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范生实习日志

师范生实习日志

师范生实习日志

师范生实习日志范文第1篇

根据省教育厅领导的指导,华南师范大学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在骨干教师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三驾马车”[1]的培训活动中(尤其在骨干教师培训和远程培训两个项目中)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有关骨干教师培训和远程培训的有效途径和服务体系。

下面重点讨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三驾马车”中的骨干教师培训(有关普通高中教师职务(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做法和经验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重点讨论)。

具体做法和经验分三个部分:(1)建立教师培训的导师制:100个名师带1000个骨干教师。(2)重建教师培训的课程目标:一切以课堂教学变革为中心;(3)培训管理专业化:项目负责人、班主任与与后勤主任三位一体。

一、建立教师培训的“导师制”:100位名师带1000名骨干教师

2011年,广东省教育厅决定在广东省设立100个“教师工作室”[2],选拔优秀教师成为“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从“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出发,建立“三位一体”的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体系。

在“三位一体”的制度设计中,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名师)位居中间而承上启下:(1)名师(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之上有大学导师。一个大学导师指导5个左右的名师。这种指导类似研究生制度:一个导师带5名研究生。(2)在名师之下,有骨干教师,一个名师带10个左右的骨干教师。由此推算,100位名师,带1000名骨干教师。“100位名师1000名骨干教师”,这正是广东省教师培训制度的隐型结构。

表面上看,在高校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工作室和地方教师培训机构(以及相应的大学导师、名师、骨干教师)三者之间,高校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大学导师居于“三位一体”的金字塔的顶端。[3]事实上,教师工作室以及名师位居培训链条中的中心环节,上接大学导师,下承骨干教师,乃广东省教师培训体系的“中梁砥柱”。

就此而言,广东省教师培训制度甚至可以理解为“名师负责制”或“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负责制”。在培训项目组的管理者看来,大学导师若指导不力,主要责任不在导师,在名师的不主动请教;骨干教师若发展不力,责任也不在骨干教师,而在名师的不主动指导。

“100位名师1000名骨干教师”的具体办法,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建立“三级教师博客群”;二是骨干教师进入名师工作室“跟岗学习”;三是以“南粤名师大讲堂”和“我的教学风格的评选与交流”的方式推动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实现个性化的校本培训。

(一)建立“三级教师博客群”:持久地实现远程辅导与评价

“100位名师1000名骨干教师”的第一个办法是建立“三级教师博客群”。

第一级博客是骨干教师博客。骨干教师博客链接自己的指导教师(名师)的博客。

第二级是名师工作室博客,每个名师工作室博客链接名师所指导的1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博客。

第三级博客是广东省名师工作室博客,广东省名师工作室博客链接100位名师工作室博客。华南师范大学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两个培训项目组分别链接50位名师工作室博客。为了推动名师对骨干教师的“远程指导”,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组制订了《关于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远程辅导与评价”的实施方案》[4]:

第一条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推动教师个人阅读、同伴听课、行动研究。每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每个骨干教师必须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的总课题下形成自己的子课题。(1)如果暂时不能选定自己的个性化的子课题,可以直接以总课题“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为自己的研究课题。(2)鼓励学员将总课题与自己所教的学科结合起来形成子课题,比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数学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外语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3)鼓励学员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关键词,形成个性化的子课题,比如“小学语文发表式作文的行动研究”、“初中数学自学辅导的行动研究”、“浸入式外语教学的行动研究”。(4)几个学员可以合作做同一个课题研究,但提交结业论文时每个学员必须撰写个人化的独立的行动研究报告而不可以几个人合作提交一份总的结业报告。

第二条骨干教师采用“两级导师负责制”。大学学科教学法专家作为导师,负责指导并推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课题研究。

每个大学导师一般负责指导10名左右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大学导师的主要责任是指导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进行课题研究并推动主持人每周至少撰写一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读书日志、听课日志或行动研究日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作为导师,负责指导并推动骨干教师的课题研究。

每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负责指导1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本人除了亲自实施自己的课题研究之外,负责指导骨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并推动骨干教师每周至少撰写一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读书日志、听课日志或行动研究日志。

第三条培训项目组组建课程评价小组,课程评价小组“负责为学员的面授学习、在岗学习和跟岗学习提供远程的辅导和评价,并以学员撰写的读书日志、听课日志或行动研究日志作为考察大学导师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工作绩效的主要指标。骨干教师在结业之前必须提交一份正式的课题研究报告作为”结业论文“。课程评价小组对学员的课题研究进行中期考核与检查。学员每个月月末(30日之前)在自己的博客上提交一份课题研究的进展报告。课程评价小组每月评选优秀的月末进展报告并推荐到当月的”广东省教师工作室简报“的”行动研究日志“栏目发表。

师范生实习日志范文第2篇

 

年度以来,学校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化“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大力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文化建设和幸福校园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为推动学校提质升位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深入学习党的精神,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建设,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学校坚持逢会必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和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参加党的贵州省代表团讨论重要讲话精神、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等文献,党员干部集中或自学等29次,教职工人人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体会文章,同时党员坚持做到月学季考制度,已于5月11日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两会”知识竞赛。进一步增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做到制度之内“不缺位”,制度之外“不越位”。严格按规定办事,班子同志密切配合,工作上分工不分家。和谐共事,融洽相处,勤奋工作,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强化班子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的领导班子队伍。在研究、解决学校重大问题时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民主决策,求大同存小异。做到党务、政务、财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班子同志牢牢树立“形象、大局、服务、创新”意识,处处起到了示范作用。开学初,组织党员干部层层签订《2018年师德师风责任书》《2018年廉洁自律承诺书》等10份责任书。

建立健全问题约谈机制。实现约谈干部全覆盖,咬耳扯袖成常态。常态化提醒、教育、警示。坚持做到重要工作部署需督促整改的,领导班子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到位、落实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措施不具体、工作推行不力的,在作风建设、廉洁自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等方面存在苗头性、倾向性腐败问题的进行约谈。今年先后9次对财务、食堂管理、中层干部、职工违纪、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大宗物品采购中标单位等人员开展约谈暨警示教育工作,敲警钟、亮红灯,提高干部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增强廉洁自律意识。

按程序于9月30日对工会进行换届,10月31日成立退休教师党支部并选举退休教师党支部书记;12月6日对第三党支部进行换届。确定曾林松、袁爽、刘琳和叶志强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上报教育局审批。对刘洪等33名党员档案材料存疑及党员身份确认调查,完善材料报批手续;对袁德华等7名同志身份调查并完善档案手续。

三、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按照“两学一做” 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认真抓好学习教育,重点学习新思想、新论断、新概念,不断加强对党的新理论新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扎实开展共读红色书籍,理论头脑切实富起来。今年7月,学校开展主题“学习贯彻 共同展望新时代”共读一本好书活动。学校为全体教职工订购《新时代面对面》人手一册,利用教职工大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等形式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谈学习心得等引导党员教师学好用好《新时代面对面》,将红色经典作为干部职工树立理想信念的“充气泵”和“加油站”,持续不断地学习淬炼,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四种意识”,夯实了对党忠诚、干净干事、勇于担当的思想根基,让党员干部的思想、党性、作风又一次得到了集中的“补钙”和“洗礼”。

深入开展党课书记上,党性宗旨强起来。班子成员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书记主动给党员干部上党课,用自身学习成果带动广大党员一起学习提高。5月5日组织党员干部及班主任在绥阳观音岩的拓展训练基地上党课《打造一支坚强有力执纪团队》,6月28日组织全体党员上党课《共产党员的形象》,9月28日,邀请市检察院院长张宗刚同志为高一年级学生及党员干部执教党课《学法守法用法》;12月8日,组织党员干部80余人赴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开展参观大发渠,学习黄大发老支书的先进事迹主题党日活动,邀请黄大发同志执教党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扎实开展组织生活会,全面对标落实行动。按照“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今年7月,学校严格按照程序召开了民主生活暨工作务虚会,通过广泛征求党内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的自我剖析和相互批评,查找出班子及成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收集到对班子意见建议13条,对班子成员意见建议40条。针对查找的突出问题,党总支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要求立行立改,件件有回音。暑假期间,学校针对民主生活会提出的“大胆启用年轻干部,加大精细管理”意见,按程序选聘冯中涛等7名同志充实中层干部管理团队。开学前一周,针对民主生活会意见建议分处室、年级部召开整改会议5次。同时,对富余学科教师及学校综合考核末位教师叶志强等4人报送教育局安排交流学习。

深入贯彻教育三年创优精神,咬定目标、持续用力,用好《仁怀市干部作风和效能问责办法》《仁怀市教育系统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专项督查实施方案》,持续释放正向激励效应,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努力践行教育三年创优,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争先进位,大力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加快实现“教育三年创优”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引导党员教师争做科研、质量、服务、创新“四大标兵”;开展党员“精品示范课”活动,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上示范课。让党员教师在学习、思考、互动中,提高教育素质,发挥模范作用。

开展党员“一带三”活动,带动全体职工和谐共进。一名党员自选或组织指定与另外三名非党员建立相互结对帮带关系,以带思想、带作风、带业绩为主要内容,定期开展思想交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领职工感党恩、跟党走。开展“双星双评”活动,选树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推得开的五星级先进党支部和五星级共产党员。在今年高考中,党员罗余飞同志所带的高三(12)班二本上线率为85%,何鹏同志宴所带的高三(7)班二本上线率为84%。一年来,教师罗尚莲等68人次在省、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课件评比中获等次奖;李志霞等31名教师在国家、省、地、市级教育刊物发表文章;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科比赛中获得等次奖96人次。

扎实开展爱心守护“金色”工程。一年来,我们实行班子成员挂级部、党员干部包班级责任制,包级联班,帮贫扶困。为火石中学10名困难学子送去助学金5000元;为12名职工送去慰问金6000元;为学校孤儿学生13人解决生活费等50000元;为职工开展健康体检、为全体女职工进行妇科病专项检查、为教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实实在在的行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职工群众中树立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提升组织力

根据上级安排,我校党总支认真部署,召开推进会,查找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薄弱领域、薄弱环节。落实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开展好“党员活动日”,做到党内各项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增强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先后召开党员大会7次,总支委会8次,党课4堂。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本年度,学校组织党员干部及班主任在绥阳观音岩拓展训练基地开展拓展训练、组织党员干部80余人赴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开展参观大发渠,学习黄大发老支书的先进事迹主题党日活动、七一表彰大会活动、党员赴火石中学党建结对活动等,建立了党员“晒承诺”、QQ群党员学习园地、“感恩教育室”等活动载体。规范用好管好活动场所,积极推进规范化建设,做到硬件配置齐全、场所功能完备,标牌设置统一规范,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较好满足党员活动和服务群众需要。工作运行机制方面,做到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推动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在基本工作保障方面,努力做到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能办成事,保证学校党建工作正常开展。

五、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

过去的一年中,在抓基层党建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贵州省“模范职工之家”,遵义市2018年普通高中(第三层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奖、遵义市“安全文明示范学校”,仁怀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一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的抓好党建工作的视野还不够开阔,措施不够有力,效果也不够突出。特别是在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的相互促进上,需要摸索的道路还很漫长;二是一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主动性、持久性还有欠缺,学习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不够系统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转化上,需要努力的空间还很大;四是在内部监管机制上还要进一步加强。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9年,学校在抓党建方面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学习,尤其是学习党的精神,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狠下功夫。开拓学习思路,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举措。在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上大胆探索,力争早见成效;二是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三是继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并在成果转化上大胆尝试,勇于实践,为我校开展党建工作开辟新路;四是进一步加强党员的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全校师德师风建设。

师范生实习日志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日益困难,造成了学生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的效果,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和探索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规范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是该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毕业实习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毕业实习形式主要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集中实习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派教师跟随学生至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便于管理和检验实习效果。分散实习是按照学校统一的实习计划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分散灵活,但管理难度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供过于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用人单位缺乏接受实习生的动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原因,高等学校毕业实习日益困难。在此形势下,课程实践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的一些文科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着更多的困境,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写作、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主要进行与文字材料撰写相关的工作,如单位文字材料书写、办公室文件撰写、公司宣传材料书写等等。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吉首大学文学院作为老牌院系,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院里制定统一的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计划,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自主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提交撰写的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附件材料(即实习期间的成果)等。从院内近三年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情况看,与汉语言师范专业的集中毕业实习相比较,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每届毕业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人数较多,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联系到实习单位,部分学生因考研和考公务员而不愿进行毕业实习。第二,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要求、毕业实习目的认识不清,个人毕业实习计划和安排混乱。第三,从提交的毕业实习材料看,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日志填写敷衍了事,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管理难度大,难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现在还没有可行的分散实习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毕业实习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实习难度大,毕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不清。院内管理难以到位,对分散实习的调控和评估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的形成原因

首先,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的动力不足,导致实习难度加大。毕业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使大学生实习机会减少,实习难日益突出。用人单位人员调度充足,没必要也无心接纳实习生。实习单位担心接纳实习生会扰乱用人单位正常工作计划,占用单位资源,造成单位信息外流等等,也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接纳实习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盈利个体的公司、企业、单位等都追求利润,觉得接纳实习生对他们而言毫无利润,因此,也拒绝接受实习生。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实习难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之下,汉语言文学“万金油”专业与理工科、职业指向明了的专业学生相比,落实实习单位更加困难。

其次,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经济欠发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再则因为学科特点所限,学校对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实习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与实践性课程较多,实践操作环节较强的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化工、临床医学等理工科专业相比较,像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课程实践特性不明显,专业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环节缺乏可操作性,专业实践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该类专业的基础实验室配套、实习基地建立、专业实习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实践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再则,从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自身主观原因看,该专业学生对毕业实习认识不够,毕业实习目的不明确,平时缺乏实践操作动手操作的锻炼等,这些原因也直接导致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效果不理想。该专业学生认为,与理工科相比,他们实验课程少,实践环节少,文字工作实践规范可操作性不强,毕业实习可有可无。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不理想。因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认为处于游离状态,实习日志、实习材料随意杜撰,实习效果的评价难以尽如人意。大四学生即将毕业,要准备毕业论文,为毕业找工作做打算,毕业实习态度要么不认真,要么挑剔,对毕业实习敷衍了事。 转贴于

三、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改革对策

1.提高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重视。在院系发展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把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纳入其中,为该专业实习积极创造条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改革中,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日常办公软件应用、资料查找分类、公文书写、活动组织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培养知识过硬、能力可靠的人才。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开展调研,不断探索和改革该专业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找工作的关系,提高毕业实习质量。为避开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冲突,吉首大学文学院将从2009级开始在大三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以确保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整合资源组建近便专业实习基地,灵活调整实习形式。将学校资源、院系资源与当地资源进行整合,为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组建近便实习基地,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如吉首大学文学院已经在当地团结报社、电视台、校报、校电视台为新闻专业建立了专门的实习基地,既解决了很多学生毕业实习问题,又为平时的课程见习和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亦可在当地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公司建立近便实习基地,以便接纳部分毕业生实习,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在近便实习基地的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实习形式,方便院系管理和及时调控实习进程,监控实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地方联系,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争取与政府、单位就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横向和纵向合作,使得单位、学校、学生三方互利互惠。

3.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明确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是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先决条件,是学生毕业实习圆满完成的基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与用人单位需求接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文字功夫,为他们的毕业实习提前打好基础,为就业增加砝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学生本科学习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铺垫。通过实习,可以检验我们学习的效果,提前进行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为就业做预演。在实际生活当中,毕业实习的就业功能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学院应提早将毕业实习种种必要性告知学生,对需要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提前做好准备。

4.规范毕业实习管理,采取适当的调控和评估机制。毕业实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制定、日程与人员安排、过程监控、效果评估、实习反馈与调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实习过程的监控、实习效果的评估、实习的反馈与调整很难落到实处。就吉首大学文学院来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集中实习较为圆满,毕业实习早期的计划安排、实习过程的检查、实习效果的评估都落到了实处,学生实习日志撰写工整,实习反馈畅通,实习后学院总结评价工作到位。但汉语言非师范专业的实习监控、实习效果评定难以落实。针对汉语文学非师范专业的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院内可派老师指导(5-10人配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需随学生前往外地实习单位驻点,但必须随时了解学生情况,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条件下,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电话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联系。学生实习返回后,由院内统一的实习成绩评定小组通过看实习日志、实习材料、学生答辩和材料展示评定学生成绩。用行动肯定学生的成绩,引起学生的重视。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对接的必由之路。探索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可行的实践教学操作模式、寻找专业实习的可行途径,对维持该专业发展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刁晶辉,祝钧.文科实践教学改革的五个对接[J].北京教育,2008,(4):68-70.

[2] 邱飞.大学生就业实习困境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6):112-114.

师范生实习日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能力 英语专业师范生 培养途径

一、引言

反思是新时代需要的最重要的教师专业素养,反思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与帮助老师获得技能相比,使教师有思想性更重要。”(饶从满,2005:119)然而目前英语专业师范生毕业生在进入教师岗位后教学研究能力薄弱,专业发展进程缓慢。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有关。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必定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会在教学上渐渐取得突破。但是,善于反思是一种意识的生成和习惯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因而,在英语教师职前阶段培养其教学反思习惯是很有必要的,有意识地发展其教学反思能力,不仅能够提高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加速其专业发展进程,促进反思性与创造性教学的实现。

二、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reflection)(Dewey,1933)的概念首先在美英等西方国家的教育界流行,随后迅速成为全世界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被普遍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Richards & Nunan,1990; Wallace,1991,1998;Richards & Lockhart,1996; Richards & Farrell,2005)。Dewey对反思概念的解释,对我国教师教育研究曾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Dewey(1933:9)将“反思”定义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进行的主动、持续和周密地思考。”他认为反思“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的一种能动的、审慎的高级认知加工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1933:30,32)。

反思作为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与策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如果能对其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能动、持续、周密的反思,那么就能较快地提高其教学研究能力,并能培养出教师的钻研精神,从而促进反思性教学与创造性教学的实现,加快其专业发展进程。

三、英语专业师范生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提倡教师在专业实践中反思,培养教学反思能力是当今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向。目前国外教学中,尤其是英国,特别注重职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国内教学界非常重视入职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但对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程设置和教学实习的开展难以满足培养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要求。对于具体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的探究更是比较少。鉴于目前英语专业师范生还处于疲惫的反思中,笔者认为要渐渐让英语专业师范生把反思当成一种习惯,因为反思习惯是行为的飞跃。只有让反思成为具体的习惯,才能将反思落实到日常点滴中。

1.反思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师范生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入门阶段,对他们来说,大学期间的教育是其成为教师之前的职前教育。按照美国学者傅乐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的“教师关注问卷”调查研究,教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教学前关注;早期的生存关注;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学生(Fuller,1975)。对于还在接受教育尚未真正就业的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正处于教学前关注和早期的生存关注两个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是职前理论培养时期,英语专业师范生此时主要在大学接受师范教育,沉浸在学生角色中,对教师角色仅凭想象。早期的生存关注阶段是初次接触实际教学的实习阶段。在此阶段,英语专业师范生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即能否在课堂这个新舞台上胜任教师这一角色。所以此时英语专业师范生关注的更多是能否得到领导的认可、老师的鼓励、同学的肯定及学生的接纳等。相较于其他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英语专业师范生表现得更焦虑和紧张。

目前,英语专业师范生仍处于疲惫的反思、紧张的学习中。对于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既要努力做好一名学生,又要思考和实践如何做一名老师,处于双重角色中;同时,既要学习学科知识、专业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又要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既要“学”又要“教”,处于多重任务中。加上英语专业师范生毕竟是学生,缺乏实践阅历,催生不出反思需要;理论功底薄,思考稚嫩,无法与理论、与教师平等地进行精神对话;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较少,因而无处反思。在这种焦虑、紧张的反思中,笔者认为反思习惯是行为的飞跃。

2.反思的重要性

反思习惯是行为的飞跃。习惯是一种有意识地练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养成。如果反思能够成为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那么它将自觉融入到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教师生涯中。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说:“我的智慧行为并不是魔鬼般地发生的,它们依据的是我在回忆性的反思中所能获得的智慧。”(2001:154)可见,智慧行为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孕育在日常点滴中,日积月累,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习惯的反思,其实是意识反思向行为反思的升华。英语专业师范生只有真正拥有反思的意识,才能自觉地、有意识地产生反思的行为,这样的反思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并且是有意义的。英语专业师范生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入门阶段,作为教育战线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今后发展至关重要。美国国家教育研究所曾经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一个人第一年的教学情况如何,对他所能达到的教学效能水平有重大影响,而且要持续数年;会影响到在整个40年教师职业生涯中对教师行为起调节作用的教师态度,确实会影响到教师是否继续留在教学专业的决策。可见教师最初开展教学的情况对其影响很大,英语专业师范生在入门阶段所能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不仅能够加速其教师专业发展进程,还能够促进反思性教学和创新性教学的实现。

四、英语专业师范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反思习惯的生成,意识的培养是关键,行为的养成是基石。渐渐地,反思才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1.意识培养是关键

“当反思成为一种意识,教师的反思意识总能指引着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贯穿于教师的日常具体工作中”(胡萨,2010)。反思意识的形成,就是教师将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认识的对象,教师总是站在教育实践之外,反观自己教学行为的一种行为事件。只能将教学后的反思提到教学前,从而形成“前瞻性反思”和“过程中反思”。教师的反思意识使得教师总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并且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和期待。英语专业师范生处于专业发展入门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成熟,但他们热情、主动,对教育怀揣梦想和激情,这为培养反思意识奠定了基础。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越强烈,教育意识越清醒,教育实践就越具有目的性。因此,本文建议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反思意识:(1)举办学术讲座。反思型教师教育对于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是一个既遥远又晦涩难懂的未知领域,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认识,可以举办一些学术讲座,普及反思型教师教育常识。必须让英语专业师范生认识到: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学会反思,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2)运用榜样示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电影,阅读名师传记,看优秀课录像或到小学听课等,为英语专业师范生提供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型,使英语专业师范生主动反思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2.行为养成是基石

有了反思意识作为指引,反思行动应该具体落实。本文认为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反思行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必须有重点地培养,具体来说,就是用脑、勤写和动口。

(1)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就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不仅要学习英语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育知识,饱览教育经典,研读期刊论文,更要主动思考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由老师带领的教学实践,形成强烈的问答意识。多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导入,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活动等,并试图回答自己,使每一个为什么都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同时,将阅读中的经典融入具体教学实践中,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2)捕捉灵感,乐于写作。英语专业师范生在反思过程中要学会撰写教学日志,这是一种非常适合师范生的方法。教育日志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甚至教育理念中随时出现的、记忆最深刻的事件(包括问题、经验、体会)等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记录下来。当然,现在网络技术发达,英语专业师范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微博、博客上抒发自己的教学感想。又或完成随笔式教育日志,当灵感出现时,将好的想法记录下来,即使寥寥数语也没有关系,重点是有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见解。总之,英语专业师范生要学会随时观察、随时捕捉、随时记录,虽然可能比较零散,但通过撰写教育日志,就可以及时、生动地再现教育教学活动中英语专业师范生所见、所闻、所触动的事件,再加以梳理、分析、回顾、总结,形成对教育活动有价值的理性思考,也为英语专业师范生的长远教育生涯提供丰富的素材。不仅如此,经常写教学日志,还会让英语专业师范生变得乐于写作,变得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3)止于羞怯,大胆表达。英语专业师范生在养成写作习惯的同时,要善于动口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因为口语表达不同于书面表达,很考验一个人的思维。当然,英语专业师范生处于职业发展入门阶段,难免会不成熟,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创新思想,因而应该多鼓励英语专业师范生与教师、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及时将反思的内容与看法表达出来,从而进行讨论和研讨。只有这样,英语专业师范生才会收获中肯的建议,获得客观、理性、清晰的评价。

就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无论是正在进行时的“学”,还是未来进行时的“教”,无论是内省地思考还是自发地实践,如果反思采用通过意识―行为―习惯的训练方式,将有利于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波期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而反思习惯的养成对于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反思意识和用脑、勤写、动口的反思行为一旦成习惯、成自然,定会成为英语专业师范生走入教师职业生涯终身受益的自然之举。

参考文献:

[1]饶从满,等.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9.

[2]鲁玲.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造就自我成长型教师[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2):149.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4.

[4]韩刚,王蓉.理解职前外语教师的“反思性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LTP),2008(3).

[5]胡萨.反思:作为一种意识――关于教师反思的现象学理解[J].教育研究,2010(1).

[6]兰英,张博.英国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9(12).

[7]刘正伟.培养反思型教师:从教育实习开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3).

师范生实习日志范文第5篇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供过于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用人单位缺乏接受实习生的动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原因,高等学校毕业实习日益困难。在此形势下,课程实践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的一些文科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着更多的困境,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写作、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主要进行与文字材料撰写相关的工作,如单位文字材料书写、办公室文件撰写、公司宣传材料书写等等。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吉首大学文学院作为老牌院系,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院里制定统一的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计划,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自主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提交撰写的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附件材料(即实习期间的成果)等。从院内近三年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情况看,与汉语言师范专业的集中毕业实习相比较,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每届毕业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人数较多,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联系到实习单位,部分学生因考研和考公务员而不愿进行毕业实习。第二,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要求、毕业实习目的认识不清,个人毕业实习计划和安排混乱。第三,从提交的毕业实习材料看,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日志填写敷衍了事,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管理难度大,难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现在还没有可行的分散实习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毕业实习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实习难度大,毕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不清。院内管理难以到位,对分散实习的调控和评估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的形成原因

    首先,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的动力不足,导致实习难度加大。毕业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使大学生实习机会减少,实习难日益突出。用人单位人员调度充足,没必要也无心接纳实习生。实习单位担心接纳实习生会扰乱用人单位正常工作计划,占用单位资源,造成单位信息外流等等,也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接纳实习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盈利个体的公司、企业、单位等都追求利润,觉得接纳实习生对他们而言毫无利润,因此,也拒绝接受实习生。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实习难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之下,汉语言文学“万金油”专业与理工科、职业指向明了的专业学生相比,落实实习单位更加困难。

    其次,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经济欠发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再则因为学科特点所限,学校对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实习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与实践性课程较多,实践操作环节较强的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化工、临床医学等理工科专业相比较,像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课程实践特性不明显,专业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环节缺乏可操作性,专业实践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该类专业的基础实验室配套、实习基地建立、专业实习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实践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再则,从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自身主观原因看,该专业学生对毕业实习认识不够,毕业实习目的不明确,平时缺乏实践操作动手操作的锻炼等,这些原因也直接导致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效果不理想。该专业学生认为,与理工科相比,他们实验课程少,实践环节少,文字工作实践规范可操作性不强,毕业实习可有可无。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不理想。因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认为处于游离状态,实习日志、实习材料随意杜撰,实习效果的评价难以尽如人意。大四学生即将毕业,要准备毕业论文,为毕业找工作做打算,毕业实习态度要么不认真,要么挑剔,对毕业实习敷衍了事。

    三、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改革对策

    1.提高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重视。在院系发展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把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纳入其中,为该专业实习积极创造条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改革中,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日常办公软件应用、资料查找分类、公文书写、活动组织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培养知识过硬、能力可靠的人才。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开展调研,不断探索和改革该专业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找工作的关系,提高毕业实习质量。为避开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冲突,吉首大学文学院将从2009级开始在大三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以确保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整合资源组建近便专业实习基地,灵活调整实习形式。将学校资源、院系资源与当地资源进行整合,为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组建近便实习基地,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如吉首大学文学院已经在当地团结报社、电视台、校报、校电视台为新闻专业建立了专门的实习基地,既解决了很多学生毕业实习问题,又为平时的课程见习和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亦可在当地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公司建立近便实习基地,以便接纳部分毕业生实习,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在近便实习基地的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实习形式,方便院系管理和及时调控实习进程,监控实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地方联系,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争取与政府、单位就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横向和纵向合作,使得单位、学校、学生三方互利互惠。

    3.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明确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是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先决条件,是学生毕业实习圆满完成的基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与用人单位需求接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文字功夫,为他们的毕业实习提前打好基础,为就业增加砝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学生本科学习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铺垫。通过实习,可以检验我们学习的效果,提前进行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为就业做预演。在实际生活当中,毕业实习的就业功能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学院应提早将毕业实习种种必要性告知学生,对需要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提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