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范文第1篇

    ,拣拔英才,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天下文风为之大变。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初,出知数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坚请致仕。主编《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修一生不以书家名世,常自谦“非知书者”,其实他亦工书,深谙学书之法。他无意作书家,认为某些人“至或弃百事,弊精疲力,以学书为事业,用此终老而穷年者,是真可笑也”。但他认为“字书之法虽为学者之余事,亦有助于金石之传”,由名家所写的题跋更是能使金石不朽,“仆之文陋矣,顾不能以自传,其或幸而得所托,则未必不传也。由是言之,为仆不朽之托者,在君谟一挥毫之顷尔”。欧阳修虽然不以书家名世,但他对宋代书学的发展却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编撰《集古录》开启了金石学研究的先河

    《集古录》是欧阳修的一伟大贡献,作为目前所存金石碑帖着录类书籍中最早的一部,在中国学术史上有开创之功。

    《集古录》是欧阳修“因感夫物之终弊,虽金石之坚不能以自久”,因“汉之金石之文存于今者盖寡,惜其将遂磨灭”,比十八年之功力和心血而着称的。其目的是“以传后学,庶益于多闻”。其中集录三代以来古器物铭及各朝石刻之文多至千篇,并为之考订年月,辨伪纠谬。其间,他虽经多次受贬,饱尝艰辛,但收集、着述之志未尝稍减,他总是把集古当作一种喜好,“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常小有所获便欣喜异常。为求得那些断纸残碑,他抛弃了俗务的干扰,常常“水陆奔走,颠危困踣”,足迹遍于僻陋之地、郊田野冢,真可谓是苦心孤诣,达到忘我之境。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史料的不足及个人闻见的局限,《集古录》在考订年月、论证铭文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疏漏、错误和缺陷,且“有卷帙次第而无时世之先后”。但这些同其价值相比,只能说是白玉微瑕,不足以言其夺目的光辉。《集古录》反映出在金石学和史学方面的深厚功力。除为后世书学、史学和其他国学研究保存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史料,补正史不足,考订旧籍的讹谬外,其引证的翔实,立论的精辟,对于后来的史学、考据学、文献整理学乃至文字训诂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金石录》中说过: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以广异闻。后得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读而贤之,以为是正伪谬,有功于后学甚大。惜其尚有漏落,又无岁月先后之次,思欲广而成书,以传学者。

    现代学者金文明对《集古录》价值的评价较为甚当:根据前人的记载,我国古代对于金石遗文的研究,在三国魏时已发其端——-但还没有人专以此学名家的。到了北宋初年——亦出现了几部有影响的着作,如刘敞的《先秦古器图》、吕大临的《考古图》、李公麟的《古器图》、王黻的《宣和博古图》以及欧阳修的《集古录》等,使金石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以上诸书,前四者所载只限于钟鼎彝器,而《集古录》则金文石刻兼收并蓄,“自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责,穷崖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有”(《集古录序》),凡所收录达千卷之多,跋尾亦在四百篇以上。它的问世,对于当时方兴未艾的金石考古之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赵明诚的《金石录》,正是在继承前辈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耕耘,发扬光大,成为有宋一代金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的。成书于北宋中叶的《先秦古器图》、《考古图》和《集古录》等着作,在金石研究上是有着开创之功的。

    上面赵明诚和金文明那些言语,我们可以看到,从欧阳修的人开始,金石研究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从而有了专以金石研究名家的人,其中欧阳修所起的作用是最大的。他的《集古录》收录范围、研究领域比同时的同类着作要广的多,开创了宋代碑版和书帖考证之学的先河。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欧阳修的《集古录》,可能就没有赵明诚夫妇的集大成之作《金石录》。

    二、掀起论书高潮——促进了宋代书学的中兴

    在欧阳 修之前的宋人文集中,论及书法的内容寥若晨星,欧阳修出现后,我们读到了较多关于书法方面的论述。尽管它们大多随感而发,尚未具有书论的学术品位,但这种初始时期的铺垫,正如大野拂晓的雄鸡一唱,迎来的是一个生机勃发的黎明。 作为一个敏感的文艺家,欧阳修对当时自学久而不振、几于中绝、&l

    dquo;无复继者”的现状,常常“叹息”、“每以为恨”。可见他时时想着如何改变宋初书坛这种尴尬的局面,而且身体力行的去倡导书法、发扬书法。其中重要的一面就是“喜论古今书”,作了大量的题跋、杂记,如《集古录跋尾》,另有《欧阳公试笔》一卷共三十条,是后世“杂集欧阳修随笔手稿成者”。倘翻阅一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集﹒欧阳修散文全集》,便可发现,其书论涉及辞赋、杂说、书帖、序跋及杂记等多种体制,其中序跋和杂记尤多。其内容涉及书学研究的各个层面:既有援据宏博的碑帖考证,也有委婉含蓄的创作论、风格论;既涉及书作的材质,如笔墨纸砚等,又旁及其他的艺术门类;时而对书家人物进行定位品评,时而对书作文辞作精要的评析;或论及史实,或论及当时学界的状况。其书论与其文章、诗词一样,亦可谓洋洋大观。其中的观点在继承前人对书法认识的基础上,更多的糅进了自己进行书法实践的理解和体会。故其书论虽为吉光片羽,却内蕴无穷,旨趣深邃,极具鲜明的个性。最重要的是:他以论书的方式使宋初书法的衰落走向中兴,掀起了宋代论书的高潮。

    三、欧阳修的书学思想及对宋代大多书家的影响

    欧阳修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及其在文艺上的领袖地位,影响了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文人们,正是因为直接或间接的受了欧阳修的教诲或启发,才有意识的进行书学研究和创作实践,从而取得辉煌的成就的。如集大成的宋四家及一大批相当有功力的书家,他们的书学造诣不同,但他们的书法观及书学渊源都或多或少的有着欧阳修的影子。

    (一)开启宋代“尚意”书风

    历来书论界有一个非常着名的观点:“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什么是“意”?“意”就是内心感受和丰富联想。那末“尚意”也就特别注重作者的主观情感的作用,也就格外追求创作心态的自由。关于宋朝的“尚意”书风,梅松有一段评论:“在儒风光盛的宋朝,开始有意识的把文人的思想、情趣带进了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出现‘文人画’和‘尚意’的书风。‘文人画’、‘尚意’书法的思想启蒙于欧阳修,而实光大于苏轼,但追溯其渊源,实受启发于杨凝式。”考辨源头,宋朝的“尚意”书风,实源于五代的杨凝式,如其《韭花帖》是夏日昼寝乍醒答谢友人馈赠韭花的一通手札,信手写来,萧散淡远,可谓其书风的代表作。然这种艺术思想的发扬光大,又实得力于欧阳修的启蒙。事实确实如此,欧阳修的书论中,有大量的论述暗合“尚意”书风的思想。

    欧阳修主张书法创作要重情感体验,重气质神韵,重才情禀赋,重自我表现,而不必斤斤于点画之工拙,不为实用,不为俗媚,这正是尚意书风的思想内核。从他的书法作品上也相应的体现着“尚意”思想,看他的作品《集古录跋尾》,虽为楷书,但每一笔画都率意自然,不像柳体那样生硬、规矩,也没有颜体的丰腴、厚重,所谓天真自然、不计工拙。可见欧阳修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有着继往开来的贡献,苏轼等人只不过继承了他的这种艺术思想的精髓,在实践和理论上加以完善和发扬。

    (二)书艺与道德修养并重

    欧阳修认为,不是自古贤哲一定就工书法,但却只有贤人的书迹才能留存久远,更注重比书法远为重要道德修养问题。从其大量的题跋中,可以看出欧阳修往往将书作和书家的人品紧密联系。如:“吾家率更兰台世有清德,其笔法精妙,乃其余事。岂止世人模楷,虽海外夷狄,皆知不贵。而后裔所宜勉旃,庶几不损其美也。”“余谓颜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岂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故虽其残缺,不忍弃之。”

    欧阳修对唐五代的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的人品特别称赞,因及其书迹,认为他们的书法之所以受人喜爱,其人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论影响了其同时乃至后世的书家,尤其成为苏黄等人评判前代书家的主要标准。如苏轼在中国书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论书及人”的批评观点,把人品与书品并提,他评欧字时,用的就是这一尺度,可以看作是对欧阳修的最好回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书法上欧阳修虽然没有像其诗文那样开宗立派,但是他对宋代书学的筚路蓝缕职工却是不可埋没的。这其实也是历史对他的选择:他身处宋初这个历经多年战乱、刚刚得到统一的特殊朝代。这个时代,艺术归于沉寂(书界尤其如此),特别需要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能站出来打破这个局面。而欧阳修正适合这种需要,一方面因其文坛领袖的地位,一方面他有着高尚的道德、开阔的胸襟和广博的学识,他的言论一言九鼎,最能够将当时最优秀的艺术家、文人学者们团结到自己身边。自然,承前启后、开创一代书学空前繁荣局面的重任,就历史性的落到了他身上。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新唐书:卷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

    [2]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范文第2篇

黄士陵的绘画带有西画的影响,但并不是由素描等西画基础方法入手的,而是与流传于民间、受西画影响的擦笔划以及18、19世纪广州民间画家所绘制的外销画密切相关。马国权分析了黄士陵的青铜器博古图的画法:“他以自己熟悉的摄影技术呈现阴阳向背的效果,通过写生,用逼真的渲染方法,参考前人全形墨拓的章法,把这些古器物描绘出来,而且往往施以金绿等色,以表现古铜器的光泽和彩斑,古雅而又富丽。”值得注意的是,黄士陵不仅青年时期在南昌从事过照相馆店员的工作,而且其八弟厚甫即是一位擅长人像的民间擦画家,厚甫以照片为基础进行摹写擦画,并薄施淡彩,画风写实逼真,现在广泛印刷流传黄士陵画像即出于其手,不难看出黄士陵博古图画法与其非常近似。黄士陵的花卉折枝写生,与当时岭南地区最为盛行的居巢、居廉没骨画法并无关联,却与欧洲博物馆如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所藏的18、19世纪的“岭南植物画”有着一目了然的亲缘关系。“岭南植物画”出于广州地区民间画家之手,是欧洲植物学家定制、符合其要求的外销画,透视法、明暗关系均加以强调,是中国传统工笔花卉与西方水彩画法结合的产物,科学制图的特点比较明显。黄土陵的花卉写生与这些“岭南植物画”相比,更为松淡雅致,画法富有传统文人画气息;但另一方面,又与当代学院式的工笔花卉画非常接近,因此他的画法就又显得很“现代”。

当时士人即有认为黄士陵的绘画取法西洋的看法。黄士陵的《秋艳图轴》(1899年作,新加坡香雪庄陈之初旧藏,上海朵云轩200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品)是51岁时为其好友婺源俞旦(伯惠)所作,传世尚有众多黄士陵为俞旦所刻的印章。其题跋云:“陵最爱岭南华木,限於天时水木,不能移植江左,常以为恨。故每得佳种必为之传神。当镫影月光南园华木交斜粉壁,岂非天然图画乎?此正陵濡豪伸纸时也。历久积多,渐为同好所知,於是索画者纷来,而议之者亦纷起。或以为师缘者粉本,或谓模范泰西,或曰纤小,或日板滞,甚者更以为不画藏拙,皆搔痒不著之谈。伯惠与陵交久知深,因其索画聊相为言之。时己亥重阳士陵并志。”如黄士陵的转述,“模范泰西”、“纤小”、“板滞”等都是当时士人指责其绘画非文人画正宗之辞,而黄士陵则强调自己的实践是“写生”的古法,也是从中国绘画的自身传统为自己辩护。

但黄士陵对西画是有所了解和研究的,并且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博古图轴》(广东保利拍卖公司2005年夏季拍卖会拍品)是他为弟子易廷宣(德三)所作,专门题写了一段题跋:

“中国画法务意,西国务理。中国古人务理,今人务意。理可学而能,意不可以求而至。理足而意趣自至也。犹之解经,必先求训诂,不求训诂,则为空疏迂阔之论矣。今之从事写意画法者,其弊亦类此。德三世兄深于此道,因其嗜痂,故敢白其所以然。德三将必以陵言为不谬也。士陵记。”

黄士陵认为当时中国普遍流行的写意绘画是“务意”,而西国绘画与中国古画(写意画法之前)是则是“务理”的。但“理可学而能”,“理足而意趣自至也”,而“意不可以求而至”,因此他认为习画需由“务理”入手。他甚至以中国传统治学方式为喻,研究经籍首先从文字训诂入手,再对经籍进行解说,否则难免成为“空疏迂阔之论”。而当时写意绘画之弊端犹如不求训诂的解经,一味“务意”而无“理”,成为无根之萍。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范文第3篇

锡耶纳是托斯卡纳极具代表的古城之一,其实这一区的古城镇如同繁星般散落。从南到北从锡耶纳到卢卡,从西到东从比萨到阿雷佐,大多始建于中世纪,它们就像斑驳的金色时光隧道,带人穿行在文艺复兴的瑰丽画册中。当画册一页页翻开,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但丁、拉斐尔……太多的名字永久地刻入它的历史。然而,托斯卡纳的历史又不是郑重其事地摆放于博物馆中,而是随意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拐角处,即便普普通通的街巷都散发着被历史雕琢过的迷人气息。蔚蓝澄净的天空下、阳光簇拥在身旁,明亮的笑容轻轻绽放,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也早已深入人心。

所以我愿意暂时忘记文艺复兴的巨匠,忘记那些宏伟的教堂与瑰丽的宝藏,在一个阳光懒散而温暖的午后,于棋盘般蜿蜒错综的古城里毫无目的地漫步。多数旧城区都依然保存完好,时间除了给予它们更多的从容与历史的积淀,并无真正抹去它原本的面目。与你擦肩而过的钟楼,喷泉,广场,洒满温柔阳光的红瓦黄墙的老式民居和古罗马式教堂,还有路边飘香的古老咖啡馆,忽然间就轻快地跳入视线,历史轻易间触手可及。路边某个不知名的建筑,也许是市政厅,也许是小展览馆或古董店,它的柱廊和檐下的壁画都会令人惊叹,忍不住驻足观赏。走累了,在广场的街角处,喝一杯咖啡,像当地人一样,随意但热情地跟过往的每一个人打声招呼,彼此交换一个阳光灿烂的笑容。

意大利人似乎天生懂得享受生活。这里的生活虽然安静却也热烈,一年到头总有很多庆祝活动在托斯卡纳不同的城镇依次上演。6月有圣拉涅尼赛船节,9月撒拉逊骑士大赛,夏季还有热火朝天的赛马会……所以托斯卡纳就像是一首明快的歌,有它独特的旋律,并以特有的节奏与氛围点燃每一个人享受生活的灵感,同时又在不知不觉间重新构建着你的审美和思维。在这里,你不会再想把自己打扮得五彩斑斓,因为周围的一切已经充满了油画般的色彩,热烈浓郁。

当然,除了这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托斯卡纳还拥有静谧的原野,绿色的橄榄园,古老的梯田……因此,当远离城镇,我们看到的又是一幅别样的画卷。当明丽的阳光洒满旷远宁静的绿野,静静遥望那翠绿起伏的山丘,在柔和的阳光下变幻着深浅的色彩,可能在某个山坡上,就有古柏掩映的几座古堡,石砌的小路一直通往山头,在那里也许能看到伊特鲁里亚石壁,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可以想象书中的作者弗朗西丝・梅斯,和丈夫一起来到托斯卡纳,买下一栋古旧的别墅,从此拥有三口水井、一条罗马古道、一处伊特拉斯坎人(Etruscan)的古城墙遗迹、一条地下信道、117棵橄榄树、20棵李树、以及其他数也数不清的果树和花丛……所以他们能够“在大理石的面板上和面粉、做鸡蛋,被菩提树上杜鹃的叫声唤醒,沿着梯田散步,也可以采摘成罐的李子,驱车去那些有着圆塔和天竺葵的山城,既可以感受到滚烫的大理石雕像旁清凉的微风,又可以坐在壁炉边,烤着厚厚的面包片,倒上新鲜的基安帝葡萄酒。欣赏完一幅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画像,然后沿着古老的道路回到家中。

托斯卡纳的魅力,也正在于艺术气息与生活气息的自然融合。大概正是由于历史完好的传承,才给人带来更多文化上的自信与从容。同样对于生活的享受,不仅仅是简单坦然获取于大自然的赠与,我们的想像力与双手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和创造,并回馈着生活的慷慨。你既可以享受着阳光照耀下的优美景致,也可以陶醉于辛勤劳作的点滴收获。像弗朗西丝,重修了托斯卡纳的废宅,耕种了四周的田园,清除了梯田中的杂草。

闲暇时还可以去集市逛逛,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常常在小小的集市中尘埃落定。欧洲的集市,无论城市还是乡间,似乎都是一场欢快的聚会,伴随着轻快的背景音乐。不为卖掉多少东西,而像是呼朋引伴般赶来凑热闹,家里自制的烤肠、奶酪、面包,还有手织的围巾,工艺品,二手古董……五彩斑斓,它们似乎是为了愉悦彼此的心情而赶赴这一场聚会。即便有人讨价还价,也个个面带笑容,亲近快乐。你还可以走走尝尝,几乎所有的摊主都会热情地招呼你过来,免费品尝自家的食物。很多时候,当你把这些美味放进口中,刚要露出赞许的表情,摊主自己就已自豪地伸出大拇指。

托斯卡纳的集市和多数欧洲国家一样,香肠、面包、馅饼、干酪、葡萄酒、橄榄油、水果,香草冰淇淋,色彩鲜艳,琳琅满目,摆放得让人充满食欲。水果摊上的葡萄、草莓,色彩饱满欲滴,不用清洗,直接放入口中,清甜可口。如果你想先洗过才吃,反倒引人侧目。离开集市前,顺带可以捎上一捧用纸随意包束起来的鲜花,还有某个摊主微笑着顺带附赠的一把迷迭香。时间在这儿就像一只老时钟,始终慢了半拍,却让每一天的日子都过得宁静丰盛,饱满绵长。

可我只是托斯卡纳的过客,没有弗朗西丝那所令人发挥无穷想像力的古老别墅,也没有烤箱去烤一炉喷香新鲜的面包,但这并不妨碍我的愉快。那天,逛完了手工皮革制品的店铺,我来到一家不知名的小店。即便不懂意大利语,还是顺利地买到一只看起来很不错的烤鸡,一袋面包,一瓶矿泉水。找一个街角的长椅坐下,晒着太阳,慢悠悠地品尝我的烤鸡。味道真的很好,虽然非常淡,没有一点盐味。也许它原本就是为了蘸上托斯卡纳的特产酱汁作为配料,我在心里这样想。伴着这一点想象和那莫须有的“酱料”,我几乎吃完了整只烤鸡。抬起头,看到阳光如此明媚,然后真的想用喷泉的水洗一捧脸,再继续晒着太阳,远处的教堂这时会传来悠扬的钟声吧……

有时我在想,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仅在于那一路的风景以及内心的丰盈。平日现实纷繁复杂的生活里,多数人奋力颠簸于世俗标准的成功道路中,同时对物质也有着越来越多麻木的渴求;慢慢地,却淡化了生活中最简和的拥有。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范文第4篇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①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②,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③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选自《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注释】①进而问之:进一步问使者。②食(sì):给……吃。③业:成就功业。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 )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不以物喜)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D.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补不足)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这个人(他)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概括【甲】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4.【乙】文既体现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又体现了她选拔贤士的标准。请从【甲】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参考译文】齐王派使者来问候赵威后。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还没有成就功业呢?叶(音shè)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安宁,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

二、(2015·铁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5~8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庆历三年,轼①始总角②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注】①轼:苏轼自称。 ②总角:指童年。

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B )

A.在洞庭一湖 而不一见其面

B.予观夫巴陵胜状 轼从旁窃观

C.或异二者之为 吾得其为人

D.览物之情 读之至流涕

【解析】A项的“一”,前者是“全,都”;后者是数词。B项的“观”都是动词,“看”的意思。C项的“为”,前者是“心情”;后者是动词,译为“做”。D项的“之”,前者是结构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指范仲淹的碑文。

6.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怪,把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7.结合甲文内容,概括乙文中“先生”称范仲淹为“人杰”的原因。

范仲淹有着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或:范仲淹有着忧国忧民、无私的精神品质)

8.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仰和终身不得一见的遗憾、悲痛之情。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范文第5篇

一、学习书法基础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教学书法中“点”画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永”与“良”,“安”与“宫”,“心”与“为”,“公”与“亚”,“不”与“食”,“其”与“欲”,“於”与“”等几组字,引导学生观察。在学生仔细观察,描述特点的时候,我相机点拨,巧妙地渗透书法德育教育。

片段一:

师:仔细观察“永”和“良”,点画有什么特征啊?

生1:“点”画处于字的中间,像人的“头”!

生2:“点”在上面时,比在其他的位置时写得要小,歪着的像个小三角形!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非常形象。是的,这样的点给人的感觉是很正气,我们做人也要正正气气的。再看这样的点,是不是给人的感觉是丰厚、有力、饱满啊?

(生点头说是)

欧阳询说:点如高峰之坠石。意思是说,点要写得厚重、峻拔、有飞动的气势。我们学习也要稳重,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学得扎实!

二、感受汉字与书法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观察“点”画不同的形态,我相机介绍“点”画在书法中的不同笔法,使学生体会点画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并感受书法的精妙之处与魅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

片段二: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点的不同笔法,说说看呢?

生1:“永”和“良”中的点像个小三角!

生2:“心”和“为”里的那两点真奇怪,朝向上仰着!

生3:“不”字里的那点画像捺的写法!

……

师:我们的点可只有一种写法,有好多笔法呢!书法的点法有专门的名称叫“侧”(板书:侧),“侧”说的是“侧下其笔”,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惟笔软则奇怪生”的“造妙”功能。细究其意,对于我们写好“点”,无疑会有很大的启发……

在这一过程中,“点”画的魅力无疑已经植于学生的心田,另外再通过讲述“点”画的多种笔法以及古人书法的点滴推敲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书写的过程也是先人不懈努力与艰难探索创造的过程,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油然而生出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感。

三、赏析经典书法作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写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的过程。在学完了“点”画及带有“点”画的字的写法之后,我出示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几位名家书法作品中带有“点”画的字,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其笔法之美、结构之美。欧阳询的字用笔精到,法度森严,意态精密,独具风格。欧楷中的“侧法”即是点法。称之为“侧”,实际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笔画形态上呈斜伏状,点以斜势居多,斜则多姿;二是作点时皆顺势落笔,尖锋入纸,以侧取势,十分便捷。颜真卿的字丰腴劲健,端庄雄伟,表现出了书法艺术的“力量”美。柳公权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他的书法结构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一幅幅名家的书法作品欣赏中学生受到熏陶,从而激发他们传承书法文化的历史责任感,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四、鼓励学生勤练字,磨练刻苦的意志

相关期刊更多

科学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新世纪周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民主与法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