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月亮桥

月亮桥

月亮桥范文第1篇

曾无数次流连徜徉于风光旖旎的徐州云龙湖畔,感觉月光灯影下的云龙湖别有一番情致,显得更加妩媚可人。今年农历六、七月的月圆之日的晚上,我两次兴致盎然地去欣赏云龙湖的美丽夜景。

六月十五日晚上八时许,我来到云龙湖北岸。月亮升起来了,朦朦胧胧的。但见远山如墨,蜿蜒如龙;四周华灯烁烁,点点璀璨。北岸万人游泳场的警示灯光是乳白色的,其它三面的路灯光是橘红色的。湖北岸滨湖公园又建了十里诗词灯廊,晚上灯柱交相变化着色彩,使云龙湖的夜景更加炫彩灵动,加浓了云龙湖的文化氛围。音乐厅一带灯火绚烂,宛如白昼。来这里跳广场舞的人很多,大多是女性,分成好几拨,每一拨都有几百人之多。她们伴随着一曲曲震耳的音乐尽情欢快地舞动着身姿,吸引了不少人观看。这些年来,云龙湖景色越来越美丽了,夏天晚上来云龙湖散步赏景的人很多。

由音乐厅我沿着湖北岸的木栈道向东信步,云龙湖的东湖便尽在眼前了。所看到的云龙湖最抢眼的景物就是音乐厅、水族馆和苏公塔了。音乐厅是以徐州的市花紫薇为原型建造,外形像是八个紫薇花瓣。远看音乐厅在五光十色的彩灯映照下,又像一朵盛开的娇艳的莲花,又似一颗夜明珠镶嵌在云龙湖北岸,成为云龙湖最耀眼的一处风景。位于湖中的水族馆被灯光装扮得晶莹剔透,就像一条大鲨鱼跃出了湖面,正在凌波穿梭。湖北岸游人最多,游泳场里不时传来嬉戏叫嚷声。云龙湖水质清澈,每年夏天都吸引很多市民来湖北岸的万人游泳场游泳戏水消夏。

晚上九时,我坐上了一条画舫游船,抑制不住心旌荡漾,要体味一下在这醉人的月圆之夜乘船畅游云龙湖的感受。当年朱自清、俞平伯两位先生夜游秦淮河时,雇的是一种叫“七板子”的小船,由船夫荡桨,桨声“汩——汩”。那情景是最令我神往的了,却只有艳羡的份儿了。可惜在美丽的云龙湖无法感受到那种“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的韵味,云龙湖里没有像西塘那种船尾架着长橹的乌篷船,也没有像周庄那样穿着蓝底小白碎花布衫、头戴暗黄色尖顶斗笠的船娘。云龙湖里的游船有脚踏船、电动船、快艇和大型画舫船几种。晚上似乎只见到画舫游船停靠湖北岸平台处用话筒喇叭高声吆喝着招揽游客。

云龙湖里的画舫游船是一种外观很精致的紫檀色木船,能容纳二三十人。外面船头上雕有飞檐,船外悬挂着彩灯。船两侧皆是窗子,船内游客的视线可以不受阻碍。船内摆满座椅,窗帘是紫红色的,船顶有吸顶灯。这样的画舫游船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我坐的这趟船是晚间的最后一班了,到开船时才上了五个人。船主说要买票了,二十元一位,现场向每人收完钱后,船便开动了。当然没有秦淮河“七板子”的桨声汩汩,也没有西塘乌篷船的橹声咿呀,甚至一点声响都没有。

月亮升得越来越高了,月光还是不甚明朗,像是笼着一层淡淡的云;月亮挂在了船头,似乎在跟着船一起走,又像在与船赛跑。刚才船里还通明的灯光被掌船的关掉了,船外悬挂的几盏彩灯显得更加明亮。这时候,月亮和彩灯一起都挂在了船头,它们显得那么亲密惬意,那么柔和娴静。

掌船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他介绍说这船是电动的,这样不会给湖水造成污染。他直呼二十元钱的船票便宜,连外地游客都告诉他说船票便宜。船里播放了一段配着轻音乐的介绍云龙湖的广播。我则告诉他可以引进一些徐州的地方戏曲等艺术表演形式到画舫游船里来,这是宣传展示徐州的一个很好的窗口,也是拉动旅游经济的一种手段。前两年乘画舫游船夜游苏州护城河时,船上的妙龄苏州女子怀抱琵琶演奏的苏州评弹就给我留下的难以忘怀的印象。

由于是电动船,船行驶的速度较快,向西马上就到达了音乐厅的位置,“紫薇花”就盛开在眼前了;画船折而向南,不一会就到达水族馆了,到近前才看清“鲨鱼”嘴里含着一个金灿灿的大碗,碗里则有一颗蓝色珠宝样的东西。水族馆蓝莹莹的的灯光照亮了周围很大的一片湖面,夜色中,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望见湖中的这处绚丽多姿的美景。

游船继而斜着向东南方的苏公塔驶去,塔越来越近了,轮廓愈发清晰了。苏公塔是一座五层八角金琉璃饰顶的仿宋宝塔,原名金山塔。苏轼当年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而深得百姓爱戴,苏公塔是为纪念苏轼而建。塔高二十多米,无论在云龙湖的何处,都可望见宝塔的倩影。“金山塔影”为云龙湖八景之一。前些年我曾登上过一次,登高而望,云龙山水尽收眼底了。最近几年塔门紧闭,不再对游人开放了,应是出于保护的原因吧。晚上的苏公塔被金灿灿的灯光点亮了,层次分明,金碧辉煌,是云龙湖最美的夜景之一。

苏公塔下西边有一处同心池,是为了纪念称颂苏公和爱妾王朝云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时,与友人泛舟西湖,遇到了玲珑可爱的朝云,遂收养并纳之为妾,此后二十年朝云始终紧紧相随坡公,两人情投义合,心心相印,直到朝云三十四岁时溘然长逝。这处同心池,我白天曾去观赏过几次。

到达苏公塔下后,画舫船就开始返航了,向北岸的出发地全速前进。没有风,湖面上静谧极了。天空月色朦胧,船头灯光朦胧,月光一定是在偷偷抚摸着灯光吧。月光撒在湖面,近处的湖面也不甚明朗,远处的湖面苍茫一片。北面整个市区灯火辉煌,点亮了夜空。我在尽情消受这月光灯影里的云龙湖美景了,顿觉心旷神怡,禁不住沉醉其中了。九点半时,船靠岸了。半小时不觉就过去了,我却感到意犹未尽。

七月十五日又一个月圆之晚,我再次畅游云龙湖。从苏堤路南首进入湖东路。苏堤路这名字由来已久,“世传为宋苏文忠公(苏轼谥号)所筑以御黄水者,因名苏堤。”漫步于湖东路,月亮刚升上云龙山,时而被山头遮住,时而又在山谷低处突现,像是个害羞怕人的小姑娘在与人捉迷藏一样。云龙山观景台已是火树银花,绚丽夺目,成为云龙湖景区最高的一个靓点。路灯早已亮了起来,灯光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树下落下了参差斑驳的影子。

湖东半山坡上的汉画像石馆默默地静立着,月光毫不吝惜地笼罩着它了。馆里贮藏着诸多的汉画像石,往日曾去观赏过一次。从那里让我们清楚地读到了汉代徐州先民的农耕、纺织、狩猎、宴饮的场景,每幅画面都是那么地逼真如生,观之感觉似乎时光已经倒流,已然穿行于两千多年前楚风汉韵时的市井桃源。

近处就是季子挂剑台了。季札作为吴国使臣出使鲁国,途经徐国境内时,为徐国国君徐亘的仁义治国所折服,徐君则心仪季子所佩戴的宝剑,季子心许之。季札完成使命返回,徐君已故,季札把剑挂在徐君墓地的树上而去。徐国人赞赏季札的行为,纷纷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两千多年来一直流传的这个故事足见徐州人感念季子的诚信、徐君的仁义。

再往前走,路东云龙山西坡是杏花村,路西湖边就是苏公塔了。北宋苏轼做徐州知州时,同乡张师厚赴京城殿试取道徐州来拜会苏轼,苏轼写下了《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当年云龙山上杏花也像今天这样其华灼灼,可以想见苏公在月明之夜同友人在花下饮酒赋诗正酣哪。

月亮渐渐升高了,我已站在了云龙湖小南湖的望月桥头。这儿只有我一人,这一片天地就是我的了。这晚的月光分外明媚皎洁,似水般的银辉撒在地上,泻在小南湖,笼罩在整个云龙湖面,我也沐着这招人爱怜的月光了。这时候,白天的暑气也不见了踪影。于是,我记起唐人赵嘏的一首诗: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这一刻我对“月光如水水如天”的诗意有了更切实的感触。望月桥头喜望月,心头也像苏轼泛舟赤壁一样涌起一些诸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句子。

南湖水街别具情调,白墙灰瓦的建筑,小桥流水,绿树奇石,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一轮明月高高地悬在房顶,笼着一条条水街,月白风清,水波潋滟,彳亍其中恍如梦里。

小南湖的几座桥确实很有特点。泛月桥为石砌三孔拱桥,桥身洁白,如玉带跨碧湖,三孔三影,丰姿卓越。桥头两侧建双层仿古廊亭,亭与亭之间以廊相连形成廊桥,形如画船,又被称作廊桥、三影桥。解忧桥在泛月桥东边不远处,是一座极其陡峭、状如马鞍的独拱汉白玉桥。受封彭城的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作为汉家公主和亲远嫁乌孙国王,为西汉的和平兴盛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韶华,留名青史,解忧公主成了徐州历史上的名人。湖中路上的云汇桥双桥相接,桥两侧刻满了汉代车马出行图,桥头各有一亭,双影四亭。龙华桥中部桥面隆起,形如弯月,为十七孔汉白玉连拱桥,姑且名之为十七孔桥。云汇桥与泛月桥南北相对,两桥上的八座亭子相望;解忧桥则与云汇桥东南西北相望。这三座桥形成了鼎立之势。扬州瘦西湖上有一座极有名气的五亭桥,它成了瘦西湖的标志;徐州云龙湖上有两座四亭桥,双桥的云汇桥的四个亭子为一层,单桥的泛月桥的四座亭子为双层,皆可巧夺天工,为云龙湖增色无数。

桥面被华灯照亮了,各桥灯光色彩不一,白色、彩色的都有。白色的晶莹,彩色的绚丽,各有各的韵致和情趣。龙华桥上路灯的金黄、桥面光柱的银白、桥孔灯光的蔚蓝,还有灯光倒映湖面的银波闪闪,形成了一幅长虹卧波图。空中的那轮玉镜有时挂在桥头,有时偎依在桥上亭子的檐边,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月色似乎愈加明亮柔和了,清辉温婉如玉,亲吻着桥面的每一寸肌肤。凉风习习,我走走停停,早已沉醉于小南湖的月色中了。

我从小南湖东入口进入,经解忧桥、泛月桥,流连在鸣鹤洲、苏公岛上。解忧桥头的月光很亮,桥头的灯光也很亮,都是银白色的。在这里遇到几个游玩的人,这里显得非常清净,远没有湖北岸广场及游泳场的那种喧哗吵闹。没有人打扰,我也得以好好享受小南湖的月色了。月亮渐渐升高了,我已站在了小南湖水街的望月桥头。这儿只有我一人,这一片天地就是我的了。这晚的月光分外明媚皎洁,似水般的银辉撒在地上,泻在小南湖,笼罩在整个云龙湖面,我也沐着这招人爱怜的月光了。这时候,白天的暑气也不见了踪影。于是,我记起唐人赵嘏的一首诗: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这一刻我对“月光如水水如天”的诗意有了更切实的感触。望月桥头喜望月,心头也像苏轼泛舟赤壁一样涌起一些诸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句子。

南湖水街别具情调,白墙灰瓦的建筑,小桥流水,绿树奇石,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一轮明月高高地悬在房顶,笼着一条条水街,月白风清,水波潋滟,彳亍其中恍如梦里。

小南湖的几座桥确实很有特点。泛月桥为石砌三孔拱桥,桥身洁白,如玉带跨碧湖,三孔三影,丰姿卓越。桥头两侧建双层仿古廊亭,亭与亭之间以廊相连形成廊桥,形如画船,又被称作廊桥、三影桥。解忧桥在泛月桥东边不远处,是一座极其陡峭、状如马鞍的独拱汉白玉桥。受封彭城的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作为汉家公主和亲远嫁乌孙国王,为西汉的和平兴盛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韶华,留名青史,解忧公主成了徐州历史上的名人。湖中路上的云汇桥双桥相接,桥两侧刻满了汉代车马出行图,桥头各有一亭,双影四亭。龙华桥中部桥面隆起,形如弯月,为十七孔汉白玉连拱桥,姑且名之为十七孔桥。云汇桥与泛月桥南北相对,两桥上的八座亭子相望;解忧桥则与云汇桥东南西北相望。这三座桥形成了鼎立之势。扬州瘦西湖上有一座极有名气的五亭桥,它成了瘦西湖的标志;徐州云龙湖上有两座四亭桥,双桥的云汇桥的四个亭子为一层,单桥的泛月桥的四座亭子为双层,皆可巧夺天工,为云龙湖增色无数。云汇桥上东南角的那座亭子上悬挂着一副楹联:”碧水相连双岛月,芳林同绿两湖春”,这双岛应该指小南湖上的苏公岛和鸣鹤洲了,两者由泛月桥相连;至于两湖嘛,该是指云龙湖和小南湖了。整个云龙湖划分为东湖、西湖和小南湖三个区域。

桥面被华灯照亮了,各桥灯光色彩不一,白色、彩色的都有。白色的晶莹,彩色的绚丽,各有各的韵致和情趣。龙华桥上路灯的金黄、桥面光柱的银白、桥孔灯光的蔚蓝,还有灯光倒映湖面的银波闪闪,形成了一幅长虹卧波图。空中的那轮玉镜有时挂在桥头,有时偎依在桥上亭子的檐边,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月色似乎愈加明亮柔和了,清辉温婉如玉,亲吻着桥面的每一寸肌肤。凉风习习,我走走停停,早已沉醉于小南湖的月色中了。

在云汇桥与东南方的解忧桥之间是小南湖的一大片水域,水中有一处景点叫石瓮倚月。三段厚厚的景墙中间围着一个大大的石瓮,晚间可欣赏明月倒映在景墙中的美景,完美演绎“石瓮倚月”,与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形成了南北呼应。

月亮桥范文第2篇

这次我让闹钟唤我四点钟起床,冒着砭人肌骨的寒风转两次车来到卢沟桥,这时天还没有放亮。卢沟桥的月亮果然守信,她应约早早步入西天,正在桥头上方等待千里远客。

有一首歌唱道:“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虽然喜欢这首歌,但这会儿觉得这词不过是代老守着故土不动的人们宣泄感情,难免有失偏颇。你想啊,“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月亮怎么会一样呢?“二泉映月” 、“平湖秋月”与“嵩门望月”中的月亮也各不相同。你看,这里的月亮就不是悬在山梁上的那个古老而孤寂的朗月,而是斜挂在冰河畔一带霜林上方的一镰冷月。它背衬北国隆冬灰暗的天色,显得异常清冷和凝重。它将微明的寒光洒满冰凌斑驳并向天边无限延伸的河床,给跨河而去的卢沟桥以及守护这长桥的两排石狮全都涂上一层冷玉。在朦胧的月色和瑟瑟的寒风中,桥头几棵老树上的鸦窠仿佛在霜枝上颤抖,引得人们忆起许多陈年旧事;岸边的芦草和树木萧萧摇动,和着朔风卷过河床、桥孔的低吼让人恍然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七十多年过去了,曾经亲历那场战火、身上还留有累累弹痕的石狮子们仍在望柱上凝眸仰望,他们仿佛要向苍天诉说什么,又仿佛在期待着什么。

不久前我看过一个资料,一个日本人经过反思认为当年日军对卢沟桥事件“处置失当”,遗憾的是这种反思依然肤浅。假如他能认识到日军压根儿就不该侵入中国领土,即使在神州大地陷于灾难时也不能冒犯中国人民,那他就进一步接近了真理。不过,这个日本人能够踏上反省之路,哪怕只走一步也值得肯定。即如我们今天来到卢沟桥,也不该只有一番血气翻涌,也应该有一些冷静的思考。

其实,我眼前脚下就是一座引人沉思的双向大桥――这桥曾经是连通大半中国版图的京畿要道,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八百多年。它经历了金元明清几个封建王朝的更迭,也有过商贾云集、八方来朝的繁荣。当乾隆皇帝的“卢沟晓月”之碑立上桥头,清王朝的盲目自大和故步自封同时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其后不久,一位长辫子秀士在这黄尘滚滚的桥上倚栏望远吟出了一曲哀歌:

“琼花岛,卢沟残月西山晓。西山晓,龙盘虎踞,水围山绕。

昭王一去音尘邈,遥怜弓箭行人老。行人老,黄金台上,几番秋草?”

清朝的繁荣远不如桥头的立碑持久。当光绪皇帝在幽愤中死去,他的灵柩是拆了卢沟桥抬往西陵的,那一幕正是封建王朝竭力挣扎而又回天无力的缩影。此后,卢沟桥目睹军阀混战的连天烽火,亲见流民失所、饿殍当途的惨境,它清楚地知道:“七七战火”之所以烧到桥头,那祸根是内外交织、由来已久的。

在我的沉思默想中,卢沟桥的一切似乎都有象征意义。这被脚板磨光、汗浸血染过的石板桥面,铭刻着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的血泪史,记载着中华民族浴火重生、恢复振兴的奋斗史。

全国解放以后,经过全面整修的卢沟桥日益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人们看到,在黄尘中奔波的骡马大队和响着铃声的驼队越来越少以致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马车、板车和卡车;再后来是马车和人力车越来越少而各种汽车越来越多。在“”的年代,人们给石桥铺上沥青并尽量拓宽,于是这桥失去了原貌并日渐拥挤不堪。改革开放后,人们在附近新建一座高等级桥梁让川流不息的车辆改道,同时铲除沥青恢复卢沟桥原貌作为游览和教育基地。想想这一系列变化,这桥岂不又反映了新中国的发展史?

我这时已经来到桥的西头,蓦然回首,东天已经放出了曙光,整修一新的宛平城楼在晨曦中是那样巍峨,那样神奇,仿佛正在发射光辉,仿佛就是图画中的佛国之光!我禁不住“呀”了一声,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你看,造化还在不断为城楼背景大笔添彩,蛋青、浅黄、橙黄、淡红、橘红、玫瑰红、殷红……当天空描绘得足够绚丽,造化终于从高大的城墙背后缓缓推出太阳。这又大又圆的初日是那样鲜亮,她瞬间就用赤金镶嵌了巍巍城楼,同时将金色的光辉撒向永定河两岸的霜草地和树林,撒向无边无际的世界。

这时的卢沟桥尤其壮观,两百六十多米长七八米宽的石板桥面本来结满冰花,这时在旭光的映射下有如直达天阙的金镶玉砌的大道。大道两边的石狮沐浴金光,神采飞扬,精神抖擞。我明白了:他们翘首以待的原来就是这个时刻!

俄国著名作家米・普里什文曾经说过:“从晨光熹微到旭日东升这一段时间,是最神秘最珍贵的时间。”他其实还不知道,卢沟桥的这一段时间尤其神秘和珍贵。过去的人们把“卢沟晓月”列为北京美景,现在我要说最美妙的景象是在那段时间之后。

桥上已经开始有了行人,偶尔还有自行车飞驰而过。这时,一对年轻夫妇牵着一个男童从我身边走过,他们踏着映满霞光的石板长桥,迎着太阳走去。孩子不时停下指点桥边的狮子,好像还在喃喃地提问,为父母的则谆谆地应答着什么。这幅画真是太美了!我忍不住要跟他们而去。他们的话我听不清,只觉得这是造化安排好了的哑剧,那孩子就是新一代天使,那对夫妇是由天使扮演的天下父母。

我跟随他们来到城墙之下,那对夫妇开始对着城墙指指点点,我相信那就是七七事变留下的弹痕。我上前细看那些弹痕,觉得跟别处所见大体一样。人们都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这里尤其数不清的是弹痕。

走进宛平城门,我跟那对夫妇和孩子已经走散了。这里的街道和两旁的建筑全是仿古的,走在里面别有一番风味。那些楼宇亭台,那些四合院和别具一格的小巧庭院,处处表明中国人是喜欢安逸生活的。即如这座城池乃至长城,虽说是军事建筑,但并非用以攻占别国领土,其本意和功能都只是保护自己的安逸。能够长久安逸当然不错,只是贪图安逸者往往得不到安逸。所以,从卢沟桥陡然走进这条街,我心中有一种驾车转急弯的感觉。

月亮桥范文第3篇

?U阳桥建于一九九三年,仅用了六个月就全线竣工,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拱形桥,人们又叫它彩虹桥,共有五个拱,左右八个云形观景台,桥长四百多米,宽八米多,走在上面,就像在彩虹中穿行,在祥云中漫步,令人流连忘返。另外,?U阳桥还采用先进的上拱式结构,可节约大量建筑材料,而且还为每年汛期的行洪提供了方便。

站在桥上往下看,河水非常清澈,静静的河面上飘着几只小船,人们坐在上面聊天,还不时地传来一阵阵笑声,微风吹来,河水荡起一层层涟漪。白河两岸,杨柳依依,绿草盈盈,花木葱葱,它们相映成趣,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晨曦初露,美丽的桥头公园迎来了一批晨练的人们,他们有的练剑,有的打拳,还有的扭起了秧歌……渐渐地,太阳升高了,桥上的人也多了,大人上班,小孩上学,老人买菜,一时间,桥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月亮桥范文第4篇

炎热夏天的夜晚,凉风习习。月亮婆婆早早地与太阳公公换了班。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吃过晚饭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江滨公园乘凉。

在草地上人们三三两两地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孩子们在追逐打闹;几个摄像师正在捣鼓他们的“长枪短炮”。

远远的灵江三桥如一把竖琴横跨在灵江之上, 拉索发出蓝色的光使三桥更加雄伟、壮观,几盏小红灯一闪一闪的如红豆悬挂在空中,与灵江一桥遥遥相对。大坝上路灯亮了,如一条长龙守护着城市,将四周照的通亮。江边小炒的灯光更是喧宾夺主,亮的如白昼,使天上的星星变得暗淡无光。

突然,“哗——”的一声一桥开始喷水。桥上的灯光映的人造瀑布流光溢彩。红的、橙的、黄的、绿的、青的、蓝的、紫的,七色轮流出现,熠熠生辉。“快看——”只见一艘大船从“瀑布”中穿过,引的岸上闪光灯阵阵。

月亮渐渐升高,夜幕也渐渐地浓了,人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

月亮桥范文第5篇

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各地的习俗习惯,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习惯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过中秋节的来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