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然气项目可行性报告

天然气项目可行性报告

天然气项目可行性报告

天然气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项目后评价 苏里格气田 应用

项目后评价是评价预期的投资收益与目标是否达到,找出预期目标与现实结果之间的偏差,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公司实现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起到积极作用。

项目后评价常用方法有对比法、因果分析法、调查法和成功度法等,其中,对比法是投资项目后评价最常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对于具体的项目,应当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后评价工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一般一个项目后评价需要几种方法组合运用才能达到很好的分析效果,在进行长庆苏里格气田后评价工作中主要采用了前后对比法。以苏6、苏36-11区合作区块为例,在项目建成投产、竣工验收一年半后,对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总结建设项目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高未来项目的决策、实施、管理水平,准确把握投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

1.苏里格气田概况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陆上探明储量最大的整装气田,位于长庆靖边气田西侧的苏里格庙地区,行政区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勘探面积约4×104km2。气田具有典型“低渗、低压、低丰度”和严重的非均质性特征,初期产量高、压力高,但单井控制储量少、压力下降陕、产量递减快,开采难度世界罕见,国内外尚无该类气田开发可供借鉴的经验。

2005年底,按照集团公司“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苏里格气田开发步伐”的指示精神,长庆油田在苏里格气田实施了国内全新的“5+1”分区合作开发模式。长庆石油勘探局做为“5+1”合作开发单位之一,参加了苏里格气田苏6、苏36-11区的合作开发。合作开发模式为:长庆油田分公司提供合作开发区块天然气资源的勘探成果和开采权,并统一负责气田集气干线、天然气净化厂等产能骨架工程建设,长庆石油勘探局负责中标区苏6、苏36-11内的投资、气田建设、开发和管理,合作区生产的天然气交长庆油田分公司统一销售。长庆油田分公司以年度交气总量为基数,扣除7%作为“前期费用回收气”后,剩余天然气交气量按照0.8元/m3与长庆石油勘探局结算。

主要建设内容:在苏里格气田苏6、苏36-11区块部署钻井180口,新建天然气生产能力9.0×10×m3/a(其中弥补递减产能1.0×103m3/a);在此期间,计划生产天然气2.79×108m3。

该项目自2006年4月开始实施,至2007年12月底竣工投产,建设期为2年。共钻井166口,建成集气站8座及相应配套系统,建成天然气生产能力8.79×108m3/a,在此期间,实际生产天然气4.80×108m3。

2.项目的效益评价

2.1建设投资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2006年及2007年投资xx万元,建成天然气生产能力9.0×108m3/a,亿方天然气产能建设投资xx万元。实际竣工决算投资xx万元,建成天然气生产能力8.79×108m3/a,亿方天然气建设投资xx万元。项目竣工决算投资比可行性研究报告估算投资降低3183万元,降幅为2.5%;项目竣工决算投资比初步设计概算投资降低xx万元,降幅为11.4%;实际竣工决算亿方天然气产能建设投资是可研报告估算投资的90.7%。

由于合作开发项目部能严格执行长庆油田制定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各项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相关的采购、服务项目均实行招标或议标招议标;对中标单位实施合同管理,结算价格均未超过合同价;地面建设注重不断优化流程、简化方案,所有工程结算前均经油田审计部门复核。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做到了决算低于概算,概算低于估算,使建设投资得到了有效控制。

2.2经营及效益

2006年、2007年属于建设期,在建设期间采取边建设、边生产的做法,共生产天然气4.80×108m3,为可研报告预测同期产量2.79×108m3的172%;销售天然气4.56×108m3,实现销售收入xx万元,为可研报告预测同期收入xx万元的160%;税后利润总额xx万元,为可研报告预测同期税后利润xx万元的151%。

2.3财务效益

苏6区块:可研报告预测的内部收益率为8.01%,后评价预测的内部收益率为5.76%,比可研报告降低了2.25个百分点,内部收益率降低的幅度为39.06%。评价期财务净现值-15343万元,与可研报告相比,财务净现值由正变负;投资回收期为14.64年,与可研报告相比,推迟了1.35年。

苏36-11区块:可研报告预测的内部收益率为9.2%,后评价预测的内部收益率为9.06%,比可研报告降低了0.14个百分点,内部收益率降低的幅度为1.52%。评价期财务净现值10570万元,与可研报告相比,提高的幅度为10.95%;投资回收期为11.62年,与可研报告相比,提前了0.04年。

造成后评价经济效益与预期目标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是可研报告经济评价中,未考虑长庆油田分公司收取天然气商品量7%的“前期费用回收气”这一因素,致使评价结果偏于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财务收益,使产量较低的苏6区块销售收入下降了10.55%,财务净现值变为负值,财务内部收益率低于基准收益率(8%),该区块的开发在经济上已不可行。但苏36-11区块由于产量较高,受“前期费用回收气”的影响相对较小,内部收益率虽有所降低,但财务净现值有所增加,投资回收期略微提前。

3.主要经验

长庆油田分公司在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前,开展了大量的前期评价工作,为气田合作开发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组织编制了《苏里格气田开发规划》。从地质、钻井、采气工艺、地面流程、开发技术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开发规划,需出资修建天然气处理厂、集气干线及气田干线道路,有效避免了各中标企业无序重复建设,大大降低了项目的建设投资。

3.1市场化运作是苏里格气田规模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

发挥全社会资源,打破地域的限制和内部体制的桎梏,实现优势资源整合,使大量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自发的云集苏里格,为苏里格气田的有效开发创造了条件。

3.2“六统一、三共享、一集中”是苏里格气田规模经济有效开发的前提

经过不断探索,苏里格气田“5+1”合作开发形成了“统一规划部署、组织机构、对外协调、技术政策、生产调度、后勤支持”的“六统一”和“资料共享、技术共享、信息共享”的“三共享”及集中管理的“一集中”合作开发管理模式,从而将各自独立的合作方融为一体,形成了强大的建设合力。

3.3技术集成创新是苏里格气田规模经济有效开发的核心

在苏里格气田的开发过程中,针对其特殊地质条件,形成了井位优选、快速钻井、分压合采、井下节流、井间串接等12项开发配套技术,使气田开发成本降低、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3.4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是苏里格气田规模经济有效开发的手段

通过标准化设计,大大地提高设计效率,2009年产能建设中,气田标准化设计达到100%,油田标准化设计达到90%以上,标准化使设计图纸复用率达到95%以上;通过实施模块化建设,使气田场站建设速度大幅度提升,建设周期明显缩短,单站工艺安装施工工期由原来的45天降低到25天,总体有效工期由原来的110天降低到50天以内,站内作业工日数减少60%,推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不仅使气田井站建设的施工周期缩短一半以上,地面建设的成本费用也大大降低。

3.5低成本战略是苏里格气田规模经济有效开发的保证

苏里格气田开发过程中,各合作单位始终坚持树立每个环节都要控制成本的思路;树立与单井有关的投资都必须严格控制成本的思路;树立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思路。目前,苏里格气田单井综合成本较开发初期1300万元降低至现在的800万元以内,下降38%,闯出了一条低成本开发低渗、低压、低产、低丰度气田的新路子。

3.6数字化管理是实施苏里格气田规模经济有效开发的保障

苏里格气田实施数字化管理后精简了组织机构、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安全性、降低了操作成本。以1座辖井50口的集气站为例,采用普通管理模式,需要4名员工,2台车每3天巡井一轮,年运行费用约50万元左右;通过实施数字化管理,只需安排2名员工,1台车每15天巡井一轮,每年每站至少节约运行费用25万元,当达到100亿规模时,60座站可节约运行费用1500万元左右,同比原用工总数减少1100人。

4.问题及建议

4.1问题

项目经济评价时未考虑长庆油田分公司扣除7%的天然气作为“前期费用回收气”这一因素,至使评价结果偏于乐观,前评估报告也未能发现和指出经济评价中这一缺陷。

4.2建议

4.2.1建立合理的气井间开制度。深入研究气井在气藏中所处位置,根据动态监测资料,找出不同类型气井生产规律,建立合理的气井间开制度,为合理安排气田产量,制定月度、年度天然气生产计划提供依据。

4.2.2建议对现有气井资料进行复查,不断深化储层研究,为挖潜稳产提供依据。若能少钻新井又达到稳产目的,则能进一步提高气田开发效益。

4.2.3应加大丛式井的推广力度,使丛式钻井技术成为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的重要配套技术。

5.结语

继第一期合作开发取得成功之后,2009年第二期合作开发也全面启动。目前苏里格气田的日产量已经超过2000万立方米,2010年将实现年产100亿立方米,2013年苏里格气田将具备年产20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届时苏里格气田将成为真正的大气田。

天然气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第2篇

但实际上,在目前的许多强制性或自愿性会计和报告项目中,没有任何一项要求对“其他间接排放”进行会计计量和报告。会计行业正在逐渐意识到,如果无法在那个“临爆点”来临之前做好准备,一旦越界,气候变化将再也不可逆转,企业和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为此付出代价。制定应对碳排放问题的策略与解决办法,会计行业任重而道远。

发现碳排放的价值

每个人都赞成,我们需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但是关于如何实现减排的问题,各方却并未达成同等程度的共识,公共政策缺乏协调也是症结之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协调国际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公共政策,但其成果十分有限。鉴于公共政策缺乏连贯性,企业的领导作用在于要找到实现碳减排的途径,同时在市场中实现价值。如果减排无法依靠监管者来推动,企业就需要找到自己的方法;需要找到有价值的驱动因素,并加以利用。

但是找到这些价值驱动因素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高质量的信息,加上创新性的重点分析,还要具备跳出“常规”定式思考的能力。此外这也需要对价值链全程的排放情况予以考量。

为发现和实现碳减排的价值,企业不仅需要有远大的视野,还需要考察不断扩展的温室气体风险和机遇,将其纳入投资评估过程,以便制定策略,为企业和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

未被计算的碳排放

目前的困境在于,如果不能对排放量进行测量,就无法着手评估温室气体相关风险和机遇的性质、程度和价值。如果企业希望展现领导风范,就必须明确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这就意味着,要着力投入资金开展可靠和完整的碳会计。

开展可靠和完整的碳会计,第一步在于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识别和分类。目前被广为接受的温室气体排放分类方法主要是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直接排放来自企业所有或企业所控制的排放源,包括锅炉、窑炉和生产过程。间接排放则分为两类:来自购入电力的和来自所有其他排放源的。

这三类分别被称为“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和“其他间接排放”。前两类信息如果可靠,企业就能更好地了解其内部的状况。这两类排放提供的信息包括:工厂内部发生了什么,买入了多少电力用于保证工厂的运行。

“其他间接排放”关注的是价值链全程的排放。测量此类排放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了解在营运的上下游、营运范围之外以及产品或服务制造和销售过程中存在哪些与气候相关的风险和机遇。这或许给企业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促使其思考自己正在做些什么,而不仅仅是如何做事。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正在利用“其他间接排放”信息制定更具深远影响力的战略决策。

碳会计与报告

过去10年以来,针对“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会计计量与报告工作进展显著。遗憾的是,在目前的许多强制性或自愿性会计和报告项目中,没有一个要求对“其他间接排放”进行会计计量和报告。

目前很多会计和报告项目及要求都会参考一些关键标准,包括ISO 14064系列;WBCSD/WRI温室气体议定书和增补文件;CDSB报告框架。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公共会计与报告项目,也是最佳的温室气体公共信息比较来源仍然是“碳信息披露项目”。“碳信息披露项目”每年都会从大型企业广泛收集数据。目前为其提供信息的公司已经超过2500家。

2009年“全球500强”中有409家(82%)回应了“碳信息披露项目”的信息请求。但是仅有209家(42%)企业提供了有关“其他间接排放”的信息。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并不算糟糕。似乎有近一半的企业提供“其他间接排放”的信息。但是如果更进一步观察,你就会很快发现,这些“其他间接排放”的信息中有一些价值十分有限。这在“碳信息披露项目”数据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该项目将“其他间接排放”会计计量与报告分为五类:员工商务旅行;外部分销与物流;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与废弃;企业供应链及其他。

在报告“其他间接排放”的209家公司中,98家仅仅报告了五类排放中的一类。另外49家报告两类。也就是说,在“全球500强”中只有62家公司(12.4%)报告三类或三类以上的碳排放,从而提供了趋近完整的信息。实际上只有6家(1.2%)“全球500强”公司报告“碳信息披露项目”所划分的全部五类“其他间接排放”。

显然“其他间接排放”是未被我们计算的那一类碳排放。因此对于“全球500强”中仅有12.4%报告了“其他间接排放”的有用信息,这究竟有什么大不了呢?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08年的一份报告中说,如果不报告第三类排放,美国约有2/3的行业将忽略75%的温室气体排放。

麦肯锡指出,仅从供应链上来看,“对于消费产品制造者、高科技从业者以及其他制造商而言,40%~60%的企业碳足迹寓于上游的供应链之中——在原材料、运输、包装,到制造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对于零售商而言,这一比例可以达到80%。”

如果企业希望在碳排放问题上展现领导力,就必须全面了解碳排放状况,并制定创新的策略性回应。只关注“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也就是通常情况下工厂内发生的状况,是不够的。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好的“其他间接排放”会计计量,很多企业的创新就可能面临巨大阻碍。在这方面,会计师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会计师并不是简单地生产可靠的信息,然后再予以报告。他们还必须分析和认识这些信息的重要性,以便将其纳入战略和经营决策中去。

当然不同企业代表了不同的碳排放策略。每种策略的差异则与企业对“其他间接排放”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有关。

控制法

“控制法”关注的是价值链的中间部分,因此其重点在于寻找提高营运效率的方式。效率的提高,是我们对抗气候变化得以进步的必要条件,但是不是这样就足够呢?

此时此刻,诸如埃克森美孚等很多企业仍然最为关注如何提高经营效率,并在他们的既定范围内寻找从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这样做有必要,但是否足够呢?

埃克森美孚是一家非常成功的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硕果累累,为行业制定了经营效率的标准。埃克森美孚并没有报告“其他间接排放”。它所持的观点是:“其他间接排放”应当属于有条件的问题。

埃克森美孚充分发挥了其现有的能力,关注营运与技术。它认识到,温室气体排放确实存在相关风险,但其中很多风险属于监管与政治层面。此外埃克森美孚还关注两类环境风险。首先是气候变化对其营运造成的潜在风险。第二是社会和生态系统所面临的风险。

埃克森美孚在这方面的工作非常出色。他们在全世界的厂房设施内有条不紊地提高效率和环境绩效。自2000年起该公司已经将炼油厂和化工厂的能效提高了15%~20%。此外,公司还投资50余亿美元用于开展天然气利用与商业化项目,降低了石油生产过程中作为副产品的天然气常规燃烧量。

埃克森美孚还认识到,气候变化给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极高的风险。他们赞同在不断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的同时,需要将气候变化风险的解决之策纳入其中。这家公司认为有两件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将排放量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从而降低极端气候变化的风险;投资适应策略,以便人类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埃克森美孚的战略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将同时使用石油和天然气这两种资源,即使其所占有的能源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该企业的战略是:在这个不断缩小的市场内成为领军者。对于埃克森美孚来说,其现有战略背后的结论就是:“其他间接排放”信息并不重要。

影响法

“其他间接排放”检视整个价值链所产生的排放,即上游和下游的排放都涵盖在内。要完成这项工作,不仅令人望而却步,而且可能十分昂贵。因此人们自然要问:“怎样才能快速地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呢?”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它们将会把目光投向供应链上游,因为在那里有着金钱上的业务关系,即可观的影响力。

表4介绍了“影响法”,承认“其他间接排放”信息的指导意义重大,能够帮助企业在影响所及的相关领域进行改进,比如在供应链方面。企业所做的改进不仅集中在技术水平和效率的提高,还包括材料、流程、产品和营销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许多企业也都与供货商进行了长期而广泛的合作,从而在许多方面获得了提升。因此双方能够依靠现成的关系和机制来共同应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毋庸置疑的是,企业选择把注意力放在上游部门还将会产生一个放大效应。例如沃尔玛,它拥有超过10万家供货商。一家企业在相关方面所采取的行动将即刻对许多其他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沃尔玛没有上报“其他间接排放”的数据,其在2009年“碳信息披露项目”中的排名便受到质疑。沃尔玛得到89分,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四,但至今仍未提交“其他间接排放”的数据。

沃尔玛正在基于“其他间接排放”数据做一个抉择。沃尔玛认识到了“其他间接排放”的重要性,就一些相关的细节问题进行了研究,仍然认为目前公布可信数据的条件还未成熟。沃尔玛的策略是通过利用其市场地位,促进产品创新,推动其供应系统的上下游采取更环保的营运方式。

沃尔玛还表示,将来会计算和公布相关上下游的“其他间接排放”数据,因为沃尔玛认为这些企业不但是零售价值链中的关键因素,而且还代表着控制碳排放的机会所在。

这一聚焦供应链的策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沃尔玛策略的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提高其供应链的效率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仅仅是推动了供应链效率策略的发展。那么这一策略能否真正称得上是解决了低碳经济所要求的根本变化呢?在其初级阶段可能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但是沃尔玛在其供应链中发起的这些改进显示,这一策略催生了一种合作的意识,且正在向产品适用性和产品设计等领域发展。

全程介入法

与只关注营运和可控制的部分相比,着眼于上游并利用公司的影响力要好得多,但这也只是专注于全局中的一部分。一个追求真正理解自身影响力的企业,会开始接触下游。

表5展示了公司是怎样看上游和下游的。公司会检视客户是如何使用其产品,还会研究其产品在使用后是怎样被处理的。简单来说,就是公司会观察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是重大创新和新机遇的发源地。

把注意力集中在上游供货商的公司,只能将自身的高效率营运复制到供货商的过程中。然而当公司开始研究其产品是怎样被使用的、能使用多久、持续使用需要哪些能源或其他资源、用毕之后又是怎样处理的以及产品所用材料会在降解时产生什么影响,公司就能够渐渐对其本身、其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影响看得更真实、更全面。对全局的认识通常会使企业更容易看到节能减排的创新机会。

光谱能源是一家年轻的加拿大石油天然气公司,它与埃克森美孚的营运方式截然不同,在碳披露领导者指数中得到88分。光谱能源已经开始计算和报告其在“其他间接排放”方面的数据了,并计划在将来能够更加系统地做这件事。光谱能源的未来战略是,能够全面地定义与其相关的“其他间接排放”数据。

光谱能源的策略有别于埃克森美孚。光谱能源建立了一个能够积极探寻下游机遇的策略和商业模式。通过投资和提供能够补充其核心业务的创新能源服务、发掘额外的收入来源、帮助客户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光谱能源降低消费者需求的风险。同时光谱能源还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不断加深对如何运用其现有的技术和设备为其客户取得更大成功的认识:

提供面向需求层面的管理方案,以帮助零售、商业和工业部门的客户更高效地使用能源;

向客户出售营运服务,并对其供应现有设备所产生的剩余热能,使客户能够实现接近零排放的发电并进行出售;

捕捉并隔离自然存在于客户天然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客户现在能够出售这些以前无法处理也无法出售的天然气。

拜耳以95分的高分问鼎“碳披露领导力指数”。这家大获成功的公司报告了“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其他间接排放”方面的所有数据,并将减少碳排放纳入了其商业策略中最核心的部分。拜耳所做的远远超出了风险识别与缓解的范畴,它的策略大部分建立在与环境相关的机遇上的。它对相关数据了如指掌,并在创新和战略决策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

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世界资源研究院的温室气体议定书,这些数据与议定书中其他间接排放附录里所列举的典型排放情况是相符的,即近75%的排放来自其他间接排放。

拜耳在其“碳信息披露项目”报告中指出,公司认为气候变化是当今的大趋势之一;发现该趋势中所呈现出的机遇是拜耳策略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拜耳下属集团和业务单位负责寻找和论证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机遇,之后从整个拜耳集团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估;与此同时,拜耳气候计划指导委员会负责确定商业机会,并在需要的时候协调拜耳集团旗下的下属集团和业务单位;拜耳气候计划指导委员会的工作由沃尔夫冈·普利斯博士主持,他是理事会成员,分管创新、技术和环境问题。拜耳在碳排放相关领域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2008年到2010年间,公司从预算中拨出了10亿欧元用于气候变化和其他项目的相关研发。

拜耳在过去几年里给自己的定位是“气候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也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贡献。拜耳下属集团和科技公司看到了很多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商业机遇,其中拜耳材料科技、拜耳作物科学以及拜耳技术工程成为从市场对于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中获利最大的几个下属公司。

天然气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象,观测,MOR(气象光学能见度)VIS(主导能见度),k值,质量评定

 

引言

民航飞行只有掌握大气的规律和特点,选择有利的天气,避开不利的天气,飞行安全才能得到保证。飞行发生的事故,其原因大多是在天气复杂的情况下,违反大气运动的规律发生的,风切变、雷暴、降水、低能见度、积冰等气象现象都直接威胁着飞行安全。

民航气象观测员是从事民航气象观测工作的人员,他们必须掌握航空气象观测工作程序,能准确观测,正确记录各类航空气象要素,按固定格式,规定时间制作例行、特殊天气报告[1]。否则飞行员就无法及时、准确地为获取需要的气象信息,威胁航空安全。

1.质量评定办法探索

目前的民航地面气象观测的工作质量评定主要是依据《民航地面气象观测手册》[2]采用简单的错情率统计法,就是机械地将观测员的工作划分为常规项120项和特殊项90项,按错项扣分来统计工作质量,这种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判定最为关键的观测气象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飞行员最为关心的就是气象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所谓及时性,主要看的气象报告中要素值的变化趋势是否与客观要素值变化趋势是否大致一致,如果出现明显的反向或多时次值不随客观值变化,即可定性为及时性不够;所谓准确性,即要素值的变化幅度与客观要素值的变化幅度差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为了能更好的为飞行服务,有必要找出一种较为客观地方式方法来评定气象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主要作用是增强观测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观测气象报告质量。

经过近长期的摸索和总结,青岛空管站气象台参考《民航地面气象观测特殊天气报告的标准》和机场飞行天气标准,制定出了较为详细的质量评定规则《观测发报误差容忍度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主要分为定性判断和定量判断,定性判断要求趋势变化误差不能超过2个时次,定量判断要求通过低于天气标准的报文及时性不能超过30分钟,值与客观值的误差幅度不能超过50%。

制定《标准》后,就是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了。

2.系统结构设计

本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资料入库部分,计算部分,评定统计部分。目前主要以飞行员最为关注的能见度为研究对象进行观测工作质量的判定。系统流程如下图。

图1 系统结构示意图

3.系统开发环境和网站配置

系统是基于IIS6.0的Web的访问系统。开发环境为 MicrosoftVisual Studio .NET2005[3],后台数据库为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4]。

网站架设在上,通过建立虚拟目录”gcpf\”,其实际目录中包含有k.aspx(图表分析)、query.aspx(具体分析)、k1.aspx(总体k值)三个主要页面。

4.数据库设计

SQL Server2000 数据库中一共有awos 和awos_bk两个相关数据库,其中awos库中有awos309、metar表和P_export存储过程,awos309表是实时要素数据的备份,而metar表是观测的报文,包括整点、半点和特选报文,P_export存储过程是每天定时将awos309表中不断增加的数据备份入Awos_bk库中,并“truncate table awos309”(截断表)。

5.数据管理

由于AWOS资料的更新间隔为10秒钟,因此,每10秒钟数据库中将增加一条记录, 这样数据库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这样的后果就是Web访问时的等待时间将超过访问者的耐心,因此,将数据库主操作表中的历史数据截除保存显得重要起来,为此,我先写了存储过程P_export完成该工作,然后利用MicrosoftSQL Server 2000的作业管理建立定时启动P_export的作业。其作用是定时转移历史资料到备份库,其中awos,awos_bk为数据库名,awos309为表名。这样,awos_bk数据中每天都将增加一个以日期为名的备份表,随着时间的增长,表会越来越多,因此,建立了另一个存储过程P_merge_month,负责将每月的资料合并归档,并以年月为名,然后每季度将数据刻盘迁出。这样既保证了Web访问速度,也备份了历史数据供观测质量评定使用。,k值。

6.系统应用

系统先以各要素的实时资料为基础,找出变化急剧点,然后根据《标准》得出发报时间和发报值,如风向风速,云高,天气现象等。评定过程分定性和定量两步。定性,首先根据全天各要素的走势图,比较观测员要素值变化曲线和客观要素变化曲线是否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则观测人员发报没有反应出要素变化的趋势,或者没有及时作出反应。定量:进入具体分析页面,读入指定日期的要素变化表,同时可见到阈值附近变化处以各种颜色标出(图2)。,k值。进入统计页面后,即可看到如图4的界面,即为指定日期内,客观曲线的发报时间和发报参考值。

图2 阈值附近颜色告警

观测质量评定的重点和难点是能见度的评定,经气象台相关工程师论证后,采用MOR的变化趋势来反应VIS的变化趋势,这样根据MOR与以往同时刻VIS值的比值进行反演实时VIS的变化情况,然后来确定发报时间和发报值。

6.1 K值计算

所谓K值其实就是VIS值/MOR值,是一个比值。为了求得排除自动观测设备随时间,天气现象和观测者等不同因素的波动,对于k来说,既有相对瞬时值,也有当日平均值和长期平均值,这些都可以作为k值,而对于不同的MOR值范围,其随能见度的变化并不是线性关系,这一点从长期(2004.1-2008.12)的统计值可以得出,以下是统计值的情况:

天然气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矿业企业 勘探开发支出 会计核算

一、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相关会计准则概述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4年12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6号――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以下简称IFRS6)。IFRS6由9节27段构成,包括目标、范围、勘探和评价的确认、勘探和评价资产的计量、列报、减值、披露、生效日期、过渡性规定等内容。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以下简称27号准则)并于2007年1月起实施。它由6章25条组成,包括总则、矿区权益的会计处理、油气勘探的会计处理、油气开发的会计处理、油气生产的会计处理、披露等内容。27号准则只是对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做出了规定,准则中未明确除石油天然气外的矿业采掘企业如何处理,但是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版)第二十八章《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写明“石油天然气以外的矿山采掘企业的勘探和评价活动参照油气准则执行,其他活动按照相关准则进行处理”。

在我国另一个与勘探开发支出与评价相关的准则为《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因为勘探开发支出大多对应的是探矿权,探矿权有确定成果后,大多企业把勘探成果转化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但是,在转化成果前,从无形资产定义及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阶段的定义来看,勘探支出阶段与无形资产研究开发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勘探开发支出也被排除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外。

二、矿业企业与其他勘探单位做法的异同及27号准则的不足

(一)地勘事业单位的处理

随着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变化,目前地勘事业单位已分成了依靠财政拨款通过提供地质报告成果的事业组织和划分为企业管理的地质勘查单位两种,前者目前引用的处理方法是1996年财政部的《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后者比较复杂,既要遵循《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又要按企业报表口径进行预结算管理。[1]

矿业企业与地勘事业单位性质具用明显的不同,其会计主体定位完全不同,所以其执行会计制度的类型也不同。

(二)矿业企业的处理

矿业企业对探矿权、采矿权的核算引用的是1999年财政部的《关于印发企业和地质勘查单位探矿权采矿权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字〔1999〕 40号)。但是,《通知》只是对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规定,对哪些成本费用应归集在勘探开发成本科目哪些不归集在其下进行核算并未明确,以及何时对勘探开发支出可转化为地质成果也未作明示或规定,以致在执行中对成本化及费用化部分及时间界定存在一些乱象,并且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后,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将随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的逐步扩大而将予以取消。

(三)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的处理

按照我国27号准则对勘探开发与评价进行处理,27号准则第三章对油气勘探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内容分别进行了界定,对其资本化与费用化分别作了规定。但是,矿业企业与油气勘探也存在以下不同,且27号准则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油气勘探单井投入大,其以单井是否发现了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作为资本化条件,而矿业企业探矿权是以整个矿权或整个靶区来判断是否有地质成果,根据矿产勘查工作各阶段对勘探程度和勘探精度的要求,相应确定布孔的网度,如按1000米*1000米、500米*500米、250米*250米或100米*100米等不同网度进行布孔,在一个探矿权内所布钻探孔多,并且不可能孔孔见矿都有成果,但是每一个孔都是为了最终的地质储量的认定做出贡献,如按单孔是否发现了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作为是否资本化的标准,显然不符合矿业企业实际。

第二,按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的规定,对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企业的地质勘探工作周期长,国家规定普查可为2年,允许延期二次;详查可为2年,允许延期一次。如像27号准则一样将一年作为是否探明矿区权益的一个标准,也与我国矿业企业实际不符。

第三,按27号准则,非钻孔支出如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等活动发生的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按资产的计量规定来看,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如果该项勘探支出最终会成为资产,则该矿权勘探支出中的非钻孔支出应计入勘探支出而非直接费用化。从IFRS6在第9段第②规定的来看,“地形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研究”包括在勘探和评价资产中初始计量中,与27号准则的规定并不相同。

第四,生产型矿山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产探矿是否归集在勘探开发支出科目中核算还是在生产成本中核算在27号准则中并没有涉及或明确。

第五,对于勘探开发支出列报问题,IFRS6在25段有做出相关规定,而27号准则并没有规定在何会计科目下进行列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人提出应类似于存货,将其余额在“存货”中列示,将“地质成果”余额在“其他长期资产”中列示,[2]在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中,也有企业把其计入“无形资产”中进行披露。

三、紫金矿业的做法

紫金矿业是一家以黄金及基本金属矿产勘探及开发为主的大型矿业集团,是A+H股上市公司,其权属企业分布在全国22个省及海外6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4年底,共有探矿权274个,面积3873.36平方公里,采矿权236个,面积794.8719平方公里,公司每年勘探投入约5至6亿元人民币。为统一集团会计政策,规范核算,紫金集团财务部经过大量调研和论证,对勘探投入的核算做出了自己的规定:

(一)初始计量

(1)按照(财会字〔1999〕40号)的规定,设置“勘探开发支出”会计科目并在其科目下设置“**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2)勘探开发支出大多针对探矿权,所以在初始计量时,对于申请取得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交纳的探矿权价款;受让他人的探矿权,支付的探矿权价款(并在对方的权证过户至本企业后)计入“勘探开发成本――**项目”。如果国家按储量情况一次性收取探矿权使用费总额的,相应支出也应计入勘探开发成本;如果按年收取的探矿权使用费;相应支出可以费用化。

(3)企业在探矿权区域内开展的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工作所发生的各项支出,计入“勘探开发成本――**项目”。企业在勘探(包括地质勘探、基建勘探)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形成的坑、槽、井、洞的费用,应在“勘探开发成本”科目中进行归集。

(4)对于与勘探开发形成地质成果非必要的相关支出,如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如企业管理及后勤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招待费以及不计入地质成果价值的借款费用等,不应计入“勘探开发成本”,而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计入“管理费用”。

(二)后续计量及资本化与费用化

(1)为防止勘探开发成本长期挂账,集团公司财务部要求预查、普查项目5年内、详查项目4年内、勘探项目3年内,必须取得集团公司矿产地质勘查(总)院评审的地质报告(或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后地质报告表明无地质成果,或没有经济可采储量,或因品位低难采选不能达到开采经济效益、没有进一步勘查必要的,应将之前归集的勘探开发成本费用化。评审后的地质报告表明须进行进一步勘查的,方可继续挂账。

(2)企业勘探结束,应报集团地勘总院进行项目评审,评审认定形成地质成果的,在取得相关评审文件时,借记“其他长期资产――地质成果”,贷记“勘探开发成本――**项目”,待办理采矿权证后转入“无形资产”核算;不能形成地质成果的,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管理费用――勘探费用”科目或“勘探费用”科目,贷记“勘探开发成本――**项目”。

(3)探矿权在勘查工作期间进行转让的,按规定的资产处置流程办理,还应同时结转成本,将该项目的“勘探开发成本”或“其他长期资产――地质成果”等科目的账面价值转销。

(4)探矿权注销的,应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5)企业拥有的采矿权在尚未开采前发生的勘探支出可资本化。进入开采阶段后(生产期)进行的补充勘探、验证性探矿所发生的探矿费用一般应于发生时费用化,计入“生产成本”。

对于采矿权范围内边、深部进行的、旨在找矿增储的验证性探矿,无论是否有经济可采的增储成果,均计入当期“生产成本”或“勘探费用”。在采矿权范围外的相关区域进行的、旨在找矿增储的验证性探矿,相关支出计入“勘探开发支出”。

(三)勘探开发支出摊销

勘探开发成本在会计报表中列示在“其他长期资产”项目。平时不作摊销。

探矿权无地质成果的,直接转销;有地质成果的,计入无形资产科目,在矿山开采之前不进行摊销,取得采矿权后并入采矿权价值按产量法摊销。

(四)勘探开发支出减值

(1)每年对勘探开发支出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如果集团矿产地质勘查总院出具的报告显示,相关项目的经济可采储量的价值(指该项目未来每年净收益的折现值)低于勘探开发成本的账面价值,应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2)勘探开发支出发生减值的迹象主要包括:勘探开发相关权证的期限在报告期间内到期或即将到期,且预计将不再续约;没有对矿产资源继续勘探投入的预算或计划;对矿产资源的勘探,没能发现具有商业价值的矿产资源,并决定终止对该领域的勘探活动;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尽管在某一领域的开发很可能有收益,但勘探及相应支出的账面价值不可能通过成功开发或销售得以收回;其它发生减值的迹象。

(3)计提资产减值的其他规定,参照准则第8号执行。

(五)勘探开发支出列报

勘探开发成本在会计报表中列示在“其他长期资产”项目。

四、借鉴及建议

紫金矿业的做法综合了IFRS6及27号准则和6号准则和8号准则的相关规定,弥补了27号准则的不足,对其集团内企业的操作提供了规范和依据,对其他企业勘探支出核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不足。例如,其对成果的界定、资本化时间界定的依据大多由其集团内地勘总院做出评审,因其企业规模大,其集团地勘总院资质较高,其评审结果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但对于其他较小规模矿业企业,地质勘探成果无法像紫金矿业一样实行快捷的一年一评审。另外,对于矿业企业内专业地质勘探部门既有矿权地质勘探又有生产勘探,其费用如何在资本化与费用化之间分配并未明确等等。

目前,全球矿业市场极其低迷,有实力和能力的中国矿业企业正借机大胆走出去,参与全球矿业市场的合作与竞争。但是,在中国矿业走向世界之际,对勘探开发和评价如何与国际协同,国内矿业企业如何统一对勘探开发和评价进行核算和列报,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与国际协同的新的有关准则。

参考文献

天然气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第5篇

当专家小组了解了50个选定的顶尖报告的所有细节后,接下来的安排是分析一份非常激进的、有争议的研究综述。这份综述的重点我和杜威・福内特少校几个月前谈过,就是分析报告中UFO的运动,确定它们是否受到智能控制。这份研究综述的结论是,UFO就是星际间的飞船。这项研究在非官方领域很热门,官方不涉足的原因是它太激进。

这份报告在情报高层指挥人员之间传阅,他们对此很感兴趣。然而,这份报告下面的“批准”两字后面的签名栏一直是空着的,没有一个人敢出头正式将它送给高层。

福内特告诉小组,他和他之前的研究一直被“蓝皮书”计划忽视。他们的这项研究涵盖了几百个最详细的UFO报告。他们基于报告中UFO的运动,通过非常关键的剔除过程,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将那些可能是已知的物体――气球、飞机、天体等――引起的报告筛选出来,最后留下了近20份属于“未知”范畴的目击报告。由于这些关键的评估方法已经用过,这几份报告毫无疑问地证明,UFO是受智能控制的,控制它们的生物的智力至少与人类相当,或远远超过我们。

福内特解释说,这项研究的下一步是找出UFO来自何处。“地球人”已经被排除,留下了最终答案――太空人。

杜威和我都有点担心,该小组会如何看待这项得出明确结论的研究。但当他完成演讲时,很明显,从专家质疑的语气中可以听出,他们严肃地思考了这个结论。福内特极好的声誉是众所周知的。

星期五早上,我们提交了这次会议最吸引人的内容――特里蒙顿和蒙大拿的目击事件视频。这两条证据是UFO目击报告的最佳代表。科学家了解这两部视频,尤其是特里蒙顿的视频, 因为自7月下旬以来,它们一直是很多秘密会议的主题。将军们和GS-16成员在“专场表演”看过,它们已被空运到得克萨斯州凯利空军基地,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情报人员放映。

全国两处最佳军事摄影实验室――赖特・帕森特空军基地的照片实验室和马里兰州的阿纳卡斯蒂亚海军基地的照片实验室――已经花了很长时间来证明UFO是气球、飞机或杂光的反射,但是失败了――视频中的物体是真的UFO。这部视频伪造的可能性被否定了,因为只有好莱坞工作室的专门设备才能做到,拍摄这两段视频的人没有这种设备。

蒙大拿视频拍摄于1950年8月15日,是大瀑布棒球队的经理尼克・马里亚纳拍摄的。它显示了大而亮的光在蓝天上以梯队的形式飞行。这部视频中没有云,没能对比出UFO的速度,但它们曾经过一座水塔。灯光没有显示任何细节,似乎是大型圆形物体。

尼克・马里亚纳1950年把他的视频寄送给空军,但那时人们对不明飞行物不感兴趣,“怨恨”计划的工作人员在快速查看后,认定视频中的光点是两架该地区的F-94喷气式战斗机发出的光。

1952年,在五角大楼的要求下,我重启了对蒙大拿视频的调查。通过大瀑布空军基地的情报官,我重新询问了马里亚纳,得到一份视频拷贝,寄给了照片实验室。

照片实验室拿到了视频,但没有多少工作要做,因为两个UFO都经过了一个参照物――水塔。他们的计算很快证实那物体不是鸟、气球或流星。气球会随风飘荡,但是风并不吹向两个UFO 飞行的方向。虽然不能测量出视频中飞行物的确切速度,但实验室可以确定,它们的速度比鸟类快很多,又比流星慢很多。

只有飞机是合理的答案。大瀑布空军基地的情报官员挖掘成堆的文件后发现:在人们目睹UFO时,蒙大拿城市附近只有两架飞机,两架F-94,大约2分钟之后降落。马里亚纳的秘书也看到了UFO,他俩都说,在两个不明飞行物消失在东南方后,那两架飞机出现在天空中另外的地方。这本身就排除了不明飞行物是飞机的可能性,但是我们想复核一下。

两束光看起来不像F-94,如果是飞机的话,飞得那么远以至于都看不到了,地面上的人不可能看到飞机因太阳光照射而发出的耀眼闪光。

首先研究一下F-94的飞行路线。我们知道,拍摄UFO时,飞机使用了降落模式,还知道两架飞机是何时降落的。这两架飞机根本不可能靠近两个UFO所在的位置。然后我们研究了每一束灯光,这些光太稳定,不像是折射光。

我们在蒙大拿视频上一无所获――它是未知的。

我们在特里蒙顿视频上也一无所获。该视频由海军首席摄影师德尔波特・C.纽豪斯准尉拍摄于1952年7月2日。在这意义重大的一天,纽豪斯和他的妻子、两个孩子正开车从东部海岸驶向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他们刚经过犹他州盐湖城北部的城镇特里蒙顿,大概在30S高速公路上行驶了11千米,纽豪斯太太注意到空中有一群物体。她指给丈夫看,他看到了,然后把车停在路边,跳出车外以便看得更清楚。没看多久,他就意识到一些非常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十几个闪闪发亮的圆盘状物体“以粗糙的队形在天空中乱转”。他在海军服役21年,作为空中摄影师有2000个小时的飞行时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

纽豪斯带着摄像机,他给摄像机装上长焦镜头,开始拍摄UFO。他拍摄了十来厘米长的胶卷,将所有的明亮物体拍到了一张底片上。从纽豪斯一家人第一次看到它们开始,所有的不明飞行物就一直保持紧凑的队形,但在它们即将消失在西方地平线之前,其中的一个离开主队朝东飞行。纽豪斯摆动摄像机特意记录了这个UFO消失在东方。

当我收到特里蒙顿视频后,立刻把它和蒙大拿视频交给赖特・帕森特空军基地的摄影实验室。摄影技师和我看了二三十遍。这两部视频是相似的,视频里的物体似乎是大的圆形灯――在任何一个里都看不到任何细节。但是,不像蒙大拿的视频,特里蒙顿的视频里灯光会变淡,然后又恢复。这种光线的淡出暗示它可能是飞机的反射光,但是这么多飞机集体飞行,其轰鸣声几千米

外都能听到,纽豪斯一家没有听到任何声音。我们请来几位战斗机驾驶员,他们观看了盘旋飞奔在万里无云的蓝天中的UFO,毫无保留地评论说:“没有飞机可以做到它们正在做的事。”

我们也怀疑是气球,但实验室通过研究气球发出的折射光很快就排除了这个猜测。气球是球形的,反射是稳定的。如果把一束气球绑在一起,使它们不能左右摇摆,可能会出现视频中的现象。但是,那个单独飞到东方的UFO本身就是最有力的依据,证明它们不是气球。

纽豪斯告诉西部防空部队的情报人员,他静静地举着相机,让不明飞行物飞过视野。实验人员测量了它的角速度。不幸的是,天空中没有云,图片里也没有地面景物,因此,我们估算角速度只能假设摄影师保持相机不动。如果那一个飞碟飞出16千米远,那它的飞行速度就是每小时几千千米。

在研究了几个星期的视频后,赖特・帕森特空军基地的照片实验室就放弃了。他们说:“我们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但它们不是飞机或气球,我们也不认为是鸟类。”

当赖特・帕森特空军基地的实验室还在研究视频时,福内特少校正在跟阿纳卡斯蒂亚的海军摄影人员交谈,他们认为自己有一些分析视频的好想法,我们看完后就寄给了福内特少校,他带着它们去了海军实验室。

海军实验室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来研究视频,完成了分析。实施这项工作的人在专家小组看过视频之后简短地介绍了他们的分析。

我们让房间暗下来,我想每部视频得放十遍,才能让每个小组成员满意,让他记得所有的细节。我们把两部视频一起放,这样就可以比较了。

当谈及结论时,海军分析人员没有用“星际飞船”这样的词,但他们的确说,不明飞行物是智能控制的交通工具,不是飞机或鸟类。他们通过逐帧画面来研究光的运动和强度变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当海军的人讲完后,科学家们有问题要问。没有小组成员试图挑剔海军的人所做的工作,但他们不会接受这项研究的结论,他们仔细地寻找每一个漏洞,然后找到了一个。

在测量光的亮度时,照片分析师使用的仪器被称为密度计。小组里的天文学家都知道如何用密度计测量非常小的摄影图像,因为他们自己研究星星时也是这样做的。天文学家认为,海军的分析人员没有使用正确的技术进行测量。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的数据都是错的,但确实意味着他们应该重新检查自己的工作。

当讨论完海军的报告后,其中一个科学家要求再看一遍特里蒙顿的视频,所以我让视频放映员又重放了几遍。他认为这些UFO有可能是海鸥翱翔在热气流之上。他住在伯克利,看过海鸥在旧金山湾高高飞入空中。我们几个月来也考虑这种可能,因为有较大的白色海鸥栖息在盐湖城地区。

但是那个UFO离开主群时的速度排除了它是海鸥的可能,我把这点指了出来。他回答说,也许海军准尉认为自己持稳了相机,但是也可能他无意识地做了“跟拍”。这会我们的所有计算。我同意这一点,但是我不同意那是海鸥。

几个月后,我在旧金山等待航班去洛杉矶,我看着海鸥翱翔在晴朗的天空。它们“乘坐着热流”高高地飞起,高到我看不见它们的身影,直到它们转向某个方向我才又看到了它们。它们似乎是一道明亮的白色闪光,比人们预期的要大得多,酷似特里蒙顿视频里的UFO。但我不确定这是答案。

这两部视频的放映结束了“蓝皮书” 计划在此次会议中的角色。5天内,我们提供了历史上飞碟的每个相关细节,让他们告诉我们UFO是否真的是某种飞过我们大气层的交通工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那么一定是飞船,没有参会者认为UFO可能是绝密的美国飞机或苏联的新产品。科学家们知道美国发生的一切,他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开发的新技术足以建造一个飞船,能像目击报告中的UFO那样飞行。

此外,我们正在花费数十亿美元研发和采购刚刚接近音速的飞机,认为官方会花数十亿美元来掩盖一个飞碟类型的武器是荒谬的。同样荒谬的是认为英国、法国、苏联或任何其他国家远远超过我们,已经拥有了UFO。

科学家们又花了两天思考一个结论。他们一次次重读报告、看这两部视频,他们给别的科学家打电话来复核某种观点,他们之间也相互讨论这个难题。然后他们写出了结论,每个人都在文件上签了名。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们作为一个小组,相信可能有智能生物居住在其他星球。这些生物有可能已经发展到了某种状态,使得它们能够拜访地球。然而,在所有的所谓“飞碟”目击报告中,没有一点能说明这正在发生。

小组拒绝认可特里蒙顿的视频是外星智能生命造访地球的证据,但他们留有希望,建议海军实验室重做此项研究。但海军实验室再没审核他们的报告,一年多之后依然没有新的数据出现。

从空军基地出来后,我遇到了纽豪斯,和他谈了两个小时。我和很多报告看到UFO的人探讨过,但没有几个人像纽豪斯那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了解到,当他和家人第一次看到不明飞行物时,它们距离汽车很近,比他拍视频的时候近得多。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它们看起来像一架B-29那么大的话,那它们就已经在3000米的高空了”。这个海军军官和家人清楚地看到了那些

物体――它们看上去像“两个平底锅,一个倒置在另一个的顶部”。他不认为UFO呈圆盘形。我问他为什么没有把这点告诉询问他的情报官员,他说已经说过了。然后我记得给了情报员一份问题清单,上面是我希望纽豪斯回答的问题。“不明飞行物是什么样子的?”不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因为当你有一个东西的图片,你通常不问它看起来像什么。情报官员为什么没有把这个信息传递给我们,我将永远不会知道了。

蒙大拿视频也没能被认定可以作为外星智能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即使两个观察者说,当他们看到不明飞行物时,飞机在天空的另一边,我们的研究也支持他们,但是这两个飞碟仍有可能是那两架喷气式飞机。我们不能证明不明飞行物是喷气式飞机,但我们也不能证明它们不是。

福内特少校提出进行有关UFO运动的研究,因为有争议,最后被否决了。所有的小组成员都认为,如果UFO的运动有一些永久性的记录,比如一张UFO飞行路线照片,或一张雷达显示器对UFO跟踪拍摄的图片,都会增加这项研究的重要性。这20份报告试图证明UFO是被智能控制的,但UFO的运动只是观察者看到的而已。人的眼睛和大脑是不准确的记录器。当一群人看到两辆汽车在一个十字路口相撞,你会得到多少不同版本的故事?

我们最佳的50个目击报告,科学家研究后都找到了某种漏洞。很多情况下,漏洞非常小,但是科学评价不能容忍哪怕一丁点的漏洞,毕竟我们要求的是科学评价。

当评价完这些报告后,科学家说明了自己被要求做的这个决定的严肃性。他们努力做到客观而不是主观,但事实上,我们所有的证据都是间接的。好的间接证据也可以,但是我们没有具体的东西,没有零件,没有显示UFO细节的照片,没有测量到的速度,没有高度,没有大小――所有那些好的、确凿的、科学的事实都没有。依靠一个间接证据得出的结论作决定,就是拿数百万人的未来冒险,将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

在结论中,他们提到,UFO可能是某种新的或者未被发现的自然现象,他们对此并没有太多的信心。然而,如果不明飞行物是一种新的自然现象,其目击现象应该遵循一定的模式,但UFO报告没有。

这是专家报告的结论部分。下个部分的题目是“建议”。我以为他们建议我们减少“蓝皮书”计划的部分活动―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我不喜欢这点,因为我坚信,我们没有找到最后的答案。在得出最后的结论之前,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证据。

小组并没有建议削减“蓝皮书”计划的活动,也没建议停止这个计划。他们的建议是扩大这个计划。这份报告说,太多的目击报告是由可信的观察者提交的,这些观察者是些认真思考事物的人,他们应该知道在看什么,可作为间接证据的资料也迫切需要。小组一定至少部分地相信,扩大努力会证明一些有趣的事情,因为他们建议扩大研究,这将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支持。

“‘蓝皮书’计划的调查力度应该是现在的4倍。” 他们写道,“工作人员应该是电子、气象学、摄影、物理和其他与UFO 调查的相关领域受过特训的专家。应该努力在UFO目击频发的地方安装仪器,这样就可以记录测量数据。在其他地方,军事和民用科学家要警觉,按指令使用每个设备以追踪U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