计教学内容模块中,可以采用自主式教学方法,步骤如下:①自选设计项目。让学生根据具体给定的应用设计项目,如广告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等,任选其一,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②借助网络优势。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环境和资源优势,查找相关项目特点及要求,分析总结优秀项目版式的创意表现形式。③项目设计实践。学生根据总结的项目特点及版式设计优势,进行自选项目的版式设计训练。④评价学习效果。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定的评价方式,测试自己的学习效率,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自主式教学方法,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掌控学习进程、负责学习效果,有助于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多元化评价方法

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主体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校外专家参评、盲评、联评,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互评、自评以及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在评价内容上,改变传统以表现形式评价的弊端,进行版式设计的多样化考核,对于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设计创意能力、设计实现能力和设计表述能力均进行专项考核。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应重点强化,鼓励学生在注重设计创意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完美表达。

(4)快速反馈机制

学生的生源不断变化,要求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心理,进行个性化培养,并且能够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可以采用问卷调研和总结交流的形式,及时掌握教学问题,把握教学质量,同时运用多元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5)以赛代练

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在全国举办的各级设计比赛,使他们真切地体会高水平设计的要求,建立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增进学习兴趣和动力。

(6)全天候即时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交互技术支持下,整合现代数字技术,如电子邮箱、FTP、腾讯QQ、微信软件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空间、时间局限,建立全天候即时教学模式,进行即时互动教学,在课后也能随时随地进行教学辅导,使课程具有新颖性,满足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全天候即时教学模式为实现版式设计的多元化教学提供了方便,其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版式设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结语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作者:杜泰东 单位:哈尔滨技师学院

这个题目本身是个老问题,实际上也是理论如何联系实践的问题,可以说是所有学科教学都要面临的最经典问题之一。第一次面临这个问题时,是学生提出来的,那时负责学生的设计实践。发现许多学生面对设计课题,无从下手,不知所措;面对一件版面设计作品,最多只能凭个人主观感觉说出好坏,却说不出好在那里,坏在那里,而这时往往课程已近尾声。还有许多学生问如何设计版面,如何作设计这时问这个问题,已经有点晚了,做为学生来讲,他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表明他虽然已经学习了版面设计的系统课程,但他本人对版面设计却还没有什么认识,没有自己的理解,那也就谈不上对这门课程的掌握。而这时一般课程已近大半,学生已经白白浪费了大量学习时间。对于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我们在教学上普遍缺乏素质性教育,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绝大部分是完全的被动接受,因此没有主动把老师所讲授的课程系统的联系进来,导致了各个教学章节互不往来,形成了一局死棋,所以理论无法联系实践,这也是学习设计学最大的弊病。另一方面,对于设计教学而言,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教学中深入性的实例分析太少,老师在授课时也没有把各个章节有机的联系起来,明确整个设计流程。教师之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出现了这些问题,主要矛盾根源在于生产实践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冲突。大到一个设计项目,小到一件设计作品,其最终完成都要涉及本专业的基本课程,这也包含了一门课程许多章节的知识,教师如果在第一章讲授实例,往往要涉及后面许多其它章节的内容,甚至其它学科知识。

这就破坏了教学本身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传统设计教学都是在系统课程结束后,由教师指导设计实践,在实践中把所有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这样做的缺点是白白浪费了课程前期大量宝贵的实践时间,后期设计实践时间又短,学生普遍缺乏实际设计能力。这里所谈到的版面设计是整个平面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重要性在平面设计体系中,除了标识设计之外,无人能及。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在设计教学中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针对上面提到的一系列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谈一下在版面设计教学中的经验作法。首先,针对设计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根本矛盾,和绝大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的特点。采用了短期预习概述法,就是在头几节课,用课前预习的形式,以概述性的授课方法,讲解版面设计中的关键性理论知识,如版面设计的三大要素:视觉流程、网格系统、形式感法则等。这部分课程结束以后,再按教材章节顺序,由头到尾详细讲解课程,这时就可以讲解分析版面设计实例了,既复习了预习中的关键性知识点,又让学生接触了实践。其次,在日常教学中,要先选一本好教材,然后以所选教材为中心,做为授课的一条明线,进行讲授。同时,根据目前国际上版面设计的发展趋势,以西方欧美版面设计风格和东方日韩版面设计风格为两条并行的暗线,用深入比较分析的方法,讲解欧美和日韩版面设计风格的实例作品。最好选择大设计公司,和知名设计师的优秀作品,这部分一定要展开讲。针对版面设计作品中的文字要素,可以让学生分析它的字体选择、字体的搭配组合、字距与行距、对齐方式、横排竖排、字体的设计和字体的大小位置等等。对于“图”要素,可以先分析它是摄影照片,或是图形,还是标志。如果是摄影照片的形式,它在设计上采用了什么处理手法,是退底、合成、打散重构、影调还是虚实,或局部与特写。如果是图形,是手绘还是电脑绘制、是具象图形还是抽象图形、是写实还是卡通漫画等等。如果是标志,那就看它在版面设计中如何延伸,如何应用,如何与辅助图形搭配使用。对于色彩要素,可以先分析它的主色调、颜色的种类、面积、复色的搭配、明度、纯度和色相等等。然后要分析版面设计这三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再者,针对视觉流程的分析也必不可少,看设计师是用视觉习惯、视觉中心、对比、还是呼应和群组方法建立的视觉流程,他设计的视觉流程又属于哪类,是单向、斜向、曲线、还是导向和散点视觉流程。对于网格系统的分析,主要是版面率的多少、竖栏的确定和高度变化、标题的设定、照片和图形如何安排,以及针对多页码的类似杂志、报纸,或包装和系列广告等媒介,网格系统如何变化应对。针对形式感法则的分析也是必要的,版面设计采用的是平衡静态美中的对称式平衡,还是非对称式平衡;是律动式动态美中的重复、渐变、或特异,还是调和的统一美,或比例的对比美;是属于极简的现代风格,还是极繁的传统风格。以上的比较分析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要,应贯穿日常教学的始终。不仅在课堂上,要带领学生利用投影,对版面设计案例作深入展开的比较分析。而且,要布置成作业,让学生利用下课前的五分钟,用速写的手法把版面设计案例画在速写本上,回去按照上课时比较分析的项目、方法,自己独立分析比较。这样一个月下来,学生对版面设计,版面设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并且开阔了自己的设计眼界,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素材,避免了自己闭门造车。接下来,可以在第二个月的教学活动中,在继续对版面设计实际案例进行深入比较分析的同时,开展对经典版面设计案例、学生自己欣赏的设计案例进行模仿性设计。这种模仿性设计训练在课上由教师指导进行,在课下以作业形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设计能力。经过上面两个月的训练,学生对于版面设计,就会有一些自己想法了。

现在可以趁热打铁,进行实战性的仿真性训练。在进行仿真性训练之前,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那就是先向学生讲解设计的系统流程。版面设计的流程是先由客户提出委托和要求,再由设计人员进行市场调研、与同类产品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写出可行性的设计报告,总结出设计主题。根据设计主题作出设计创意,依据设计创意设计文字、图、色彩三大版面设计要素,确定三大要素的形式和相互关系。依据设计创意的主次关系,安排它们的视觉流程。最后把它们放到依据设计创意所设置的网格系统中,进行整体性的设计调整。在上述步骤中,设计创意贯穿了版面设计的三大要素、视觉流程、网格系统、形式感法则和整体性的设计调整,是这五者进行设计编排的依据。完成这部分教学之后,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实战性的仿真训练了,给他们布置设计课题,让学生们依照上面讲授的系统设计流程,依靠前两个月的训练积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三周的实战性的设计训练。三周后,再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为期三周的课题设计,每周在班上针对学生的版面设计作品进行公开的讲评分析两次。期末,学生们经过上述教学方法的训练和实践,版面设计的设计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践行动

引言

我国在最新的课程改革当中提出教育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性,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界急需大量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背景之下,广大高校越来越注重开设应用类的计算机课程。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升整体计算机教学质量,教师经常会选择使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完成计算机教学,本文将在此基础之下,探究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行动。

一、项目化教学的简要概述

(一)具体内涵

所谓的项目化教学具体来说指的就是将工作项目的概念融入进传统教学课程当中,彻底摒弃传统单一的理论式概念教学,反而利用引导学生设计、完成具体项目的方式将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在项目化教学当中,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充分结合,成为应用型人才[1]。

(二)实际作用

项目化教学彻底颠覆了传统枯燥无味的理论式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目标,在结合所需岗位以及职业能力的基础之下提出项目任务,利用小组合作以及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等方式,使之能够对项目任务进行个性化创造,最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其综合职业技能。

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行动

Office办公软件是当前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当中最为基础的课程,占据了较大的课程比重,无论学生日后从事何种职业,走向何种工作岗位均需要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因此教师需要充分重视Office办公软件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当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以其中的Word文档排版为例,简要分析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行动。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在使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之前需要教师充分结合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以及实际学习需求等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在Word文档排版一课当中,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设置通过布置项目任务,模拟现代化职场场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文档排版的意义及功能,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对各类文档进行排版格式化的能力,例如熟练设置页眉页脚、项目符号、字符段落等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创设相应教学情境

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得学生对项目任务产生实感,激发学生对完成项目任务的积极性,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最好能够模拟出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得学生能够站在具体职业岗位的角度对工作任务进行深入体会,进而有效消除学生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距离感,并且帮助学生快速找准工作感觉,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工作需求,早日走向工作岗位。在Word文档排版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能力,将计算机室联想成出版社编辑部,每一位学生的工作职务为负责组稿和审查的普通编辑,教师的工作职务为总编辑,需要带领各编辑即学生编排某网络热门小说的版面[2]。

(三)确定项目工作任务

创设教学情境之后需要进入到确定项目工作任务的环节,这也是项目化教学模式当中的关键一环,在确定项目任务的过程当中,计算机教室需要始终围绕现有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材,对构成一本书籍的组成要素、版面要素以及对于排版的基本要求等进行细致讲解,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档排版的概念,基本了解项目工作任务内容。其次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结合现有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材,制定详细的项目工作任务。在Word文档排版一课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项目工作任务安排为完成一本书籍的版面设计,包括设计封面封底、安排扉页、前言等内容,插入目录与后记等,以及编排和设计全部书籍的正文格式,如标题与正文字体设计、字符段落安排、行距设计分析等等。

(四)组织学生完成项目

为了方便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事先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以及任务完成能力,将学生按照“以强带弱”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同时要求学生自行推选出组长,并且将项目任务拆分成若干细小任务并分配至给一位学生手中,所有学生需要在小学内就如何完成项目任务展开讨论,研究出最为合适的完成方案,最后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在Word文档排版当中,教师可以以四至六人为单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一半小组完成设计一本书籍的版面,另一半小组完成设计编排书籍正文格式。同时教师需要对排版文档中的各项功能及其使用方法进行统一细致讲解,之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自行讨论完成项目,教师不再对任务进行过多干预,只在必要时为学生提供适当指点。

(五)验收评价最终结果

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之后,教师需要验收每组的项目结果,并且对结果以及学生的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进行点评,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在完成项目任务和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当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和改善。在Word文档排版当中,教师需要严格基于出版行业的规范要求对项目结果进行验收,同时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评价,对在完成任务当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法等进行讨论和交流,强化学生对文档排版的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当中融入项目化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以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亲身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师在布置项目任务以及监督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将学生真正打造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王晓波,颜一鸣,黄云,杨燕萍.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2:203-209.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版面设计;分阶段教学;实效性;创新

版面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必修的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版面创意思维能力和实际执行能力。后期的应用性专业课都是以版面设计的形式来对设计的创意与主题进行展开,以美观大方的版面视觉效果准确清晰地传达各种不同媒介的相关信息,最终实现具体设计的功能与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设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版面设计教学呈现出教学模式单一、与市场脱节、实效性差等众多问题。因此,版面设计的教学改革应该注重更好地避免课程内容与课程训练中存在的局限性,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侧重务实效果,达到版面设计教学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准则,注重学生理解、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什么是“1+1+1”分阶段教学法

“1+1+1”分阶段教学法是将版面设计理论知识、导入市场项目设计和印前技术三者之间进行结合,从而进行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针对性,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教学思路。

该教学法大体归纳为:教师讲授演示――作业练习(导入市场实际项目)――教师与设计公司专业人士进行针对性辅导,结合市场现状分析问题――印前知识讲授――学生实地(印刷厂、输出制作室)体验理解、结合实际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完善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项目提案,归纳总结。

2“1+1+1”分阶段教学法的优势与特色

“1+1+1”分阶段教学法能结合市场实际、充分遵循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任务,从而形成版面设计完整教学体系,其优势表现为:(1)在教学中能够进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导,提升版面设计教学实效性;(2)能够结合有利市场资源,把真实项目案例引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优秀作业能直接被市场认可,具备商业价值,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发展;(3)注重将印刷前期知识技术与版面设计课程进行相互衔接,注重实际设计成品生产需求,教学不空泛脱节,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艺术专业高水平应用性人才。

“1+1+1”分阶段教学法的思路与传统的版面设计教学上有很大的不同,在保留传统教学知识点的系统性、严密性等优点上,与市场和生产需求进行接轨,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其特色为:(1)打破传统教学格局下只有任课教师进行授课的模式,在教学中将知名设计公司里的商业设计师与印刷厂技师请到版面设计课堂中来,根据其不同的专业优势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2)在训练方法上,改变以往假定的作业形式,引入实际的市场设计项目,让学生在前期思考――执行――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能够与实际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加强版面设计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3)通过“1+1+1”分阶段教学法的开展,学生完成后的优秀作品可以通过设计公司或企业推向市场,从而实现商业价值转化;设计公司或企业也可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考评,让学生明确问题所在,知晓改善措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版面设计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具有“商业设计师”的身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使命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动手能力。

3“1+1+1”分阶段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在版面设计课程准备阶段,必须对授课对象大致特点和整体水平情况做一定的了解,从而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程节奏做针对性的调整,注重因材施教,能够促使在个性化教学中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应该与设计公司、印刷厂、输出工作室在本次教学改革实践内容上达成共识,最终研究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经过课程前期准备之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版面设计专业知识与技巧讲授。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法等让学生掌握更为实用和具体的版面设计知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更新,可以选择典型性的优秀案例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恰当的思维方式来达成最佳的设计效果。

在教学训练中,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联动设计公司导入适合的具体市场项目,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训练形式上,可采用分组协作模式进行小组分配工作,学生模拟“设计师”身份,按照公司结构进行任务分配。提前让学生感受公司和企业运行机制情况,明确学习目的,也可以为今后职业规划作明确定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与设计公司专业人士遵循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前提,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在学生实践中给出具体的建议和引导,让学生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发挥其主观主动性;(2)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每一个环节中产生的集中性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让学生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同时邀请设计公司专业人士介入到课堂环节,结合市场项目实际需求进行指导,让学生对设计任务需求更为明确,做到有的放矢;(3)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来学院进行系列讲座,让学生学习借鉴好的思维意识和对设计语言的表达能力;对学生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能够起到充分的引导作用。

在课程的后期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印刷前期知识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掌握理解设计与印刷的之间的联系、印刷的工艺原理、印刷文件的制作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纸张和工艺等,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印前知识。之后带领学生观摩印刷厂、输出制作室和版房等实际工作环境,邀请印刷专业人士参与教学,导入生产实际环节教学,让版面设计教学更为有效,符合市场实际需要。

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实地体验和感受印刷知识后,要求学生对设计稿进一步进行细化和完善,符合印刷制作要求,通过前期讲解――实地体验――调整设计稿后,让学生对印刷技巧和知识点理解的更为透彻,让版面设计执行与生产实际制作之间不脱节,让设计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

在课程总结阶段,邀请相关企业和设计公司对本次项目实践进行考评,可以采取项目提案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互评和自评,优秀的作品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实现它的市场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和认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也能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应对教学中所产生的典型性问题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对版面设计技巧和方法加深理解和认识,为之后的专业课打好更稳固的基础。

4总结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装结构课程;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服装结构在服装工业生产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技术价值意义。因此,服装结构课程在服装专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服装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目前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开放、合作、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服装结构课程也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服装行业的需求而创新整合。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谈一下高职高专院校服装课程的构建,借此来丰富服装结构课程教学的理论内容。

一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理论依据

服装结构课程作为现代服装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强的实践作用和价值意义。如: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图片都是对服装艺术造型的分解展示,是展示服装设计效果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服装结构课程的构建不仅可以推动服装设计向平面成衣有效转化,而且也为成衣的制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是服装设计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服装结构课程涉及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制图等内容,其中服装结构课程在整个服装设计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服装结构对款式造型设计来说是一种延伸和发展,而对于服装的工艺设计来说又是基础内容,是其准备阶段。从某些角度来说,服装结构课程是服装专业的本质内容,它是服装专业课程中的内在构成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性内容。服装结构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开展的重点是分析、总结服装结构的立体构成和平面分解的方法与规律,从而揭示服装局部与整体组合关系。他追求的是艺术与技术的同步进行,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开展。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因素,服装结构课程在服装专业中有着很突出的位置,并成为每个高职高专院校服装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养。担负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任务。其教育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以学科为基准,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市场经济实际发展中对职业岗位技术与能力需求为中心来开展的,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服装结构课程有着适度的技术理论和应用性,在开展过程中。笔者就服装结构课程的相关技术工作岗位做了调查,分析、总结得出:本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岗位能力。具体如:款式设计向平面结构转化技能。即:服装结构对设计出的款式有着一定的审查、分解、理解功能,通过一定的结构理论和方法能够将立体造型的服装转化成为平面的服装结构,即:多片服装设计内容。而这种技能的形成还需要学生掌握其他四种基础技能,即:对人体的测量和分析能力、个体使用与规格设计能力、服装平面结构设计能力、服装结构制图能力。

立体剪裁与试样技能。这里说的立体剪裁与试样技能是相对于较为复杂的服装立体造型而言的,即:通过服装立体相关内容进行结构设计的能力。主要是对特殊体型服装结构进行修改或者对服装局部试样的技能。服装工业制作、推板能力。这个技能是对服装结构设计技能的延续,具体指的是:对服装结构设计或者制图结合服装工艺和实际需求转化成为服装生产时所需要的成套系列服装制作样板的能力。其细分可以为:工艺制版技能、工业推板技能、样板管理技能、样板转化技能。综合技能。这里说的综合技能是与服装结合相关的一些设计技能、工业制作技能、推板技能、测量分析技能等等的相融合运用,即:实践技能和运用技能。如果服装专业的学生只是单一的具备这其中的某一技能,那么,笔者认为通过服装结构课程则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三 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内容

服装结构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过程中,其主要包括: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原型裁剪、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服装立体裁剪四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具体如下:服装结构制图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性知识、相关原理、典型的服装结构制图案例、较为常见的服装结构制图方法、步骤,服装的基本组合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诸如:服装的制版、推板等。服装原型剪裁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原型法的相关知识,典型的日本文化式原型案例,原型生产和各部分成型原理,原型的修改与矫正,日本文化式原型的相关应用原理和应用方法。其逻辑框架为:原理——原型——引用,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原型引用体系。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服装人体工学为基础,分析了人体构造与服装造型之间的关系,从局部到整体较为细致的讲述了常规人体体型的服装结构原理和结构变化原理,对典型或者特定人体体型结构与服装关系进行分析并讲述一定的修改或者补正方法。

服装立体剪裁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立体剪裁相关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立体剪裁的方法、技术原理、实践中需要掌握的要领内容,对生活类、艺术类的服装进行案例分析、总结一些立体剪裁方法的基本实践技能,立体剪裁的立体校对,诸如:平面制图到立体校对的训练、立体剪裁到服装制版回复或者推板过程的转化,服装立体剪裁的相关细节分析。这个内容较为深入的展示了服装结构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充实了服装结构设计的相关理论。

总而言之,服装结构课程作为服装专业的必要学科,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总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应整合服装结构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教学经验等,不断探究、反思与总结,强化服装结构课程体系的优化,力争以自己院校的学生为中心,总结出一套实用性与适应性融合的服装结构课程体系,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服装专业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