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关注内容;角色扮演;实际应用

故事,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它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语言富于生动性。新译林英语Story time和Cartoon time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如何让故事教学凸显“故事味”,笔者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关注内容,轻句型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二级目标提出: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好习惯。这里“读懂”的含义是:看懂(书面语言信息的传递、吸收和分析处理)。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故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关键信息,去获得关键信息。

如,新译林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5 A party(Story time),呈现了be going to结构的疑问句,通过watch and match后,学生知道了孩子们为聚会准备了一些物品。接着教师就围绕这一内容让学生练说句型:A:What is...going to bring to the party?B:...is going to bring some...to the party.之后再进行引申进行反复练习: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next week...?I’m going to....

分析:

孩子们准备物品,这只是聚会的一个部分。通过句型的操练,学生只是学会掌握了这个句型,而没有对故事的内容有个真正的了解。我们知道,故事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事件的发生、发展有它的顺序性,我们要知道聚会的时间、地点。聚会前,孩子们做了什么准备?聚会时发生了什么?聚会上孩子们做了什么?等等一系列事情,都是这个故事呈现给学生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next week...?I’m going to...的掌握。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关注故事的整体性,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

那么我们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Su Hai,Wang Bing,Yang Ling等人为聚会准备的物品,填入表格:

然后安排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Liu Tao为聚会准备的物品,填空:The clown is . Liu Tao brings to the party.The children are going to first.这样学生就对整个文本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学生复述课文。

二、角色扮演,真评价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新译林英语卡通人物Bobby和Sam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特别是Bobby一次又一次的“出丑”逗得孩子们哄堂大笑,学生很喜欢模仿。此外还新增了一些寓言故事,如,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故事以拟人的手法呈现了两个强弱分明的动物形象,寓意深刻,这些都非常适合进行角色扮演。

进行角色扮演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两种方式:

1.评选最佳配音小演员。运用教学光盘进行角色扮演时,出现的是无声的画面。教师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配音。模仿故事人物的语音语调进行评选。

2.评选星级演员。学生在熟练掌握内容后,可以进行表演。此时没有任何的画面。语言正确流利者获得“一星演员”的称号,语言正确流利,并且伴有动作者获得“二星演员”的称号,语言正确流利,动作到位,并且情感丰富者获得“三星演员”的称号。

我们知道,能动性是构成主体性的根本特征。角色游戏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不断尝试探索,获得更多的成功,学习更多的知识。

三、实际应用,重体验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课程标准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创设具体语境并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升“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而服务。

新译林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4 Road safety围绕“行路安全”这一话题,呈现了一个如何过马路的行为指南,内容包括如何利用斑马线过马路、没有斑马线的时候如何过马路以及在马路上禁止做的事情。在巩固环节,我们可以把教室课桌间的间道看成是道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过马路。

T:Let’s cross the road together.

Ss:Great!

T:When we cross the road,what should we do first?

S1:We must look for a zebra crossing fist.

T:Yes.Where’s the zebra crossing?Oh,it’s over there.Let’s go.

Ss:OK.

T:Look at the traffic lights.The red man.Can we go now?

S2:No,we can’t.We must wait for the green man.

T:Yes.

S3:OH,the green man.We can cross the road now.

T:Great!Let’s cross the road!

再创设情境:没有斑马线的时候如何过马路。让学生一起实际走一走,体验规则。

又如,新译林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3 Asking the way这一话题,要解决“How can I get to...?”这一知识难点,传统的课堂布局很难突破该难点。教师在教授该内容时,就可以利用调整课堂布局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将若干课桌拼在一起,给其中一名同学一块写有“THE BANK OF CHINA”的牌子,将该区域人为化为“银行”,另外,再定义好“HOSPITAL”区域、“WC”区域、“POST OFFICE”区域、“KFC”区域,等等,并且精心设计好各个区域之间的路线,便于学生运用“get on...and get off...”“go along...”“turn left.”“then turn right.”等句子。如此区域化的课堂,好比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就是其中一个个公民,正常地在其中用英语活动,确实能为孩子创设比较真实的语言空间,更利于语言的运用和发展。

四、故事拓展,促想象

新译林英语Cartoon time的故事幽默风趣,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许多故事学生阅读后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那么我们可以顺推,跟随学生的意愿,进行故事的拓展。

以新译林六年级下册为例,Unit 4 Road safety(Cartoon time)Bobby和Tina一起坐公交车去姨妈家,途中汽车停下来两次:一次是因为红灯,另一次是因为许多大象在排队过马路。这个故事带有点喜剧性,同时也是教育学生行车时要遵守交通规则,要礼让行人。还要做到什么呢?我们可以接故事:The bus stopped again.Why?

S1:Billy is standing at the bus stop.He wants to get on the bus.(经过公交站台时,有人上车要停下。)

S2:There are so many cars here.We can’t move now.(遇到堵车情况时,要耐心等待。)

让学生创编故事结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使学生对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英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进行故事教学的时候,要保持语言的地道性,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同时认识到,故事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进行课堂教学之外,可考虑如何挖掘更多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说、多听、多阅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希腊罗马神话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国内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早在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本就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随后还强调“要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并详细阐述:“外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提高。”2007年新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继续秉承了对于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视。

希腊罗马神话,作为西方文明的两个“希字头”(另一个来源为希伯来圣经)来源之一,对于西方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些千古流传的故事,许多已经浓缩成生动的比喻和典故,在西方社会流传极广,渗透到了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不断地影响着西方社会文化及文学艺术的发展。现在,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传说,已根植于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词汇中,有些情节已经演变成西方文化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通过希腊罗马神话所阐释的人性的紧张,则为今天西方社会的道德和伦理结构奠定了基础。(晏立农、马淑琴,2005:3)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补充介绍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是贯彻教学大纲要求,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极好的手段。

1 希腊罗马神话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胡文仲教授在《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文中指出: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从大的方面可以从研究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入手,但是,对于外语教师来说,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结合外语教学的需要,从与语言教学有关的某些方面从事研究……笔者认为,结合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

(1)研究词汇的文化内涵;(2)研究词汇缺项;(3)研究有文化内涵的人名和地名;(4)研究常用的文学典故;(5)研究语篇结构;(6)研究文体特点;(7)研究语用规则;(8)研究讲话顺序;(9)研究非语言交际。(胡文仲,2000:59)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使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本教材也侧重了语言的文化功能。每单元中都会以食品、购物、文化、心理、节日等方面为主题,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面向的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他们的英语能力稍差。教学目标也与英语专业学生不同。因此,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希腊罗马神话和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1.1 有关词汇的文化内涵

现代英语中很多词汇和短语都来自于希腊罗马神话。例如在教材中出现的四级词汇有:graceful: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Graces)。她们代表快乐、花朵和光辉,喜爱诗歌、音乐和舞蹈,举止优雅。于是从她们的名字产生了graceful,意为优雅的,得体的。英语中小女孩的名字Gracy也源于此。(晏立农、马淑琴,2005:336)

museum: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缪斯女神(Muses)。她们是掌管艺术的诸神,共九位,分别是历史、抒情诗、喜剧(牧歌、田园诗)、悲剧、歌舞、爱情诗、颂歌、天文、史诗。Muses的艺术衍生出单词music, Muses收藏艺术品的地方就是museum。艺术带来的快乐便是amuse, amusement。(晏立农、马淑琴,2005:341—342)

panic: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牧神和森林之神潘(Pan)。他受打扰时会大声吼叫。衍生词:panic(惊慌,恐慌)。(Room, Adrian, 2003: 267)

Atlantic: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中Titans(泰坦)巨神之一阿特拉斯(Atlas),因背叛Zeus(宙斯)被罚在世界的西边尽头以双肩扛天。16世纪地理学家麦卡脱把Atlas擎天图作为一本地图册的卷首插图。后人争相效仿, atlas从此有了地图、地图集、身负重担的人的含义。(晏立农、马淑琴,2005:80)

echo: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山林女仙艾科(Echo)。由于她帮助宙斯私下与情人相会,被赫拉惩罚,只能重复别人所说的话。(Osborn, Kevin & Dana Burgess, 2004: 232—234)

1.2 有关动物的文化内涵

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五单元:Animal World中,讲述了很多与动物相关的知识。这时,就可以补充一些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动物的短语和故事,既能增加他们的兴趣,又加深他们对这些动物背后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希腊神话中诸神都有自己的圣物。比如说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圣物之一就是猫头鹰。很多学生很奇怪,为什么在中国被视为不祥征兆的猫头鹰在英语中却是“as wise as an owl(非常智慧)”,把关于雅典娜的典故讲解给学生,会帮助他们理解,加深他们的印象。相似的例子还有:“as strong as a horse” “as proud as a peacock” 等等,马在希腊神话中是海神波塞冬的圣物,而孔雀则是奥林匹斯山的王后赫拉的圣物。

1.3 有关植物的文化内涵

在希腊罗马神话中,也涉及到很多植物的产生的故事。它们也赋予了各种植物不同的文化内涵。仅举几例说明:

Narcissus:水仙花。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中Narcissus与Echo凄美的爱情故事。Narcissus因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而溺死。死后长出了水仙花。于是水仙花就有“自恋”的内涵。

Rose:玫瑰花是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特(Aphrodite)的圣物,代表着美好的爱情。实际上,它还有另外一个寓意,即秘密。阿芙洛狄特风流韵事很多,她的儿子,小爱神厄洛斯(Eros)为了保护母亲的声誉,给沉默之神哈伯克拉底(Harpocrates)送了一束玫瑰花,请他守口如瓶。哈伯克拉底受了玫瑰花以后就缄默不语了。古罗马人把玫瑰花当作严守秘密的象征,古代德国的宴会厅、会议室的天花板上常画有或者雕有玫瑰花,用来提醒在场者守口如瓶。英语中也产生了成语“under the rose”意为“秘密地,私下里,暗中”。

Laurel:月桂树。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中阿波罗与仙女达芙妮的恋爱故事。达芙妮为了逃避阿波罗,变身成月桂树。阿波罗取其枝叶编成花冠带在头上。由于阿波罗是主管光明、音乐和诗歌之神,欧洲人又把源自阿波罗的月桂树的桂冠,献给最有才华的诗人,称“桂冠诗人”(The Poet Laureate)。(郑振铎, 2005:18—22)

1.4 某些习俗的来源

在《新编大学英语》第六单元:A World of Mystery中,讲述了很多至今科学也无法解开的谜团。同时,也涉及到了科学之外对于谜团解释的另一种方法:迷信。在西方国家,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很多习俗。其中不少就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西方国家,如果某人说了含有不祥预兆的话,他会赶紧敲一下桌子或者就近的木制家具。这一习俗就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神话中认为木头中居住着小精灵,它们有帮助人们避邪的能力。

奥运会的来历,也源于希腊神话。刚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希腊五大运动竞技会之一,其目的是纪念逝去的英雄,向他们的亡灵表示敬意。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奥运会。

1.5 希腊罗马神话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Oedipus Complex 和 Electra Complex都源于希腊罗马神话。后来被弗洛伊德所应用,成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的心理学术语。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许多故事,例如俄狄浦斯的悲剧,女巫美狄亚的命运,赫拉克勒斯的选择等等,都一直是哲学家思考的命题。对于哲学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作用。

2 结语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七单元:Choices of Life时,在导入部分,笔者让学生欣赏了史诗电影《特洛伊》(Troy)的片段: 阿喀琉斯接到奥得修斯的邀请,正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特洛伊战争。他的母亲忒提斯与他之间的对话:是选择光荣的死去还是安享一生?笔者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这个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使他们意识到选择对自己生活的巨大影响,又锻炼了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让他们了解了古希腊的这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Osborn, Kevin & Dana Burgess.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Classical Mythology [M]. New York: A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Company, 2004.

[2] Room, Adrian.刘佳,夏天注释. Who’s Who in Classical Mythology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 胡文仲.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A].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 晏立农,马淑琴.古希腊罗马神话鉴赏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范文第3篇

对走马古镇最早的印象是“走马观花”。每年的阳春三月,走马镇的桃花次第开放,粉红粉红的,像片片火烧的云。这时候便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去观看桃花,从而有了山城的“走马观花”一说。

从解放碑出发,经成渝高速,在走马镇下道,路程约30公里,也就半小时的车程。

走马古镇,确切地说叫“走马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至明代中叶开始鼎盛起来。走马古镇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也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在《巴县志》里面就有过这样一段记载:“(重庆)正西陆路八十里至走马岗交璧山县界,系赴成都驿路”。“走马岗”事实上就是走马场的别称,因走马古镇修筑于一座形似奔马的山岗之上,自古以来,又被当地人称为“走马岗”。

一下车,就能看见一棵古老而硕大的黄桷树站在古镇的入口处,郁郁葱葱,微风吹过,它会婆娑地向游客们述说着古镇的昨天与今天。穿过黄色的古城门,便是绵延800米的石板老街,在飘渺的薄雾与微雨里,似一卷展开的竹简,载满了古镇的沧桑往事。沿街的房屋全是清一色的穿斗式木结构,街道则以宜人的尺度拥抱着我,这才是街道,和大都市的街道那种尺度有着天壤之别,充满了人情味。

每月的农历初二、五、八是九龙坡区走马镇的赶场天,人来人往、肩挑马驮的场镇熙熙攘攘。鞋匠的叮当声、小贩的吆喝声,刘胡子饺子、三门口汤锅及各种传统建筑和工艺店铺,一个鲜活的古镇便展现在你眼前。“在在500多年前,走马场就是成渝古驿道上的交通要冲。”市级民间故事演讲家、走马老街关武庙戏楼茶园掌柜、70岁的刘远扬说。过去古街巷上,进出场镇的城门、过街楼、禹王庙、广东会馆南华宫、山西会馆万寿宫、客栈茶馆等酒楼戏台一应俱全。

小城故事多

走马古镇流传着一种以“走马”(赶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人们通常将其称作“走马故事”。走马故事起源的确切年代无从稽考,但走马场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故事应与之同步发展,因此它的产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重庆古镇自古以来都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民间故事也就得到了创造和交流。

1990年,走马镇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1992年,工农村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村”;2007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遗产同时进入重庆市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唯一一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马镇的民间文学是以民间故事和山歌为主,曾经出现过“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的民间文艺盛况。据统计,走马镇能讲故事500-1000则的有3人,200-500则以上的有10人,100-200则的有15A;能唱500首以上山歌的有2人,100首以上的有6人。

目前,走马镇共采集了故事目录10915则,已采录整理了9714则,并采录民间歌谣3000余首,谚语4200则,歇后语、俗语、楹联等4000余则,录制磁带400余盒。现已出版了《走马镇民间故事》、《魏显发民间故事集》、《工农村民间故事选》。而民间故事、歌谣已陆续在全国和省市报纸、杂志发表了50余篇,并有一批故事、歌谣收AT四川省、重庆市、原巴县的民间故事集成卷和歌谣集成卷。

中国的格林兄弟

走马古镇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故事,他就是――魏显德老人。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魏显德“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他和他的兄弟魏显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的格林兄弟”。他们讲述的走马民间故事,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讲圣谕”,教人行善不要作恶,堪称是走马人百年流传的家训。

魏显德老人是“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14岁开始随父亲流浪卖艺,22岁时已能讲述5000多个民间故事。解放后,他回到老家务农,此后他在心里进行整理,保留了1500多个具有巴渝文化色彩的故事。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调查“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首次授予包括他在内的10位艺人为“中国民间故事家”。在这些人中,魏显德排名第一。

魏显德讲述的民间故事,门类多,题材广,内容丰富,语言朴实,通俗上口,易记易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他共能讲述民间故事1045则,演唱民间歌谣433首,背述民问谚语676条、歇后语271条,重庆出版社专门为他出版了―本《魏显德民间故事集》。

据当地人介绍,在他83岁高龄时,仍记忆力强,曾不假思索地朗诵了一段名为《垛子山》的民谣:“垛子山,名誉宽,前面是巴县,后面是壁山,上走北京城,下到佛图关,交通虽方便,要走好多天。站在坡脚看,戴的帽子都要翻,走在半山看,乌云遮满半边天,爬到山顶看,重重叠叠是高山,莫说人难过,雀鸟插翅也难翻……”

不幸的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故事大王”魏显德因心肌梗塞在2009年4月15日与世长辞,享年86岁c如今魏显德老人的坟头已是浅草初长,可他留下来的那些故事已化作春雨,洒满人间。

风雨关武庙

进入古镇,就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关武庙戏楼。关武庙,又名关圣庙,是祭祀关圣大帝――关云长的寺庙,是巴渝地区最常见的庙宇之一。

关武庙戏楼是古镇现在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砖木结构,构件雕刻精美。一楼一底共两层,上层是戏台,穿斗大堂式结构,单檐歇山式小青瓦屋顶,戏楼上装饰撑拱、挂落、雀替等镂空雕饰,戏台两侧有一副楹联:

古今一场戏离合悲欢毕竟为人结果;

俯仰皆身鉴飞歌恒舞漫步走马观花。

下层是茶楼,为半地穴式设计内设登台阶梯,与戏台紧密结。它是走马场最大的茶馆,可摆20多张茶桌。在茶馆的左手边有一个小小的供表演的讲台,上端挂着“走马故事会”的金额字匾。讲台两侧的木匾上刻写着一副楹联:

故事家家讲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

山歌年年唱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

厅堂右侧的木柱上也挂着一副楹联:

蛟腾凤起旋看走马赴琼林:

山清水秀已见文星临艺苑。

现在茶馆里说书讲故事几乎没有了,唯一常见的只是几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喝茶打牌,回味着过去的故事。茶馆的老板是一个好客的中年人,他热情地接待了我,邀我一起品茶。他告诉我,每个月的8号、18号,是武庙戏楼茶馆固定的故事会时间,有时也会根据节气临时组织一些故事会,但现在听故事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闲聊之余,他为我讲起巴人的故事,唱起古镇旧时旅店招呼客人的歌:“楼上楼下客,耳听幺师来交接,各人的草帽衣衫各人晓得,乱摸人家要不得……”还有街上叫卖的歌谣:“黄糕粑来得哦一一老头开水,盐搽鸡蛋,芝麻干、豆腐干桂花炒蜜糖唉……”也讲述当时老街上行走的漂泊艺人如打尺梆梆(唱道情)、打花鼓、打金钱板艺人所唱的小曲,以及抬滑竿(竹竿上捆着竹椅的简易轿子)乖口打石头的号子,还表演了几段端公(神巫)的歌舞,都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神秘味道。

沿着千年的石板街往前,光武庙的身影慢慢地模糊起来,直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心里顿时有种淡淡的忧伤。或许,天南海北地讲故事、“冲壳子”,或扯开喉咙唱山歌,已经成为了回响,尽管你有再精彩的故事,又有谁会去轻轻翻开你的邢一页。

千年古驿道

行走在狭窄的古驿道上,细碎的雨滴从两两相对的吊脚楼屋檐上落下,像是句句述说着千年的梦呓。

斑驳、狭窄的古驿道向西逶迤延伸,穿过炊烟袅袅的村庄与铺陈七色的田野,诉说着走马古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延绵的走马岗通向缙云山脉,那里有一片金银坡,林木茂盛,山峦起伏,古驿道边矗立着三道碑,即纪念“邑侯帖舫老父母”的德政碑、旌表营正贵之妻的贞洁碑、捐资修葺古道的功德碑,已饱经风雨的磨蚀,给人一片苍凉。“德政碑”镌刻“严正宽平”四字,寄寓了百姓对一方父母宫德政的期望,也蕴涵了峻险古驿道变坦途的向往。

沿坡而上,路边能见到两处摩崖石刻,一日“险设天成”,一日“巴县西界”,笔画道劲,浑厚庄重,颇感沧桑。我曾听到一个巴族故事:巴蔓子是战国时期巴国的将军,他噱慨刎颈换取三座城池,并留下这样的话:“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让人满怀唏嘘。巴将军的墓在重庆渝中区七星岗,离走马古镇也不怎么遥远。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马克・吐温;美国本土文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256-02

美国本土文学的出现标志着真正的美国文学的形成,伴随其发展,美国文学经历了从自嘲和被排斥的窘境,逐步独立并走出了欧洲文学的阴影。所谓美国本土文学,是以本土的语言风格描绘本土的人物、故事为特点的文学作品。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抹亮丽的色彩,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更重要的是赋予它文学生命的美国本土文学作者。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本土文学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对美国本土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如果说独立的美国文学始于美国本土文学,那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国本土文学始于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通过其本土特色的作品将美国本土文学推向高潮,将民族标签印于美国文学作品之上,使曾经被欧洲传统文学压抑和排斥的美国文学不仅翻身独立,而且日渐繁荣。贯穿于美国本土文学中的美国本土文化、方言俗语、风土人情等,都成为其独树一帜的文学色彩。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这些本土的文学色彩随处可见。马克・吐温作为地道的本土作家,以轻松幽默的方言俚语,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生活化的美国故事,描绘原汁原味的美国乡土风情,反映真实的美国社会。

一、现实的故事背景

美国文学的独立是内外合力的结果,全国统一趋势是自主文学得以发展的外部力量,美国作家们希望本国的文化得到认同的渴望是内在努力。长期受欧洲文学的影响,被压迫的不只是美国文学,还有美国文化,美国文学的独立也意味着美国文化的自由。美国本土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民族烙印,并不是一味的虚构人物架空历史,而是追求还原本真,以纯粹的美国风格和故事背景作为创作源泉,这种创作风格的作品表现的更加具有贴近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首先,真实的时代背景。马克・吐温的小说都是以真实的时代背景为故事主线,他的经典著作三部曲(《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时间节点是美国南北战争,书中描绘了战争前密西西比河上的美国村庄的生活,这个时代承载了马克・吐温的童年。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又细化出具体的故事背景,南北战争前黑人还被奴役,闭塞的美国南部以及那里沉闷的生活都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在马克・吐温众多作品中,最有时代特色的代表作就是《竞选州长》。虽然同样是以南北战争为时间点,但这部作品是以战争后统一的美国为背景,这一阶段的美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宣扬民主、平等,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暗潮汹涌,虚伪的平等和假民主使得竞选成为荒谬的行为,而这些正是《竞选州长》整个故事的开端。

其次,生活化的故事。本土色彩的文学除了真实本土的故事背景,还要有接地气的故事内容。独立后的美国文学大胆的讲述美国人自己的故事,或是纯朴的乡村生活,或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亦或是本民族的豪放与狭隘,无论好坏,都是最贴近美国人的故事。仍以马克・吐温的三部曲为例,这是一系列发生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故事,那条河是美国人熟悉的河,故事里的村庄是美国最普通的村庄,那里发生的故事不只是作者自己的童年,也同样触碰到了多数美国人的记忆。而《百万英镑》正是马克・吐温亲身经历的缩影,在那个狂热拜金的时代下,不只是马克・吐温头脑发热迷失于财利的诱惑中,一定有更多的美国人会在故事中看见自己的影子,失败的经历也一定是各有不同,但那种惨痛是同样的记忆犹新。无论是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还是不堪回首的拜金潮,都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虚构捏造,而是一面能看见真实美国的镜子。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语言是人类最智慧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地域文化的首席代表。相对于欧洲文学“贵族式”的语言修辞,美国本土文学可以算是“土的掉渣”,这种“土”是美国自由文化的写照,美国语言代表美国的民族性,以马克・吐温为首的美国本土作家的作品都是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而著称。

首先,本土特色的方言俚语。美国是多元文化的集合,语言也是相互交融自由奔放,像是受够了欧式的典雅,本土作品的语言将生活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幽默诙谐是马克・吐温作品中司空见惯的语言风格,而他最为人们称赞的是他另辟蹊径的将美国土语方言运用在作品中,无论逗趣的人物对白,还是嬉笑怒骂的叙事旁白,都有浓郁的美国风情。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诙谐,其中最重要的创作要素就是美式语言。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口语方言是受到了其成长生活背景影响,他出生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村庄,那里的美国人民自然纯朴,生活语言自然是乡土方言,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在小说中驾轻就熟的使用平民化的美国幽默。口语方言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突破,而作为美国口语文学的发起者,马克・吐温在小说中也是一次次的突破自己,将美式方言俚语风潮推向巅峰。在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竞选州长》中,都是以第一人称叙事,因为自主叙述或是人物对白要比旁白更能很好的表达口语的简洁、轻松和活泼的幽默。

其次,诙谐幽默的辛辣讽刺。幽默讽刺的语言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中并没有分裂开来,而是融合于方言俚语之中,是方言俚语的词汇承载和传达了幽默讽刺的效果。小说中的幽默讽刺,有时是夸张甚至是近乎于荒诞的描写,有时是以详尽的故事情节影射类似的社会现实。马克・吐温总是在嬉笑怒骂后给读者留下反省的空间,至于讽刺的程度,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泼辣犀利的争吵对白,可谓是愤怒的幽默和直接的讽刺,但马克・吐温小说中的这种犀利和辛辣的讽刺是经历了发展和转变的过程而形成的,从幽默到讽刺,是程度由浅入深,情绪从平静到愤怒的转变,他的转变是美国社会大环境给予的,是见证了各种悲欢后的爆发。马克・吐温的嘲笑与讽刺虽然是创作风格,但更是他对美国社会责任感的表达。

三、深刻的社会意义

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幽默和讽刺,不只是为了博读者一笑,他的每一句嘲讽和怒骂,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揭露,美国本土文学,不只是歌功颂德,还要针砭时弊,抽丝剥茧的分析美国社会的利弊,马克・吐温经历了美国的动荡与转变,这些转变也浓缩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被揭露出来。

首先,马克・吐温的小说揭露了美国现实社会的荒谬行径。马克・吐温的思想也随着美国社会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在小说中的故事背景和故事内容中得以重现,纵观马克・吐温的写作生涯,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美国现实,从而揭露了不同层面的社会意义。前文多次提到了密西西比河的三部曲,这三部发生在南北战争前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各种弊端,黑人奴隶被奴役而逃亡、无止境的收养经历都是马克・吐温对种族歧视和虚伪的宗教行为的讽刺;而在《竞选州长》中的竞选行为,也是他揭开假民主假平等的面纱,长鞭直入的痛击美国资本主义本质的前奏;狂热拜金经常和种族歧视、虚伪宗教等一起被马克・吐温在小说作品中讽刺为当时美国社会的荒诞行为,这种揭露在《百万英镑》和《傻瓜威尔逊》中都有体现,拜金和投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弊端和软肋,这种盲目的狂热曾经如疫情般席卷整个美国,马克・吐温以受害人的身份再次痛批鞭笞,警示做着白日梦的美国人。

其次,马克・吐温的小说批判和反抗美国帝国主义的发展。前文所说马克・吐温的写作经历了三个阶段,揭露荒诞的社会行径就属于他的前两个阶段,将这两阶段合并来讲是因为它们只是在揭露和讽刺程度上有些许强弱之分,而在内容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可以统称为是马克・吐温对美国社会的善意忠告,在这一阶段,马克・吐温的讽刺还可以用柔风细雨来形容,真正的狂风暴雨似的批判是在第三阶段,也就是马克・吐温对美国发展帝国主义的强烈不满。在这个阶段中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幽默是带着叹息和哀怨的,他的讽刺是愤怒和绝望的。《神秘来客》和《赤道环游记》可以被列为马克・吐温第三阶段小说创作的代表,也是最能突出表现马克・吐温对美国发展帝国主义的批判。尤其在《神秘来客》中他一改常态用儿童文学形象来表达诉求,童真和善良在现实社会已经成为奢求,这种绝望的批判已将让马克・吐温筋疲力尽,尽管第三阶段的创作是,马克・吐温对美国帝国主义发展最愤怒的反抗,但也是他力量减弱前的最后一搏。

马克・吐温的创作史也是对美国现实的批判史,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用美式语言和故事揭露批判美国现实社会,这就是美国本土文学。从马克・吐温的小说中可以看出,美国这种本土文学有其自身发展优势,种种要素组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美国本土文学,马克・吐温开疆破土式的创作风格不仅影响了美国文学,也对美国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凯伦.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及其影响――以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52-156.

[2]李华颖.美国本土小说的独立之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4-30.

[3]王晓霞.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3-164.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神箭手射雁》,惩恶扬善,语义方阵,“善-恶”叙事,审美理想

 

文学源于生活,较之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保存了一种与人类生活和原始文化一脉相承的浑融性质,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民间故事讲述人常以其生动的内容、活泼的形式,表达并传播社会群体特有的是非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道德杠杆凸显于民间故事中时,往往会用“赏善惩恶”作隐喻,引导民众向善弃恶,告诫人们从善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报偿,作恶则会遭到可悲下场。

爱情故事作为民间故事的一类,以其多舛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波折但不失美满的结局构成了文学中的华彩乐章。但在《神箭手射雁》这则裕固族爱情故事中,爱情主题却不断淡出,“惩恶扬善”的思想则不断突现:

从前,某国王想挑选一个武艺高强的英雄为驸马。消息传出,一个终日游手好闲、连射箭都不会的牧主的儿子也想去应试。一天,他看到一群大雁飞过,便急忙弯弓射箭,一只大雁应箭而落,但穿在大雁咽喉上的却不是他自己的箭,他拔掉那支箭,把自己的箭插到死雁的咽喉处。这时,一位年轻的猎手追过来说那雁是他射下来的,浪荡子一口咬定,大雁是他射落的。争执不休,便请求国王定夺。国王让二人当

场比赛,胜出者即为雁的射落者。阴差阳错:比赛时猎手一时失手、只射落了一只大雁,浪荡子胡乱放箭、射下了两只大雁。于是,国王便当场将浪荡子选为驸马,定于三日后成婚。不料,次日便有领国入侵,新驸马战战兢兢上阵御敌,被射死阵前;猎手弯弓搭箭、打退了敌军。大喜之下,国王便将公主许配给了年轻的猎手……

就结果而言,这个故事属于戏剧性的爱情故事,但故事的深层反映的却是惩恶扬善的思想内容,又可属于“惩恶扬善”类故事。这类故事一般在家庭、邻里等社会伦理背景上展开叙事,且在大多数含有“赏善惩恶”模式的故事类型中,都有鲜明的二元对立因子,使听者易于找到学习的榜样和鞭挞的对象。故事中牧主的儿子是一个百无一能语文教学论文,却整天做着当驸马爷的美梦的浪荡子。在与年轻的猎手比试中侥幸获胜,便真拿自己当驸马爷看待,终在战场送了自己的性命。猎手尽管在比试时意外败北,但仍满怀自信,不怕实践的考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一般的爱情故事中,纵然有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也紧紧围绕“爱情”这一主题,但在《神箭手射雁》中,善恶之争是叙事的焦点,至于猎手与公主的百年之好,倒成了这场争战的一个附庸产物。也即,为表达“惩恶扬善”主题,这个故事鲜明深刻地反映了善恶斗争的全过程,却不写猎手与公主的恋爱经过。

可以说,“惩恶扬善”始终是这则故事内容的核心、美的本质,故事即以善恶的对立及由此形成的矛盾冲突结构全篇。《神箭手射雁》的高明之处在于:以性格迥异、身份不同的角色对立安排,把抽象的善恶二元对立,转化成具体生动的二人(猎手与浪荡子)对立,让读者轻松地认识善与恶的本质。

其实,为探求这种二元对立赋予文本的深层意义,格雷马斯在其角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语义方阵概念。其语义方阵的基本含义如下:设立一项为X,它的对立项为反X(二者是对立关系),在此之外,还有与X矛盾但并不一定对立的非反X(矛盾关系),又有与X构成补充关系的非X(蕴含关系),四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X反X

非X非反X

1.格雷马斯矩阵图

按照格雷马斯的观点,语义方阵是最基本的意指结构,能够从一个二元对立产生出许多复杂意义,而且所有现象都是通过符号方形的逻辑来组织的怎么写论文。也即,格雷马斯旨在说明位于叙事结构深层的对立是如何从一个基本的二元对立产生出来的。

故事起因于猎手和浪荡子关于“雁死谁手”的争论,猎手极力想证明那只大雁是自己射落的,浪荡子则无赖地否定这一事实,而在佛教中,说谎就是“恶”的一种,诚实自然也与“善”相关,善恶之争已初露端倪。

猎手(不说谎)浪荡子(说谎)

善 恶

2.“辨雁”矩阵图

争执不下,只好找国王定夺,国王采纳了公主的建议,让二人比射箭,谁胜出大雁就归谁所有,谁就是大雁的射杀者。国王的这一决定在调动受众欣赏趣味的同时,也推动了故事叙事的进行,善良的大众当然期望猎手能胜出。不料,比赛结果与受众的愿望相去甚远:

猎手(输)浪荡子(胜)

不是大雁的射杀者大雁的射杀者

不被国王许婚 被国王许婚

3.“比试结果”矩阵图

比赛时,不耐烦的公主轻轻推了一下迟迟不敢放箭的浪荡子肘部,以示催促,浪荡子手一松,恰巧射中两只并飞的大雁,侥幸取胜……至此,这种美好愿望与愿望未果之间形成的落差,使受众在痛其(猎手)不幸之时,也获得了一种悲剧性的审美体验。

偶然取胜的浪荡子非但不知悔改,仍然居心叵测地自欺欺人:“公主啊!你刚才不该撞我那么一下子——我是等雁队排好了,要一箭射下十只来;可惜,因为你这一撞,我只射下了两只”![1]他愚蠢奸诈的丑恶面目加剧了受众的反感,如果让他成为驸马,就违背了受众根深蒂固的“恶者必有恶报”的良好愿望,也与民众“圆满”的审美追求背道而驰。

于是,紧要关头,叙述者语气一转——领国入侵,新驸马在阵前心慌意乱,逃走未遂,被对方一箭射死于马下;而年轻的猎手,艺高人胆大,大败敌军,做了国王真正的英雄驸马。叙述至此,峰回路转,大众终于可以长叹一口气:恶终不敌善。

围绕故事主人公所引发的善恶之争及其结果,我们可用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进行更清晰的表示:

猎手(善)浪荡子(恶)

成为驸马(赏) 死于敌手(罚)

4.“善恶之果”矩阵图

由于视角的不同、文化的区别以及语言的差异等,人们对“善”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善能给自己、他人、社会以利益、快乐、幸福的理解,已成为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的共识语文教学论文,善也因此被推崇为普天下高尚的美德。

裕固族信仰佛教,佛教以“善”作为追求的价值之一,认为“善”可以使人们脱离苦海,乃至最终导向解脱之路。这种思想必然会以各种形式渗透在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对裕固族文学创作的影响。裕固族民间文学大多都有善恶斗争的内容,隐含惩恶扬善的思想,有些甚至十分突出。通过善与恶的对比,这类作品常以强烈的道德力量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莫拉》、《格萨尔传说》、《哥哥和弟弟》等裕固族民间文学无一例外。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还形成了裕固族民间文学“善-恶”对立的基本叙事结构,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情节安排,多符合这一结构。因此,在应以“爱情”为主体的裕固族爱情故事《神箭手射雁》中,爱情(故事)淡化为宣扬“惩恶扬善”的一个背景,倒也在情理之中。

在我国,自古善与美不分家,《说文解字》:“善,吉也。从言从羊。此与义美同意”。[2] “以善为美” 同样也是《神箭手射雁》讲述人的审美理想,整个故事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强烈的“扬善惩恶”是非观。随着这种“善恶叙事”的进行,叙事者在彰显自己的审美理想,并向习俗化过程中的受众灌输某一群体特有的是非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同时,也使受众在对善/美的把握、体验过程中获得情感满足,产生审美愉悦。

当然,这种美感主要来自于叙述者独特的审美叙事,具体而言:在情节的设计上,讲述者多通过制造一连串巧合,将生活升华为艺术——有意以“恶”的偶然成功设置悬念,又以“恶”的最终失败昭示“恶”的最终灭亡;叙述者也借助“对比”的手法,设置善良与恶毒构成的结构矛盾,这种结构遵循对比的逻辑,拉大、扩张了善/美与恶/丑之间的距离,使善的更美、恶的更丑,构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使受众在一目了然的善恶判断中,完成审美道德的评价,复归审美情感的平衡。

注释:

[1]安建军等选编.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第19页。

[2]许慎著.说文解字[Z].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140页。

参考文献:

(1)郭宏安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罗钢.叙事学导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法]A. 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吴泓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