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污染管理论文

污染管理论文

污染管理论文

污染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冷机污染传质蒙特卡罗方法传输几率

1前言

近年来斯特林、脉管等机械制冷技术发展迅速,已成功应用于空间、军事、通信等各个领域[1,2]。长寿命技术是微型机械制冷机目前急需解决的一项关键技术,而在长寿命技术中,气体污染是一个重要因素。污染气体在制冷机内产生后,沿着复杂的管路进行传输分布,最后缓慢的吸附凝聚在蓄冷器从而影响制冷性能。

研究机械制冷机污染气体传质过程的意义在于可以从机理上了解污染对制冷机影响的途径、趋势,并对污染控制措施的改进和标准化提出建议。对污染传输过程的研究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两种方法相结合。

大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制冷机内的污染气体主要是水蒸气、酒精、丙酮[3]。在制冷机的装配、运行中有两种情况涉及到污染传输:一个是装配后的高温烘烤除气;另一个就是长期运行中的污染传输。一台制冷机装配后要进行烘烤除气,相关部件缓慢释放的污染气体经由微小间隙、圆管等通道被真空泵抽走。在制冷机的长期运行过程中,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直线电机、蓄冷器等关键部件的放气,直线电机绕组的放气通过间隙密封缓慢的扩散到压缩腔、中间连管、膨胀腔,然后在蓄冷器被吸附冷凝,蓄冷器本身的放气也逐渐在冷端凝结,达到一定程度后制冷机性能会显著下降。机械制冷机的基本结构和污染传输路径如图1所示。

图1机械制冷机构造与污染传输过程简图

2制冷机污染传输机理的理论研究

2.1制冷机传输过程的分析

对制冷机进行烘烤除气时,很容易就可以抽到比较高的真空,此时气体处于分子流状态。制冷机正常运行时污染分子传输的主要障碍是宽度只有几丝(10-5m)的间隙密封和内径只有几毫米的中间连管,其余部分对传输的影响可以忽略。污染气体在氦气工质中的分压很小,而且水蒸气分子在间隙密封的环形通道里克努曾数(Kn)远大于10,也可以用分子流理论来进行仿真建模,计算传输特性。

2.2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方法对污染传输过程进行理论建模

对于分子流范畴下气体的求解,有分析方法和数值方法两大类[4]。分析方法计算比较困难,而且对于环状管路很难得出精确解析解。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方法是比较合适的,它是一种基于概率统计的数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来追踪每个粒子的运动。由于DSMC物理模拟的本质,相比其他方法可以引入更真实更复杂的物理模型,特别是对间隙密封等复杂管道内气体传输特性的计算。

引入传输几率——无规律的进入导管入口的分子通过出口的几率[5],只与管道的几何结构有关。分子流状态下传输几率与管道的分子流率有下面的关系式:

(1)

式中:——入口处的分子流率;

——入口处气体分子密度;

——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度;

­——入口孔的面积。

用DSMC方法来计算的基本步骤为构造贝努利模型、定义随机变量、通过模拟获得子样、统计计算。图2是圆管中DSMC计算的基本流程。如图所示,首先在计算机中产生一系列随机数生成有效粒子,然后跟踪每个粒子与管壁的碰撞情况,通过比较粒子到碰撞壁面的距离、直接返回入口的距离、通过出口的距离的大小来决定是否继续跟踪。通过对大量粒子的跟踪进行统计计算,得到传输几率。环形管路由于涉及到更复杂的几何结构,粒子的反射、碰撞公式、计算流程要更复杂。

2.3传输几率的计算

用DSMC方法编程计算了制冷机内一些关键管路的传输几率,表1是半径1.2mm、长100mm的中间连管传输几率的计算值;表2是内径15.98mm、外径16mm、长度16mm的间隙密封环状管路的传输几率计算值。计算值随追踪粒子的样本数增多而逐渐收敛,一般取样本数超过一万时,计算值就比较稳定了。

图2圆管中的DSMC计算流程简图

表1按不同样本数得到的中间连管传输几率样本数5000200004000060000

传输几率2.84%2.98%2.9925%2.9919%

表2按不同样本数得到的间隙密封传输几率样本数1000300050001000020000

传输几率1.7%2.2%2.3%2.37%2.33%

为了制冷机设计的优化,计算比较了不同尺寸结构管路的传输几率,下面图3是对不同长度L(mm)、不同内外径比值(r/R)环路的传输几率比较(外径设为16mm,改变内径以改变内外径的比值)。由图5可知,长度越长,间隙越小,传输几率越小,而且间隙变化对传输几率的影响比长度的影响要大一些。根据此规律可以在设计的时候对制冷机尺寸进行优化。

为了证明圆管结构DSMC计算模型的有效性,用DSMC方法计算了不同半径R和长度L的圆管传输几率,并与理论解析解和相关资料的实验值[6]进行了表3所示的比较,发现三者吻合的比较好。对于圆环管路的传输几率,用解析法很难得到,而且也未见到相关的实验数据。需要设计、搭建传输实验台进行分析研究。

图3不同结构尺寸圆环DSMC计算结果比较

表3不同方法得到的圆管传输几率比较L/RDSMC值解析解实验值

167.11%67.20%69.5%

251.56%51.36%52.3%

435.78%35.89%36.9%

3制冷机污染传输的实验研究

3.1污染传输实验的设计思想

为了进行具体实验来验证传输几率的理论计算,根据流导的推算方法将传输几率与容器真空度的变化联系起来。分子流导定义为:其分子流率与管的两截面或孔的两侧的平均分子数密度差之比,有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方法一:

根据流导、流率的定义有:

(2)

式中:——分子流率;

——入口与出口平均分子数密度之差。

根据真空度的变化可以得出分子流率的公式:

(3)

(4)

式中:——标准大气压(Pa);

——入口腔内气体真空度的降率(Pa/s);

——入口腔的体积(m3);

——标准状态下1mol气体体积(m3/mol)。

由式(2)、(3)、(4)可得:

(5)

方法二:

引入传输几率的概念,分子流导可以表述为[7]:

(6)

式中:——入口处的分子流率;

——入口与出口平均分子数密度之差;

——入口处气体分子密度(mol/m3);

——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度(m/s);

­——入口孔的面积(m2);

(7)

(8)

由式(6)、(7)、(8)可得:

(9)

综合方法一和方法二,由式(5)和式(9)可以得到:

(10)

式中的值可以通过相关手册查出。从而得到传输几率与真空度、真空度降率两者比值的线性关系式。

3.2污染传输实验平台的搭建

搭建如图4所示的污染传输实验台,图中上腔、下腔、活塞、气缸等组成污染传输容器,活塞与气缸之间的间隙构成环形微通道。实验时首先将容器外部缠绕加热带,控制在800C,用两个真空泵将上、下腔抽为高真空,除去内壁吸附的水蒸气等气体。然后关掉真空泵阀门和加热带,往容器中充入小于一个大气压的纯净氮气,只用与下腔直接相连的真空泵抽气至高真空,通过真空计测量上腔真空度的变化,并用计算机进行采集记录。

由图5可知污染传输实验所测得的传输几率值为2.9%左右,与理论计算值2.37%要大,误差约为18%,这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误差的原因主要是间隙密封中活塞轴不是正好位于气缸中心的位置,如果活塞偏心,间隙就不是标准的环形了,作为极限情况,把所有间隙密封的空间都挤成一个圆管,传输几率变大为5.7%。在装配过程中不可能保证完全的同心,所以实验结果稍大是正常的。

用纯氮并对容器加热除气,是为了抑制实验过程中金属容器内壁释放水蒸气造成实验误差。在分子流状态下各气体传输几率是一样的,所以此实验结果也适用于污染气体的传输情况.

3.3污染传输实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的过程中对真空度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实时计算传输几率。对于内径15.98mm、外径16mm、长16mm的环状管路,根据分子流区域的划定,在这间隙密封环形通道中,只要压强小于50帕便可视为分子流。在不同压强下测得的传输几率值与蒙特卡罗法计算的数值比较如图5所示。

图5污染传输几率实验值与理论计算的比较

4结论

对机械制冷机内污染气体的质量传输过程,分子流状态下气体分子的传输几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方法对制冷机中间细长连管和间隙密封的传输几率进行仿真运算。已有的解析值和实验数据验证了圆管的传输几率计算的正确性;设计实验验证方法,搭建实验平台进行具体测量分析,在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圆环密封传输几率计算的有效性。

对污染气体传输影响比较明显的几段管路中,中间细连管的传输几率为2.99%;对圆环形间隙密封的传输几率,DSMC计算值为2.37%,实验值为2.9%,在正常的误差范围之内。污染传输机理的研究揭示了污染影响的趋势,为污染控制技术的规范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边绍雄.低温制冷机.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2]陈国邦等.新型低温技术.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3]S.Castles,K.D.Price.SpaceCryocoolerContaminationLessonsLearnedandRecommendedControlProcedures.Cryocooler11,2001:649-657

[4]沈青.稀薄气体动力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5]达道安.真空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污染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室内环境污染主要物质的种类、来源及危害

室内环境污染主要物质的种类环境质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污染,大致可分为三大类。a:物理性污染,包括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等,主要来源于室外以及室内的电器设备。b:化学性污染,建筑装饰材料及家具制品中释放的具有挥发性的化合物达几十种,其中以甲醛、苯、氡、氨等四大室内有害气体的危害尤为严重。c:生物性污染,主要有螨虫、白蚁及其它细菌等,主要来自地毯、毛毯、木制品及结构主体等。

主要来源及危害由装修不当造成的甲醛、氨气、氡气、苯、放射性物质等是目前室内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a:氡气的来源及危害。氡气是一种由花岗岩、水泥、矿渣、砌块、石膏类建材中析出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来源于以天然石材为主的无机材料(花岗石、大理石、石膏、水泥、砂等)和矿渣及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后的产品(煤矸石砖、粉煤灰制品)。

氡气很容易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部,伤害人体呼吸器官,严重的可导致肺癌;天然石材中的射线会损坏人体造血功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b:甲醛的来源及危害。甲醛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无色易溶、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该物质主要来源于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板材以及用人造板、劣制木材胶水制作的木制家具。其它各类装饰材料,如某些化纤地毯、油漆、墙纸、塑料泡沫、涂料及一些有机材料也含有一定量的甲醛,其释放周期为3~l5年。

甲醛对眼、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易引起肺炎、肺水肿、女性经期紊乱、新生儿畸形,严重的可导致鼻癌。

c:苯的来源及危害。苯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常作有机溶剂。苯系物存在于油漆、胶、涂料及腻子中,其释放周期为2~3周。

苯的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可在短时间内使人头痛、胸闷、恶心、呕吐,严重的可使人中毒死亡,同时苯亦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严重者可导致白血病和心血管疾病。

d:氨的来源及危害。氨为无色、具强烈刺激、挥发性的碱性气体,比空气轻,溶解度高。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许多建筑商用氨作为防冻剂加入水泥中进行冬季施工。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从墙体中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浓度升高,另外,家具及木饰面涂饰时所用的添加剂和增白剂,也易挥发出氨气。氨的释放周期为7~l0天。

氨对人体的上呼吸道、皮肤组织、感官系统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了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轻者可引起头晕、头痛、流泪,重者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

e:其他放射性物质。如杜鹃红、杜鹃绿、印度红、红瓒麻等天然性花岗石的放射性较高,对人体内的造血器官、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均会造成损伤。

新型装饰材料发展的迫切性

建筑装饰材料中挥发出的有毒气体对人体的毒害是很大的。其特点是:品种多、成分复杂、长期低剂量释放。因此,防治工作应从源头抓起,即在工程设计、施工工艺、材料选择、工程监理、日常保修各个环节加大监控力度。诚然,防治工作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根本解决污染问题,还是要落实到“材料”问题上,研制和推广使用新型的环保型材料。新装饰材料不但有良好的装饰性和使用性,而且对人体无害,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

使用环保材料消除室内环境污染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高举绿色建材的旗帜。所谓绿色建材,是指无毒或低毒的健康型建材,防火或阻燃的安全型建材,耗能低的节能建材以及各类新型多功能建材。从长远来看,绿色建材取代传统建材是大势所趋。现举几例较为成功的新型绿色环保材料。

抑菌材料运用纳米技术,通过制品表面的抗菌成分,实现杀菌或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进而达到长期卫生、安全的目的。用抗菌材料制成的产品,具有卫生自洁功能,其抗菌性可与制品寿命同步。

复合型丽晶石复合丽晶石产品是由高强度透明玻璃作面层,高分子材料作底层,经复合而成。丽晶石具有立体感强、装饰效果独特、不吸水、抗污、抑菌、易于清洁等特点,而且品种多达百余种,适用于室内地坪、地面,可局部取代放射性强的花岗石石材;也适用于建筑门扇及屏风,起到独特的装饰效果。

可替代放射性石材的新材料,石材的可替代新材料的研究也是环保健康装饰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

a:天然大理石陶瓷复合板。大理石陶瓷复合板的抗折强度大大高于大理石,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易安装等特点,且保持天然大理石典雅、高贵的装饰效果,能有效利用天然石材,减少石材开采,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等,也可减少石材对室内环境的污染。

b:石材蜂窝复合板。石材蜂窝复合板具有隔音、隔热、安装方便等特点.且保持天然大理石自然、古朴的装饰效果,同时也减少了室内因石材所产生的放射性辐射及氡气的产生。

高强度复合结构木材这种是以普通木材、尤其是速生的普通木材为原料,利用仿生学原理,对木材内的分子、原子结构进行物化处理,从而使木材具有超大强度和抗弯、抗剪能力,能应用于房屋的结构梁柱。它的应用不仅有良好的装饰效果(保留了天然名贵树种的纹理),而且具有钢、混凝土不可替代的隔热、绝缘、调湿的自然属性,同时也相应减少了传统结构主体内有害气体的产生。

污染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气污染;原因;理论基础;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67-2

十提出了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并且互相影响的统一体。然而从2012年底以来,郑州市被雾霾笼罩,这种极端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其害。一段时间以来,阳光成了奢侈品。严重的空气污染给郑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要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没有阳光、没有蓝天、没有可自由呼吸的新鲜空气,恐怕一切都是空谈。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不仅是公权力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公众的义务,因此认真总结以往大气污染防治经验,因地制宜地构建公权与公众共同参与的防治空气污染体系是关键而必要的。建设“美丽郑州”从我们的每一次呼吸开始!

一、郑州大气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污染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郑州城市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发展中的负面问题日益显现,城市大气污染问题虽由来已久,但近两年来极其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极速暴露在公众面前,不但引起相关环保部门的关注,同时也让平时对空气质量问题关注相对较少的普通大众感到恐慌。郑州市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已全面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此表仅以2013年1月-7月为例,并以污染程度为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情况可以看到,郑州市空气质量状况在2013年上半年的全国排名中,只有三月份没有排进前十名,其它月份均进入了前十名,同时从表中可以看到,虽然每月的排名在表中并非十分靠前,但是这个排名在全国74个城市中进行的,而且除了三月份之外,基本每月都进入了前十,这足以证明郑州市的大气污染不但严重,而且没有改观。另外从郑州市环保局公布的信息中,有一条更是让人震惊,截至2013年2月20日,51天来,郑州市空气质量14天轻度污染、15天中度污染、9天重度污染、11天严重污染,只有2天达标。首要污染物PM2.5主要来自燃煤,而郑州燃煤消耗量远超北京。根据《2012年中国环境绿皮书》的报告,在的全国31个省会及直辖市中,2011年郑州的空气质量位列第24名。

(二)原因分析

郑州市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为污染,如生产活动、生活活动等产生的污染;另一方面自然原因造成的污染,如火山活动,山林灾害,以及地理、气候条件等造成的污染。本文主要以人为污染作为研究对象。

1.生产性污染。如发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等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气和烟尘等,在郑州市中原区的西流湖边就存在一座火力发电厂,常年往大气中排放废气和粉尘,对郑州市西区的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致使这一区域的天空常年呈现灰色,春冬两季和阴天更为明显;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喷洒农药产生的粉尘及雾滴,以及一些农民违禁燃烧秸杆等农作物等。

2.生活性污染。由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耗用煤炭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郑州市冬季采暖主要以燃煤为主,因此冬季生活性的大气污染非常严重。

3.交通运输性污染。汽车、火车、和飞机等排出的尾气,其污染物主要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近年来郑州市机动车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据报道,截止2013年1月份,郑州市机动车已超过210万辆,2012年一年新增30万辆,一天最多上牌3126辆,8年来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近2倍。机动车的大量增加,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对郑州市的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4.自然因素造成的污染。造成郑州市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人为因素,当然也有自然因素,比如地理环境,大气原因等。依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所需,仅以人为因素做为主要研究、分析对象。

二、郑州大气污染防治的理论依据

在防治大气污染的过程中重申和重视一些关键理论,将对郑州市大气污染的防治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这些关键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好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两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即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两个系统只有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达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共同发展和长久发展。这一理论也是解决郑州市大气污染问题,促进郑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的关键理论。

(二)环境权理论

环境权理论是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环境权一般包括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以及请求权等。大气污染破坏了公民应当享有的健康的生活环境,给公民的身体健康及财产带来了损害,公民因此具有了依环境权而产生的请求救济的权利。因此环境权理论对于完善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三)理性经济人理论

理性经济人理论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柱。理性经济人的自利性、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与生态利益的公共性之间形成了直接的矛盾和冲突,经济人对自身利益的渴求必然会忽视生态利益。这也是造成当前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及这一理论成为解释环境危机的基本理论的原因。因此,防治大气污染必然要对理性经济人理论进行研究,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

三、郑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现状及分析

(一)郑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现状

1.制定和完善各项法规、规章。目前郑州市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主要是《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政府规章主要有《郑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河南省环境监察办法》、《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等等。加强了对污染物排放、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机动车船排气污染、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等方面的治理工作。总之,经过多年努力,己基本建立了一套适合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体系。

2.改善能源结构和提升产业结构。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改善能源结构和提升产业结构必然要放在首要地位。这不仅是防污治污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能够更加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郑州市大力推广使用清洁型能源,目前郑州市出租车大部分都采用了天然气,相对于石油来讲,对大气的污染小,另外,公交车也相继出现了环保节能车型等。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等。

3.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在生态学意义上,郑州是一个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下,由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构成的区域生态城市。近年来,郑州市加大了城市生态建设及城区绿化美化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城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截至2011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346.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3.81%,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6.2%,据河南省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测算,2011年我市森林与湿地的生态效益总价值达352.39亿元,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绿化博览会。郑州森林生态城建设为推进郑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二)郑州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总的来说,几年来郑州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近两年如此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需要努力的空间仍然很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性法规与规章仍不完善,如《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几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翻版,没有充分体现郑州的实际情况;相关责任追究过轻,对个别企业或个人难以真正形成惩罚和警示作用,同时从各项法规及政府规章颁布实施的时间来看,有些规定是亟需“与时俱进”的。另外,环境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存在执法手段落后、执法不严的问题。再者大气污染防治投资渠道不畅,投资力度不够,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面前,人们总是不自觉地让环境为经济让步。最后公众环境意识普遍淡薄,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四、解决郑州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的对策

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本文认为必须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并结合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成功做法,建立公权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

(一)加强城市规划,强化城市环境管理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理论基础,必须在宏观上要加强城市整体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协调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城市的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做为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

(二)提高政府大气环境管理水平

首先要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素质,这有利于保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完善考核制度,实行定量考核的指标体系;第三要严格环境执法工作,对于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的解决,如果仅有完善的制度措施,而没有严格的执行,制度则成为摆设,所以严格执法是解决大气污染的关键环节;第四,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技术性强,涉及领域广,环保部门不可能独担重任,必须要协调各方面工作,建立一种稳定长效的协调机制。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基于环境权理论,居民应该享有清洁空气权、不受环境污染损害的权利以及向有关部门请求保护的环境请求权。而环境权利的最终实现不仅仅局限于文字上如何进行规定,更在于权利主体为权利的实现而能够主动有所作为,而这取决于市民是否具有自觉的环境意识。因此必须加强全民教育,提高公众对当前郑州市大气污染现状、原因以及对自身和社会发展危害的认识,使其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把环境教育真正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加强对幼儿、少儿、青少年的环保教育,使其从小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增强企业大气污染防治意识

根据理性经济人理论,企业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防治大气污染的过程中,必须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一方面通过公开环境信息,使企业处于环保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对其形成外部压力。另一方面,环保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又要对企业做好环保教育工作,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环境意识能成为企业的自觉意识。

(五)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实行“依法治污”

继续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政策法规,使规定内容与环境发展状况能够同步进行并具有一定预见性;进一步明确相关法律责任,加大对大气污染的处罚力度;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制定实施与大气污染防治相配套的行政、经济等政策。

参考文献:

[1]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2000,(6).

[2]焦君红.从经济人走向生态理性经济人[J].理论探索,2007,(6).

[3]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2003―2013年)(草案)的说明[EB/OL].http:///news/print.aspx?nid=4566.

[4]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污染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环境污染;环境监管;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 D92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2-0031-05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根据2006年的数据,流经我国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有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全国近1/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空气环境中[1]。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探寻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找到治理之策迫在眉睫。国内外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多从经济方面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市化、对外贸易等以及从政府环境管理角度如环境法规、环境技术、政府环境投资等方面进行[2]。我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直接动因在于污染者对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如果没有政府的环境管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会考虑自身行为的全部成本而将污染问题抛给社会。而在政府对企业污染的规制中,双方所代表的利益相互制约,各方最优选择随着对方变化而变动,因此可用运用博弈论来分析企业环境污染行为。

1 文献综述

很多学者利用博弈论对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外方面,Chen Wenying [3]利用博弈论研究了污染控制成本的最优化问题,Frisvold[4]用博弈论的思路分析了美墨边境水处理工程的政策,Dungumaro等[5]则讨论了公众参与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国内方面,黄采金等探讨了环境监管部门的职能和作用以及预防监控机制,熊鹰[7]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政府与污染企业之间的博弈均衡,马小明等[8]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环境作为公共资源被过度利用和环境治理的供给不足问题。这些研究揭示政府、企业等相关主体之间互动关系以及对政府如何采取措施进行环境管理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我国各级环保局名义上服从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的双重领导,但环保部门的人事权和财权都在地方,因此地方政府的领导是实质性的,相应地各级环保部门实际上是按当地政府利益行事[8]。当前大多数博弈分析中想当然地把环保局(而不是把其背后起实质作用的地方政府)设定为博弈主体,这导致所得到结论缺乏解释力,据此制定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只是隔靴搔痒。其二,现有模型在对相关博弈主体收益设定中只考虑他们的物质收益,而较少甚至没有考虑其非物质收益。例如对污染企业,只考虑其因污染而罚款的物质损失,却不考虑企业因污染会引致当地居民的指责、给消费者造成负面形象等非物质损失。同样,对地方政府也只考虑其来自污染企业税收等物质收益,而对政府官员因企业污染会面临公众指责以及上级政府环境考核带来仕途影响等成本没有考虑。

显然,这种对博弈主体错误的设定以及对相关主体非物质成本的忽视造成了现有理论越来越解释不了真实的世界。鉴于此,本文以地方政府对企业排污行为进行监管为背景, 在充分考虑包括企业声誉成本、政治成本等非物质成本在内的实际成本基础上,运用博弈工具对地方政府环境管制与企业污染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政府制定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 政府环境管制与企业污染的静态博弈分析

我们建立一个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污染上的博弈模型:假设某地方所有企业为一个污染者,当地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这个企业。设企业的经济收益 R 依赖于产量Q,即 R = R(Q),且污染的排放量和产量正相关。我们进一步将污染排放量内含于产量,Q1为企业选择积极策略进行污染治理时的产量,企业对应的利润为R1;Q2为企业污染环境时的产量,企业对应利润为Q2,显然这里有 Q2> Q1,R2>R1。凡事有得必有失,企业不进行污染治理可以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但伴随的环境污染会给当地的居民身受污染危害,居民会指责、进行上访或控告该企业,使企业在当地口碑受到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公众越来越偏重绿色产品的购买[11],意味着注重环境的绿色企业会获得Poter所谓的竞争优势[9]。这里,我们把企业因放任污染而带来差的口碑、竞争力的丧失等损失统一称为声誉成本,记为h,它是一种间接的,同时也更多表现为非物质形态成本。这样,在考虑企业声誉情况下,企业污染收益实际应为R2-h。从长远来看,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企业进行污染的声誉成本h会大幅增加,企业污染将得不偿失。

张学刚等: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2期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直接好处是得到企业的税收T,其为产量 Q 的函数,即T=T(Q).显然企业不顾环境扩大生产时政府会得到更多的税收,即T2>T1。政府对污染企业实施罚款(或征收环境税)会得到一笔收益F,同时政府进行监管需要支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所谓的监管成本C。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如果当地环境严重污染,地方政府会面临公众的指责以及上访的压力,这会影响地方政府及地方官员的形象、政治业绩,事关官员的升迁、仕途等。这里,我们把地方政府因放任污染而带来公众的指责,仕途受到影响等造成的损失称为政治成本,记为H。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政府与企业在不同策略下的收益矩阵(如表1)。

对上述收益矩阵进行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当F

表1 博弈双方的收益矩阵图

Tab.1 Benefit matrix of the game players

企业

Enterprise政府Government监管Supervise不监管No supervise污染PolluteR2-h-F T2-H+F-CR2-h T2-H不污染No polluteR1T1-C R1 T1

管成本,政府最优选择是不监管。

(2)R2-h-F>R1,企业污染的收益始终大于不污时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政府采取什么行为,企业的最优策略都是进行污染。

(3)由(1)、(2)的分析可知,当F>C,并且R2-h-F

在现实中,政府与企业都不能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行为选择,更常见的情况是双方会采取一种混合策略,即双方都以一定的概率来采取行动并达到混合策略均衡。在这种情形下,无论哪一方单独改变自己的策略,都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利益。下面进一步分析该博弈的混合策略Nash均衡概率分布。

设企业污染的概率为X,不污染的概率为(1-X);政府实施监管的概率为Y,不监管的概率为(1-Y)。我们记企业在污染、不污染策略下期望收益为uyi,uni;政府实施监管和不监管情形下期望收益为uyg,ung。

达到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时,在企业选定自己的策略组合下政府实施监管与不监管的期望收益应相等,即

uyg=ung(1)

式中:uyg=x(T2-H+F-C)+(1-x)(T1-C)(2)

ung=x(T2-H)+(1-x)T1(3)

由(1)、(2)、(3)可得:x=C/F

同样当政府选定自己的策略组合时,企业选择污染与不污染的期望收益相等,即:

uyi=uni (4)

式中:uyi=y(R2-h-F)+(1-y)(R2-h)(5)

uni=yR1+(1-y)R1=R1 (6)

由(4)、(5)、(6)可得:y=R2-R1-h/F

综上,我们得到这个博弈的混合策略解:

当Y∈(R2-R1-h/F,1]时, 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污染;

当Y∈[0, R2-R1-h/F)时, 企业的最优选择是污染;

当X∈(C/F ,1]时, 政府的最优选择是实施监管;

当X∈(0,C/F]时, 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管;

当Y=Y*=R2-R1-h/F, X=X*=C/F时, 政府与企业达到博弈均衡。

在这个博弈中, 纳什均衡取决于企业污染和不污染的预期收益R2、R1,企业声誉损失h,政府罚金F及政府监管成本C等因素。具体表现为:企业污染时收益R2越低、企业的声誉损失h越高,或不污染时收益R1越高,政府监管成本C越大,企业越倾向进行污染。

3 政府环境管制与企业污染动态均衡分析

以上的混合策略揭示了影响政府监管与企业污染行为的一些因素, 但尚无法推知这些相关因素变化如何导致博弈均衡变动进而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只是一种基于静态的分析。以下我们将探讨这些相关因素的变动如何引起均衡变动进而对行为主体选择产生影响,即将分析动态化,以期更深刻地把握政府环境管制与企业污染的互动关系。

这里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政府和企业最优策略均衡的形成过程[10]。将前面分析式(3)化简变形,有:uyg=(T1-C)+x(T2-T1-H+F),将其转换到图形上我们得到直线AB( 如图1),其中A点表示企业污染概率为0(即不污染)的条件下政府进行监管的收益,为T1-C;B点表示企业进行污染情况下政府进行监管的收益,为T2-H+F-C,直线AB直观地描述了政府监管收益与企业污染概率之间的关系。同样将(2)化简,有:ung=T1+x(T2-T1-H),转换到图上我们得到直线CD(如图2),其中C表示企业不污染情况下政府不监管的收益,为T1,D点表示企业污染情形下政府不监管时的收益,为T2-H,直线CD描述的是政府实施不监管的收益与企业污染概率之间的关系。两条收益线AB与CD相交于点E,表明在此处

图1 政府策略空间下企业污染概率

Fig.1 Pollution probability under Government Strategy

图2 降低监管成本C时的均衡

Fig.2 Equilibrium when lower regulation cost C

政府监管与不监管预期收益没有差别,意味政府达到最优的均衡状态。在该处对应的X*即为企业最优污染概率,为C/F。

由上面图形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发现政府、企业各自达到最大预期收益实现均衡的过程,以及哪些因素影响政府监管、企业污染的选择均衡。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变化对政府、企业行为的影响。由图1,我们发现,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C,减少政府因企业污染的收益R2、增加政府对污染企业的处罚金F以及增加政府的政治成本H,都有助于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概率。以下是我们对均衡过程的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设定T1=0。当然,这种简化不会影响结论)。

(1)降低政府监管成本C。政府监管成本C降低,在图形上表现为政府监管收益曲线uyg向上平移(如图2),均衡点X对应的值也增加,表明随着政府监管收益增加,政府肯定会加强监管。另一方面,政府加强监管会使企业污染收益下降,那企业会减少污染概率,政府会随之降低监管程度,如此不断博弈,最终达到新的均衡点X*。如图有X*

(2)增加对污染企业罚金F。还是由前面结论可知政府对企业的罚款F与企业污染概率X负相关。增加对污染企业的罚款F,在图形上表现为政府监管收益曲线绕左端点逆时针转动(如图3)。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监管收益uyg增加(表现为均衡点X对应的值增加),政府肯定会加强监管。另一方面,随着政府监管的加强,企业进行污染收益会降低,企业会降低污染概率,如此不断博弈,最终将达到新的均衡点X*。如图有X*

图3 增加处罚F时的均衡

Fig.3 Equilibrium when increase F

图4 降低T2或增加H时的均衡

Fig.4 Equilibrium when lower T2 Or increase H

(3)降低政府因企业污染而得到的收益T2。随着政府在企业污染时收益T2减少,政府监管和不监管收益曲线uyg、ung都相应绕端点逆时针转动(如图4),得到新曲线(用虚线表示)的交点X*为企业最优的污染概率,由图有X*

(4)增加政府政治成本H。随着政府政治成本H的增加,政府两条收益曲线uyg、ung分别绕端点逆时针旋转,新交点X*为企业最优行为点, X*

4 结论及建议

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实际上是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一项政策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博弈中的利益结构。分析表明,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增加政府、企业在环境污染状况下所担负的政治、声誉等非物质成本在内的政策措施,能使环境得到持续的改善。据此我们提几条建议,以期为制定提高环境质量的政策提供借鉴。

4.1 加强技术创新,降低企业治污成本以及政府监管成本C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环境污染的根本治理也要依赖于治污技术的突破。技术进步对环境的改善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表现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会以更低的资源消耗带来更大的产出,从而带缓解带来的环境压力。其次,治污技术的进展使得治污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变废为宝从治理污染中获得收益,那么污染者自身就会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主动去治污;再次,从环境监管角度来看,监测技术的进步能大大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要改善环境质量,我们更应该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4.2 增加对污染企业罚款F,对积极进行治污的企业进行奖励(提高R1)措施一方面,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如加倍罚款、强制停产整顿,勒令关闭、强制转行等措施,以增加这些企业污染成本;另一方面,对那些积极治理污染的企业给予奖励,包括政府优先采购、政府提供各种低息贷款或提供技改资金等物质奖励措施以及媒体表扬、授予产品环境质量标志等提高企业声誉的措施[11]。这样,对排污企业实行正向激励和反向处罚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形成奖惩分明的环境氛围,从而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保持。

4.3 打破政企利益同盟,降低政府因企业污染而带来的利益T2当前,许多地方的污染大户同时是地方政府的纳税大户,是地方财政收入、就业的支柱,也是官员政绩、的支撑。因此,要提高治理污染效果,应该弱化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过于密切的利益联系,可以通过降低地税比例(相应增加国税比例),更多地通过中央政府对治污积极的地区实施带有奖励性质的转移支付来实现。

4.4 加强官员考核体系中环境权重及环境责任的惩处力度(增加政治成本H)改变单纯的以 GDP 的增长为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和监督体系,将大大增加地方官员纵容污染的政治成本。同时加大对地方政府党政一把手的惩罚力度,真正做到“环保业绩一票否决制”,使污染防治效果不好的领导,轻者降级调离,重者丢官去职。这样, 地方政府不敢去保护当地污染企业,环境自然得到改善和保持。

4.5 引入第三方约束机制,增加政府政治成本H以及企业声誉成本h这里第三方约束组织,主要是指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新闻媒体等。采用这种机制,企业面临更高社会约束(企业污染会承担高的声誉成本),因此会自觉减少污染。Wheeler(1996)的研究表明,社会团体的压力对促进企业遵守环境法规,减少企业排污发挥了重要作用[12]。同样,公众及媒体的监督会使政府也将面临更直接的约束,意味地方官员对污染企业不监管将面临更高的政治成本H。而且,通过调动社会团体的力量来协助政府部门监督企业排放污染物将缓解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会降低政府监督的成本,这些都有助于政府加强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境统计公报(2008)[G].2009.[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tatistical Bulletin(2008)[G].2009]

[2]赵海霞.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环境质量变化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6:15-20.[Zhao Haixia. Studies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the Period of Economic Growth [D].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6:15-20.]

[3]Chen Wenying. Game Theory Approach to Optimal Capital Cost Allocation in Pollution Control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1998,10(2):231-237.

[4]Frisvold B, Caswell F. Transboundary Water Management GameTheoretic Lessons for Projects on the USMexico Border [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 24:101-111.

[5]Dungumaro W, Madulu 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Integrat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Case of Tanzania[J].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2003,28: 1009- 1014.

[6]熊鹰.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治理的博弈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7,(4):60-64.[Xiong Y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Fir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nder the Game Analysis[J]. Yun Nan Social Sciences, 2007,(4):60-64.]

[7]马小明.环境管制政策的局限性与变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19-23. [Ma Xiaoming. Limitation and Reformation of Governmental Regulation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6):19-23]

[8]夏光.环境政策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23-134.[Xia Guang. Innovation on Environmental Policy[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2:123-134.]

[9]Poter M. America’s Green Strategy [M].Scientific American,1991,264:168-177.

[10]夏朋.政府管制下的水权制度博弈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5):75-79.[Xia Peng. Game Analysis of Governmentcontrolled Water Right System[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5):75-79]

[11]尚宇红.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博弈分析[J].理论探索,2005,(6):93-95.[Shang Yuhong.Game Analysis abou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J].Theoretical Exploration, 2005,(6):93-95.]

[12]Pargal S,Wheeler D. Informal Regulation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Indonesia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6,104: 1314-1327.

Research about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the Firm Environment

Pollution under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ZHANG Xuegang1,2 ZHONG Maochu2

(1. School of Economics,Tianjin Commerce University,Tianjin 300134,China;

2.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污染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恶臭污染物 标准 建议

恶臭污染物是指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当污染物兼有化学毒性时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及破坏生态,已成为扰民的公共污染。本文对我国恶臭污染的现状,恶臭污染物标准体系发展滞后以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1 我国《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不能满足恶臭污染管理工作的需要

1993年,我国首次颁布《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这一标准的实施使我国的恶臭污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1],各地陆续开展恶臭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工作。但时隔近20年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化工厂、制药厂、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容易产生臭味的单位迅速增加,由污水、污泥、垃圾、尾气、油烟等产生的“恶臭污染”,逐渐成为突出环境污染,并且危害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城市用地日益紧张,防护距离难以保证,使得恶臭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特别是对恶臭带来的污染也更加敏感,恶臭污染造成居住环境恶化,极易引发居民对排污单位的不满情绪,在恶臭污染严重时,频繁的投诉和上访事件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恶臭污染形势严峻,恶臭环境管理任务十分艰巨,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控制和消除恶臭污染势在必行。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核心,但我国目前恶臭污染物标准体系的发展严重滞后,仅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2](GB14554-9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GB18466-2005)等行业标准中有关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已难以满足恶臭污染评价工作要求,已不适应环境恶臭管理工作,因此应尽快完善恶臭污染物标准体系。

2 我国恶臭污染物标准体系的存在问题

完整的恶臭污染物标准体系应包括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恶臭污染物测定方法标准以及恶臭污染物样品标准等。《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 -93)已实施近20年,是否应及时修订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卫生防护距离难以保证,是否可以根据卫生防护距离规定场界氨气、硫化氢、臭气浓度等恶臭污染物的浓度限值,缩小恶臭污染物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主观感受差异,以及现阶段随着新恶臭物质的不断出现是否要增加恶臭污染受控物质[3],而不仅仅控制现有标准中的8种恶臭污染物和复合恶臭污染物的臭气浓度,都应尽快经过论证后加以修订。其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4](GB 3095-1996)中氨气、硫化氢、臭气浓度等污染物没有环境质量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氨气、硫化氢只能引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5]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的数值作为参考标准,因此对于氨气和硫化氢的环境质量评价,2010年8月1日以前是以《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为参考标准的,但是2010年8月1日实施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6](GBZ1-2010)在前言中明确“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情况为:——标准 101-56,GBJ 1-62,TJ36-79,GBZ 1-2002”, 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有许多内容在2010版中找不到,尤其是GBZ1-2010标准取消了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34项污染物)的最高容许浓度,由此可能导致现阶段氨气和硫化氢的环境参考标准没有引用来源。目前在居民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中环境质量标准运用时,一般认为可以引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的数值,前提是需要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确认,而臭气浓度至今尚未制订环境质量标准,也无从参考,这就给每一次环境恶臭污染物监测和评价工作带来麻烦。恶臭污染物环境质量管理目标的缺失直接导致恶臭污染物环境质量评价困难,造成被动监督的局面,因此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应尽快承担起完善恶臭污染物环境标准的责任,以适应日益增多的恶臭污染物环境质量评价和管理工作。

3 建立科学完善的恶臭污染物标准体系

空气质量监测和大气污染源监控是环境空气质量管理的基础和关键,但没有可用来正确评价的标准就没有了管理的依据,就使环境监管成为空话。随着恶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应尽快建立科学完善的恶臭污染物标准体系,让恶臭污染监测和评价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方面,根据国际和国内有关制定恶臭污染物标准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国内的生产治理现状和卫生防护距离的划定等因素,通过广泛论证后决定是否可以根据所划定的功能区以及卫生防护距离等因素规定《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场界氨气、硫化氢、臭气浓度等恶臭污染物的合理浓度限值。同时尽快调查我国现阶段重点恶臭污染源,筛选出带有强烈异味或有毒并且目前已有相应的分析方法标准的恶臭污染物质,纳入《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监控范围,不仅仅依靠三点比较式臭袋法测定的臭气浓度监测结果来评价。另一方面,加快制订恶臭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标准的制订原则应充分考虑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考虑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阶段性管理目标,以保护公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最主要目标。目前恶臭污染物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主观感受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又面临恶臭特征污染物的环境参考标准没有引用来源,臭气浓度环境质量标准缺失的尴尬局面。因此,要加强对制订恶臭污染物环境标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继续在更大范围内征求意见,对恶臭这一特殊的大气污染物制订出合理的环境标准限值,这对改善我国空气质量,提高人民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家标准的修订从前期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项目立项开题、初稿、征集意见,完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再经过专家论证,最后环境保护部审批后进入实施阶段,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但目前在评价和管理恶臭污染的工作中又急需恶臭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因此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明确恶臭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的参考限值,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城市规划布局、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均可导致恶臭污染状况的不同,因此恶臭标准区域适用性较强[7],所以有条件的地方省级政府可结合地方环境质量的特征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制定恶臭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发挥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相互补充的作用,以满足环境恶臭评价和管理工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燕华,石磊.制定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与方法[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3,6(4):31-35.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3] 杭维琦,薛光璞,伊卫萍.浅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5):74-75.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5]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