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1篇

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议论性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哲理散文等。与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相比,议论性散文写法上更为自由灵活,往往是随兴而生,有感而发,它并不集中记叙某人某事,也并非倾尽笔力抒发主观情感。议论性散文表现的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的洞察及由此而获得的一种灵感和才思。它与抒情性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性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性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议论性散文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能以情动人,又能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炉。议论性散文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由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现象等引起的感想。议论性散文将议论、抒情和记叙有机融合在一起,行文自如,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鉴赏目标】

一、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寻情,仔细体会议论性散文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二、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但是,在分析和鉴赏议论性散文时可以借用分析议论文的一些方法,如分析文章中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用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评价议论性散文中所用的技巧,但也应注意议论性散文常将抽象理论融入生动事例中解说这一特点。

三、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彩和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经典阅读】

锻造心情

毕淑敏

心情好像一种很柔软的东西,经常因了自然界的风花雪月或是人世间的阴晴冷暖,剧烈波动着,蛛丝般震颤飘荡,无所依傍,哪里用得上“锻造”这样充满金属音响的词呢?

心情于我们是那样的重要。健康与美丽,如若没有一份好心情,犹如沙上建塔,水中捞月,一切都无从谈起。心情与我们形影不离,不,它甚至比影子的追随还要固守得多。光不存在的时候,影子就藏在深深的黑暗中了。只有心情牢牢粘附在胸膛最隐私的地方,坚定不移地陪伴着我们。快乐的人,在黑暗中也会绽出笑话;凄苦的人,即使睡着了,梦中也滴泪。

心情是心田的庄稼。只要心脏在跳动,心情就播种着,活跃着,生长着,更迭着,强有力地制约着我们的生存状态。可能没有爱情,没有自由,没有健康,没有金钱,但我们必须有心情。

心情是我们的收割机呢!如果你懊丧,收获的就是退缩畏惧和一事无成;如果你落落寡合,只一味地倾诉苦难,朋友最终会离去,留你孑然面对孤灯;如果你昂扬,希望就永远微茫地闪动,激你前行;如果你百折不挠,生活每一次把你压扁,你都会充满了韧性和幽默地弹跳而起,螺旋向上;如果你向每一丛绿树和鲜花打招呼,它们必会回报你欢笑与芬芳。

如果你渴望健康和美丽,如果你珍惜生命每一寸光阴,如果你愿意为这世界增添晴朗和欢乐,如果你即使倒下也面向太阳,那么,请锻造心情。它宁静而坚定,像火山爆发后凝固的岩浆,充满海绵状的孔隙却坚硬无比。它可以蕴涵人生的苦难,但绝不会被苦难所击碎。它感应快乐的时候如丝如弦,体贴人间的每一分感动;它凝重时如锚如链,风暴中使巨轮安稳如磐。它在一次次精彩的淬火中,失去的是杂质,获得的是强韧。它延展着,包容着,被覆着我们的神经,保卫着我们精神的海洋与天空。它是蓝色澄清的内心疆域,在那里栖息着我们永远不疲倦的灵魂。

让我们的成品——沉稳宁静广博透明的心,覆盖生命中的每一个清晨和夜晚,从此不再与外界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再因身体的顿挫不适而万念俱灰,不再因生命的瞬忽飘逝而惆怅莫名……

人生因此健康,因此美丽。

愿你永远有个好心情!

(选自《话说心情》)

灵犀一点

毕淑敏告诉我们,心情是可以锻造的,经过水与火的锻打,经过风与雨的洗礼,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澄澈,变得明净,变得纤尘不染。带着这样一份心情,行走在人世间,就不会在荣辱得失中纠缠,就不会在是非恩怨中计较,就会变得淡定从容,就会变得豁达大度,而身边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眼中美丽的风景。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寸光阴,为这个世界增添晴朗和欢乐,让我们面朝大海,去欣赏春暖花开。

【时文速递】

在一盏很小的灯里,住下

朱成玉

夏日的夜晚,路灯下面,成群的蛾子恣意飞舞。

仿佛一个节日。

如果蛾子们可以歌唱,整个城市将陷入歌的海洋,难以自拔。

蛾子们的生命是短暂的,有的甚至是朝生夕死,但它们并不为自己短暂的生命哀叹,而是尽所有的能力来庆祝、来狂欢,直到精疲力竭。

它们在享受生命。不浪费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凌晨之后的露水很冷,会凉却它整个身心。但是蛾子并不退缩,依然在夜里飞奔、狂舞。最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盏很小的灯,然后收起翅膀,安然睡下,去赶赴命运的再一次轮回。

蛾子们的狂欢让我动容。在上帝面前,我们同样是渺小的,如同这飞蛾。而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呢?股票、住房、隐私、考试……这一切仿佛生命之海中的一个个暗礁,随时可以令你的快乐搁浅。

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的烦恼?

蒸汽机发明导致的交通工具迅猛发展,极大地扩充了人活动的空间。但谁能说清80天游玩地球一圈的人最终收获的是快乐还是忧愁,谁又能说清终生足不出村的老妪的一生是幸福还是可怜。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2篇

下面我就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中所体现的观点怎么运用到写作中来说一下,这个单元的篇目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四篇。

一、《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成就大业,必须要施行仁政。只有施行仁政,顺民意,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如果施行暴政,只会使自己走向失败,最终失去整个天下。

“施行仁政”主要观点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达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除此之外,国君还要自我反省,不要搞虐政、苛政,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了。孟子围绕爱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等,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进行论述,体现出“民为国本”“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适用话题】可用于“正视缺点和不足”“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自省自察”“得民心者赢天下”“爱民”“仁政”“暴政”“民生”“以民为本”“民心向背”等写作话题中。

【运用举例】“五十步笑百步”逃跑五十步的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同样是逃兵,嘲笑别人是多么可笑的事。文中梁惠王对百姓所做的事只是比其他国君多了一点,就想要得到“民加多”的效果,同样可笑。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五十步笑百步”的人,同样自己也逃跑了,自己犯了错误不知改正,还要和其他犯错误的人攀比。自己内心懦弱不敢面对错误,还要找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懦弱,总拿别人的错误说事,回避自己的错误。做人不能无原则地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开脱,要勇敢地面对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孟子典型的生态环保思想,有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果一味捕获、砍伐毫无节制,那么资源不久将会耗尽,就不可能达到吃不完,用不完的地步。子孙后代将会无所用。现在社会我们更应该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合理开发并利用资源,为子孙后代多留一点资源。

二、《劝学》

荀子认为应该劝勉、鼓励人们多学习。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如有的人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效果不佳,而有的人学一会儿就明白了好多。所以,效果不佳的就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不知道该如何来学习。荀子在《劝学》中给我们回答了关于怎样学习的问题并且给我们指引了学习的方向。学习不仅让我们积累知识,也提升了我们人生品位和境界。我们要多学习,并且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适用话题】可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善于借助外物”“有恒心”“专一”“积累”“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勤奋”“不放弃”等写作话题中。

【运用角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人想要成功有作为,就要善于借助外物,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在现在生活中,我们做一些事也要借助于外物,如技术、车辆、文化、人才等。再如,学生可以借助同学、老师、教参等来解决不懂的问题。所以,要学会利用外物来为自己所用,使自己达到成功的彼岸。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任何事物都是由积累变多的,知识也是如此。所以,平时的学习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要积累丰富的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写作文也要靠平时的积累,积累的优美句子多了,自然就能写出华丽的文章;同理人生也需要积累,经历得多了,你的人生才丰富多彩。积累的过程是一条艰辛而又漫长的路,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三、《过秦论》

贾谊学识渊博,很有才华和抱负。他也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遭遇相同,壮志难酬遭人陷害,于是他针砭时弊,提出了改革措施,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变现实的态度。如《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主张治理天下要实行仁义,否则会自取灭亡。然而,朝中的那些大臣对他并不赞赏,在文帝面前毁谤他“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转任梁怀工太傅。梁怀王堕马死后,他自恨失职,忧郁而死,死时年仅33岁。贾谊经常被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自古以来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这样!秦国的兴衰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人们向往的幸福、仁爱、和平的同时也反对贫穷、暴虐、杀戮。为了我们人类的未来,我们一定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适用话题】可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和”“仁政”“关心百姓”“怀才不遇”“民心”“教训”“态度”“仁爱”“改革与发展”“以民为本”“民心向背”等写作话题中。

【运用角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要齐,什么事都可以做成,所以成就大业就要得民心。人心涣散,万事难成。九国军队兵多将广,人才众多,可他们各自心怀私心,在秦的攻势下大败。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统一的指挥,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所以,无论国家或集体,都必须上下团结一心,唯有人和,才能产生真正坚不可摧的力量。

“施行仁政得民心。”作为最高统治者,应该心怀天下,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秦始皇骄奢淫逸,用残暴的手段对待天下百姓,结果失去民心,失去了天下。所以现实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仁义待人,获得大家的支持和赞赏。如果不仁不义失去了群体的支持,只能一事无成。

四、《师说》

《师说》中所有人都是自己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也适用于今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天生是十全十美的,没有人能在任何方面都优秀,既然都有不足,那么就要虚心向老师请教学习。然而,我们现今的时代有不少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极差,对老师大呼小叫,丝毫不存敬意。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对我们十分重要。尊重老师既体现了个人的品质修养,也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适用话题】可用于“善问”“尊敬老师”“师生关系”“超越前人”“创新”“从师学习”“师道”“敢为人师”“相互学习”“要勤学善问”等写作话题中。

【运用角度】“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天生都是有疑惑的,有疑惑就要想办法解决,要解决就得跟从老师学习,所以要勤于向老师请教,才会不断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惑。勤于发问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士大夫让老师教自己的孩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就是没有抓住根本,是不正确的求学态度。学习要抓住根本,找到规律,董必武曾说过“不懂就要问”。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地位、年龄的差距。老师和学生应该平等、互动。老师在人生阅历、学术经验上丰富一些,学生思维活跃,在创新方面也强于老师,所以老师不能因为年长、经验丰富而否定学生的见解。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提高自身。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3篇

散文化议论文集散文与议论文两种文体优势于一身。散文重在语言的形象生动,议论文重在有思想见解,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这就是好文章。它不仅具有充足的论证力和说服力,而且更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

散文化议论文最大的成功在于它的散文化,有散文的特质,避免了传统议论文语言的枯燥乏味和空洞抽象。“语言就是力量!”雨果如是说。它最有利于展示语言的魅力,能把语言做好、做精和做美,使文章锦心绣口,文采飞扬。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也明确规定要富有文采。而且评卷时,同等内容的作文以语言的优劣评定分数的高低。

因此,散文化议论文也最能体现出文学性。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也能展示较深厚的文化积淀,最能见出考生的文学功力和文化底蕴。而且语文阅卷老师也大都喜欢此类文章,因他们最钟爱于文学。

散文化议论文的本体是议论文,而议论文往往观点明确,便于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能迅速抓住全文观点和所写内容,不致于费时费力,阅卷既快捷又准确。很多学生包括语文老师都认为记叙文多年写作,十分熟悉,写记叙文最稳妥。殊不知,学生最难写好记叙文,一是语言平凡甚至平庸,二是难写出叙事的波澜曲折,所以学生不具备写好记叙文的能力。况且记叙文必须全文看完才知所写内容,而如此则会耽搁很多时间,不合考场阅卷习惯。因此记叙文难得高分,除了经典的小小说,但经典的小小说又是极难写成功的。而散文化议论文适宜于写任何内容,可谓以不变应万变。何况,散文化议论文还可做出具体模式,供学生借鉴运用,学生极易操作,精益求精,大多学生都能写好。

当然,练好散文化议论文必须首先练语言,而语言必须从高一开始慢慢训练,而且要用多种方法全方位训练:积累语词,尽量运用新鲜、新颖和新奇的词语,避免运用大众词、常见词,因汉词丰富多彩;多用典雅、纯正的书面语,少用或不用乏表现力的口语,可增强文章的书卷气;练句练段,不在乎句段的长短,重在其有意蕴,耐人寻味,力争练经典句段;练各类仿写和扩写,强化整句意识,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练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和排比,这是散文的重要特征;练各种描写,描写是最重要的写作能力,最具文学色彩;提炼诗语,诗歌语言是语言矿藏中的铀,能提炼或运用诗语,更增文章的含金量。不仅如此,老师还要经常给学生介绍名言警句、经典语段、新诗精品、古典诗词名句名作,学生多加领悟、背记和运用。通过种种举措,学生可提高语言水平,写好散文化议论文。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4篇

1 读一读

随笔散文主要有三种――记叙性随笔散文、议论性随笔散文、说明性随笔散文,但不管是哪一种随笔散文,源头都是生活,重点都是“感”――“感悟”“感受”或“感情”。随笔散文中的“感”和议论文中的“感”在呈现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议论文一般会在题目、开头或结尾非常明显地出现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可谓一目了然,并美其名曰“中心论点”;随笔散文的“感”则呈现得比较隐晦和含蓄,大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即便是记叙性随笔散文中,作者的主观感受也大多隐藏在文字背后――表面上看,叙述或描写的都是一些人人都可能经历过的平凡小事,但只要仔细阅读和体味就能体察到世俗人情并感悟到人生道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鉴赏随笔散文,特别是要理解隐藏得比较深的理趣,没有三到五遍的阅读,基本上是不能完全理解的。一般来说,第一遍阅读要读通文章;第二遍阅读要读懂文意,即要读懂作者就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发表了什么观点;第三遍阅读要重点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比如,风格是孙犁似的泥土气息还是叶圣陶似的清淡平实;是巴金似的热情坦诚还是周涛似的气势磅礴;是冰心似的柔美隽丽还是朱自清似的清新朴实;是汪曾祺似的融奇崛于平淡还是铁凝似的诗意灵慧……

2 挖一挖

阅读鉴赏随笔散文,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但一定要找准位置,即要挖可挖之处,要挖有内涵之处。随笔散文大多以生活为切入点,而且一般都是有的放矢,所以阅读鉴赏随笔散文一定要注意四类句子:一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二是故事叙述完之后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或抒情的句子;三是有引申含义的比喻句;四是有深层含义的哲理句――此类句子大多在结尾,而且有时可能是一语双关。

比如,丰子恺在《车厢社会》中就是先记叙了自己三个时期乘火车时的心境――第一个时期是初乘火车时期,觉得非常新奇和有趣;第二个时期是老乘火车时期,觉得这是一桩讨嫌的事;第三个时期是惯乘火车时期,乘火车又变成乐事――可以看车厢社会里的种种人间相。如果只看表面的记叙,三个时期作者的感受显然是“乐――厌――乐”,但仔细找出故事叙述完之后的议论抒情句,就会发现“可悲者,我对于乘火车不复感到昔日的欢喜,而以观察车厢社会里的怪状为消遣,实在不是我所愿为之事。于是,我憧憬于过去在外国时所乘的火车”应该好好挖掘。

阅读鉴赏随笔散文时,怎样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先挑出表明作者看法的形容词、副词、动词等,挖掘作者所说内容背后的潜台词。比如,阅读鉴赏《车厢社会》,就可抓住“可悲”“实在”“怪状”“消遣”“憧憬”等,从这些词语中解读出作者真正的心情和看法――对今日中国车厢不文明现象的憎恶和对过去国外车厢文明现象的向往,继而在对比中结合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生活经历挖掘出作者说话时的潜台词――想以此呼吁国人能更文明地乘车,能更文明地做人,能更文明地生活。

阅读鉴赏随笔散文时,对含义深刻的比喻句或双关句的挖掘也很关键。具体做法可以是:(1)先找出带有比喻义或含双关的词语;(2)用朴素、直白的语言“翻译”出它们的意思,即把抽象的句子还原成大白话;(3)结合上下文的议论句或抒情句,围绕文章的中心,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把句子包含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一般情况下,这些比喻句或双关句包含的意思就是随笔散文蕴涵的“理趣”。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鉴赏随笔散文时只有找准多想才能挖深挖透文本蕴涵的“理趣”。

3 赏一赏

随笔散文兼具生活性和理趣性,而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往往是交叉使用,因此文中的妙语佳句俯拾皆是,很值得一赏再赏。

鉴赏随笔散文首先必须弄清鉴赏角度。比如,可以鉴赏精妙鲜活的词语,可以品味形象生动的修辞,可以分析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可以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妙处,可以赏析整句散句结合的妙处……此外,鉴赏随笔散文时一定要紧扣具体语句鉴赏,且语言要力求简洁流畅。一般来说,可以用“这句话采用

(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写了

(某对象)的(特点状态心理性格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的作用”进行表述。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5篇

课文“面”的处理艺术

“面”的处理实际上就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与把握。思路是理解文章的入口,也是理解文章的向导。理解和把握了文章的层次结构,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

小说和戏剧的“面”就是作品的情节。情节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历史,只有先理解情节,才能理解人物。处理这类课文时,首先让学生理解情节,欣赏情节,概括情节,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情节熟悉了,才能为后面“点”的赏析打好基础。例如教学《陈奂生上城》一文时,先要让学生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理解情节,感受陈奂生上城的行路和心路历程:

从乡下进城(悠然)―自卑;

在车站生病(突然)―惶惑;

到宾馆住下(偶然)―懊恼;

由城里回村(飘然)― 神气。只有熟悉了这些内容后,“点”的教学才有可能。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理清散文的思路,就是要弄清散文“形”的变化。如教学《故都的秋》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五幅“秋景图”: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教议论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议论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灯下漫笔(节选)》的议论结构:我们变成奴隶后万分喜欢(是什么)――中国历史就是想做奴隶而不能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两个循环时代(为什么)――我们要创造第三样时代(怎么样)。

课文“点”的处理艺术

课文的“点”是指根据课文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的内容要点,教学难点是落实教学目标中的教学障碍,教学基点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点(也简称“双基点”,新课标为“知识和能力”)。如果说课文的“面”还只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表象,那么课文的“点”就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本质。但是“点”是在“面”的基础上提炼组合的,应以“面”托“点”,以“点”带“面”,点名结合,相辅相成。

小说、戏剧的“点”是作品中突出地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语段。处理教材时,教师就要紧扣这些语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表现出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厚度。如教学《陈奂生上城》时,在弄懂了基本情节后,应以陈奂生住宾馆的细节描写为“点”来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对陈奂生“交五元房钱”前后的心理和动作描写的对比赏析,来把握陈奂生善良质朴而自私狭隘的性格特点。

散文短小精悍,一般要短文细教。它的取“点”范围较大,一般是文章的形神聚合处,基点凸现处,难点突出处。这些“点”不像小说、戏剧你那样相对集中,而是分散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因此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发现他们。不同的教师会取“点”不同,这就反映出教学能力的差别。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文章主要的“点”应在描写荷塘与月色的三个短落(4―6)中确定。这里的讲点很多:比喻的明与暗,比喻的形与神;描写对象,描写角度,描写顺序,描写作用;景与情;炼词炼句;等等。这些理解、分析综合、鉴赏等能力的训练,都是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典型“例子”。除了这些主要的“点”之外,课文前面的“文眼”、景物衬托、心理独白和文章后面的“六朝采莲”的联想以及结尾的卒章显志也可作为“点”,因为这些对理解散文的“神’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有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