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体调查报告

媒体调查报告

媒体调查报告

媒体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摘 要:本研究通过网络与现实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媒体中的教育舆情现状作总体上的把握,探究其舆情分布、变化和功能发挥作用的规律,期望给现实的教育决策和网络教育舆情管理提供论据和帮助。

关键词:教育;舆情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问题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持续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①。舆论反映着人心所向,对人们的行动、政府决策和社会局势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舆情与舆论密切相关,但有多了“情”的两重含义,一是指情绪,突出表现为个体对事件的主观态度,突出舆论所包含的情绪化特征;二是情况、情形,是对一个阶段、一定空间里的舆论情况的总体把握。对舆情的理解有三个层面:一是舆论主体具有情绪化、情感参与的特征;二是舆论本体常常体现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倾向性;三是对舆论状况要做动态的总体性把握,体现出对舆情的总体概貌描述和整体关照。“教育舆情”则是对舆情内容的限定,是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公众针对教育话题、教育问题所表现出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包含了静态的舆情描述、动态的舆情变化和总体上的对舆情的判定和把握。

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②。互联网是当下公民参与的重要途径,作为当今社会反映民意的窗口和容纳舆情的空间,已成为舆情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策源地,是媒体中的“集大成者”和舆论最大的“集散地”,且具有强大的媒体整合功能。其反映的教育舆情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它成为研究教育舆情问题不可或缺也不可逾越的媒介载体。网络舆情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教育的现状,同时也是解决当前教育问题、教育决策和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依据。

为了更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教育舆情的现状,研究者同时展开网上调查和网下调查并进行比较。于2010年11月1日—11月20日在郑州市区和新密市农村地区,采用便利抽样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其中郑州市区170份,新密市农村地区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时,2010年11月1日—11月7日在河南省比较有影响力的大河网发起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到115份调查问卷,其中112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8%。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本次调查数据。

一、我国教育舆情现状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从五个方面设计问卷,(一)教育舆情主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居住地、学历、职业等。(二)教育舆情发源渠道,如获取教育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渠道、网络使用时间、网站类别偏好。(三)教育舆情的客体,教育话题种类及分布情况等。(四)网络教育舆情的特征。从网络表达意见的频率、采取途径、表达意见的目的和对网络意见的可信度评价等四个方面来考察。(五)现代教育现状以及公众满意度。

梳理调查问卷所得的信息,总结归纳出一些结论:

1.网络教育舆情的主体分布并不合理。网络教育舆情的主体偏向城镇地区,文化程度较高,年龄阶段集中在20岁—29岁之间,主体分布不合理首先体现在青少年主体的缺失,特别是在读的中小学生;其次是农村成员的参与比例远远低于人口比例,处于话语弱势。

2.网络教育舆情的客体偏重于微观层面或涉及公平正义的话题。网络教育舆情关注的人群聚焦于学生,话题聚焦于“大学生素质与就业、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安全、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中小学课业负担/择校、教师素质及队伍建设、贫困或农民工子女教育、手机和网络对青少年影响、校园风气/校园丑闻、学前教育、高考状元/高考改革”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微观层面的问题或者涉及公平正义的具体话题。公众并不太关注“教育产业化、民办教育、继续教育、国外先进地区教育经验、教育行政化和功利化、职业教育、教育政策”等比较宏观的话题。

3.网络教育舆情具有自己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一,公众主要通过学校知晓教育信息,但利用这一渠道表达意见的积极性并不高,而倾向于选择媒体和人际关系表达意见。其二,网民上网习惯“就近原则”,网络环境下更依赖于网络获得教育信息,且发表意见的积极性很高,有八成网民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其三,跟帖评论是网民表达意见的主要方式,有三成网民会主动发起话题。其四,教育舆情最为集中的地方并不是教育类网站和官方网站,而是主流搜索引擎、全国性商业门户网站、社区网站,论坛引发网络舆论的力量有所减弱,全国性主流网站对教育舆情具有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

4.网民对我国教育现状的总体评价不高。网民发表意见大多主观上是为了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期望教育问题得以解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网络教育舆情也存在娱乐化倾向比较明显、具有非理性、情绪化因素等问题,网络教育舆情总体上对教育现状的满意度低于现实舆论,有不少批评性话语。

5.网络教育舆情具有较高可信性。虽然网络教育舆情整体满意度低于现实舆情,但从公众关心教育话题的种类、公众认为现行教育突出问题的种类、对网络意见的信任程度、对教育总体满意度和对焦点教育问题的态度等五方面来考量,网络教育舆情和现实公众舆论的趋势相一致,能反映出公众的真实意见,具有较强的可信性,可以作为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网络教育舆情具有较高的功用价值

网络教育舆情虽然有非理性、情绪化因素存在,但并不能因此否定网络舆情的合理性和价值。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主体具有绝对的多数优势、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是真正的“舆人之论”和“民”意。并根据以上调查结论显示,网络教育舆情和现实公众舆论的趋势相一致,能反映出公众的真实意见,具有较强的可信性,对教育决策有一定功用价值。

首先,网络教育舆情的功用主要体现在决策参考上。教育决策是一项复杂工程,由于历史积淀、经济掣肘、影响深远、后果严重等原因,教育决策不得不表现得相当谨慎,科学准确的舆情分析十分必要。网络教育舆情在决策的不同阶段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决策前的选题依据,可以反映教育问题所在,群众对教育问题的态度,以及一项教育问题所牵涉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可以反映决策执行和评估状况,以及群众的满意度,为决策后政策修订和调整的参考依据。

其次,网络教育舆情的功用还体现在,教育决策者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群众对某一教育问题提出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三、建议和对策

如上文所述,我们根据教育舆情对教育决策的功用价值此提出以下对策:

①全面客观看待网络教育舆情。不视网络教育舆情为“洪水猛兽”;群策群力,相信网民智慧。②注重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③密切关注与公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涉及公平正义的话题。制定微观教育政策时,重点监测和了解网络教育舆情,并对不满情绪和消极舆论进行及时疏导;制定宏观教育政策时,应该更多听取专家学者、社会阅历丰富的公众、见解独到的公众等的意见。④把握好传统媒体和主流网络舆论领地。⑤开展实地调查充分了解弱势群体中存在的教育问题。⑥提出一套重点分明的网络教育舆情监测系统。

四、结语

网络舆情与现实舆情之间必然存在差距,对两者要区别对待,合理使用。单一的网络教育舆情也因此不能作为教育决策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唯一依据。网络舆情需要与其它方式的调查结果相互配合和印证。但在公共决策的前期和后期,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决策议题发现和问题发现的重要途径,但决策过程中的方案设计制定却要避免情绪化、非理性的东西,更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前瞻性,需要注入更多的专业因素。

注释: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②《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CNNIC于 2011年7月19日。

参考文献

[1] 程栋:《实用网络新闻学》,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 刘虹:《网络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广西大学硕士论文。

[3] 赵梦芳:《新闻媒体的网络发展》,《网络时代》。

媒体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网络文明 网络文明志愿者 阳光跟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46-02

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下,志愿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地发展成熟。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是一项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跨世纪事业。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志愿服务,也逐渐成为青年网民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公益理念,实现了志愿服务虚拟网络与现实实践的有机统一。“网络文明志愿者”这个新兴词汇的出现,正是“新媒体时代”志愿者群体网络化的一种具象代表。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此次抽取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为样本,共回收500份调查问卷,在挑选出无效问卷后,得到441份有效问卷。

(二)调研问卷

此次调查以新媒体时代网络文明状况及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服务现状为基准,问卷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调查大学生对网络文明状况的满意程度;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对网络志愿活动的认知;第四部分为网络参与及环境维护。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上网情况

1.电子信息技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

经调查,在上网方式方面:有9388%的人选择用手机上网,6939%选择用笔记本上网,1973%选择用平板电脑上网,1156%选择用台式电脑上网,没有人选择“不上网”这一选项。这说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对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兼具传统通讯功能(电话、短信等)和各种拓展功能的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飞速发展,让手机上网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相较于传统上网方式,手机上网更加轻巧便捷,也更易操作。

2智能手机带来更加便捷的上网选择

在上网频率方面,每天的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人占总数的4422%,占比最大。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或者以下的只占总数的748%。这说明,网络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智能手机在被人们当作一种上网工具的同时,其被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新时代“低头族”说的就是这种沉迷于手机的群体。网络环境也已经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必须关注到这一领域的问题。

3网络化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形成

在调查主要借助网络做什么比较多时,有8503%的人选择微博、微信、QQ等社交活动,6803%选择打游戏、看电影电视剧等娱乐活动,6054%选择查资料、写论文等学习任务,6054%选择浏览新闻和时政大事。可以看到,通过网络进行社交活动、浏览各类新闻、网站的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巨大,网络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学习生活需要,这也催生了人们网络化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形成。

(二)关于网络文明状况

1.网络文明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结果显示,有5442%的人认为当今网络环境较不文明,3741%的人认为当今网络环境较为文明,而认为十分文明的只有一个人,占比为068%。这说明,在广大网民心中,对于网络环境文明状况的基本认知,一半以上的人都认为网络文明状况较差。这就给网络环境的净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2.比较严重的网络问题

在网络问题方面,我们总结了最常出现的几类网络问题,主要是道德绑架、语言暴力、色情广告、盲目跟风、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最为严重的网络问题是道德绑架和网络谣言,都占总比例的7891%,其次是语言暴力和网络诈骗,分别占7551%和7483%,接下来是盲目跟风占比6871%和色情广告占比5578%。总的来说,依照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所列举的这几类网络问题都是较为严重的网络问题,是亟须解决和改进的问题。

3.网络环境的优化成为公众期待

基于对网络问题出现状况的思考,在“是否需要优化当下的网络环境”的调查中,有7823%的人认为当前网络环境应该优化,有1905%的人认为需要稍加优化。就是因为网络环境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网络环境的优化是刻不容缓的。

(三)关于网络志愿服务认知

1大多数人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根据调查,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有5578%的人参加过志愿服詹⒈硎竞芾钟诓渭樱1837%的人表示虽然没有参加过但也很乐于参加。参加过或者没参加过但不想参加的人占比分别为1156%和1429%。在行动上,参加过志愿服务的人占总人数的6734%,在态度上,仍然想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占总比的7415%。说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志愿服务仍然很受重视,大多数大学生都是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并且愿意在这上面投入时间和精力的。

2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社会认同感不强

在对网络文明志愿者的认知调查环节,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个概念非常了解的人只占总数的272%,听说过但不了解的占比最多,有449%,而完全没听说过的也占总数的244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团中央有相关的文件,推广网络文明志愿者的发展模式,以促进这一群体的发展和发挥作用,但就目前来讲,大家对这个群体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还不够,了解程度较低,说明其服务效能还是没有发挥出来。

3.网络文明志愿服盏湫突疃――“阳光跟帖”活动的宣传缺失

“阳光跟帖”行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发起,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线上线下活动,倡导广大网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理性评论、文明跟帖,壮大跟帖评论正能量,改善跟帖评论环境,形成人人争做“中国好网民”的良好评论氛围。根据调查结果,表示没听说过这个活动的人占总数的5306%,听说过但不了解的占2857%,表示一般了解或者非常了解的只占总数的1565%和272%。对于从属于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的成员或者对网络志愿服务有所涉猎的人可能会去专门了解一下,但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讲,知道这种概念可能也不会专门去研究,生活中没有类似的群体活动宣传,也很难做到对其了解。

(四)关于网络参与及环境维护的问题

1.智能时代推动媒体平民化趋势日益明显

根据调查,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只有2109%的人表示从不发表评论。这表明在人们浏览微博等互动软件或者新闻客户端时普遍会发表意见。这是媒体平民化的一种表现:从纸媒到网络媒体,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的机会增多,各种新闻媒体进行互动的可能性也增大了。这也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一个必然现象,从博客到微博,从PC客户端到手机应用软件,新闻的实效性和便捷性显而易见,在智能手机和无线区域网络覆盖面逐步增大、各种第三方软件开发的进程不断深入中,人们随时可以浏览新闻,发表看法,表达观点。

2网络言论煽动性、引导性特征显著

在关于网络是否具有引导性和煽动性的调查中,认为极少有和没有的分别只占被调查总数的68%和34%。也就是说,在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网络是具有引导性和煽动性的。在网络时代,网络身份虚拟化、匿名身份等似乎给网民披上了一层“保护膜”,网络言论自由也成为网民想说就说、不吐不快的最大动因。不少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时事政治、国家大事的意见和看法,当然,也有一些人会以网络自由为屏障,一些具有消极因素的内容,给网民和社会带来消极影响。

3.大学生网民对待网络问题的普遍态度或做法

根据调查,当被调查大学生看到对网络环境建设有不好影响的虚假、诈骗信息或者网络语言攻击等内容时,有6735%的人选择不理睬,2585%的人选择举报,只有204%和476%选择与之争执或者其他,这可以得出,大多数大学生网民是可以理性、谨慎地对待网络问题的。在遇见网络问题时,置之不理可谓是一个选择最多的策略,另外一个更加直接的方法就是举报,一般情况下,社交媒体软件或者新闻评论互动区都设有举报按钮,选择相应分类,如“垃圾营销、有害信息、色情、不实信息、违法信息、人身攻击、抄袭”等分类,就可以对其进行举报,这也为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4.网络环境维护需要多主体参与

在关于网络环境维护的主体选择上,有7619%的人选择社会主流媒体,有6803%的人选择了国家政府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器层面的角色,有5442%选择网络文明志愿者等优化网络环境的群体。这说明,在新媒体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网络环境的优化需要各个社会群体、各个阶层的共同努力;在大众认知中,社会主流媒体对网络环境的影响最大,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网民能够实时接收到最新的信息,而信息则是通过社会媒体进行传播,因此社会主流媒体对于网络环境的维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国家机器使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强立法建设、完善政策制度等,也是网络环境维护的重要主体。另外,就是本文中所述的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也是网络净化的重要力量。

5.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服务有待优化

根据调查,对于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服务状况的评价,有4422%认为服务一般好,2109%认为群体服务不好,只有748%的人认为其服务非常好。这说明,在大众认知中,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的服务并不尽如人意,不仅是宣传力度不够,在意识上也没有认识到这一志愿群体存在的意义。而且在实践行动上,由于没有完备的发展计划和规程,也没有确定的发展模式佐以借鉴,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的服务仍有待优化,而这一群体也应该不断完善发展,为维护好网络环境出力。

三、结语

媒体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先前两次的教育模式质变都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从1999年第一所远程学院的成立至今,可以看到的第三次教育模式质变的步履是多么迅速,我们有理由相信其独特的科学魅力,将使未来的教育事业走向更高的层次。

论及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方便快捷是人们的普遍反映。几年前,我们骑着自行车走几公里的路程去上学,有时候还睡意朦胧,于是就想假如能在家里上课该多好。几年以后,这种足不出户的教育形式成为现实而不是梦。我们是不幸的一代,曾几十年如一日乏味地坐在教室里,看着老师们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我们又是幸运的一代,当学历和文凭在一夜之间成为社会成员的能力标准时,我们熟悉了网络多媒体,甚至熟悉了远程教育。同时,方便快捷的受教方式使网络多媒体教学迅速普及、蔓延。

网络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诞生,意味着教师独角戏时代的结束。网络多媒体可以将文本、知识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对象立体化,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解读。这种超越平面甚至可以跨越时空的解读方式,使认知、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爱好和效率。虽然在过去的十年间,多媒体相继扫荡了影视界、出版业、办公室等领域,在教育界的革命却迟迟不肯暴发,老师们仍然偏爱他们用惯了的粉笔与黑板,与计算机世界几乎“绝缘”,但是计算机还是进入了学生的生活,他们在这一方面已远远地青出于蓝。一旦网络多媒体开始席卷教育界,学生们将比教师更快地进入角色。为什么呢?因为当多媒体在教育领域还受到“冷遇”的同时,计算机及其孪生兄弟游戏机一起,在儿童乃至成人的游戏王国中大受欢迎,多媒体产生的立体感和趣味性是粉笔加黑板式的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网络多媒体教学使知识间的联结由线性结构转为网状,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若需要一些资料或询问不理解的问题,只好在图书馆里抱起厚厚的一叠书本或者求助于教师。可以想象传统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理解教师的知识不是无限的,但是网络多媒体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整地给出所需要检索的全部内容。而且计算机绝对是一个“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它有无限广袤的知识和“百问不烦”的耐心。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是阅读方式的变革,也是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工具是课本,学生必须强记所有的知识,在头脑里融会贯通,形成链接。而多媒体教育的工具是计算机网络,是超文本,每一级概念每一个知识点都在超文本中存在下一级链接,无疑,网络多媒体已代替学生完成了知识整理的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便是信息化教育。反过来说,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教育就一定要走向信息化。但是没有一次改革可以一帆风顺,也没有一种代替旧事物的新兴事物是完美无暇,网络多媒体教学也毫不例外地存在一定弊端。

网络多媒体教学取消了传统教育中的情感媒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在网络教育方式下,电脑成为学生的专业教师,与机器交往的时间大大超过了与人交往的时间,师生之间原本存在的关怀、互助、倾诉、理解等种种情感可能淡化甚至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更多地是作为治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将使他们重新审阅教育的基本准则,思考未来信息社会教师职业的一系列新特点。网络多媒体教学将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从而不仅克服弊端,而且可以比从前做的更好。

媒体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告 效果调查 调查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1

目前,国内的广告普遍存在着广告效果不佳,广告费用浪费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国内的广告效果调查体系尚不完善,很多企业在开展广告效果调查工作时,只片面地涉及到广告效果的某一方面,这样得到的结果并不能从整体上分析广告的传播效果、营销效果和品牌效果,更无法指导广告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广告效果调查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建立更加完善的广告效果调查体系,为实际的广告调查工作提供支持[1]。

广告效果调查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对广告投放后的传播效果或广告营销业绩的调查,而本文讨论的是广义上的广告效果调查,即为了获得理想的广告效果而进行的一系列调查活动,包括投放前调查、媒体调查,及投放后的效果调查[2]。投放前调查和媒体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告主把握全局,相应地制定好广告计划,而投放后的效果调查则是用于检验广告是否有效,从而及时地作出反应。

1 前期调查

1.1 广告主调查

广告主调查包括广告主战略调查、组织调查、文化调查及产品调查。

广告主战略调查研究对象是企业战略步骤及企业当前所处战略阶段,这对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策划是不可或缺的。

广告主组织调查包括对企业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调查,它为广告战略提供背景支持。

广告主文化调查包括广告主外在和内在文化调查两种。外在文化调查指分析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及新兴文化对广告主文化的影响。内在文化调查首先要了解企业内部是否已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是否在员工中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其次要分析消费者对广告主文化的认同度。[3]

产品调查包括对产品生命周期、市场份额、先期广告投放效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等的调查,借此帮助决策者找准定位,分析产品的市场潜力,由此确定广告所要传递的核心信息,并制定合理的销售增长目标(广告效果测量指标中包含销售增长指标的完成情况)。

1.2 广告环境调查

广告环境调查包括行业环境调查,竞争对手调查,政策法规环境调查。

行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即广告主进入市场的消费者收入和支出两方面能力;人口环境,即人口总量、结构、分布、趋势,通过人口环境调查可以正确估计潜在市场总量;其他还包括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

竞争对手调查的对象是竞争者的市场地位、竞争战略、优势劣势、竞争者广告活动概况及广告策略。

政策法规环境指影响企业广告活动的政策、法规。政策法规的调查对象包括国际政治经济体制、国内经济发展战略,各省、市经济发展规划、政府有关法律、行业政策等。

2 媒体调查

2.1 媒体特性调查

2.1.1 印刷媒体

印刷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报纸按发行地区分,有世界性、全国性、地方性报纸,发行地区与报纸覆盖面关系密切,也直接影响到广告覆盖面;报纸按内容分类,有综合类、财经类、娱乐类等,根据不同的内容,大致可以判断受众的某些特征,如文化层次、工作环境等,受众细分后便于选择媒体时综合考虑产品主要购买群与媒体受众之间的吻合度。杂志相对报纸来说,信息分类更细、受众更集中、针对性更强。

印刷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可保存、重复接触率高,但即时性差,阅读受文化程度限制。

2.1.2 电波媒体

随着电波媒体频道和栏目的逐步专业化,广告主投放广告时,应分清媒体栏目的受众定位,如新闻频道、财经频道、娱乐频道等,它们的受众群是不同的。

电波媒体的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即时性强、冲击力强,但信息稍纵即逝,不易保存,成本较大。

2.1.3 户外广告

户外广告包括灯箱广告、车身广告、霓虹灯广告、电子屏幕广告等,它的优势在于冲击力强、千人成本低、全时段、可保存。

2.1.4 直邮(dm)和销售点广告(pop)

dm广告最具代表性的是超市直邮广告,很多大型超市都会定期向会员邮寄产品信息彩页,这种方式可以与客户直接沟通,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成本也较低廉。

pop广告最具代表性的是药店的店堂广告,走进药店,随处可见otc药品海报,墙上的平板液晶电视中也循环播放着药品的宣传片。pop广告在众多媒体当中,最接近产品售卖场所,也就是说,消费者与这个媒体的接触最接近他的购买决策时间,研究表明,“所接受的信息距离购买决策时间越近对品牌销售的影响越大”,这一点上它有绝对优势。

2.1.5 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凭借它与生俱来的优质的传播特性,在全球迅速走红,它的优势在于易更新、互动性强、成本低、制作简单,受众信息易收集,针对性更强。

2.2 媒体试听众及频次调查

广告在经过选择的媒体上每出现一次,在目标消费人群中有多少人看到了该则广告,这就是广告的试听众,也称之为到达,它是描绘“面”的概念。同一则广告在媒体上出现若干次,目标消费人群接触到的次数就是频次,它是描绘“频率”的概念。在一定的广告费用前提下,采用试听众频次低的媒体,那么达到的面就相对较广;相反,如果考虑到频次高的效果,那么到达的范围就相对要小一些。

一般来说,告知性的广告可以采用到达面广而接触频次较低的媒体策略,如果要大力推广某产品的某项特性,或提高产品知名度,可以采用接触频次高的媒体策略。

2.3 媒体冲击力调查

试听众和频次都是量的概念,只能说明某一广告受众广不广,受众接触次数多不多,并不能代表受众可以记住这则广告,或对该广告留下良好的印象,起到积极的促进购买行为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另一个“质”的概念——冲击力。这里的媒体冲击力是指各个媒体,各个广告单位所具有的广告表现潜力,是否有冲击力是选择媒体的又一重要标准[4]。

3 后期调查

广告的后期调查指在广告投放后对广告的传播效果、销售效果和品牌效果的调查[5]。这三者形成广告投放后的效果评估体系,其中传播效果可以从感知度、记忆度、理解度、好评度、行动5方面来描述,感知度下可以设注目率、阅读率、广告到达率、频次四个测量指标,记忆度下设瞬间记忆广度、事后回忆率两个指标,理解度、好评度、行动可以用打分制量化后进行统计分析;销售效果下设广告边际效率、纯广告销售效果两项指标;品牌效果用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来描述,用打分制量化后做统计分析[6]。 整理

媒体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相对于传统的深度报道形式,精确新闻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涉及面较广,排除了个别的、偶然性的事件,更具有普遍性、说服力。精确新闻还运用量化的数字语言描述新闻事实,排除了记者主观成见,使新闻更加科学、客观,受到读者的信任与欢迎。

调查报告是指调查者根据课题规定的目的,有意识地运用词语回答的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搜集有关社会现象的资料,并由此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形成以文字为主导,以数据、图表等各种表现方法为补充,来说明社会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文体。

正是由于精确新闻版面语言与调查报告的相似性以及两者都借助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手段来做出“最终成品”,因此解析“精确新闻与调查报告之间的差异”成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新闻记者》的“新闻调查档案(媒体调查报告专栏)” 与《中国青年报》“青年观察”的差异比较中进一步探究我国精确新闻的特点。

“数字”新闻化

《新闻记者》(2004年5月) 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中关于“记者是否应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的调查数据分析:

“记者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业,更多地是依赖广告生存,因而一些广告主在有些媒体逐渐拥有了控制权,一些媒体背离了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的规律,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不能完全履行其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职责。在这个问题上,媒体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此次调查显示,有33.7%的调查对象不同意这种做法,有54.2%受访者态度不明朗,而有12.1%的受访者则同意这种做法。从受访者的职称、年龄与问题的关联来看,正高职称和年龄45岁及以上者回答不同意的比率略高,达41.2%~42.9%。将这个问题与媒体类型关联,得出的数据,回答不同意的比例为:电视台30.8%、报社36.2%、电台37%;与专业背景关联得出的数据,回答不同意的比例为:边干边学35.4%、新闻大专31.8%、新闻本科30.6%、新闻硕士37.7%、有法律专业知识背景32.3%。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读到了科学严谨的百分比数字,而这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个位的数字只是提供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业,更多地是依赖广告生存,不能完全履行其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职责”这个问题上,“媒体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这样一个结论性信息,总结出一个调查结果,不带有调查发言机构任何的情感色彩与主观意志。

《中国青年报》 (2004年2月17日) 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调查”为主题的《游走在城市的边缘》――《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纪实》(上篇)引用如下材料:

“一份名为《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的调查报告这样描述说:打工子弟学校办学者,是一个由形形人员构成的复杂社会群体,从大学生到文盲都有。其中很大一部分曾经在家乡当过民办教师或公办教师,在114所学校中,有79所是他们办的。其余的则属半路出家,他们从包工头、小贩、厨师到菜农、建筑工、清洁工、保姆等形形的行业走上了办学的道路。‘他们能够涉足这个领域,是因为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流动儿童在北京没有学上。对于他们来说,办学是一种能带来可观收入的职业。’调查报告的负责人之一张守礼说。”

与前文的不同显而易见,在这里,调查报告《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的数据和结论用以证明报道中“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简易学校的设立条件酌情放宽后,打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使得上万名孩子免于失学的同时,也让各色人等都参与到办学中来的现实。

“数字”本身量化了“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缘起与现状的真实,是作为精确新闻反映新闻事件的手段而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的,为“丰富深度报道本身的新闻背景材料”服务。在材料中,数字遵循新闻写作规律,是新闻表现形式的一部分,已经被“新闻化”了。

同时,调查报告中数字的运用增强了新闻的客观性,避免了记者的主观介入,让受众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比较、总结等逻辑思维方式结合自己的价值标准思考新闻报道,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无声胜有声”地彰显媒体导向。

受众平民化

《新闻记者》(2004年2月) 媒介调查《受众眼里的电视人――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社会评价调查报告》文章说明“调查报告的目的”:

“2003年10月1日,是上海电视台成立45周年的日子。在上海电视事业走过近半个世纪之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特委托社会专业调查公司,组织了一次对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评价调查,集中了解目前社会各界对上海电视从业人员在社会职能、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工作成效等各方面的评价和意见,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和强化培训、教育。”

文尾结论处:

“对于如何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本次调查有一点很有启示:公众认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最重要的途径,依次为社会舆论监督(37%)、制度建设(39%)、自我约束(20%)。除接受社会监督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用,包括:强化行业管理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加大行业评议和监察力度;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制度,使之与专业标准相融合等。”“看来,上海的电视媒体在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以‘内容为王’提升自身竞争优势方面,还任重而道远。这将成为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新闻记者》(2004年5月) 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最后总结:

“因此,我们一定要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问题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来认识,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应探讨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约束办法,不能再让今日之‘错’酿成明日之‘害’”。

从调查报告《受众眼里的电视人――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社会评价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该调查针对的是上海电视媒体,更确切地说,是文广传媒为今后工作的目标计划制定所进行的,因此它的受众是相对专业的媒介从业人员。在《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中,我们也可以在总结中看到调查报告针对“小众”即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提出的建议。

当然,不是每一份调查报告都会有如上明显的诉求对象,但是调查报告因较强的程式化写作――开头比较详细地介绍调查的背景、目的、方法、结论,接着逐条列出相关调查项目,包括详尽的调查数据、图标等等,最后总结出调查结果――而使其只能在小受众范围(包括专业人员、调查委托人等)内传播。

《中国青年报》 (2004年1月4日) 《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结语:

“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理想,为我们展示了青年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从中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了他们对自我的期待、对社会的期待,对未来的期待。同时,它也是一只多棱镜,折射出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和社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正如研究青少年心理的澳大利亚学者艾克斯雷所说,青少年不论对未来持有何种态度,都不应被单纯地视为世代差异现象,而应该被更认真地反省,此种现象或许不只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想法和态度,它应是更深远地将当前社会或文化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投射在他们对个人前途或社会发展的可行结构及机制之上。 青年与社会是相互建构的。也许,这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理想,会令关心青年、关心未来的人们深思。”

不谈报道中那些令人动容的调查数字、话语与实录,光看这最后的结语我们也能感受到此次“调查・观察”用“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来引起“整个社会的深思”。精确新闻关注的主体是社会中的“平民”(即普通人),如前文所提及的《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纪实》中的“流动儿童”,他们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在两会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成为了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安徽代表团的徐景龙等30多位代表就递交了一份关于修改义务教育法,关注农民工子女就读的议案。这是对精确新闻“受众平民化”最好的诠释和反馈。

即使报道关注的是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荒漠化成为最受当代青年关注的3大环保问题。其中,水污染问题以76%的获选率高居榜首,即每4名受访者中就有3名在关注该问题,成为最受当前青年关注的环境问题。此外,大气污染问题和土地荒漠化问题也分别受到70%和66%的青年的关注。另外,垃圾回收利用(58%)、野生物种减少(52%)、臭氧层遭到破坏(51%)等环境问题受到的关注程度也都超过了半数。”(《我们的环境怎么了?》中青报 2004年2月1日)偏科学的议题,如文中所述,在柔化了数据、调查术语和表达方式的专业感后,适合媒体受众阅读理解和接受习惯的精确新闻,依旧体现了与调查报告截然不同的“大众化诉求”的受众特征。

结论微观化

《新闻记者》(2003年2月)《上海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及日报选择》新闻调查档案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上海大学生每天接触各类大众传媒的时间是多少?上海大学生期望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哪些信息?上海大学生平时主要阅读哪些日报?大学生自费订阅或购买日报?大学生选择阅读各种报纸的原因?”

“至少在大学生这个受众群体,互联网对电视的冲击大于报纸。互联网和报纸不但有娱乐和消遣功能,还有即时查找和提供资料等较强的助学功能,这大概是它们在吸引大学生方面胜过电视和广播的重要原因。国际性、娱乐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是大学生在信息需求方面表现出的比较明显的取向。在大学生对周报、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站信息选择的调查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这种趋势。《新民晚报》的信息量和实用性优势十分明显,均超过第二名10多个百分点,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作为一张大众化市民报,《新民晚报》为何同时受到大学生读者的青睐。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新闻晨报》在时效性上排名第一,显示出这份新生代报纸的冲劲,在信息量和实用性指标上,《新闻晨报》也都有不错的表现,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

“问卷上具体涉及了以下几项问题:(1)记者是否可以为自己单位联系广告;(2)记者是否可以为自己的版面或节目联系赞助;(3)记者是否应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4)记者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5)记者是否可以接受新闻源单位或个人安排的免费旅游;(6)记者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现金馈赠;(7)记者是否可以为企业担任公关工作。”

“从上述数据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新闻队伍的新闻工作道德状况并不容乐观,在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在上述几个调查问题中,回答‘看情况’的比率都较高,这些人可能在思想上对是与非、对与错的认识非常清楚,但一旦有条件或涉及自身利益时则往往会放弃道德原则,也就是说,这些人道德自律的自觉意识较差,对他们来说,有处罚分明的纪律、规定,营造一个廉洁清正的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这两组材料的问题设计与总结可以看出调查报告的结论特点,即给自己的“目标受众”提供的是宏观的阶段性的全面客观的调查结论,并力图通过结论对受众有总体上的指导作用:在《上海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及日报选择》中,它提醒报社,要在大学生中提高订购率,除了信息量和实用性指标外,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改进服务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后者则希望提升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认识高度,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应探讨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办法。

《中国青年报》 (2004年2月1日)《2004年最大的愿望:涨工资》结论:

“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近90%的受访者在工作和学习上都有所收获。而在新的一年中,大家最大的愿望则是希望自己的工资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

后附“读者心愿”(摘两则):

“欧阳坤(广西):由于工作需要,我已经五个春节没能和父母团聚了,所以,今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到家中,和父母度过一个团圆的2005年春节。”

“韩俊(山西):我和家人曾经都是SARS感染者,所幸的是,我们最终都战胜了病魔,全家人完完整整地回到了家中。现在觉得,活着就是幸福,所以我2004年的最大愿望是希望家人都健康幸福地活着。”

针对“2003年的薪酬状况?2003年什么事情最令你高兴?2003年你在工作和学习上是否有所收获?在2004年,大家又会有什么新的愿望呢?”等诸多问题,通过逐条问题的调查数据分析后,我们看到了从标题到报道的结论都选取了民意最关心的点“2004年最大的愿望:涨工资”,报道刊发时恰逢春节前夕,因此总结03年岁末的同时抓住大众最感兴趣的“04愿望”这个点引领全文,也可以给有关部门以启发,后附的“读者心愿”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小段子不长,却温情一片,使这篇精确新闻在客观之外有了人文关怀。前文《我们的环境怎么了?――直辖市青年说越来越好农村青年叹一天不如一天》的结论中体现出“中青特色”,抓住了“直辖市青年VS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差异,引起青年对环境和自身的深思。诸多范例均体现出精确新闻不同于调查报告的“结论微观化”特点,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