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党员教育课程

党员教育课程

党员教育课程

党员教育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微课程 农村党员干部 远程教育 质量保证 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D262.3 文献标识码:A

基于数字科技与现代网络的发展,现代教育逐步形成数字化网络教学体系。其中,教育与数字科技融合的经典之作莫过于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诞生,其不仅行之有效的确保了校园教育的科学开展,对社会教育发展也拥有卓越的贡献。这在现代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中拥有充分的体现,并形成了促进党员干部学习质量提升的关键。对此,为保证微课程应用能借助其短小精炼,概括性强等特点来确保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效果,本文将以强调微课程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为基础,拟定科学的微课程应用方案,以此来确保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质量提升。

1微课程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

微课程作为现代课程体系中数字技术应用到极致的科学教育手段,其短小精悍、精炼直观的特点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知识学习与知识掌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详细分析微课程对农村党员干部学习质量提升的作用,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精简直观促使党员干部知识点快速记忆

微课程的优势之一是其篇幅短、内容精索,概括性极强,这对于忙于政务的农村党员干部而言是极为贴心的教育手段。借助微课程的短小精悍,很多农村党员干部可更直观、更高效的了解需求的知识点,并借助微课程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法来记住与内化相应的知识点。这对于年龄较大,记忆力与学习精力有限的农村党员干部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学习方法。

1.2时长较短有利党员干部闲暇时快速浏览

微课程其不仅能借助自身的短小精炼令农村党员干部更快的学习与记住相应的教育知识点,其内容短小,借助数字技术可随时随地浏览,用时较短等特点可为忙于实务的农村党员干部节省更多的学习时间,并可利用闲暇之余来学习相应的知识内容。

1.3信息即时保证党员干部培训中思想构建

微课程在保证知识内容科学落实的基础上,其作为数字技术下的科学产物,在信息内容更新上也具备即时性的特点。无论是社会主义传统思想的理念解读,亦或是现代市政体系中“两学一做”的渗透,再或是先进技术、管理技巧及实施政策的解读,微课件都可随着时展的变化而获得更新。可以说,与时俱进的微课程可将更多的先进的思想引入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之中,保证农村党员干部培育的科学化与高效化。

2微课程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应用的具体方案

农村党员干部在微课程的学习中可更好的掌握时代思想,更快速的学习现代化知识。对此,为确保微课程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发挥作用,应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内容贯彻落实:

2.1思政思想的贯彻落实

思政教育是现代党员干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不仅是传统的马哲思想、毛邓概论,还包括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两学一做”等众多党政重要思想,其科学贯彻入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体系,才能保证农村党员干部在科学的党政思想引领下开展农村建设工作,保证农村科学发展。因此,微课程在其课程教育内容中应注重加强现代党政思想的融入,及时有效的更新现代思政理念与思政意识,确保包括“两学一做”等重要的现代党员思政理念融入微课程之中,普及到农村党员干部之中。利用微课程搭建的远程教育平台,融入现代党政思维才能真正的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政觉悟与党政素养。

2.2先进知识的深入浅出

除思政理念的有效落实外,融入先进知识入微课件之中也十分必要。对现代农村党员干部来说,仅仅有良好的思政思想并不足够,其还需要拥有对先进知识的敏感度与理解性,特别是数字技术与先进科技的认知,决定了其在未来的工作之中如何应用科技来保证农村建设。对此,微课程的应用本身便是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是技术理解度的手段,在此基础上,利用微课件的短小及远程教育的随时性来加强先进技术的讲解,促使农村党员干部了解先进技术的操作价值,有助于其在日常工作中应用数字技术,基础农业建设时指导农民引进先进技术,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确保农村建设向科学化、高效化转型。

综合而论,微课程无论是其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都能有效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远程教育质量,所以,充实思政思想与先进知识入微课程之中,并将其融汇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里,将保证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科学,知识技能丰富,行之有效的协助农村经济与文化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甘乐平.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03):145-147.

党员教育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党校教育;培训机制;创新;课程体系

党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其他教育事业基本相同,其生命线就是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与党校教育规律相符的教育管理体系,才能够完成教育目标。党校教育存在着自身规律,它实际上就是培养党员干部的学校,有着其他教育单位不可替代的地位。党校教育与一般国民教育中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一般学校教育的主要在于传授技能,培训知识,党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党员干部了解党的思想,提高党员干部的专业素养。

一、党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创新

党校教育定位决定了其在教学机制与教育方式上存在自身特点,党校课程的开展需要与社会紧密联系,它服务于党员干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稳定发展,控制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控制教学过程。从党校质量管理方面上看,其产品就是学员,党校质量高低可通过学员学习效果反应出来,党校需要采取有效手段,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坚持高效、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教育制度。

(一)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了解党校的实际情况,管理者要具有系统管理的思维方式,并且将管理目标与管理过程结合起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坚持相应的原则,可将管理系统分为多个层次,经分层后,有利于降低管理难度。

(二)全面控制教育质量。全面控制教育质量可通过建立管理组织系统而实现,管理组织系统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其中主要有质量活动、质量环节、质量关联、组织结构等,所谓组织结构就是指设置执行结构与决策结构;质量环节就是指质量管理工作中所包含的所有流程的顺序;质量关联是指将质量活动在相关单位中落实;质量活动指的是质量管理中的活动与环节;质量信息指的是将质量管理体系转变为闭环系统,所有质量信息均可通过流程管理显示。

(三)党校课程教育改革。党校课程教育改革非常必要,教育改革要注重可实施性,可以通过建立党校信息平台、教学管理一体化等,使党课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教育质量的评价是党校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质量的评价以教育标准和教育目标为依据,利用系统对信息进行搜集,并分析数据信息,同时还要判断党校教育是否与现阶段的社会需要相符,对教学效果、教学流程等进行判断。党校管理者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手段与教育理论,对现阶段的教育机制进行创新。

二、党校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实现党校管理的规范化。首先,党校管理者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方法,结合以往的管理制度,实现党校管理的规范化。另外,管理者要意识到自身的管理职责,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相应考核与评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党校还可组织交流会,大家各自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每个人都可以发言,讲述自己在培训过程中学习的知识,并提出自己在日后如何做才会变得更好。党校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对党员的上课情况、考核结果等进行详细记录,将党员考核成绩纳入对其的年终整体考核中,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明确党校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性。

(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建立一支专业的党校队伍,对党校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好实现师资网络的形成。扩展并不断完善党校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将教育途径与思想政治资源结合在一起,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实现党校课程的系统化教育。党校还可以从校外聘请专家进校授课,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不懂的问题,还可踊跃提问。

(三)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党校可以适度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参与活动,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党校老师进行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既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也可亲身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党员干部感受到自身价值,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到党校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对党校课程培训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另外,党校还可组织党员参观革命先烈的纪念馆,参加义务劳动,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让他们了解基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党校老师可以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增强其对基层人民的了解,党员干部了解基层人民生活后,他们便能够及时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方案,并设置相应的目标,以这种形式开展党校教育,让党校课堂不再局限于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得到实践,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群众的生活环境,增进对基层人民生活的了解,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三、结语

党校在提高党员干部专业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党校课程管理体系可以使教育质量得到提升,让党员干部真正了解群众生活,使他们意识到党员干部培训课程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党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创新体现,然后探讨了如何做好党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分析得知,党校课程教育需要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让党员干部接近群众,了解群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向东.高职院校党校教育培训机制创新与课程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0):53-55.

[2] 杨翰美.增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之我见[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1(01):37-40.

[3] 许晓菁.关于高校党校教育培训的“自助学分制”路径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1(06):77-79.

党员教育课程范文第3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员作为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下达和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索研究新时代党课教育,深入挖掘“党课的力量”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提升党员素质、改进党员工作作风、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8年,西城区委组织部从西城区区情出发,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推出“西城区党员必修课三年提升计划”。这一设想的提出,是深入研究党员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党课教育方法的生动实践,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党课的力量”选题背景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对党课的教育工作。自1921年建党之初起,中国共产党人就将党课教育融入进各个历史阶段。党课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独创性举措,是党员统一认识、凝聚力量、明晰方向的有利工具。

1.马列时期“党员教育”的历史溯源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党员教育的论述为无产阶级政党党员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党员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进行党员教育的根本内容。

党员集中教育活动是无产阶级政党集中利用一段时间、围绕相关主题,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而要妥善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遵循一定的逻辑和程序,规范地解决和处理问题。较之于当前阶段,我们所提的“党课教育”,则可以理解为在党的精神的指引下,区委组织部集中时间,组织各类党员开展丰富多样的党课教育活动,在党课教育中锤炼党性,提升思想,永葆党组织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2.革命中的党课教育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中,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也正逐步地从贏弱之中走出来,不断发展壮大,并自觉担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担。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便成了其担当历史重任与人民重托的必然选择。而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要不间断地应付革命斗争,党逐步摸索出通过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方式对全体党员进行集中整顿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有效方式。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彻底而根本的变化,中国共产觉也由过去的革命党转变成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这一阶段,党课教育活动则更多地偏重于通过思想建设来强化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引领。

事实证明,无论在何种时期,通过最为简单直接的党课教育来统一全觉思想、维护全党团结、加强党的建设是最直接有效的,这对于新时期开创党课教育新篇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改革开放以来的党课教育梳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党自身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员思想教育放在党自身建设的首要位置,党课也正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党员的政治生活中。

这一阶段,党课教育经历了拨乱反正的党内整饬、“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创优争先教育活动”等多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主题党课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特征,从党的工作实际出发,组织开展的针对性的党课教育,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提升党员具体能力的实践成果,为新时代主题党课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新时代下“党课的力量”的实际体现

回顾建党97年以来,由无产阶级政党发展为党的集中教育活动,再到新时代下“党课教育”,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进行思想建党的伟大创举。“党课教育”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实践,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法宝,更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进步的强劲动力。

党的以来,根据新时代下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为我们理解“党课的力量”指明了研究方向。

1.党课是一种党性教育活动,体现思想建党的伟大创举

    党课是一种党性教育。党性教育是党员教育工作的基础内容,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在党课中,不能放松对共产主义理想、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通过对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把党的核心思想,党的决策融入其中,使党员这个群体形成凝聚力,使政令得以畅通。

当前,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西方自主义思潮趁势而入,最直接表现就是无党、无政府思想逐步抬头,部分党员也难以例外地受到了整个社会思潮的冲击。为此,党员党课教育不仅需要常抓不懈,同时,党性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改进,使党性教育更加科学化。

2.党课是一种服务意识教育,推动党的发展的强劲动力

党课是一种服务意识教育。早在毛泽东时代,我党就提出了群众路线是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群众路线,除了要坚持“正直清廉、求真务实”的品行作风,更要提高群众服务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感,驱使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时刻铭记我党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热心、耐心为群众服务,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尺。

党课的要求应随着时展而转变。在开展党课教育过程中,要把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作为重点、亮点。而要做好这一点,关键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打造富有理想,坚定信念;联系群众,克己奉公的基层党组织。在服务中,充分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党迎接下一阶段的任务扫清了思想障碍,为推动党的事业发展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3.党课是一种警示教育,永葆党纯洁性的有效抓手

党课是一种警醒、警示教育。在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党风和廉政建设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对党课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报告中更是就巡视巡查工作做出明确指示: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

为此,必须结合新时代下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党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党的宗旨、党性、党纪的再教育。特别是利用一些反面典型宣传以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4.党课是一种历史人文教育,加强党的组织力的软性渠道

党课是一种重视历史与人文的教育。人文是人类历史上先进思想的代名词,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我国历来重历史教育,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共产党员了解中国历史,尤其近代史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并学习其共产党人的精神,以增强历史厚重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与应有的知识。

因此,要着重加强党员党史教育,增强党员荣誉感。在开展党课中,加大党史的学习,通过重温党史、参观学习革命文化遗址等形式,提升党员的精神感召和意识认同,增强党员自身的凝聚力与荣誉感,提升新时代下党组织的组织力。

三、在全区内加强“党课的力量”重要意义

    西城区坚持把“红墙意识”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区党建工作全过程,着力凝聚正能量,锻造党员干部绝对忠诚的思想品质,努力提升组织力,打造坚强过硬的基层战斗堡垒。新形势下,西城区委组织部把强化“红墙意识”作为“党员必修课”切入点,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在“红墙意识”的引领和保障下,以首善标准提升党员党课教育质量,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区党课教育科学化发展,彰显新时代“党课的力量”。

1.将“党课的力量”注入“红墙意识”,锻造忠诚

    “党课的力量”是全区党员继续忠诚捍卫党和国家首脑机关安全这一特殊使命。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与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西城区党课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要通过党课,传递出全区党员会继续坚持以最高的政治意识、最重的责任担当、最大的落实力度,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的决心;传递出西城人民,在协助政府治理“开墙打洞”、整治背街小巷、疏解非首都功能,破解一个个城市发展中的难题中,形成的强大的群联路线支持与精神源动力;传递出全区党员在党课学习中不断涌现出的争创首善的生动典型与鲜活案例,还有广大党员那永志不忘的初心。

2.以“党课的力量”推动城市服务发展,强化担当

“党课的力量”是对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的根本遵循。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落地第一年里,首都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重大机遇之际,全区党员要通过党课学习,深入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领区域可持续发展。

要通过党课,在推动西城区区域发展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要有对西城区建设发展历史负责的担当;要通过党课,扎实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党课传递出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决心与信心;要通过党课,不断发挥党组织的强大功能,传递出城市管理街巷长制度的力量与能量,在群众中飞扬党员旗帜,传递党课力量。

3.用“党课的力量”打造过硬战斗堡垒,强基固本

党员教育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加强 大学生党员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发展党员已经成为全国新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以2010年为例,2010年全国发展党员307.5万名,其中发展高校学生党员123.6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0.2%。在高校学生党员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如何保证发展党员质量,提升党员素质,完善党员教育体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1 当前大学党员教育现状及问题

当前,大多数学校采用校院两级培训体系,开展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教育,典型的趋势有:

1.1 入党前教育较多,入党后教育较少

大学生党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目前高校在党员的发展上投入较多,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党员发展前的教育,有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发展入党后,预备期和转正后的持续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有很多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但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如何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仍需进一步探索。

1.2 新生党员教育较多,毕业生党员教育较少

新生党员是在高中时期发展入党的大学生,近年来有高中党员比例逐渐增多的趋势,而高中发展党员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大部分新生党员的党员意识较为薄弱,理论素养不够高,党性修养欠缺,而高中党员一般是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在学生群体中最优秀的一群人,进入大学后需要继续接受教育和进一步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很多高校已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以北京大学为例,经过多年的实践,新生党员的培训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于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关注较少,而随着年级升高,发展党员的数量增多,质量有下降的趋势。学校党组织对于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往往也不像新生党员抓得那么紧,即便是开展类似教育活动,对个体党员而言,毕业生往往由于毕业期间找工作、忙于学业等因素,容易忽视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1.3 培训人数增加,专职工作人员缺乏等原因导致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质量下降

目前,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校两校区或多校区运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行给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带来新的挑战,需要尽快调整和完善;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面临着内容、方式、方法和机制的调整和转变;需要参加培训的入党积极分子数量逐渐递增,导致党课管理难度和成本的提高。一些高校每期培训规模超过一千人,大班上课的模式导致了培训组织难度加大,同时因为培训时间相同,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在的固定时段会有课程冲突,学习时间很难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党校专职工作人员缺乏,疲于应付常规的教学任务, 而疏于党校学籍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管理、考勤考核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规范等方面的管理,无法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规范有效的监控,更没有精力开展分类别多层次的党员教育工作。

1.4 传统的教育内容和培训形式与当代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矛盾

由于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人数多、任务重,时间紧,往往采取“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互动不够,而实践活动也因受经费、学员人数过多、课时的限制等原因未能落实。目前,学校党课经过初步改革,开设网上党校,加大了积极分子基础知识考核力度,旨在充分发挥院级党课基础知识培训的作用,校级党课再通过邀请高水平的专家授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但仍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而针对新生党员、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党员干部、毕业生党员的不同类别的培训组织形式也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2 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着眼点

2.1 建立大学生党员全程化教育内容的科学化体系

建立学生党员全程化教育的培训机制,首先要系统地规划和制定教育的目标,针对学生党员成长的不同阶段特点,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选择和确定与之成长规律相一致的学习内容,实现“分层培训、分类指导”的目的。研究适合新生党员培训、预备党员培训、毕业生党员培训和党员骨干高级研修班、党支部干部培训班的培训方案,包括了知识、能力、实践三个层面,探索先进的培训方法在党员教育中的运用,通过知识讲授、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团体实践等方式,改变以往大会报告单向灌输,学生参与度低、收获小的局面。

2.2 建立大学生党员全程化教育的激励及保障机制

大学生党员全程化教育是全校多部门协调合作,基层学院着力落实才能得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探索建立基层学院在大学生党员全程化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开展模式以及如何保障长期有效开展的保障激励条件和机制,将党员全程化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

2.3 使党校积极分子培训课程化、预备党员教育规范化、正式党员教育体系化

新时期的大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更希望能通过实践环节体验到教育效果。要着力研究探索党员教育的科学化体系,创新培训方法,设计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培训方案。

2.4 将新入校大学生的启蒙教育与毕业生党员教育列入党员全程化教育体系

大学生入校和毕业是大学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时期,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最好时期。新生入校时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普及性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党,走近党,自愿加入党组织。毕业生党员教育中根据毕业生特点,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同祖国需要结合起来,让青春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焕发光彩。

3 提高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效的途径

3.1 建立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创新学生党校组织形式。为弥补党校专职工作人员缺少的现状,探索成立学生党校组织的可行性,将党校培训课程的组织工作、教务支持、管理服务工作由学生承担,党校工作人员精力集中于完善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严格培训考核方面。

建设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课程体系。探索开设“与党的基本知识”等选修课,入党积极分子实行选修学分制,并以此为依托,逐步建立起以“课程化、动态化、长期化”为特点的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体系。开发分主题、分对象、分层次专项培训体系。每学期定期开设主题学习班,专题研讨班,理论提高班,根据十精神、科学发展观、党史国情等不同的主题,提供党员继续教育的平台。根据不同培训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例如开设高中党员培训班,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党员骨干培训班,毕业生党员骨干培训班等面对不同的党员群体培训课程。

建立学生党员主动参与学习的机制。在搭建平台、提供教育资源、改进教育模式的同时,研究如何将党员继续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吸引广大的学生党员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参加实践,自觉服务同学;党员干部先培训、再上岗,在支部工作中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3.2 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党员教育培训

党员教育除了举办专题讲座、专题学习与讨论外,还可以采取演讲、辩论、知识竞赛、诗朗诵、红色文艺晚会等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此外,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如邀请老干部、老党员、优秀校友党员回母校作报告的形式;在新媒体时代,微博、人人等网络平台的教育。一方面,在参加培训的学员中调查培训效果,另一方面针对更广泛的学生群体调查学生欢迎的培训形式和内容。

3.3 建设专兼职讲师队伍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并能够满足多层面、多环节教育培训任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确保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质量的根本。一方面多方面发掘资源,一方面抓好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及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适合的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保证党员继续教育长期稳定地开展。

3.4 建设党员实践基地

党员实践是党员教育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党员先进性发挥的平台。针对目前学校的资源,探索党员实践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推动党员实践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平台融合,另一方面支持以党支部、学院党委建立党员实践基地,将党员实践长期化,全面化。

4 结语

大学生党员队伍关系到党的执政的基础和未来,提高大学生党员队伍质量是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做好针对这个群体的教育培训工作,必须要立足大学生党员的实际需求,分析他们的特点,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有效途径,不断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党员队伍教育培训的理念、方法和制度创新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

[2]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 王天云,吴玲艳.基于学分制下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8).

[4] 王胜利,邓昌豫,姚立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模式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1).

[5] 樊敏,朱张军.关于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的探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

[6] 朱荣生.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机制研究[J].沧桑,2007(5).

党员教育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 理论课时效性讨论 时效性改进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33

1 前言

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政治思想,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更为全面的了解国家的政治发展动向及指导思想。而现阶段伴随社会政治的迅速变化,仍处于传统模式下的政治理论教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社会发展现实所造成的影响促使学校实施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日渐成为课程改进的重要因素。

2 党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全国各地党校逐渐兴盛起来,这对于提高党员素质来讲,在为将来的社会进步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众多党校争相发展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党校日渐形成各自的教学体系,这就造成不同地域教育方式的差异,无法在教学方式上形成统一的模式,教育制度的统一性无法实现的现状需要课程时效性的提高以改善教育手段的差距。

对于不同党校的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时效性的提出保证了课程实践性的统一,通过课程教育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使得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以最为贴近社会政治现状的路线发展,这也使得政治教育在发展形势上日渐统一起来。

而就我国政治理论课程的时效性发展现状来说,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实践教学的落实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在发展基础构建上不够稳固,其次,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联系存在着一定工作难度,需要校方投入更多人力财力来运转维持。由于我国政治理论课程时效性发展处于初期,在经验借鉴上也没有良好的资源,所以只能在发展中探索出最为合适的发展方式。

3 现阶段党校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欠缺

党校的发展无法脱离社会,而这造成了众多社会因素影响制约着政治理论课程的时效性发展。加之以我国的课程时效性实施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各种社会体制与现象的影响都会延缓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发展。

3.1 政治理论课时效性所涉及的经济问题

社会中新兴事物的最初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支持,政治理论课程的时效性提出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手段,而这要求学校能够在资金上加以支持,促进其进步发展。但如今受社会经济影响下的院校发展,更多关注的是校方自身的经济利益,对于课程实效资金投入过少,使得课程教学难以与实际相结合发展。

3.2 课程内容框架构建的不合理

政治理论课程经详尽划分后体系十分庞大,教学的结构框架建立在实效性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现阶段院校的政治理论课程中,只单纯注重知识的灌输,在课程开设前期无法做好充足的课程进度安排与教学体系的构建,这就造成了在知识层面讲解只停留在课本表面,无法让同学对于政治思想更为深入的进行了解。教学框架构建的不合理使得课程教育与课程实践逐渐脱轨,表层知识的学习无法解释实际政治理论,党员的知识积累与实践之间出现了鸿沟,实效性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4 对于政治思想课时效性的教学改进

4.1 拉近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交流

任何课程的良好教学都离不开和谐的教学关系,通过党员与培训老师间平等交流来实现教学的完善是党校教育的主流模式。而在当下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中,党员们无法认知政治理论的重要性,不会全身心投入认真学习;课程教育中,很少有党员能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等等,诸多因素的解决都有赖于培训老师与党员关系的拉近,培训老师通过与党员距离的拉近,能够以朋友的角度听取学生对于课堂的想法,并能以此获悉解决政治理论课堂问题的正确方法。增加党员与培训老师间交流则能够使党员通过教师的社会经验了解更多政治理论知识,这也为课程实效性开展奠定了初步的发展基础。

4.2 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转变

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多是定义与语句理解,大量的政治信息背诵常常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致低落,无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政治理论的学习。这就需要在教学模式上作出创新转变。比如,可以通过让党员表演情景剧的形势来学习分析社会中的政治现象;设置讨论组研究专一课题,课题总结后相互交流学习;多请专家到课堂进行讲座,让党员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学习政治理论等。课堂教学形式创新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起党员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党员快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也为课程实效性发展做好了充分发展准备。

4.3 实践活动的开展

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实现离不开从课堂学习到实践活动的转变。党员培训老师通过将党员从课堂学习到知识理论应用的转变,能够拉近课本中虚拟形式知识与实践的距离。党员通过政治理论的实践,能够将课堂知识加以运用,在实践中巩固知识积累,并同时提升党员实践与思考能力。

5 结束语

在党校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的进行是课程实效性的主要体现。党校要通过各方面努力建立起政治理论实践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更为有效的将课堂知识加以实际运用,是党员在掌握书本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知识运用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党员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优秀的党员是我国政治事业建设的主要动力和长久途径。

参考文献:

[1]杨瑞勇.在创新中不断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性[J].中州大学学报,2004,(3).

[2]曾宪皆.试析郭汉民教授的研讨五步教学法[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5,(5).

[3]彪晓红.深化“两课”教学改革 实现“两课”教育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李年终.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J].南华大学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