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权建设论文

政权建设论文

政权建设论文

政权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现面向社会征稿,具体要求如下:

征文内容

1.新四军东进苏南、挺进苏北,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决策,重视地方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历史贡献。

2.新四军组建小省制抗日民主政权的历史沿革,对建立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所发挥的作用。

3.新四军在创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过程中创造性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做法、特点与经验。

4.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的成立及对开辟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贡献。

5.抗日民主政权组建地方抗日武装与新四军主力部队相互配合、共同抗敌的英雄业绩与经验。

6.地方爱国民主人士在抗日民主政权中所发挥的作用与贡献。

7.新四军在地方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处理党政、军政、军民关系的经验与做法。

8.抗日民主政权为巩固根据地在反扫荡、反清乡、反伪化斗争中的历史贡献。

9.新四军老战士、抗战亲历者、亲历者后代对新四军组建地方抗日民主政权的历史回忆、传记及人文、史迹记述等。

10.新四军重视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在文化教育、推行新政、廉政建O、财税金融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做法。

11.其他有关方面。

征文使用

1.编印论文专辑,存史资政。

2.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大会交流。

3.在泰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刊和《泰兴日报》分期发表。

4.向《铁军》等相关期刊推荐。

5.凡入选论文,付给适当稿酬。

投稿须知

所投稿件必须史实清楚,引用史料须注明参考书目;如配有史料照片与文稿一并邮寄,同时寄送复印件;稿件体裁不限,篇幅不少于3000字;来稿截止时间2017年8月30日止;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身份和联系方式。纸质稿和电子稿同时发送,来稿不退,底稿自留。

联系人:陈进官 单霞

地址:江苏省泰兴市济川路48号市委老干局内

电话:0523-87631256 0523-87631536

13852888208 13952661767

传真:0523-87652815

政权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军校;校园文化;人才培养

党的十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同志对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 这些战略思想,既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也为加强军队文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军校作为军队文化建设的强军劲旅,强化前列意识,推进文化发展,就要更加重视和坚持培育能够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要求和本校特征的校园文化。

一、现实需求呼唤军校校园文化

军校校园文化是军队院校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校历史传承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院校精神的综合反映。军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顺应时展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提升学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己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未来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先进文化的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进文化为校园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发展动力。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充实着先进文化,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发展先进文化,就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理念、优良传统、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意识多元变化、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传承人类文明、传授科学知识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召唤。

(二)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学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崇高的精神追求具有鼓舞斗志的重要激励作用,浓厚的政治氛围具有统一意志的导向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净化灵魂的重要熏陶作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具有砥砺品格的重要教育作用,完善的规章制度具有引导言行的重要规范作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使青年学员成长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实现学院建设不断跨越的内在要求

"培养合格的防空兵指挥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兵种中级指挥院校,把学院办成防空兵指挥人才培养中心、防空兵作战理论研究中心、防空兵建设咨询中心。"是学院的办学定位。建设一流的院校必须有一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彰显学院个性和特色,展示学院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对一流院校形成发展、培育一流人才、孕育一流成果产生根本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全院人员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可以为创建一流院校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此外,建设一流的军校校园文化,也是加强我军军事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对于增强我军的凝聚力、威慑力、感召力和创造力具有极大作用。

二、军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精髓。另一方面,要保持和发扬军校校园文化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践行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迎难而上,不断开拓创新,推动军校和谐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

军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在社会其他文化发展的前列。而军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引领着军队文化的发展潮流。建设军校校园文化,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先进"下功夫,建设既具有军队特色又体现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

(二)以提高学院建设质量为标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

文化是精神力量的源泉,军校校园文化是院校建设质量的重要参数。军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院校建设质量为标准,在提高官兵士气上做文章,不断加强文化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科学合理地筹划文化工作,突出重点,兼顾全局,推动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增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文体设施和娱乐设施的物质条件,提高官兵文化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水平。

(三)以促进学员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学员为主体,以学员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解决学员最关心、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急学员之所急,想学员之所想,服务于学员的学习和生活,打牢学员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努力践行"四个新一代"的要求,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着眼点、立足点和归宿点;把是否有利于学员的全面成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从学员的任职需要和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改进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组织方法。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满足师生员工对文化生活的心理需求,这既是对我军文化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军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以文"化"人,充分关注学员及官兵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摘 要:对高校行政权力的供给主体、供给目标、供给客体和供给内容的公共性进行分析,揭示高校行政权力的供给主体应以公共性作为其理念指导,供给目标应以公共性作为其价值标准,供给客体应以公共性作为其实现基础,供给内容应以公共性作为其约束条件。

关键词:高校行政权力 公共性 高校权力主体及客体

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学术机构,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是通过发展学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然而,随着高校的发展而日益扩大的高校内部行政服务组织逐渐异化为高校内部的行政衙门,使高校学术权力让位于行政权力,高校官本位盛行,使其公共性丧失。 中国高校行政权力公共性的缺失阻碍了高校管理的有效实施,影响了大学的发展,因此高校内部行政组织要树立服务理念,充分实现其公共性,发挥其公共价值,这是解决中国高校内部管理问题的关键。

一、高校行政权力的概念界定

通常,人们把高校内部教学和科研系统(其成员是师生和研究人员)所拥有的教学和学术活动权力称为学术权力,而把保障教学和学术活动的非教学和科研系统(成员是各级各类机构的行政人员)所拥有的行政活动权力称为行政权力。也有人认为,学术权力即指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对学术事务、学术活动及学术关系施加影响和干预的力量。学术权力的主体指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客体指学术事务、学术活动及学术关系。大学组织学术性的特质,使得它应是一个"底部沉重"的结构,自下而上是学术权力的运行方式。高校行政权力是高校作为一个组织为实现发展目标而赋予大学科层制结构中各管理层次的,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对高校中的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能力或力量[1],过去一些被"公认"的私人产品逐渐进入公共产品的清单,比如越来越多的教育活动已经被纳入公共服务内容。国家和政府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承担者,但是当越来越多的私人机构和组织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时(例如"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全球致力于提高健康、医疗和教育水平方面的卓越贡献),当对于高校行政权力的理论阐释和认识已然存在不少问题的情况下,寻找新的认识角度和理论支撑成为必然的选择,公共性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二、公共性的源起及其理论运用

"公共性"的概念出现了很长时间,但对于该概念的使用也并未统一,阿伦特认为,公共性一词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公共性意味着公开性,即公共世界是一个所有人共同的聚会场所,每个出场的人在里面有不同的位置,每个人都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和听的。这就是公共生活的意义[2]。再次,公共性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的。公共性意味着在一个敞开的公共领域因他者的存在而获得自我在场的真实体验。公共性是以凸现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公平正义为基础,是为了消解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对立。自主性、多元性和共同体是现代公共性的核心概念。在公共经济学中, 公共性却被作为实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均衡的手段[3],由此可以看出公共性是一个非常宽泛并且具有多个层次的概念和理论,哲学领域的公共性概念无疑最具有抽象性和广泛性,而在其他领域公共性主要被作为一种理性的态度和价值的观念来加以运用。

三、高校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分析

高校行政权力的供给主体、供给目标、供给客体和供给内容构成了高校行政权力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供给主体、供给目标、供给客体和供给内容的探讨有助于把握高校行政权力概念。因此在对高校行政权力的公共性进行分析时,我们认为公共性是高校行政权力的根本属性,是贯穿高校行政权力的一条主线,它既是高校行政权力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在理解高校行政权力时必须始终以公共性作为基础,而在高校行政权力的实践中也必须以公共性作为指导。

1、 供给主体的公共性---以公共性作为其理念指引

政府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核心主体、高校是参与主体、高校领导是重要主体。公共组织(政府和行政部门、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从根本上也是一种公共组织[4])从根本上来说是公益性的组织,其组织目标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利益,因此其对高校行政权力的供给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公共组织的公共性特别是政府的公共性,在这种公共性理念的指引下,现代政府担负起更多的社会公共责任,它能够满足社会公民的个体需求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的总体发展。高校行政权力的供给主体主要是负责在公共性的指引下安排公共行政权力的生产任务,而高校行政权力生产者则主要负责完成行政权力的生产任务。

2、供给目标的公共性---以公共性作为其价值标准

高校行政权力需求的公共性价值标准,首先是来自于行政权力机构行政权力需要的共同倾向。正是这种共同的权力需要倾向构成了高校行政权力需求的公共性价值基础[5]。其次,高校行政权力需求的公共性价值标准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高校行政机构对于权力的需求,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决定了行政权力主体的供给能力,行政权力需求与行政权力供给能力之间的差距也不能太大,脱离行政权力供给水平的行政权力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3、 供给客体的公共性---以公共性作为其实现基础

高校行政权力作为一项基本的权力是每个高校均享有或应当享有的权利,而要实现行政权力从应然权力向实然权力的过渡就需要一定的制度设计。法律和政府是现代社会使应然行政权力向实然行政权力转化最重要的制度[6],法律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作为后盾对行政权力的内容进行规定使行政权力取得强大的权威和效力,政府则依靠国家权力通过调配资源以保证行政权力的真正实现。

4、供给内容的公共性---以公共性作为其约束条件

目前对于高校行政权力"公共产品"属性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公共产品理论,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科技手段已经使公共产品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实现成本大为降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内容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作为公共产品天然属性的认识需要进行修正[7]。所以高校行政权力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正在发生变化,出现了行政权力泛化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混淆等问题。

四、高校行政权力公共性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高校行政权力的公共性视角突破了政府职能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的视域局限,对于高校行政权力的供给主体、供给目标、供给客体和供给内容的公共性分析,使我们能够更为准确的理解高校行政权力。以公共性作为理念指导的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虽然公共组织的运行者在某些时候并不完全能够完全恪守公共性,高校行政权力的供给目标是使高校能够充分利用行政权力,实现其提高行政效率,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明确划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高校的行政权力需求偏好相适应。高校行政权力的供给内容应当以公共性作为其约束条件并为其带来公共收益。

参考文献:

[1]刘尧.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演变[J]。现代教育科学,2006,(2):1-5。

[2]〔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P538

[3]曹鹏飞. 公共性理论研究[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6, 37,38。

[4]沈建华.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J]. 体育科研,2008,29(2):37- 41。

[5]高培勇. 公共经济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0。

[6]唐立慧,郇昌店,肖林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化改革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3):7- 11.

政权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廉洁清明政治 廉洁建设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72-01

一、对廉洁清明政治概念的解析

(一)对“清明政治”的解读

“清明”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如政治清明、清明治世。《古代汉语大词典》认为清明一词具有以下含义:(1)犹治平。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2)谓神智思虑清晰明朗。(3)晴朗。“政治”一词的来源历史悠久,《周礼》中便有“掌其政治禁令”[1]。

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处理各种政治关系。(2)治理、统治国家。(3)统治人民。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表现,是以一定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国家政权而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2]现代汉语词典的“政治”一词源于对Politics的翻译。孙中山从管理学角度将传统治国思想和西方民权思想相结合,他认为,“政事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因此,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3]

清明政治作为政治的一种良性状态,其概念和内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语境下具有不同含义和表现形式。随着十的召开,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将会对我国的廉政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二)对“廉洁清明政治”的解释

学界至今没有关于“廉洁清明政治”的定义。根据上文对“廉”“廉洁”和“清明政治”相关概念的阐述与实践并结合十报告的内容,得出“廉洁清明政治”就是在传统廉洁政治与清明政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复合多元化的概念。也就是说,“廉洁清明政治”是在党领导下的,充分继承传统优秀廉洁政治文化的基础,在法治的框架下以治吏为突破口,以为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为重点,以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主要推动力,实现清明廉政政治良性生态系统。

二、西方国家廉政清明政治相关概念和理论

中世纪之后,西方政治发展进入了漫长的黑暗时期。一直到14世纪下半叶开始,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和新世界观,表现出强劲的人文主义精神,重新开启了政治科学研究的大门。也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一)分权理论。

洛克是近代资产阶级分权理论的最早提出者。他把国家的职能权力划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二)社会契约和公意理论。

卢梭根据社会契约的理论,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原则和法治原则。并且这种契约所寻找的结合形式,足够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安全,并且可以像以前一样自由。[4]

(三)分权制衡和法的精神理论。

孟德斯鸠深入考察了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和专制政体,认为民主制的原则是品德,贵族制改体的原则是节制,君主制的原则是荣誉,而专治改体的原则是恐怖。孟德斯鸠认为法是由实物的性质所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在这里法指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三、中国和西方廉洁清明政治理论存在的差异

西方的廉洁政治建设主要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核心,逐渐延伸出一些理论,如洛克的分权理论、卢梭的社会契约和公意理论、孟德斯鸠的权利制衡理论以及法的精神理论。并在实践中通过权力之间的制约和平衡,成功地将公民权利引入议会,进而对王权和贵族起到制衡作用,最终达到对公民个人权利的维护和保障。如以英国、美国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制度实践中大都采用制约模式即“三权分立”的体制,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行使,并设计各种制度相互制约、监督。正是通过这种相互制约和监督来保障整个国家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而中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廉洁清明政治生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良性运行,一是以法治为核心,廉洁清明政治必然离不开法治,一个国家法治水平是一国廉洁政治建设的重要指标,法治水平的提高也必然会促进廉洁政治的进程。二是以公务员的务实清廉为基础,现代国家的廉政建设必然以公务员的务实清廉为基础。三是以民主参与和权力制约为保障,公民权利意识和主动参政,上下级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四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群众利益为目的,十以来,国家和政府十分重视社会公平的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也不断觉醒,因此,社会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也必然成为廉洁清明政治建设的必要要求。

参考文献:

[1]《周礼.地官.遂人》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政权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治文明/民主政治/法制/建设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最近,江泽民又特别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注:江泽民:《执政党必须高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2002年5月31日。)这些论述,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目标,强调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1844年11月,马克思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就提出了“政治文明”概念。马克思强调要用“政治文明”作为废除集权制的主要手段,并对政治文明的内涵作了界定:“人权的宣布和国家的宪法”的颁发与实施,“权力的分开”(立法权力和执行权力分开),破除集权制和建设“ 政治文明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第238页。)马克思所讲的政治文明,是针对专制、集权制提出来的,强调人民主权,依法治国,实行民主,相互监督,它包含了现代化国家的主要内容,是一种现代化政治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发展程度的标志。政治文明既包括政治思想、法治思想、民主思想,也包括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活动,其中,民主、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人类社会文明,即社会的进步状态,是一个多层次、有机联系的整体。马克思对社会文明的整体结构与协调发展,曾进行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恩格斯也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显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经济基础或经济结构,指的是物质文明,政治上层建筑及政治、法律的意识形式,则是 政治文明 ,而其他意识形式则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动共进,推进社会发展。从总体上看,物质文明起着基础的、决定的作用,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不是物质文明的消极派生物,它们不仅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而且在一定情况下,具有决定作用。“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有转过来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作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5、326页。)

对社会文明的整体分析和研究,国外许多学者也有诸多论述,美国学者威尔•杜兰把社会文明进行了要素分析,认为:“文明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它包括四大因素: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组织,伦理的传统,以及知识与艺术的追求。”(注:[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英国学者汤因比,不仅将社会文明明确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部分,而且详细论述了三方面文明的关联性与整体性,他指出:“文明乃整体,它们的局部相依为命,而且都发生牵制作用。在这个整体里,经济的、政治的、文明的因素都保持着一种美好的平衡关系。”(注:[美]汤因比:《历史研究》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3页。)

江泽民同志关于 政治文明 的概念,是根据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文明内容提出来的,是对我国社会文明建设的补充与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进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并确立了建设的目标、任务与政策,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的发展。政治文明建设虽然包括在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但由于没有作为一项建设的战略举措提出,致使政治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并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为此,江泽民同志提出政治文明建设要求,也是从我国社会现实情况出发的。

政权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2016年,党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中针对建设“有限政府”与“服务型政府”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政府职能转型进行新时期。经济法作为控权法应对限制政府权力提供法律支持,但目前我国经济法学在控权规制上却存在问题,因路径依赖而陷入困境。本文以此为视角,分析经济法学在控权方面的困境与解决路径,以期为经济法学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

经济法;控权法;权力

19世纪,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全能政府”开始向“守夜人”[1]方向发展,经济法理论开始形成。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危机。同期,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政府干预模式,而为限制政府权力,经济法学进入控权时代。与西方发展相比,我国经济法具有特殊性,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有关。而从计划经济向改革开放变更的过程中,经济法也应实现有“市场调节”向“权力控制”的转变。但目前,我国经济法学在权力控制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以此为视角,分析我国经济法的控权困境并提出问题解决路径。

一、新时期经济法困境分析

我国新时期经济法困境主要变现为控权能力不足,具体可分析两方面,一方面:经济法学缺乏相应的控权理论;另一方面:经济法学缺乏关于相应控权制度配套措施的研究。从控权理论角度分析。经济法控权理论的核心在于明确权力内涵与边界。而我国经济法由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原因导致经济法缺乏相应控权理论。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为建立其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同时由于政府完全干预,使得经济法缺乏控权空间。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依据特殊国情逐步建立其市场经济制度,而由于发展环境特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采用了与西方“自然形成”相反的“顶层设计”模式。这使得经济法在一段时期内受困于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不能发挥其控权的能力。因而,我国经济法自建立起,其主要职能变为市场干预,其制度设计也以市场干预为主,缺乏相应控权理论。而随着我国逐步进行政府智能改革,构建“有限政府”。学术界也开始了关于经济法控权理论的讨论,形成了以市场自由调节为主要观点的“市场派”与政府干预,设定权限,进行监督的“政府派”[2]。目前,学术界未能就控权理论达成一致。而依据不同的学术理论将设计不同制度成果,因而目前我国未能建立其相应制度。综上,我国经济法缺乏相应控权理论。从控权配套措施角度分析。我国经济法学缺乏关于控权制度相应配套措施的研究。具体表现为:缺乏控权实施机构的相关研究、缺乏控权监督机构的相关研究、缺乏关于经济法与其他法域联合控权的研究。笔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为缺乏相应的实践支撑,我国经济法缺乏控权经验,司法实践中缺乏相应案例可用于理论分析。因而理论界无法做出有效实证分析,从而无法对上述实证与类实证问题做出分析。第二为我国法律具有特殊性,我国法律的法理学基础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同于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法治理念,我国的法治理念体现出我国特殊国情。因而,西方配套措施建设经验只能起到参考作用,无法形成有效支撑。

二、新时期经济法学困境解决路径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我国经济法学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为“控权困境”。而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从控权理论缺失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应结合目前发展趋势建构经济法发展理论。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型处于深化改革阶段。因而,经济法学控权理论应从主体与权限两方面进行明确规制。首先应明确干预主体。针对行政权力分散干预市场的情况进行整合。其次应明确干预权限。在明确干预主体的前提下,应针对不同干预主体做出规范,明确不同干预主体的干预权限。从控权配套措施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经济法学研究需遵守法学研究的基本路径——即法律实施的有效性应来源于其对法律实践经验的遵从性。因而,笔者认为建构有效的配套措施应从理论与时间两方面入手。理论方面可结合我国其他部门法经验构建经济法学控权配套措施。其可行性依据在于:法律小前提的客观性使其可以被不同法律从不同视角进行解读。因而经济法学也可对行政法领域内的控权问题进行干预。同时为验证理论假设的可行性,国家可通过设立试点的方式获得实践经验,为理论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而需要说明的是:区域实践具有区域特殊性。因而在分析实践经验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特殊性问题。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经济法在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分析控权理论缺失与控权配套措施缺失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界定干预权限与界定干预主义的解决路径,为经济法在控权领域的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作者:马斌 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文法外语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正气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山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证券导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证券期货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