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北京小升初特长生

北京小升初特长生

北京小升初特长生范文第1篇

北京小升初报名考生可点击进入《北京小升初报名网站:北京教育考试院》进行北京小升初报名。

报名方式:

北京小升初网上报名时考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北京小升初考试报名平台(bjeea.cn/)进行报名。

报考流程:

各地小升初报考流程均有差异,

1.去各学校官网下载报名表并填写【推荐】或于五一开放日前往各学校向学校索要报名表并填写

2.交给相关学校负责人,领取准考证【学校一般会附一张写有考试时间和注意事项的通知】

3.按准考证上的时间按时到考场参加考试

4.考试完毕

5.约莫1~2天后各个学校都会在学校官网上公布录取名单

【常见问题】

问题一:家长总是限制我,我感觉好烦啊!

为了更好的迎接小升初考试,家长在这期间会更加严格管理孩子,比如不让孩子玩游戏、看电视、去参加同学聚会等等。学生要先理解家长的心情,不要产生抗拒心情。一些学生因为烦就和家长对着干、安排学习就不学了,这样做法非常不可取,毕竟这影响的不是家长的命运,而是影响你的命运。其次,要“独立”起来。这里的独立不是指生活、精神独立,而是学习独立,即要求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好小升初考生的学习计划目标等,并且自己是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前进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想解决问题,要与家长做积极互动。常与家长做沟通,多与家长谈论自己学习情况、学习计划、生活计划及感受,也了解一下家长感受。双方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进一步努力。

问题二:父母对我期望值特别高,特别怕辜负他们的希望,他们给我的压力更大啊!

小学六年级期间不仅学生压力大,家长压力也会增加。一些家长会不停唠叨、还会对子女格外的照顾,每天的菜谱都是精心设计的······这样往往使学生有更大的压力。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心态。家长这么做是家长有爱心、家长爱你的表现,和你小升初考试没有必然的关系。家长在这期间特别照顾也是小学六年级期间学生学习时间增多、压力较大,对你格外照顾是避免因为生活因素而影响到你的学习。此时,对父母心存感激就可以了,没必要增加压力。你只要正常的学习即可,毕竟学习不是为了家长,你的学习是为了你自己的命运。

北京小升初特长生范文第2篇

近日,北京市教委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备受关注的小升初政策随之尘埃落定。今年,在小升初中已实施近十年的推优入学将全面取消,推优招生政策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北京将继续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进一步降低特长生入学比例。

小升初推优,是指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素质、学业成绩等标准,选出一些优秀学生向重点中学进行推荐就学。此前,“推优入学”作为小升初的入学方式之一,其出现的本意是为了遏制择校乱收费等不良现象。小升初推优政策实施以来,对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相关争议也越来越多。

在小升初推优政策实施期间,推优学生比例一度呈现扩大趋势,同时,学生获奖、评优的范围也呈扩大趋势,市、区、校三好,各级少先队员标兵称号、十佳少先队员称号等,都逐渐纳入推优的范围。为了能评上三好学生,一些学生的生日会变成了拉票会,为了拉票,过生日的“寿星”会反过来给同学送礼。推优政策有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关系功利化。另外,在推优的过程中,学生的统测成绩排名分量越来越重,这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分数、排名、获奖、评优,各种事关学生切身利益和前程的敏感词交织在一起,让小升初推优政策的实施变得越来越复杂、沉重。“推优”实行多年引发了一系列的副作用,对许多经历过小升初的家长和孩子而言,“推优”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为了进名校,有的学生不停奔波在赶赴各种培训班的路上,有的家长则通过各种途径递条子、拉关系。

小升初推优在经过一系列的利益博弈之后,其功利主义色彩已经越来越浓厚。此时,北京市教育部门终于下决心取消推优招生政策,化繁为简,让所有学生回到相同的竞争原点。全面取消推优入学,不仅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在全面取消小升初推优这一入学方式之后,要防止一些不良现象乘虚而入挤占优质资源。有关部门要谨防一些名校通过新名目来吸引、垄断优质生源,同时,也要谨防一些家庭凭借金钱和特权来抢夺优质教育资源。所有名校必须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下,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地接受学区内学生就近入读,让北京基础教育呈现更加良性、健康的新生态。

北京小升初特长生范文第3篇

前不久,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检查组深入北京16个区县的247所学校评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北京市16个区县全部达到评估验收的标准,公众满意度达到85分,一次性通过验收。北京坚持“创首善,建一流”,以“公平、优质、创新、开放”为目标,以教育民生观为指针的教育综合改革“北京理念”,赢得了教育部、教育督导团专家组的好评。

政府履职 保障义务教育优先发展

义务教育法律责任、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是北京市、区政府依法履职的立足点。北京市坚持科学规划和标准引领,一方面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教育规划纲要、“十二五”教育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等系列标准,引领全市各区县及中小学校达标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

加强组织保障、确保经费投入,是北京市推动义务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抓手。北京市逐年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从2010年的202亿元增长为2013年的364亿元,3次上调定额标准;2013年小学、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分别达到2.17万元、3.25万元,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0.99万元、1.37万元。

为了进一步落实责任,北京市还从市级出发,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不断完善教育部门牵头,发改、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并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区县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16个区县相应建立了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机制、相关各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经费投入优先到位的保障机制、向农村倾斜的机制,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建设好每一所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办学达标 标准化建设供给优质资源

为应对近年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的趋势,北京市进行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学校基本建设,使义务教育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乡办学差别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一是服务办学条件标准化,重点工程持续推进。高标准实施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系列工程,完善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办法。自2012年起实施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仅以城乡中小学建设工程为例,全市共确定220个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1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6.2亿元。

二是服务优质资源扩大和薄弱学校改造,建设项目重点倾斜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市级每年投入超过30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2014年,投资近3亿元实施“扩大优质资源、改善校园环境”暑期改造工程,惠及162所体制改革校。

三是服务办学条件提档升级,重点加强学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建设100所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全市多媒体教室全面覆盖,小学、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分别达到14台、22.7台。

人才强教 打造高素质专业师资

教师是改革推进的第一资源,北京市持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方面从制度建设上,整体优化教师结构和探索实施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待遇水平。多措并举有力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造就了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

首先是优化教师结构,北京市统一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师资配备并向农村学校和短缺学科倾斜。如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中,专项招聘1000名教师用以解决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不足问题。而为了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补,2011年北京市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干部教师交流制度,采取全职交流、骨干教师兼职支教、送教下乡、名师讲学团、校际联盟和学区内交流等多种方式使教师交流常态化。

其次保障培训经费,按专任教师每人每年不低于一千元标准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缩小城乡差距,市级每年投入近1亿元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其中3千多万元向农村倾斜。

此外,各远郊区县着力改善教师待遇。在特级教师、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中设立农村专项指标或岗位,保障每一所学校至少有一名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设立专门的针对远郊区县专项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建立补贴制度,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综合改革 打出优质均衡组合拳

北京市将改革作为均衡发展的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学生的实际获得,坚持问题导向,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整合和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改革为“双杠杆”,撬动公平与均衡、素质教育与减负问题的突破,打出了独具北京特色的组合拳。

首先,纵横联合扩大优质资源,从根本上破解择校难题。一方面横向联手增加优质资源,通过对外引进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学校的学区制、教育集团与集群、协作区、联盟组团等方式,拉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另一方面则是纵向贯通培育优质资源,通过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对口直升等方式,打通学段、校际优质资源融通,一大批普通校快速成长为新型优质校。

其次,完善公平规则,落实免试就近入学。面对择校痼疾,2014年北京市坚决取消“共建”、力推“十五条择校禁令”,规范特长生、推优等入学工作,首次启用了全市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全程记录每一个孩子的入学途径和方式,公开透明保障免试就近入学。2014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92.26%,初中77.64%(不含特长生、民办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入学),城六区就近入学比例提升明显。

第三,着力推进中考中招改革,促进入学机会均等。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从2014年的30%,增至2015年的40%,总体按3:7的比例分配到优质初中校和普通初中校;同时强化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市级统筹,中招新增三类优质校名额分配,重点向远郊区县和普通初中学校倾斜……一系列政策明显增加了普通初中校和郊区县初中的毕业生升入市区示范高中的机会。

此外,通过创建在线教育服务新模式,拓展优质公共教育服务。如建立北京数字学校,利用网络、电视以及微信平台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提供21个学科15000多节数字化名师同步课程;面向初中校学生开展名师在线学业辅导、作文辅导、学业水平诊断测试和语数外学科信息推送等。系列举措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和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双提升。

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聚焦立德树人,北京市充分发挥首都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加强市级统筹引领,有效运用全社会资源,引导学校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全链条”。

一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制定落实中小学语文、英语以及初中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实施“中小学开放性语文学习活动计划”和“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计划”等新举措,扩大学校课程自,改进课程结构,丰富配套资源。

二是不断加强社会大课堂建设。通过优化整合全市576家单位的教育资源,每年实现120余万人次中小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以2014年为例,北京市将“博物馆之春”、《学生教育计划书》、“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等作为抓手,充分实现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和常态化应用。

三是着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依托艺术院校推进音乐、舞蹈等课程体系建设,组织高校和艺术院团支持140多所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实施中小学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逐年提高;深化中考体育考试改革,探索增加过程性考核和运动技能考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施课外活动计划,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

四是建立起减负增效的长效机制。回归基础、弱化选拔功能是北京市推进考试制度改革的重点。深化中考命题改革,取消偏难繁怪考题;出台减负“八项严格规定”和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二十条规定”;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综合举措,保障减负增效机制的有效建立。

教育公平 为各类群体提供均等机会

为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北京市依法保障包括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等在内的各类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的权益,共享优质教育。

一是切实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益。不断完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投入保障和综合协调机制,按实际在校学生数和定额标准划拨所有接收学校生均经费、核定公办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并给予学校专项扶持。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总数47万人,83.6%在公办学校就读。在公办学校不断挖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通过政府委托办学、购买服务方式保障随迁子女入学。

二是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制定实施“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着力建设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现代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市级每年投入特教专项经费1亿元,加强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并在评职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是大力实施义务教育“三免两补”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交学杂费,教科书由政府免费提供;低保低收入家庭寄宿生、工读学校学生、特教学校住宿生、10个郊区县农村户籍寄宿学生免交寄宿费,每人每月发放240元伙食补助,每人每年提供300元助学补助。政策倾斜保障各类群体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北京小升初特长生范文第4篇

2014年2月,教育部下发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19个大城市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再向择校乱象亮剑。

北京市教委随即向社会宣布,2014年小升初政策将调整,进一步扩大和增加九年一贯制学校。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锦龙认为,施行“九年一贯”办学体制以后,学生小学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初中就读,不用择校,选拔、推优等环节也就不复存在,当前存在的“小升初”择校乱象将得到根本缓解。

京源学校是北京市石景山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校长白宏宽表示:未来义务教育阶段,将更加突出学生成长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九年一贯制办学,容易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总体上是符合孩子学习成长规律的,是一种具有连贯性的育人方式。有利于学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整体设计、分段操作,使学生平稳过渡到中学阶段。同时,学校也可以对一些特殊学生,如学习困难或者在某些方面有突出特长的同学进行全程跟踪观察和因材施教,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益处。

但有专家认为,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推行“九年一贯对口升学”,极有可能导致升学压力提前,使择校大战提前到来,孩子们从幼儿园走向小学的路会更加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也有部分家长可能会选取购买“学区房”,进一步推高热门区域的房价。

实例分析

山东家长张先生说,他的儿子正读六年级,为了让孩子能读到市里的重点初中,他一口气给孩子报了奥数竞赛、作文读写等多个培训班,并且自己陪孩子一起读书,就为了给孩子辅导。

张先生说:“我和爱人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前途,我们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和吃苦的准备了。”张先生说,“孩子平时、周末基本上没有什么休息时间,大人也得陪着,但为了上个好初中校,这点苦值得。”

一些重点学校以奥数、特长生等名目违规考试招收择校生,家长学生为了择校,不惜重金学各种特长、找门路,令本来只需要“免试就近入学”的“小升初”沦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择校战。学生学业负担成倍增加,家长也陷入长期的备战状态,生活苦不堪言。教育部政策一,张先生一家得知不可能通过高分进入重点初中,一下子放松了,但还是感到惋惜。

不过,也有一些人持不同观点。北京某教育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说:“2014年风声确实挺紧的,但有个词叫顶风作案。家长要是真以为不可能择校了,那就耽误孩子的事儿了。”

“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正是对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回归。”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表示,通过小学与初中的对口升学,目的就是全面取消各种隐性或显性的“小升初”考试和择校。

福州姜女士的孩子是2013年“小升初”的。姜女士一开始并没有打算让孩子读对口的公办学校;因为市里面的两所民办学校虽然收费高,但是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的成绩普遍也比公办学校好。后来,姜女士详细对比了对口公办校与要择校的民办校,列出了学校师资、办学特色、离家远近、就读成本以及升学可能性等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最终还是决定不择校,让孩子读对口升学的公办校。

福州的一所小学校长认为,对口升学政策不仅减轻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一些相对薄弱的小学保持了生源,有效遏制了家长的择校行为。小升初对口升学使优质生源相对均衡分布。国家对公办学校拨款也很充足,教育设施齐全,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也赢得了发展机遇,迅速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比如说一所一般初中如果对口几所优质小学,这所初中就会迅速办好。

北京小升初特长生范文第5篇

关键词_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北京模式 北京策略

新世纪以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北京市义务教育发展的主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初步完善,模式初步形成,成果初步显现。根据北京市政府与教育部签署的促进县(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计划,到2015年,北京市所有区(县)域义务教育达到基本均衡水平。为此,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部级体制改革项目组对新世纪以来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的基本过程和经验、基本理论和思路、基本策略和成果,以及面向未来的基本目标与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引领全市各区县及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阶段与过程

新世纪以来,北京市义务教育在上世纪率先实现普及和阶段性巩固的基础上,开启了推进均衡发展的道路。概括起来,十几年来,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初步均衡(从2000年至2005年)。这一阶段,北京市先后实施了“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义务阶段学校课程标准”“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功标准”“义务教育质量调研标准”等统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确保义务教育质量的标准。通过各项标准的实施,使各级政府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义务教育学校均衡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

第二阶段,通过综合项目推进,实现义务教育整体初步均衡(从2006年至2010年)。2006年开始,北京市在继续坚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市区两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性,先后启动了“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校安工程”“名校办分校”“城乡手拉手”等综合性项目,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效能进一步扩大,城乡、区域、校际间差距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均衡水平得到初步均衡。

第三阶段,通过市区签署均衡发展责任书,开展专项督导和体制改革方式,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从2011年至2015年)。这一阶段,在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北京市与教育部签订了推进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与区县政府签订了按期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同时启动了部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改革项目,启动了对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价制度。根据备忘录计划,“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区县要分期分批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水平。

理论与思路

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是建立在对均衡发展政策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及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等市级教育科研部门都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用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工作,形成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北京思路”。

1.关于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问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出台以后讨论最热烈的理论问题。从浅层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直接价值取向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等,表现为“公平”的价值取向。但从深层看,“均衡发展”概念的另一关键词是“发展”,所体现的又是“效率”的价值取向。因此,“均衡发展”政策的实质是“公平”价值取向和“效率”价值取向的有效统一,是二维对立价值取向的有机融合,是“均衡”与“发展”目标与策略的有效整合。均衡和发展都是政策的目标,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均衡是发展的目的,发展促进均衡;均衡依靠发展,发展为了均衡;均衡是阶段性的,发展是永恒的;均衡是为了再发展,发展是为了更高水平的均衡。

对均衡发展政策中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理论厘清,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避免在实践中出现“削峰填谷”“拆强扶弱”等背离发展规律的事情,有利于建立推进薄弱区域、领域快速发展的“补偿性”机制,有利于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2.关于均衡与特色

均衡与特色问题也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有人认为均衡就应该统一标准、统一模式、千校一面,也有人认为均衡不等于学校没有差别、没有个性。北京市对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问题研究认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发展的目标范畴,特色发展是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过程范畴,二者没有冲突,且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三个纬度上:一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均衡,主要体现了义务教育起点的机会均衡;二是义务教育的过程均衡,主要侧重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的水平均衡;三是义务教育的结果均衡,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质量和升学机会均衡。从均衡发展的三个纬度看,没有与特色发展冲突的纬度。学校的特色发展主要指学校办学过程的个性表现,主要纬度包括:办学思想特色、管理模式特色、课程体系体色、学校文化特色、育人目标特色等。实践表明,那些优质的中小学都是具有独特办学特色的学校。它们有的表现为办学思想特色,有的表现为管理模式特色,有的表现为课程体系特色,有的表现为学校文化特色或育人目标特色。而那些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学校,也在寻求通过特色发展之路来提升学校的整体影响力和办学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发展也是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3.关于阶段性与动态性

研究表明,均衡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特点。均衡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伴随教育投入和教育政策的保障水平以及教育需求的变化,而显现的不同水平的均衡程度。一般来说,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保障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均衡程度也会逐步提高。以北京为例,义务教育发展就经历了基本普及、达标性均衡、初步综合均衡和基本均衡等几个阶段。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当均衡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总有一部分学校和地区会通过努力,超越现有均衡发展阶段,这时义务教育整体均衡水平就会被打破,从而进入下一个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周期。从这个角度看,均衡发展又具有动态性。也就是说,均衡不等于永恒均衡,均衡是发展的过程,均衡是阶段性表现,不均衡是永恒的动力,义务教育正是在均衡与不均衡的过程中实现了不断发展。阶段性和动态性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在推进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要动态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持久地看问题,并建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性、持久性的机制,保障义务教育在动态过程中持续均衡发展。

4.关于均衡层次与责任主体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综合性工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教育组织和中小学校都担负着相应职责。因此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具有层次性。在实践工作中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明确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看,均衡发展的层次包括:区域均衡、区域内校际均衡、校际内班际均衡等层次。由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采取的是“以县(区)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因此县(区)级政府就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主要的责任主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到达的第一个层次也就是“县(区)域内均衡”。由于各县级政府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县域内均衡发展程度也就不同,因此省级政府具有统筹县域内和县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职责。这就是“省级统筹职责”。省级统筹主要具有两个功能:一是统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和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从学校发展的基础保障上实现均衡;二是通过省级经费和政策统筹,采取“补偿性”政策,帮助基础薄弱的区县和学校实现快速发展。省级统筹功能对于北京这样的大中型城市尤为重要,甚至可以实施省级和区县共同分担、强化统筹的政策。原因是这些大中城市中,区县的边界只具有行政意义,对于处于同一城市不同区域的居民来说,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已经不具有明显的区县边界意识。因此,以行政区划边界强制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边界,必将带来百姓的抱怨。如果相邻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相差较大,这种抱怨就会更加强烈。这也就是为什么大中城市“择校”严重的主要原因。因此,大中城市要加强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统筹责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三个责任主体是学校,当政府办学条件标准和教育投入达到一定的均衡水平时,学校的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就是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推进均衡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校级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的治校办学能力将成为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均衡发展的层次性和责任主体的层次性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能够避免责任不清、层次混乱的现象。

策略与成果

基于以上的理论和思路,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策略,逐步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市级统筹性策略有:

1.标准化策略

均衡发展首先是条件均衡,条件均衡需要建立标准。办学条件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为了避免在办学条件改善的过程中出现新的不均衡,就要建立标准,通过标准促进学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发展。为此,北京市先后出台了两个办学条件标准,用标准规范各区县学校硬件条件的配备。此外,还逐步建立了“教师专业标准”“学生质量标准”等办学标准,初步形成北京市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简称“北京标准”。“北京标准”的建立为推进校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2.规范化策略

均衡发展要规范办学行为,规范学校管理行为。在实现办学条件均衡的基础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纬度是机会均衡。而机会均衡需要的是规则均衡。规则均衡就是要建立一系列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制度,从而提供均衡公平的义务教育机会。如规范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考试行为,规范义务教育学校的作息时间和管理行为,规范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行为。通过规则的规范,实现机会均衡,促进义务教育整体均衡,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3.补偿性策略

补偿性策略是推进区域均衡的有效策略,也是当前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的普遍性策略。北京市实施补偿性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施经费补偿策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以来,北京市把每年市级教育经费的增量部分主要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拨入区县推进义务教育。为经济基础薄弱区县办学提供了经费支持,促进了区域间义务教育经费的均衡投入。二是实施干部教师队伍补偿策略。干部和教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此,北京市在市级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评选、教师待遇等方面实施了向农村地区倾斜的政策。此外,市级还启动了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的“绿色耕耘”专项培训项目,促进了师资水平的均衡。三是实施智力资源和品牌资源的补偿项目,为推进农村薄弱区县和学校品牌建设,市级还实施了“城乡手拉手”“高校与区县对口支持”等政策,推进均衡发展。

4.专项推进策略

为综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北京市还采取专项推进策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后启动了针对提升初中学校均衡发展的“初中建设工程”和促进小学均衡发展的“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以及“中小学三年建设工程(2012-2014)”等专项工程。几个专项工程通过综合性策略,调动市区两级政府的积极性,整体提升了全市初中和小学的办学水平,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经费统筹策略

市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统筹除了前面介绍的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实施补偿性策略外,最重要的是统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实施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新世纪以来,北京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长足增长。通过市教委对外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北京市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从2001年的2437.8元和566.92元,增长到2011年的18494.11元和8719.44元。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从2001年的2840.43元和871.95元,增长到2011年的25828.16元和11241.78元。11年间,小学教育事业费增长了6.59倍,小学教育公用经费增长了14.38倍;初中教育事业费增长了8.09倍,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增长了11.89倍。义务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6.特色发展策略

均衡发展需要鼓励特色发展。在均衡发展过程中,最难均衡的是学校的办学品牌和社会影响力。很多学校有几百年历史,形成了雄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办学风格,这些学校往往也是当地名校。要快速提高所有学校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就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都能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为此,近几年,北京市启动了学校特色建设推进项目,帮助学校提炼办学特色,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办学品质。在专家的指导下,很多新建学校已经成为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学校,促进了义务教育学校品牌均衡发展。

7.信息化策略

信息化也是推进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2011年,北京市启动了“北京数字学校”,简称BDS(Beijing Digital School)项目。通过覆盖全市的有线电视网络和互联网数字平台,向全市中小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的各学段、各学科优质课程。信息化策略为推进均衡发展插上了数字化翅膀,提高了推进均衡发展的效率。

8.系统评价与专项督导策略

为了监控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分别建立了从不同层面监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从2008年开始,制定了涉及12项指标的,对区(县)域内、校际间均衡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还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了解各区县义务教育的群众满意度,实现了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评价体系。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则从“十一五”开始,建立了对北京市区县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监控评价指标体系,每年进行评价监控,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区县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此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对小学和初中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控制度,为义务教育过程和结果均衡提供了依据。近年来,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部级体制改革项目组进一步研制义务教育办学效益均衡指标体系,将从义务教育投入和产出效益的角度,监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总之,通过系统评价和督导监控,掌握了全市各层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了解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动态情况,为市级制定和调整政策,落实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提供了依据。

各区县在落实市级各项政策策略的基础上,还采取了具有区县特点的推进策略。

9.优质共享策略(或称集团化、组团化策略)

学校的软实力是学校历史、文化、管理、特色、质量等综合形成的学校竞争力和影响力,最终表现为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北京的中小学校中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校,也有因历史原因或管理权限不同形成的各类名校、重点校。因此,学校的软实力差异很大,很难均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优质资源共享的政策和管理环境,实现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共享,发挥名校软实力的影响力,促进学校软实力均衡。为此,很多区县实施了“名校办分校”“学区化”“校区制”“学校联盟”“集团化”“集群化”“组团化”“引进式”等模式,实现了优质品牌学校的资源辐射,扩大了优质资源的供给,避免了“削峰填谷”的现象,促进了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市通过优质资源辐射的方式,新增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269所。

10.优化布局策略

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也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策略。近十年来,北京市各区县借助城市大规模改造和实施“校安工程”的契机,大力优化学校布局。一批新型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在首都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当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这些区域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1.干部教师交流策略

干部教师交流策略是促进师资均衡的手段。各区县采取各种有效策略,鼓励干部教师有效交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的均衡水平,为促进学校均衡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和制度基础。

12.关注弱势群体策略

社会弱势阶层子女教育问题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在市级政策的统筹下,各区县均建立了关注弱势群体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良性机制:一是切实落实“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做好接收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在京平等接收义务教育工作;二是切实改善条件,做好特殊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

目标与模式

面向未来,北京市将在2015年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均衡的目标。在推进义务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北京初步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可以初步称其为“北京模式”。北京模式主要包括:标准模式、创新模式和评价模式(见下图)。北京模式是一个整体和系统的模式群,是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的总结概括,也是对发展策略的系统综合。

其中,“标准模式”主要是指通过研究和实践,初步建立起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标准。主要包括: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校长和教师专业标准、学生学业和综合质量标准、中小学规范办学标准(校章)等。通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确保义务教育达到基本均衡水平。

“创新模式”主要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为解决首都义务教育面临的特殊问题而采取的创新机制和策略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优质共享模式(集团化模式)、信息化模式、特色发展模式、补偿模式等。“创新模式”在促进义务教育达到基本均衡的基础上,着重推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增量发展,为实现优质均衡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