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月亮诗歌

月亮诗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月亮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月亮诗歌

月亮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歌 意象 解读

朗朗明月高悬夜空,总能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明月的诗句数不胜数,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寄托了恋人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她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又成为永恒的象征。她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在失意文人的笔下又成了失意的象征……在此,我就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作出如下浅陋的解读。

一、“月亮” 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怀念。如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也许此时此刻正和自己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借助明月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对亲人、情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

二、“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 “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体验。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与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类似的诗还有“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 “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 徐桢卿《月》)等,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为最能表达人们离愁别恨的事物了。

三、“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她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总能引起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她代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与探索。

四、“月亮”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美的象征。

如《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构成一种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构成一种雄浑高古之美,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五、“月亮”是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文人墨客还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又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静夜空山之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此外,“月亮”还寄寓了边人的悲愁。这在李益的诗中表现较为突出。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月亮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图式调节 世界图式 文学图式

图式的调节是指“对图式进行修改并对其成员的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调整”(Stockwell,2002:79)。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够重复地解释新的信息,即没有相同的背景信息存储在脑海中时,原有图式的某些特征就会被调节。例如,人们通常遵循自己脑海中的行为图式去做事情。根据已有的经验,人们在餐馆就餐时,通常是先就餐后买单。但是如今有很多餐馆要求先买单后就餐,这让很多人之前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很迷惑。这样一来,在餐馆消费的行为图式就需要加以调整。

在中国经典诗歌中,图式调节是指图式内部的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和调整,从而导致同一个世界图式对应多个文学图式和意境的局面。其中,世界图式与文学图式、意象与意境都是不同的概念。世界图式是关于某个客体的百科知识,相当于物象。文学图式是关于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的客体的知识。意象是指被赋予了主观感受的客观物体,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产物,等同于文学图式。意境是指在诗歌中描绘的画面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主观情感。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正确理解依赖于诗歌中意象的文学图式。

根据对文学图式调节的不同程度,图式调节可分成“图式变迁”和“图式变异”。图式变迁是指新的文学图式与典型文学图式有稍许偏差。图式变异是指意象的文学图式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意象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感。

虽然通过文学图式变迁所形成的意境虽然有稍许不同,但是不会打破原先的经典文学图 式。譬如“月亮”在经典诗歌中通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思念之情,但是由于思念之情的来源不同,不同诗人所描写的“月亮”的文学图式是不同的。例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人民的关切; 李煜的“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表达了诗人的亡国愁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张继在秋夜漂泊他乡的孤单寂寞。由于诗人的背景不同,不同的诗人的个性和在写诗时的情境也不同,所以不同的诗人对同一意境产生不同的情感。虽然由于“月亮”形成的意境有稍许不同,但是并没有改变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同时,月亮的文学图式的变迁还丰富了“月亮”这个意象的涵义。

中国经典诗歌意境文学图式的变异的认知机制是在语境干预下的认知凸显转移,即从文学图式的一个特征转移到另外一个特征上从而导致图式本身发生变化,用来表达主观色彩的成分由一个变成了多个。譬如“柳树”文学图式的主观成分即可以是“离别”,又可以是“故乡”的象征,还可以是“遣愁”的凭借。

“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是用来表达“思念”情怀。例如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明月”这个词激活了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所以认知凸显这个认知加工环节没有发生作用,月亮的典型图式没有被修改或调整。但是由于月亮的物理特征,它还可以成为亘古不变的象征。因此,月亮的世界图式就衍生出两个带有主观色彩的文学图式来,一个是表达思之情的月亮,一个是表达亘古不变涵义的月亮。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月”激活了月亮的世界图式,世界图式继而激活了有关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语境的干预下,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从“思念”上转到了“永恒不变”这个特征上。此时,“月亮”的文学图式的调节为另一个文学图式。

但是不管是图示变迁还是图式变异,文学图式的调节只是对原有文学图式进行了一些调整,而不是完全颠覆。这种调整只是增加了某些特征到原有的图式上,从而创造出了更多的意境。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图式调整是根据语境将一个文学图式中的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从一个特征调整到另一个特征上,从而导致图式本身发生变化使凸显的新特征与诗歌的主旨一致以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文学图式的调整可以丰富文学图式的内涵,同时也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美感体验。

参考文献:

[1]Stockwell,P.CognitivePoetics:AnIntroduction[M],London: Routledge,2002.

[2] Semino,E.Language and World Creation in Poems and Other Texts[m]. London: Longman,1997.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月亮诗歌范文第3篇

设计意图: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一个太阳和月亮,但是对于小班小朋友来说,还分不清什么时候会出现太阳,什么时候会出现月亮。

孩子们对太阳是白天出现的,而月亮是黑夜才出现的这样的一个自然现象了解还比较模糊。《太阳和月亮》这节课中的白天和黑夜是一个最突显的素材,根据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再加上班上孩子喜欢琅琅上口的儿歌,于是,我尝试通过引导幼儿对儿歌的欣赏和音乐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体会文学作品的情趣。所以我选择了《太阳和月亮》这篇充满趣味性、童真性的诗歌,萌发孩子们对诗歌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能大胆大方地朗诵。

2、学习短句“….醒来了”、“….睡着了”

3、区分两段音乐不同的性质,体验诗歌所表现的“热闹”和“静悄悄”意境美。

活动准备:

1、月亮和太阳的背景图个一份,小鸭、小狗、小朋友醒着的图片和小兔、小草、小花睡着了的图片。

2、磁带《快乐的早晨》《睡着了》

活动过程:

(一)引入:今天老师请来了俩个好朋友,小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出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提问:什么时候可以看见太阳、月亮啊。

(二)理解诗歌第一段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看第一张图片。

师:“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 幼:“小鸟”;“小树”;“小朋友”。

教师小结: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2、教师深入地进行提问,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回答。

师:“太阳出来了,还有谁醒来了?” 幼:“小兔子醒来了”;“小刺猬醒来了”;

教师小结:太阳出来了,小兔醒来了,小刺猬醒来了,小松鼠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3、感受热闹的气氛,随音乐师生共舞。

师:太阳出来了,小动物、小朋友都醒来了,他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幼:“刷牙”;“上幼儿园”;“画画”;“唱歌”;“跳舞”;“做游戏”……

师:让我们来小动物刷牙、上幼儿园、画画、唱歌、跳舞、做游戏热闹一下吧!

4、感受热闹的音乐:随《快乐的早晨》的音乐,师生共舞。

(二)理解诗歌第二段内容。

1、引导幼儿再次看图片第二部分。

师:谁出来了?小草在干什么?还有谁在睡觉?幼:“月亮出来了”;“小草在睡觉”;“小花在睡觉”;

教师用诗歌小结:月亮出来了,小草睡着了,小花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2、深入提问,激发幼儿想象,鼓励幼儿用诗歌中的结构回答。

师:月亮出来了,还有睡着了? 幼:“月亮出来了,大象睡着了。”;教师小结:月亮出来了,大象睡着了,小蚂蚁睡着了,蜻蜓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3、感受安静的音乐。

师:黑夜静悄悄,大家都睡着了。我们也休息吧。在《睡着了》的音乐中做花、草睡觉的动作。

(三)完整欣赏诗歌。

1、幼儿欣赏诗歌。

师:今天,太阳和月亮还带来了一首好听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叫《太阳和月亮》。

2、师: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

3、看图片,师生共同朗诵诗歌。

(五)游戏:《白天和黑夜》。

游戏规则:《快乐的早晨》的音乐时,小朋友离开座位,做花、草、小动物醒来蹦蹦跳跳的动作;《睡着了》音乐时回到自己的座位坐睡觉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月亮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鉴赏;意境;语言;修辞;内涵;抒情;描写;表现

1 汉代的《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对古诗的欣赏需要培养一种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好,乐是欣赏艺术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这两者基础上才是乐。 如何具体去做,才能把欣赏古诗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我认为作到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我们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例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句便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里的巴山楚水是诗人被贬官地区的代称,二十三年则是被贬官的时间。那么诗人为何被贬官呢?为何回来后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却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如果查阅以下诗人的身世经历,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刘禹锡是因在贞元二十一年(805)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被贬官,这期间宦海沉浮二十多年,虽历经坎坷,但诗人那种达观向上,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却没有改变。 这还可以从他的另外两首诗中看出。一首是815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诏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中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朝廷有人想起了他,结果他回长安写了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另一首是十四年后在回长安,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性格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明显的表露出来,所以在这首诗中,他能从前四句沉郁中奋起,振作。了解诗人的经历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还可以从诗人的人生境界中受到启发。

2 形象内涵、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的作者大多为饱学之士,他们身上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化为一种精神,自诗歌中信手拈来,表达一种情怀。 20世纪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研究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我们民族的诗人受传统文化熏陶日久,他们继承了许多民族性的文化信息,在诗歌中广泛应用,从而增添了诗歌的意蕴,但同时也给今人解读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一类的文化信息,我们必须了解、归纳、掌握,从而成为一种解读诗歌的手段。 例如,古诗中登高,望月与思乡的关系,可以说包含了我们这个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有人曾从“原型”批判的角度对诗歌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和民族心理作了非常精当的分析,如傅道彬的《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一书中对月亮及其艺术象征作了分类研究,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和女性。《礼记、祭器》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说文》中释月“阙也,太阴之精”。中国第一位女神女蜗,又是月神,这些都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月亮的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启发人们对宇宙的思考,从而又衍生出许多象征意义。如月亮是孤独失意的象征,月亮是美的象征,月亮同时象征着和谐静谧的中国智慧和超群脱俗的士大夫风范。因而在诗歌的审美意象中,月亮被赋予多层含义。月亮意象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因而和思乡主题和旧梦重温有着必然联系。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体味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因练一个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与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的描述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了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的背景上,则给人以茫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誉浑圆之美融为一体,面目壮观,别的字确实难以替代,这“直”和“圆”正是该似的诗眼。杜甫的《蜀相》中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就是该句得诗眼。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诗眼。 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找到诗眼,有助于正确把握诗歌意境。

4 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高考鉴赏的古代使更多是写景、咏物、咏史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之前,还要掌握已写诗歌的反战以及分类的知识。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 如: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理解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竹、石、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 3 感想。简析:这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元三年(1088)。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前四句高度概括画面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后四句寄理于形象之中,涉笔成趣,余味隽 。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应该有一定的研读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诗歌研读中就应该抓好以上的鉴赏方法,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浅见,毕竟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深刻挖掘。

(指导教师:大连经贸高中 张帅)

参考文献: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3] 《中国高考年鉴・语文卷》(中国致公出版社)

月亮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李白 明月 意象 性格 美人 恋情思念

在浩瀚缥缈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从明月的阴晴圆缺里勾起了种种情感,泛出了种种遐想,荡开了圈圈涟漪。于是,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并在文学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咏月现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白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无数咏月名句,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永闪光芒。其中,“诗仙”李白的咏月诗句更如珍珠串串、亮星颗颗,尤引人瞩目。

据我国前辈学人对李白诗的自然意象统计,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前列,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前代画家爱画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唐摭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与其说是以讹传讹,不如说它反映了李白与月的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

在李白诗中,明月意象有着丰富的内蕴。它在以民俗文化为内核的基础上,熔铸了诗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既体现了民俗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

一、以明月表现豪迈洒脱的性格

李白追求高标远致和超尘脱俗,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他之所以好游,就是为了标举自己的高致,而隐居,是由于他蔑视礼法权贵,想超越世俗现实,追求个性自由。李白青少年时期即遍游名山,三年长安供奉生活之后,隐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伟岸气质和瓮盅乾坤、秕糠万物的豪迈气概。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对月亮的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月亮与诗人的交流既体现了诗人个性特质,又是诗人表达飘逸情趣的载体。如乾元二年(759)他在流放途中遇赦后,返回江陵南游岳阳时,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其中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以雁写愁,古已有之,然以月写喜,却是李白的独创。

二、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写歌女美丽超凡脱俗,犹如新月之清辉,而且舞艺出众,歌声甜美,“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同上)。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即恋情。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以霜来形容月,并非李白的首创。萧纲《玄圊纳凉》中有“夜月似秋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空里流霜不觉飞”的句子。李白的贡献在于,他通过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的典型描写,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却能深入人心。从此以后,月亮与思乡结缘,望月怀乡成为了中国文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结,千载以后,仍然引起巨大回响。诗人深感“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故“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山寄卫慰》),因月而思念亲人和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为天才诗人,李白的月亮诗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诗人与月融合同构,因为月,诗人创造了一个迷离浪漫的境界;因为月,创作主体的浪漫气质散溢着清辉。李白和他的月亮诗将永如空中吴钩,传递着人世间的脉脉情愫。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大出版社,1996:205.

[2]李白与月亮[J].古典文学知识.1986(2).

[3]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