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年级应战书

九年级应战书

九年级应战书

九年级应战书范文第1篇

全体同学:

我们欣然接受你们的挑战!我们知道(3)班有着雄厚的实力和无限的潜力,第月考只不过出现一时的失误而已。能和你们结成竞争伙伴,我们非常高兴。我们也坚信我们(1)班是个不惧任何挑战,敢于竞争,勇于争先,充满自信的坚强集体。

相信:通过这种竞争,我们能共同进步,为一部争光!

1409班全体同学:

你们好!我们很高兴能接到贵班的挑战书。

我们知道,9班是优秀的班级;但是我们更自信,你们的挑战挡不住我们奔跑的脚步!这是因为我们10班更团结,我们10班更刚毅,我们10班更大气!1410班的全体同学,你们有没有信心战胜他们!(有)

那么,1409班就让我们来比比看,看一看,看谁班上课纪律好,比一比,比谁班下课状态好,瞧一瞧,瞧谁班学习气氛浓。我们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我们相信:通过这种良性竞争,我们一定能够共同进步,增进友谊。

挑战面前,困难与希望同在。我们要攀登,谁也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要飞翔,谁也阻止不了我们腾空的希望!我们已下定决心,我们会不畏艰险,我们能排除万难,我们终将迎来伟大的胜利!

1410班全体同学们,就让你们的勇气和我们的自信在这里碰撞,让青春燃烧的岁月见证我们1410班的强者风范!

我们明白,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真正的较量已经拉开了大幕。现在,我们郑重应战:“谁英雄,谁好汉,接下来比比看”。

谢谢大家

1410班全体同学

20xx年xx月xx日

【高中班级应战书范文三】

高一九班全体同学:

你们好!我们很高兴能接到贵班的挑战书。

从贵班的挑战书中,我们读出了你们不甘落后的决心、坚持不懈的毅力、奋发向上的斗志和高涨如火的激情!在接过贵班挑战书的这一刻,我们高一十班群情振奋!我们感谢你们的挑战,是你们的挑战坚定了我们永远做胜利者的信念,是你们的挑战激起了我们更有力量的强者风范!在此,我们高一九班全体同学郑重宣告:我们接受挑战!

我们知道,九是优秀的班级;但是我们更自信,你们的挑战挡不住我们奔跑的脚步!这是因为我们十班更团结,我们十班更刚毅,我们十班更大气!1410班的全体同学,你们有没有信心战胜他们!(有)

那么,7班8班就让我们来比比看,看一看,看谁班上课纪律好,比一比,比谁班下课状态好,瞧一瞧,瞧谁班学习气氛浓。

我们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我们相信:通过这种良性竞争,我们一定能够共同进步,增进友谊。

挑战面前,困难与希望同在。我们要攀登,谁也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要飞翔,谁也阻止不了我们腾空的希望!我们已下定决心,我们会不畏艰险,我们能排除万难,我们终将迎来伟大的胜利!

九全体同学们,就让你们的勇气和我们的自信在这里碰撞,让青春燃烧的岁月见证我们十班的强者风范!

我们明白,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真正的较量已经拉开了大幕。现在,我们郑重应战:

1、期末考试乙卷前20名,我们仍要十人,只许进,不许退。9班的同学我们有没有信心(有)

2、单科平均分有四科要第一,两科要第二,不要第末。我们9班能不能实现(能)

谁英雄,谁好汉,期末考试比比看”那么,高二9班的全体同学,让我们一起来呐喊:谢谢大家

九年级应战书范文第2篇

张启勋同志给本刊的一封来信,对冯定同志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初版,一九五七年六月第二版,一九五八年八月第七次印刷,前后共印八十六万多册)的一些重要观点,提出了原则性的批评,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据编者所知,在冯定同志所著的另外两本书中,即《平凡的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五五年十月初版,一九五九年九月第二版,一九六年一月第十次印刷,前后共印三十九万多册)、《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十月初版,一九六年五月第二版,一九六一年十二月第三版,前后共印四十万册),同样存在着张启勋同志来信中所批评的这类观点和其他还需要批评的观点,我们希望读者和作者一起对此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张启勋同志给《红旗》杂志的来信

上个月我向《中国青年》投了一份稿,这篇稿子主要是对冯定同志所著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一书的内容有不同意见。今天他们把原稿退还给我说:“您的来稿经我们研究,觉得在本刊上不适合用”。我想,现在我们都在大学著作,用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在读过冯定同志那本书之后,觉得其中许多地方所写的论点,与我们的革命思想相违背,不符合思想。这本书在青年中流传很广,如果对书中的那些不妥当的观点不加批判,是会害人的。因此,我愿意把他们退给我的原稿,向贵刊投寄,请《红旗》编辑部同志研究,并且希望你们能组织大家对这本书进行讨论,以便澄清问题,提高认识。在此以前,我曾把我的这些观点向许多同志提出,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都来参加讨论。他们之中,大多数同志同意我的观点,也有个别同志不完全同意,但都说该书中的许多提法是有问题的。所以,我觉得就这本书组织一次讨论,对正在学习著作的同志,对我们当前反对现代修正主义,是有好处的。我也很希望能得到《红旗》编辑部的指正和帮助,因为我的学习很差,对思想领会得不是那么深,对一些问题的批判也难免有不妥之处,尽管如此,我愿本着学习的态度,提出这个问题。

当然,我不知道这份稿子适合不适合贵刊,如果对贵刊不适合的话,请你们也将原件退还给我,最好能加批语,以便指旨导我今后读书。

张启勋

一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二、张启同志对《共产主义人生观》一书的批评

在无意之中,从一个同志的书架上发现冯定同志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一书。由于我对通俗的政治理论书很感兴趣,所以一口气把这本书读了一遍。读后觉得书中有些地方的写法不太合适,有些观点很值得商榷。因此,愿意提出来与冯定同志和其他青年同志们一起讨论,弄清是非,特别是书中那些具有原则性问题的观点,必须加以澄清。

《共产主义人生观》这本书,于一九五六年出版,一九五七年再版。在再版的时候,作者做了一些补充和修改,但基本思想没有改变。冯定同志在《再版添话》中说:“拿再版和初版相比,书中的基本思想和轮廓、结构等,实在并无多大的差异。”我所谈的,多数问题是根据该书一九五八年第七次印刷本,个别问题也参考了该书一九五六年的初版本。

现就下列一些问题发表我个人的意见:

第一,在书中第五节《人为万物之灵》的第六段中有这么几句话:“是的,不仅在地球上,而且在其他的什么星球里,也可能甚至也一定会有人类的;不过这个假说至今尚未证实,而证实了是否能够借星际交通工具来往也还是问题。但是就是证实了,也丝毫没有减少‘人为万物之灵’这句话的意义;就是能够借星际交通工具来往了,那么我们就得和新发现的人类友爱地、亲切地进行和平的竞赛;虽然从我们来说,这样的竞赛还仅只是理想中的事,而今天最迫切的事是在大家要尽一切力量来争取地球上各不相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的和平竞赛,好让亿万的人民来比长比短以至最后决定取舍”*。

九年级应战书范文第3篇

爱国救国为宗旨

冯庸(1901-1981),字汉卿,与爱国将军张学良同庚,两家世交,两人曾结拜兄弟,并取同字。冯庸早年毕业于北平(今北京)中央陆军第二讲武堂,被张学良任命为东北空军司令。1925年,受阎宝航等人影响,冯庸立志走工业救国之路,在奉天(今沈阳)小西边门外与张学良等合资开办了冶铁厂,并在厂内附设大冶工科学校。后冯庸辞去空军司令之职,脱离军界,开始在沈阳市郊汪家河子(今铁西区滑翔机场一带)筹建冯庸大学,冶铁厂也迁至汪家河子改为大学实习工厂,大冶工科学校归并于冯庸大学,高级班变为大学本科一年级,中级班则为大学预料一年级。这两个班级和冶铁厂就是冯庸大学建校的基础。

冯庸认为,中国内忧外患的主要原因是工业落后,而“工业兴国,先育人才”,这是他创办“冯大”的初衷。冯庸的办学宗旨是“造成新中国的青年”,即培养具有新思想、传统的卫国与建国能力的新青年;“教育机会均等”,青年人不论出身贵贱贫富,享受教育的机会都应该是均等的。他冀图通过办学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快工业救国步伐,从而有力地抵制了当时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

“冯大”重视道德和爱国教育。冯庸亲自制定了学生品德教育的所谓“八德八正”和“五戒五尚”方针。“八德”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正”是正行、正业、正思、正言、正视、正听、正德、正容。“五戒”为一戒升官发财、二戒冥安温饱、三戒恣情、四戒树党营私、五戒阴狠欺诈;“五尚”意一尚义勇侠烈、二尚坚志守节、三尚沉毅卓荦、四尚博爱泽人、五尚温和爱物。这个方针对抵制帝国主义的文化侵蚀是有积极意义的。每天早操时,学校附近的南满铁路上都有火车通过,冯庸就此对同学们说:“外国的火车在我们的国土上跑,这就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一定要奋发图强,收回,以雪国耻。”

“冯大”提倡锻练体魄强身雪耻。为雪“东亚病夫”之耻,冯庸极力提倡发展体育。冯庸大学师生每天早晨5点准时起床,即使是零下20多度的大冷天,也是全部冷水浴,然后到室外集合跑步。下午军训课后是体育运动时间,全校师生包括校长冯庸,都要穿背心、短裤到操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天气,学生每天至少要坚持体育锻炼一小时。这种要求是强迫性的,所以冯大师生大都身强力壮。学校还经常组织体育比赛,成立了包括篮球在内的各种体育代表队。为给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方便,校内修建了有400米跑道的田径场及游泳馆、滑雪场和各种球类运动场。冯庸本人更是以身作则。他每天起床后要做三件事:骑马、开飞机、骑摩托车。他故意把摩托车声音弄得很大,目的就是要吵醒学生,督促他们按时起床。他的百米成绩是13秒,高栏成绩是18秒5,曾在篮球比赛中一人独得40多分。在冯庸的提议下,1928年9月下旬,第一届东三省秋季运动会在冯庸大学体育场开幕,从此拉开了“冯大”挑战“东大”的序幕。当时,冯庸大学的选手只能在东北大学选手之后,排在第三、四位,但他们服装整齐、精神饱满,尤其是参加长跑比赛的选手,不管成绩如何,都要坚持跑到终点,赢得观众好评。令冯庸大学意外惊喜的是,他们的足球队在两球落后的情况下,下半场大举进攻,最终以3∶2战胜了强大的东北大学队。这次运动会历时5天,冯庸大学仅以0.5分之差,名列总分第二,在奉天名噪一时。正如冯庸在闭幕仪式上所言:“开辟东三省体育之先河。”当时全国众多体育项目的纪录,一度被东北大学选手所保持,但冯庸大学与其展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到了1930年,冯庸大学已经超过了东北大学,“冯大”的选手在田径方面多次打破全国纪录,甚至接近了世界纪录,哈尔滨和大连的许多体育好手,都特地前来加盟“冯大”。冯庸大学的足球队和篮球队经常到全国各地比赛,打出了沈阳球类运动的威风,1931年在华北球类比赛中获得中级篮球锦标赛冠军。众所周知我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运动员是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实际上拟定名单中还有冯庸大学学生、800米选手于希渭,但因日本占领者百般阻挠他最终未能成行。4年后的中国奥运选手郭洁也是冯庸大学的学生。

“冯大”要求学习军事掌握本领。据史料记载,冯庸大学实行军事教育和军事化管理。当时,冯庸大学除教授专业课程外,每位学生还必须接受军事训练。“冯大”的军事训练制度颇具特色,是在中国的综合性大学中,首次将军事训练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必修课。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规章制度仿照军校,学生的衣食住行都按部队标准执行,校内校外一律穿着统一制服,并要做到“食不言,寝不语”,师生间的礼节也效仿军队。“冯大”的学生每周不少于6小时学习军事操典、筑垒、教范和阵中勤务令,进行操场和野外训练。即使冬天积雪没膝,学生也要坐卧在雪地上反复苦练;酷日炎炎或大雨滂沱,学生们仍要顶烈日、冒大雨到操场跑步,以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看上去很像军营。当时,沈阳人都把冯庸大学与东北军的东大营、北大营两个军营相提并论,称其为“西大营”。冯庸主张,凡是本校学生,毕业后都要具备军队中至少排长或连长的军事素养。

“冯大”强调注重实践全面提高。冯庸大学有完善的教学和理化试验设施,还把大冶铁工厂开辟为实习工厂,此外还在校内设置了原动力厂、材料强弱试验厂、机械试验厂。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所学校还拥有3架最新型的飞机供工科学生训练用。冯庸本人经常和师生们一起学习,甚至还和学生们一起用餐,这对身为贵族阶层的一位阔公子来说的确难能可贵。

“冯大”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冯庸关于男女平等、教育公平的观点今天说来已属平常,但在当时却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因为它让穷苦人家的孩子也能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目的是不拘一格,为发展民族工业培养工业人才,走实业救国之路。“冯大”成立之初曾实行大学费用全免政策,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生前来就读。后因家产不足,改为奖学金制度,这对促进学生成绩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仇敌忾赴前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3天后,日军包围了冯庸大学。当时,冯庸正穿着短裤奔跑在网球场上,日本人要把他带走,他提出要回房间穿上衣服。离开房间时,他随手悄悄地丢到地上一个纸团。一位下属拾起那个纸团,展开后发现上面有冯庸本人的手令,要求全校师生立刻转移到北平。当晚,冯庸大学绝大多数师生赶到市郊的马三家子火车站集合,登上了西行的列车。到达北京后,张学良把他们安排到西直门崇元观5号的前陆军大学校舍,冯庸大学从此成为一所流亡大学。而被捕后的校长冯庸,先是被关在大和旅馆,后又被劫持到日本东京。见劝降不成,日本人便要求他流亡海外,不得抗日,不得归顺南京政府。冯庸为了脱身,假意答应了这三条要求,经日本友人出面保释后,他秘密登上了开往香港的轮船,后辗转到了上海,最后到达北平同冯庸大学师生相会,并继续主持大学的校务工作。日本人得知消息后,恼羞成怒,把冯庸大学里包括3架飞机和300多条枪在内的物资全部劫掠一空,还把学校改成了军用飞机修理场和试飞场。

冯庸到了北平以后,冯庸大学复校,并立即组成学生抗日义勇军,于1931年11月1日召开了“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成立誓师大会,年底又会同当时东北知名进步人士王化一、卢广绩、阎宝航等同赴南京,向请愿抗日。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冯大”师生觉得有了报仇的机会,派出300名师生前往上海,既参加战地救助,也直接参加战斗。为鼓励士气,冯庸创作了振奋人心的《冯庸义勇军军歌》。“冯大”抗日义勇军到达上海后编成3个中队,配合守军第十九路军警戒浏河前线。冯庸的战前动员慷慨激昂:“本义勇军这次南来,不辞跋涉,关山千里,声援十九路军,参加对日作战,全体战士,个个抱必死之心……以歼丑虏。”为阻击日军在浏河附近登陆,他们与其他抗日力量并肩战斗,同仇敌忾,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值得一提的是,“冯大”义勇军中还有一支由16名女生组成的“女子抗日义勇中队”,冯庸夫人亲自挂帅出任队长。她们个个短发男装,时人称之“现代花木兰”、“抗日花木兰”,一时传为佳话。

“冯大”义勇军作为一支活跃在抗战前线的有生力量,还参加了热河抗战。1932年2月中旬,热河战云密布,一触即发。冯庸当即命令同学们停课奔赴前线,并再次打出“冯庸大学义勇军”的旗帜。这支学生抗日队伍500多人,拥有飞机1架、汽车5辆。2月20日热河抗战爆发,冯庸率领学生义勇军开赴朝阳一带,协助东北军和其他抗日义勇军阻击敌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冯大”师生英勇拼杀,在叶柏寿等地迎战日军。由于武器落后,难以抵挡日军的攻击,在随正规军移防后,“冯大”师生转而开展战地救护工作,冒着枪林弹雨抢运伤员,直至热河抗战失败。回到北平,冯庸又在学校成立了临时伤病医院,腾出校舍收容、医治抗战伤员。著名作家冯英子曾经深情地写道:“冯庸原来是大学校长,东北沦陷之后,他率领学生打游击,当时名闻全国,凡是青年知识分子,听到他的名字就有肃然起敬之感。”

志士热血挽中华

在冯庸大学爱国思想的熏陶和培育下,许多“冯大”学生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更有许多人因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杨易辰,早年在冯庸大学预科学习,曾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战时期任中共冀南三地委宣传部长兼肥乡县委书记、辽宁铁岭中心县委书记、辽吉省第一地委书记、辽北省第二地委书记;建国后历任辽北省政府副主席、辽西省委副书记兼省政府主席、辽西省委书记,黑龙江省委常委、省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委书记、省顾委主任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冯秉天,1931年在“冯大”读书时加入学生义勇军,曾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和热河长城抗战。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执委、抗大总校政治部宣传科长、东北军政干校学生大队政委、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教育科长、牡丹江林口和汤原县委书记,解放后历任东北局组织部办公室主任、东北人民政府人事部副部长、旅大市副市长、黑龙江省人委秘书长、东北协作区委员会秘书长兼办公厅副主任等职。

张西帆,河北肃宁县人,早年就读于保定第二师范、北平冯庸大学(东北大学),曾参加学生运动,后经组织介绍到延安抗大,不久调陕北公学任十七队队长,华北联合大学成立后任军事科长,随后调晋察冀军区任军区民兵作战科科长、军区兵站部部长,野战军团长、师长。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20兵团第67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回国后历任华北军区军械部部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等职(兵团级)。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朝鲜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九年级应战书范文第4篇

(1.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重庆401120;

2.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重庆401120/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 要:1939-1940年江西战区巡回审判经费由江西省政府与江西高等法院共同筹措,经费主要由巡回审判员役薪饷和办公费构成。战时紧缩政策下,无法收收入的巡回审判员役薪俸的优厚,体现了国民政府对巡回审判推事的优待与其独立审判的肯定。办公经费足额发放与充足有余,以及旅费的一枝独秀,表明战区司法经费管理与使用成效显著,这些都给予现代司法经费的筹措与管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抗战时期;江西战区;巡回审判;薪饷和办公费;筹措

中图分类号:D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33 (2015)02-0015-14

收稿日期:2014 -09 -22 该文已由“中国知网”(www.cnki.net) 2014年12月29日数字出版,全球发行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抗战大后方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实践》(11BFX014)

作者简介:曾代伟(1947 -),男,重庆市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法律史;

孙西勇(1972-),男,江苏东海人,西南政法大学2011级法律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法律史。

司法经费是司法机关运行的经济基础,是影响司法独立的关键因素。当前关于司法经费的研究,学者关注度不高,仅有的几篇文章如陈永生《司法经费与司法公正》,朱大旗《司法预算制度应以司法公正为基石》,均论述当前中国司法经费配置不合理的现状,提出司法经费独立是司法公正的本质要求。关于民国时期司法经费的文章,如张仁善《略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经费的筹划管理对改革的影响》,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独立始终缺乏厚实的经济支撑,经费问题既是制约司法改革的瓶颈,又是司法腐败的渊薮之一。吴燕《理想与现实——南京国民政府地方司法建设中的经费问题》,指出司法经费由中央统一划拨后,司法独立并未实现,且理顺“法收”,遏制司法腐败的目标也未达到,理想与现实产生了背离。所以,民国时期司法经费的不足已成定论。杨天宏《民国时期司法职员的俸薪问题》,则从另一个角度,探索司法经费问题。作者指出,依据民国时期官等官俸制度看,司法人员的薪俸并不低,加之法院的各种“法收”,司法人员的待遇应属差强人意。笔者同意杨老师的观点,并想通过微观视角,以司法经费统一由国库拨付之前的1939-1940年江西战区巡回审判经费为考察对象,力图展现巡回审判经费筹措的概貌,以弥补目前战区巡回审判经费研究的空白,并同时涉及两个敏感问题:(1)无“法收”的巡回审判职员的薪俸并不低,且相对优厚;(2)1939-1940年江西战区巡回审判办公经费充足且有节余。(它能否成为否定民国时期地方政府筹措司法经费不足论的证据之一?)笔者不揣浅陋,于见及的一些档案资料,对上诉一些问题作粗浅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江西战区经费的筹措机关与巡回审判员役的构成

抗日战争时期,伴随着战区司法体系的断裂与巡回审判制度的创建,战区司法经费的筹措①也提上议事日程。

(一)江西战区巡回审判经费主要筹措机关——江西省政府

巡回审判乃抗战发生后之新制,“战区各地交通失其常态,当事人上诉不便,第二审之审判与其以当事人就法官,毋宁以法官就当事人。”②“司法经费乃司法制度之命脉所托”,除了受制于战时客观条件外,经费是制约战区巡回审判发展的最大因素,“云山院长(高等法院院长梁仁杰)吾兄勋鉴……关于巡回审判团预算,业经省务会议通过,知念,特以奉告转後”①。故在江西,1939年至1940年巡回审判经费主要由江西省政府负责。那么,巡审经费主要来源于何处?江西省政府指出“所拟巡回审判经费,既应就原缩编预算所列法院经费之现已停支者照拨……以凭就减支数目酌据为巡回审判经费之用。”②当时,江西省司法减支经费是沦陷区的江西高等法院第二分院、九江地方法院和南昌地方法院及其看守所的经费,以及同为沦陷区的高安、靖安、安义和奉新等县司法处的经费,二十八年度共计减支国币31740. 40元③。

(二)江西战区巡回审判人员的构成

巡回审判人员的核心是推事,依据《战区巡回审判办法》第2条规定,“巡回审判以推事一人或三人行之。”④江西战区的巡回审判采取推事一人行之的模式。1939年至1940年,江西高等法院巡回审判推事分别是江西高等法院巡回审判第一区(下简称一区)的罗笃志和江西高等法院巡回审判第二区(下简称二区)的左穆⑤。

推事一人行之的模式,并非只有推事一人在战斗,而是在推事负总责基础上的集体行为,江西高等法院巡回审判区除了推事外,还有书记官、绿事和公丁各一人。

书记官“须兼办记录文牍,会计、统计及其他一切事务,责重事繁。”⑥此期间,一区的书记官先后有胡俊和胡显宗,二区的书记官先后有黄服畴、彭定邦和刘汝霖⑦。

而绿事“缮写一切文书,至关重要,况在今日为节省油印起见,即判决正本及节本均由録事抄写附卷或送达当事人。”①此期间,一区的绿事先后有万嘉鑫、罗益之;二区的绿事先后有彭定邦、杨淮②。

至于公丁或丁役,应为庭丁、公役的合称,即维护法庭秩序,协助推事、书记官处理庭审事务和日常杂务人员。此期间,一区的公丁先后有全佩珍、罗凤初;二区的公丁是左青山。

二、江西战区巡回审判员役薪饷的构成与发放模式

(一)法定薪饷的构成与发放模式

1.法定的薪饷

《战区巡回审判办法》第2条明确规定,巡回审判推事以具有法院组织法所定高等法院推事之资格,并有审判民刑诉讼案件之经验者充之。《法院组织法》规定“高等法院推事一人简任,余荐任”。司法行政部最终核定“罗笃志、左穆应比照暂行法官及其他司法人员官等官俸表荐任十一级支给”③,即月支200元。

巡回审判书记官的资格为“高等法院分院书记官长和书记官均委任”,所以巡回审判书记官领委任俸,“书记官俸每月额支一百元”。即委任8级俸。

绿事和公丁为巡回审判区的职员,不属于“官”的序列,为单位雇用之人,“国家没有统一规定俸薪”,“他们的俸薪基本在法官书记官的官俸级别之外”。绿事月薪为雇员薪,属于公务员系统,“绿事薪水每月额定五十元”。公丁,不属于公务员系统,其工资被称为工饷,每月额定20元④。

2.薪饷的发放模式

因正值抗战时期,国民经济异常困难,为改善战区司法人员待遇起见,司法行政部曾订有调整办法四项,就“关于司法人员支俸标准,饬先呈部核定,其最低限度,不得少于各省政府所定国难时期发薪之数量。”《巡回审判推事支俸办法》第四条规定:“巡回审判推事之原俸及补助俸,应依照国民政府规定之紧缩通案,按八成发给。”⑤起初,江西高等法院以此为依据,编制民国二十八年度巡回审判支出概算书,函送江西省政府核办。省政府以“其各职员薪俸,均照八折,尤与本年度司法人员薪俸仍照七折之规定不符,仍应依照上项规定,除剔除补助俸外,概按七折核计,以资一律而示公允。”⑥高等法院随即改编原概算书,以巡回审判员役俸薪额的7折数再次函送省政府核办,具体数字为推事月支国币168元,书记官月支国币70元,绿事月支国币35元,公丁月支国币14元①,总额为国币287元。省政府随即回函应诺,“此项经费,既属需要,应准照拨。”②

但是一区“本年(1940年)九月份俸薪工饷四百一十元”,二区“准发二十九年十月及十一月俸薪工饷捌百贰拾元”③。由此可知一区和二区每区每月实发薪饷均为国币410元,远高省府发放的薪额7折数的287元。原因何在?

被省政府剔除的补助俸和减去的一成俸薪数,司法行政部和江西高等法院均力图设法弥补,司法行政部指令“查关于巡回审判推事俸给之折减,应依中央通案,将生活费五十元除外,对于该项书记官,亦应参照办理,绿事月薪仅五十元,更不在折减之列……其所需增支之经费,及省政府短拨之数,自须另筹来源,前虽呈准在建筑进贤新监专款内垫支,惟以公库法之施行,一切收存款项须解国库,事实上无款可垫,应改在本年度补助费额内拨支。”④于是,巡回审判员役薪饷的发放办法最终浮出水面:首先,从经费的来源看,巡回审判员役薪饷额的7折数,由江西省政府拨支,其一,成薪饷额数以及推事的补助俸由江西高等法院从补助费额内拨支。其二,细化官俸的内部构成,其中50元为生活费,全额发放,余下的按8折拨给,补助俸也按8折拨给。其三,绿事的薪酬和公丁的工饷因低于50元,故全额发放。

那么,巡回审判员役薪饷实发数到底是多少呢?首先,推事的荐任俸200元,除50元不予折扣外,其余150元以8折计算,计120元,连同不折扣之50元,每月实支170元。“并月给补助俸一百元”,以8折计算,实支80元,则推事荐任俸额共计250元,“其中每月俸薪一百七十元,应在地方预算内支报一百六十八元,在补助费内月支二元,又支补助俸八十元。”⑤

其次,书记官的委任俸,每月额支100元,除50元不予折扣外,其余50元,照8折计算,实支40元,则书记官的委任俸每月共支90元,其中,“应在地方预算内支报七十元,在补助费内月支二十元。”⑥

再次,绿事的薪水,“錄事薪水每月额定五十元,当然不予折扣。”其薪水“应在地方预算内支报三十五元,在补助费内月支十五元。”⑦同样,公丁的工饷每月额定20元,也不予折扣。其工饷在地方预算内支报14元,在补助费内月支6元。

以上巡回审判员役俸薪的总和,正好是410元,与一区和二区申请和发放的俸薪额数是一致的。

如此,我们可以略作分析,首先,所谓战区司法经费由地方政府拨支,其拨支的并非全部,只从巡回审判员役的薪饷来看,70%由省政府拨支,余下的30%由高等法院自行解决,此举表达了特殊时期,司法行政部和江西高等法院对战区巡回审判员役生活和工作的特别关注。

其次,由于组成巡回审判员役薪饷款项的来源不同,巡回审判员役薪饷在战区巡回审判经费各种预算和支出计算书中呈现的数字也不一样,江西高等法院向省政府函送的巡回审判经费各种表中,此部分数字是依照薪饷额数的7折函送的。一区和二区呈送高等法院支出计算书,以及高等法院向司法行政部呈送的预算和支出计算书中,此部分的数字是按照补足省政府短发的款项后计算得来的。虽然表象不同,但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3.特殊情况下薪饷的发放

在巡回审判过程中,如果员役生病请假,或出现职务的情况下,薪俸的发放会如何变化呢?本文以江西高等法院函送省政府巡回审判月支出计算书中数据为例。首先,如果出现员役请假或病假的情况而暂时离职,则在其离职期间,该员役仅领取其薪饷的一半,例如一区的书记官胡俊,于1940年4月18日至30日请假,则胡俊4月份的前17天拿到全俸,后13天因请假只拿俸薪的一半①。以书记官委任俸70元计算,则胡俊4月份委任俸共计国币54. 82元②。其次,因某一员役请假离职,其他员役其相应的职务时,则在期间,者享有被者一半的薪酬。仍以胡俊请假为例,在请假期间,其书记官的职务由錄事万嘉鑫暂为,则万嘉鑫在期间,一方面领取自己雇员薪35元的一半,另一方面领取书记官委任俸70元的一半,所以万嘉鑫四月份的雇员薪共计42. 34元③。

(二)巡回审判员役享有的补助费用及其发放模式

1.巡回审判员役的战时生活津贴

面对不断高涨的物价,从1940年2月起,江西省政府对公务员实施战时生活津贴:对简任级以下的各级公务员,不分等级,每人每月津贴6元;工役每人每月津贴1元。具体到推事、书记官和绿事,则每人每月津贴各6元,公丁每人每月津贴1元④。在巡回审判过程中,如果有员役因事请假,则生活津贴如何发放呢?这和俸薪的发放方法一样,在请假期间,该员役只能享受生活津贴的一半,如果其职务为他人所,者在期间,除享受自己生活津贴的一半外,还享有被者一半的生活津贴。

2.巡回审判员役米津的发放

从1940年7月起,江西省政府对公务员实施米贴补助。“查巡回审判二十九年七至十二月份低级人员增加米津,业经领发在案。”根据规定,巡回审判绿事和公丁分别享受每月6元和2元的米津。如果绿事或公丁请假,仍按在职天数计算应得米津数。例如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份,巡回审判一区的绿事万嘉鑫和公丁全佩珍均辞职,新任绿事罗益之和公丁罗风仁均于9月6日到任,则罗益之和罗凤仁9月份的米津分别是5元和1. 67元①。

基于不断攀升的物价而发放的特殊费用,是维持巡回审判员役基本生活的必须,此举一方面反映了战时状态下巡回审判员役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各方力量为共克时艰而付出的种种努力。

三、巡回审判办公杂费的构成与办公经费的充裕

(一)巡回审判办公杂费的构成

巡回审判办公杂费的构成有两类:即办公费和杂费;其中办公费分为文具费、邮电费、消耗费、租赋费、旅费和杂支费六种。而文具费又分为纸张笔墨簿籍费和杂品费,主要用于各种裁判文书、传票、文告、案卷和统计簿册的制作与存档之用。例如,江西省战区巡回审判民国二十八年十一月份支出计算文具附属表内就有信封、民刑事卷面、民刑事传票、送达证书、布告、公文纸、风筝蜡纸、计算条簿、薪俸收据簿、呈文纸、刻木印、刻方印、墨汁、铅笔、狼毫等62种文具物品,支出经费达国币83. 15元。邮电费主要包括邮费和电费,即邮寄费和电报费,比如,江西省战区巡回审判民国二十九年五月份支出计算邮电费国币29. 18元。消耗费主要用于巡回审判员役生活消耗品的购买,如蜡烛、食用油、茶叶、绳子和香片等,江西省战区巡回审判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份支出计算消耗费国币28. 66元。租赋费是巡回审判员役在巡回审判途中租用房屋的费用,如民国二十九年七月份巡回审判一区的租赋费国币2.2元,巡回审判二区的租赋费国币8元,则7月份江西省战区巡回审判租赋费共计国币10.2元。旅费,在办公费所占比重最大,是承载巡回审判巡行过程的经费支出,如江西省战区巡回审判民国二十九年十月份巡回审判旅费的支出,分别是巡回审判一区推事罗笃志由浮梁县属湖口县政府前赴星子县政府行署执行职务,途中共7日,旅费计国币92. 99元,二区推事左穆由永修转赴靖安办理巡回审判事务,途中共4日,旅费计国币120元。10月份两区旅费共计国币212. 99元,占十月份两区办公支出经费371. 88元的57%。杂支费主要用于订阅报纸,以及购买火柴、草纸等费用,如江西省战区巡回审判二十九年十二月份支出计算杂支费为国币9. 42元。

杂费虽然和办公费并列,但其数目很小,其月预算额为国币5.5元,主要用于购买器具,如江西省战区巡回审判二十九年十一月份支出计算器具附属表中所列的物品有,油印机一架,篾篓一对,美孚灯三盏,白铁油壶一只,共花费国币10.9元①。

(二)江西战区巡回审判办公经费的充裕

江西战区巡回审判办公经费,主要用于巡回审判各个环节的开支,它直接影响到巡回审判是否正常进行。为了便于感性认知,特制作表1:

说明:(1)除了1939年12月与1940年2、3月巡回审判第一区实支数是通过推算得来,,其余数据均直接引用或基于基本数据计算而来的。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巡回审判一区和巡回审判二区月实支数的总和即应为江西战区巡回审判各月支出计算书中办公费总数(江西高等法院民国三十年八月十一日公函,会字第1345号附件;江西高等法院民国三十年八月十二日公函,会字第1346号附件,江西省档案馆民国档案,卷宗号:J018 - 06 - 04796),但在具体计算过程中,作者发现,1940年7、8两个月总和与总数完全吻合,而1939年1 1月,1940年1、4、5、6、9、10、1 1月总和与总数略有差距,最小的差距0. 03,最大的差距3.20,作者采用计算得来的总和数据。特此说明。(2)巡回审判第一区1939年12月与1940年2、3月支出计算书缺乏,故本表内此三个月的数字是通过江西巡回审判月办公费总支出减去巡回审判二区相应月办公费的支出而得出来的,因此无法进行比对。特此说明。

从上表可知:首先,一区和二区办公费开支相差无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究其原因,一是物价虽有波动,但较之1941年以后江西物价暴涨之趋势②,还是较为平稳,这奠定了巡回审判办公费开支相对稳定性的基础①。二是在此期间,一区和二区巡回审判过程比较顺利,从巡回审判区域看,此期间巡回审判一区巡回审判路径是南昌一彭泽一湖口一星子的循环巡回审判。巡回审判二区的巡回审判路径是高安一新建一奉新一靖安一武宁一高安一新建一奉新一靖安一高安一靖安一安义一永修一靖安一新建,基本上达到了每月巡回审判一县的基本目标,特别是巡回审判二区,在1939年12月份涉及新建、奉新和靖安3县巡回审判事务,1940年的10月份涉及靖安、安义和永修3县巡回审判事务②。但遗憾的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区的九江县和德安县的人民,并没有迎接到巡回审判的惠顾;同样,二区的瑞昌人民也没有享受到巡回审判的礼遇。

其次,巡回审判办公费的实际开支数与预算数相等或低于预算数,说明此期间巡回审判办公费预算数的确定是合理的。同样,这期间,巡回审判办公经费是充裕的。查巡回审判经费“所有二十八年十月至十二月份节余经费二千六百二十二元七角三分③,二十九年度节余经费一百八十六元五角一分,均已如数解还省库各在卷。”④即剩余的巡回审判经费要按年度返还江西省政府财政厅,这充分说明战区巡回审判经费的管理与使用效果明显,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与巡回审判员役薪饷依战时紧缩政策,按照一定折扣发放的模式不同,巡回审判办公费是按照预算数十足发放的。这也突出了战时巡回审判经费发放的特点,即保障重点经费的足额发放,推动战区巡回审判顺利进行。

四、1939-1940年江西战区巡回审判经费的特点

经费是支撑巡回审判制度施行的关键,江西战区巡回审判经费的构成与同时期的高等法院分院,地方法院经费的构成不同,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

(一)无“法收”的巡回审判经费’

普通法院的司法经费构成中,收入部分主要有两块,一是江西省政府财政厅拨发的经费,二是法院本身的司法收入。与之相对的是,巡回审判经费全部由江西省政府财政厅和高等法院拨发。究其原因,鉴于战区民众生活艰辛-,为体恤民众计,“民刑诉讼案件诉讼关系人虽未购用状纸,巡回审判推事仍应受理民事诉讼案件,并免征诉讼费用。”①

普通法院的司法收入,主要包括“印纸、状纸、没收没人、缮状费等大大小小17项。”例如,1940年11月,江西高等法院第二分院的司法收入实数有:裁判费245. 85元,罚金25. 58元,民事状6.3元,刑事状13. 35元,缮状费50.3元②。关于巡回审判无法收收入之情况,一区推事罗笃志详细分析之,首先,诉讼费用依法既在免征之列,“则巡回审判推事关于民事案件,实无司法收入之可言,灼然无疑。”③其次,关于刑事案件之罚金罚锾系属司法收入,依司法印纸规则第七条第四款应购贴司法印纸,“但刑事裁判之执行,由当地第一审检察官或县长为之,又经战区巡回审判民刑诉讼暂行办法第23条明文规定,是此项司法收入,并非巡回审判推事所经办,更不待言。”④第三,民刑诉讼案件诉讼关系人购用状纸及依司法印纸规则第六条购贴司法印纸者虽非法之所禁,但巡回审判机关组织简单,行踪靡定,状纸印纸之发售,及缮状事宜,应由当地司法机关或县政府办理,非巡回审判推事所经办,此应由当地司法机关或县政府直接报解钧院,毋庸由巡回审判推事加以嘱托。

但在战区巡回审判司法实践中,也并非无一毫一厘之司法收入,当第一审诉讼费用未缴清,而诉讼当事人又提起上诉时,巡回审判推事在受理第二审诉讼案件时,一般要求诉讼当事人先向巡回审判法庭缴清第一审诉讼费用,此时,法收出现了。例如,1940年9月,一区推事罗笃志第三次巡审彭泽期间,受理“彭阿青与唐养吾因同居事件上诉案”,裁定正文“唐养吾应于七日内补缴第一审裁判费国币三元,”⑤法理依据是第一审诉讼费用不在免征范围内,故提起上诉时,首先应缴清第一审的诉讼费用,但这种司法收入,高等法院会在下一月的办公经费中扣除。

(二)巡回审判员役薪俸的优待

“一国司法及审判之独立,尤以法官保障之确立,至为切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职员薪俸并不低下”,“其待遇应属差强人意”。如前所述,巡回审判推事除了领有荐任俸之外,还领取补助俸。首先,补助俸是巡回审判推事独享,同时期普通法院的推事只有俸薪,而无补助俸。其次,“巡回审判推事之原俸及补助俸,应依照国民政府规定之紧缩通案,按八成发给。”①1939-1940年,依据国民政府紧缩政策及本省省情,普通司法人员的俸薪,江西省财政厅是以原俸额七折数,甚至更低折数发放的。具体内容请见表2。

说明:1940年7月,王济之暂代江西高等法院第二分院院长一职,在分院院长期间,其薪俸是由分院院长薪俸一半和推事薪俸一半之和,故其薪俸有所变化。8月份新任分院院长汤本殷履职。

由上表可知,仅从俸给的折扣数而言,巡回审判推事的折扣数,在1940年11月以前,一直低于其他司法人员,再加上其补助俸的领取,所以,巡回审判推事的薪酬远远高于同期其他普通法院推事的薪酬。

与普通法院推事实领俸额类似,书记官实领俸额折扣数也是一个从高到低的发展过程,1940年7月高等法院第二分院书记官长邓伯亮月定俸额100元,实领俸额65元,故书记官俸薪额折扣数为35%,8月份折扣数为24%②;11月,高等法院第二分院书记官长刘肇祺月定俸额100元,实领俸数90元,依50元之内不打折,另50元领取40元,合计共90元,折扣数20%③,此时普通法院书记官俸薪折扣数才于巡回审判书记官俸额折扣数同。故巡回审判书记官之实领俸额也高于同期其他普通法院书记官的薪酬。

与同期巡回审判錄事薪额全额发放不同,普通法院錄事实领薪额仍有折扣数,只不过比较低,例如,以高等法院第二分院绿事娄鼎和为例,其1940年1月额定薪水34元整,实领额数27.2元,折扣数为20%,3月份额定数仍为34元整,实领数28.9元,折扣数为15%,6月份额定数与实领数均为34元,折扣数为零④。即到了1940年6月份起,普通法院绿事的薪水才与巡回审判推事的薪水等额。

至于公丁,因工饷比较低,1940年间,,其工饷均是全额领取。以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公役庭丁周兴龙为例,1至6月份,其额定工饷数和实领数均为12元,7月和8月增长到14元,9月份周兴龙工作调整为庭丁,9月和10月其工饷额定数和实领数仍为14元,11月和12月增长到16元①。

所以从发放的比例上看,巡回审判员役的薪俸比同时期其他司法人员高。1940年10月,推事罗笃志呈中提及增加巡回审判员役薪俸的提议,高等法院回复称“至该推事等薪俸工饷,系经本院呈由司法行政部核定有案。且额定俸薪,均较后方司法员丁为高。所请增加成数一节,碍难照准。”②

相比较而言,巡回审判员役获得了优待,究其原因,首先,战区巡回审判路程之坎坷,环境之危险,过程之艰辛,非常人所能克服与完成,优待巡回审判员役,乃是国民政府当局对其能力与工作的肯定与鼓励。其次,巡回审判员役肩负责任之重大,如维系司法体系之完整,捍卫战区司法主权,凝聚战区民心,传播法律等,国民政府优待巡回审判员役,表达了国家对战区司法的高度重视。第三,优待战区巡回审判员役,也是当时国民政府推动战区军事、政治与司法并进,实现抗战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

(三)旅费在巡回审判办公杂费中一枝独秀

旅费,即巡回审判员役在巡回审判途中的费用,它是办公费中最主要的费用,为了更为直观地再现旅费在办公费中一枝独秀的地位,特制作表3:

由上表可知,首先,旅费在办公费中独占鳌头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承载巡回审判制度施行的经济基础;其次,与支出办公经费比较稳定相比,旅费的变化与波动比较大,究其原因,乃是巡回审判途中不确定因素太多的缘故,如或因战事变化,推事被迫辗转迂回③;或因瘟疫流行,推事等被迫后撤①;或因岗哨的刁难,行程暂时中断②等等。

与此同时,普通法院的旅费在办公费中的比重如何?如江西高等法院高一分院暨赣县地方法院司法经费经常费民国二十九年概算书中③提及,全年旅费为436.8元,占全年办公费2831.2元的15.4%。又如江西高等法院临川地方法院司法经费经常费民国二十九年岁出概算书④中提及,临川地院全年旅费预算数为840元,占全年办公费2503.6元的33.5%,所以,在普通法院中,无论是高等法院分院还是地方法院,其旅费在办公费中的比重均远远小于巡回审判旅费在办公费中的比重。

九年级应战书范文第5篇

参 加 革 命

――《黄河行》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一九二O年三月六日(农历正月十六)生于河南郑州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祖上家境富裕,到他父亲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日常生活更是难以为继。

魏巍少年入平民小学,后就读乡村简易师范。十五岁父母双亡,靠誊写为生。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十七岁的魏巍从郑州只身赴西安投奔革命。在黄河南岸的一个小镇,遥想烽烟滚滚的北国,望着奔腾不息的黄河,魏巍忧心如焚,热血沸腾。他流着眼泪,用了三个晚上,写下了五百行的长诗《黄河行》。

……

在凛冽的霜天,

我独踞在这长堤上,

怅望那北地的烟云,

黄河,我的母亲,

我看见,

从你的身上,

奔出一扑扑火流,

烧得我,

热泪潸潸,

内心如焚。

黄河呦,黄河,

你正负着盈身的炮火。

敌人的皮帆,

将从你的身上划过;

敌人的刀剑,

将刺进你的心窝。

黄河呦,

你发出愤怒的吼声,

有谁听了不为之激动,

你声声震撼着。

四万万五千万的心灵!

黄河呦,快快唱起吧,

唱起那解放之歌!

快将那

奴隶解放的热泪

一齐唱落!

一九三七年十月,魏巍由西安辗转山西赵城县八路军一一五师军政干部学校入伍,后并入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一九三八年并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为抗大第三期、第四期学员。

延安这个革命的摇篮,它所迸发出的民族解放的希望之光和中国革命的远大理想,将无数爱国青年汇聚在一起。延安充满希望、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在抗大学习时,魏巍聆听了的报告,走上讲台的还有朱总、彭总。魏巍曾回忆说,“、博古从武汉也来到抗大讲话,刘少奇、项英等从前线回来也到抗大作报告。陈云同志还给我们讲过干部政策。”

在这样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大学里,魏巍度过了他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多少年之后,提起延安的生活,他总是充满无限的留恋,他说“延安的生活,决定了我的一生”。

一九三八年五月一日,魏巍在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 战 时 期

――《诗没有死》

一九三九年抗大毕业后,魏巍被分配到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八年期间,魏巍随部队转战保定、易县、完县、满城、徐水、涞水、涞源、张家口、集宁等地。他以抗战诗歌,街头诗,战地报道等宣传工作进行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党中央表扬的模范抗日根据地。在这里,战斗,生产建设,民主政权建设,文化教育,文艺运动都生气勃勃。

魏巍怀着战斗的豪情参加了田间、邵子南带领的晋察冀诗歌运动。生活虽然艰苦,由抗战诗歌激发出来的斗志,是昂扬的。大量的充满革命激情和战斗精神的抗日诗歌,成为鼓舞人民,激励战士的最好的武器。这些诗写在街头,写在岩壁,有红红绿绿的诗传单,有群众大会上的诗朗诵。

正是唤起人们百倍警惕,激励人民顽强斗争的诗歌陪伴着魏巍度过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后来他曾回忆说:“一九三九年的夏天,雨水多,一下就是二十天,我们整天就象泡在水里,连背包里都长了蛆虫……”

一九四二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魏巍象一个真正的战士,他穿着黑粗布对襟衣裳,头上戴着白羊肚毛巾,在易县、涞水、涞源打游击。他的作品《诗,游击去吧!》就是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

……

苦战的季节呵,

七月里,山还不曾绿。

茅屋盖着悲叹,

晋察冀多石的山路上,

开始倒下饥饿的人了。

悲叹声唤着同志,

破窗洞伸出来黑骨头,

拉住同志的手。

破犁耙躺在田园,

野菜也将枯死,

沙滩在干涸的河边叹息,

太阳烧焦了树林。

人们,

眼里燃起红色的云翳,

泪也流不出,

太阳呵,

也在折磨我们苦难的民族。

而此刻。

漫天的黄风袭过来,

树木摇荡着,树叶将触着地面,

战争又来了……

……

“红杨树呵”司令员说,

“给你十几个同志,

带着你的诗游击去吧!”

……

在反扫荡最困难的时候,缺少粮食,每天都要走很多路。二OO六年初夏,魏巍回到河北易县与京西交界的地方。在崇山之中,他回忆起一九四二年的艰苦岁月,他说,那个时期,每天都要爬山,走很多路,好象路永远也走不完,那一年也格外漫长,每天都是饥肠辘辘的。有一天走了一夜路,魏巍饿得浑身发软,眼冒金星,是罗拉同志,这位晋察冀的战友给了他一块锅巴。这一块锅巴让他记忆了五十四年。

即使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时刻,魏巍对抗战的前景依然充满了乐观精神,他在一九四二年六月写下长诗《黎明风景》,诗人满怀豪情,以必胜的信念,讴歌即将到来的民族解放的胜利。

太阳呵,出来了,

出现在苦战的阵地,

因为苦战的阵地是美丽的;

长城,

像紫色的金条绕着群山,

早雾消散了,

晋察冀的天空,

这样的宽阔,这样的蓝……

这时呀,忽然间,

飘来一阵歌声;

多么熟悉的歌声呵,

战士们抬起头来,

仔细倾听,

原来呵,

在哪颗杏花树上,

站着我们黎明的鸟;

太阳呵,

把它的羽毛,

也染成深红。

她唱着:

从来太阳

不怕黑夜苦重;

它前进的道路,

不会变更。

只要你怀着黎明的信念,

向前走去;

太阳呵,它愿和勇士

携手同行!

解 放 战 争

――《塞北晚歌》

解放战争时期,魏巍担任了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教育科长,参加了解放华北的历次重要战役和最后的平津战役。在这个时期,他还创作了许多反映解放战争的诗歌。

抗战末期,魏巍从山区来到了冀中平原,他在河北保定、石家庄、河间、任丘一带参加斗争。在安平县羽林村被誉为“冀东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大娘家,他第一次见到了担任村妇女自卫队指导员的刘秋华。

不久,部队转移至安平县报子营村,魏巍竟被派驻在刘秋华的家里。交往日多,魏巍心头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但毕竟是子弟兵与老百姓的关系,他只好将这感觉留在心中。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终于迎来民族解放的日子,这一天也是魏巍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司令员杨成武、副政委李志民通知他,任命他为晋察冀军区七分区政论部宣传科科长,叫他连夜到七分区报到,并传达抗战胜利的消息。

也就在这一天,魏巍在军区《前线报》社见到了刘秋华。这时,魏巍才知道她和弟弟都参军了。《前线报》社社长路杨、副社长张烽早已知道了他俩的关系,特别邀请魏巍到报社吃了一顿饺子,并安排刘秋华回家探望,与魏巍结伴上路。

夜色中的平原,魏巍与刘秋华沿着潴笼河大堤相伴而行,远近村庄里的灯火,村剧团的锣鼓声、歌声,诉说着胜利的喜悦,两个人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话。这是魏巍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记的夜晚。

魏巍到七分区后,转战张家口。在光明与黑暗的大决战中奋战。

解放战争初期,依然是敌强我弱。在强敌迫近前,撤离了张家口。时光流转,转战各地,两年以后,晋察冀野战军经过浴血奋战,张家口收复了。为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魏巍写了长诗《两年》。

解放战争正在走向胜利,而胜利的喜悦和美好的爱情,早已在魏巍心中化作激荡的诗情,他写了《塞北晚歌》,这一战地中的情诗。

如果战友允许――

我要写一支歌,

给一个淳朴的乡村的女儿。

……

月亮照着战壕,

忍不住

将你思念;

谁叫我,

在织布机旁,

将你碰见,

谁叫那琐碎的日子,

在我们身边流连!

我埋怨,

我在千里之外,

就看见了你秋收的镰刀;

我埋怨,

在哗哗的水声里,

听见你赤着脚,

从河那边走到这边。

……

说不清为什么

今夜我特别想你;

想你呀,

和我的老解放区

……

可爱的人呦,

你的那里,

是不是也有了炮声呢?

那炮声,

是不是震动了我的老解放区?

……

可爱的人呦,

密约改期吧!

虽然,

那是抗战八年的战士

和你订的,

在胜利的日子和你慎重订的

可爱的人呦,

密约改期吧!

人家的炮火

既然轰到了老解放区,

想把我们的骨头炸成粉碎,

还谈什么密约呢!

与以往的诗作不同,在血与火激烈战争时,一首充满战火的浪漫情诗,破例被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一九四六年三月的一天,魏巍在日记中写道:“秋华千里寻夫来到下花园。”不久,在河北涞源下花园魏巍与刘秋华结婚。

魏巍于戎马倥偬中,完成诗作《两年》已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二日。这时,魏巍参加的平津战役已经取得胜利。两天前,北平宣告解放,挥师入城了。

北平解放后,为改造傅作义的部队,魏巍被任命为晋察冀野战军骑兵第六师第十六骑兵团政委,不久即进军陕西、宁夏,参加到解放大西北和剿匪的斗争中。

抗 美 援 朝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一九五O年五月,魏巍从宁夏奉调回京,任总政治部学校教育科副科长。

一九五O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内战爆发。

十月十九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十二月,魏巍第一次赴朝。

初入朝鲜,魏巍主要是调查了解美军战俘的情况,后来他就留在了战地采访。

第二年三月,魏巍从朝鲜回国,调任《文艺》副主编。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文章发表后立即在全国产生极其热烈的反响。

这篇文章让人们争相传阅,许多人读完后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有的不但自己读,还一定要大声朗诵给他的同志们,以此抒发心中的激情。

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同志回忆说,“看了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心里有一件甚么东西升腾起来,催促着你,推动着你,要你立刻为如此深挚,如此热爱你的人民做些甚么……就在这天,我们赶着编印了一期前线快报。《谁是最可爱的人》印在头版头条。报印好,我们一人背了一大卷去追赶部队了。我们觉得浑身是力量,即使横在我们面前的是美国鬼子的二十里宽的火墙,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一冲而过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后,总司令读了这篇文章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读后,即指示“印发全军”!

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推动了后方人民的支前热情。从此,“最可爱的人”就成为志愿军的代名词。写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从全国各地象雪片般地飞向朝鲜前线。

作者魏巍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到处请他作报告,讲演,中山公园还召开了上四五千人的群众大会,请他讲朝鲜战地见闻,讲最可爱的人的故事,要求签名,赠诗,赠送纪念品的人很多,每天一地,应接不暇。

这篇文章后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教材,至今已有五十余年。这篇文章文字优美,结构严谨,抒情般的语言贯穿全文。然而真正引起人们共鸣的,是饱含在文章中,浸含在文字里的作者对战士对祖国的浓烈感情,是时年三十一岁的魏巍对战士对祖国的激情迸发。

《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时,邓拓是人民日报社社长,他说,在朝鲜我们有那么多记者,却没有一个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文章。

作者饱含激情的诗一样的语句牵动人们的心绪,让作者思想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着的是战士,是他们蹲防空洞,趴冰卧雪,直至生命的付出,魏巍怀着深情在文章中记下了松骨峰战斗牺牲的十三个战士的每一个人的名字。这些工农子弟,这些原来活生生的战士,为了祖国牺牲了他们年轻的生命。这些工农子弟和他们无畏的精神,是魏巍心中最崇敬的东西。所以《谁是最可爱的人》来源于朝鲜战场,更来源于长期革命战争生活的感情积累,魏巍说:“最可爱的人这个词是从脑子里跳出来的。”

抗美援朝时期,魏巍三次赴朝。在志愿军撤离朝鲜的时候,他写了《依依惜别的深情》等文章。这些朝鲜通讯后来结集出版为《谁是最可爱的人》。

新中国建设时期

――《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

一九五三年,魏巍开始为长篇小说《东方》创作做准备。他认为要表现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只有通讯报道是不行的,要用长篇小说的体裁才能将这场伟大战争的历史纵深感和朝鲜战场、国内建设,工厂、农村的空间跨度充分反映出来。

从这一年起,魏巍开始专职创作,他到了北京长辛店二七机车车辆厂以党支部副书记的身份深入生活。

由于《谁是最可爱的人》在青年中影响巨大,魏巍从这个时期开始写了大量的青年思想通讯。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作者关于幸福观的论述有着朝鲜战场的背景,而和平时期呢?什么是幸福?个人和集体,生与死,劳动与享受,欢乐和悲愁,这些都是青年人热衷探索和争辩的问题。魏巍写了《幸福的花儿为勇士而开》、《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夏日三题》、《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以革命的人生观回答了这些问题,在那个时期的青年中引起极大反响和讨论,魏巍成为深受青年喜爱的作家。

抗 美 援 越

――《人民战争花正红》

一九六五年的越南,正象十五年前的朝鲜。美帝国主义增兵南越,战争不断升级。

总理决定组建中国作家访越代表团,由巴金任团长,魏巍任副团长,访问战斗的兄弟友邦。

魏巍的许多作品也早就翻译到了越南。越南人民对魏巍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年轻人,尤其是许多人民军的指战员,非常熟悉和热爱魏巍这位中国的革命作家。受魏巍作品的影响,一九六七年,他的女儿和一些红卫兵怀揣革命理想,越过广西中越边境,要求参加抗美援越的伟大战争。进入越南边境不远,即被越南边防军扣留,在登记姓名时,越南边防军问道:“哪个魏?是魏巍的魏吗?”

在越南,中国作家访问团受到了胡志明主席的接见,胡志明主席还和刚见面的魏巍开玩笑,“中国人民已经了三座大山,你头上还顶着山。”

魏巍要求到前线去,在此后的一百一十天中,在美国飞机的轰炸下,魏巍行至南十七度线,行程四千余公里。

回国后,魏巍写下了人民战争花最红一系列的越南战地通讯。魏巍曾自豪地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生在东方的两次最大的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我都参加了。”

一九六六年四月,魏巍的访越通讯已经发表了七篇,而另外的那些篇章题目已经拟就,但作者的文章尚未写出时,开始了。

――《东方》

初期,魏巍最早受到了批判。“黑线人物”、“周扬的人”、“三反分子”等罪名接踵而来。有人翻出他的作品和一九五七年整风学习小组的发言来批判,一个人还跳到他前面大叫“漏网,跑不了了。”他前后被批判二十三次,已写了四十万字的《东方》手稿也被没收。

一九六七年,向纵深发展,魏巍的处境得到了暂时缓和。十月他要求到京西门头沟煤矿去,到工人阶级中劳动锻炼。

后期,魏巍的处境有了好转,可是他却感到很压抑,想到外地去走走,可哪也去不了,真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他将《东方》手稿要回,考虑如何处理。文学创作是他一生事业的追求,可按照当时时期的文艺政策,他的作品绝无发表的可能。能按“三突击”的标准创作吗?魏巍最后选择了自己的方式,他说:“中,继续《东方》创作时就没想发表,只想把它写完,划一个句号,然后束之高阁,不管它了。”

《东方》一书写得太漫长了,它在作者创作力最旺盛时候开始,可却断断续续拖了十几年。

一九五七年魏巍参加编写《华北解放战争史》;一九六一年受领任务编写《邓中夏传》;一九六五年访越,以后是“”,魏巍重新续写《东方》时真是感慨万分。

一九七六年一月六日,总理逝世,魏巍陷于巨大的悲痛之中。是他最崇敬和怀有感情的领导人,魏巍记得一九五三年第二次文代会上,在给文艺工作讲话时说“……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类典型的歌颂。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将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讲到这时,还特意向台下问道:“魏巍同志来了没有?请站起来,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位朋友。”

一九六五年中国作家访问团赴越,也是点名要他参加,深深的思念,难以掩饰沉重的哀痛,魏巍只有诉诸笔端,写下了悼念敬爱总理的诗词。

惊闻华夏失栋梁,

举国老幼尽哀伤。

松柏枝头花如雪,

白玉栏杆泪万纤。

感君创建功勋重,

鞠躬尽瘁五十冬。

每念祖国春光好,

热泪落地静无声。

这一年清明时节,天安门广场汇聚了悼念总理的人们,各个单位和机关早已下令不准参加天安门的悼念活动,魏巍却没有听从这些。他和女儿一起置身于人民的洪流中,把自己悼念总理的诗词贴在了人民纪念碑的诗文之中,向敬爱的总理致以一个共产党员和老战士的思念之情。

新 时 期

一九七八年,魏巍被任命为文化部长,后来担任政治部顾问,聂荣臻元帅传记组组长。这一时期,是他文学创作作品盛出的时期。

《东方》发表以后,他创作了反映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火凤凰》及大量的散文和文论作品。

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被粉碎,中国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新时期,压抑十年之久的中国文艺界也迎来百花盛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魏巍重新焕发了青春,他的《东方》在紧张的修改,过去的旧著又重新再版。一九七九年《东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丁玲评论说:“《东方》是一部史诗式的小说,它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宏伟业绩的史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座雕塑了各种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丰碑。”

由于《东方》的巨大艺术成就,一九八二年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

一九八二年中央书记处决定出版元帅传记。受领任务组成聂荣臻传记组,魏巍被任命为聂传传记组组长。聂荣臻元帅是晋察冀的老首长,魏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长期工作在晋察冀,他心中对聂帅充满崇敬,十分高兴地受领这一任务。他先是根据聂帅的口述回忆组织撰写了《聂荣臻回忆录》,尔后又继续组织撰写了《聂荣臻传记》。《聂荣臻传记》真实地纪录了元帅戎马一生――从参加我军创建,红军长征,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华北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国防工业,两弹一星的丰功传绩。

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魏巍来自人民,他对人民有着最深厚的感情。在人民深受苦难的时候,他的心在颤抖:在人民迎来解放,翻身作主的时候,他情绪高昂地在唱着欢乐的歌。为人民服务,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已不是简单的政治概念,而是融化在他血液中的一生的追求。

抗战时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子弟兵战斗生活在人民中。魏巍在那个时期与晋察冀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象河北容城小先王村的刘大娟,就是魏巍在长篇小说《东方》中创造的杨大妈的生活中的原型。解放以后,魏巍几次去河北容城县看望刘大娟老人。一九八六年春天,魏巍带着新婚的儿子、儿媳又一次来到当年的官大妈刘大娟家里,那年刘大娟已有八十多岁了。年纪大了,刘老太太身上已看不到小说《东方》中杨大妈在炕桌旁身披夹衣与部队首长研究敌情的形象。刘大妈看着当年的老魏回来看她,拉着魏巍的手,高兴地念叨着当年她家住过的杨沫,周立波等人。八十年代的农村,有人富了起来,但刘大妈一家并未脱贫。家中只有一头毛驴,屋里的一张桌子和一个躺柜还是时分的。全家人老老实实的劳动,但日子还是紧巴巴的。看到当年拥军模范的困境,魏巍回家后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信反映情况。儿媳也在单位写了一份内参说明同样的情况。后来,当地政府给这位大妈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一九八七年十月,年愈九旬的大妈病了,得知这个消息,魏巍不顾自己有病,前往探视。他在土炕前,伏下身子,在大妈身边轻轻喊到:“大妈!我来了!大妈,我来看你了!”大妈早已生命垂危,她听到魏巍的声音,勉强睁开眼睛,却说不出话,只涌出两滴泪水。此情此景令魏巍心酸。当晚,他持笔疾书写下了催人泪下的诗行:

母亲病了,

――我说的是,

战争年代子弟兵的母亲,

自然也是我的母亲。

……

我不晓得,

母亲怎么会瘦成这样,

眉棱、颧骨象隆起的山丘,

枕上的白发像一团云

她那颗燃烧过火焰的心,

似乎要停止跳动;

她那枯瘦的细腿,

再不能踏上故乡的山水。

……

你本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

是时代的雷霆将你惊醒。

党以真理的乳浆将你哺育,

你又以如火的热情作为回报

但是今后,该如何面对这纷繁的世界?

你不明白,你不知道,

你终夜不眠也难看个分明。

而今天,好了,

这一切你都可以不必苦思,

因为你就要离开人世。

……

魏巍为大妈将离开人世而难过,也为大妈这样为革命贡献一生的劳动人民的命运而深思。

五十年代,《东方》创作酝酿时期,魏巍多次回到冀中。一九五四年,魏巍骑着一辆旧脚踏车来到河北安平许家庄,在这里他认识了村支部书记张振山。张振山从一九四二年就当村支书,连选连任,在村里有着很高的威望。一九五四年,那时正是农村合作化的高潮,许家庄是最早跨入到“一村一社”行列的先进村。在这里,魏巍被富有魅力的新生活吸引住了,他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在许多人家吃“派饭”。他和张振山谈起了合作化。张振山认为以后,如不实行合作化,只凭一家一户单干没前途。所以他全神贯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化的高潮中。这样,张振山成为了魏巍的好朋友。

一九七九年《东方》出版后,魏巍到河北安平时,就听人们说,许家庄用上了自来水。魏巍兴冲冲地抱着《东方》来到许家庄,在冀中平原,还从没听说哪个村庄用上自来水。一进村,魏巍就发现整个村子都变了,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唯一没变的就是张振山,他头上还是那块半旧的羊肚子手巾和身上粗布的对襟袄。几十年来张振山带领许家庄人民群众战胜贫穷和灾害,而他干同样的活记最少的工分,不领补贴,不占公家的光,还为集体办事贴了很多钱。当所有的村民都住上新房,他还住着破房。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张振山病故。临终前他对长子张明起说:“我死后,办完丧事,你无论如何要写信告诉你魏巍叔,他是了解我、关心我、支持我的知心同志。”后来许家庄村来人告诉魏巍说,村里要给张振山立一座功德碑,要魏巍为其书写碑文。听到这些,魏巍的眼睛模糊了,仿佛那个蒙着白毛巾穿着粗布衣的庄稼汉又站在他的面前。他亲自撰文并以他遒劲有力的书法为这个冀中平原,普通平凡但又是他亲密的农民朋友书写了碑文。《为张振山写碑文》一文中写道:“现在许多人已不再相信还有一尘不染的人,请看张振山不就是一个吗?”

魏巍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天就一直生活在部队,生活在部队的战士中。他在《我是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一文中流露出他对战士的真实感情,“我在部队里时间比较长,对战士有这样一种感情,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每当我和他们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满心眼的高兴。”

魏巍与战士的这种感情是同甘苦,共命运,心连心的战友之情。这种感情始终如一,不因历史变幻而淡漠。

魏巍的文学作品总是与战士连在一起的。一九九二年魏巍接到四川宜宾一个叫徐清华的来信,阅信后魏巍心情很沉重。原来徐清华是晋察冀野战军参加保北战役时的英雄。他回信给徐清华说:“作为一名曾为祖国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人,本应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在生活方面应该有一些照顾。然而,事实上如你信中所述,年纪已大,生活却一直十分困苦,每月只有十五元的生活费用,对此我的心里感到很不安。经再三思考,我决定以个人名义给宜宾县有关部门写封信,反映你的实际问题。”魏巍后于一九九二年七月将徐清华的情况向宜宾县委反映:“这样一位对祖国,对人民付出过代价做出过贡献的人,目前生活却极为拮据困难。每月只有十五元的生活费用,何况他已年迈,是位驼背老人。”

魏巍还写到“作为一名作家,一名曾经采访过‘钢铁第一营’的记者,我不得不提笔向你们写信反映徐清华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恳切地希望你们给予重视,使问题得到尽快的解决”。

一九九七年,魏巍再次给宜宾县委去信,希望解决徐清华的问题:“贵市徐清华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曾在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一八八师团二十三团,即战防炮连当战士,在清风店战役的保北阻击战中打坦克立了大功。我当时在战场上,曾写诗记载此事:

战防炮来了,

战防炮来了,

沿着宽大的开阔地滚滚前进,战士们拥着它,胶皮轮震荡着热情的声音。

你看小组长李学莽,抢到前面平除障碍,你看炮手贺才先,精心地测量距离咬紧嘴唇。

你看驼背的徐清华,拼命地推着炮车,带看愤恨和激昂,

他要同地主阶级坚决地作战,

他是穷苦的放牛郎。

据说他现在的生活困难,居住条件也不好,政府方面是否可以解决一下?以便使他安度晚年。”

魏巍虽然在国内名声很大,可毕竟只是一位作家,只能靠自己的影响力来尽量帮助徐清华解决问题。两次写信,徐消华的问题有了小的改善。魏巍二OO四年接待了来京上访的徐清华夫妇,在赠送了徐氏夫妇五百元的路费后,他又一次写信给宜宾县负责人,这一次,徐清华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魏巍写了一辈子文章,写了许多真实的人物,他没有仅仅把他当做创作的素材,而是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他曾采访过的战士。

《谁是最可爱的人》,那位在烈火中抢救朝鲜小孩的马玉祥,就是一九五一年,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后,魏巍在一个松树林里采访过的战士。一九七九年,魏巍的夫人刘秋华拿着一封信高兴地说,“马玉祥有消息了!”原来马玉祥在《画报》上看到了魏巍的照片,就立即给这位老朋友写了信,托《画报》转交。从此以后,他们双方书信往来不断。魏巍还把《东方》赠送给他。

一九八七年,马玉祥从内蒙古科尔泌草原来到北京,在西山魏巍的家里,两个阔别多年的老战友相聚了。魏巍握着马玉祥手说:“三十六年前,我们在朝鲜,山坡上那次见面,你脚上穿着一双胶鞋。那年我三十一岁,你才二十岁,那时我说你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现在你还不老哇!”魏巍在家里热情招待马玉祥,并相约来年鲜花盛开的季节,在科尔泌草原相会。

第二年,魏巍与刘秋华如约来到内蒙马玉祥家中看望。他为自己有这样淳朴的战友而欣慰和自豪。魏巍送给马玉祥一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史》,并在扉页上写道:“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在朝鲜战场,魏巍曾采访过一个年轻的文化教员,这就是戴笃伯。在《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一文中,作者记述了这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勇敢战斗,救助伤员的英雄事迹。

一九六五年,魏巍访越回国,一天他在街头散步,偶然在报栏里的报纸上看到了戴笃伯的名字,再仔细一看,果然就是他时时怀念的战友。看着这篇《羊城晚报》报道戴笃伯的通讯,魏巍双泪长流。他立刻给戴笃伯写了封信:“十五年来,我时常怀念你。尤其是我在校阅记述你的事迹的那篇旧作的时候,或是在人们提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想到你,我总是想:‘戴笃伯同志现在在那里?他现在怎么样了?他还在继续前进吗?’戴笃伯接到魏巍的信,立即回信给魏巍同志。这两封信登载在一九六六年一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播发了这两封信,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

原来戴笃伯在一九五二年十月的反击战中,勇敢杀敌,身负重伤,虽然经过救治,他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1光感,全身残存弹片13处。后来他获得一级战斗英雄奖章。回国后,他不住荣军医院,申请参加地方工作。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生活与工作的种种困难,以身残志坚的革命精神,做出突出成绩。

一九七八年,戴笃伯作为湖南省的代表来参加全国财贸会议。魏巍到他下榻的招待所看他。两个朝鲜战场上的战友,二十多年后相聚,他们怀着喜悦倾心长谈。了解到戴笃伯二十七年来的生活工作,魏巍又一次被深深感动。他以翔实生动材料写了九千字的报告文学《风雨路上》。

二OO四年,在一个网站召开的座谈会上,魏巍认识了下岗工人诗人王学忠。王学忠是河南安阳的下岗工人,原在国营企业工作。下岗后,为维持生计,以摆地摊卖鞋为生。他作为一个国营企业工人,下岗失业前后生活中的鲜明对比,让他感到十分痛苦,他把这些痛苦形诸文字写了大量的诗歌,深刻描述了生活中的反差。

如他的诗作《被遗弃的日子》、《又遇秋风》、《真的,那不是泪》,真实地描写了下岗工人的生活和感情。魏巍读了王学忠的诗,深深被这些诗作打动。这些纯朴的诗句,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特殊的艺术技巧,但它用最直率的语言,披露了下岗工人的无奈,痛苦和愤懑。如《被遗弃的日子》中写道的:

一群下岗兄弟

犹如断了线的风筝

聚一起

抱头叹气唉声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

绝望是心头的鞭影

若囚笼的雄师

向着天空悲鸣

火燃烧于胸

血淌在黄昏、黎明

有无眼泪皆无用

国家主人的称谓

已是遥远的梦

读着这些诗句,魏巍心中既高兴又难过。一个对人民充满感情的作家,他的心始终在和人民一起跳动,感受着人民的痛苦,思考着人民的命运。而现实生活中的两极分化,国有企业工人的命运让他一直痛心。高兴的是现在他终于听到了生活中这种真实诉说:难过的是,这种诉说带给他的灼伤的痛苦,他心中体会到下岗工人生活的艰难。魏巍给王学忠写信热情鼓励说:“《挑战命运》这部诗集相当真实地描写了众多下岗工人的悲惨命运及底层人民的生活。”“不论你是否认识到,我都认为,你为他们说了话,为工人阶级说了话。我应当感谢你!感谢你!但我觉得这些话说得还不够,还要大说特说下去!说得更加理直气壮,要撼动人心,气壮山河!”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学忠的又一部诗集《雄性石》准备出版,魏巍高兴地为这部诗集写了序《一个工人阶级诗人的崛起》。这个序言中的一句话道出了魏巍为什么对王学忠的诗倾注了这样多的关注和热情!很多评论文章中,称王学忠为“平民诗人”,但魏巍认为“‘平民诗人’这个说法不如‘工人阶级诗人’这个称谓好。因为平民阶级涵盖很广,意识形态也很含混,不象工人阶级具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就集中表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而诗人的诗作,“说明诗人已经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所在”。“作者已经是自觉地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在大声发言了。”正是这个阶级,魏巍认为“只有他们是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伟大阶级。”

坚定的思想的捍卫者

――《话说》

一九九二年,毛岸青、邵华主编《中国出了个》丛书,约请魏巍写了一本以编入丛书中。魏巍为此写了《话说》一书。

象所有跟随革命一辈子的老同志一样,魏巍对极为崇敬。他的一生的革命经历告诉他,是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是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骄傲和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然而即使是伟大的人物,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人来诋毁他。去世后,国内外一些势力掀起“非毛化”的恶浪,一些人“反毛”反得起劲,借着各种机会“批毛”。这一切让对有着深厚感情的魏巍极为愤怒。他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对那些诋毁的言论甚为敏感。他就象一个卫兵一样,对几个“反毛”干将的言论特别关注。魏巍在《话说》一书中,将胸中积郁的愤懑之气一吐为快,“我从许多事实中觉察到,敌对营垒中的人,有时比我们自己的人看得还清楚。比如那个方励之吧,他在讲话中从来没有忘记‘批毛’,他说:“一定要彻底批判思想才能改革,不能绕开这个关键问题。……他很明白,思想是他们复辟资本主义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也从反面证明,思想对于革命人民是何等值得珍贵的。”魏巍用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正确地评价道:“是中国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忠实、最勇敢、最坚定的儿子。革命烈火铸成他最坚强的性格和卓越不凡的品质。他在斗争中显示了大智大勇,为我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立下了大功,大德。……在他的领导下,结束了中国人民悲惨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宿愿,中国人民将永远感念他,一切没有偏见的人都会感念他。”

在诞辰九十五周年的时候,魏巍写了一首诗来纪念伟大的领袖:

纵有误失真英雄,

改天换地建伟功。

慧眼胆略谁堪比,

巍巍昆仑第一峰。

在魏巍心中的位置就是这样的。一九九四年美国的蓝登书屋、台湾的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出版了李志绥写的《私人医生回忆录》,书中充斥着编造的事实和荒诞的故事,丑化,向进行恶毒的攻击。

为了回击李志绥及其《回忆录》的炮制者,魏巍与魏传统同志共同发起反击。魏巍亲自写了文章痛批《回忆录》的虚假拙劣。在撰写《辱华的丑恶表演》这封公开信中,魏巍和魏传统同志征集了许多曾在身边的工作人员,用亲身经历和事实揭露了《回忆录》的荒谬和虚假,这封公开信先后有一百三十五名曾在身边工作过的办公室主任、秘书、警卫连长、卫士、保健医生、老红军、文艺工作者的签字,他们共同表达了对李志绥的一致的愤慨。

这封公开信发表后,在国际国内影响巨大,坚决维护了的革命形象。

终生坚信马列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上》

自从一九三七年十月,魏巍在山西赵城县参加八路军,他的一生对革命的追求就从来没有动摇改变过。

无论是抗战时期那最艰难的岁月,还是文化革命被批判的日子,他对党对革命事业,对马列主义从来就没有怀疑、没有动摇过。他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经过革命战火洗礼的最坚定的革命战士。

九十年代初期,在东欧巨变的时候,魏巍感到异常痛苦,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就这样完了吗?看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个一个变色,他觉得这种变化比炸弹落在头顶还要厉害。是的,日本人的炮弹他经历过;的炮弹也经历过:在朝鲜深入采访,他到过离敌人几百米远的坑道;在越南南方驰骋,美国飞机天天空袭,作家代表团的车队每天都要躲飞机。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魏巍没有害怕过!

可是,这时出现的是一种要动摇你几十年信念的东西,它的震撼力确实太大了。

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被称为一个阵营的,现在几乎是瞬间就改变了颜色。魏巍内心更为痛苦的是,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认为社会主义走到了尽头,共产主义更是虚无缥缈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几十年支撑着他的伟大信念呢?

后期,魏巍有了相对宽裕的时间,在那个时期他集中读了马列的许多原著。早已读过的《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是他热衷阅读的,《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他读起来也是加注加圈。

因为有了理论,信仰更加坚定。尽管有人说二十世纪是社会主义碰壁的世纪,共产主义是乌托邦,他们要告别革命,要改换门庭,但魏巍在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他满怀信心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列主义大旗,批驳了种种谬论,包括那些改头换面,以新的理论形式包装出来的修正主义货色!他在一九九八年写下了《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一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作为二十世纪的见证人,魏巍指出二十世纪是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艰苦战斗的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而辉煌的世纪。

二十世纪有着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有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有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有着席卷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二十世纪确是辉煌灿烂的世纪。

虽然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但魏巍坚定地认为,从历史的长河看,这只不过是世界共产主义的低潮,他认为“历史上各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如果是真正的革命,很难一帆风顺,没有反复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如此,例如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经过复辟反复辟的反复斗争。何况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魏巍坚信地说,“所以世纪末出现的社会主义的低落的悲剧,决不是共产主义的终结。它不过是一个回合的结束和另一个回合的开始。”

魏巍还注意到,“世纪末出现共运低潮不久,由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随之出现了。这场危机还在发展之中,许多有见识的经济学家已经看到,这场危机不同一般,许多地方有类似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三年那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前兆。”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九九八年,而十年之后,资本主义又一次陷入远远大于一九九七年的经济危机。这个危机现在还没有过去。魏巍在这篇文章最后指出:“新世纪将是一个艰难斗争的世纪,也将是重新掀起世界革命高潮的世纪。让我们勇敢地迎接这个有希望的世纪吧!”这个八十岁的老人,这个有着六十多年革命经历的战士,就是这样怀着坚定的信念展望着新的世纪。

诗人、战士

二OO八年八月,魏巍患病入院已近一年。虽经精心治疗,但他的身体还是越来越弱了。有时他对病情表现得急躁,他想早日恢复健康,他想争取更多的时间!因为他还要革命,他还要继续战斗。

八月九日,他终于从昏睡中醒来,见到了他的孙子。他觉得头有些昏沉,对孙子说:“抱着我的头摇一摇。”他想让自己清醒一些。孙子抱着他的头轻轻地摇着,魏巍提高了声音,“我交待你的只有一句话,继续革命,永不投降!记住没有?”孙子说:“记住了!爷爷!”“你说一遍!”孙子说“继续革命!永不投降!”“再说一遍!”孙子又提高了声音说“继续革命!永不投降!”魏巍又说:“你再说一遍!”孙子说完第三遍二人已是泪流满面。

魏巍曾说,人们给了他许多称号,他最喜欢的是两个:诗人,战士!

魏巍少年时代就喜欢诗歌,十五岁开始发表诗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是伴着他的诗歌走过来的!他的诗中有人民的苦难,有民族的抗争,有淳朴的对人民的感情,有美好的爱情,有忠贞,有壮烈的牺牲,有诗人自己最坚定的信念;在一九四二年七月,《诗,游击去吧》诗人写道:

……

诗呵,游击去吧,

永远不要叛变:

游击去吧,诗呵,

时时刻刻想看

怎样去报答人民

……

红杨树呵,报答人民,

记清楚,

人民不仅养育了你的诗,

人民在饥饿里也养育了你;

……

诗呵,有一天或者夜里,

当红杨树倒在血里,

你哭也好,笑也好,

但你总该欢喜:

……

因为他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

而你也有了生命了,

连夜里都不能不感叹他的美丽,

年轻的诗也有了最美丽的一章。

……

诗呵,带上战刀,

带着你的十几个同志,

游击去吧!

……

但为了战胜敌人,

诗呵,带上战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