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备专业技术总结

设备专业技术总结

设备专业技术总结

设备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型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005-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振兴装备制造业问题研究”(批准号:05BJY052)

[作者简介] 张保胜,商丘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河南 商丘 476000)

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形式和途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 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同时, 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态势可以归结为四类:一是能够进行部分原始创新的航天技术、轨道交通等行业。二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通信设备、发电设备、军用飞机、载重汽车等行业。三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过程而没有系统掌握核心技术的轿车、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行业。四是依赖于国外产品,国内基本没有开发的行业,如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区贤明,2006)。从整体上来说,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处于技术引进的阶段,不但大量自主创新的阶段还没有到来,而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重复引进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态势中,集成创新也是装备制造业所欠缺的。路甬祥在2006年举行的“纪念沈鸿百年诞辰暨2006年机械制造业发展论坛”上也表示:装备制造业要解决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薄弱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根据其产业特征(产权、技术等)和外部环境(政策),给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引进吸收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政策,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平台,然后向“自主创新”进行渐进的转变,最终达到独立创新的阶段。

一、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现状与产业技术特征

1.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现状。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总数为6476个,其中装备制造业为3318个,占制造业总数的51.24%。此外,在装备制造业以外的行业中,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企业个数也比较多,占总数的21.5%。其中,在装备制造业内部,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平均占企业总数的34.98%,大于整个制造业的平均比例23.93%。这说明装备制造业平均自主创新能力要强于其他行业,其自主创新在整个制造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从2004年装备制造业行业内部结构来看,可以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分析:(1)创新投入。装备制造业中R&D人员总数占制造业中R&D人员总数的60.59%,R&D经费占制造业总量的61.16%。其中,装备制造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R&D人员及经费投入所占比重较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R&D人员和R&D经费分别占装备制造业总值的25.28%和39.21%,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R&D人员和R&D经费分别占装备制造业总值的30.23%和38.19%。另外,装备制造业引进国外技术支出为161.35亿元,占制造业总量的55.93%。技术消化吸收支出为42.77亿元,占制造业总量的65.45%。在装备制造业内部仍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比重最大。(2)创新产出。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为1.67万亿元,占制造业总量的66.53%。新产品销售收入1.57万亿元,占制造业总量的65.81%。在装备制造业内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较大。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总量为3.78万件,占制造业总量的70.19%,专利拥有量为1.27万件,占制造业总量的58.04%。在装备制造业内部,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最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提出的评价指标,共包括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木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四个一级指标。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是从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存量方面说明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包括企业R&D人员数、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等二级指标。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主要反映企业日常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情况,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研究和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二级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主要说明技术创新的效果,包括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比例,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量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二级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是从政府和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等方面反映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指标,主要二级指标有财政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等。

我们根据2004年装备制造业各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二级指标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发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创新资源和创新产出上最强,但在创新活动上表现很弱,也就是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较小。专用设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上表现最好,但在创新资源、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上却很弱。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环境上表现最弱,也就是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中的比重较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环境上都表现较好,但在技术创新资源和产出上表现较弱。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也就是装备制造业各行业之间的创新协调能力较差,缺乏整个行业的集成创新能力。

2.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特征

(1)技术的集成性和复杂性。装备工业的产品特点是每一单台套产品都是由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零件组成的,每个零件要求的材质、加工工艺、质量标准都不尽相同。因此,对各零部件质量的一致性、各零部件加工技术水平的同步性要求很高,这就决定了产品质量、性能的改善,以及装备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多个环节共同改进、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装备制造业的组装性、集成性非常强,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最终产品来讲,其生产的过程和技术工艺是可以分解为不同的环节和模块的,在统一的系统下具有相对独立的角色。再如,汽轮机制造业、燃气轮机的生产,除了设计单位和总装制造单位外,还包括电机、锅炉、仪器仪表、阀门、汽轮机等配套燃气轮机的相关部门,产品最终要由总装厂将各个部分组装和集成到一起,形成最终产品。所以,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最终产品来讲,其技术是非常复杂的,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零部件之间的技术关联性和可分解性都很强。装备制造业的这种组装性和集成性决定了技术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关联性。

(2)装备制造业较强的资产专用性。装备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的资产专用都较强。特别是像专用设备制造业(如冶金、矿山、机电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化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制造业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如,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如,通信设备制造业,雷达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等),他们的资产专用性都比较强。同时,由于装备制造业本身对分工协作的内在要求,导致分工协作厂商之间的专用性投资,特别是互惠性投资的比重要远高于其他的产业。装备制造业资产的专用性特点与上面提到的技术复杂性和集成性决定了其保护创新的可能性较大,技术模仿比较困难。

(3)装备制造业技术上的高度连续性。例如,装备制造业中的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和复杂性的工业。自从汽车产品的主导设计(内燃机、金属结构和外壳、四轮、橡胶轮胎,等等)在20世纪初确定以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在汽车产品上集成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25年到20世纪初)以来的大量技术,涉及冶金、石油、机械、金属加工、化工、橡胶、塑料、仪器仪表、电器、电子(芯片、软件、视听、全球定位系统,等等)各个领域。汽车工业是世界工业强国的一个重要工业。所以,彼得・德鲁克曾经把汽车工业称为“工业中的工业”。

二、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组织模式与模型构建

1.组织模式。从上述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可以发现,装备制造业缺乏系统的集成创新能力,而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复杂性、集成性和主导技术的高度连续性特点却进一步验证了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的必要。所以,要实现集成创新,我们要首先对装备制造业市场中的不同企业进行聚类分析,寻找出特征相似的企业,总结出他们的基本技术特点。然后,根据资源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对不同地区再进行聚类分析,寻找出各地区的资源特征。最后,把企业聚类和地区聚类进行对接,确定不同地区应该优先发展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在集群内部确立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部门寡头”,从而在全国形成不同部门的“寡头型”分布。这种部门寡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性的;另一种是研究型的,二者要求相互促进。这种“寡头”模式凸现了装备制造业技术的“专用性”特点。而且,要保证寡头之间的相互连接,也就是通过“标准化协会”,保证技术标准之间的一致性,通过“装备制造业促进会”,给各部门R&D与生产提供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技术的连续性也决定了共性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由于共性技术知识涵盖了一个学科领域中范围较广的基础科学,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同门类的相互交叉和相互补充,所以,它也是装备制造业技术消化吸收组织模式的基础。

具体图形见下图1。

2.模型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型(图2)的主要阶段是:首先进行新技术装备引进价值的可行性分析,如果可行就可以引进。其次是对技术进行行业特征分析,也就是分析该技术适用于上述技术消化吸收组织模式中的哪个研究型寡头。分析后就要进入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过程,该过程主要在上述图1的模式下进行组织,如果技术消化吸收良好,就可以借助于寡头间的技术流以及信息流在行业内进行技术扩散,从而达到提高整个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政策建议

1.强化政府作用,创建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Edqusit(1997)和Bartholomew(1997)在探讨制度环境对创新和创新效率的影响时都认为,制度对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模式具有重要影响。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中在创新环境上表现较好的只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他行业表现不尽人意,特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因子得分最低。所以,政府应该在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自主创新是典型的开放创新系统,要求创新的物质基础输入与创新成果的输出必须良性运行,而输入的源头与输出的归宿均是外界环境。同时,自主创新要在空间上强调整体布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区域发展服从整体发展。

2.实现市场、技术和政策的有效对接。有效的市场组织形式、高效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行为以及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是一个行业振兴的关键。所以,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应该实现市场、技术和政策的有效对接,也就是把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技术创新”和“支持性政策框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系统的整体。

3.制定相关的技术竞争和技术合作政策以及行业协会与标准协会的规范性政策。构建了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模式以后,生产型寡头和研发型寡头之间的有效合作、生产型寡头之间以及研发型寡头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寡头和中小单位之间的竞争合作等行为都需要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使其研发行为遵循市场规律,提高效率。

另外,通过政策制定,要明确装备制造业各类协会的作用,使他们搭建起装备制造业内部各部门信息沟通的桥梁。同时,制定一些和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和认证,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各个生产性单位和研究性单位积极参加各类协会,积极进行各类标注的认证。

4.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的政策约束以及技术吸收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装备制造业国内技术水平和国际技术水平的差距,了解国内在该行业技术上无法达到而必须引进的领域,使得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引进中具有针对性。同时,对国内能够解决的技术装备的盲目引进进行政策约束。

在技术消化吸收后,吸收效果的评价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型中的关键一环。当然,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结合行业部门技术特点和绩效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目标进行。

5.行业内技术扩散的相关政策规定。根据市场中技术扩散(外溢)的经济学分析可知,正是由于技术的外溢效应导致了企业研发积极性的不足。从国家层面上,应该制定合理的行业内技术扩散的激励机制,从研发源头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李文博,郑文哲.基于混沌理论的企业集成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

设备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当前,随着工业、服务业、自主创新产业化、区县等一批又一批高水平重大项目建设,天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迈向高端,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这必将对天津职业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明确学院改革发展方向,强化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优势,提高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针对性,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学院组织开展了天津市120项工业重大项目与我院专业对接及人才需求专项调研,对天津工业发展现状与长远规划、120项工业重大项目建设情况、我院专业建设现状及与120项工业重大项目对接情况、技能人才需求等进行了调研分析,形成了调研分析报告。

一、天津工业发展现状与长远规划

天津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民族工业的摇篮、重要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天津工业在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全部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54.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410.7亿元,年均增长15.2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5%,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十一五”以来,天津工业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国家对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和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定位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转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推进节能降耗,实现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型,着力推进高水平大项目建设,用项目优化结构、提升水平、保障当前、支撑长远。《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08—2020)》确定了到2020年天津工业发展的蓝图。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实现北方经济中心和建成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定位,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实现高端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天津制造向天津创造转变,实现创新发展;着力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着力优化工业布局,促进三个层面联动,实现统筹协调发展,显著增强天津工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建成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工业基地。

总体目标: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000亿元;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6万亿元,总量规模进入全国前十位。

产业定位:

构建一个新型工业体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到40%。

建成四个基地:高水平研发转化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发展优势支柱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形成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全系列的航空产业,新一代运载火箭、卫星、空间站为主的高端航天产业,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形成从石油勘探开发到炼油、乙烯、化工完整的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南港石油产业聚集区,建成集3500万吨原油、3500万吨炼油、300万吨乙烯和一批百万吨级石化产品的部级石化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石化装备、造修船、轨道交通设备、大型工程机械与运输设备、风电成套、水电成套、核电成套、超高压输变电成套、港口机械、国防关键设备十大成套装备,建设临港重装、南港冶金两大产业聚集区,实施钢铁行业调整重组,壮大中高档轿车规模,形成200万辆轿车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建成规模效益明显的部级重型装备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显示器、片式元器件、汽车电子、软件、光电子和光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推进以超算中心、RFID、传感器、传输设备等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和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部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建成全球最大的皮质激素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大输液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中药现代化基地、国内重要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绿色储能电池、光伏电池、风力发电等新型能源,成为我国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基地、重要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轻工纺织要进一步优化升级,培育扩大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白色家电、绿色食品、手表及精密加工、日用化学品、自行车、纺织服装六大领域,做精做特手表、做大做强自行车、做优做高纺织服装,建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精品荟萃的新型轻工纺织产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要利用现有的基础,吸引一批拥有尖端技术的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落户天津,建成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生产基地。

二、120项工业重大项目总体概况

(一)全市重大项目情况

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抓大项目、好项目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围绕加快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筑高端产业高地,相继推出了涉及天津市各重点产业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水平重大项目940项,总投资达到1.84万亿元,其中重大产业项目690项,总投资1.49万亿元,占全部重大项目总投资的81%,包括:6批120项工业重大项目,总投资5737亿元;4批8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总投资368.5亿元;5批600项区县重大项目,总投资5306.1亿元;3批60项服务业重大项目,总投资3503亿元。

(二)工业重大项目情况

120项工业重大项目是从2007年8月3日到2010年2月20日,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分6批推出的,涉及子项223个,总投资5737亿元。

1、产业分布

航空航天产业8项(13个子项),总投资351.8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13%。石油化工产业14项(26个子项),总投资1268.6亿元,占22.1%。先进装备制造业47项(83个子项),总投资2066.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36%。电子信息产业18项(33个子项),总投资479.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8.4%。生物医药产业4项(13个子项),总投资106.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1.9%。新能源新材料10项(22个子项),总投资517.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9%。改造传统产业16项(27个子项),总投资82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14.4%。国防科技工业3项(6个子项),总投资11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1%。优势支柱产业项目投资达到5187.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90.4%。

2、主要特点

一是水平高。主要体现在:

突出优化产业结构。120个重大项目中,高新技术项目占全部投资的51.3%,体现了高端高质高新的要求。特别是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和占据产业链或产品链高端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天津市加速抢占技术制高点。

突出提升技术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占全部投资的20.6%。代表中国航天最高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运载火箭、超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气动脱硫、光通讯、薄膜和聚光太阳能电池、激光显示器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项目的建设,填补了天津市高端产业或高端产品的空白,推进天津由制造向创造迈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突出发展先进装备。装备制造业项目投资2066.8亿元,占全部投资的36%,位居优势支柱产业之首,是投资额最大、最集中的产业。每一批项目中装备制造业项目的比重都超过了四分之一,不仅投资强度大,而且质量高,着力于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大型成套装备制造能力。

突出推动产业聚集。石油化工产业在百万吨大乙烯项目带动下,一大批石化下游项目迅速跟进,充分利用了乙烯资源,加速了聚集,使产业链更完整,竞争优势更明显。

二是规模大、效益好。120个项目总投资5737亿元,这个规模超过了1950年到2006年57年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占全市94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的31.1%,而项目数量仅占全市的12.8%。120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投资达到47.8亿元,有9个项目投资超过百亿,全部建成后设计新增产值超过1.2万亿元,达到12716亿元,相当于2009年工业存量的97.4%。

三是紧紧围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120个项目(223个子项)中有92项(154个子项)坐落在滨海新区,总投资4488.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78.3%,强力支撑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建设。一批高水平产业聚集区在滨海新区逐步形成。

四是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带动和支持。120个项目的投资主体涉及中央企业、天津市大型地方国有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国内知名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类型。其中中央企业投资规模较大,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达到2200亿元),占38.4%。

3、项目进度

截至2010年上半年,已累计建成47项,完成投资285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9.7%。按照计划,2012年底前所有项目将全部建成。

三、120项重大工业项目与中德学院专业对接情况

截至2010年8月(有关专业的数据下同),中德学院现有专业和方向37个,2009年招生专业29个,2010年招生专业35个。按照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专业9—16个,改造整合9个专业,经过专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形成9—10个专业组群、45—50个左右专业。

一是在37个现有专业中,与120项重大工业项目直接相关的专业有29个,占78.4%,其中的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飞机制造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风能与动力技术、材料工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17个专业关联度较高、范围较广,可在专业计划投放上加以倾斜,并加强订单式培养;间接相关专业8个,占27.6%,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连锁经营管理两个专业适用性较强,有一定的拓展空间。但是120个重大项目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量有限,主要由于120项重大工业项目投资主体多是大企业、大集团,他们对这类人才需求的层次要求较高,本科以上学生比较有竞争力,高职层次人力资源人才比较适合一些中小企业,需开拓更加合适的方向和定位。

二是拟新增的16个专业和方向:这16个专业中涉及制造业11个专业中的10个专业都与120项重大工业项目直接相关,主要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与服务组群的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太阳能光电应用技术、节能技术管理与服务和新能源应用技术4个专业,航空航天技术与服务组群的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天器制造技术两个专业、先进制造技术组群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自动化技术组群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物联网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两个专业和汽车交通技术与服务组群的汽车造型技术,完全符合工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间接相关性较强的是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企业降低成本的一条重要措施,更是企业适应工业信息化特别是物联网发展趋势的需要,因此,该专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四、人才需求预测情况

目前,职业院校是天津市企业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26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和122所中职学校,每年为企业输送近20万名专业技术人才。近几年,充实到企业的技术人才中有94%来自于职业院校。

分析思路依据: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收入)、从业人员、资产总额是衡量工业和企业规模的三个主要指标,能够反映出投入、产出、用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我们进行人才需求预测主要考量的指标。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行业是对经济活动的基本分类(通常说的产业都是由这些基本行业组合而成的),是一切经济活动分析的基础。因此,对120项重大工业项目人才需求预测,主要是通过对工业行业投入、产出和用人规律的分析进行的。通过对调研情况、经验数据和不同产业用人规律的综合分析对比,并充分考虑了由于科技进步和劳动力正常流动等因素使不同时期的同一产业用人情况不同等情况,提出了120项重大工业项目的用人需求预测。考虑到120项重大工业项目大部分在2012年前全部竣工,时间预计到2015年。

具体方法是:根据“十一五”工业39个大类行业的从业人员、固定资产净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实际情况,分析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人均投入)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人均产出)“十一五”期间的变化情况(平均增速),对“十二五”期间每个行业的人均投入和人均产出的平均增速及2015年的人均投入和人均产出值做出预计;将120个项目按行业归类,再根据每个项目的投资额和新增销售收入及项目所在行业的2015年的人均投入和人均产出,分别预测出每个项目的用人总需求和新增总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预测出120个工业重大项目技能人才需求总规模(总量)和新增需求总规模(增量)及行业分布。

根据上述方法,我们做出了以下分析和预计:

(一)120个重大工业项目的行业分布

按照国家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120个工业重大项目根据其产品属性,基本分布于22个大类行业,其中制造业19个,采掘业1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二)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及各行业从业人员预计

一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及全部国有企业)从业人员连续多年保持在120万人左右(2008年为119.7万人), “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速为-0.69%,“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预计为0.79%,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将达到127.7万人。

二是“十一五”期间从业人员呈增长态势的只有10个行业,其余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增长最快的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44%),其他增长行业依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18.36%)、通用设备制造业(13.2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8.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3.43%)、 饮料制造业(2.6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94%)、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27%)。预计“十二五”期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从业人员总量变化不会很大,主要是在不同行业的调整,呈增长态势的有13个行业,最快的依然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0%),其他依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6.36%)、通用设备制造业(5.22%)、饮料制造业(2.6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4%)、饮料制造业(1.6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1.4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7%)、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0.74%)、食品制造业(0.2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08%)。

到2015年,37个行业中,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的由2008年的两个行业增加到4个行业,用人最多的由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改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依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5.43万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40万人)、通用设备制造业(15.2万人)、专用设备制造业(12.97万人);用人在5—10万人的有4个行业,依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8.96万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8.76万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65万人)、金属制品业(5.3万人),有14个行业从业人员在1—5万人,其余行业在1万人以下。

可以看出,从业人员多且呈增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中,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下一步吸纳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

(三)2015年120个重大工业项目技能人才总需求和与中德学院专业对接人才总需求

按照上述分析方法,我们对120项重大工业项目(223个子项)到2015年技能人才总需求、新增总需求及行业分布做出了预计,同时,根据专业对接情况,对学院关联需求做出了预计。

到2015年,120项重大工业项目技能人才总需求88.1万人,新增技能人才总需求39.3万人,分别占届时全市规模以上从业人员的69%和30.8%。其中,与中德学院专业关联较强的共133个子项,主要涉及机械制造与维修、汽车(其他车辆)制造与维修、其他装备制造与维修、装备制造零部件配套生产等,相应涉及的技能人才总需求21.3万人,新增总需求11.3万人,分别占全部项目总需求和新增需求的24.1%和28.8%。

从技能人才新增需求行业汇总情况看,需求在1万人以上的有7个行业,依次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7个行业合计新增需求32.3万人,占全部新增需求的82.1%。这7个行业也是与中德学院关联较高的行业,每个行业我院的关联需求都在5000人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高达3.7万人。

五、结论与建议

(一)120项重大工业项目是“十二五”期间天津工业总量规模增加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也是人才需求增量的主要来源

120个项目总投资5736.2亿元,设计新增总产出1.2716万亿元,2012年全部建成发挥作用。按照天津工业布局规划(2008—2020),201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7万亿元,2015年达到3.5万亿元,“十二五”期间5年净增1.8万亿元,120项重大工业项目的新增总产出占“十二五”期间全部工业新增总产值的70.6%。目前,全市工业全社会从业人员大体在210万人(2008年实际数为218.5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19.7万人),技能型人才大体占40%左右(84万人),随着天津工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劳动力素质水平的普遍提高,按照全市人才建设规划,技能人才比例将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劳动力的主体力量,技能人才比例增加到60%左右(130万人,届时全部从业人员按220万人预计),净增约50万人,120项重大工业项目技能人才新增总需求39.3万人将占全市技能人才净增总量的80%。因此,服务对接工业重大项目是今后一个时期学院专业建设与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中德学院制造业及制造业服务业专业组群的定位,不仅与天津工业发展需要完美符合,也符合天津的城市定位

从工业自身结构看,天津市工业的主体是制造业,产值占90%以上。重大发展的优势支柱产业基本都在制造业行业范畴(除石油化工产业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属于采掘业以外),2010年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总量比重达到91.6%。按照工业布局规划,到2015年优势支柱产业所占比重将继续提高到94.3%。

从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及发展趋势看,目前工业在全市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二、三产业共同支撑天津经济发展。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6∶53.1∶45.3。研究表明,根据天津城市定位(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资源禀赋和国家的总体部署,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天津都将是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格局。按照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判断,天津市于2007年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标志是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 “十二五”期间工业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到“十二五”末(2015年),基本完成工业化阶段(标志是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十三五”期间(2016—2020),天津市将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逐步过渡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工业虽依然是天津经济的重要支撑,但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转变,形成以战略性产业为引领、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将达到45%。

从第三产业自身发展特点看,与工业发展相衔接,天津市的第三产业(服务业)重点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即高端生产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0%。

因此,站在天津经济发展的视野看“中德”,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的专业定位,为将学院发展成为高职旗舰院校、百年中德、实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

专业优势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是否适应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发展水平的标志。为了有针对性地提出专业建设的意见,在对120项重大工业项目需求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调整优化现有优势专业,巩固制造业专业优势。120项重大工业项目涉及到的产业(或领域)与我院现有专业关联较强的是天津市重点发展的航空航天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的投入比重大,共有58项(102个子项),总投资2537.3亿元,占44.23%。技能人才需求也很大,总需求31.8万人,占全部总需求的36.1%,新增需求20.2万人,占全部新增需求的51.4%。同时,石油化工产业由于其装备水平的高度先进性和人才结构调整的需要,对机电类技能人才也有很大需求。在“十二五”专业建设中,要抓住机遇,把调整改造、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专业作为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提升现有优势核心专业水平、围绕需求拓展专业组群,巩固并形成更大的优势。

二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新专业建设,不断丰富完善专业组群。天津市下一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信息网络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端生产业8大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重点。这无疑为中德学院专业建设指出了方向。但不是有什么新产业,我们就发展什么新专业,而是要统筹考虑,突出重点,扬长避短,稳步推进,实现传统优势专业做强、新专业做优。航空航天专业组群的建设应依托现有专业优势、根据企业真正需求选准定位,航空航天产业随着“三机一箭一星”等龙头项目落户后,下一步航空产业要重点发展飞机零部件、发动机、机载设备、机场空管设备、飞机维修、物流配送等,航天产业要发展导航终端产品、航天功能材料等,建议航天专业定位于部件制造与维修、总装,航空专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飞机维修方向;新能源产业中天津是全国风电产业的领头羊,全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近三分之一(风电设备)由天津制造,因此,我们的新能源专业组群应在风能专业上下大功夫,围绕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扩大和丰富专业组群(控制系统、传动系统、关键零部件制造,直至进一步扩展到发展风机中的叶片复合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等),风能专业的发展还可以充分发挥我们机电专业的优势并带动其改造提升。与此同时,依托汽车专业的优势,增加新能源汽车方向。

三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新专业要不要建、建哪些、怎么建、课程如何设置、师资从哪来,老专业怎么改,都要坚定不移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的支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没有这些企业参与是不可能做到专业建设高水平的。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如何创新合作机制,这不仅是长期以来全国职业院校面临的难题,也是摆在中德学院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现在应该说我们有机遇,天津这一轮发展是国家战略,大量国家资本投入优势产业、战略产业的发展,而且这些投资主体都是行业龙头,无疑给中德学院与这些企业深度合作进行新专业建设和传统优势专业改造提升创造了条件和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把基础功课做足,利用一切资源、创造一切条件加强与这些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这是学院“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

设备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目前,打造煤机产业支柱已经成为__市实施城市转型的战略举措,仅杜集区煤矿装备制造基地就聚集了62家企业,全市行业产值达20多亿元,形成煤机产、供、销一体化,力争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煤机产业基地,其宏伟蓝图令人振奋,尤其让我校这样依托企业办学的工科类中职学校倍感鼓舞。面对__矿山机械制造行业大发展带来的机遇,学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机械制造发展方向,调整专业结构,增强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一、调研目的和调研过程

1.调研的目的

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服务本地经济发展是我校的办学宗旨和坚定不移的办学方向,紧跟行业、企业步伐,坚持工科类办学特色是我校办学的生命力所在。20__年,我校进入部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创建单位行列,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机械制造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建设规模空前。面对__机械制造行业的飞速发展,我校服务机械制造行业的专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本地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及时掌握机械制造前沿技术装备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此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为

人才培养准确定位,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专业与行业发展的契合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__市经济的大发展。

2.调研的过程

自20__年3月以来,__工业学校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学校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多次组织相关专业的负责人和骨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就机械制造发展开展深入调研。调研的过程如下:

3月28日调研组来到杜集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听取了开发区领导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对于杜集区煤矿装备制造基地总体建设的规划、当前和今后园区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工培训需求等方面的介绍。

4月12日,调研组前机电职教集团合作单位__协力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全面了解了该企业生产情况,并就煤矿装备制造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行了深入调研。

4月20日至24日,调研组赴浙江,考察了浙江金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永康职业技术学校等二所职业学校,了解学习了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改革经验。

5月9日,调研组召开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会议,听取专家对我校数控、机电相关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就机械制造企业工人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技能等与技术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系列的调研工作使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__机械制造发展的一手资料,为机电类专业找准定位、调优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调研给我们最深切的感受是:技术革命已经使__机械制造行业跨入“快速崛起”时代。

二、“快速崛起”带动煤矿机械装备制造大变革

(一)建设规模史无前例

调查显示,__市作为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矿基地之一,拥有__、皖北两家特大型煤矿集团,另有地方中小煤矿22对,年产原煤3500万吨。再加上淮海经济区内分布的数十家大型矿业集团,煤矿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目前,__市制造业中,矿山机械制造业规模最大,20__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 .3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87.2%。装备制造业产值在1000万元~50 00万元的企业有11家,产值在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有3家,__矿业机电装备公司今年1月~7月实现产值2.13亿元。矿山机械制造业已经成为__市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__本市和周边每年400—500亿元的矿山机械设备市场为我市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我市职业教育带来了大发展机遇。

(二)技术工人队伍结构

作为新兴的矿山机械制造业基地,__正在积极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__市《“十一五”城市发展规划》,要在10年到15年内,加强对包括__经济技术开发区、濉溪经济技术开发区、杜集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山工业园、烈山工业园等在内的现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__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与现代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技术工人队伍结构,应是中级和高级技术工人占多数,而目前__市技术工人队伍的结构却恰恰相反。

据统计,__矿山机械制造企业技术队伍中高级技工(含以上)占技术工人比重仅为10%,中级技工占22%,初级技工占68%,而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发达国家技工队伍的合理比例分别为35%、50%、15%。制造业基地建设技工缺失凸显。“现在中高级技工年龄普遍老化,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青年中高级技能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杜集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宗主任说,“目前技工荒的重要因素,已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对成熟技术的吸收应用”。

“当地中职 毕业生只占整个公司招工比例的10%”。日前在__工业学校举办的__机电集团调研会上,一位制造企业老总说到原因,他坦言,往年招收的中职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吃苦耐劳差、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差,已经让他们很费心。某些企业老总认为,目前职业院校绝大部分毕业生培养标准和技能水平不符合企业要求,毕业证书和技能证书名不副实,部分毕业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实践性锻炼。校企如何合作已成为当务之急,“订单培养”已经成为企业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同时,技术的集成对各种岗位的复合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中、高级技工严重缺乏已成为__乃至全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面对需求旺盛的技工人员,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已迫在眉睫。

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中职学校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除了从内部专长的培育来打造核心竞争力,还应从外部的途径加速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这是学校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基于市场对机电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预测所得出的结论。

三、调研的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深感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之快,企业对工人技术要求之高,对我校专业建设要求之高、影响之大。调研主要给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我校办学从计划体制下走出的时间还不长,又因为在__地区范围内仍保持着传统的优势,一些干部和教师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强。目前,学校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是机电专业设置不全,不能完全覆盖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所有关键岗位;二是专业的规模还不能满足煤矿机械装备制造行业的用人需求;三是专业群建设的集约化程度还不高,各专业的关联度不大,尚不能适应办学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和__市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集成、协同和高效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传统中专学校的专业建设思路,真正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思想,瞄准__城市转型和煤矿机械装备制造的发展方向,针对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用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于__市经济大发展。

启示之二:专业建设和调整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

创建机电专业品牌,服务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是发起成立__机电专业职教集团初衷之一,更是我校发展壮大自身的内在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让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走产学一条龙的办学之路,把人才培养工作深深扎根于产业之中。目前,__工业学校在总结学生定岗实习经验的基础上,正与一些__经济开发区等大中型企业洽谈合作办学事宜。学校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这些企业开设人才订单培养班。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生与岗位无缝对接,形成以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交替、重在综合的实践教学特色,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在学校难以经历的培训氛围,又可以学到在学校里、课本上学不到的业务技能,从而为实现校企“零距离”、理论与实践“零间隙”、毕业上岗“零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校专业正处于结构再调整的阶段,必须积极抓住__城市转型的机遇,围绕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树立“大机电专业”的整体建设思想,一方面要通过新增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覆盖机械制造特别是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关键岗位的专业体系,为__经济发展持续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要针对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的用人机制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建设“大机电专业”核心资源共享平台,增强各专业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和资源共享水平,倍增专业整体功能。

启示之三:增强机电专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抢占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制高点

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是__未来经济建设的重点,打造煤机产业支柱已经成为__市实施城市转型的战略举措,而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大规模建设和生产将出现巨大的人才、技术需求市场。因此,我们要瞄准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方向,研究掌握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关键技术,及时开设机械装备制造相关专业,占据机械装备制造专业建设的制高点。以机械装备制造专业为学校专业建设的新“引擎”,打造学校机电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学校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满足__经济发展的需要,走在__中职教育发展的前列,发挥示范幅射作用。在为__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优质技术和培训服务的同时,更加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四、我校的应变对策和设想

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我们应该把“服务__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特色提升为办学理念。要实现“服务__地方经济建设”,就必须紧紧跟上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坚持服务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行业的办学宗旨,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实现与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在速度、技术、精神等方面同行。主要有三个对策和设想:

对策之一:加快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机械制造产业发展需求

应对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加快调整专业结构,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首先,要加强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专业设置研究,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到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借助__机电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平台,加强与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统筹好校内的研究资源,发挥好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集中力量进行矿机装备制造专业设置的专项研究。其次,要加快增设矿机械制造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为重点,开设矿机制造方面的新专业。对现有的机电类专业,要在继续满足既有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在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方向上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拓宽学生本地对口就业的口径。第三,将专业建设向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辅业方向延伸,开设机电与自动化设备维护等专业,以满足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融通所带来的人才需求。

对策之二:加快建设核心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专业建设效益

借鉴发达地区专业建设理念,结合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在专业群内部和专业群之间建设“集成体”——核心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专业建设的集约化水平。核心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在实验实训资源平台建设方面,结合学校新实训楼,集中力量建成符合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技术需要的实训平台,以及机电类综合实训基地,满足机电类各专业学生实训和煤矿机械装备制造关键岗位职工培训的需要。在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方面,以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核心技术和未来岗位对员工的复合型要求为依据,建设机械制造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和核心课程平台,满足宽口径的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师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教师资源,按照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组建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大机电专业”教师资源的融通共享。

对策之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优化互惠双赢机制

设备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 课程标准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74-03

随着当前工业自动化集成度越来越高,管控一体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从而推动了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在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中的开设,并将其作为专业骨干课程,但各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过程中对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别。笔者根据多年来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设计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类专业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标准,在此与大家进行探讨,共同推动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该课程标准展示如下。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电气工程师岗位上从事电气设备和自动化系统集成开发等方面的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获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基本要求,也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素。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控制系统安装与编程、变频调速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等,后续课程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引入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行业标准,以工程项目和企业自动化技术员职业成长过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第一,组建以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团队,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序,对完成任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形成团队成员认可、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第二,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召开有教学专家、课程建设团队人员参与的课程标准建设会议,形成课程标准。

第三,引入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行业标准,校企共同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情景设计。

第四,以相关企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维护维修等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设计反应车间监控中心控制系统设计、开关量组态工程设计、模拟量组态工程设计、铝加工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四个学习项目,包含简单工程的建立与运行、南南铝业模拟铝挤压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等16个情境。

第五,根据教学规律及认知过程,构建教学计划、考核评价办法、课程考核标准及题库、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反馈等步骤组织教学。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学习,学生掌握组态软件控制技术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并具备工业自控系统组态、控制软件编程、参数设置调整能力,为从事电气工程师等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并注重职业素养和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课程中组态控制技术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定义、概念和规律,在今后工作中应能较熟练地应用这些概念和术语;(2)掌握组态控制技术组态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学会制作组态相关工程;(3)对组态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1)具备组态软件编程的基本能力;(2)具备组态软件与开关量设备、模拟量等设备的联机调试能力;(3)具有较强的典型自控系统设计能力;(4)能完成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

3.素质目标。(1)具备自我管理、团队精神、交往能力;(2)诚实守信,具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4)具有吃苦精神和责任心,勇于承担责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的项目、学习情境、要求以及对应的学时数,如表1所示。

五、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境,选用不同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法如表2所示。

(二)教学评价

课程考核与评价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业展示、项目总结等多种方式,学生自评、小组评分、教师评分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注重能力和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占总成绩60%,结果考核占总成绩40%,如表3所示。

(三)师资条件

组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兼比例合理的课程教学“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主讲教师由校内专任教师担任,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能综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较好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新知识新技能,并具有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动手能力强;辅助教师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具有较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四)教学条件

1.教学场地条件。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要求配备有电脑、组态王软件、PLC、板卡、智能仪表等设备,并且配备多媒体教学软件、投影仪和白板,方便开展一体化教学。

2.实训设施、仪器配备要求。学生每人一台电脑,4人为一个小组,需要配备PLC、板卡、智能仪表等设备;组态王6.55网络版软件(50用户)一套。

(五)其他说明

1.由于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对实践经验及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应由专业技能熟练的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按照“教、学、做”一体的方式组织实施。

2.同时组态软件控制技术应用性强,应重视现场教学,通过认识企业生产流程,掌握组态软件控制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六、小结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标准在自动化类专业中经过多年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当然,该课程标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软件的更新换代和功能提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需要不断修改课程标准来适应需求,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将来课程标准会得到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佐芳.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

[2]王雨华.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5)

[3]钟建珍,李桂霞.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转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3)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课题(2014JGZ159)

设备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我国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都位于祖国的西部地区,其中有4个分布在边疆地带。与内地相比,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信息不畅,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提高缓慢。就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而言,除了和内地高校有共同性外,还存在着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为了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0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5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6的子课题5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6项目。以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为样本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以期从中找出影响高校电化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时参考。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从70年代末重新起步以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在80年代,多所高校购置了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建立了校内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编制了1000多部(集)电视教材,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高校电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有的甚至成为学校可有可无的部门。为此,我们选取了9所不同性质、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院校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内蒙古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现状

1.机构设置

在我们所调查的9所高校中,8所建立了固定的电教机构。其中属于处级建制的有5所、科级建制的3所,科级单位隶属于教务部门管理。电教机构名称为/教育技术中心0的1所、/电化教育中心0的4所、/电化教育科0的1所、/电教教研室0的1所、/远程教育中心0的1所。电教内部机构的设置因校而异,其中包含了网络管理职能的有3所院校。已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有3所。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1所、专科层次的2所。在3所院校中有2所采取系、中心合一体制,另一所院校专业和中心分别设立。

2.人员结构

(1)电教工作人员的一般结构

在9所高校中,电教工作人员共101名(实际104人。因其中有3人为非固定人员,不计算在实际工作人员总数内)。其中男性64人、女性37人;汉族68人、蒙古族29人、其他少数民族4人(达斡尔族1人、满族3人),汉族与少数民族工作人员比例基本为2:1。从年龄分布状况来看:35岁以下的43人,占总人数的42.6%;35岁至45岁的45人,占总人数的44.5%;45岁至55岁的13人,占总人数的12.9%,比例基本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几年内新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将会陆续充实到电教工作岗位上,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将会逐步形成稳定的梯形结构。从事电化教育工作的时间在5年以内的39人,占总人数的38.6%;5年至10年的14人,占总人数的13.9%;10年至15年的22人,占总人数的21.8%;15年至20年的16人,占总人数的15.8%;20年以上的10人,占总人数的9.9%。其中,新参加电化教育工作的人员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多为近几年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年纪轻,身体好,思维活跃,掌握专业知识,几年后必将会成为电化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9所高校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一般结构如表1所示。

(2)电教工作人员的智力结构

9所高校电教工作人员的学历大致如下:研究生毕业5人,占总人数的4.9%;本科毕业53人,占总人数的52.5%;专科毕业35人,占总人数的34.7%;高中、中专毕业8人,占总人数的7.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生层次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小,而且集中在1所高校内。如果要使电化教育工作实现从单纯服务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化,研究生学历应至少占到总人数的20%以上。电教工作人员中毕业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者24人,占总人数的23.8%;计算机类专业2人,占总人数的1.95%;教育类专业3人,占总人数的2.95%;理科(主要为物理、电子技术等)35人,占总人数的34.7%;文科17人,占总人数的16.8%;其他20人,占总人数的19.8%。从上述所学专业可以看出,计算机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小,不利于电化教育工作今后的发展。另外,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毕业生亦应增加,以改善电教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在电教工作人员中,干部(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编制54人,占总人数的53.5%;教师编制36人,占总人数的35.6%;工人编制11人,占总人数的10.9%。为了适应高校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教师编制应逐步加大,相应减少行政和非专业人员比例。电教工作人员中已获得高级职称者10人,占总人数的9.9%;中级职称42人,占总人数的41.6%;初级职称36人,占总人数35.6%;其他13人,占总人数的12.9%,职称结构基本合理。9所高校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智力结构如表2所示。

3.设备、设施

在9所高校中,主要的电教设备还是电视节目制作系统。最早的是70年代末装备的,最迟的是90年代中期购买的,基本属于业务级档次。有3所院校配备了非线性编辑系统,但没有配备数字摄像机。设备配套不够齐全,数字化进程缓慢。语言实验室和普通计算机教室每所院校至少配备了一间,只是配置档次和数量不同。只有4所院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都属于示教类型结构。有3所院校建立了校园网。但就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只限于管理信息,还没有真正开展网络教学、网上备课和网上学习。

4.开展工作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开展电化教育工作较好的、一般的和基本未开展工作的院校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从开展电化教育工作的院校来看,多数仍旧处于单纯服务型,开展教学研究和自主开发的项目很少。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落后

在9所高校电教工作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电化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80年代水平,认为电化教育就是对教学媒体的运用。表现在工作中,仍然是/拍片子、放带子、修机子0三部曲。现在,片子也不拍了,机子修不了也不修了,只剩下放带子和开门、锁门。由于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和相关措施的推动,无法深入教学和促进教学改革。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电教工作人员缺乏热情,处处被动;加上原有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当前的需求,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与开发、网络教学等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使电化教育游离在教育信息化之外,造成了电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地位岌岌可危。

2.机构重复设置,造成力量分散

在9所高校中,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有: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等,机构重复设置,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及各种资源的浪费,导致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

3.经费缺乏

各高校电教经费普遍紧缺。在9所高校中,年平均业务经费最高不到2万元,甚至有的学校连几千元也保证不了。因而造成设备维护不到位,更谈不上更新;软件无法购买,更无法开发;就连正常的教学服务工作也不能保证,使电教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4.文化背景差异

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媒体和课件的开发,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翻译或移植就可以解决的,它必须通过二次开发才能够完成。另外,还有技术上的困难。比如蒙古文是竖写的文字,在幻灯、投影教材以及录像教材中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计算机中进行信息处理则有很多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包括蒙古文在内的多文种同屏显示和传输,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民族教育现代化则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改进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对策

1.学习理论,提高认识

电教工作人员应充分理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相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0的含义,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领域和范畴以及它的理论基础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理解/电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0这一论断,从而做好电教工作。同时,要提高各级领导和电教工作人员教育现代化的意识,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0,/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和支持,教育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0

2.健全机构

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把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如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多媒体中心等逐步统一起来,组成/教育技术中心0,负责全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实施。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责应是对于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准备、开发、利用、管理和对学习过程(当前主要是教学过程)的支持、促进以及技术保障等。为此,在教育技术中心内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

(1)学习资源部。负责有关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搜集、开发、利用、组织和管理。

(2)教学研究部。开展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负责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对教学过程给以支持、促进;负责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学校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支持。

(3)网络管理部。负责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维护和功能开发。

(4)教学服务部。负责全校实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场所的建设、管理、技术保障和设备维修等。

(5)办公室。对外做为中心的联络窗口,上传下达;对内协调各部门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6)有线电视台。已建立有线电视台的院校现阶段可以保留该部门,负责正常的采编、制作、播出等工作。随着网络的发展,有线电视可并入校园网而实现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转换。

3.建立高素质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队伍

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工作的成败。要发展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队伍。接收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新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是彻底改进、提高教育技术队伍素质的根本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专业化、高素质的教育技术队伍。对原有电教工作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是提高队伍素质的必要措施。从历史上看,原有高校电教工作人员普遍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高校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他们急需在教育技术理论方面、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得到提高,以适应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教学改革也不可能深入进行。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点应放在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使他们能够在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系统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进行备课、讲课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建立一支有广大教师参加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队伍,是做好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保证。按照原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的精神,高校教育技术专职人员编制以在校学生总数的5j至10j之间为宜。

4.增加经费投入

根据科学测算,一个部门要发挥最佳效益,硬件投资、软件投资和潜件(包括人员培训和管理)投资之比应为1B1B1。从被调查的9所高校来看,其比例大多数在1B0.2B0.1以下,与科学合理的投资比例相差甚远。高校应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对于硬件设备投资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划拨专款解决;对于软件和潜件建设投资应制定年度计划,按时划拨。原国家教委相关文件中曾明确规定,电化教育业务经费(不包括设备投资)年平均额度应达到学校总预算的5j至10j,是有远见的。

5.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任务除了和内地高校的共同点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发展民族教育的支持。当前,开发民族语言、文字的多媒体课件,建立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资源库,解决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材料网上传输的问题,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列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另外,如何运用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支持民族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应该列为重点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