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苏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 有效教学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受快餐文化及高考导向等因素影响颇大,从家长到学生,从学校到个人,有诸多急功近利的因素。比如很多人以为诗歌板块难度颇大分值不大提高又不快,与其因小失大,不如花力气于所谓的“有用”板块,诗歌教学因而门庭冷落处境尴尬。

加上江苏高考采用3+2模式,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导致部分教师忙于应对课务,疏于自身语文素养的维护提升,陷身诗歌理性与空洞的说教中而不自知。为教而教,应试而试,诗歌教学的课堂被程式化成一潭没有审美情趣和创新涟漪的死水。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本应是有着一道道精美佳肴的满汉全席,现在却让学生食之无味甚至倒胃,课本沦为仅是名句默写的载体,这样的诗歌教学其有效性从何谈起?可叹可悲!

语文本质的要求是张扬人文精神,有效的诗歌教学应传承诗性文化。如何让诗歌教学活色生香?作为奋斗于一线的教师,我们在努力探究摸索,且走且吟,期盼踩出一条坚实的实践之路。

一、预设有法

诗歌因其文本凝炼蕴藉的特殊性,课前预设时需深入研究学生的审美规律,预估学生的审美心理与需求,研读并整合教材,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来。

1.储备充分了解

有限的课时里追求教学的高效,势必要求教师上课前对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需要有所了解,了解他们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如已学过的诗词篇目、掌握了的赏读手法、学诗的最大障碍及内心最大期盼等。教师做到对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了然于心,才能有的放矢,衔接好新旧,架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比如,笔者初上高适的《燕歌行》时,出于对学生能力的未知,设计了两课时,把较多时间用于字面疏通上,结果既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又拖沓低效。后来再上时,我先让学生预习,做到大意了然、难点划出,并将未知的问题在课前进行归类整理,课堂上略讲已知,重点分析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整节课学生一直思维活跃充满活力。因此,备课时备好学生,诊断并分析学生情况,方能避免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

2.教材有效整合

《唐诗宋词选读》共辑录唐诗31首及宋词32首, 其中39首要求精读,篇目众多。若以时代为序逐篇单独教学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易使课堂枯燥乏味。因此笔者尝试以作品题材或风格等方面整合教材归类编排,便于教学时开展比较鉴赏,达到举一反三的迁移效果。如把《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友人》等整合成“离别诗”专题;而“咏史怀古诗”专题则有《滕王阁》、《与诸子登岘山》、《咏怀古迹其五》、《西塞山怀古》等。

再如学习杜诗时,顺着他人生经历的四个时期――读书游历期、困守长安期、陷贼为官期及漂泊西南期,把教材原本顺序为《兵车行》《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客至》的篇目调整为《兵车行》(751年)《客至》(761年)《旅夜书怀》(764年)《咏怀古迹》(766年),并结合初中已学的《望岳》(736年)和《春望》(756年)两篇,为让学生更形象体会杜甫是怎样因时代变化而由胸怀大志乐观自信而变得忧国忧民沉郁悲愤的。

3.学案精心设计

充分的自主学习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师需在精心设计学案上下功夫。

以整合后的边塞诗为例,学案设计如下:(一)预习学案,内容包括边塞诗专题解说、常见意象、主要思想内容及解题技巧。(二)课堂学案:个人独立完成课本篇目学案《从军行》、《燕歌行》,小组讨论完成《兵车行》的鉴赏,交流并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对困难之处进行点拨,合作完成拓展训练柳中庸《征人怨》和王昌龄《塞下曲》。(三)拓展学案:总结鉴赏方法,以陆游的《诉衷情》、陈羽的《从军行》和马戴的《出塞》来实战演练,通过层层活动,消除学生学习边塞诗的盲点,有效地达成了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预设都能很完美地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因此及时的反思与修改教学设计很有必要。笔者所在学校有“一课一思”的备课要求,个人觉得这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有帮助的。

二、生成有味

再得法的预设亦非万全良药,课堂开展是教学的重心所在。它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战斗”,离不开学生的全员驱动。教得有章有味与学得主动有趣二者完美结合,方能形成磁场产生合力效应来。

笔者任教学校是一所农村孩子居多的县级四星高中,学生中能课上认真记老师所讲、课后机械背诵记忆的多,但真正喜好古诗词而主动学习的少,个性意识和自主参与度也有所欠缺。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灵动而有效的课堂,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量。

1.凸显个性,诗意解读,提升课堂掌控度

诗歌教学中,教师自身若热爱诗词有深厚文化底蕴固然是好,但若不是,也只要坚持个性,扬长避弱,一样能上出自己的风格,构建适合自己主导的诗意课堂。

例如课堂之上,长于朗诵之师,可示范吟咏感受音韵体味情感;喜好摄影之师,可图文并茂调动视听营构情境;颇有才思之师,可品味咀嚼推敲词句指导再创;幽默风趣之师可设悬激趣,平和谨严之师可置疑深思,朴实内敛之师可引学生静心体味,睿智犀利之师可领学生评比古今……教师个性意识越强,越有激情与创造力来掌控课堂,敦促诗歌教学的有效推进。

再如,初上《唐诗宋词选读》,就迎来长诗《春江花月夜》,历年来学生难学难背的反馈不绝于耳。教师若停留于强调此乃“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学生未必甘心“卖帐”。笔者在细读全诗后发现了一组有趣的数字,于是课上就有了这样一番对话――

“《春江花月夜》何以能‘孤篇盖全唐’?老师有个惊人发现,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你们看全诗出现了几次‘月’?”

“15次!”

“那意味着什么?”

心领神会,齐答之:“十五月圆。”

“‘江’出现了12次,又有什么含义?”

一学生解读:“一年有十二个月,江水月月奔腾不息。”

随后,学生主动发现:“老师,‘春’出现了4次,那就是一年四季;“花”出现两次,那就是意味着花开与花落。”

师总结:“原来不经意的数字背后,有着诗人独运的匠心,难怪这江月能照耀千古,这孤篇能盖过全唐啊。”

2.注重参与,平等对话,激励课堂投入度

唐诗宋词的教学课堂,应是一个注重个性化赏读的诗意课堂。正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体现在关注学生学生精神世界的涵养与鉴赏能力的提升上。教师需要以注重参与,平等对话的理念来引领,以激励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投入。

如因朦胧诗人李商隐其诗歌主题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上《无题》(相见时难)时,回顾所学《锦瑟》之悼亡说、令狐青衣说、自伤身世说及纯粹咏瑟说等就主题指导学生展开探讨。最终形成答案:一是爱情说,写出了男女双方相见的不易,遭受外力阻挠而分手的无奈;二是“上书令狐”说,是诗人向当时权贵乞怜的阿谀之词;三是阐明人生哲理,抒发自己面对逆境的态度……学生参与进来平等对话多元解读的过程,正是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对作品的感知与理解加深的过程,所以,即使有学生出现“误读”,像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是消极思想的流露,杜甫的《咏怀古迹》是赞扬王昭君对各民族团结的贡献等,也要表现出对学生的个体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的尊重,而后在赏读思辩培养共识。

又如今年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正值雅安七级地震,与汶川地震五周年纪念。因此设计了“人生无常,感伤一路行走的忧伤”环节,追忆生命中那些温暖过自己又消逝在无情岁月里的人和事。让学生带着自己对生命的体验走进苏轼的亡妻之痛,将真实的生命感动融入词作诵读之中。这堂课上,笔者几度因学生的真情发言而红了眼眶,这种课堂效果相信是再透彻的手法剖析、再前卫的理念引导都无法企及的。

三、拓展有择

刘国正先生曾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泥墙,应是多孔的海绵。”有效的拓展衔接了课堂内外,正如海绵的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将唐诗宋词的课堂教学打造得有血有肉。只是必须记得要有所择地拓展。

1.紧扣文本,重点拓展

纵观整本《唐诗宋词选读》,李杜苏辛是重点。正如淮南中学袁夫石所云,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要结合《蜀道难》《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解读《兵车行》要联系《石壕吏》《新婚别》,体味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须探究章氏原词《水龙吟》,鉴赏稼轩词得延引《白雨斋词话》和《艺概》,以增加知识储备,向纵深探究。

2.注重实际,强化迁移

比如在上苏轼的《江城子》一词时,为加深学生对原诗作的理解感悟,笔者设计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苏轼对妻子诉说 “凄凉”。目的通过仿写这一手段,变把课内的“用”延伸拓展为课外的“用”,学会知识的迁移。学生习作相当出彩:“我以为,十年的时间已经很长/长到我能够把你,把你遗忘/可昨日被雨淋湿的那梦一场/却轻易地戳穿了我的忧伤/原来,这十年的时光/只是把我的思念冲刷得越发明亮/我依然记得,那一天,临窗梳妆/我为你贴上的,那最后一抹花黄。”

3.立足本土,活动激趣

笔者所在地吴江,是江南胜地文化名城。借着学习《唐诗宋词选读》的东风,带领学生开展了关于“唐诗宋词里的美吴江”的研究性学习。如赵嘏的《长安晚秋》中有“莼鲈之思”的典故,吴江古名“鲈乡”,莼菜羹、鲈鱼脍正是家乡美味;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中有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吴江震泽思范桥相传正是范蠡携西施出游的渡口;而松陵垂虹桥更留有姜夔吹箫小红轻唱“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过垂虹》)的动人故事……立足本土,联系名人名胜,让学生在可触可感的地域文化中更深入地鉴赏古诗词,感受家乡浓厚文化气息。

当然,不同学生知识储备、性格兴趣等亦不同,故有效的拓展延伸需考虑学生实际,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注重个性,因材施教,方能知识的拓展迁移中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

点燃思维的火花,走进古典诗词教学,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借着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采撷到的片片,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2.《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参考书 [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肖成全.有效教学[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4.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宋其蕤.语文教学美学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7.沈茂生.接受的缺失古典诗词鉴赏的文化沉思[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 .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预设;生成;调动;热情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预设,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让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但绝不是只有周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筛选与把握来自学生的非预期的有教学价值信息,激活、运用这些资源,促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镜头:

《长江之歌》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歌。我想以它作为一节创新活动课的基础,创编演唱、演奏、舞蹈等形式,营造欢乐的气氛,体验母亲河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丽景象,生动优美、惟妙惟肖。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上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安排了一系列可以让学生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我感觉信心十足:这节课一定很精彩!

上课了,当我在课件上出示《长江之歌》时,不知谁来了一句:“老掉牙”紧跟着趴下睡觉的睡觉,看课外书的看课外书。说这句话的××是班里最顽皮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而且喜欢搞破坏。刚开学班主任就向我提过他,平时的音乐课我都特别留意他。我向发出声音的地方望去,只见××趴在桌上睡觉。我看了万分恼火,简直有点气急败坏。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所有目光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有审视的,有担心的,还有幸灾乐祸的,好像都在等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解决问题:

我的头脑飞速运转着,寻找处理眼前被动局面的办法。越在关键的时候,教师的言行越要冷静,我时刻提醒自己。我静静地看着他(他已抬起头),想从他脸上找出一些隐藏在内心的动机,他稚嫩的脸上挂着一些“无所谓”“不想学”的笑容,游移不定的目光掩饰着些恐惧。我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微笑着对他说:“你是不是不喜欢长江,那你可以告诉老师你喜欢什么吗?”他一愣,又故意刁难地说:“张雨生。”这时学生都静静地注视着,看我怎么做。我笑着对学生说:“那我们就一起想想,张雨生赞美过长江吗?”“大海!”××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好,你能把张雨生的《大海》奉献给大家吗?”听我这样说,××有些腼腆起来。见此情形,我立刻提醒大家:“同学们,掌声欢迎他为我们演唱张雨生的《大海》。”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同学红着脸成功地演唱了《大海》。我趁机表扬了他。“是啊!大海有时风平浪静,充满诗情画意;有时却波涛汹涌,涛声如雷。无论是柔、静,还是雄壮,都是一种美!是一种力量!音乐世界中的大海更富于诗意地展现它博大的胸怀与澎湃的激情,涌动着人类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同样,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也有它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丽景象。同学们难道不想了解一下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长江吗?”“想!”同学们的热情高涨起来。我也就此与同学们一同学习了《长江之歌》。

学习完《长江之歌》根据刚才××的表现我灵机一动说:“你们还知道哪些歌曲赞美过我们美丽祖国的大好河山呢?”“《青藏高原》《听海》等等!”边说还边唱其中的旋律。看此情形我提议他们把自己这些熟悉的歌曲完整演唱出来。学生们的兴致越来越高,此时的课堂已成了小型演唱会。就这样,所剩的半节课时间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学生们都觉得不过瘾,走出教室时还嚷着时间太短了!

感想:节外生枝,造就精彩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3篇

建党节歌咏比赛活动方案范文一为了活跃公司职工文化生活,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唱红歌,唱正义之歌,宏扬企业文化。公司举办以“党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歌咏比赛。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现将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比赛主题:党在我心中

二、比赛时间

三、比赛地点

四、参赛对象

五、比赛形式:以部门为单位的大合唱比赛

六、评比方式

1、评奖要求:评委当场打分,当场宣布评比结果。注:在评委打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总分为该班最后成绩。

2、奖项设置:奖项设置

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七、评分标准:

1、出入场井然有序、队形美观;

2、服装整洁、统一;

3、指挥动作自然大方,节拍正确;

4、演唱队员台风良好,表情丰富;

5、演唱技巧:能准确地把握音准节奏,咬字准确、

吐字清晰,演唱的歌曲必须完整流畅,声音整齐、音色统一,无中途重唱、停唱现象,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歌曲的情绪,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

6、艺术处理形式新颖,有创意。

八、比赛要求:

1、在下列曲目中选择两首歌曲参赛。

《义勇军进行曲》《国际歌》《东方红》《爱我中华》《五月的鲜花》《我的中国心》《团结就是力量》《十六岁的太阳》《我们走在大路上》《我和我的祖国》《党啊,亲爱的妈妈》《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八路军进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毕业歌》《明天会更好》《红梅赞》《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珊瑚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南泥湾》《松花江上》《唱支山歌给党听》《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红星照我去战斗》《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2、各部门班根据情况自备伴奏。

3、各部门严格遵守赛场内外的秩序,参赛演唱中不得大声喧哗和走动,适时鼓掌。

建党节歌咏比赛活动方案范文二为纪念“七一”建党节,歌颂伟大的共产党,激发全体学生爱国爱党的热情、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决定开展“童心向党”歌咏比赛。现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童心向党”

二、比赛时间:20XX年7月5号下午(星期五)

三、比赛地点:楼前广场

四、参赛对象:全校学生

五、领导小组:

组长:王金良

副组长:高小军、李锋

组员:李溢良、索龙、牛江涛、王自发、王瑞龙、各班班主任

六、奖项设置:

全校共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七、参赛注意事项:

1、每个参赛队演唱一首歌颂党、歌颂祖国歌曲,于7月4日前将参赛曲目及配音资料一并报送政教处。

2、要求各班全员参赛,服装整齐统一,有指挥。

3、音乐伴奏形式由各参赛班级自行准备,并于7月4日前上报政教处。

4、比赛顺序由各班赛前抽签决定。

八、主持:牛江涛、付瑞瑞

九、评委:高小军、李锋、李溢良、王自发、王瑞龙、郭俊义、赵楠

十、成绩核算:杜亚萍、王芳

建党节歌咏比赛活动方案范文三为了庆祝建党94周年,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激发教师的爱国精神,展现广大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向党的生日献礼,同时结合“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我园将于“七一”期间举行教师歌咏比赛,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比赛时间:20XX年7月1日

二、比赛地点:综合活动室

三、参赛人员

按段组分为五个组:大段组、中段组、小段组、后勤组(行政组按人员比例参与四个组的比赛)

四、活动细则

1、参赛歌曲:各组选取党的之后围绕实现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的歌曲,可以从《100首爱国歌曲大家唱》歌曲集和唱响中国活动推出的歌曲中选取。

2、演唱形式:各组需准备两首歌曲,以小组唱或合唱的形式参赛。

3、赛前以抽签形式决定参赛顺序。

4、团支部组织团员教师演唱歌曲《志愿者之歌》,作为开场表演,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演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结束表演,这两首歌不参与评比。

五、评分标准

(1)演唱的歌曲完整流畅,声音舒服、自然、圆润,无唱法上的毛病,无中途重唱、停唱现象。

(2)演唱者声音整齐、音色统一,综合乐感好,有较强的理解表现能力,能充分表达歌曲的内容。

(3)音准、节奏、音乐理解能力强,演唱的感情到位,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歌曲的情绪,与歌曲伴奏配合默契。

六、奖项设置:通过评比确定两名优胜奖。

七、有关事项安排。

1、确定主持人一名,(胡华娟)

2、分数统计、奖状书写(郑建辉)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乌台诗案;苏轼;政治观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61-01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是不能失败的,否则曾经一切不同的意见都将成为“逆反”之言。元丰二年,北宋王朝爆发了一场新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而主角却是享誉文坛的大文豪苏轼。本文主要从诗案中所涉及的问题诗的解读出发,归结苏轼在“乌台诗案”中所表现出的政治观,笔者以为 “民本”思想始终贯串于苏轼此前的政治态度中。

一、乌台诗案始末

“乌台诗案”的最终爆发有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早在苏轼通杭州时,沈括到浙江考察农田水利法的执行情况,窃将苏轼此期的诗歌抄录,还朝后奏说苏轼的诗歌存在反对“新法”的隐语,然而此时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震怒。

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被任命到湖州为官。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写道:“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由此几句可以看出苏轼生不逢时的困苦之感,也正是这种消极的态度,使得“新法”人士对苏轼表示强烈的不满,纷纷上章弹劾苏轼,指责其诗文中的“讥讽文字”是“愚弄朝廷”,要求皇帝将其下狱。正是这种政治形势,迫使神宗在全面考虑后降旨将苏轼逮捕到御史台。七月二十八日,皇甫遵到湖州逮捕苏轼前来御史台。据《宋史》卷三百四十六《陈师锡传》:“轼得罪,捕旨台狱,亲朋多畏避不相见,师锡独出饯之,又安辑其家。”透过这段话,我们看到了苏轼此时对世情冷暖的体会之深。而通过《坡评传》中 “有人说途中坡曾想自杀。根据他自己给皇帝上的奏章上说,在扬州渡江时,他想跳入江中。但按孔平仲的记载,开船之后不久,船停在太湖上修理船桨时,他想跳水自杀。”这样一些文字,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对人生的担忧。

八月十八日,苏轼终于到京并直接下狱,为期130天的文字狱爆发。八月二十日开始对苏轼进行审问。直至十月十五日,“乌台诗案”终于侦破完毕,在其数十篇作品中找出“谤讪”诗句60余处。另外, 还牵连出包括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等二十九人。十一月二十八日,乌台诗案以“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结案。

二、诗歌所展现出的政治观

熙宁五年(1072)至熙宁七年(1074)这几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目睹了老百姓在繁重的差役赋税和各种自然灾害等多重压力下的痛苦生活,于是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痛苦的诗歌,表达了与民同忧之情和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如其《山村五绝》、《八月十五观潮》、《寄子由》、《寄刘孝叔》等,而透过这些涉案的诗歌,笔者以为恰好体现出苏轼 “民本仁政、惠民利民”的政治观,下面就部分诗歌进行分析说明。

如《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其四)“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其五)“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钱塘江的秋潮天下闻名,而当时盛行的弄潮儿的潮头表演更是吸引了历史上很多骚人诗客的目光,但他们往往着眼于钱塘潮的汹涌澎湃与弄潮儿的惊险技能,很少去关注弄潮儿的生命。东坡在这首观潮诗中直接切入了“民生”主题,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二句,表面上似乎是颂扬英明的当朝统治,实质上是在刺讥朝廷这种不顾老百姓生命的卑劣行径。他认为,如果当朝统绐者真心爱护百姓,是不会听任弄潮儿“吴儿”在危险的浪涛中游戏生命的。再如《山村五绝》(其二)“烟雨骷θ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据《诗谳》中说“此诗意言是贩私盐者多带刀杖,故取前汉龚遂令人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刀佩犊。意言但得盐法宽平,令民不带刀剑而买牛犊,则民自力耕,不劳劝督。以为讥盐法太峻不便也。”而在(其四)“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则主要是说青苗法使得农民在一年中因交了利息生活处于极度窘迫之中,但部分人却获得了大量的不法收入。从而表达了他对青苗法的强烈不满。同样在《赠孙莘老》、《寄子由》、《和李常韵》等诗歌中苏轼同样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尽管这些诗歌成为了“乌台诗案”的导火索,并致使苏轼的政治生活中遭受巨大的打击,其性命也险些因此丧失,但这些诗歌中所体现的对于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国家政治的深切关注,即其“民本”思想却无处不在,其“人民性”的政治风范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无愧于其“文豪”的赞誉。

参考文献:

[1]苏灿,张忠全.苏轼为官之道[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5篇

云南作为中国最边远的省份之一,它有着极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貌及气候类型。无数的高山峡谷屹立着壮丽的雪峰,纵横交错的大江大河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养育了26个民族,造就了丰富而奇异的人文环境,从而也导致了一种最重要的人文价值的产生――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平。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使各民族得以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没有这种价值观要想在这个地区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自古以来,和谐、原始,自由的土地上就并存着各种不同的宗教、习俗、文字、歌舞和工艺。即使在走向世界的今天,即使汉文化早已渗透到高原的各个峡谷和村落,但是带有各民族烙印的文化精神仍然顽强彰显着它独特的差异和鲜明的个性。

壮族是一个热爱歌唱的民族,电影《刘三姐》几乎成为了中国山歌的代名词,壮家的青年男女只要一张口,歌声就能随口而出,天上、地下、人问的万事万物信手拈来,男女对唱,一问一答,几天几夜也唱不完,多少美好的爱情故事在歌声中开始,在歌声中自头偕老,歌伴人生就是壮族文化的精髓。

循着歌声人们发现了坡芽――这个美丽而静谧的村庄。在壮语中,“坡芽”即“山花烂漫的地方”。坐落于滇桂结合部右江上游地区富宁县剥隘镇的大山之中。坡芽也不例外,人们同样以歌唱表达内心的情感,消磨闲暇的时光。经过千百年的磨砺,一首首体现着细腻如丝、柔情似水、才思敏捷的情歌在这个小村世代相传,成为远近闻名的歌村。

如此众多的情歌又是怎样传承的呢?2006年,一个不经意的发现,颠覆了世界文字的发展史,百年传唱的神秘文字――《坡芽歌书》终于浮现在世人面前。《坡芽歌书》,81个图案,81首山歌,762行歌词,抒情到极致,浪漫到极致。“骆越族群原生自创的图画文字,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一组来自壮乡的爱情密码,随着古朴的曲调和诗一般的歌词,诗情画意般地飘过开满黄饭花的山坡。

发现来自于歌手农风妹家中珍藏的一块宽约一尺,长二尺余的白色土布,上面绘有月、星、树、枫叶、犁、斧、禽、马、人、衣、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每个符号大小约一寸,由仙人掌的汁液绘成,被当地人称为“布瓦吩”,即“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农凤妹介绍,这是她们的一本歌书,每一幅图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山歌,这块布上的图案记载的是81首壮族情歌,每个图案以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物象描绘记录,只要见到这个图形。即可诵读整首山歌。在农凤妹的记忆中,小时候学唱山歌时,祖母手把手在地上教她画这些图案以帮助记忆,久而久之,这些图案符号便深入心中,每唱一首歌,脑子里就会有一幅图案,这种记录山歌的方法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