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 教学 反思 作用

引 言

教学反思,教师可改变多年来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正如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实质上是要求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方式看待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和隐藏在实践背后的各种假设,审视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和假设是如何限制了自己的实践,寻找一些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教学反思应主要集中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这里就教学反思谈几点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一)认真进行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为创新教学积累经验,拓展思路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调控和应变能力。

【案例1】“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案例部分内容。

教学设想:《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教学应将教学的重点、难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亲历学习过程、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上。教学中通过增设“无中生有”“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等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比一比”“试一试”等探究活动来让学生亲历过程,体验生活中的化学;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答辩——归纳总结”及巧妙的板书设计来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中又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师生互动的方法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达成教与学的目标。

教学理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学的初步体验。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化学及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知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教学体会:《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初三学生上的初中化学第一节课。它对今后学习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重点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而教学难点则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上。整堂课的设计是围绕在难点的突破上。从板书设计即可看出,左、右两边设置的均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将“化学学习档案袋”这种新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第一节课学生就能知道,新课程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改变过去旧的教学方式,除做了三个兴趣实验和必要的点拨、激励性语言外,主要学习问题均由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看书、讨论、答辩等方式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来解决,并且收效良好。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充分体现自主性。初学化学的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回家完成第(1)题小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进一步进行化学学习。第(2)题又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来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事实证明:普通学校的学生也有自学能力,只要我们执著地按新课程要求去做,就一定会有效果。

本堂课的不足:教学时间太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够充分,若有两节课,则学生还可充分展示才能。本堂因是公开课,追求所谓“完整”,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作适时的调控。

(二)抓好教学后的反思,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也叫教后记是教师最常见的、运用最多的一种反思形式。教学后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学后反思教师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件的记述与分析;(2)课堂教学环境的记述与分析;(3)记述课堂教学的体会与感悟;(4)记述别人的评价;(5)记述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及解决过程;(6)记述学生的行为;(7)对一堂课的整体进行记述与分析。

【案例2】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启示。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经典”课题。教师先后执教多次,每一阶段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从一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细读教材,重组教材,“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再到二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活化教材,让教案跟着学生走。每一次教学后的反思就是教师自我的一次超越。

以下是二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部分教学片段与反思:

片段1:各小组用给定的几组不同器材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组装装置,制取、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讨论、交流、反思……

生:我们小组组装好仪器后,一开始很长时间也没收集到二氧化碳,大家很着急。

师:失败乃成功之母。找到原因了吗?

生:我们找了,争论了好几次,试了好几次,后来终于发现原来只要把长颈漏斗的下端浸入到酸液下面,气体就会很快收集满了!

师:很好!能说明其中原因吗?(该小组学生面露难色,师生共同探讨,理解了“液封”的原理)……

一教后的反思:设计这节课秉承的一种理念是“动态生成”,即试图根据现场的、当时的学习情景,运用教学智慧,对教学流程作适时调控,敏感地发现学生身上的“资源”,及时有效地将教学生成中有价值的资源转化为新的讨论主题或探究对象。但依据新课程理念做出反思时,教师总觉得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上还有欠缺。

片段2: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多视角的教学评价。

利用课本提供的仪器,学生在课前设计多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方案,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代用品,进一步引领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探究,建构开放的课堂。课后延伸探究,利用鸡蛋壳、食醋等生活用品设计家庭小实验,既能与课前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呼应,又能使化学在生活里的应用中变得鲜活起来,达到“课虽止,思未停”的意境。

二.提升高度的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过程

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是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前提的,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反思,源于课堂教学,高于课堂教学,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创造机会,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教育教学建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空间,不断丰富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的维度力争多元化,既可以是“教学设计”,“引入与思考”,也可以是“实验的改进”以及“实验的评价”,还可以是“课后习题再思考”或者“考试评价”。但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反思,都要站在一定高度,这样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而不流于形式。只有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上,评价、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才会被学生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进行认真反思,将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缩短教学之间的距离。在师生共同享受“过程优化”所带来轻松愉快的同时,学生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案例3】现在教师在谈论教学过程中,谈论最多的是“问题——情境”意识。一位年过半百的初中化学教师一走进课堂,学生便闻到一股香水味,老师问这香味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回答说老师身上洒了花露水。老师接着问:“老师身上洒了香水,你们怎么会闻到?”学生答:分子是运动的。他把问题情境创设的较好因为他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给了学生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在学研中反思,提高教师的品味

做“学研型”教师,中学化学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化学老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中,完全有可能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价、反思、改进、提高,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平时也要用心去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实验教学的研究,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创新改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教学反思用平实的话,即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一下得与失,想一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否和谐、学生积极是否调动、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想想后,动动笔,写中有学,学中有思。

从上述案例中可见,“教学反思”可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在不断提高和升华。教师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改变自我,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地提高,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参考文献

吕洪波编《教师的反思方法》第2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反思意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讲清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很少。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也很少有时间进行反思,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失去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失去思维创新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给学生留下反思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设计上留给学生反思的问题。例如,七年级科学中光的折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点空间感太强,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与已学过的光的反射知识进行比较:“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的概念有何不同?”,“折射定律与反射定律的不同和联系?”,“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界面哪边的角大?”。通过创设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反思,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有许多学生刻苦努力,但解题时仍然不得要领,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只重解题结果而轻解题过程和题后反思。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1.反思题中所出现的知识点

初中科学中涉及的科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但科学题目却灵活多变。特别是近几年的科学中考,题型新颖、题目多且与生活联系密切,但知识点万变不离其宗。

例 在烧制砖瓦时,用黏土做成的坯经过烘烧后,铁的化合物转化成而制得红色的砖瓦。若烘烧后期,从窑顶向下慢慢浇水,窑内会产生大量的气体,他们把该红色物质还原成黑色的化合物和FeO,同时还有未烧完的炭粒,而制得青色砖瓦。

分析 题目中所给的有关砖瓦烧制过程是新的情境,这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反思,挖掘出隐蔽信息。学生首先应该明确初中阶段常见的黑色固体主要有:四氧化三铁、氧化铜、二氧化锰、木炭;常见的红色固体有:氧化铁、金属铜。

(1)由于“烧制砖瓦时,铁的化合物转化成一种物质而制得红砖”,说明这种物质含有铁元素而且呈红色,而呈红色的铁的化合物只有氧化铁。

(2)同样“红色物质转化为黑色的化合物”,由于红色物质是氧化铁,所以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铁元素,在铁的化合物中呈黑色的是四氧化三铁。

(3)某种气体能把氧化铁还原成四氧化三铁,说明这气体具有还原性。还原性气体有氢气和一氧化碳。故还原性气体应是水和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氢气和一氧化碳。

反思清楚这些所考查的知识点后,学生就有了正确的思维起点及终止点,解题的速度也明显加快,正确率大大提高。只有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并扎实地掌握知识,提高自我反馈、自我补救、自我总结的自主学习能力。

2.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思路方法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依据自已的解题思路、思考方式来讲评习题。结果许多学生听的时候明明白白,过后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做。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题后及进行反思,把老师的思路方法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思路,并且要能活学活用。

例 足量的Fe、Zn、Mg、Al与等质量、相同浓度的稀H2SO4反应,产生的H2量由多到少是

分析 思路一:许多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马上就会想到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计算比较繁琐,容易出错,而且也非常费时。

思路二:少部分的同学经过分析想到,等质量的稀H2SO4在与足量的四种金属反应中,由于与金属反应的稀H2SO4量是相同的,那么稀H2SO4中的H+量也是相同的,因此,根据质量守恒定律,H+反应后会全部转化为氢气。由此可知,四种反应中产生氢气量是相同的。学生比较后很容易发现思路二的思维清晰并且简单明了。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简捷的思维方法。

这个题目解决后,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反思:如果把题目改为金属等量、稀硫酸足量,解题的思路又是怎样呢?是否还与刚才的解法相同?只有经过思考分析,才能找到最快、最好的解法,才能不被题目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3.思考解题中的错误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二轮专题复习;原态思维;最近发展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高三一轮复习结束时,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能力到达什么水平?哪些方面还可以完善和提高?应该如何开展二轮复习能获得最大效益?本人从原态思维的角度进行相关思考及应用,提高了专题复习的有效性。

一、重视学生的原态思维,精心选定二轮专题复习课题

俗话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专题课题的选定就是方向性的问题,专题复习目标必须精准。我们备课组在学科思想的指导下,围绕学科主干知识,研究考纲和近几年的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发现所谓高考常考点其实就是学科的主干知识,考查的能力点正是从事化学研究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学科素养。因此,“应试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与“素质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在研究学科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因素。学生的现有情况怎么样、学生需要什么,专题就搞什么。每个专题、每个课时、每个学生都应解决至少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我们列出拟定的专题目录,对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具体如下:

“专题课题名称:(1)阿伏伽德罗常数;(2)离子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4)化学能与热能;(5)化学能与电能……(所有常考点)

你是否需要老师开设以上专题进行复习?

选项均为:A.非常需要 B.需要 C.无所谓 D.不需要”

按统计结果,最终选定二轮专题复习的课题。

二、探查学生的原态思维,准确把握二轮专题复习的课时目标

确定专题课题后,如何才能实现“每个专题、每个课时、每个学生都能解决至少一个问题”的总体目标?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探查学生的原态思维,通过探查学生的原态思维找准每个专题中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课时的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化学原态思维的基本方法有:问卷调查法、问题引出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录音分析法等。笔者通过实践进行总结对比,认为在不同阶段、不同课型可以灵活使用这些方法。从专题复习的进程上考虑,在课前准备时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具体疑惑点,在课内使用课堂观察法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变化,在课后用访谈法跟踪学生的思维发展。从专题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考虑,容易的采用问题引出法,难度大的采用录音分析法。

【案例1】探查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原态思维,用录音分析法。具体做法是,选取教学班中成绩分别在上、中、下的有代表性的学生,给一道实验设计题,告知他们教师的意图,给学生独立的空间,让学生在无他人影响的情况下将从审题开始到答题的整个思考过程都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进行录音。教师通过对录音的分析来了解该复杂的原态思维过程。录音分析法的优点在探查复杂问题的原态思维中最为明显,因为没有他人的提示,也没有来自他人的干扰和压力,这样呈现的原态思维最为真实。

【案例2】针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专题,笔者在课前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原态思维。问卷调查中的其中一项内容:“你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过程存在的困难(多选)”

(4人)A.不能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22人)B.不记得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5人)C.不会用得失电子守恒进行配平

(12人)D.不知道应写H+、OH-、还是H2O,应该写在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中

(0人)E.不懂用电荷守恒进行配平

(15人)F.漏写或错写反应条件

(8人)G.多写或少写“”“”

(23人)H.出现审题问题,没留意“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

(34人)I.结合流程图找信息则不会写,甚至不知反应物和生成物到底是哪种物质

(29人)J.没有有序的思维,跟着感觉走

全班51人,统计结果见各序号字母前的数据。

参考该项统计结果,将该专题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定为:(1)有序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2)审题指导(结合流程图找变价微粒及对应产物);(3)突破介质的处理。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专题的教学目标。

三、利用学生的原态思维,有效突破二轮专题复习的教学重、难点

利用学生的原态思维,精选相应的题组,用学案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沿最近发展区渐行,从而突破二轮专题复习的教学重、难点。

【案例3】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专题中为了突破介质的难点,用学案呈现了以下的题组:

【题1】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硫酸亚铁溶液,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题2】二氧化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题3】以氯酸钠等为原料制亚氯酸钠(NaClO2)的流程如下:

“反应1”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利用原有思维,书写该题组中的3个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通过展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思维由无序走向有序,即“四步法”:(1)确定变价微粒及对应产物;(2)得失电子守恒配平;(3)关注介质;(4)电荷、原子守恒配平。同时突破了处理介质的难点:介质不一定参与反应,若参与反应,作为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要结合电荷守恒、原子守恒进行判断。至此,学生实现了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沿最近发展区渐行,最终突破最近发展区,即出现了新的思维。

四、及时运用新的思维,坚守二轮专题复习的成果

对二轮专题复习中建立起来的新的思维,必须及时并反复运用,当其成为学生的常态思维,二轮专题复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在专题复习中,设计“问题链”或提炼简单明了的总结性语句,引导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反复使用,可以有效实现新的思维成为常态思维,也就是成为学生新的“原态思维”。例如,前面提到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专题,在该专题后,每一次遇到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时,笔者都引导学生按“四步法”进行有序地分析和书写,效果非常明显,笔者所任教的教学班(共51人)能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学生由十几个上升到超过四十个。再如,在进行平衡状态的判定时,学生一致认同有一句非常有用的话,“能变的,不变了,就平衡了”,用之于解题,屡试不爽。

五、总结与反思

尊重学生的原态思维,对其进行探查,并加以利用,引导学生沿着最近发展区前行,从而建立新的“原态思维”,实践证明将学生原态思维进行研究并应用到高三二轮专题复习中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有效性。笔者遗憾的是,对这样的专题复习效果只是粗略进行了教学班在平行班中的成绩比对,没有进行前测和后测的工作,对复习的效果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加强。

参考文献:

[1]吴建希.从学生学习的原态思维到最近发展区[J].化学教育,2013(8).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教学设计;情境;认知能力

2010~2012年连续三年的暑假中,重庆市分批组织高中化学教师参加了由新思考网承办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人教版化学学科的教材编写与培训专家团队在培训中倡导教师们用五线(知识、认知发展、情景、问题、活动)思路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作为教研机构的教研员,也尝试通过五线设计的实践与分析帮助一线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用好新教材。在2012年重庆市高中化学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中,我们通过一堂研讨课展示了五线设计教学法,并在随后的评课中重点对五线设计思路与方法进行了评析,在本学期高一必修课教学中又再一次进行了课堂教学尝试,对五线分析与设计思路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教学设计思路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重要理论知识。而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是在初中学生从四种基本类型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基础上,学习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开始。对于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讲,获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只是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学会高中化学的分析思维方法,促进认知能力发展,才能更好地完成后续学习任务。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采用五线思路,即将知识线与认知发展线作为教学主线,情境、问题、活动作为三条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辅助线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有效教学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认知能力。

二、五线设计与评析

(一)教学主线设计(知识线与认知发展线)

1. 知识线:按教材编写要求和高一学生初学基础,确定教学知识点和逻辑顺序。

2. 认知发展线:本堂课通过四个教学环节,渗透一些常用的化学思维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教学方式设计(情境线、问题线、活动线)

情境、问题、活动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起到辅助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作用。

1. 情境线:二次情境设计,激趣、促思

情境激趣:在课的引入部分采用两幅对比图片,展示生活中氧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片一:将刚削好的苹果与久置的苹果比较,颜色有何变化?

图片二:泡好的绿茶静置后有何变化

情境促思:在第三个教学环节“探寻元素化合价升降的本质原因”中,演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的微观模拟动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在自主思考与讨论交流中形成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

2. 问题线:四个问题引导,在递进式问题解决中获得知识、形成方法

问题生疑: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给出8个化学反应,其中包含初中已学化学反应和一些高中待学化学反应,由学生进行分类。学生通过分类尝试发现有几个化学反应无法归入四种基本类型中,形成问题“初中所学的分类方法是否能对全部化学反应进行分类?”“除了四种基本类型分类方法,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换个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分析上述化学反应,还能找出哪些共同特征?”由此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了解初中所学分类方法的局限性,尝试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为在解疑中建构知识奠定思维基础。

问题导学:第二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应用已学知识分析这些化学反应的特征?”“对于无法归入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其特征表现具有怎样的共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认识(得失氧和元素化合价升降)中,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促思:第三个环节,提出问题“如何寻找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原因”,学生带着有意义的问题观看氯化钠形成过程的微观模拟动画,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在演绎推理中形成知识。

3. 活动线

设计思路:四次活动体验,应用思维方法建构属于学生个人的知识结构。

四次活动分别应用在认知发展的四个教学环节中,并以渗透思维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为活动目的。

分类尝试:第一个环节,应用观察、分析方法对教师给出的8个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观察比较:第二个环节,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对8个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中,应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寻找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的反应特征。

思考交流:第三个环节,观看氯化钠形成过程动画演示,应用从表象到实质的逻辑推理思维,在思考、讨论、交流中理解电子转移是元素化合价升降的本质原因。

应用分析:第四个环节,通过再一次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实践和分析,应用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的方法寻找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4~31.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反思

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新课程凸显全新的课程理论,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教学一线教师,应当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接受一次冲击和洗礼,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创新工作方式。

下面就现行九年级化学教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和教学反思谈些看法与体会。

1 重建教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常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启蒙性、基础性,它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开始重建课堂,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2 重构课堂――“探究学习”教学案例。

新课程教材在设计上与以前的教材大不相同,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下面以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对此课题的流程、要求、实验、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变化来进行分析。

[案例] 教学过程部分内容。

实录:

2.1创设情境,讨论引入

请学生汇报课下搜集的有关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能否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

2.2对比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

学生思考:实验室中制取并收集到纯净的气体要注意哪些问题?

对比实验: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②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③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学生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决定用哪一种方法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教师分析三种方法的利与弊得出结论:(大屏幕显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2.3探讨二氧化碳制取的装置

创设问题情境:回忆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大屏幕显示)原理和图:固―固加热、固―液不加热。

思考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固―液不加热。

收集气体装置的选取:学生讨论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而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4进一步分析检验方案。

2.5(大屏幕显示)桌上的仪器。

学生自己设计装置,最后展示出来,并让他们介绍设计中的优缺点。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并探讨出最佳的实验设计。

分析:

2.5.1与老教材的教学相比,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三点:

第一,利用多媒体、实验和实物展示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探究气体制取的设计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思考一些问题,经分析、探索、总结形成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第三,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回忆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讨论小结实验室制取气体药品选择的几个原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探究之旅,并掌握了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能力。

2.5.2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两点:

第一,学生实验进程的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进程。

第二,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案及实验操作有待进一步提高。

3重塑自我――教学中乐于反思、善于反思,从反思中重塑自我。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身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师要从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方式审视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并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3.1抓好教学前的前瞻性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3.2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调控性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具有很强的调控性。由于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及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3.3发展教学后的批判性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这种反思也是教师最常见的、运用最多的一种反思形式。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后的反思:

3.3.1反思所得:学生学到一什么?教师自身受到什么启示?组织教学中有何新见解?

3.3.2反思所失:对教材的处理、板书的设计、知识的讲解、例题的选择、教法的采用等,课后要认真反思是否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是否存在缺点和错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