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和谐医患关系

当前,医患关系呈紧张态势,医患之间甚至导致死亡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将本就处于对立状态的医患关系推得更远,使医患矛盾更加雪上加霜。是什么原因导致本应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医患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矛盾和冲突呢?究竟应该如何使医患对立的状态得到缓解直至消除呢?毕竟医患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医生和患者无论哪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重构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既有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药品配售市场不完善、媒体不恰当的报道渲染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医院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漠、道德水平滑坡,医患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举证倒置、谨慎行医导致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恶性循环等医院方面的原因;还有对疾病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对医疗行为期望值过高、维权意识增强、对医务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等患者方面的原因。

纵观以上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有些是社会大环境方面的问题,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有些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些是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宣传和教育;有些则是伦理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重塑医疗卫生行业形象。在这些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当中,职业精神的提升是目前就可以着手加以改善,并是可以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在全国卫生系统轰轰烈烈开展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正是基于医患关系的现状,为重塑医疗行业社会形象而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进行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理性回归。陈竺部长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破解医改难题,实现医改目标,不仅需要制度建设、政策完善、投入增加,更需要精神的引领、价值的支撑和道德的坚守。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从2012年3月开始,分为学习研讨、总结凝练、践行3个阶段,2012年年底前基本形成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最终表述。目前已明确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3个核心要素:一是中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文化和道德内涵;二是西方医学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理念;三是伴随我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形成的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总结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有以下认识: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就是医疗卫生行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由于医疗卫生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群体利用自己和同事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己任的职业,所以,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就应当包括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恪守医德、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大医精诚、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依据,尊重患者、抚慰生命。并由此可以延伸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价值取向应以患者为中心,以救死扶伤为原则,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无论医患之间发生何种冲突,都应坚守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医疗卫生职业的价值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正确合理的诊断和治疗;二是让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三是传递乐观向上的心态,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北京举行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座谈会上,张茅同志强调:组织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主动参与,引导大家共同思考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理解医疗卫生工作者救治病患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和理性就医,增进医患相互理解,防止极端事件发生。

医疗行业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的窗口行业,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要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引领职工精神发展。医院文化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是引领职工精神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先进的思想文化,完善科学的制度文化,培育清正的廉政文化。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建立起医患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和睦发展的医患关系;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增强职工“荣誉感”和“归属感”,塑造职工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加强医患沟通,增强患者就医过程的体验性。医疗过程三分在“医”,七分在“疗”,而沟通又在“疗”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沟通能够使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也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大胆采用先进的治疗方式,从而有利于人类整体对疾病的征服。可以开展相互的体验活动,让患者感受医生的辛苦和不易,让医生感受患者的焦虑和彷徨,有了相互的体验之后,才会对对方的工作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三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在全行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新闻媒体要占据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要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医疗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对医疗行为的局限性要进行说明,引导公众理性就医。

参考文献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卫生;医疗管理;数字技术

数字卫生,作为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卫生模式,已经在加拿大、新西兰、欧洲等多个西方国家开展了多年,但是在中国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所以目前,针对数字卫生在中国立足和发展的探讨和前沿性研究显得格外重要,现对于数字卫生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分析综述如下。

1数字卫生概念

1.1数字卫生在国外的定义西方,较多的权威人士和权威机构认为数字卫生(ehealth)是一个集合了医学信息学,公共卫生并加以商业化的,通过网络和其它高科技来提高卫生服务和信息传递的新兴的领域[1]。而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说,数字卫生不仅是技术的发展,更是一种为提高卫生服务的本土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网化的全球性思维方式,以及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改变。

1.2数字卫生在中国的定义数字卫生在中国的发展比较晚,且尚没有明确清晰的定义,但针对数字卫生的相关筹划准备已经紧张地开展起来。目前中国的数字卫生体系主要包括两大类,全人健康服务流程项目,和卫生标准制定及其应用标准项目。其中全人健康服务流程项目是以个体生命周期为出发点,涵盖了人生整个生命阶段,并且实现全人全程健康服务内容、流程、信息特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设计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健康管理和服务。而卫生标准制定及其应用标准项目是为了把国家卫生系统的各项标准统一化并且通过数字卫生平台运用到实际卫生健康服务中去。

2数字卫生对解决当前卫生问题的可能性

中国现今医疗短缺,尤其是农村的医疗短缺问题和整体的医疗资源浪费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对比城市和农村的医疗条件,城市居民只需支付25%的强制的社会保险,而农村居民要支付80%的自愿形式的团体医疗资金,并且强调了虽然我国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RCMS),但是高昂的个人保险支付是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收入者所不能承受的[2]。数字卫生对于解决当前的医疗资源短缺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一个重要的模块就是通过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将包括医院的各个机构、家庭、社区、办公和疾病预防机构之间实现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3]而且数字卫生体系相对有效的成本消耗和相对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可以明显提高预期的医疗服务成果,并且建立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信任[4]。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针对当前的卫生医疗问题特别是医疗资源使用的平等性寻找方法并进行解决,并且已经开展了社会医疗保险(CMS)、农村医疗救助系统(MAF)及医疗费用免除项目、提供基本公共医疗计划、及区域医疗资源使用计划和社区医疗服务[5]。但是许多的医疗问题及其相关的解决办法及实施过程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立法、多部门合作、决策制定系统、及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监控的等相关问题[6]。数字卫生所依托的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可有效的避免重复的检测,重复性的医嘱,和重复性的检查从而达到医疗成本的节约和医疗资源的节约;而且医生可以从电子健康记录系统中得到完整而详细的病人相关的医疗历史记录,从而可以避免重复的医嘱,进而把医疗资源有效的分配给其他的医疗需求者;通过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实际不需要医疗服务的医疗申请者的要求,从而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通过这个系统直接医疗服务提供者可以远程进入其所管辖的病人的资料和检测结果,从而降低病人的旅行和管理方面的费用[7]。

3数字卫生的实施方法

为了顺利的将数字卫生在中国进行实施,实施方法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如立法、多部门合作、决策制定系统、及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监控的等相关问题的解决是推进实施的重要步骤[8]。政治层次、组织层次、和卫生层次的考虑对于研究数字卫生在实施过程中满意度最大化和最大化提高数字卫生的效力和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在政策政治层次,对于数字卫生的资金,传播和宣传及可持续性的支持,对数字卫生的评估和决策制定的影响,及在数字卫生实施过程中其它可以影响决策的相关资源的应用支持对于数字卫生的推广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于组织层次,知识体系的建立在数字卫生的决策中是非常重要的。新体制理论,社区实践理论,及专业理论是知识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根据上述三个理论的支持,中国的数字卫生事业可以在组织层面上建立一个多组织联合,知识资源和专业资源使用网络化共享的状态。在卫生层次方面,人际行为理论包括价值观、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的应用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人与社会、病人与患者的关系,从而避免因网络化而造成的问题,更加提高数字卫生在实施过程中的最优化。所以说这三个层次对于数字卫生事业在中国的建立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4讨论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绝大多数都在使用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如何把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健康记录系统的整合是未来数字卫生发展的一个问题。[4]由于各个医院有自己一套医院管理信息体统,并且和其它医疗机构的资源非共享性,且市与市、省与省之间的医疗数据资源也是非共享的。这对于数字卫生的建立和开展的可用性和广泛性与原始的医院信息管理体制是有很大的矛盾。寻找数字卫生信息系统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可兼容的切入点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数字卫生在中国的开展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但是数字卫生的发展对我国未来医疗改革的促进及与国际医疗模式的接轨是很必要的。在医疗系统中加入网络化等IT技术对于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及提高医疗资源的公平性及普遍性。新晨:

【参考文献】

[1]EysenbachG.Whatisehealth?JournalofMedicalInternetResearchs,2001,3(2):e20.

[2]LiuY.DevelopmentoftheruralhealthinsurancesysteminChina[J].HealthPolicyandPlanning,2004,19(3):159165.

[3]吕旭东.一种电子病历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8,27(2):48.

[4]KearnsI.PublicValueandeGovernment.Ippr,2004.

[5]MengQY.DevelopingandimplementingequitypromotinghealthcarepoliciesinChina.Acasestudycommissionebythehealthsystemsknowledgenetwork[J].ShandongUniversity:CenterforHealthManagementandPolicy,2007.

[6]邹文春.中国医疗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7,5(11).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范文第3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带一路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政府责任

1引言

1.1选题和背景研究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首府,也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就建设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而言,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医院信息化将经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区域信息系统三个阶段。新疆政府一贯重视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建立了一套能够保障广大劳动群众的身体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医务从业人员的数量以及住院处病床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医疗技术设备的专业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居民平均健康指标已经排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因此在未来,新疆也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上的医疗服务中心,吸引更多中亚乃至欧洲国家的患者到新疆就医。

1.2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新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带动了新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也随着不断地发展深入,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第三产业,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已经逐渐走向市场,并形成了以医疗服务为公共产品的市场体系,新疆政府在建设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中承担哪些责任以及有哪些作为和角色?这就是本文索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新疆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的内涵。第二部分则介绍了现阶段关于建设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中新疆政府的工作突破。第三部分介绍了政府在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中所应承担的责任。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新疆政府目前与中亚国家的医疗合作进程以及前景。

2建设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2.1政府责任的定义

政府责任可以从广义方面和狭义方面来做定义。政府责任广义方面的定义是指政府对待社会的态度及行为――政府能够对社会居民的困难及要求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并且能够及时采取主动措施及手段,公平有力度地解决社会居民的困难及要求。政府责任狭义方面的定义指法律责任,也就是说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作出违反法律规定的事情或者执行公务时违反法律条例,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2政府在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责任

学术界关于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大致主张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场主导型理论,一类是政府主导型理论。本文认为,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即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职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政府应承担立法保障责任

观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自建国后尤其是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实施以来,可以明显发现,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发展背后缺乏必要的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法律支持。国务院在2000年颁布的中明确指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促进卫生机构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对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指导意见中的医疗改革目标在设计原则上并没有问题,但是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持续发展中却缺乏政府的强制性法律制约。而必须依靠强制性的法律约束,才可以有效提高指导意见的可操作性,也可以保证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过我们也要清楚,所谓特定时期推出的政策只能解决某个特定时期的问题,政策总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仅仅依靠不断推出新政策来适应不同时期的变化并不是解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问题的有效办法。

2.2.2政府应承担财力支持责任

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要得以顺利推行,必须要政府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来辅助实现。从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事业发展来看,财力支持责任是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中的另一个主要责任。单纯依靠市场和个人的力量来保障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我国所有居民都可以享受到几乎均等的基础医疗服务的待遇确实是不够的,要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点还是需要我国政府积极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最大力度的增加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政府要首先明确其主要职责,大幅度地增加对医疗保障事业的资金投入,最终承担起医疗保障事业的财政责任,特别要落实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

2.2.3政府应承担起基本医疗保障责任

我国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居民特别是弱势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本保障问题。医疗保障事业关系到全体居民的生活健康指数,也体现着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而政府是医疗保障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者,理应承担起全体社会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责任。政府一定要运用有效的政策手段建立起一套可以覆盖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这个制度可以满足每一位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不论是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还是不同群体之间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政府不容置疑的一项责任。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政府责任

 

一、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 [1]。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报告中“改革不成功”的结论引发空前未有的社会反响,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引发整个体制改革与发展模式的争论。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各界包括卫生系统从业人员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体制性与结构性问题已有广泛的社会认同。

1.国际背景。当前,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尤其是全球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普遍趋势,探索世界各国卫生服务发展的共同规律,参考借鉴工业化国家卫生政策框架设计的历史经验,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已成当务之急。19世纪末期,德国俾斯麦政府率先在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二战以后欧美“福利国家”体制形成,英国为代表的国民健康服务制度(NHS),德国为代表的医疗保险制度,加拿大为代表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北欧各国为代表的福利性、普及性和综合性全民健康保障,美国为代表的分散化管理和市场取向的健康保险制度,各种各样制度模式并存共生[2]。1956年,日本石桥湛三内阁提出普及性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框架,并于1958年颁布国民健康法,经过四年国民健康保险普及运动,1961年日本建立覆盖全国100%全民健康保险制度 [3]。1989年,韩国政府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几乎100%的公民都享受不同类型的保险。需要强调的是,韩国政府既将“健康和医药卫生服务”包括在社会福利制度范围内,又将就业服务、住房、社会保障(主要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服务)、妇女发展界定为社会福利 [4]。1983年,新加坡政府建立全民保健储蓄计划,为全体国民提供强制性、储蓄性健康保险计划,全民保健储蓄计划与健保双全计划、保健基金计划三足鼎立,构成全民性健康保障制度 [5]。1995年,中国台湾地区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大大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改善公民健康状况,台湾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经验证明,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是解决健康不公平的最好方法 [6]。2001年,刚刚经历亚洲金融危机的泰国政府实施著名的全民健康保险计划,又称“30铢计划”,最终实现医疗保障覆盖95%以上人口的政策目标,标志泰国进入全民健康保障制度时期 [7]。实践证明:全民医疗保险和全民健康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共同规律。这种普遍性发展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范文第5篇

2008年8月8日晚,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首都北京开幕了!无论是“礼乐击缶”还是“焰火飞天”,无论是“泼墨画卷”还是“丝路远洋”,无论是“飞翔火炬”还是“彩色家园”,都会让大家终身难忘、刻骨铭心!终于见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风采。源远流长的奥林匹克精神与人类的发展之梦水融;上千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完美结合;博大的奥林匹克文化和深邃的中国文化交相辉映。全人类共同谱写了气势恢弘的新篇章。

当各国体育健将汗流浃背、热火朝天地拼搏在奥运赛场上时,我们医疗战线的工作者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另一个“战场”。就像一场接力赛,从四川抗震抢险救护伤员这一棒又传到了奥运医疗急救的保障战斗中来。本刊文《奥运医疗保障工作全面就绪》对北京奥运期间的医疗保障作了介绍。奥运医疗急救保障体系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必备和难点。但在政府的领导和规划中,在各级医疗机构的通力配合中,成功地建立了高效、完善的急救系统。同时在全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水平,强化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做好突发群体伤亡事件的医疗急救和应急保障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安排和现实工作。并充分溶进了“绿色、科技、人文”的奥运精神。

这也说明,筹备、举办奥运的过程也是促进我国医疗系统的发展、完善的过程。“十一五”规划医疗改革纲要指出: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方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换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方便、有效、合理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去年,国务院已经制定一个初步方案。医疗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是围着满足百姓看病“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核心展开。当然,将宏观上的医疗改革深入到微观上的实际医疗细节的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其实在近几年的医德医风建设,严厉打击医疗上的商业贿赂,建立全民合作医疗体系等一系列措施都是逐步完善我国医疗体制的举措,也是建立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

医疗改革中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和药品供应”四大方面在奥运期间都有充分体现。能提供多种语言服务的奥运村综合诊所可完成中医和西医等多项的诊疗任务。全北京市几百个医疗急救站链接成一个生命的网,并保证了稀有血型的供应。在公共卫生预防、监督、应急等方面也建立起多支协作团队。能够系统地、高效快捷地完成现场处理和信息通报。

在奥运期间,每一个奋斗在医疗战线的白衣战士都会微笑地对每一位光临北京的外国友人说一句:One World,One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