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二年级数学下册论文

二年级数学下册论文

二年级数学下册论文

二年级数学下册论文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小学数学教材;九章算术;负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46-03

1972年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ICM)大会上成立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关系研究小组(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简称HPM。HPM关注的内容包括: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多元文化的数学、数学史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数学史与发生教学法、数学史与学生学习的困难、数学原始文献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等。自1996年开始,HPM组织研究的一个重点是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与学习中的角色。直到2005年5月我国第一届HPM研讨会在西安(西北大学)召开,我国才建立起HPM的交流平台,这也标志着我国HPM研究进入组织化阶段。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凸显了数学史的地位和作用,无论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阶段,都有与数学史相关的论述和要求。2011年版的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例如,可以介绍《九章算术》、珠算、《几何原本》、机器证明、黄金分割、CT技术、蒲丰投针等。[1]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各版本,都不同程度地选入了一些数学史料作为背景知识。

迄今为止,已有一些专门研究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相关问题的文章,但是就某一具体内容进行专门研究的尚鲜见。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无疑能为高师教师提供参考依据,使其在进行数学史教学时对相应内容有所侧重。本文主要讨论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九章算术》内容。文章选取人教版[2-4]、苏教版[5-7]和北师大版[8-11]教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九章算术》简介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典数学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世界数学史上极为珍贵的古典文献。它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开创了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它的成书标志着中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该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据考证至迟在公元前1世纪。[12-14]

现传本《九章算术》包括246道数学问题,按性质分属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句股九章,故称为《九章算术》。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书中每道题都有问、有答、有术(解题的思想方法、公式、法则),有的一题一术,有的一题多术,有的多题一术。其内容与当时或更早的社会生产、经济、政治等都有密切联系,许多社会问题在书中都有反映。[14]

《九章算术》的成书标志着中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公元656年,李淳风受诏负责编撰“算经十书”作为国学的标准数学教科书,[12]其中就包括《九章算术》。

正是由于《九章算术》在我国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三种版本的教材均用了较多的篇幅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九章算术》史料。

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九章算术》史料

以下分别是人教版、苏教版以及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九章算术》的内容及呈现形式[2-11](表1):

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九章算术》史料在三种版本教材中均是占篇幅最多且介绍最详细的,只是根据各自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材选择具体介绍的史料也有所不同,但三种版本均选择了“负数”进行介绍,以下便以此为例加以说明。

三、负数

人教版(如图1)是在六年级下册学习第一章“负数”的过程中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这一史料的,除介绍《九章算术》的“负数”外,教材还同时介绍了负数在国外的发展;苏教版(如图2)则是在五年级上册第一章“认识负数”的学习任务结束时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这一史料的,且除介绍了《九章算术》中的“负数”外,教材还介绍了刘徽《注》对“负数”作的注解;而北师大版(如图3)是在四年级上册第七章“生活中的负数”的学习任务结束时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这一史料的,其关于《九章算术》“负数”的文字介绍与苏教版相似,但没有数学家刘徽关于“负数”概念的解释,同时也没有图片。

关于负数,《九章算术》在第八卷“方程”是这样介绍的:正负术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刘徽对此作了这样的注释: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正算赤,负算黑,否则以邪正为异。[15]即两数相减,同号则绝对值相减,异号则绝对值相加,零减正数为负数,零减负数为正数;两数相加,异号则绝对值相减,同号则绝对值相加,正数加零是正数,负数加零是负数。刘徽注释为:正负是两种“得失相反”情况的反映,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或者用正、斜排列的方式分别表示正、负数。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三种版本都介绍了《九章算术》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用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的方法。只是对于其运算律即原文说的“正负术”均未作介绍。俗话说:授人一瓢水,身有一桶水。因此,尽管小学数学教材只介绍了《九章算术》中用算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对《九章算术》关于正负数的知识都有一个粗略的了解,那么作为高师学校的教师,就更应该在数学史课程介绍关于《九章算术》史料时对负数部分做重点介绍,以便开阔未来小学数学教师们的视野,使得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4.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54,85.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47,87,112.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4.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9,16.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0.

[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6.

[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4.

[9]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0.

[10]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9.

[1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8.

[12]李文林.数学史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72,89.

[13]朱家生.数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54,57.

二年级数学下册论文范文第2篇

即将做出修订,甚至可能退出舞台的现思想品德教材都有哪些版本,这些版本的教材都有哪些特点,这些版本的教材对于今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又有何启示?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多版本教材进行深入而理性的分析。

一、现有主要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版本的基本情况

从版本上看,现有教材主要有(版本不齐,只作重点说明,排名不分先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陕教版)、广东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粤教版)、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民版)、江苏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苏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鲁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教科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都师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湘师版)等不同的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都依据同一个课标编写,但又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从结构编排上看,不同版本教材各具特色。例如:十套主要版本教材单元平均数是22单元,课的平均数接近65课,单元数最多的是教科版,最少的是陕教版,课数最多的是都师版,最少的是陕教版;粤教版、湘师版等版本教材每单元课数数量相等;苏人版七、八年级上下学期单元数相等,课数相等,但是单元之间的课数不等,最少的三课,最多有六课;教科版、都师版教材每册书的单元数不等,每单元课数也是不等(教科版两课、三课或者四课,京师版三课或者四课)。另外,都师版五册书的名称不同于其他版本教材,其他版本教材称为“七年级上册(或者七年级上学期使用,下同)”、“七年级下册”等,都师版教材称为“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湘师版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一个“单元活动设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人版的教材有两套,一套5本是用于六三制学校的;还有一套7本是用于五四制学校的,两套教材在总课数上是相同的,内容也基本相同,只是根据学段的不同,对于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编排。

二、各版教材的主要特点

1. 依据课程标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几套教材都依据2003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编写,比如,教材的内容都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各版本教材虽然在编排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内容都严格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和“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安排章节。在内容的编排上也大多将“成长的我”(包括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和学法用法的内容)放在了七年级,将“我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放在了八年级,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内容)放在了九年级全一册。

各版本编著者在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的同时,也不失灵活性和个性。例如:十个版本的教材大多将学法用法的内容放在了八年级的下册,但也有三个版本的教材将这一内容放在了七年级的下册,还有一个版本的教材将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放在了七年级上册。

2. 取材乡土资源,彰显浓郁的地域性。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造就一方情。在我国,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具有特定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表现。苏人版、粤教版、湘教版、陕教版、山东版等版本的教材都能利用本地区的地域文化,取材乡土资源,给学生带来了亲切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感。

例如:北师大版在九年级第3单元第9课《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各抒己见”栏目中就举了京剧的例子;湘师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与友同行》“善交益友”的内容就选用了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结交蔡和森、向警予等十几个益友的事例,还在事例的旁边配上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插图照片。苏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课《行为与后果》第二目《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但是自由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知识点时就列举了“有情有义的徐州人”――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王集村农民工小张认为自己感染“非典”,主动隔离的事迹。粤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人生多彩》的“在劳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使用了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的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南山院士的工作照片。

3. 突出育人功能,凸显鲜明的德育性。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德育课程,而承载这门德育课程的重要载体的就是思想品德教材。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每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注重对学生进行自觉纪律教育、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理想教育等德育内容的教育。可以说,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凸显了鲜明的德育性,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例如:人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新天地》第三课《我的自律宣言》明显是在对学生进行自觉纪律教育。湘师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利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第三课时“创建新集体”、苏人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善于交往》第九课“众人划桨开大船”、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第三课“融入新集体”、鲁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爱集体 融入社会》第四课《我与集体共发展》等都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苏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立自强》第一课《好习惯受用一生》中“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就包括“勤于劳动的习惯”。同时,各个版本的教材就用大量的篇幅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传承、法治意识的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德育教育。

4. 注重创新再造,力求个性的差异性。虽然各版本的教材都依据一个课程标准编写,但是任教过多版本教材的教师会惊喜地发现,编著者可以编写出这么多异彩纷呈的不同版本教材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心里一喜。每一个版本的编写都是一次创新的过程,各版本教材各具特色。各版本教材在内容安排、单元设计、课数安排,活动设计等方面亮点纷呈。

例如:湘师版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一个“单元活动设计”,初中三年共有25个“单元活动设计”,每个“单元活动设计”里一般又设计了三至五个活动供学生选择完成。“单元活动设计”里的活动有撰写“进入中学”主题小论文、中学生活适应情况调查、“夸夸我同学”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寻找成才故事、采访成功人士、制定意志锻炼计划、收集名人名言、讲述伟人明星艰辛历程、介绍好朋友、周日我当家、采访老师、辩论大擂台、查找法律资料、调查乡规民俗、给心理老师写信、庆祝爸妈生日、谈谈看法、写诚信日记、观赏诚信影片、建立诚信档案、演讲比赛、集体讨论、写观察记录、格言创造、时政沙龙、手抄本评比、写科幻小说、参观科技博物馆、设置梦想瓶、听报告会等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德育效果的实效性。

5. 贴近学生生活,蕴含明显的人文性。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论哪个版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就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出发,做到以学生为本。各个版本的教材都选用了大量的人文素材作为教材的资源,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选取的素材都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有的版本的教材在某个教材上直接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这些事例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教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第十四课《分数之外的收获》在列举“在考试与分数之外,我们有广阔的生活空间,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时运用了八张照片作为例证。这八张照片有整理房间、踢足球、滑雪、插秧、工厂参观、街头清洁、开学军训和推轮椅车老人过马路等。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再熟悉不过的事例,有些图片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其倍感亲切,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值得一提的是,编著者在选图的时候既考虑到了男生(如踢足球)又考虑到了女生(如整理房间);既考虑到了北方的实践活动(如滑雪)又考虑到了南方的实践活动(如插秧);既考虑到了城市生活的学生(如推坐轮椅车的老人过马路)又考虑到农村生活的学生(如插秧)等。可以说,图片的编排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三、对现有版本教材的使用感悟

1. 做一名“知者”,认真研读课标。首先,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出来的。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材的使用和把握,都不得不研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一年多了,此版课程标准较上版课程标准而言,更加符合现在的教学,更加注重探究,更加符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叙写方式,但是是否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老师都仔细研读过,是否每一位思想品德老师都已经将2011版课程标准与2003版实验稿课程标准进行了比对,是否每一位思想品德老师都对2011版课标较之与实验稿课标在哪些方面作了调整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其次,“教材编写要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 因此,除了课标之外,每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著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地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再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排在2013年各项工作之首的是“要深入推动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十精神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首先就要准确把握十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因此,无论是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著者还是使用者,都要认真学习了解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灵魂的十精神,用党的十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党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2. 做一名“智者”,学会善用教材。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通过各个不同版本教材的介绍,老师们可以发现,“唯教材是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教师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不要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要学会利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利用,更要学会善于活用教材。

有的教师在熟悉了某一版本的教材后,对于新任教的“新”版本教材有很大的不适应。感觉自己在上一版本教材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教学经验好像再无用武之地,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本领恐慌”,不知该如何进行教学。其实,这完全是个误会。

例如:对于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内容,各版本教材是这样安排的。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中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粤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中的第三课《维护消费权》;人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法律在我心中》的第八课《做合格的消费者》;苏人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与法同行》中的第十六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鲁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中的第三课的第三课时的《做个聪明的消费者》;都师版教材第四册(八年级下学期用)第二单元《法律维护权益(上)中的第六课《消费者的权益》;湘师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注经济生活》中的第三节《做理智的消费者》。由此可以看出,除陕教版和教科版等版本教材没有编排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内容之外,其他版本教材都在相应章节编排了这个内容。在教材版本更换时,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完全可以将原来任教的版本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加工,甚至进行再创造,可以说是已经“有备而来”。笔者在教消费者权益的内容时,喜欢将教材的课时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般将这部分内容放在3月15号前后学习,效果相当不错。

3. 做一名“执者”,善于搜集素材。教材上的素材也许在编写进去的时候是最新最近发生的时事,但是教材里的素材毕竟要经过编写、印刷、分发等程序,最终到达使用者手中,也许这时,教材里的素材已经变成了旧闻,不再是时事了,甚至已经不再适合放在教材里使用。一个执着于把书教好的教师,会用心地去搜集和书本有关的材料。

例如:笔者任教初中思想品德多年,养成了喜欢搜集素材的好习惯。在电脑不普及的年代,看到了对思想品德教学有利的素材,往往喜欢剪贴,甚至用手抄的方式将有关于教学的素材记录下来。有了电脑以后,特意在电脑中设置了专门的文件夹,用于存放搜集来的教学资料。在全国一些同行的热情帮助下,有幸收藏阅读了人教版、粤教版、陕教版、人民版、苏人版、鲁人版、教科版、京师版、湘师版等多版本教材。在阅读的同时,将这些版本教材中的素材进行了归并整理,分类存档。对于还能够继续使用的素材进行了梳理,这给我任教现在的版本教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年级数学下册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及信息技术进步,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的实施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维护了高等教育办学秩序和教育质量。本文对高校学籍学历管理的产生、发展及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具体内容、程序进行论述,并对完善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

近年来,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逐步规范化,政策要求逐步地强化、细化,学籍学历注册模块历经多次改版。目前,主要注册模块包括学籍电子注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学成毕业整个过程进行阶段性和全程的质量考核及管理,可从根本上杜绝假文凭的出笼,并有力地推动学籍管理规范化、网络化进程。

高等教育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产生及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分散管理阶段;二是分级统一管理阶段;三是全面网络化管理阶段。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2002年学历证书相片上网,同年公布《关于对1991年至2000年颁发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进行登记的通知》。我校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在遵循上述文件的基础上坚持“符合注册条件的一个不能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能多”的原则,逐级审核、层层把关,保证了学历证书注册的准确性,于2002年7月完成了近十年毕业生学历证书信息的回登工作,并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上报教育部,经教育部审核后进入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档案数据库,供社会用人单位到各省市学历证书验证中心查询。这一举措维护了国家学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护了高等院校及其毕业生的权益,打击了不法分子伪造、买卖学历证书的行为。

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伴随高校发展及社会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2007年实施学籍电子注册(新生);2008年开始完善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内容;从2010年起实施在线即时学历电子注册,使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即可上网查询到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信息。自此,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全面实行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统一注册管理。

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程序

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正式开通以来先后启用了学籍注册模块、在校生学年注册模块、图像校对模块、毕业生学历注册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记录了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和表现状况,经过学籍电子注册的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进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一)学籍电子注册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各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及时登录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将实际报到入学的学生信息上传注册。学籍注册的目的是对入学新生进行资格审查,包括检查入学档案的完整性,招生录取信息与入学报到信息的一致性,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高考录取像片与实际报到学生信息是否一致等等。

学籍电子注册结果是学生毕业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重要审核依据。只有明确注册为“报到入学”的学生才能纳入在校生管理,才能在毕业年度顺利完成学历注册。学籍注册范围指符合国家招生规定,经省级招生委员会批准录取的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本专科生、网络教育学生。

下面以普通本专科统一录取的新生学籍注册为例,介绍其工作程序。

数据下载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各高校通过对应的教育类型管理账号登录完成数据下载工作,我们称之为教育部下发新生数据。

学生信息审核(1)在校生数据。我校将统一招生录取新生数据进行信息补充,如分班、编学号等,根据实际报到学生信息生成在校生数据。(2)数据比对。将学校招生录取数据与教育部下发学生数据比对,将不一致字段内容作为重点排查对象,严格控制姓名、身份证更改,防止冒名顶替现象发生。(3)数据认可。将比对审核过的新生数据按班级打印信息校对名单,由学生签名确认。(4)错误信息更正。确因高考报名录入等原因信息有误的,包括姓名误用形近字、繁体字、同音字,出生日期错误,身份证号中数字错序、丢失,性别与身份证及本人真实性别不匹配等,由学生填写《普通、成人高等教育学学生信息更正申请表》,附上有效身份证件、户口簿及户籍证明材料、原毕业中学出具的证明材料等,由学院根据录取信息、学生档案等材料进行确认,确认后向省招生办审核部门申请更改,更改信息资料由学院学籍管理部门在学生信息管理平台给予更正并纳入报送省教育厅审核范畴。(5)数据上传。将核对无误的新生数据,按标准上传格式要求上传至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及上报校级红头文件等资料待省教育厅审核注册。(6)数据查询。大学一年级入学三个月的新生可在线查实学籍资格。

从2009年入学新生开始,教育部信息平台增加了学生高考报名的电子像片供各高校下载校对,这一举措更加有效地防止冒名顶替等现象的发生,维护了高等教育的声誉。

(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

在校生管理是介于学籍注册和毕业生学历注册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修改、学籍变动、奖惩等在校学习阶段的动态管理。根据教育部学生司《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年电子注册的通知》,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是在做好学籍电子注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年电子注册,其工作程序如下: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在校生模块,将该模块内待注册状态学生进行注册或暂缓注册学籍异动,包括休(复)学、转专业、转学、留(降)级等学籍记载,包括奖励、处分学籍注销,包括取注学籍、退学、死亡等。所有在校生从一年级到离校前可在线查实本人学籍信息。

(三)毕业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根据《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教育部对经注册的证书进行审核、备案并予以承认和保护,学历电子注册在不断改进中得以完善。从2010年起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施在线即时注册,即学生在校期间,经过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完成教学计划课程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即可上网查询到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信息,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即时注册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毕业生,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也是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学历注册模块”进行毕业生学历证书即时注册工作。(1)准备注册数据。经毕业资格审核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信息按标准表结构制作完整的17项学历信息。(2)数据报送。系统按照既定的校验规则严格检查17项上传数据的规范性及学历注册数据与在校生学籍数据逐项对比,必须与学籍数据完全一致。(3)查看报送结果。在待注册数据管理中查看学历数据报送结果。从学校填写的发证之日起,毕业生即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信息。

完善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的几点建议

学籍管理是根据国家对高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制定规章、制度、办法并按一定程序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取得与变更、教学管理制度、校纪、校风等方面实施的管理。高校学历证书管理从传统的纸制文凭管理到现代化网络管理,无论是管理理念和行为,还是管理手段和技术,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对学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管理,建立制度保障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的实施是规范高校学籍管理,实现高校学籍学历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透明化的基础,同时对打击社会上各种假文凭、假证书和维护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制定适合本校学籍学历管理的制度,以条文的形式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在校学习全过程的计划、目标要求和各种奖惩措施以及学生相关信息更正申请程序等学籍状况内容,直接通过学习学籍管理制度条文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实施,哪些行为应该避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相关制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高校学籍学历相关制度应依法制定并与学校发展趋势相结合。

(二)争取高校领导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一项政策性强,业务素质要求高的工作,既繁重又要细致。硬件配置必须符合要求,同时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规范的操作程序和上报内容,不允许丝毫差错。虽然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的主要管理部门属学院教务处,但管理内容确却涉及多个部门。如学生缴费注册由学校财务处提供依据,学生奖惩由学生工作处提供信息,学生信息校对也需要各系组织配合。因此,争取高校各级部门主管及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

(三)对学籍管理人员的要求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涉及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校声誉。为此,要求学籍管理人员通晓学籍管理规律,对学籍管理现状、发展和未来要有清楚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意识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管理工作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及较强的业务能力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管理,熟悉学籍管理工作的流程,及时快速地对各种情况做出反应和判断。在不断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的过程中提高业务能力,熟练掌握并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中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图书;档案;文献;资源共享;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76-01

一、昭阳区图书馆简介及文献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

(一)昭阳区图书馆简介

昭阳区图书馆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公共图书馆。其前身是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的凤池书院。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昭通县通俗图书馆。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昭通民众教育馆。当时藏书20451册,其中,经部11735册,史部960册,子部343册,集部7413册。至民国二十九年,有藏书1660册。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昭通县文化馆接受民众教育馆藏书。1963年,昭通县文化馆藏有现代图书7302册,古籍图书承袭原昭通民众教育馆藏书约12000册。1981年,图书馆从文化馆中分离出来,正式成立昭通县图书馆。至1988年,总编现代书籍36760册,平均每年递增2100册,期刊资料文献藏书5378册,剔旧下架处理2074册,实藏3304册。1990年统计,馆藏图书63244册,其中古籍类116740册,地方文献类525册,哲学类1701册,社会科学类30682册,自然科学类8572册,综合类10090册。2005年,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县级馆评估中,区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三级馆”。现拥有藏书7.2万册,含古籍11390册,其中善本420册。

(二)文献资源共享建设

文献资源共享就是通过一定的调控手段,协调文献资源在时间、空间、部门、数量上的分布关系,实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各个图书馆、情报中心之间对文献资料、书目数据、图书馆服务等相互或共同使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效益。随着昭阳区图书馆开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场地建设,同时全区20个乡镇办事处基层服务点相继建成。我们是否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与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结合起来,能否成为一个新的共享点?

二、地方文献与档案文献的区别与联系

上海大学情报学研究中心王金夫教授撰文《图书馆地方文献与档案化因素》,用大量文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地方文献与档案均为知识载体,它们之间有二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地方文献并非都是特定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历史记录;二是地方文献往往不全是原稿、原本、或“孤本”,其依据和凭证作用一般要逊于地方档案。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就包含了那些直接反映特定主体社会活动的具有原始依据和凭证作用的历史记录,以及原始内容的文献形态就完全具备档案的属性。作为特定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地方性档案文献也具有以上属性,它是一种特定形态的地方文献。

由此,笔者以为,时下有关建立地方文献共享、档案数字化的一同共享建设的设想与举措,有益于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

三、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与档案数字化建设

探究地方文献与地方档案的联系与共享,有益于文献情报与档案工作的功能互补,利于增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

(一)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文献资源贫乏是影响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昭阳区文献资源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未形成完整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和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各自为政。其次,刚刚起步的昭阳区图书馆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大部分数据录入尚未启动,古籍普查进入数据建设工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再次,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现代化设备的出现使图书馆的管理、服务、设备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为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最后,“图书档案一体化”的趋向日益明显,为学科的整合奠定基础,也为图书馆、档案馆协作共建创造条件。

(二)几点建议和意见

笔者权且在此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与档案数字化的构建,提出管陋之见:

1、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全面共享,这就要求在搞好正常文献收集的同时,重点抓好地方及专业特色的文献收集,不仅使馆藏书目全部数字化,而且创造条件使馆藏特色文献也全部数字化。图书馆、档案馆应开放各自网络资源,促进网上资源共建共享。

2、图书、档案一体化的目的就在于资源的共建共享。明确分工,做到各尽其责,各行其是。图书馆领域以一次、二次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为主要任务;档案领域以零次文献信息资源组织数字化资源,特别是事实性数据资源的组织为主要任务。以合作促资源共享,避免“大而全”、“小而全”。

3、实现“图书档案一体化”,“建立一个具有综合型、外向型功能的信息管理中心。”可以相信,文献资源共享交流理论一旦成功应用于图书、档案工作系统,文献资源共享必将呈现出片片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青.地方文献特点和类型试论[J].四川图书馆学报,1 997,(l):68一70.

[2]冯惠玲.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邹华享.中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概述[J].图书馆,1998,(6):l一5.

二年级数学下册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图书馆 借阅统计 借阅分析

本文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分析2010年高职院校学生的借阅状况,希望能对借阅分析有兴趣的老师提供一些素材。学院现有学生7770人,设有8个系30个专业方向,以文科为主,下面分别多个方面来论述纸质图书的借阅状况。

一、馆藏图书结构

2010年学院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152651种,483524册,其中可流通图书有381696册,占总册数的78.94%,图书种类涵盖《中图法》的所有22个大类,但主要是与学院专业相关的大类:B类有19868册,占总册数4.11%;G类有70585册,占总册数14.60%;H类有104212册,占总册数21.55%;I类有97490册,占总册数20.16%;J类有63547册,占总册数13.14%;K类有37107册,占总册数7.67%;T类有25809册,占总册数5.34%。具体见表一。

表一2010年各类图书分布表

二、读者统计

2010年学院有学生读者7770人,各系人数分布如下:外语系2453人,国际商务系1311人,学前教育系843人,音乐系1027人,美术系781人,中文系687人,信息技术系539人,舞蹈系129人;有借书记录的学生读者7056人,占90.81%;有714个学生没有借书记录。具体见表二。

表二2010年各系学生统计表

三、借阅统计

2010年学院读者的借阅总数为220855册,其中学生借阅总数为212952册,生均借书数为27.4册,书库开放时间为241天,图书馆平均每天的借书总数为916册。其中五山校区书库借书总量为74302册,平均每天借书量为308册;燕岭校区中文书库借书总量为92246册,平均每天借书量为383册;燕岭校区外文书库借书总量为54307册,平均每天借书量为225册。具体见表三。

表三2010各系学生借阅统计表

2010年借阅量在前五名的类别是:I类有63779册,占28.88%;H类有58438册,占26.46%;J类有29285册,占13.26%;G类有21852册,占9.89%;B类有11692册,占5.290%。具体数据见表四。

表四分类借阅统计表

四、借阅分析

从表二的学生统计可以看出,有借书记录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高达90.81%,说明大多数学生爱看书,能够从图书馆藏书中获取课外知识,喜欢利用图书馆资源来学习和提高自己;从各大类的借阅比例与馆藏图书结构来看,两者基本相符,说明馆藏图书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服务方式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文学类图书的借阅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别,说明高职学生非常喜欢文学作品,特别是网络小说、青春文学等作品比较偏爱,排在第二的是语言文字类,借阅量也非常大,特别是英语四、六级考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A、B级,专升本自学考试等考试类书籍总是供不应求,对于教材的配套用书、求职面试、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图书非常需要,美容、化妆、服装设计及旅游方面等生活实用类图书也很受学生们欢迎。

从分类借阅统计的结果来看,学生所借的图书在《中图法》中22个大类均有所涉及,说明同学们爱好广泛,知识面广,但主要还是借阅与专业有关的图书,如:I(文学)63779册,占28.88%;H(语言、文字)58438册,占26.46%;J(艺术)29285册,占13.26%;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21852册,占9.89%;B(哲学、宗教)11692册,占4.80%,T(工业技术(主要是计算机类))10961册,占4.96%,这六个大类的借阅量占总借阅数比例超过88%,这些大类也是学院各专业所涉及的图书类目,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馆藏图书结构必须符合专业设置,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2010年学院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借书总数除以可流通总数)为58%,借书总量比2009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有:一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拥有电脑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可通过网络来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二是随着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增加,学生的一些阅读需求可以通过数字资源来满足学习方面的需求;三是购买图书的复本数少,每个校区一般为1―2册,导致一些学生想要的图书很难借到,即使再增加一些复本,对于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自学考试,畅销图书等这些同学们需求数量大的图书来说,也是不够的;三是学生们读课外书的兴趣有所降低,体现在借书总数的减少和不借书人数的增加。

从表二及相关统计数据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是一致的,另外不同系别的学生的借阅状况又有所差异,外语系、国际商务系、学前教育系、中文系是以英语为特色开设相关专业,学生们要阅读大量的英语类图书和相关背景知识,所以这些系的学生的借阅量都较大;美术系学生要参考大量的美术作品来提高专业水平,所以借阅量也较大;而信息技术系的学生要看完一本计算机类图书或学好某种软件,要花较长时间才可以完成,相对来说借阅量不大;音乐系、舞蹈系的学生要学好一种舞蹈、一首乐曲,往往要长时间地练习,花在看书上的时间反而不多,所以对专业书籍的要求也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