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这次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是在“三会”结束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专题经济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市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次重大战略部署。这次会议对进一步发展壮大镇级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下面我对会议作简要总结,并就如何贯彻会议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会议的总结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有成效。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三方面收获。

(一)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准备充分,组织严密。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这次会议,早在半年前*书记已将筹备会议的任务布置下去。根据*书记的指示,市委政策研究室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先后走访了全市大部分乡镇,组织起草了主题报告、几个《决定》讨论稿和制作电视专题片,并在*书记的指导下,广泛征求意见,几易其稿后最终敲定并提交大会讨论。准备非常充分,组织工作很严密。

二是规模大,规格高。这次全市发展乡镇经济工作会议,是我市第一次召开这样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市四套班子领导,各县区党政一把手,市直和县区有关单位负责人,各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召开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全市性会议,研究部署发展乡镇经济工作,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镇经济发展问题,也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加快发展乡镇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会议紧紧围绕发展乡镇经济这一主题,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和探讨,重点非常突出。会议期间,*书记作了主题报告,大家讨论了市委、市政府的三个决定,观看了专门为此次会议制作的电视专题片,还听了先进乡镇和市直有关单位的经验介绍,内容十分丰富,受到了启发。

(二)主要收获。

这次会议十分重要,非常及时。会议务实高效、效果明显。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收获:

一是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会议期间,大家认真学习*书记的重要讲话,结合实际深入讨论了三个《决定》(讨论稿)。在学习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书记所作的重要讲话,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建设经济强市、现代石化数码名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全面总结了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的情况,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市乡镇经济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速发展乡镇经济的十大新举措,思路清晰,措施得力,统揽全局,为今后我市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乡镇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这次会议,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大家还结合各地的实际,进一步理清了今后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加快发展乡镇经济的方向,研究了许多壮大乡镇经济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树立了信心,振奋了精神,形成了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的局面。

二是总结了经验,开拓了视野。这次会议,水口、新圩、黄埠、杨村、麻榨等镇分别作了发展乡镇经济的经验介绍。之所以要选择这几个镇作大会发言,我们是有考虑的。水口、新圩、黄埠这3个镇可以说是老牌先进镇,他们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是全市镇级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是各镇学习的标兵。而杨村、麻榨等镇地处山区,受客观条件的局限,起步较迟。但是他们不甘落后,坚定“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的信念,奋力赶超发达乡镇,以强劲的后发动力,跻身全市先进镇行列。尽管这几个镇的起步时间、发展轨迹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化为龙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经济,增强乡镇经济发展后劲。这些经验非常具体、非常鲜活、非常宝贵。通过这些乡镇的经验介绍,同志们对发展乡镇经济有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既学习了先进镇好的经验做法,又找到了与先进镇的差距,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看到了前景。

三是振奋了精神,鼓舞了士气。*书记的报告提出了发展乡镇经济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发展乡镇经济的十大举措,符合我市的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先进乡镇介绍了他们的成功经验。通过这次会议,同志们对加快发展乡镇经济充满信心,干劲更足了,决心更大了。大家在讨论中都表示,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会议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态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我市乡镇经济发展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总的来看,这次会议开得十分成功,效果非常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努力实现镇级经济发展新突破

乡镇经济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抓住关键,扎实推进。希望各级各部门根据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会议的部署落到实处。现在,我就如何贯彻会议精神,讲六点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意义,增强发展乡镇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快发展乡镇经济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乡镇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和城乡间有序流动。乡镇经济是全市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乡镇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镇级经济能否加快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乡镇经济不只是哪一个镇的问题,而是关乎全市发展大局,是全市发展大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发展乡镇经济都有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我们一定要增强发展乡镇经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加快乡镇经济发展不仅是中央和省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目前,我市乡镇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一些乡镇尤其是山区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大家要坚决摒弃“怨天尤人”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坚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坚决克服急躁漂浮的心态和形式主义的作风,迎难而上,把工作的中心和重点放在思考和研究如何因地制宜、更快更有效地发展当地经济这个问题上来。我们只有奋力追赶,没有退路。这一点大家在认识上务必要高度统一。

(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乡镇经济发展全局

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乡镇经济发展全局,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各地要按照*书记提出的总体思路,结合本地区的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度发展,实事求是地制定当地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找出一条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来,实现乡镇快速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乡镇经济发展工作,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力求做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二是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环保型特色经济产业体系,防止因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三是要处理好乡镇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要以保护绿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兴建绿色家园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兴建生态城镇、生态新村,构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环境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三)建立和完善支撑乡镇经济发展的制度,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落实*书记报告提出的工作思路,必须进一步深化乡镇经济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如下六项工作:

1、创新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要深化县、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县一级政府职能转变,规范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工作职能,变主导型为服务型,强化基层政府在政策引导、经济调节、社会管理、法规监督、市场监管、改进服务、营造环境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要按照“转变乡镇行政职能,精简乡镇机构人员,减轻乡镇财政负担”的原则,加快推进并镇、并村、并校工作,力争在撤并乡镇行政机构、精简人员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2、改革镇级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规范、公平、激励的原则,合理划分和调整县、镇两级政府的事权、财权;明确划分县、镇两级的收入归属和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支出范围和结构,建立健全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适当下放财权,充分调动乡镇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创新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这次会议讨论了《关于建立激励型乡镇财政体制的决定》,这个文件出台后,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以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明年免征农业税,这是一项硬任务,要在省市统一部署下抓好落实,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有效办法,妥善处理镇村不良债务。全面清理镇村债务,摸清底数,分清责任,区别情况,分类处理,逐步化解。当前,要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强指导,制定镇村债务的具体处置办法。

3、健全和完善乡镇投融资体系。一是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量部分逐步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例和增长幅度应随着财政的增长幅度逐年提高,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农业科技推广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整合财政支农投入项目,改善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式,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采取政府推动、政策引导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对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要鼓励农村信用社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农贷业务,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办法,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三是探索乡镇政府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筹集乡镇经济发展资金。比如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土地资源出租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4、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各地要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建立一个良性的长效机制。要按照温总理提出的“四个必须”加强土地管理,注意保护和节约用地。要以保护基本农田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要逐步把现行的强制性行政征用行为转变为交易性市场购买行为,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严格补偿标准,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在土地补偿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交纳失地农民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决不能让农民“失地”又“失业”,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保体系。一是健全农业保险机制。要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实行对农业保险补贴的办法,推进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二是完善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人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济。对尚未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要着力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门路,减少和防止返贫。三是抓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工作,保障农民健康,防止因病返贫。今年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要达到40%以上,各级要认真抓好落实。四是逐步将进城民工、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职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解除他们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

6、深化产权制度和各项配套改革。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内外资参与乡镇企业的改制、重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农业开发,为乡镇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完善市场机制,加快区域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市场活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四)加大投入,为乡镇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贯彻落实*书记的讲话精神,抓好发展环境是关键。当前,我们要着力抓好如下三方面工作,为乡镇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突出抓好县道、村道公路建设。目前,我市镇、村一级的道路建设欠帐较多,道路通行能力差,不少村镇行路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成为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瓶颈”。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快镇村公路的建设。今年计划全市改造县道砂土路100公里,改造镇通村公路300公里,市财政分别对县道、村道建设给予每公里30万元和10万元的补助。各县区、镇也要筹措相应的配套资金,同时发动村民、沿线受益企业自愿捐资,在全市形成全民办交通的良好局面,力争尽快完成全市的县道和村道改造任务。

2、大力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快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将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今年起,我市将全面实施省政府批准的15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总投资达15.5亿元,其中市、县自筹资金11.2亿元。要加快全市254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从今年起五年投入2.1亿元,其中市、县自筹配套资金1.5亿元。认真组织实施省人大关于加强贫困地区机电排灌工程建设的议案,全面恢复和提高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排涝抗旱能力。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加强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和合理利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水源,为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优美的水环境。

3、抓好固本强基工程和帮村富民工程。今年市财政投入300万元资金,推进固本强基工程。要进一步健全固本强基工程党政领导干部和部门挂点联系责任制、领导责任制、督促检查制、党员联系村务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切实帮助农村建立起强有力的基层组织,解决农村基层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推进帮村富民工程,创新扶贫方式,采取异地投资、合资经营、股份制和兴办小型实业项目等形式,实行多级帮扶、多管齐下,既“输血”又“造血”,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大办村集体经济项目,着力解决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低于3万元的贫困村脱贫。

(五)坚持“三化”并举,大力推进乡镇经济发展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三化”并举,整体推进。要抓好三项工作:

1、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乡镇工业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注重实效。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要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乡镇工业。乡镇一级自有资金有限,通过招商引资来推动乡镇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要把握当前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机遇,创造条件承接产业转移,把山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珠江三角洲的技术、资金、品牌、经营管理等优势结合起来,兴办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产业,促进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龙门县利用资源优势,引进了一批大型水泥项目、旅游项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2、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化是落后的农业国走向发达工业国的必由之路。我市乡镇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建设滞后。当前,要抓好城市化发展纲要的编制,搞好城乡规划布局。要以13个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发展壮大中心镇和专业镇,加快撤并效率低下的“麻雀”村镇。要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和特色城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使越来越多的城镇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中心。

要继续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废除阻碍农民进城的体制性和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体系,农民转业就业培训体系,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农民进城就业、定居、生活的各项服务工作。关于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市里有具体的规划,今年计划培训1.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计划到2008年转移15万人。各级要认真抓计划的落实,确保目标的实现。

3、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农户能力不强。各地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了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市财政今年专门安排300万元用于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的优势,吸引外资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重点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突出特色、规模、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要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整体能力,突出抓好精深加工,上规模、上质量、上档次、上效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努力争创农业知名品牌,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六)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迅速掀起发展乡镇经济的新高潮

这次会议已吹响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号角,现在的关键是要抓好落实。会后各地要立即行动起来,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迅速掀起发展乡镇经济的新高潮。

1、各级党委政府要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这次会议之后,各县区、各镇要尽快将会议精神迅速传达到基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发展乡镇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要组织专题报道,宣传好的经验,在全市迅速形成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各县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研究制订推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工作措施,抓好落实;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不同类型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调动县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2、加强对发展乡镇经济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发展乡镇经济工作的指导和帮助。要尽快成立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抽调政治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统筹协调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加强乡镇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市直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把支持乡镇经济发展作为一项工作重点,切实转变职能,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在具体工作中密切配合、互联互动,努力营造良好的乡镇经济发展环境。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诺瑟姆曲线;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协调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4-0022-04 一、诺瑟姆曲线及其在我国城镇化①研究中的影响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在对英、美等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于1979年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轨迹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即诺瑟姆曲线)。他把城镇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工业化初期,主导产业是轻纺工业,城镇发展缓慢,城镇化率低于30%,这是城镇化的起步阶段或初级阶段。在工业化中期或扩张期,主导产业是钢铁、化工、机械等重化工业,这时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镇化率高于30%,并以较快的速度向70%攀升,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产生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企业和人口开始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这是城镇化的加速阶段。在工业化后期或成熟期,第二产业上升到40%后将缓慢下降,而第三产业则蓬勃兴起,成为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此时城镇化总水平比较高,城镇化率大于70%,但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城市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这是城镇化的后期或稳定发展阶段。

诺瑟姆曲线经常被我国学者在研究城镇化问题时当作普遍适用的规律加以引用或作为分析范式②。许多学者称之为“公理性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我国的城镇化过程是一条被挤压的“s曲线”,基本符合诺瑟姆规律[1]。它还被广泛应用到我国各个地方城镇化进程的研究与预测中③,研究者普遍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的第二个阶段即加速发展阶段,应当重点发展大城市或卫星城,只有大城市发展了,才能抓住大城市逆城市化的过程发展农村城镇化。当然,也有学者对诺瑟姆曲线进行了反思与质疑[2]。总体上来说,绝大多数研究者照搬诺瑟姆曲线来研究我国的城镇化问题,却对这一曲线的研究方法及其结论缺乏深刻的思考。本文认为,把诺瑟姆曲线当作普遍适用的规律来研究我国的城镇化道路,未免太简单盲目,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无视这一曲线又会使我们的城镇化道路缺少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所以,有必要对诺瑟姆曲线的研究方法和适用性以及西方的城镇化道路做进一步的探讨,从而明晰我国的城镇化道路。

二、对诺瑟姆曲线的二重性分析

(一)诺瑟姆曲线的一般性及启示

1. 诺瑟姆曲线通过研究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历程,揭示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内在联系,即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必然结果。城镇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是随着手工业的出现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而逐渐形成的。然而城镇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城镇化的开始,城镇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正如马克思在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的:“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3](p480)马克思所讲的“乡村城市化”指的正是产业革命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城市飞速发展的历史过程。工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取代了传统手工业,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使经济活动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化和专业化生产所形成的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了城镇的迅猛发展,使城镇经济取代乡村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中心。工业化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机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使农业为工业或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城镇化。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描述的,“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对人手的需要;工资提高了,因此,工人成群结队地从农业地区涌入城市。人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起来,而且增加的差不多全是工人阶级。”[4](p296)

2. 诺瑟姆曲线还揭示了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正如诺瑟姆所描述的,以轻纺工

业为标志的工业化初期与城镇化的初级阶段相对应,以重化工业为标志的工业化中期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相对应,以第三产业为标志的工业化后期与城镇化的稳定发展阶段相对应。这就表明工业化的演进程度有多高,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

由此看来,诺瑟姆曲线揭示了工业化以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演进的一般趋势。所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核心,实现资源在城镇之间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二)诺瑟姆曲线的特殊性及其缺陷

诺瑟姆曲线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实证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一定的假设前提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运用数学方法对经济现象中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推导出一系列结论。实证分析法的产生和运用极大地扩展了研究的范围,使分析建立在实证调查资料的基础之上,增强了分析结果的可信程度。然而,实证分析法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普遍性。首先,实证分析法来源于哲学上的实证主义,而实证主义哲学属于经验主义,所以实证分析法实际上是经验分析法,只有归纳,缺乏演绎。它不是从逻辑上进行严格地演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是现象因果关系,而不是本质的、内在的因果关系。其次,实证分析法是在一定的假定前提下进行的,其所得出的结论,只有当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某种情境与这种假设前提相吻合的条件下才能适用,一旦情境发生了变化,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再具有适用性。

1. 诺瑟姆曲线是在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以来的城镇化历程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轨迹。其分析结论是1979年得出的,这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已经经历了被其所描述的三个阶段。所以说诺瑟姆曲线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的一种总结或描述,是一种典型的经验分析法。诺瑟姆曲线关于西方国家城镇化所经历的阶段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只是说明了城镇化的技术路线,却没有从体制、制度上进行分析,因而不可能回答西方国家城镇化在加速发展阶段出现“城市病”的制度原因,也不可能提出西方国家从一开始就应当避免“城市病”,进而避免走“逆城市化“道路带来的土地资源的浪费等新的弊端。

2. 诺瑟姆曲线的前提条件决定了它不适合我国的城镇化。张佰瑞在“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5]一文中,对诺瑟姆曲线的数学模型假设前提及时间跨度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并不满足s曲线所隐含的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和时间跨度,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s曲线的应用条件相差甚远,用s曲线来预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难以保证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在这里要分析的是诺瑟姆曲线的制度背景,诺瑟姆曲线的制度背景或前提就是被西方经济学当作基本分析框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以这个曲线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镇化实践所验证,并且被它们作为一个普遍规律来遵循。但是,当这个前提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就不一定完全适用。前文虽然说明了诺瑟姆曲线揭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演进的一般规律,但是,虽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或资源配置方式,不姓“资”也不姓“社”,然而,任何经济体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之上的,所以就有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和不同运行方式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它比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更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所以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规律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研究与实践,那就是南辕北辙,往往会事与愿违。

三、我国城镇化与西方城镇化不同

(一)我国城镇化道路与西方国家城镇化的道路不同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推进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化道路带有浓厚的政治和政策色彩,政府在其中始终扮演着控制角色,城镇化水平与政府的控制程度相一致,而这种控制的工具主要是户籍制度。1950—1957年,取消了户籍制度,法律赋予公民有自由迁徙的权利,新中国城镇化经历了短暂的正常发展时期,城镇化率从10.6%上升到15.4%[6]。1958年开始,为了重工业化的需要,严格控制居民户口迁移,以户籍制度把农村人口长期禁锢在农村,尤其是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导致城镇化率以年均-0.5%[6]的速度负增长。到1978年,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已提高到48%,而

市化水平却只达17.9%[6],被称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乡镇企业的发展、国企改革以及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推动了城镇化进程。1984年“一号文件”开始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镇,1992年在大城市开始实行“蓝印户口”,使得1995—2000年城镇化连续五年以1.44%[6]的速度增长。进入21世纪以后,“十五”规划第一次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第一次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作为城镇化的目标。2001年改革“蓝印户口”,转而实行居住证制度。2006年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落户条件,放宽了户口迁移的限制。户籍制度的逐步松动和政策上的明朗,使得城镇化速度加快,到201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49.68%,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可见,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是城镇化动力机制中的主体。计划经济年代为了重工业化的需要,政府控制城镇化速度使其长期徘徊不前。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逐步顺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不断调整城镇化政策,国家的发展战略、制度、体制和政策背景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与西方的城镇化进程完全不同,西方国家是先市场自发调节,后政府调控,但总体上来说是市场化手段为主。

(二)西方城镇化和我国城镇化建立的制度基础不同

西方城镇化是在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制度根源。“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7](p56)恩格斯认为:城市产生以后,城乡的分离和对立就产生了,但是城乡差别在资本主义社会则迅速扩大。“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不能消灭这种对立,反而不得不使它日益尖锐化。”[8](p503)“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引起了极端不利的后果……一切使空气变坏的东西都聚集在那里了”,[9](p379-381)“农村工人的分散和软弱,而城市工人集中,因此,农业工人的工资降到最低限度”[10](p324-325)。工业化使乡村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而屈从于城市的统治,成为城市的附属物。

从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开始出现的“逆城市化”,是由于“城市病”使大城市的集聚功能开始减退,企业不得不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了支持私人垄断资本向农村地区的扩展、治理“城市病”、缓和城乡矛盾,普遍实施了反哺农业、回馈农村的城乡关系政策,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使农村的基本设施、公共服务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加之农村天然的环境优势,人口、资本不断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转移,从而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逆城市化”最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但是“逆城市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原大城市的内城衰退,废弃土地增多、设施老化、失业率增高、犯罪率上升、生活质量下降等。这再次证明了恩格斯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不能消灭这种对立,反而不得不使它日益尖锐化。”[9](p503)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消除“城市病”和城乡对立,其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的城镇化道路必须走城乡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以更强有力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然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建设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城市病”日益严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城镇规划和管理以及相关政策上的政府失灵。西方国家“城市病”的教训说明了城镇化过程中不能放任市场调节,政府必须进行宏观调控,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城镇化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城镇化问题时,提出了通过城乡融合来消灭城乡对立和城市病。“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必需,同样它也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必需。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现在城市中日益病弱的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来作为植物的肥料。”[11](p335)要实现城

乡融合,“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力的那种社会,才能允许工业按照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原则分布于全国”[11](p335)。“通过消除旧的社会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全体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7](p224)。“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这时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进行社会劳动”[8](p454)。可见,城乡融合只有在公有制基础上通过计划手段才能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城乡融合显然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还不能完全实现城乡融合,但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它旨在逐步消除旧的分工所带来的城乡差距,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城乡融合做准备,而不是听任这种差距不断扩大。“文明在大城市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努力才能消除的遗产。但是这种遗产必须被消除而且必将被消除,即使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1](p336)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待诺瑟姆曲线不能用“拿来主义”的态度,而应当是扬弃的态度。我们应当借鉴诺瑟姆曲线所揭示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和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程度的内在关系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也应当吸取西方国家城镇化过程中的教训,避免出现“城市病”和城乡对立等弊端。如果把诺瑟姆曲线当作普遍规律来测度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和水平,就会导致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城市病”和“逆城市化”当作城镇化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因而要沿着西方的城镇化道路走;二是认为我国已进入了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要提高城镇化的速度,重点发展大城市[12]。这些都会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因而,确定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应当是:

第一,要在反思西方城镇化道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西方国家城镇化是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下沿着先集中后分散、先剥夺后反哺、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进行的。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要充分发挥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优势,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以科学规划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用规划引导市场,实现资源在城镇间的合理配置。城镇规划布局要以产业布局为基础,把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与城乡经济结构、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的数量、规模、结构和素质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合理布局,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二要在道路、电力、通讯、网络、给排水、燃气、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农村提供与城市均等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逐步缓解以至消除已经出现的“城市病”。

第二,要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矛盾,以农村城镇化为重心,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矛盾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矛盾,而以农村城镇化为重心,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因此,城乡协调发展应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镇化道路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实现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基本政策,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尤其是在目前“城市病”业已出现、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重点发展大城市不仅会使“城市病”越来越严重,而且会给当前越来越大的城乡差距雪上加霜。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要防止遍地开花,重点发展县城和中心镇。这样,才能集约利用农村资源,发挥城镇在农村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农村城镇化要吸取以往的教训,不能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农村变成新的垃圾场,不能追风,不搭空架子、乱铺摊子,宁可慢点,也要保证城镇化的质量,使农村城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传统的城镇化导致的“城市病”等弊端实际上是传统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镇无序扩张的结果。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产业支撑

。要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生态型城镇。

注释:

①学术界对“城镇化”与“城市化”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城镇化就是城市化,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另一种认为城镇化就是发展小城镇,城市化就是发展大城市。本文认为:首先,不管是城镇化还是城市化,重点在一个“化”字。这里的“化”都是农村人口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是农村生活城镇化的过程。所以二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其次,在汉语语境里,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所以,城镇化比城市化外延更广,包括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城镇化”“城市化”都不是外来词,它们是汉语语言本来就有的,无需像学术界有的专家那样用英语的urbanization的不同译法或city与town的关系加以说明,因此“城镇化”更符合中国国情。

②辜胜阻教授在《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载《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3期)、修春亮博士在《城镇化、产业发展与城镇体系布局》(载《新长征》2010年第12期)中把诺瑟姆曲线当作一个普遍规律来引用。在此不一一列举。

③前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关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问题》(载《城市规划》2003年第4期)一文中,在论证我国城镇化布局时把诺瑟姆曲线当作规律;王宝民等在《辽宁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判断、路径与政策》(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6期)一文中根据诺瑟姆曲线,认为辽宁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城镇化进程将逐步放缓。在此不一一列举。

参考文献:

[1]刘亚臣.基于诺瑟姆曲线的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1):37-40.

[2]孙艳颖.城镇化:反思与对策[j].农村工作通讯,2003(11):2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张佰瑞.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对我国2020年城市化水平的预测[j].理论界,2007,(4):48-51.

[6]周一星.中国城镇化的几个问题[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15ef475f46527d3240ce0b6.html,2006-11-3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一、在思路上下功夫。思路决定出路,决策决定成败要在理思路上下功夫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清了,方向明了,步子才稳,发展才快。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其工作思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个乡镇的发展战略,如果作为乡镇“一把手”的党委书记都思路不清,工作重点不突出,其它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就可能不知所措,没有了方向和工作重心。因此,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必须根据乡情,结合现行政策和上级要求,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统筹兼顾、妥善安排,从容应对,也只有这样,整个乡镇的工作才能做到重点突出,全面推进。

(一)、理清紧跟县委总体发展的思路。年初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明确提出了建设湘南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发展方略,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千方百计使各项工作加力提速,千方百计以抓大机遇促大跨越,千方百计以抓大项目促大发展”,如何使辖区内的各块工作跟上县委的步子,对于乡镇来说,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必须理清这一事关全局的发展思路。

(二)、要理清本乡镇的发展思路。首先,要深入剖析乡情。到一个乡镇任职,就要对该乡镇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基层组织、民风民俗、干群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精准地剖析优劣态势,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正确决策。其次,要抓好目标定位。通过对乡情社情的精准剖析之后,要召集班子成员、干群代表共同研究对全乡工作尤其是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农村发展等方面提出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并把它贯通于乡村干部、人民群众之中,以形成上下同欲,合力攻关的共同愿望。再次,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思想认真作好本乡镇具要有前瞻性、责任感和连续性的发展规划。第四,组织班子成员、干部职工共同认真研究,提炼出本届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运行机制,制定出既利于执行,又能推动工作的考核制度。就广发乡而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平安、调结构、甩重管、惠民生、强队伍”的工作思路、创先争优活动“四个二”主题活动、文化广发建设“八个一”主题活动和“十二五”时期“321”的总体构想,并大力度组织实施,工业企业逐步得到依法规范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人口计生实现甩重进类,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大局保持基本稳定,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理委书记自身的工作思路。党委书记的基本工作职责是把方向、揽全局、出主意、用干部。农业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千变万化,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如此复杂局面,如何处变不惊,应对自如,这是对其驾驭全局和复杂局面能力的综合考验。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身工作职责,要从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管大事、抓大事、科学统筹人力资源上。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如何领悟和践行这一指示精神,关键就在于个人。

二、要在抓大事上下功夫。“工作大气魄,实践大手笔”,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必须以大创新的思维,树立大发展的理念,在抓大事、管大事上下功夫。

(一)、抓好大项目。要树立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的理念,千方百计争取大项目的实施。

(二)、抓好惠民、富民工程。民生大于天,关注民生是乡镇党委书记的天责。坚持以“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户主体、产业支撑、效益为主、环境改善”为原则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是一项惠民、富民工程。

三、在壮胆识上下功夫

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面对绝佳的发展机遇,要及时猎取机会,把握主动权,就必须在胆识上下功夫。

(一)、要有壮胆识的资本。有“敢”的精神,并不等于就能“敢为”,不掌握“敢”的科学内涵,那就是“蛮”。因此,乡镇党委书记要真正敢为,就必须加强方方面面的刻苦学习,特别是在政治素养上、理论功底上、法律法规上、业务工作上要强于班子、强于干部,唯有如此,才能在工作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声音,才能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领悟上级的指示精神,透彻了解本乡镇的实际情况,搞清楚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和关键节点,进而通盘筹划,整体协调,从而获取壮胆识的资本。

(二)、要有壮胆识的方法。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到广发仅十个月就踏遍了广发每一条渠道和每一个自然村,并且在绝大多数自然村主持召开了党员组长、群众代表座谈会,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动手绘制了广发乡水系分布示意图、广发乡自然村分布示意图。乡镇党委书记要取得领导工作的主动权,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脱事务性工作,迈开双脚,到村组农户家中做艰苦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亲自解剖麻雀;透析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探求其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此,才能放胆去干、去闯。

(三)、要有壮胆识的底气。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是我们党克敌致胜的一大法宝。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及时解决群众困难,处处支持群众发展,虚心听取群众批评意见;要随时保持人民群众本色,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办事公开公平公正,决策不离民主民意,随时随地接受群众监督。凡事围绕群众利益作决策就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有壮胆识的最大底气。就广发而言,面对各种矛盾纠纷隐患、突发,我始终坚持重心下移、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大调解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亲临一线、敢于担当、果断决策,成功处置了新儒峰与乌竹头毁井纠纷、大塘与大村葬坟纠纷,周密组织实施上坪里井水恢复重建,确保了整个区域平安稳定和群众满意度提升。

四、要在执行力上下功夫

执行比什么都重要。对多数乡镇而言,并不缺乏制度、策略,真正面临的最大危机是执行力的严重缺失。就其根源,是制度残缺所致,中国现行的“压力型体制”,使乡镇处在压力的最未端,繁重的工作任务,诸多的一票否决,使乡镇干部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所有任务只能分解到乡村干部的头上,这势必会引起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乡镇把任务分解之后总希望干部能立即执行,速见实效;另一方面,乡村干部认为任务太多、压力太大,加上工作的分工、干部的能力、工作的条件等等因素,干部自然兹生出不公情结,部份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软磨硬泡的怠工行为。这是谁都不愿看到,也不想碰到,但又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这是对乡镇党委书记驾驭全局能力的重大考验。作为领导者,行为比语言更重要,提高乡村干部执行力的有效办法首先是书记必须团结班子、带好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次是激励人心、凝聚合力,打造团队,只要激活大家的希望和梦想,就会创造奇迹。面对广发乡村级组织创先争优意识不强、工作执行能力较差的问题,我善于在机制创新中寻求突破、推动工作,如人口计生工作推行村“五大头”“3选1”季度考核制度、乡村干部综合绩效考评“四个挂钩”工作机制、林权制度改革“四定两包三结合”考核制度,并且一以贯之督查督办,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对于影响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属于通过解剖麻雀找准症结,牵头组织实施。如烤烟生产扩面,因土地流转费分担比例不明一直难以推进,我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烟税分成体制。激发合作社扩面内在冲动,扩面任务由600亩增加到近3000亩,XX年有望实现烟叶收购烟税收入翻番目标;文化综合楼建设因价格差异已推迟两年实施,我通过多次组织协调,以低于预算162元的价格与业主达成协议,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动工。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为依据,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以打造一流的绿色、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为目标,紧密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绿色东方建设,全面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水林养市”和打造“花梨之乡”的目标。

二、任务目标

年全市植树造林总任务目标为:防护林工程造林30000亩;种植花梨200万株;义务植树70万株;山区乡镇橡胶林造林30000亩;公路绿化76公里;渠道绿化50公里;城市绿化200亩。

(一)防护林工程。防护林工程造林30000亩,其中橡胶造林10000亩,橡胶造林主要安排在大田、东河、天安、江边4个少数民族乡镇及板桥、感城镇的少数民族村庄。防护林工程造林地点和面积安排为:八所镇5500亩,三家镇2500亩,四更镇2400亩,新龙镇3300亩,感城镇2200亩(其中橡胶造林200亩),板桥镇2500亩(其中橡胶造林500亩),大田镇橡胶造林3400亩,东河镇橡胶造林2700亩,天安乡橡胶造林2000亩,江边乡橡胶造林1200亩,岛西林场1500亩,金华公司800亩。资金来源:由中央项目资金及省、市配套资金补贴实施。

(二)珍贵乡土树种工程。培育沉香苗木20万株,酸豆6万株,安排用于城乡绿化;花梨木植树200万株,地点:全市各乡镇,主要集中在:东河、天安、江边、大田、板桥和感城等乡镇的78个少数民族村庄以及沿海汉区的文明生态村庄。花梨木培育费400万元,苗木由市林业局和市民宗委负责培育调拨,各负责100万株,种植由各种植户投工投劳。

(三)护渠林工程。全市护渠林造林50公里,按渠道两旁各种2行,株距为1.5米计算需苗量为10万株,主要树种为大叶相思、马占相思、桉树及花梨,造林地点主要分布在大广坝、戈枕、高坡、陀兴、天安、探贡、湾溪等水库主干渠两侧。苗木由市林业局负责培育和调拨。造林由市水务局负责组织实施。

(四)公路林工程。全市公路林造林76公里,需苗量约20万株,造林地点主要安排在:国道海榆西线改造路段和省道中板线及各乡镇乡村公路,主要树种为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及桉树。苗木由市林业局负责培育和调拨,造林分别由东方公路分局、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实施。

(五)山区乡镇橡胶林工程。山区乡镇橡胶林造林30000亩(其中市扶贫办负责扶持造林20000亩,市热作中心负责扶持造林10000亩),造林地点主要集中在:江边乡、天安乡、东河镇、大田镇、板桥镇的中沙、高园、新园、三间村和感城镇的陀烈村、陀头村。造林资金及苗木培育、调拨由市扶贫办、市热作中心负责落实。

(六)义务植树工程。年全市义务植树任务70万株,主要树种为大叶相思、马占相思、木麻黄、酸豆,栽植地点在全市10个乡镇、4个农场、2个林场,义务植树地点及数量:板桥镇5.5万株,感城镇8万株,新龙镇3.5万株,八所镇15万株,四更镇10万株,三家镇10万株,大田镇5万株,东河镇1万株,天安乡2万株,江边乡1万株,国营广坝农场6.5万株(其中普光分场2.5万株、红泉分场2万株、公爱分场2万株),市华侨农场1万株,国营岛西林场1万株,国营猕猴岭林场0.5万株。投入资金49万元,其中苗木费24.5万元由市财政支付;栽植费14万元,由义务植树单位自筹。义务植树苗木由市林业局负责培育和调拨。

(七)城市绿化工程。八所城区绿化200亩。绿化地点:主要在工业园区绿化带、滨海北路、滨海南路、罗带河绿化带、北黎河绿化带及市区街道、学校、医院、厂区、机关单位庭院、部队营区等。主要树种为花梨木、木棉、榕树、重阳木、凤凰树、枇杷树、海南菜豆、酸豆等乡土观赏树种。植树形式除单位本身绿化外,其他以新婚夫妻林、共青团林、“三八”妇女林、工会林、军营林、国防林等形式开展(其中新婚夫妻林种植在市区主要街道,其他形式造林主要安排在工业园区绿化带、滨海北路、滨海南路、罗带河绿化带、北黎河绿化带成片造林)。苗木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培育和调拨。

三、时间安排

防护林造林时间为年月至年月,分五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苗木培育准备(包括花梨种植及义务植树、护渠林、公路林苗木的培育)。工作开展时间:年月至年月。负责单位:市林业局。具体如下:木麻黄苗木85万株、桉树苗木406万株、花梨木200万株、沉香20万株、酸豆6万株、大叶相思27万株、马占相思25万株。

第二阶段:造林土地落实与勘测设计。工作开展时间:年月至年月。负责单位:各乡镇政府负责造林土地的落实,市林业局负责造林土地勘测,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负责造林设计。

第三阶段:整地与造林技术培训。工作开展时间:年月下旬至年月,由造林单位负责整地,乡镇政府负责检查督促抓落实,市林业局负责造林技术培训,林业监理公司负责监理。

第四阶段:栽植。工作开展时间:年月至年月。负责单位:造林单位负责栽植,乡镇政府负责检查督促抓落实,市林业局负责技术指导与质量监督,林业监理公司负责监理。

第五阶段:检查验收。工作开展时间:年月至月中旬,负责单位:先由市林业局组织进行全面检查验收(自查),再由市项目成员单位联合进行抽查核实,最后由省林业局进行抽查验收。

其他造林如护渠林、公路林、橡胶林、花梨木种植、义务植树、四旁植树和城市绿化另由责任乡镇、牵头单位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完成时间为年月底前。

四、加强领导

全市植树造林工作在市植树造林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协调下,各乡镇、牵头单位要制定实施方案,加大工作力度、统一部署、统一组织实施,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植树造林任务。

五、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做好宣传发动。各乡镇、各单位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要把植树造林绿化工作作为我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具体行动和第一任务,认真制订实施方案,做到早宣传、早发动、早部署、早准备、早完成,确保完成市下达的造林任务。

(二)明确任务与责任。各乡镇、各责任单位要严格执行造林目标责任状任务,要认真做好造林任务、造林土地、造林队伍和管护人员的落实工作。市林业局和各责任单位要各自认真做好苗木培育和定购、土地勘测、委托造林设计和监理、造林技术指导和培训以及造林合同签订等工作的落实。

(三)抓示范、刻样板。争取用1至2年时间建成海防林示范林、花梨木种植示范林、护渠示范林、公路示范林、工业园区绿化示范林及其他景观防护示范林。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一、抓班子,带队伍

抓班子,带队伍,这是乡镇党委书记首要之责,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其关键之所在,就是怎样打造一个“团结、务实、诚信、高效、廉洁”的乡镇领导班子,怎样带出一支“人人想干事、多数会干事、合力干成事、整体不出事”的干部队伍。这是衡量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是否适应新形势的一个基本尺码。乡镇党委书记既是所在乡镇整体工作的规划设计者,也是规划落实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就要做好“出主意,用干部”两个方面的文章。所谓出主意,就是针对客观实际作出正确的科学决策;所谓用干部,就是用足用好那些懂政策、讲原则、肯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这两篇文章做好了,其他的工作都会迎刃而解。怎样才能做好这两篇文章,笔者的体会是:

(一)正确处理好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之间的关系,是抓好班子、带好队伍首要环节。要当好乡镇党委书记,一定要处理好与乡镇长的关系,虽然二者在分工上有所不同,但是工作目标是一致的。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之间的关系理顺了,在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中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就会在工作中增加摩擦,产生内耗,同时还会波及到班子的其他成员,使得他们把握不准工作的方向。从小处看影响同志之间的团结和干工作的积极性,从大处讲就会影响到整个乡镇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乡镇党委书记一定要尊重乡镇长的意见,支持乡镇长的工作,敢于放手、放胆使用,把乡镇长的作用充分运用好发挥好,在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共事、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搞好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是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的必要手段。在新的形势下,乡镇党委书记一定要注重搞好制度建设,并通过实行规范化管理推动制度的落实。人常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同样,如果没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做保障,再有本事的乡镇党委书记也不会抓出好的班子、带出好的队伍。

(三)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严格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是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有效推手。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在用人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切实做到公平公正,严格按照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所确定的标准,把那些群众基础好、作风扎实、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风气。

(四)推行人性化管理,带着感情做工作,是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的有效方法。实行制度制约下的规范化管理比较刚性化,在此基础上推行人性化管理,带着感情抓班子、带队伍,会出现更加理想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工作和生活中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同志着想,做到工作中爱护,生活上关心,使同志们从心里感到大家庭的关爱,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的关键。要当好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就必须要有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时时处处都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标杆,让同志们向自己对标看齐。做到了这一点,乡镇党委书记的威信就会很自然地树立起来,就会在工作中产生一种无形的感召力。

二、抓经济,促发展

抓经济,促发展,这是乡镇党委书记必须要抓好的一项中心工作和任务。要当好新形势下的乡镇党委书记,不仅要有“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的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长远发展的韬略与眼光。既要立足当前,发挥好当地的传统产业优势,更应该着眼未来,谋求更大的发展。

(一)必须要明确所在乡镇的发展思路。一个乡镇发展什么样的经济,怎样才能够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最后达到可持续发展,这是作为乡镇党委书记首先要考虑的一个大问题。乡镇党委书记既是所在乡镇发展思路的引领者、决策者,也是这一发展思路的实践者、落实者。

(二)必须要有迎难而上的胆量和气魄。所谓的胆量和气魄,是建立在对客观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基础上的果断决策以及决策后抓好落实的勇气和信心。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考量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是否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一个前提条件。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在抓经济、谋发展上一定不要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只要是经过严格考察、科学论证,符合当地的客观实际,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对乡镇经济发展有利的项目,就要抓住时机,果断决策。

(三)必须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乡镇的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是否具有发展的后劲,还要看乡镇党委书记在发展经济上是否具有超前的发展意识和战略眼光。既要抓好当前经济工作,又要谋划好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决不能顾此失彼。所谓立足当前,就是巩固好、发展好当地的传统产业优势,不断挖掘传统产业的内在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所谓谋划长远,就是根据形势发展的新要求,谋划好适合当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三、促和谐,惠民生

促和谐,惠民生,这是乡镇党委书记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讲发展经济,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反过来讲,如果没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就没有心思集中精力抓发展,更谈不上给民众带来实惠。要当好新形势下的乡镇党委书记,就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为群众着想,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欢迎不欢迎、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自己工作好坏的标尺。

(一)必须要讲求诚实守信。这是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最起码的行为操守。你不诚实做人,不重诺言,你的施政纲领就得不到群众的拥护,你的工作措施就得不到落实,你的工作就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和谐的社会氛围也就无从产生。

(二)必须要讲求公平公正。这是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不管是做工作,还是办事情,都要出于公心。对事不对人,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这样,干部群众对你和党委、政府才会心服口服,才能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谐的工作和生活氛围。

(三)必须要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俗话说:“光说不练不是好把势。”你说得再头头是道,不如做一件实事更为直观,更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因此,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普通百姓,就必须塌下心来,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