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商教育论文

情商教育论文

情商教育论文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商培养;情商缺失;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69-02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商教育甚为贫乏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培养缺乏内在的联系

1.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情商教育内容极为少见。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教育教学中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是大学生学习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的设置,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即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道德修养,遵纪守法,熟知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由于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极强的政治性等特征,本应丰富的极具人文思想底蕴的教材,变成了枯燥的教条。

2.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只顾教书,不注意育人,只注重政治传播,不注意人格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纯而又纯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师教的是政治理论,学生学的政治理论,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商教育与培养是缺之又缺。

由于缺乏与之密切联系的情商教育,使大学生成长、成才深受影响,其思想、观念与优质品格无法同一,使所培养的人不是人才,而是“畸形人才”,不能更好地胜任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有的甚至走上了背叛人性的道路。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商培养缺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受教育者的情商人文缺失突出

调查表明,大学生情商缺失,已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当代大学生情商人文缺失,较有代表性的行为特征表现如下:

心理素质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自主自立意识强,但自理自律能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协作精神较差,缺乏团队精神;缺乏全局意识,缺乏团队精神;价值观、人生观日趋现实化、功利性;道德伦理观念差,缺乏责任感。

究其根源,一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培养缺乏内在联系有关;另一方面,与应试教育导向及家庭中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呵护有关。

毋庸置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情商教育已刻不容缓,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情商的认知与养成教育。

二、情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

随着情商理论研究的深入,情商教育及实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

情商是指人们的情绪智能活动水平的高低及非智力因素的测定,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主要由兴趣、动机、信念、情感(情绪)、理想、意志、性格等要素组成。美国心理学家彼得・塞洛维将情绪智能基本思想概括为五个方面:认知自己的情绪;自我感情的调控;自我激励的能力;认知、理解他人感情的能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给出量化的标准: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智力因素,而另外85%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情商。

随着情商理论的提出及对此的深入研究,情商日益为人们所认同。美国各地的学校,把心理智能当作同数学、语文一样重要的科目,列入必修课程,开始教育孩子。企业界也开始注重对职工的心理智能教育,正在摸索情绪智商的训练方法。

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情商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种必然性,通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教育的内在关系表现出来。

情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有同一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其政治性较为突出,但其思想性、知识性同人文内容有同一性,尤其是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本身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因而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应有情商的人文教育。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传授中内含着情商的内容;同样,情商的内容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教育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与情商教育相互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道德观,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深入挖掘其情商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情商的提升。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情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联系起来,把情商教育与人格培养、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教育结合起来,两者之间在内容与目的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

可以说,无论是从“情商”理论与实践日益为人们所认同的方面而言,还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在要求而言,重视并将情商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融合,进而寻找情商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是非常必要且刻不容缓的。

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从管理层到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教育并重

1.教育管理部门把情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并明确确定其教育目标、方针;

2.把情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纳入到教育的教学大纲中;

3.将情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学科课程的教育内容中;

4.在人文教育的各个学科中科学地安排情商教育内容。利用各专业学科特点,提炼有助于情商提升的内容,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培养大学生高情商的良好品质,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5.在非人文学科教育中,有目的安排一些情商教育内容,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范围。

(二)从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到实践养成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与情商教育并举

1.在加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大学生组织,组织有利于情商提升的互助、慈善、爱心活动,学会关心、理解、同情、忍让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引导大学生要放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能够接纳他人;帮助大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大学生认知宽容美德,时时处处做到宽容他人。

2.营造情商教育的氛围。当代大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切实加强且优先发展情商教育,尤其是加强大学生情商的认知与养成教育。从幼年到成年,从生活到工作,从家庭、学校到社会,营造情商养成教育的环境;探索情商提升规律及情景训练方式,将大学生情商的认知教育逐步发展为养成教育。

3.大学生应积极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态。提高自身的社会共感性,掌握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及发展脉搏,更好地争取和把握人生机遇。

4.大学生应重视公德教育及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公德教育与实践中,大学生既要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独立的人格,同时更要强调在实践中的集体意识、社会公益意识,避免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和人格发生偏差而形成某种不健全的心理,走向极端、狭隘或偏执。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增强公德意识,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

5.大学生应加强角色转换意识。智商显示一个人做事的本领,情商反映一个人做人的表现。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利用实习等社会实践机会,大学生要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大学生要有角色转换意识,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情商教育与培训

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情商意识及注重情商知识的学习,制订情商教育与培训的计划、内容和考核细则。为使教师情商教育与培训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在开展情商教育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首先,热爱每一个学生。教师应积极肯定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应培养学生自我实现意识,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所长;教师应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育,增强竞争意识;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在困难面前自我激励,坚定意志和信心,积极面对挫折,迎接挑战;教师应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促进班集体建设,倡导合作精神。其次,让大学生学会情商养成。在课堂及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宽容和谅解他人;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反省自己,妥善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领导、驾驭与互相合作的能力和精神,以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应逐步从情商的实践中将学生情商观念化、习惯化,并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近而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

2.把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教师的思想进步、品德修养、情商教育与考核结合起来。

3.把情商产生与发展、知识与理论、情商实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继续学习的内容,使教师成为情商培养导师,成为情商提升实践操作的教练,借以提升对大学生的情商教育。

4.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情商教育的考核,其考核细则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客观测试,测试教师的情商高低及变化状况;另一部分是主观测试,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思想品德等方面评议,考核教师的现实情商高低及变化状况;并将其测试、考核的结果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德、能、勤、绩的评估结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1]王福山,王菲.“四维度”的缺失与实现实效性的现实路径――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39):127-128.

[2]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EQ)[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夏洛克.EQ自测[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4]张广胜.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3):270.

[5]王永稀.心理素质[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6]周彦兵.生命科学与情商教育[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22(2):83.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商;思想政治教育;启示;职称论文

一、前言

自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彼得·萨洛维和新罕布什大学的约翰·梅耶两位心理学家首次提出这个概念以来,情商理论已在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中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地方高校不断登载一些学业优秀的学生因为情绪失控发生极端事件的新闻。部队校院作为环境特殊的高校,此类事件更是不断发生且呈上升之势。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都令人困惑,为何这些智力较高或不低的人能做出如些鲁莽冲动之事?仔细想想,我们自己也常会情绪失控,且有悔不当初的行径。情绪的控制力究竟对人的行为影响多大,情商教育在部队院校的学员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多大的作用,加强情商教育对部队首要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何助益,这些都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内容。

二、 情商的内涵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激励自己情绪的能力; 认知他人的情绪的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力水平那样可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心理学家们还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成人后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也可以使个人的情商得以提高。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情绪的自控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了解程度、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程度。

三、 情商教育对部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部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院校的日常管理和工作中处于基础和首要地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例如:教育的思想观念,教育的方法、内容和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所以,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发展,就必须正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努力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新理念,不断增强思想政法教育的实效性。

(一)情商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情商教育可以让学员提高情绪控制能力

近年来,部队院校学员打架斗殴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校管理及稳定。一方面原因是军校学员大多年轻气盛,在情绪上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容易冲动;另一方面,军校严格封闭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员的焦虑情绪,在特定的环境下会容易情绪失控;再次,现在很多学员都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从小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养成了孩子从小就任性,霸道,自私,目无尊长的个性。面对层出不穷的军校极端事件,管理者能做的唯有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给学生开会、谈心、写心得体会等方式。但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往往收效甚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造成学生表面服从,内心反叛。在一定的环境诱因下又重蹈覆辙。而情商教育则能够使学员有效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凡事三思而行。当遇到让自己发怒的事情时,知道如何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运用学过的如何控制情绪失控的策略,使血液留在大脑里,做出理智的行动。正如美国人曾开玩笑地说:当遇到事情时,理智的孩子让血液进入大脑,能聪明地思考问题;野蛮的孩子让血液进入四肢,大脑空虚,疯狂冲动。是的,当血液充满大脑的,你头脑清醒,举止得当,反之,当血液都流向你的四肢和舌头的时候,你就会做蠢事,冲动暴躁,口不择言。其实,情商教育可以让学员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宽容与合作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是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2、情商教育可以使学员端正学习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的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目的是让学员从思想上,政治上端正方向,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加之政府对军人转业、退伍安置政策的逐步调整,军人“二次就业”与前几年相比风险性加大,无形中增强了在职军人的危机意识。促使一部分军校学员产生了“在部队混几年就走”的消极思想。在此情形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依靠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学习动机的产生主要依靠内因起作用,情商理论启发我们,尊重教育对象的内在本性,重视其内在需要,激发其内在动力,迫近其内在潜能,通过内化以实现其内在的道德自律和思想转化才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必要方法。美国教育家社威也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再先进的思想道德规范如果不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自我要求,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3、情商教育可以提高学员的心理承受能力

人的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的青年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和生活的磨难和体验,缺乏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军校学员在校期间与社会接触不多,社会经验欠缺,毕业后进入社会得独自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高压的职业风险,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而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提高学员的心理承受力并没有作为一个教育内容加以引导或重视。借鉴情商的理论就会发现,情商的第三条内容就是激励自己情绪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如何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继续保持自信及努力,让学员认识到人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免的,经常教育学生要有意识容忍和接受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明白许多饱经风霜、遭遇过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有作为。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情商素质

高情商素质的主体是运用情商教育方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高情商客体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情商理论,提高授教的有效性,最为关键是要提高主体既教育者的情商素质。

1、自身保持积极的情绪。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如果身边人心情愉快,有说说笑,则我们也会跟着高兴起来;相反当我们身边人心情郁闷,整天心事重重,慢慢的我们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也会变得沮丧失望。教育者要正确认知和理智驾驭自身的情绪,这是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教育者的情绪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积极情绪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反之,教育者的消极情绪则会阻碍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在部队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主要由带队的指导员和队干部承担,学员们与他们天天相处,时时面对,他们的情绪对学员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工作中常会发现,不同的带队干部带出来的中队,在课堂纪律、情绪表达及师生交往上差异很大。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情商,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给予学员一个正面的引导,培养教育出高情商的学生。

2、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情绪

情商的第二个内容是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是指我们如果具有较高的情商,可以感同身受,体察他人的情绪。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工作中只有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体察他的情绪、情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理顺他们的情绪,解除他们的困惑,才能有效地转化他们的思想,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情商理论告诉我们,人总是受一定的情绪支配的,而人的情绪会通过各种肢体和行为语言表露出来。对待有行为问题的学员,在犯错后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但如果教育者深谱情商理论,具有较高的情商素养,就会及时感受到被教育者的正面或负面情绪,根据情形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具有维持融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目的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立足点,也说明了人际关系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个过程,。一个能够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使自己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协调的关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和谐的军校环境;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其谈话的方式、态度易于让被教育者接受和认同。军校里大多数带队干部都对心理学不太熟知,对情商理念更是知之不多,在谈话和做思想工作时依自己本真的个性,结果教育效果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让学员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方面要注意把人际关系中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发挥对教育对象的正确影响和教育作用,使人际关系成为搞好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源泉和环节;另一方面,对人际关系中消极因素的作用注意加以防范,可以避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受到不良人际环境的抵消。

四、结语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情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身为部队院校,在高度重视思想政法教育的时候,把情商教育也纳入其中,或许更有助于建立和諧关爱有序的军校环境。

参考文献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逆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77-02

一、商贸类高职院校“逆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关于“逆商”相关理论

逆商(AQ-AdversityQuotient)是由美国著名培训咨询专家保罗·史托兹博士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并进行研究的,它是用来预测和决定人生成功的世界性指标。“逆商(AQ)”,即逆境商数,是指人们在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与智商(IQ)、情商(EQ)一样,是一个人人都有,却未必人人都熟知的重要人生商数[1]。

2.“逆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逆商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比较,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自卑。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活上比较窘迫,有些同学高考时甚至达到本三的分数线,但因交不起民办高昂的费用,不得不选择高职院校,家境的贫困使其很无奈;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自信心不足,学业上的压力相当重。其次,因较低的学历,带来对将来就业的困惑和迷茫。这些特点决定高职院校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更需具备战胜逆境的品质。即“逆商教育”的必要性。

(2)商贸类高职院校教育特点决定了“逆商”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商贸类高职院校,多年来在强化学生技能的同时,突出与“高技能”相对应的“高素质”的培养、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具有商院气派。学院根据商贸类高职院校专业特点,从1997年率先在国内开始自发性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以来,始终将创业素质作为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业教育作为学院办学特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构建了“创业室、创业街、创业园”等形式的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2]。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决定了“逆商”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逆商”教育的实施将大大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江苏省预计在2015年率先成为创新型省份,而创新型省份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因此,商贸类高职院校应该也必须要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所谓创新,就是要求学生能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质疑并坚定不移的身体力行。这种勇气和毅力,就是“逆商”教育的内容之一。通过“逆商”教育,让学生树立自信,拥有“创新”理念,进而使得他们为创新型省份乃至创新型国家出谋出力。其次,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必须引入“逆商”教育。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对各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原来相对偏重于技术性人才的“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这里的素质当然包括战胜困难所需要积极的心态和坚强的信心即良好的“逆商”水平。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逆商教育”的主阵地,现状却不容乐观

从以上分析得知,商贸类高职院校引入和发展“逆商”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我们知道,承担“逆商”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显性德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思想政治课加强高职学生“逆商”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就当前现状来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逆商教育”主要表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上存在偏差

首先,很多政治教师在对“逆商”教育的认识上存有偏差,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内对“逆商”教育研究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较系统论述高职院校学生的“逆商”教育的专著屈指可数,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商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逆商”教育的相关论文为零。因此,很多学校和政治教师自身对“逆商”教育的认识并不透彻。加之现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机制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方面,对“思政”的教育成果包括对“逆商”教育成果并没有相应的检测机制,大多数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加之现行的教材中没有“逆商”教育的专题内容,因此,缺乏渗透“逆商”教育的教育理念。

2.学生觉得大而空洞,流于形式,不重视

自“20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所有高校无论本、专科一律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新教材体系庞大、涵盖面广。理论性过强,更适合本科学生层次。高职大部分学生读来感觉有些枯燥乏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着眼于从外部灌输,而非自觉自为。商贸类高职学生大多认为不能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特点、专业文化相渗透。对于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90后”而言,思想政治课讲的内容离他们太遥远。在我们对学生“逆商”状况进行调查和访谈时,有些学生甚至不了解“逆商”一词。可见,在日益讲究“实际”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对思政课内容不太重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逆商”教育对策探讨

1.提升思政课教师“逆商”教育能力

在我们的调查中,部分教师对“逆商”教育不太重视,有的甚至干脆没听说过这个词,这就可想而知如何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了。思政课是基础公共课,对于学生特别是这些刚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教师的理念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调节刚入学时的心理状态,尽快让其适应大学生活,又要帮助学生形成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思政课教师的职能应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价值引导,结合逆商培养的目标,选择与建立逆商培养的视角,了解学生面对挫折逆境时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措施并给予指导,提高学生对逆境的觉察能力与控制能力。作为一名高职学校的思政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因阅历、经验较少,还要提升自身逆商水平。必要时参加一些关于“逆商”教育的培训。当然年轻的思政课教师的优势是和学生有许多共同语言,可以通过微博、QQ聊天等互相交流,教学相长,共同提升“逆商”指数。

2.课堂理论联系实际,渗透“逆商”教育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为例,其中许多内容和“逆商”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教学内容进行“逆商”教育。对高职生正面临的和将要面临的来自学校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实际作具体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自我、面对人生。

如在学到“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时,讲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先请学生自由回答他们所知道的竞争成功或失败的一些例子,然后借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你经过“身经百战”成为某日系汽车的销售经理,正当你事业蒸蒸日上时,因事件,可能你所在的公司因日货被抵制销量每况日下;竞选学生会主席,失利怎么办?在社会大环境和小气候面前,最重要的还是要磨炼出一颗勇敢和坚强的心来。

3.理论课堂中设“体验式教学”

“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基于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进行价值判断,从而领悟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一个心理过程之上的。它既是一种体验感悟的过程,也是一种知识形成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冲击法、案例讨论、模拟场景等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相关的“逆商”情景之中,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逆商”指数,对于商贸类高职院校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创业环境为背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诚信、独立能力、风险分析能力等。大量资料证明,一个人的逆商指数高低与一个人的阅历密切相关。当一个人已经对某种挫折情境有过认识或体验之后,那么他对这种挫折情境的免疫力就越强。

4.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以专业实习为平台,注重“逆商”教育的培养

众所周知,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只有专业课有专门的实训基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方面欠缺。鉴于此,商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课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2+1”模式。其中“2”就是思政实践课与专业实践课进行整合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并不完全丧失各自的特征。“1”就是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设计好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将学生在学校遇不到的困难提前展现出来,使这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感到无措。这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以专业实习为平台,在学生学会专业技能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共处,具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的综合能力。如对于酒店专业的学生,到某星级酒店实习,其中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餐具的摆放,都要重复数十次,缺乏耐心的同学会表现烦躁,出现打退堂鼓现象,这时不失时机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逆商”教育,可让学生端正态度、正确面对。总之,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这种“2+1”教学模式,可大大提高学生“逆商”指数。

参考文献: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本着服务于高考的宗旨,只注重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其产生的影响,淡化事件的经过,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史实的教学方法势必让学生觉得历史学科索然无味,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试,学习的方法也只是死记硬背,结果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和创新精神。无怪乎,有人认为中学历史教育已经步入了死胡同!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重大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历史老师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使学生能通过历史学习,从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即要让中学历史教育突破应试重围,实现历史学科人文价值的回归。历史老师应该努力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能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更好地结合起来。

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呢?

一、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才能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因素所能发挥的作用。热爱历史学科、历史知识渊博的教师讲起课来就生动有趣,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历史;教师情感丰富,对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充满敬意,学生就会对杰出的历史人物倾注出真诚的爱;教师对害国害民、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奸佞小人及贪官污吏能揭露得淋漓尽致,充满仇恨和蔑视,学生对这些奸凶就会产生憎恨。因此,教师的感情流露能唤起学生的爱和恨,培养学生树立爱憎分明的正确情感。教师要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做到以知识激起情,以情串起知识,并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创设历史情境,合理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特点。历史知识带有过去性,过去的一切,不可能重演,后人也无法亲自体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改变,很多曾经感动过一代人的英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会变得遥远而陌生。因此,如何让学生去“体验”和“实践”,是历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情境教学,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和“实践”的重要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历史情境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重塑已经过去的历史情境,架起一道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唤起学生的“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的感受,让学生穿越时空,在“真实”的历史环境和氛围中,以“真实”的历史人物的身份去亲身体验和感知历史,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比如,在进行必修Ⅲ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的教学时,我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搜集相关资料,编写一段历史短剧,反映汉武帝和董仲舒“天人三策”时的情景,在课堂上展示。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深入其境,深刻理解了“独尊儒术”的历史原因和重要意义,也懂得了儒家学说对巩固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三、为学生提供质疑、提问、表达感受的空间和争论的平台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按照这一要求,我在教学中,注重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例如,在必修Ⅱ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的教学中,我利用图片和文字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立了三个问题:一是“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把做买卖的人叫作‘商人’吗”;二是“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商人”;三是“他们的经营理念是什么,他们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学生们对商人的认识有褒有贬。有的学生认为商人精明强干、吃苦耐劳、讲诚信;有的学生认为商人唯利是图、重利轻义、无商不奸。通过讨论,我引导学生了解以范蠡为代表的春秋末期大商人的情况,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晋商和举世闻名的晋商票号,感悟晋商诚信的商业精神;通过分析徽商,理解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商业商人的影响。这些讨论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商人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兴起和明清商帮的发展概况,进而感悟到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商业文明和优秀的商业精神。最后,我作了这样的小结:关于商人,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背影。不管我们印象中的商人形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从事着互通有无的工作,满足着千千万万群众的生活需求。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古代的商业才得以在重农抑商环境中不断发展,并长期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积的商业文化精神。这正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大力提倡并且发扬光大的。

这样,我通过给学生设立质疑、提问、表达感受的空间和争论的平台,深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教育,让学生在争论中去伪存真,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使他们的情感得以释放和升华,认识更加深刻,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专题教育

情商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全人教育: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封建文化源远流长,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使我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元化儒家文化的格局,制约着我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近代战争、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打破了我国一元文化的格局,欧洲、美国、苏联等欧美文化以及日韩文化涌入中国,开启了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显示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础,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发展和世界全人教育思潮,实现家庭教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真正转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基于中国一元文化的历史和世界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就多元文化文献而言,国内有许多论文或著作探讨与多元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理论、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研究、学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问题。例如《美国多元化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顾与前瞻》一文偏重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发展与展望,倡导种族平等和社会公平,重点探讨多元文化教育问题。还有王侠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解释》(2005),刘智力《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5),龙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较分析》(2006),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2006)》,陈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研究》(2004)等。葛丽芳在《人品教育与多元文化》一书中将多元文化引入人品教育,总结公办和民办小学人品教育的成功经验。《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一文试图从家庭教育中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齐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少数民族教育。《浅谈中国和美国、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对比》一文间接探讨多元文化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透视了中西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差异。但是在多元文化视野下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论文很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在台湾和韩国较多。《德州市家庭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证研究》一文就家长对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以及家长的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知识与技能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儿童未来的生活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有84%(124人)的家长极同意或同意幼儿应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利用地方文化、传统节日以及英语教育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建议父母应端正态度、丰富知识、提高技能。2005年11月,由台湾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2005)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重点研讨了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2005年第八届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家庭、族群与多元文化:挑战与机会》一文站在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将多元文化与家庭教育问题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下探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面对挑战,审视现状,寻找机遇与出路。这些研究要么基于多元文化进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学校教育研究,要么基于直接或间接进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缺乏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教育与世界全人教育思潮结合的时代特色。在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实践方面,台湾推行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韩国推行向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教育方案与咨询、教育支援、医疗支援,这些教育实践虽然具有现代家庭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特征,但仍缺乏知识经济时代家庭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统一,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统一,这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感。而且无论在网络搜索,还是在研究文献中,都无法找到这一方面的综合研究,致使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全人教育的探索处于空白研究领域。因此顺应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借鉴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科学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研究价值所在,也是本文的问题研究所在。

二、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1.多元文化理论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卡兰在1915年提出,是所谓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1924年哲学家霍勒斯・卡伦所首创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导致多元文化主义直接兴起。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出现黑人民权运动――“黑色旋风”,致使多元文化主义表现出反对民族歧视、要求平等和民权,要求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独立性和民族感情,实现社会多样化和一体化等基本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应用,表现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多元文化主义文学等。多元文化主义体现为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其核心为文化的多样性和良性互动。当前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概念,即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此概念蕴含着复杂社会结构和背景下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发展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文化服务于全球化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的概念不断演变,并成为人们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和新的方法论。

多元文化理论作为在世界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理论,是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频繁发展的必然需要。它包含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丰富内容。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包含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以及受其影响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多元文化理论包含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动力、多元文化与全球化、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及多元文化发展(即文化合作与交流)等。世界全球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是多元文化的动力和源泉,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是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方面的理论运用。它的理论内容包含以下几点:(1)权力分配不公导致文化差异;(2)文化差异是力量和价值之源;(3)教师和学生应接受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4)社会歧视和偏见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5)教师、家长、社会共同支持和创设多元文化教育环境;(6)学校教会弱势群体学生获得取得社会地位平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它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尊重民主和共同发展。它的实践理论包括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和文化/组织类型理论。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詹姆斯・班克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一种变革性教育运动,把种族、民族、阶级、性别的观点带入各学科,以多样化视角进行教学。他的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即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它们将文化构成内容、民族英雄、民族节日加到节日活动中;将有关概念、观点、课题及内容加进课程中;改变课程结构和目标,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及群体的角度,观察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社会活动技能,影响所处的社区。斯里特总结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人类关系法、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单一群体的学习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并认为后两种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以上这些理论为探讨全人教育思潮下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视野和方法论。

2.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与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全人教育思潮作为西方现代社会一整套教育思想,是一场全球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它注重在联结、整体性和存在三个基本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整体发展、个体的多样性以及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道德、伦理、社会、精神、创造性等各方面共同发展,重视教育过程中经验、选择和合作。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转变教育培养目标,倡导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教育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有作为、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全人教育思潮是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世界性教育思潮,是对20世纪末全球化经济体系和全球文化发展的反映,是一种对制度化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反思,并试图通过人本化教育手段解决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全人教育理论是全人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和具体化,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转型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对当今中国制度危机、社会危机和教育危机的反思,是将欧美现代教育理论、全人教育思潮与中国文化和教育理论的高度综合,也是东西方社会文化融合和发展的多元化教育理论。此理论将个人本位教育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起来,以人性、人本和社会本位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为目标,遵循民主科学、合作实用、快乐自由以及人的社会化发展等基本原则,通过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和习惯培养的全人教育模式,强调人的早期教育、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使人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完整人。

家庭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具体运用,涵盖了全人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现代化,是受全人教育思潮影响的全人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综合。它是基于全人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理论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是将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的精髓、全人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家庭全人教育既体现了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全人教育的发展,又继承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髓,实现了家庭教育现代化和全人教育家庭化的有机结合。同时,家庭全人教育也是对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教育的反思,也是对中国家庭教育危机的思考,还为社会转型时期儒家文化圈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积极适应世界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发展的潮流,推进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

3.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多元文化理论和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都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理论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适应了世界多元化的各种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也为现代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野,特别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顺应世界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途径,不仅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觉,而且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因此,家庭教育就成为多元文化教育和世界全人教育的结合点,家庭全人教育成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全人教育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不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全人教育运动的重要形式。家庭全人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既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潮与理论运用到家庭教育理论中去,又将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运用到家庭教育实践中去,实现了多元文化理论、全人教育理论和家庭教育理论的融合,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全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快了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家庭全人教育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会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重视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教育,增长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知识,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的情感与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既为21世纪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又顺应了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

三、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运用

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理论运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实践价值。多元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多元文化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多元文化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科学认知,为实施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文化冲突与融合、合作与交流等社会文化互动的理论借鉴,通过家庭多元文化教育促进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促进多元文化彰显其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全球多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通过家庭全人教育,使儿童获得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科学态度、文化情感,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适应能力,使儿童获得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民主意识以及反对种族歧视与民族偏见的文化意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以及文化观念、历史观念、政治观念和教育理念,同时要求家庭教育遵循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理念,促进儿童从幼儿教育开始获得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教育和文化教育、品格教育,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综合三个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方面的理论价值,可以发现:多元文化理论不仅对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多元文化下的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多元文化实践价值方面,詹姆斯・班克斯提出的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对于家庭全人教育的社会商、德商、理商、情商和智商等方面具有方法论价值和教育实践价值。例如台湾的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就具有全人教育视野下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意义。斯里特提出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家庭全人教育通过使用这五种方法,使儿童获得处理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技能,加速儿童社会适应和社会化发展。例如韩国的多元文化家庭教育方案与咨询、援助、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综合多元文化教育多方面的实践价值,以上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和五种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不仅对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而且具有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价值。

四、构建多元文化下的现代家庭全人教育模式

1.科学认知多元文化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想与理论,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为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先进的教育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其它先进教育理论如民主教育、科学教育、合作教育、快乐教育、实用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全面发展等,借鉴家庭全人教育,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理论。这些科学的教育理论成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理论指导,并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

2.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组织框架和制度保证。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是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合作教育的重要条件。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协会、家长教师联合会、学校理事会、校务委员会以及儿童协会、母亲协会等。这些合作教育组织的建立以及合作教育的制度规范,实现现代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保护家长和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规范家长教育行为,加强家长培训,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合作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监督,保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规范。

3.在教育内容方面,现代家庭教育不仅包含儿童全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而且包含家长素质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不仅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历史教育、品格教育等,而且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以及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全人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视儿童接受全面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以及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强化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家长教育技能和教育素养。现代家庭教育克服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智力教育的缺陷,促进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和合作化。

4.在教育目标方面,现代家庭教育重视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会人。现代家庭教育采用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不仅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且重视社会为本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为现代社会培养接受全面教育和获得全面发展的完整的社会人,促进儿童社会化全面发展,旨在提高儿童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传统家庭教育以家长制教育为基本特征,忽视了以人为本和社会为本的全面教育,重视家长功利教育和灌输教育,缺乏家长有效沟通和亲子互动活动,忽视了儿童全面发展和多元文化教育,造成儿童未来社会化成熟程度低和社会适应能力低的不良现实。因此现代家庭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