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范文第1篇

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抚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引

党的把建设生态文明视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确定了“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目标。的生态文明思想有“两山论”的生态经济思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思想、“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的生态法治思想,为抚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思想

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其生态经济思想,坚持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着力打破唯经济增长论英雄的传统思维和做法,力求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达到双赢。这是基于以下几点的考虑,一是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依赖生态环境系统;二是马克思把自然条件理解为自然生产力;三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剖析我国2003年到2012年资源使用量与国家经济指标之间的联系,得出如果我们继续实行不考虑自然承载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势必会使得我国自然环境发展形势严峻,从而会对经济发展有害的结论[1]。指出:“必须要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进行发展,在发展中不忘保护。”[2]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要把生態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他还形象地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比喻成“两座山”——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指出在实践中二者关系的认识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只是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第二个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留住绿水青山,人们开始有了“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的意识;第三个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通过技术力量能够转变成经济优势。其中,第三个阶段是一种我们最应该坚持的认识和最应该达到的境界。

(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思想

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人们从过去的“盼温饱”到如今的“盼环保”,从过去的“求生存”到如今的“求生态”,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诉求。大众有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而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阐述正好深得民心[3]。正面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诉求,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共产党人理应“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5],进而“为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6]。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其生态民生思想是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而提出的,奠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立足点,形成了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生态民生思想。

(三)“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的生态法治思想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飞速的情况下,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缺少健全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机制是导致这一现象最关键的因素。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又可靠的保障。”[7]在对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行阐释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明确战略部署。一是建立保证生态文明的相关制度。深刻把握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宏观层面,而且在微观层面也提出了对各地发展的具体、实际的指导,例如到江西、浙江、福建、贵州等地考察时做出的具体指导。二是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取向,纠正绩效评价过程中的偏差,是促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许多调查中强调严格指标评估,增强环境执法和监督。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指出,要想从根源上严格控制生态恶化的系列问题,就必须严格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发挥制度的强制约束作用,我国于2015年8月9日起施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四是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及生态补偿制度。多次对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设问题做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抚州样板”的实践特色

新时期抚州坚持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主线,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培育生态产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的就是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发展成果,确保基本形成系统完整且具有抚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美丽中国“抚州样板”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实施绿色工程

抚州市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抓好统筹协调,用生态文明建设统领抚州发展。通过举办抚州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和解放思想“三问”大讨论,抚州市纠正了抚州在建设中出现的“传统”“狭隘”“片面”和“形式主义”的错误认识,把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视为抚州市“十三五”的战略选择。

抚州市着力抓好统筹协调,健全生态文明推进体系。首先,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撫州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谋划抚州发展、用生态文明建设以统领抚州发展,先后编制了《抚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和《抚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总体规划(2017—2020年)》,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推进。其次,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以实施“六大行动”、开展“七大工程”、形成“六项制度成果”为重点,通过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实际的紧密结合和协同推进,生态文明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制度框架更为清晰,实施路径更为明确。再次,形成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推进体系框架。按照省生态文明办统一部署,重新组建了生态文明制度研究中心,形成强有力的工作体系。建立了“月调度、季通报、半年总结、年终督察”日常推进机制,完善了会议、约谈、督察、调度、宣传等专项推进制度。

(二)强化流域综合治理,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

抚州市围绕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针对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基本形成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态势。一是加强工业园区整治。排查各企业,对于非法企业,给予其行政处分,并在全市工业园区内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全部达到“一级B”标准。二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制定了《抚州市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整治专项行动(2017—2018年)工作方案》,对城市黑臭水体和纳污坑塘实行大力整治,建立起覆盖全流域的在线监测系统。三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市12个县(区)全部完成“三区”划定和地理标注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市规模化养猪场已配套建设粪污设施率高达95%。四是加强大气污染治理。至2017年底,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燃煤锅炉淘汰任务13台,提前完成淘汰报废黄标车及老旧机动车任务5 191辆。五是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抚州市制定了《江西省抚州市垃圾分类试点方案》,全市12个县(区)全部完成了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规划编制,“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清运处理模式基本建立。

(三)培育生态产业,加快绿色发展

抚州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狠抓生态系统修复的同时,推动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实施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使得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焕发新的活力。一是建立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抚州市严格遵守耕地保护红线,进行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作为主要目标方向,着力于农业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致力于将抚州打造成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示范基地。二是建立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体系。2017年抚州市启动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人才支撑工程,大力推进“双返双创”活动,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项目、人才、资金等问题,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建设生态循环园区,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三是建设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抚州市有效利用自身生态和文化的优势,通过深挖文化产业,着力推进数字出版、黎川油画、东乡木雕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唱响汤显祖“金字招牌”,举办国际性戏剧主题活动,创办地方戏曲传承班,打造中国戏都;聚力健康养老,依托山水资源,着力推进临川温泉、资溪狮子山等养生养老基地项目。

(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指出,要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9],党的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抚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制度思想,通过加强改革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稳步推进。一是探索生态立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体系。抚州市遵循“牵头负责,加压调度;严格程序,有序推进;反复修改,确保精准”的原则,制定了《抚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制度》《抚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抚州市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法规制度,这是抚州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市工作的重要创新举措。二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抚州市出台了《抚州市“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抚河流域十大水系“河长”责任分工,并在全省率先推行“山长制”。值得一提的是资溪县实行的生态保护责任审计,确保干部不会“生态好了,政绩没了”。三是建立自然资源系统管理机制,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通过明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编制绿色GDP核算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体系,按照“全境实施、保护者受益;抓住关键,科学考核;政府主导,多方筹资;规范运作,公开透明”的原则,研究制定全市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了《抚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贯彻意见》和《抚州市水资源生态补偿实施办法》。四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探索生态文明机制建设。为促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抚州市制定了《抚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抚州市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办法》和《抚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并通过建设生态云平台,以信息化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的提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抚州样板”的主要经验和方法论启示

抚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一定成绩,为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路径。具体来说,抚州市绿色试点,先行示范,是生态文明建设“抚州样板”的前提和基础;生态资本的价值实现是生态文明建设“抚州样板”的核心;引导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抚州样板”的保障。

(一)实施绿色试点,以点带面,推动抚州市生态文明建设

在绿色工程“抚州样板”的打造中,抚州市采取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工作策略,着力推动试点示范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展示样板,初步探索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如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省级海绵城市试点、东乡区国家水资源确权登记试点,进一步推进省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在着力于推进抚河流域的系统修复方面,抚州市作为国家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试点工作结合抚河流域特点,探索中部地区水质良好型流域治理与发展模式。通过试点示范建设,在国家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建设工作、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中均取得新突破,为全面启动和稳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依据。

(二)着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撫州市着力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有效促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通过以“生态文明+特色小镇+绿色生活方式”为准则,以抚河沿岸生态村镇示范点为重点开展生态村镇示范工程建设,同时稳步推进梦湖、凤岗河、崇仁、宜黄小流域治理工程,形成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局面。在推动生态资本价值转换方面,2017年10月,抚州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地区之一,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民宿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和《抚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启动乐安生态扶贫试验区试点,进一步推进绿色惠民,探索出生态扶贫的新路径。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范文第2篇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说它重要,是因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性任务,我们建设文明生态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什么关系,怎样把创建文明生态村自觉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中,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同时,我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起步较早,至今已有三年的时间,虽然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解决。会前,市委常委召开了会议,专门听取创建办工作的汇报,决定召开这次全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动员大会,主要是回顾总结去年全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创建任务,进一步统一全市上下的思想认识,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全面提高文明生态村创建水平,加快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刚才,对106个文明生态村进行了命名表彰,6个单位作了很好的发言。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所有受到命名表彰的文明生态村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给予大力支持的社会各界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根据市委常委研究的意见,我就抓好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搞好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作为“富民强市”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从农村实际出发,发挥各自优势,不断强化措施,广泛宣传发动,社会各界支持帮扶的力度越来越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创建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强,成效十分明显。据初步统计,去年,106个文明生态村总投入8600万元,硬化村内道路是261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18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200多盏,开挖整修下水道512公里,新建体育广场102个,新建卫生厕所600个,新建沼气池293个,拆除旧房4260间,取直道路320多条,节约土地1000多亩,约有10万农民直接受益,有力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一是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彻底改变,村道通畅、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已成为文明生态村的重要标志。二是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特色产业和农业生态旅游得到较快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格局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三是农民的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讲文明、破陋习、树新风逐渐成为自觉行动。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进一步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威信;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度进一步增强。五是创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我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创建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先后有20多个县市400多人次来我市学习参观考察,创建工作已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在于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一步一步抓好落实。我市这两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完全符合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完全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顺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益民之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最现实、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引导广大农民改变落后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能够有效地教育广大农民群众,提高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能力和关心生态、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抓下去。各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抓好“三农”工作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搞好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全力搞好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抓住关键环节,全面提高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当前,全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参与面越来越广,创建难度越来越大,创建工作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对此,各级必须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认真总结工作,找准问题,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确保完成今年文明生态村创建任务。

(一)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创建工作的切入点,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容村貌脏乱差,是制约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创建文明生态村,必须从解决这个问题入手,下大气力整治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搞好村庄规划设计,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防止重复建设和分散投入,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文明生态村“连线成片”工作,逐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好“五四三二一”工程,重点抓好以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工程,以改水、改厕、改厨、改栏圈为主要内容的“四改”工程,以通电、通自来水、通讯主要内容的“三通”工程,以卫生室和图书阅览室为主要内容的“二室”建设和建设文化体育场所,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的困难,促进形成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人居环境。当前,要抓住春季有利时机,发动群众尽快掀起村街道路硬化、造林绿化和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高潮。同时,要搞好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版权所有

(二)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创建工作的主线,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各级要把发展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搞好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要目标,贯穿到创建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内部挖潜与外部开发相结合,走多元化增收的新路子。要按照“三化一转移”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突出比较优势和当地资源条件,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持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的现代农业之路,努力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种植养殖加工专业村。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培植骨干龙头企业,畅通农产品购销渠道,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大力发展以种植、养殖和加工为主要形式的庭院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三)要把农民群众作为创建工作的主体,切实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农民群众既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受益者,又是创建主体。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踊跃参与,创建活动很难推进,创建成果也难以巩固。一些地方的创建工作只所以进展缓慢,与农民群众的发动程度不够直接相关。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始终坚持农民群众创建主体地位不动摇,通过舆论宣传、典型示范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教育群众自觉克服“等、靠、要”的意识,牢固树立起“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创建为人人,人人为创建”的观念,把群众蕴藏的智慧开发出来,力量凝聚起来,参与创建的热情调动起来,鼓励群众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建工作中来,踊跃献计献策,捐款捐物,投资投劳。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一切为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各级党员干部要坚持言传身教,在创建活动中与群众同甘共苦,并肩作战。要注意把创建工作中的各项重大事项和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交给群众讨论,使讨论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发动群众的过程,变成群众自觉参与、自觉行动的过程。

(四)要把加大投入作为创建工作的关键措施,切实抓好人力物力保障。创建文明生态村,资金投入是保障。要继续按照“一个为主,几个一点”的原则,整合资源,形成政府推动、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社会协调的格局,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个为主”就是以村民自己投劳、出资为主。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鼓励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主动捐资投劳,又要注意维护农村稳定,不增加农民负担。要坚决禁止强迫群众出钱出物的现象,也要反对打着“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口号,不发动群众而无所作为。“几个一点”就是市里奖一点,区乡财政补一点,村集体拿一点,有关帮包部门及责任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筹一点。今年,市里决定,按照每个验收合格村6万元的标准,市财政两年拿出624万元以“以奖代补”形式支持文明生态村创建,各区(市)、乡镇财政也要进一步加大创建投入力度。各类涉农建设资金要重点向文明生态村倾斜,特别要注意抓好农村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水利、林业、交通、环保、农业开发等支农资金和专项经费的捆绑使用,更好地集中财力办大事。要继续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帮包责任制,按照“定单位、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间”的要求,帮助创建村解决创建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正落实物资、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和服务。要运用公益或市场手段,充分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加大社会投入力度,形成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良好局面。

(五)要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创建重点,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素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抓好乡镇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建设,抓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切实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要以重大节庆文化为龙头,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破旧俗、树新风”活动,抓好农村道德评议,开展“文明生态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能否搞好,关键在领导。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创建工作圆满完成。

要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党政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按照目标责任状的要求,把文明生态村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和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定期听取情况汇报,注意加强经常性的指导,多深入下去了解实际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文明生态村创建涵盖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团结协作,紧密配合,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各级宣传部门和创建办要充分发挥好“监督、指导、协调、参谋、服务”的作用;各有关责任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地支持、配合创建工作;镇、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培训、组织、引导、发动群众的工作。各级新闻媒体要继续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市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状况千差万别,各创建村的基础条件也大不相同。各级在创建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创建标准上,要区分层次,体现差别,不搞一刀切。要坚持基本标准,注意根据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创建要求,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工作方法上,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从当地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出发,不搞行政命令,不搞“形象工程”,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实施步骤上,要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和建设进度,既要防止不顾客观条件贪大求洋,又要防止就事论事简单化。在建设模式上,要体现特色,善于结合各创建村的情况,与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村、特色户紧密结合,努力构筑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态村格局。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范文第3篇

根据协议的共建目标,顺德区力争在2016年底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要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成为具有顺德特色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多管齐下”合作共建示范区

据了解,此次省环保厅与顺德区政府合作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将从五大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

一是创新生态文明制度。顺德区将建立和完善所有污染物排放监管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形成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中心的环境监管体系。同时,加快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的建立,加快推行环境监测社会化改革,并不断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及成员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干部综合考核体系,实行问责制。省环保厅将支持顺德区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区域生态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监测社会化、施工期环境监理试点。

二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顺德区将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根据环境承载力,严格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产业发展、生态安全格局。省环保厅则指导顺德区开展生态红线的划定,支持顺德区开展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的划定。

三是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一方面,顺德区大力引导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生态化升级改造,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同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推行区域或社区循环经济综合性试点,在电镀、家具等重点行业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工业园,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另一方面,省环保厅支持顺德区创建1至2个省级绿色升级示范工业园或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四是推进环境污染防治。顺德区将从推进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快建设土壤生态安全监控系统、加快建设环境监管预警体系等方面进行多项优化与改革创新,而省环保厅也将对顺德区加快饮用水源地整合及水环境综合整治、VOCs达标整治试点示范以及黄标车淘汰给予支持,指导顺德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建设环境监管预警体系。

五是建立生态文化体系。顺德区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公共教育和专业培训,加大媒体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注重保护和修复岭南水乡特色文化、古建筑等原生态文化,确保城市发展和历史文明的有效传承。省环保厅也将在顺德区开展公众、媒体环保宣教活动,以及绿色学校、社区和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探索“顺德模式” 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省环保厅与顺德区政府合作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于创新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省环保厅厅长李清在签约仪式上掷地有声。

他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顺德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率先创立了经济发展的“顺德模式”。近年来,顺德区以生态区创建为载体,积极实施“青碧蓝绿”十年环保工程,强化推进“美城行动”,在环保统筹机制、责任考核、生态细胞工程、环境网络执法等方面都有新突破,实现了生态环保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也为省厅与该区合作共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奠定了基础。

李清强调,省环保厅与顺德区政府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强双方合作,推动顺德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创新,为广东乃至全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经验,形成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对此,陈敏在接受采访时也透露,在顺德区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区,一方面是顺德已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同时在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和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另一方面,顺德区已率先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后,可向珠三角乃至全省、全国推广,并可发挥其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签约仪式上,佛山市副市长许国对顺德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近年来顺德区在生态综合整治工作方面成绩显著,走在全市前列。2013年,顺德区在全年的环保考核排名中位居前列,并率先通过了创建广东省生态区技术核查。因此,佛山市政府对顺德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充满信心。

顺德“蓄势待发”重点推进

笔者从签约仪式上获悉,根据合作协议,省环保厅与顺德区政府将会分别成立工作协调小组,并定期召开协商会议,省环保厅将在政策上给予全力支持,顺德区将把任务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在协议框架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落实协议的项目安排、时间节点要求及具体工作措施,并抓紧组织实施。合作双方约定,要适时总结经验,及时加以推广。

对此,许国表示,顺德区与省环保厅共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既要立足长远,抓好规划,又应着眼当前,分步实施。现阶段顺德将重点开展四项主要任务:

首先,围绕共建目标,与省环保厅建立顺畅稳定的工作机制。顺德要在省环保厅的指导下,尽快搭建专门组织架构,为共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完善协商机制,充分借助省环保厅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及时协商解决在创建工作中所遇到的重大难题。

其次,加强统一部署,找准工作落脚点。顺德区环境管理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抓好工作部署,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细处、抓到实处。并且,要及时总结,形成经验做法,为其他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范文第4篇

一是提高站位。湖州市把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列入“五水共治”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先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二是找准定位。把水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定位为保障水安全、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改善饮用水六个方面,所有的建设工作都紧紧围绕这六个方面展开。三是明确任务。制定了《湖州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实施“1346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梳理细化了21项工作任务。

开启水生态文明建设“主引擎”

一是加快实施一批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加快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四大重点水利工程。目前,太嘉河、环湖河道两项工程已全线开工建设;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二是加快实施一批截污治污工程。累计实施了4座供水水库水源安全保障,16条清洁型小流域建设,199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了227.5公里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149家重点污染企业整治提升和38座废弃矿山治理。三是加快实施一批引水调水工程。实施东太湖取水工程,配套供水管网已完成35公里建设。加快实施农田水利五项标准化工程,完成机埠改造335座,山塘整治39座,农田渠道改造292公里,建设喷微灌区面积0.9万亩。

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力”

一是建立河道生态建设机制。制定《湖州市农村河道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实施细则》、《湖州市河道生态建设技术指南》,推广应用生态护岸、生态浮岛等新技术,建设一批“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二是深化河道长效保洁清淤机制。出台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有关规章制度,采用无人机航拍等新手段加强督查考核。开展全市新一轮河道清淤工程,制定了《湖州市河道清淤工程管理实施细则》,确保淤泥科学处置。三是完善水库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水库水源地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对水源保护生态补偿。

生态文明工作要点范文第5篇

今天召开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暨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很重视,虽然未能亲自参加,但专门作了批示。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大精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是在总结近年*林业工作的基础上,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化和推进,必将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刚才,清和同志回顾总结了近年林业工作情况,对*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我完全同意,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有关区、县级市的领导也作了典型发言,值得学习借鉴。下面,我三点意见:

一、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党的*大报告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首次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林业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对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

(一)要牢固树立以思想大解放促进林业大发展的观念。

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全市正在深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务求通过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就林业建设而言,解放思想,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现代林业的定性定位。要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高度看林业。多年的实践反复表明,林业是生态之本、和谐之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特别是发展环境承受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实,确有必要跳出林业看林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和实际行动。解放思想,还要全面查找、整改当前影响林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既要保护好又要利用好,尤其是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森林公园保护建设的问题;如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体规划、分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问题;如何加快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在发展中解决林场的历史遗留问题,实现林场持续稳定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积极寻求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务求实现用新理念指导林业发展,用新机制解决林业发展,用新方法推动林业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推动林业生态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二)要充分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的第一要务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大量事实表明,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造福人民群众、荫及子孙后代的大事业,其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十分巨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森林作为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能源库,通过城市森林建设,能够增加城市的环境容量,能够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二是通过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三是通过建设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促使人们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厚重的文化支撑。近年来,*通过城市森林建设,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央媒体专题进行了宣传报道,发挥了示范作用。我们要继续总结经验,坚持林业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根本宗旨,以“青山绿地”等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着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生活空间,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三)要切实增强发展现代林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随着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林业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就明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去年9月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主席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党的*大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更是为今后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地位,赋予了重任。同时,从世界眼光来看,与日本、芬兰、莫斯科等世界林业发达国家、城市相比,*林业还有一定的差距。所有这些都警示我们,必须切实增进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现代林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因此,为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应对林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快*现代林业发展,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林业、了解林业、支持林业;尤其是林业系统的同志要善于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创造性地开展林业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胜任林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才能不断完成林业所承担的越来越繁重的历史责任,也才能为我市建设“两个适宜”生态城市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二、全力推进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对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发展观念,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下决心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在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要在巩固“青山绿地”一期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实施青山绿地二期“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城市森林建设力度,努力提升*城市生态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一)统一规划,科学布局。

“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是我市2010年举办“绿色亚运”,建设生态城市的重大战略部署,重点是对城市主要出入口、城市主干道沿线和亚运场馆周边等重要地段实施绿化建设,规划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各有关部门和区、县级市政府;具体的实施方案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完善后下发实施。各区、县级市和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市的规划方案,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好配套资金,明确工作责任。要根据市林业局先期预下达任务的安排,提前做好今年建设项目的租地补偿和苗木准备等前期工作,以便依时开展工程招投标和种植工作,加快工程进度。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花城特色,搞好每一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整体功能强、局部景观多样、色彩丰富的城市森林景观,逐步形成多功能的有特色的森林生态体系。

(二)分类指导,重点推进。

要结合城市绿化现状,分类指导,重点推进。一是抓好景观林带的建设升级。在“青山绿地”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针对部分新建的主干道沿线还没有绿化,以及部分原有主干道林带存在不连贯和不够宽的问题,重点在*东、南、北方向建立完善和拓展8条50-100米宽的道路林带,串联重点亚运场馆、森林公园、绿色生态旅游景点,形成标志性、贯通城乡、生态高效、景观优美的城市绿色廊道。二是抓好城市主要出入口景观节点建设。在*主要城市出入口、重要主干线交汇点、公路收费站周边等门户地段,结合周边地形地貌,运用植物群落绿化模式,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营造富有岭南特色、展现*绿化水平的生态型绿化景点,打造标志性“绿色门户”。三是抓好重点地段的森林景观资源整合。对城市主要出入口、主干道路沿线和亚运场馆周边重点地段的农田林网、零散菜地、农村四边地和风水林、森林公园、丘陵山地及水系绿化等进行升级改造和整合,形成具有岭南水乡风貌特色的森林景观。四是抓好绿色生态景观标识系统建设。梳理*各类生态旅游资源和绿化建设成果,结合科普教育及城市自然人文景观、公益设施介绍,设置路牌、标志牌和绿色生态地图,形成一套完善的视觉标识系统,直观地向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展示城市绿化设施、人文景观,倡导“绿色亚运”、绿色生活理念。

(三)加强检查,保证质量。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在实施“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中,必须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把保证质量放在第一位。要坚持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和管护,都要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控制工程建设成本。要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的监控、检查和监督,把质量管理落实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标投标、作业施工等各个环节,切实把好质量关。要注意总结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查找不足,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抓好检查验收。对,延误工期和造成质量问题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切实抓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项工作

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六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已进行了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目前我国最高级别的政府论坛,并已发展成为亚欧国家展现各城市生态环境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四个省会城市已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殊荣。*年争办论坛和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的竞争异常激烈,包括*、*、*、*、*、*、*、*等,全国已有14个城市正式申报。

我市自*年初*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创森”工作。一是通过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大力营造城市森林,全市森林总量显著增加,森林布局渐趋合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项绿化指标达到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张广宁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实施方案,统筹全市“创森”工作。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局的重视支持。去年8月由张市长亲自带队到北京向国家林业局汇报我市“创森”工作情况,争取了国家林业局的指导支持。国家“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全国政协环资委和国家林业局联合调研组到*进行前期考察调研,对我市城市森林建设和“创森”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意义大、影响大,有利于举办“绿色亚运”、提升国家形象,为全国大中城市生态建设起示范幅射作用。年前,“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关于组织宣传*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典型的请示,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政协报、中国绿色时报等9家中央媒体专题对*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朱小丹书记亲自会见中央媒体,这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目前,我市“创森”工作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密切配合,扎扎实实抓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举办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各项工作。

(一)对照“创森”指标巩固提高绿化水平。

结合“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春季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各区、县级市要对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绿化、美化水平。一是针对去冬今春长期的冻害和阴雨天气带来的影响,迅速组织林业绿化受害情况摸查,开展救灾复绿工作,抓好春季森林防火工作。二是对城区和主干道沿线建筑工程闲置地、农村弃荒地,可通过政府资金补贴和苗木、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鼓励业主单位种植速生绿化树种,尽快绿起来。三是加强重点地段绿化养护建设,尤其是要抓好主要进出口公路林带和城乡结合部绿化保护、查漏补缺,提高林带的连通度和绿化的完好度,以良好的绿化、景观效果迎接国家“创森”专家组的考核检查,展示*的生态形象。

(二)大力营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良好氛围。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是依托“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来开展的。由此可见,加强宣传是“创森”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和最重要的内容。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创新宣传手段,营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结合城市发展、城市森林建设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系列宣传活动。要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力争举办首届全国“生态文明论坛”,进一步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力。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社会环境,形成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的强大动力,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发挥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全力筹办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今年*要力争办好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由于往届论坛的水平高,而今年申办竞争又十分激烈,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尽早筹划,争取支持,全力办好。尤其要在以下几方面凸显特色、办出水平:一是明确“论坛”的目标与定位。把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办成具有“*风格、岭南特色、中国水平、世界潮流”的高水平论坛,借此展示*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和良好形象。二是突出“论坛”主旨。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主题,将论坛与生态文明和关注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城市森林建设以人为本的实质。三是突出“论坛”创新。结合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继续解放思想、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配合*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探讨创新型城市生态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新措施。四是凸显“论坛”的国际性。适时组织有关管理、科技人员赴国内外先进城市考察访问,学习建设、管理城市森林,改善民生的现念;邀请有关国际组织、外国城市,尤其是20个*友好城市的更多专家和官员参加论坛,进一步扩大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国际影响。

(四)尽快制定*森林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