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堂运营部工作计划

食堂运营部工作计划

食堂运营部工作计划

食堂运营部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食堂工作直接关系学生切身利益,尤其是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不但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而且是各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最关心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和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小学食堂工作,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体质,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今后的就业能力和人生幸福,进而影响到国民素质和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多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持续改善食堂条件,落实食堂管理制度,学校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餐饮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全市XX多万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影响供餐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影响教育形象的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招投标不规范、“营养餐不营养”、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引起中央和省市委领导高度关注。等中央领导同志专门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

今年X月,为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XX专门召开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推进会。会议明确要求各地要落实主体责任、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食堂供餐比例,切实把营养改善计划这件实事做实、好事做好。开学初,XX又下发紧急通知,通报XX等多地发生学生食品安全事故,导致学生群体食物中毒,危及学生身体健康的事件。总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食堂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抓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中小学学生食堂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做好各项组织实施工作,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二、正视困难与问题

从暗访检查的情况看,营养改善计划和中小学学生食堂工作存在问题还比较突出。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政府主体责任亟待进一步落实。一是部分县市区政府统筹组织力度不够,有的认为营改工作是教育部门的事,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存在教育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二是大部分县市区未完全落实好政府投入责任,没有确保营养改善计划运行经费及因营改新增食堂临聘人员工资;三是监管缺位,特别是对学校违规牟利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听之任之。学校违规托管、托而不管的行为时有发生;

2、食品安全监管亟待进一步加强。膳食资金和食品卫生两个安全是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两个重点,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学校食堂卫生“脏乱差”,苍蝇成群,灌装液化气、灭火器随意摆放;有的学校食堂功能布局、分区严重不合理,没有存储间,没有“三防”设施,预售间没有任何消毒设施;有的学校食堂留样不规范;有的食堂管理制度建设缺失,近半工作人员健康证过期,甚至有的学校食堂还存在“无证供餐”的现象,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隐患。

3、违规牟利行为亟待扭转。部分地方、学校办学生食堂违背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没有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原则,以种种理由和名目从学生口中“挤油水”,严重侵害学生利益。在这个是非界限很清楚的问题上,我们有些同志思想上还在犯糊涂,认为“企业可以挣钱,学校为什么不可以”,有些人甚至质疑省里出台文件允许托管是“被企业绑架”。还有一种新的情况值得注意,有的学校未经主管部门审批,擅自托管,企图以此规避监管检查,以改革之名行利益输送之实;

4、供餐质量亟待提高。调查发现,无论是托管还是自营的学校,学生食堂供餐质量普遍较低,紧紧满足于“吃饱”,特别是“营养餐不营养”问题比较突出,难以满足学生基本营养需求。究其原因,一是很多县市区没有制定营养食谱,按照成本补偿原则合理确定供餐价格,营改计划实施县没有在国家、省营养膳食补助资金4元的基础上按照政策要求“做加法,添营养”,甚至还要在4元膳食资金中开支人工、水电成本,难以做到营养配餐;二是部分营改计划实施县推进食堂供应正餐力度小,部分县部分学校仍然按“牛奶+X”简单课间加餐,供应食品单一,无法保证营养 ;三是由于部分学校克扣、挪用学生伙食费,导致伙食质量低下。

上述问题,有的性质十分恶劣,严重侵蚀了学生利益,蚕食了党的惠民政策效应,败坏了教育形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切实抓好整改落实

做好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食堂管理工作,要结合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在落实责任、强化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

1、关于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重点要抓住膳食资金和食品卫生两个安全,解决好“营养餐不营养”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成员单位,履行各部门职责,针对困难与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就全市营养改善计划而言,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落实主体责任。营养改善计划不仅是一项具体教育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紧靠教育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加强政府统筹。各地要充分发挥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的作用,会同发改、财政、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实施,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严格落实校长负责制,督促学校切实承担起具体组织实施和相关管理责任。

二是要落实配套政策。县市区财政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等十五部门等有关文件要求,落实县级财政投入责任,改善食堂就餐条件,解决食堂聘用人员工资和水电煤等费用问题;同时,要会同价格主管部门,按成本补偿原则合理确定供餐价格,做好营养餐 “加法”,确保学生营养基本需求。省教育厅将把各地落实政策情况纳入绩效考评范围并与有关经费分配挂钩;

三是要提高食堂供餐比例。食堂提供午餐模式资金使用效率最高,营养保障效果最好,是国务院和教育部提倡的供餐模式。各地要统筹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薄弱学校改造、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等项目和资金,加大食堂改造和建设的力度,为食堂供餐提供条件。凡具备食堂供餐条件的学校,必须实施食堂供餐或用“食堂+牛奶”模式,实施食堂供应正餐,改善学生营养结构,但一律不得再搞“牛奶+X”课间加餐;

四是要确保“两个安全”。营养改善计划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大。各地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严格规范日常管理,加大监督力度,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食品安全、资金安全两条红线。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国家补助资金等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2、关于学生食堂工作。今年X月,市教育局出台了《XX中小学学生食堂管理办法》。市纪委监委同时印发了《X市中小学学生食堂问题专项整治方案》。各地要把这两个文件结合起来,切实抓好落实工作。我这里强调三点:

一是要抓好学习宣传。新《办法》是今后五年内我省中小学食堂管理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办法》着眼于治标兼顾治本,紧紧围绕提升“供餐质量”和化解“廉政风险”两个重点,提出解决路径,明确政策边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组织学习,掌握政策精神。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知晓相关政策要求,理解、支持,同时也监督我们的工作;

食堂运营部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类似的食品安全事故,在政府提供的营养餐计划中时有发生。因此由政府教育部门主导的营养餐计划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

“NGO组织提供的学生午餐,像‘免费午餐’项目确实会比政府的营养改善计划做得更精细更透明,但目前中国没有哪一个公益组织有能力承担全国这么大的工作量。”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政府还是主导力量,但是应该学习公益组织的一些做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项目主管薛文俊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县级教育部门就营养计划款下拨学校的进度和账目进行详细的公开,资金安全是政府营养改善计划的软肋。”

营养计划遭遇食品安全问题

根据国务院从2011年10月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将每年拨款160亿元,率先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市)启动国家试点,惠及这些地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2600万名在校学生,占中西部农村学生人数的近30%。160亿的资金是按每名学生每天3元钱的营养改善标准,每年200天上课天数计算得出。

不过,在政府教育部门主导的营养餐计划中,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4月9日,云南镇雄县300多名学生,在吃了学校统一供给的营养餐后出现腹泻、高烧等不适症状。学生反映“豌豆闻起来是臭的,很难闻;不吃不行,要被罚款”;广西部分学蛋采购价高出市场价75%,猪肉与油豆腐的采购价比市场批发价都高出25%左右。

为什么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事故不断?而“免费午餐”基金等民间公益组织提供的营养餐却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

“民间NGO组织在做营养餐时确实比一些政府主导的营养餐计划做得更精细,更透明。”邓国胜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这也显示出政府主导的营养改善计划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记者近日从安徽颍上县教育局网站上查询到,该县2012年3月的《颍上县教育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的采购、运输、储存方案的的通知》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程食品每年招标一次。学生课间餐食品为纯牛奶、卤鸡蛋。”

“我们的目标是为孩子们提供一顿热腾腾的午饭,而不是牛奶面包等工业制成食品。”“免费午餐”项目发起人邓飞日前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他们的“免费午餐”项目会坚持要求学校做正餐,拒绝乳品和面包等。

目前已经资助150多家贫困地区学校,使35000名学生受益的免费午餐项目对于乳制品的态度格外小心,项目管委会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凡是使用国家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用于乳品面包等辅食营养补助的学校,免费午餐基金不予项目合作。”

“乳制品等加工制成的食品都有一定的保质期,会因为运输、保管等条件制约,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邓飞向本报记者解释,“事实也证明,很多食品均在运输、保管期间变质。”

“我早就说过了牛奶和面包那样的做法不行,没想到没过多久果然出现了不少问题。”贵州省毕节市某小学的一位方姓校长6月20日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们的小学是2011年4月2日“免费午餐”项目启动时第一批申请加入的学校,如今已成为“免费午餐”项目的标杆学校。

沙坝小学于今年3月加入到政府的营养改善计划,而学期班和教师的午餐依然由“免费午餐”提供,他显然非常认同“免费午餐”项目建学校食堂,为学生提供正餐的理念。

配套资金短缺导致“蛋奶工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随着政府加大投入及基金会、NGO等民间组织的参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的“粮食”有了,但为农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营养、如何建立多元化的协作模式及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督体系等营养改善的核心问题,依然需要探索。

为此,2011年8月—2012年3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项目》课题组选取云南、青海、贵州、陕西、重庆等中西部五省份作为样本地,对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实施的营养改善项目开展调研。

该项调研项目执行官薛文俊6月21日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说,“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多数学校处于‘有米无锅’(无厨房食堂)的状态,按160亿元投入资金,大约还需要增加20%-25%建设厨房和配备工勤人员的配套资金。”

据某公益机构估算,建一所能供应上百名师生用餐的普通食堂,需要资金约3万元左右,包括购买蒸饭车、保鲜柜或冰柜、消毒柜等厨房设备,而一个贫困县这样规模的小学可能近百个。

“要想真正实现学校食堂供餐,一个县要拿出200万—300万元的配套资金,才能真正实施好营养餐改善计划。”薛文俊告诉本报记者,这还不包括厨师等人力上的投入,对于一些财政贫乏的贫困县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人均3块钱是远远不够的,”南宁市财政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在广西南宁该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被叫作贫困县营养计划,南宁市目前有3个部级贫困县,作为落实营养改善计划标杆的马山县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贫困县往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食品的物流配送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需要大笔资金。”

“贫困地区的肉价比城里可能高不少。”他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南宁市还没有相应的配套资金,去年马山县政府投入971万元用于全县小学食堂基础建设。

教育部今年年初表示,近两年中央财政下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169亿元,相当一部分是地方统筹用于食堂建设的。2011年底,财政部和教育部两部委又专门追加了食堂建设专项资金100亿元,重点用于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的农村学校的食堂建设,改善学生的就餐条件。

这些资金有多少最终落实到食堂建设上,我们无法得知。事实上贫困地区的中小学食堂依然非常缺乏,据媒体报道,甘肃陇西县实施营养计划的276所学校中,只有43所学校有食堂。没有食堂的现状决定了“蛋奶工程”,成为众多地方政府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的主要实施项目。

资金发放有待第三方监督

“我们学校从校长到老师都是不碰钱的,钱都是由县教育局派驻的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并且我们在采购食品和报销的时都是要求两个老师参与。” 贵州省毕节市的方姓校长对记者表示,学校每天都会通过微博公布营养餐账目。

“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中央营养改善资金下拨后,地方政府下拨比较缓慢,拖延下拨补助款,导致学校为钱发愁的现象并不鲜见。”薛文俊告诉本报记者,“广西财政厅去年年底下拨补助,3个月后,那坡县财政局拨款给教育局,期间,学校只能赊账供餐。本学期开学之初,广西那坡一所小学向每位寄宿生家长预收了300元作为营养改善经费办营养早餐。更有甚者,营养改善经费会被挪作他用,用于着急的项目。”

据央视4月中旬在陕西商洛县的调查,2011年10月,国务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商洛县属于第一批试点范围内,但是央视记者调查发现,补助资金依然没有划拨到位,而该省教育厅一位官员却对央视记者表示钱已经拨下去了。

上述南宁市财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营养改善计划的财政资金拨付进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各地进度并不一样。

营养改善计划再加上学生食堂建设意味着更大的资金投入,更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也意味着监督更加复杂,更加重要。

为了从制度上保障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6月14日教育部等十五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五个配套文件。

“对教育部门使用资金的监督,目前主要是依靠审计,有时审计工作也并不完全令人满意。”邓国胜表示,还是需要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本报记者发现,目前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教育部门对相关资金使用情况的信息披露还是非常之少,以最近出现事故的安徽颍上县为例,记者详细查询了该县教育部门2012年以来的有关营养餐计划的信息,无一提到资金的拨付使用账目。记者电话联系该县教育局,接通了值班室电话,而值班室告知的教育局办公室电话长时间无人接听。

“资金使用情况对社会公开最大的阻力可能是在县里。”上述南宁市财政局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据我了解,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县级教育部门就营养计划款下拨学校的进度和账目进行详细的公开。”薛文俊告诉本报记者,“光靠政府系统内监督还不行,必须引入民间组织、媒体等各方的监督。”

邓飞告诉本报记者,政府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运作模式无外乎三种:一、地方政府和学校自己做;二、中央政府招标采购,交给民间社会组织来做;三、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一起合力运作,就像我们在湖南新晃、广西马山等地做的那样,由我们管理、政府分担部分经费。

食堂运营部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油田企业食堂管理制度不标准

虽然油田企业对油田食堂管理加大了力度,但根据实际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的油田企业员工对食堂的饮食并不是很满意,而油田企业食堂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其次,由于油田企业食堂的餐饮管理没有太多的竞争,导致大多数的油田企业食堂管理制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与重视,再加上油田企业员工数量较多,使其就更大程度的影响着油田企业食堂制度的改进与完善,进而也就导致了油田企业管理制度无法得到统一的标准。因此,为了提高油田企业食堂管理与服务质量,油田企业必须对食堂管理制度进行深入改革与完善,并采取科学化、人性化、规划化的原则要来,来推进油田企业食堂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缺乏竞争,建设与管理落后且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油田企业管理的食堂周边无竞争对手,导致对食堂管理缺乏竞争意识,基本建设和内部管理方面较为落后。一是随着国家对企业设施要求的提高,油田只重视生产设施的改善,没有兼顾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油田食堂多为旧食堂或由旧厂改造而成,在建筑布局上存有许多不足之处,由于经费紧张,在食堂改造、扩建上资金投入困难。二是管理人才缺乏,经验不足,专业知识贫乏,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大多数食堂管理人员是油田管理层或后勤行政领导,过去从未参加过集体食堂的管理,对卫生知识、卫生法律法规、操作规程了解甚少,虽然一心想把工作做好,但收效甚微。

二、阐述提高油田企业食堂管理与服务的措施

(一)加强油田企业食堂卫生监督

由于油田企业食堂的安全运行与健康运行,与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油田企业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来加强油田企业食堂日常的安全卫生监督工作,使其可有效的提高油田企业的管理与服务质量。另外,油田企业还应对食堂的经营责任人、工作人员的资格要求进行严格检查,这样可防止不符合用人要求与违反食堂经营制度问题的出现,保障油田企业食堂管理与服务质量。

(二)做好食堂的装修设计

食堂的装修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由食堂企业委托专业的装饰设计公司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食堂作为一种营业性的公共建筑,有其自身的特点。设计师如果对食堂业的工作流程和经营方式不了解,就无法明晰食堂装修的功能诉求,在设计时也就无法构思理想的设计方案。所以,食堂企业在选择设计人员时,应提出以下要求:

1、主创设计师应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并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2、设计师要熟读与油田食堂有关的各类设计规范,如建筑设计、防火设计等;3、设计师必须要花足够的时间与食堂企业管理人员交流,并做实地考察,了解油田食堂的功能诉求。

在功能布局上,要注意:(1)用餐区域和厨房区域要相对独立,顾客的行走线路与生产人员的行走线路要尽量避免交叉。(2)厨房应设置单独的人流和物流入口,生产所用的各类物资器具的搬运线路要独立,不能与客流交叉。(3)食堂厨房面积与餐厅面积的比例为l:1~0.8:l,用餐者平均占有的食堂面积不少于2.2m2。

(三)做好食堂的施工质量管理

1、施工进度控制管理

首先签订合同时,明确规定工程的开工日期和竣工日期。整个工期应经过认真的研究和论证,既不能延误时间,也不能操之过急,合同中还应明确缺陷责任期(质保期)。

其次要做好施工进度计划中各个关键点的控制工作,包括各分项工程(水电隐蔽工程、钢结构工程、基础改造工作、墙地面工程等)的阶段性验收、各分部工程的局部验收、关键材料的验收、工程总体验收等。

最后监督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情况,当工期出现明显延误时,应给施工单位发出书面通知,并将其作为合同违约的证明文件。如需要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修订和调整,可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食堂企业的代表负责审核和批准。

此外对影响工程进度的各项因素保持关注,从施工过程上把握进度,防止延误工期的不利因素出现。

2、现场质量检查

试验检查法是指通过试验手段,对质量进行判断的检查方法。装修工程中,比较常见的试验检查有:对钢结构进行稳定性检验,确定是否产生失稳现象;对钢筋的焊接头进行拉力试验,检验焊接质量:对吊顶的吊杆进行抗拔实验,检验其承载力;对防水的地面进行存水试验,检验其防水效果;对给水管路进行压力试验,检验有无渗漏现象。

食堂运营部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4月14日,湖南日报要闻版刊发一张新闻图片,画面上,几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面带笑容,喜滋滋地享受着营养午餐。这是安化县羊角塘镇中心小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的一个镜头。

4月18日,在省委讲师团组织的“稳中求进促发展”座谈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定中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他透露,湖南实施这项计划的试点县共37个,涉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165万人。截至目前,已有23个县正式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另外14个县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

决策:一项面向未来的宏伟计划

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专项行动”,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宏伟计划。

去年10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将每年拔款160亿元,率先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市)启动国家试点,惠及这些地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2600万名在校学生。

其实,这项为孩子终身幸福的奠基工程,一直以来都得到领导们的高度关注。1992年,全国爱委会、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将营养不良列为重点防治的六大学生常见病之首。1997年12月5日,国务院颁布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有关营养工作的部级文件《中国营养改善计划》。为了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善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2010年,“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2月28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着力解决学生营养膳食的措施和力度不断加大。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一补”政策范围逐步扩大,补助标准不断提高。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两免一补”政策时,就包括逐步建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2006年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一补”政策作为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中央出台了中西部地区基本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天2元,初中每生每天3元。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生每年75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000元。2007年至2011年,仅中西部地区“一补”资金就落实了300多亿元。2010年,中西部有1228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一补”,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的47%。二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活设施改造力度逐步加大,膳食条件得到不断改善。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量学生需在校住宿,食堂等生活设施短缺的情况,国家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时,明确将食堂建设作为工程建设重要内容,由地方政府负责实施,寄宿制工程共新增食堂159.2万平方米,占工程建设面积总数的10.6%。2007年启动的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同样把食堂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120亿元投资中有31.7亿元用于学生食堂建设。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新鲜“出炉”,还来自深入调研发现的三个问题:一是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比较突出。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青海、云南、广西、宁夏等西部4省(区)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生长迟缓率近12%,低体重率达9%;身高和体重均明显低于同龄段儿童正常值。二是现行“一补”政策覆盖面偏小、标准偏低。2010年,中西部有1228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一补”,只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的13%。有的地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没有完全落实,吃饭费用没有完全解决。据初步调查,校外寄宿的义务教育学生还有1239万人,受现有“一补”政策的局限,往往产生“因为不能住宿,所以没补助”的现象。三是中西部地区一些学校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课间自己生火做饭,有的学生甚至需要自带做饭的炊具、调料、柴火等。这些孩子的饮食、营养现状确实令人心疼。

由此可见,在农村地区主要还是要先解决吃饭问题,尚谈不上营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贫困县有,在其他地区也有;西部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重于中部,民族县、贫困县、边境县重于其他县。农村学校普遍食堂不足,需创新供餐机制,仅靠地方现有的投入水平,难以解决此问题。因此,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是一件重大的民生工程。

这项面向未来的《计划》做得很实在。国务委员刘延东2011年11月24日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计划》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着力”:

第一,国家试点“点”在了特困区。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把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2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等3个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这些地区。此次营养改善计划的国家试点首选这些地区,总计680个县(市),其中民族县有368个,占54%;国贫县有431个,占64%;边境县有54个,占8%。

第二,完善“一补”,“补”在了面上。为解决现有“一补”政策覆盖范围小,补助标准低等问题,54号文件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将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全年1000元,初中5元、全年1250元。

第三,在硬件上专门安排了改善就餐条件的资金。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专门安排食堂建设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进行补助,并向国家试点地区适当倾斜。

第四,在软件上加强制度建设和营养教育。通过加强专业指导、普及营养知识,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营养健康教育时间,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

困惑:“小餐桌”面临的难堪

据走访调查,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困难一:食堂设备比较简陋。在被调查的许多民族贫困地区,不少农村中小学食堂存在设备简陋的问题,普遍现象集中表现在厨房较小。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食堂条件非常简陋,近四成学校厨房面积只有10~20平米,有的甚至不足10平米。有的学校是教室兼做厨房、食堂和宿舍的功能,有些更贫困地区的学校,校长的宿舍就是厨房,前面半间是给孩子们做饭的地方,后面半间就是校长晚上睡觉的地方。再加上年代久远,墙壁瓷砖没有全部覆盖,地面水磨石破损严重,学校厨房中最常见的设备就是炉灶、蒸笼和锅,学生伙食一日三餐全是一锅饭。由于厨房面积过小,不少学校食堂无更衣间、配菜间、面点间等与厨房相配套的功能间。学校食堂从粗加工、洗涮、制作面点到炒菜做饭都在一间厨房里进行。由于人流物流不分,生熟用具不分,生熟食品混装混放,很容易造成食品交叉污染,给学生饮食卫生安全带来隐患。

困难二:从业人员素质比较低下。目前,不少农村地区学生食堂里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是当地村民,他们对于家常食物的制作驾轻就熟,但是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对于饮食搭配没有清晰的概念,平时制作饭菜只是依靠多年来家庭的生活经验,这制约学生饮食营养搭配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困难三:营养知识比较匮乏。一是教育体系中缺乏基础营养学内容,学生所掌握的极为有限和浅显的营养知识无法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二是在学生饮食方面占有主导地位的学校和家庭在饮食营养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也同样无法让人放心。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学校教师对于营养知识的掌握不足,大部分厨房工作人员对饮食营养搭配概念模糊,家长则以让孩子吃饱为目标。此外,学校没有条件和能力对师生进行饮食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也制约了学生的健康饮食。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偏远农村学校没有对厨房工作人员进行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食堂工作人员对饮食营养的搭配还处在一个初级和盲目的阶段,一切跟着感觉走的现象比较普遍。

困难四:安全卫生工作比较滞后。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学生的饮食卫生意识还很薄弱,部分学校,特别是村片小一级学校在硬件配备上无法保障学生基本卫生(如洗手),部分学校厨房环境较为恶劣,饭菜和原材料在运输、储存、生产环节还有待加强卫生监管工作。在被走访的近100所边远学校里,有近一半的从业人员没有统一着装,有部分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习惯还有待加强。

困难五:边远地区食品配送困难。在大宗物品落实定点采购困难的同时,我们调查发现,不少偏远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学点上的山区学堂受到学校规模和交通闭塞等方面的制约,鲜菜、鲜奶、鲜蛋等营养品的及时配送难以保证。

困难六:教学点教师积极性不高。走访中,我们发现,在不少边远山区教学点上除了无食堂的实际困难外,普遍还存在的一个困难是无人对学生提供后勤保障。特别是一人一校的教学延伸点,教师本来教学任务就非常繁重了,还要负责学生营养改善方面的事情,在无任何食堂设施设备的条件下,老师们对改善学生营养计划的实施积极性不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普遍存在。

让改善计划遍及三湘的几点思考

面对营养改善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实际困难,如何全速推开此项工作,打造成“民生工程”、“放心工程”和“阳光工程”,让它遍及三湘,并真正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改善一个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生活设施总体不足,食堂缺口较大。改善供餐条件是加快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前提和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科学制定食堂建设规划,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安工程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资金,将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弥补食堂建设缺口,改善食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学校食堂建设要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超标准建设。规模较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改造、配备伙房等相关设施。

2.确保“两个安全”。安全是营养改善计划的关键词,营养改善必须确保“两个安全”:一个是食品安全,一个是资金安全。在食品安全上面要做好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对食用农产品原料生产、收购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学校食堂以及供餐单位、个人要严格准入,对学校食品生产、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及违法行为要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对食品安全事故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第二,严格食品安全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主动配合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切实做好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学校食堂要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堂工作人员要持有健康合格证明;食堂布局要符合相关规定,对原料存放、加工操作、备餐、食品出售、就餐等场所进行合理设置,保持食堂内外环境整洁;食品加工要严格执行有关卫生操作规定;建立食品原材料采购索证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制度,确保采购、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工作机制,成立专人负责的专门机构,开展设备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确保采购、储存、加工、配送、分餐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第三,计划参与各方责任要落到实处。各地食品安全、教育、农业等监管部门要与学校、供餐单位或个人签订责任书,同时建立健全留样检测制度、从业体检制度、岗位职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将责任具体化,保证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建立起学生营养改善状况监测评估机制,跟踪监测、及时改进,要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出健康、吃出营养。

在资金安全上,一定要制定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和支出标准,确保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依法健全财务机构,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健全内控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要以县为单位,定期公开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总量、学校名单及受益学生人数等信息,建立实名制学生及用餐情况的信息管理系统,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和内控制度建设,防止滋生腐败行为。要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发现问题一经查实,必须依法严肃处理。

食堂运营部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本次调查历时15天,4个调研小组共12名调研员分赴河南省N市的A、B、C、D 4个营养改善计划部级试点县的农村学校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形式,通过对县级政府财政部门人员、教体局工作人员、中心校工作人员、学校食堂工作人员、送餐服务工作人员、农村学校校长和会计、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农村学生监护人等主要对象的深入访谈和深度调查,全面掌握了河南省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的初步资料。

一、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成效

1.改善了农村学生的营养结构,外出务工家长不再担心留守学生的营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因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中西部的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农民还没有从吃得饱向吃得好方面转变,农民的生活还处在很低的水平。在我国中西部的农村学校中,留守学生占80%左右,寄宿生的吃饭和基本营养问题已得到解决。公办学校的留守学生吃饭由监管人负责,因监管人的身份较复杂,对留守儿童放任自流,让他们随便花钱购买零食现象较为普遍。有些留守儿童习惯于吃零食,即使监护人把饭做好,他们也没有胃口吃饭。留守儿童的吃饭问题难以得到保障,更谈不上学生的吃饭营养问题。“保证儿童营养,是儿童少年健康发育和成长的首要条件。营养改善计划的启动,是国家重视农村地区儿童营养问题的体现。”[2]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农村学生能在学校得到一份牛奶和面包或一份牛奶和鸡蛋等课间营养餐,不仅改变了农村学生经常吃营养不高的家常便饭的状况,而且大大减少了学生花零钱的现象,调动了农村学生上学的积极性。像这样的营养餐,以前农村学生只能在逢年过节亲戚送礼和父母外出返乡时才能吃到。如今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天天都能得到一份营养餐,他们对吃饭越来越有积极性,把书包当作垃圾食品包的现象基本消失,父母留给监护人让留守儿童使用的零花钱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外出务工家长卸掉了长期压在心里的一份重担,从此不再担心留守孩子的吃饭营养问题。

2.农村学校逐步建起了食堂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只有农村中心学校和其他初中学校以及寄宿制学校里有食堂,其余的学校均无食堂。山区上学路途遥远的孩子在学校都是自己准备午餐,距学校路途较近的学生或教师每逢雨雪天气,没有食堂的学校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便。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为了给送来的营养餐加热和学校自制营养餐及保证中午不回家的学生和教师的吃饭问题,学校食堂应运而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一年来,N市四县的农村学校建起食堂的达75%。其余25%的学校,在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投入资金不断加大的条件下,学校食堂也会逐步建立起来。

3.有效利用了被撤并学校的教师

近年来,由于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农村学校出现了教师超编现象。超编教师中,有的在学校从事后勤工作,有的到民办学校代课,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家闲着。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建立农村学校食堂尤为必要。建立农村学校食堂不仅需要资金投入,而且需要人员支持。为解决农村学校食堂建设中的困境,农村学校重新起用了超编教师。调研中,98%的超编教师正在经营或管理农村学校食堂。农村学校食堂的建立有效地利用了超编教师。

二、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营养餐结构单一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2012〕18号)指出,河南省营养改善计划供餐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加餐或课间餐,主要提供蛋、奶、肉、蔬菜、水果等;二是学校食堂供餐,主要提供午餐;三是向具备资质的餐饮企业、单位集体食堂购买供餐服务;四是偏远地区在严格准入的前提下可实行个人或家庭托餐等。”[3]营养改善计划由县级政府部门组织实施。N市A、B、C、D四县营养餐模式虽不同,但因营养餐食品由县级教育局负责招标,每个县的学生营养餐食品基本是一样的,要么是牛奶+鸡蛋模式,要么是牛奶+面包模式,要么是牛奶+水果模式,要么是馒头+肉模式。学生一开始都比较喜欢这样的营养餐,但几周之后,学生慢慢地对此类单调的营养餐感到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