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第1篇

也许是由于作者的缘故,一个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作品应该与经济发展挂钩。但并意味着对青少年毫无用处。譬如,他指出的经营之道要讲诚信,这对我们就有点用了。

亚当斯密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本书告诉我们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风气和习惯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他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法律有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是班长,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告诉我,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绝不要以微小儿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班长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大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大家,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严控班级整体态势,加紧改革创新。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部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不要伤害别人,而要帮助别人。温家宝总理推荐这本书,我想总理认为这对维持整个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甚至民族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亚当斯密在书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地分到大众手中,那么他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他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而言,我必须考虑到我的计划要符合同学们的需求,不能有偏私的成分。今后,我的第一任务是解决班级较为突出的问题,重视公平与正义。

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功绩是无法衡量的。这本书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意味着只对经济有用,对任何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包含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范围,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生的两件大事,一是学做人,二是学做事。所谓“人才”,首先得是堂堂正正的人。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引导和保障,掌握了知识技能就有可能不能为社会造福,甚至有可能危害社会。我们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因此,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经典古诗文是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我认为在诵读课上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准诗文、读好诗韵、读出诗境,还要充分利用古诗文诵读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传承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经典诗文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魂、民族根。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主要指的是以儒家伦理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精华。针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的意识淡薄,所以我在诵读课中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以“诚”为先的交往准则,以“礼”为先的行为规范,以“孝”为先的家庭伦理,以“俭”为先的立家之本,以“仁”为先的待人之心。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再如诵读《三字经》的内容,“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融四岁,能让梨……如囊萤,如映雪……”在诵读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哪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在诵读中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发愤读书、孝敬父母以及行为准则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上进,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论文联盟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处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如学习《泊瓜洲船》、《忆江南》等古诗让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中,扣动学生爱家乡之心弦,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国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还应先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爱身边的亲人,关心师友做起。如《锄禾》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学习“送别诗”后,要启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爱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心理基础。

三、注重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是我们诵经活动的最终目标。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社区与文化委员

转贴于论文联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市场经济 道德 信用

一、走入斯密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本被众多哲人先贤折服并苦心钻研、追随其理论思想的哲学著作;这是一本有史以来历经数世纪而依然焕发人性光彩的伟大作品;这是一本被经济学人顶礼膜拜的经济学“圣经”;这更是市场经济、资本市场始终应当坚守的“游戏”准则。它曾经是亚当·斯密最得意的著述,也是被现代人重新重视、褒贬不一的经济学必读名著,这就是《道德情操论》。

该书作者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他一生为世人奉献了两部经典论著:《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前者为伦理学著作,正是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乍一看,《道德情操论》不过是哲学经典,与经济发展乃至经济的各个领域并无关联,但时间可以评述一切。当我们经历了工业革命还沉醉于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当我们在经济数次繁荣与危机中起起伏伏时,当我们懊恼金融危机屡屡发生走入一个个经济发展“怪圈”时,当我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国富论》的真谛与追求获得金钱的快意时,人情日益淡漠、信任日趋微弱的今天我们会不由得猛然发现这本《道德情操论》带给我们的启示与铿锵有力的深远影响……

二、走入《道德情操论》充满人性光辉的殿堂

该书饱含着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对人生的思考,囊括了人性中常被忽略的方方面面。《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与评价,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回望历史,18世纪的英国,市场经济已逐渐兴起。中世纪被禁锢的个人的经济动机在相当程度上得以释放,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利的愿望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与这种人们在长期的压抑之后,出现集中性、渴求性乃至恶性的爆发相冲突的是人类传统美德还能不能维系、或者要不要维系的思考。同一时间,学术界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学说:一类学说坚持原有的伦理观念,对腐败、奢侈、欺骗的盛行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商业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必将使整个社会伦理衰败、道德情操堕落,人类文明面临衰退的危险。也就是将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的维持放在了对立面。而另一种学说则是惊世骇俗地为私利和各种罪恶辩护。他们认为,正是人邪恶的本性、自利的动机而使人们从事劳动,创造各种财富,带来整个社会的繁荣,贪婪、虚伪、欺诈、损人利己等等恶行,正是经济活力之所在。显然,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正所谓没有统一正确的思想作指导,任何人类创造的社会文明与成果都不会长久。斯密就在那时那刻,以伟大的人文关怀为主题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最终,以人们心中“客观的旁观者”之角色,重新审视人性的本源,试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汹涌浪潮中为道德争取一片栖身之所,将经济发展与道德维系统一起来。

从历史上看,相比于《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为促进人类福利这一社会事业奠定了基础。而笔者认为,在如今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背景下,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位中国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必将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道德情操论》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启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层阅读;立德树人;教学探索

课堂是教师育人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既是职责使然,又是对《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的落实。语文阅读不仅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方法,还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路径[1]。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双丰收,这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立德树人是深层阅读教学的目标

1.践行育人理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教学活动以高考为指挥棒,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有些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高考得分,甚至出现了“重知识,轻品德”的想法。但真正的教育是将知识学习与道德培养融为一体,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富学识,明礼义”的有志之才,而绝不能使学生道德缺失。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开展深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价值和内涵,从而陶冶情操,滋润心灵,提升道德素养,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

2.提升道德素养,培养国家栋梁之材

学生的道德素养以道德认知和情感升华为基础,而立德树人理念在深层阅读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做到宽容友爱,在问题面前勇于担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健康,成为国家栋梁。

二、立德树人导向下深层阅读教学探索

1.构建激趣情境,为深层阅读造势铺路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道理,或引导学生志存高远,或引导学生立身处世,或引导学生敬畏生命……这些优秀的篇章如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明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来构建阅读情境,或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或下载名家朗诵视频,或搜集名家评论……引导学生体会并挖掘其中的价值,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精心制作的课件来展开教学,播放朗诵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件呈现了“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震撼人心的画面,在如此阅读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毛主席立志救国、胸怀天下的豪迈情怀,以及“指点江山”“谁主沉浮”的热情。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与该文进行对比阅读,在反复吟咏中感受毛主席一心为国的伟大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2.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深入挖掘文章价值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喜欢简单地浏览文章,这看似效率高,实际上对文章的内涵掌握得并不深刻。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对作品进行认真思考,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高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已日趋成熟,教师可以适当点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度剖析、挖掘内涵[2]。在学习《赤壁赋》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未选入教科书的《后赤壁赋》进行阅读。这样,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学习,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教科书选入的《前赤壁赋》对后人的影响更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学生可以在讨论与反思中感受苏轼被贬后的豁达心态以及“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又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学生会质疑:“史铁生正值壮年时遭受厄运,意志一度消沉,‘死’对他来说难道不是种解脱吗?”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敬畏生命”“什么是生命的厚度”。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多思考,勇于提出质疑,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提高道德素养。

3.联系社会热点,在品评分析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观

“生活处处皆语文”。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素材。例如,媒体的文章、同龄人的真实故事、普通人的光荣事迹,甚至是一首歌曲或一句广告语,这些鲜活生动的素材将有助于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在对这些素材的阅读与品析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道德素养得到了提升[3]。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读“活”书,关注社会生活。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上引入社会热点事件,如张桂梅校长将一生的爱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病痛缠身却全然不顾;救火英雄王锋,三次冲入火海救人,邻居无一伤亡,自己全身烧伤面积达98%;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仍阻击敌人,他们被冻死时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冰雕”一般;河南特大洪涝灾害,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与时间赛跑,抢救被困群众,助力灾后重建……学生品读着,感动着,震撼着。同时,担当与奉献的精神已在他们心中悄悄扎根。

4.指导学生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功课紧张,课外阅读时间有限,因此,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1)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本着立德树人的理念,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教师可以开展主题为“我为大家介绍一本好书”的课前演讲活动,让学生轮流推荐、分享自己喜爱的好书,并说明推荐理由或读书感悟。这样,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就更具有针对性,阅读效率会更高。在学生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同时,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2)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喜欢采取浏览阅读的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容易遗忘作品内容或者对文章的理解止于表层。对于课内、课外阅读,教师应适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做到心有所感,手有所记,并逐渐养成习惯,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帮助学生汲取作品的精华,让学生体会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3)定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高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想读很多的课外书,但他们的阅读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解读作品,从而碰撞出思维火花,丰富阅读体验。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体会,身体力行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三、结语

学生是璞玉,经过雕琢方成精品;学生是生铁,通过淬炼方成好刚。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又要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立德树人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既体现了人文情怀,又提高了深层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媛媛.关于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讨[J].读与写,2020,17(21):80.

[2]郑忠明.高中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践与体会——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1139.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

小学生的心灵和道德天空是最好描画的世界。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而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主要依靠教学来完成。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类课程,对小学生的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熔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和理论性于一炉。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学生道德认识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当然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只能是根据课文内容,相机对学生进行指导,不失时机地提高道德认识。而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作用。

有些语文课文,本身就有着强烈的感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同感,如《第一次抱母亲》(四年级)一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从披文入境,深入细读,渲染气氛,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打动学生的心灵。由此,趁热打铁,深化引导,效果自然更佳。可以设计一些语言训练:如表达对自己母亲的敬爱之情;也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如我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件事;还可以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将来我以什么报答母亲,等等。“爱由亲始。”一个人爱他人、爱祖国,应从爱父母、爱亲人出发,通过开展孝亲教育,不断强化,使学生把爱的感情不断扩大,最终实现道德的升华。

还有语文课文中一些有关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的内容,同样是德育的好教材。只有让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潺潺细流汇成大海”,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

良好的思想道德养成,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避免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避免不良思想意识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思想意识和社会公德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在达到教学目标后,老师应该就教学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去了解社会奉献精神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的影响力,为学生真正去了解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能够遵守社会道德、爱护公共财物,遵纪守法以及文明礼貌意识的养成。 理想情操,是人们成功的动力,更是一种人生的追求,拥有理想树立目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理想是要从小树立的,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加强理想情操教育工作,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理想情操教育渗透。比如在《我坐上了飞船》一课上,老师应该通过对主人公的讲述来讲明理想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理想需要如何制定,理想对人生的影响,理想对生活的影响等等,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建立自己的理想,如何遵循理想轨迹去实现理想,并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去认真记下自己的理想,加快学生的成长步伐,促进优秀人才的教育培养。

三、以读激情,引起共鸣

对于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教师应多花点精力,指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以读激情,引起共鸣。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这样的隐性知识,教师拥有,学生亦拥有。那么教师就要通过用意象反思、讲故事、聊天、观察等方法使这些隐性的知识在师生之间流动起来。我们还可以通过回忆、情景模拟、内省等途径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句、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教师可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通过课件以及教师的导语,学生的想象,创设告别情景,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在随文练笔中渗透

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相机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其形式灵活,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习作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如读《无私的爱》最后一个自然段“殷红的鲜血缓缓地从孔繁森体内流出,缓缓地流进针管。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鲜血,这是一位日夜操劳的领导干部的鲜血。”时,学生已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中,我马上补充了孔繁森的相关感人事迹及评价,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假如你参加了孔繁森的追悼会,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这样安排,不仅学生有话可说了,更受到了一次英雄崇高品质的感染。

五、精炼语言,加深情感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