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合唱活动总结

合唱活动总结

合唱活动总结

合唱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 歌咏活动 模式 构建 实践

歌咏活动是指具有一定主题和规模的群体性歌唱活动,是音乐艺术中一种以人声演唱为主体的声乐表演艺术形式。高校的学生歌咏活动是高校美育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一项较为普及的经常性文化娱乐形式,是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青春活力与精神风貌的群体性歌唱艺术活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高校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部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团中央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导下,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高校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和整体推进,尤其是大学生歌咏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这对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歌咏活动的地位、特点与功能

我国的高校校园歌咏活动是一种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群众歌咏活动,因而具有一般的城市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是主题鲜明。众所周知,我国群众歌咏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鲜明的主题、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二是参与广泛。歌咏活动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现象,无论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环境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三是形式多样。歌咏活动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演时既可以大合唱、小合唱,也可以齐唱、重唱、独唱,方式灵活,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四是便于组织。歌咏活动有着群体性参与的强烈愿望和精神需求,与其他艺术活动比较,更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易推广的特点和优势。

从高校教育的范畴而言,大学生歌咏活动属于高校的美育范畴,因此其具有高校美育和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具有审美、教育、娱乐、健康等诸多功能。高校学生歌咏活动对培养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态度,增进开拓、创新精神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如今,高校学生歌咏活动的成果与价值不仅充分体现在不断提升的各级歌咏汇演、比赛的规模和质量上,而且已经融合在校园各类歌会、展演活动的日益吸引数百成千乃至上万青年学生的热情参与和现场互动中,并且还悄然渗透在日常的学生歌咏团队训练实践和各阶段审美体验的过程里。歌咏活动还有助于培育歌咏团体的团结、和谐、凝聚、统一的集体精神,有利于广大参与者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丰富校园生活,增进身心健康,因而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追捧。

大学生歌咏活动不仅适合于高校的会堂、剧场、多功能厅的舞台表演,而且适合在校园广场、体育场馆的平台演唱,小型歌咏活动还可以在普通的阶梯教室乃至班级教室中举行,这些基本的设施、设备目前各地高校已经具备,这就为今后大学生歌咏活动更加蓬勃、健康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高校学生歌咏活动的基本模式和构成体系

高校学生歌咏活动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分为系统普及型和集中强化型两类,以此构成高校校园学生歌咏活动的总体系。在具体实践中,这两类模式往往以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驾齐驱、共同推进着高校的学生歌咏活动。

1、系统普及型模式:

(1):

(2):

学校(总组织者)

学校(总组织者)

院系(分组织者)

院系(歌咏团队)

班级(歌咏团队)

系统普及型活动模式通常可称为举办校园“合唱节”、“合唱比赛”、“歌咏大赛”和“歌会”等,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普及型、系统性的文化活动,其特点是主题明确、普及面广、参与性强和便于组织操作。

在该模式中,学校作为总组织者,其工作重点是负责总体策划和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有:制定高校学生歌咏活动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活动方案,包括确定活动主题、规模范围、参与主体、时间地点、规则要求等,并根据方案组织实施和完成整个汇演工作。院系作为分组织者,其工作重点是根据学校的总体计划和活动方案,动员、落实本院系各班级歌咏团队的组建和训练;组织好本系统的选拔性比赛(汇演),择优选送优秀的基层歌咏团队代表本院系参加校级比赛;有时为了提升歌咏团队的总体参赛质量,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规定,由院系在本系统中择优选定歌咏队员直接组队训练和参赛。班级是基层组织者和参赛实体,因此其工作重点是根据学校、院系的相关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动员全班的力量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歌咏团队的组建训练活动,积极参加院系和学校的歌咏比赛(汇演)活动,从而形成“班班有歌声”的生动局面。

高校学生歌咏活动通常还可分为设立奖项的比赛汇演型和不设奖项的主题歌会型两种。前者更能体现各歌咏团队艺术水平的竞争性和集体荣誉感,后者更注重团队的参与性,追求歌会的整体艺术效果与和谐性。二者各具特色、互有所长,组织者在确定活动方案时应视具体情况而择定。

2、集中强化型模式:

校合唱团 ﹢合唱俱乐部(社团)﹢ 院系特色合唱队

集中强化型模式是指学校经一定的组织选拔工作,集中一批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声乐骨干和合唱爱好者,直接组建校级大学生合唱团,同时也可辅以设立学生社团性质的合唱俱乐部及院系级的特色合唱团队。该模式的特点是艺术性高、凝聚力强、影响力大、便于巩固和提高。优秀的校合唱团不仅在学校歌咏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显著的示范、主导作用,而且能极大地强化和提高合唱团成员的艺术审美能力与声乐表演能力,并可逐步形成出成果、出成绩、出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该模式中,学校的工作重点是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选配专业辅导师资组建大学生合唱团;解决相应的设施、设备和经费支持。校合唱团的主要任务是:对外代表学校积极参加城市和高教系统的歌咏比赛(合唱节、展演、汇演)等艺术活动,优秀的高校合唱团还可推荐选送参加全国、省市或区域性的各类合唱比赛;横向开展高校校际以及社区、企业、军营之间的合唱交流演唱活动;对内充分发挥骨干文艺团队的作用,在学校举办的重大文艺活动中承担主题性曲目的演唱任务,并适时开展阶段性的成果汇报演唱活动。专业艺术指导教师一般要亲自担任合唱团指挥,并且全面负责日常的组织和训练,做好定时、定期、定人员、定曲目、定演出任务等工作。目前,各地高校尝试把合唱团的日常训练活动与开设大学生合唱选修课程结合起来,且已获得积极的成效。

音乐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还可以进一步支持、指导设立学生社团性质的大学生合唱俱乐部,也可支持、指导有条件的院系建立特色性的学生合唱团队,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到有组织的校园合唱活动中来。合唱俱乐部原则上可以不限人数,尽量吸收广大的歌唱爱好者参加。俱乐部可以用定期举办合唱欣赏系列讲座、声乐知识辅导和基础性合唱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如有需要,部分成员还可以临时充实到校合唱团,以便积极参与当地城市的群众性大型合唱歌会等重要演唱活动。

院系合唱团队的人数不宜过多,以建立中、小型团队为宜,并应努力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色,既能经常性参加学校和院系的各种歌咏活动,以更大范围地丰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也可根据需要代表院系或学校参加城市、社区等各种形式的群众歌咏活动。

设有音乐教育专业院系的综合性高校,应建立由该专业学生组成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合唱团,积极参与校内和城市大学生歌咏比赛中的表演性演唱活动,以充分发挥其在众多的普通高校学生歌咏团队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提升城市大学生的总体合唱水平,进一步扩大高校学生歌咏团体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影响。

三、高校学生合唱团的组建原则与训练实践

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艺术水准的高校大学生合唱团,是构建高校集中强化型歌咏活动模式主体的实际步骤,是进一步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与措施,是全面提升高校歌咏活动质量的重要保证。组建高校学生合唱团需要作好师资、生源、场地、设备、曲目资料等基本条件的准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组建方案和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并在具体实践中严格遵循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择优与自愿相结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工作原则。

大学生合唱团的基本声部类型分为两种:一是混声合唱团,一般为40—80人;二是同声(男声或女声)合唱团,约40—60人。组建何种类型的合唱团,要遵循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和择优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以选择。比如,男女生比例相对均衡的院校,可建立混声合唱团;男女生比例较为悬殊的院校,就宜选择建立较多性别相应声部的同声合唱团。组建合唱团时一般应公开招聘、面试择优录取,以公开、公平、自愿、择优相结合的办法保证合唱团员的质量和数量。面试中既要测试学生歌唱发声的音准、节奏、音色、音量、音域、乐感等声乐条件,又要适当兼顾学生的形体及外貌条件,在生源较为充足的情况下,还应掌握和参考学生的参加决心、品德素质(组织纪律性、团队意识)等情况。如能适当扩招一部分候补队员,则有利于团队建立优胜劣汰的长效管理机制。合唱团内部还应尽可能形成阶段性的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梯队结构,以保证合唱团的整体演唱水平和人员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合唱团常用的基本演唱形式有齐唱、轮唱和合唱(二声部、三声部)等。在具体实践时,采用何种演唱形式、选择何类排练曲目,应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确定。一般在合唱团初建时可选择简单的齐唱、加轮唱或领唱、对唱、二声部合唱作为演唱训练的起步。随着合唱团演唱能力的提高,再选择三声部、四声部的合唱,乃至排练更多声部的声乐作品或大合唱声乐作品。能否成功演唱多声部的合唱作品是衡量一个合唱团体艺术水平的基本标准之一,尽管各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有一定的差异,而作为高校的校级大学生合唱团顾名思义也必须具备能够演唱两个及以上声部的合唱作品的能力。

合唱团一般是通过科学的灵活多样的基本发声训练方法来提高演唱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其追求的目标是团队整体具有较高质量的富有平衡统一、圆润流畅、高音位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舞台歌唱效果。优秀的高校学生合唱团不仅在歌唱的音准、节奏、音量、音域和视唱、记忆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在各声部的平衡和协,不同速度、力度、音色的灵巧变化和自如运用,歌唱语言的清晰、准确,不同作品的完美演绎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实力。

大学生合唱团的演唱曲目选择应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因人而宜、难易适中、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既可选择经典的中外艺术合唱作品;也可选择有特色的各国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还可改编成精巧、时尚的合唱曲目;同时应鼓励高校创作自编一些富有大学生青春气息和生活情趣的校园合唱歌曲。选择参赛曲目要注意多样性,兼顾不同地域风格、民族特色以及不同情绪、速度、力度的作品;平时还应注重本团队各种优秀曲目的演唱积累与传承。

合唱团的歌曲演唱通常采用钢琴伴奏;也可采用音碟磁带的录音伴奏;具有中上演唱水平的团队可选择一些优秀的无伴奏合唱歌曲;有条件的也可以用乐队伴奏,为了烘托演唱气氛,用钢琴伴奏时可以适当添加若干件色彩性的打击乐器。演唱队型既可按照声部的划分排列整齐有序;也可以排列灵活,别具一格;演唱时合唱队员还可适当辅以简洁的手势,小幅度的身体律动等,以增添舞台演出的整体效果。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学生歌咏活动的总体水平提高很快,实在令人刮目相看,这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8年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的首次合唱比赛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当今,世界合唱艺术也发展得十分迅速,世界各国的一些优秀合唱团体通过定期举办国际合唱节,积极参与国际性的交流演唱活动而得以显著进步,其中我国的部分优秀高校学生合唱团已经进入了国际合唱艺术舞台的先进行列。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大学生歌咏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必将还会涌现出更多高水平的高校学生合唱团体,以更加丰硕的合唱艺术累累成果,迎来和谐高校繁花似景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关于的讲座[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0

3.石惟正.声乐学基础[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

4.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1

合唱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艺术团合唱团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合唱的能力、音乐表达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探讨适应儿童学习合唱的教学方法,提高儿童学习歌唱的兴趣。总结以下本学年合唱团的工作情况。为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一、积极参与音乐表演活动。

音乐表演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内的演唱,它还包括课外音乐活动以及社会音乐活动等方面。在音乐表演活动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情感体现和形象思维,由此获得美感是真实而深刻的。同时,在教学中,保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歌曲的演唱,同时给他们提供单独表演的机会,以提高其音乐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

在本学期的社团开展中,我校合唱社团参与了沐川县艺术节的节目录制,获得了师生及家长的好评,并受到校领导的高度认可。

合唱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合唱 多声部叠置 训练

合唱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我国,高师音乐专业不仅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而且还是培养群众文艺表演者以及组织者的人才基地。所以,合唱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重视,人们都在研究、探讨合唱课程的教学,以期提高合唱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教育者和管理者。高师音乐专业的合唱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实践与学习相结合

活动课的宗旨不单是让学生感受美、领悟美、鉴赏美,更是让学生懂得表现美、创造美。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当他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有了发展和提高以后,他的审美感受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得以巩固、深化和拓展。因此,作为美育主要内容和手段的音乐教育,它的重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良好适当的表演机会可以检验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可以检验教师的总体设计能力。各阶段性的汇演为学生提供了表现机会,也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音乐的表现力主要是表“情”,就是内在的情感通过演唱表现,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演出时注重节目的排面设计,服装效果,学生情感处理。在充分的排练基础上,培养学生吸收丰富的演出经验,在现场注重发挥潜力,把学生从被动的表现中解放出来,使学生主动参与演出活动,以体验作曲家的创造过程和创作意图。对某些音乐作品的表现能够理解和掌握,并能创造性地增强艺术再现力。通过学生演唱我国的优秀音乐作品,让其了解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比如描写祖国秀丽山川的,描写少数民族风情的,歌颂家乡的,歌颂时代的。通过这些来熏陶学生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让学生尽可能用各种情绪、音色来表现作品。众多的民族作品,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作品,以及民族音乐理论,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极强的魅力,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个灿烂生辉的明珠,从此来激励学生去挖掘,探索研究民族的文化遗产。

二、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合唱艺术是通过多声部多层次多种表现手段及处理方法达到高度协和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群体艺术的结晶,是一个有机组合的和谐整体。合唱也是一次二度创作。它通过和声、复调、织体等多种音乐表现形式来再现作品内容。在艺术再现过程中,既有感性的冲动,也有理性的分析,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比较准确贴切地再现作品。理性分析是要求我们对作品在结构、调性、织体、旋法等方面展开分析,梳理音乐进行中的关联性,同时还包括我们对作曲家所处的文化背景、作曲家的创作个性进行总结,以此为基石来确定作品演唱的速度、力度、演唱法等,从而准确再现艺术作品。另外,在诠释作品过程中,也应该附有感性的冲动,因为音乐属于声音艺术,与说话一样,都具有直观的情感表达,即使没有通过理性分析,也能够从旋律的演唱中感悟到它的情感所在。况且,作曲家在创作作品过程中也总是伴有感情冲动的,正如一些作曲家的感言所说―――乐思泉涌。因此,有意识地注重对同学们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在合唱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内心情感的真实感受,又有乐谱本身的理性分析,两者有机结合,共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与再现。

三、通俗与艺术相结合

高师音乐专业的合唱课与音乐学院声歌系的合唱课虽有一些共性,但由于二者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不同,使得各自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以及基层的文化管理者和组织者。因此,高师合唱课教材的曲目选编应将通俗性与艺术性相结合。选择一定数量的通俗性合唱作品是由于时代的需要,使得高师的合唱教学始终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也是为了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因为音乐专业学生毕业以后,不可避免地要参加或组织群众合唱。群众性的合唱活动其艺术性要求不强,大家更乐意演唱具有时代特征和舞台效果的通俗性合唱作品,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一定数量通俗合唱作品的积累。这样他们在组织群众合唱时不仅在曲目选择而且在排练经验等方面都有所准备,不会感到紧张和束手无策。另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产生”音乐教师的“母机”,音乐教师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高师合唱课的教学内容中还应包括更多数量的艺术性合唱作品,其中包括民歌改编的合唱曲和新创作的民族风格的合唱曲。选择艺术性的合唱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表现能力,提升学生艺术素质和艺术品质。这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高素质、高品质的优势,胜任当今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

四、注重科学、现代化教学的应用

为使学生更准确地唱准音高与和声练习。采用柯尔文手势教学法“1”在腰部,手握拳,是最稳定的音,像一块石头落了地;“2”手伸开,手指向上,是活跃向上的音;“3”在腰、胸中间,手平伸是稳又平静的音。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边做手势边唱出高音,在唱准每个音高的基础上,双手做柯尔文手势,各自表现不同的高音。把学生分成两组,各唱一个声部做和声练习并看教师手向前、向后的变化,做出声音渐强、渐弱。这样做高音与和声练习,通过手在不同位置的不同手势,将抽象的音高形象具体化了,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通过这两个练习,让学生感受了音高,感受了和声美,感受了力度变化给和声带来的美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五、总结

合唱,既是一种表演形式,也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声乐交响”音乐体裁。教师在组织合唱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使得合唱课程的教学始终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刘朗. 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王英眉. 歌唱理论与鉴赏[M].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1993.

[3]郁正民. 音乐教学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合唱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歌唱艺术;处理方式

第一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音乐素质和文化素质是音乐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直接表现在他们所从事的艺术活动中。较高的艺术表现需要较高的音乐素质和文化素质做铺垫。所以,专业音乐人才要不断长期地钻研和进取,才能保证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高质量与高标准。

第一节文化素质的培养

歌唱者除了必须具备较高的音乐素质,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歌手大赛中的综合测试的出现反映了文化素质对于一个歌唱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歌唱者感情的表现主要是在对歌词语言的理解与体验基础之上的,一个歌唱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就不可能真正的理解词曲,从而去诠释一首歌,同时这也关系到歌曲情感的表达。(2)不断丰富个人阅历。情感丰富的人唱歌会比情感平淡的人要演绎得好。与歌曲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也需要歌手的生活阅历丰富。经历得越多,感悟得就越透彻,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

第二节音乐素质的培养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不光要唱功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音乐技能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技能与素质之间,还有一道相当重要也相当难以跨越的“内化”鸿沟。很难想象,一个只掌握了乐曲的演奏或演唱技巧而对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作品内部结构、其所属的风格流派等知之甚少的演唱者或演奏者,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演绎作品的深刻内涵。音乐素质是歌唱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根本依据,也是其演唱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做好歌唱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充分了解歌唱作品

一、理解作品内涵,进入角色体验

演唱者拿到一首歌唱作品,不要急于学习它的旋律,应把歌词熟读数遍,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的生活环境、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主人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以主人公的身份进入角色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在演唱有具体人物形象的歌曲时,想象得越具体,人物形象就越真实;想象的越丰富,人物形象就越生动;想象的越完美,产生的情感就越强烈。

二、把握作品风格,结合个人特点

(一)掌握风格,准确表达

对一首作品风格的把握,直接影响到演唱效果好坏。不同的歌曲作品有不同风格。中国作品的风格一定不同于外国作品的风格。而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演唱技巧之后,就要特别注意歌曲风格的把握。总之,在演唱前要仔细研究作品的风格特征,以便准确表现作品。

(二)结合自身,突出个性特点

由于每个演唱者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演唱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有的委婉深情,有的质朴深沉;有的纤细优美,有的刚健豪放;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主要是每个人对歌曲的理解不同。每首歌曲都有其本身的创作背景,其中包括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来描绘理想中的情景。这一切是一个整体,表演者要用自己的感受、天赋与歌唱技巧把作者的意图完整的表达出来,决不能一味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第二节做好充分的歌唱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歌唱训练的基础内容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使歌唱者的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基本状态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声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隔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 键之一,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

3、要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充满剧场,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 过专门训练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

4、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 运动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

5、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第三节建立必胜的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导致演唱失败。因此,建立成功和必胜信心是克服紧张心理的先决条件。那怎样来树立必胜的信心呢?

1、要树立成功映像。在演唱的前一天或唱前做准备时,回想曾经或即将成功的映像,并要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想象中,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越来越多的获胜或成功的细节上。

2、要进行放松学习。做集中注意力练习,坚守镇静的意念。演唱前尽量避免会友交谈、兴奋等。要牢记自己的目标,把注意力、意志集中到演唱的过程中去。

3、控制紧张情绪。唱前紧张状态表现有很多形式。如总感到嗓子不适,总觉得有分泌物、咳痰或喉咙发干等;由于演唱动机引起的心理不平衡反应;与演唱无关的杂念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唱前不安和痉挛、感冒、情绪烦燥、心神不定等。对于通过心理智力训练,可以控制或消除上述种种心理。

第三章结论

歌唱者的心理活动关系到歌唱者的实践能力,良好的歌唱心理会给歌唱和带来莫大的快乐和幸福,反之会给歌唱者带来痛苦和失望。

正确的歌唱心理状态,在歌唱训练和艺术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古语有“乐声于心,人心残则声哀,人心舒则声和”。由此可见,心理因素在歌唱中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它们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总之,在演唱时调整我们的心理活动到最佳状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积极地投入到歌曲的表现当中去,我们的声乐学习才能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我们的歌声才能越唱越美,我们演唱才会成功。(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歌唱的艺术》[M]薛 良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版

[2]《音乐心理学》[M] 罗小平 黄 虹 三环出版社 1989版

[3]《师范教育心理学》[M]何东亮 丁瑜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版

[4]《歌唱学》[M] 邹本初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版

合唱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一、活动主题

弘扬时代旋律,传承红色经典。

二、组织领导

成立红色经典传唱工作领导小组,由任组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各科室要团结协作,建立起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措施得力的工作体系。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积极参与到群众歌咏队伍中去,带头高唱红色经典歌曲。

三、活动内容

(1)广范传唱红色经典。《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保卫黄河》、《我是一个兵》、《咱们工人有力量》、《党啊!亲爱的妈妈》、《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家庭、单位中,大力开展“红歌大家唱”、“祖孙三代唱红歌”、“卡拉OK红歌演唱赛”等群众等喜闻乐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形式,传唱红色经典歌曲,唱响红歌主旋律,共同营造、人人爱红歌、人人唱红歌的良好氛围。

(2)感受红色经典歌曲魅力。通过举办红色经典歌曲传唱会、红色影视剧放映,组织党员干部了解红色歌曲的创作背景、感人故事,让人们真切感受红歌无穷的艺术魅力,促进他们对红色经典歌曲的热爱和理解,增强对党、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珍惜目前美好的生活环境。

(3)丰富传唱形式。充分利用“元旦”、“三八”、“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九九”、“十一”等重要纪念日,组织红色经典传唱活动,歌唱祖国、歌唱人民。局机关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比赛活动。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高度的政治感和使命感,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红色经典传唱活动;把开展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纳入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创造必要条件,解放歌单、场所、时间、服装、音响等具体问题,推进红歌传唱活动健康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