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文学论文

古文学论文

古文学论文

古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古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是和创作主体密不可分的,它集中表现了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和认识。从古至今,创作主体在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古代文论始终将对创作主体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深入探讨创作主体的德才和学识、情操和禀赋等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这些因素与作家创作的关联性与复杂性。本文集中探讨的是中国古代创作主体的人品与文品的具体关系。“文德说”是中国古代作家论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命题。它的实质是说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决定文学创作成就的高低,这在文学史上确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文学现象,先秦开始一直为历代文论家所重视并且不断地加以发挥,“德”与“文”的关系随着其内涵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地演变。“文德说”就其源,起自先秦时期的言、德之论,它最早出自《周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这里的“文德”,不是专门针对文人而言的,不专指作者,而泛指一种美德。《礼记·表记》中说“君子耻有辞而无其德,有其德而无其行。”

这既表明了德行第一、言辞第二的思想,又强调了德、行、言必须统一。虽然“文德说”在先秦并不专指文学,却对后世文学主体论的“德”与“文”的关系发生了直接的影响。汉代王充在《论衡》的《佚文》等篇中明确地提出了“文德”的概念,他说:“《易》日:‘大人虎变其文炳,君子豹变其文蔚。’又日:‘观乎天文,观乎人文。’此言天人以文为观,大人君子以文为操也。”“以文为操”,就是以礼乐规定的文饰为仪表,而这种礼乐规定的文饰是合乎道德规范的。在《书解》篇中又说到“人无文德不为圣贤”。这里将道德和文章看成一体,当然这一命题也引起了后世批评家们的争议。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文人的感情意念通过文辞都充分表露出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文德”之论的文论家颇多。魏文帝曹丕在《与吴质书》中提出的“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成了一个时期评论文人无德或少德的理论依据。

刘勰的《文心雕龙》除了有很多篇目论及文德之外,还有专篇论及文人品德,其论文人德行的专文是《程器》篇,借用《尚书·周书》上的比喻,说明人材要“贵器用而兼文采”,不能象近代词人那样“务华弃实”,本末倒置,强调文人要注重品德的修养。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对于陶渊明的评价算是真知灼见,准确地论述了文与德的关系。陶渊明不仅诗品高洁,人品也一直为后世的人称道,特别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令人敬仰。因此萧统不仅为他编文集,而且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了陶渊明的文品和人品,这也是历史上最早的高度评价陶渊明诗品和人品的论文。唐宋时期,古文运动兴起,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强调政治教化的功能,因此对作家道德修养的要求更为强化。唐代的韩柳及其门人对于“文德“作了更深一层的论述。韩愈在《答李翊书》中从古文运动的角度,阐述了学习古文须以“立行”为本,而以“立言”为表。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说明只有“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进入了“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的境界,达到了“取于心而注于手”的熟练程度,并且还要再修养若干时日,“然后浩乎其沛然矣”,才能写出出色的文章。明清时代,文论家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等的观点,尤以宋濂为称首,其《文原》上下篇提出了文章的写作要崇实务本,合义理、事功、文章为一体的主张,认为文章的成败高下不能仅仅从文字上去下功夫、而要从根本上着手,十分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纵向观察,中国古代文论家都把“文德”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主体论的重要内容,认为文品是人品的反映,只要道德修养好的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对于进行文学创作的主体而言必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对于“文品”的提高也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古代文论中所出现的“文品”、“赋品”、“诗品”、“诗格”等概念,实质都是与“人品”对应而言的,以“立德”为创作主体的首要条件,古代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主体德行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文论对主体性的深刻认识,对自身人格及创作的关系的认识。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评价它的作用和价值,既不能采取绝对肯定的态度,也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学创作的成败显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毕竟会有一个主导因素制约着,创作主体的品格是绝不容忽视的,主体的品格在很大程度上预先规定了作品审美价值的高低,创作主体借其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表现主体的情志、个性、理想,始终是文学创作的基本特点之一。所以古代主体论对作家品格的重视,成为一个良好的导向,这使得作家不断地修身养性、加强道德修养,表现自己高尚的情操,这对社会风气的加强、文学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过分强调“立德”的作用,而忽视创作中的特殊性,这将无疑会阻碍文学的发展,如果完全用“德”、“人品”来衡量一个人的创作成绩,这也是极不公允的。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创作主体既要重视道德修养,又要不断在实际中开阔自己的学识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坚持不断创作、重视创作中的文辞表达,只有将这几者紧密结合,才有好的文章产生。

古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其自身的整体性,就结构方面而言,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

(一) 史料的确认

史料的确认仅仅只限于史料本身,其主要内容是对史料的有无进行全面查询,以确认文学史料的作者、时代与真伪等。此外,对古代文学史料的确认实际上应归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之内。对于研究方法来说,古代文学研究在这一阶段,与自然科学的研究相比,是具有相同特点的,其尊重客观事实,摒弃主观思维意识,在确认上采取的是形式逻辑的方法。

(二) 体悟分析层次

所谓的体悟分析层次是在对史料确认的基础上,通过人们个人思想中所蕴含的感情体验,对史料的一种丰富、完善的过程。人都是具有思想的,所以在史料确认方面,不会仅仅满足于文学现象呈现出的那种史实,他们将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体悟分析层次,进而产生一种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悟主要表现为对史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总结史料的一些规律变化、探析史料出现的原因等。因为人们的看法观点不相同,所以分析理解的体悟也寻在不同。体悟分析层次作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过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 文学史料价值评判

对文学史料进行价值评判的基础建立在体悟分析层次之上,在此基础上对文学史料进行科学的价值评判。之所以产生价值评判这一阶段,是因为文学研究者对自身的定位高于体悟分析层次,他们一般按照某些组织、社会、集团以及个人等需求,制定合理的文学史料评判标准,进而对自身所掌握的文学史料的意义、地位以及作用等方面进行减值评判。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文学现象会形成不同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价值评判的过程中文学史料的意义得以实现。由此可以得知,文学史料一旦失去了人们的评判便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四)表述

古典文学研究经过对史料的确认、体悟分析、史料价值评判三个阶段之后,最终是以表述的形式对其进行传播与体现的。因为缺少了表述这一阶段,单靠以上三个阶段是不能将其完整的传达给大众的。其中关于表述的形式主要是凭借文字进行表述的。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以上所说的四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在现实实践之中,对其进行划分是具有侧重点的,很难将它们明显割裂开来。

二、新史料的发现对古代文学研究所产生的意义

通过对从古至今的文学研究历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新史料的发现,尤其是有关地下埋藏的文物史料的出土,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对研究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了研究古典文学的史料

就已出土的古典文学史料来说,有诸多能够让现代研究者清晰察看到古代文学所产生的背景以及文学现象。在出土的大量文献中,有大量先秦时期的文献,在马王堆、信阳长台关、荆门郭店等出土的帛书中,较为明确的显示出了诸多经书与子书原始风貌,这些都与当代社会看到的一些转本存在不同。尤其是一些墓碑的发现,为研究者们提供了珍贵的专辑资料。另外,新史料大大丰富了研究古典文学作品的史料。以《诗经》作为例子来说,新世纪以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了1200多枚战国时期的竹简,在这么多的竹简之中有31枚是讲述孔子向弟子们讲解《诗经》的记载。这为当代社会的人们阐明了孔子论诗的内容并为包含今本《诗经》的小序中所涉及的“美”与“刺”等内容。另外还表明了《诗经》的篇数远要超出300篇,孔子当年删诗的说法并不一定准确。

(二)新史料对先前研究结论的修改补充作用,且提出了新观点

主要表现在先秦诸子、《诗经》、辞赋以及俗文学等方面,其中在安徽阜阳出土的有关《诗经》的竹简是汉代的,韩自强与生对其进行了专门研究,说明了《诗经》在汉代广为流传的状况,并不像文献所记载的一样。而有些出土的史料岁与文献中的不足也进行了有效的弥补,例如,汤炳正以安徽阜阳所出土的汉简《涉江》、《离骚》残局,否定了《离骚》是淮南王刘安所作。

(三)影响了古典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理念

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李学勤提出了“走出疑古的时代”的理念,对我国古代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自明代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开始对古书产生怀疑,至清末,康有为也开始对古书质疑。后,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学派已经形成。疑古学派有贡献的方面,但也有不足之处,他们思想易走极端,对现当代学者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形成了妨碍。总之,新史料的发现对于研究古典文学方面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席红.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之我见[J].山东文学(下半月),2011,(5):100-101.

[2]王乃瑞.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5):125-126.

古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

普通以为,中国承受印度文学始于东汉的佛经汉译,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对印度文学的承受呈现了全新的场面,既包括以泰戈尔、普列姆昌德等代表的印度现代文学,又包括印度古代文学。我们对现代以来中国学者对印度古代文学的翻译、引见、研讨、吸收、运用,合称为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承受。研讨现代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承受,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它不但能够彰显汉末至宋代的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第一次承受,而且,随着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再承受研讨的深化,关于我们比拟文学研讨、中国文学史和中外文化关系史的编写,都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一、印度古代文学再承受的两次高潮

自1970年代起,中国学术界悄无声息地陆续出版了一批有着特殊学术史意义的书籍。囿于信息局限,据不完整统计有:

《佛教与中国文学》,张曼涛主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讨》,王国良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唐前志怪小说史》,李剑国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六朝志怪小说研讨》,周次吉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中印文学关系源流》,郁龙余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昌武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孙昌武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禅思与诗性》,孙昌武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佛教文学精编》,陈允吉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佛经文学粹编》,陈允吉、胡中行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文坛佛影》,孙昌武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陈允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讨》,吴海勇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佛经的文学性解读》,侯传文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

《梵典与华章》,郁龙余等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拟研讨》,王立著,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

《佛教与唐五代文言小说研讨》,俞晓红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古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1古洪水洪峰水位计算

洪峰流量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洪水水位,如果洪水位确定得不准确,就难以保证计算成果的准确性.因此在洪峰流量推算过程中首先应确定洪峰水位.古洪水洪峰水位的确定依赖于古洪水滞留沉积层.国外一些学者通常直接采用SWD顶面高层作为全新世古洪水的洪峰水位,计算出洪峰流量的最小值.由于其忽略了SWD沉积水深,所以所得结果会严重偏小.后来杨达源等提出洪峰水位应采用SWD向着坡上方的尖灭点的高程,其精度相对更高.大量的室内模型实验、野外观测和取样调查的结果都证明古洪水平流沉积尖灭点高程指示洪水位精度高于滞留沉积层顶面高层.但是在全新世古洪水的采样过程中,洪水SWD沉积往往不存在尖灭点,所以就无法应用此方法.李晓刚等通过大量实验和研究,创设了“古洪水SWD厚度与含沙量关系法”,通过恢复SWD的沉积水深,确定古洪水洪峰水位,推求出的洪峰流量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

2古洪水行洪断面的确定运用古洪水平流沉积物野外及室内分析特征及指标体系确定古洪水平流沉积,并由恢复古洪水水位推求流量,必须解决古洪水当时的行洪断面问题.

1)基岩峡谷型河床流量的推算精度取决于断面地貌的稳定性.对于基岩型河床,由于其河槽比较规整,岩石的强度较强,断面抗蚀能力强,冲刷和淤积能力较弱,故河道变化量小,水流状态稳定.而且,峡谷河段易于大洪水沉积物的保存,在古洪水流量计算时选择基岩峡谷段河床,有利于减小误差.

2)冲淤变化型河床对于冲淤变化型河床,由于其岩性较弱,在地质过程中,河流下切、泥沙淤积等影响较强,所以现今所观察到的河床断面与古河床的断面差别很大.在冲淤变化型河床确定行洪断面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谢悦波等认为古洪水当时行洪断面面积与现在实际断面面积之间的差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年际断面冲淤变化量;二是一次洪水过程中的断面冲淤变化量.由于冲淤变化型河床行洪断面的确定还有难度,所以应避免在此类河段中展开古洪水流量的计算.

二古洪水洪峰流量的计算方法

确定古洪水洪峰水位和行洪断面之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来恢复古洪水的洪峰流量.

1水位流量关系

在应用水位—流量关系法时,应选择在附近有水文站的河段.因其是在实测资料作为基础上进行计算,所以该水文站应具有大水年水位—流量关系资料.由于没有考虑区间的入流,所以在采用此方法时应选择在与水文站相近的断面;此外,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一般是建立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的,在水文站没有监测到洪水的较高水位的情形下,这就需要延长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经常使用的高水延长法有曼宁公式法和史蒂斯法.

2比降面积法比降面积法

是利用比降和断面面积,采用水力学公式计算河段流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计算古洪水流量时具有方便、适用性较强的特点,如果可以用水位一流量关系法计算的,也可以用比降法进行计算.由于洪水在行洪的过程中,经常能出现一个最高水位,此时洪水水位在短时间里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可近似视为恒定流计算.此方法在近几年的全新世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中应用也较多.且多用在基岩峡谷断面,由于河床自全新世以来变化不大,且能容易计算糙率系数.水面比降可用河床比降代替.通过野外红外测距仪实地测量的结果结合地形图中的水面高程点进行校正,获得比降.

3ArcGIS耦合HEC-RAS模型法HEC-RAS模型是由美国陆军工程师团所开发的一款模型,在天然河道和人造河网的一维水力学计算中用途广泛.HEC模型的理论基础即能量守恒采用该模型时首先要对所研究区域下垫面概化,利用Arc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分析功能对所研究河段地形图、遥感资料进行数字化,生成所研究河段的不规则三角网.然后在ArcGIS下耦合HEC-GeoRAS模块,绘制河流中心线、断面线、主槽线等,同时在提取河道断面等数据,生成(RASGIS)数据,再将数据其导入HEC-RAS开始模拟.并根据实测结果对断面数据进行修正,确定河槽两岸糙率系数、扩张以及收缩系数,给定边界条件,确定起始断面.最后模拟不同洪峰流量的古洪水,可得到相应的古洪水水面线,其中与古洪水滞流沉积物指示水位高程最吻合的水面线,其所对应的洪峰流量,即为古洪水洪峰流量.

三古洪水洪峰流量的验证

1利用实测数据反演法古洪水水文恢复计算需要对其结果的可靠性验证.尤其是利用比降面积法获得的洪峰流量,可通过对采样点进行仔细观察,找到最近几次洪水的明显洪痕,以确定洪水水位高程,并利用之前观测到的河槽数据,比降和糙率.利用公式计算出洪峰流量,已验证此方法是否可靠.

2利用世界各地流域面积与大洪水洪峰流量关系美国学者Baker通过对全世界各大洲及地区的古洪水研究资料系统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洪水的洪峰流量与其流域面积存在相关性.如果以流域面积为横坐标,洪峰流量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流域内发生的大洪水的洪峰流量(Q)应介于Q=760D0.4和Q=21D0.73之间.我国一些学者在进行古洪水洪峰流量的验证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结果计算出的洪峰流量与Baker的研究成果相符,也间接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以验证洪峰流量的计算中.

四主要问题与展望

1存在的问题

(1)对古洪水沉积物剖面的识别还存在困难.对于古洪水平流沉积物的野外识别和试验判别己经有了依据,但是能准确指示洪水水位的平流沉积物的尖灭点在野外并不容易找到.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对大自然的改造愈发严重,以及水文条件复杂,河道变化较大等原因,河流沿岸的典型平流沉积物很少有完好保存,这种情况下如何准确计算洪水洪峰水位和流量需要进一步研究.

(2)研究区域还不够广泛.在中国,开展古洪水研究的流域还不多.现在古洪水的研究多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在其它大部分地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3)古洪水洪峰水位的恢复误差较大.用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顶面高程作为古洪水洪峰水位,求的洪峰流量不够精确.采用古洪水滞留沉积尖灭点作为洪峰水位,接近真实水位,但是尖灭点在形成后很难保存下来,尤其是在适合古洪水水文学研究的基岩峡谷河段.古洪水SWD厚度含沙量关系法解决了上述问题,已有学者通过这种方法恢复古洪水的洪峰水位.

(4)古河道的恢复精度不高.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包括河流裁弯取直、侧蚀以及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现代河道断面以及河床与古河床必然会有很大不同.要更准确地计算古洪水的流量,就必须弄清河床断面随时间衍化所发生的变化,包括地貌、岩性及其环境的变化.

2研究展望

(1)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应加强多学科的合作,采取多学科集成的方法研究古洪水,提高研究的分辨率,进而提高古洪水研究的可信度.

(2)应在全国各流域开展古洪水水文学的研究工作,建立相同时间尺度下的不同区域的对比关系.恢复古洪水洪峰流量,延长洪水水文数据序列,建立万年尺度洪水流量-频率关系,对于揭示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于防洪减灾和水资源水能源工程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