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合唱教学设计方案

合唱教学设计方案

合唱教学设计方案

合唱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近年来社会音乐教育行业发展迅猛,与此同时急功近利导致对音乐基础教育的忽视、对音乐教育宗旨的背离也日益凸现。“重技轻艺”、“重考级轻素质”的现象,无论是在专业教育领域还是社会教育领域都非常普遍。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必修课程,但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今年4月起,借中国与法国视唱练耳交流周举行之势,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音协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联合酝酿并主办了“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教案设计大赛”。大赛在8月进入高潮。赛事得到了上海、中国、西安、武汉、四川、沈阳、天津、星海音乐学院的大力支持,深圳迪索音乐科技有限公司欣然承办了这次大赛。大赛期间展开了“深圳市青少年音乐素质大调查”、“迪索音乐嘉年华・对话音乐”、“音乐教育巅峰论鉴”公开课、研讨会等多项活动,广泛调动了音乐从业者、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使视唱练耳在钢琴之都深圳更为普及。

“视唱练耳”走入寻常百姓家

8月12日晚8时,由深圳迪索音乐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音乐频率“飞扬97.1”联合承办的“迪索音乐嘉年华・对话音乐”在深圳广电集团演播厅火热举行。只能容纳970人的演播厅内座无虚席,而门外200多位闻讯而来的孩子和家长吵着要进入会场。

在孩子们期待的掌声中,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金兆钧,青歌赛评委、中央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主任赵易山,中国音协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秘书长韩新安3位嘉宾入座访谈区。整个晚会融音乐对话和才艺表演于一体,可谓寓教于乐。

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展示了少儿钢琴《g小调奏鸣曲》、古筝独奏《井冈山上太阳红》和少儿模特秀等才艺。金兆钧、赵易山、韩新安分别结合孩子率真的表演指出“节奏”作为“音乐第一感”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节奏既关乎技能也关乎素养并不约而同地反复强调一个理念:让孩子在自然、快乐中感受和学习艺术,家长不应过多以考级、当明星等目标扭曲引导孩子。在与家长互动问答中,金兆钧坦率而直接:“不要让孩子替你们去还债,让他们在兴趣中学琴;不要逼着孩子去们想干的事情”。这一点对指导孩子练琴总不得要领的家长们深有触动。

刚刚走下荧屏的赵易山,频频受到寻问,他说: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以为视唱练耳学习只是专业音乐学习者的专利,其实无论学生有没有在学音乐,或是以后会不会从事专业音乐,接受视唱练耳训练都是非常必要的。它能煅炼我们一副善听的耳朵、协调的四肢与一颗音乐的心灵,这些能力对孩子们今后的生活大有裨益。

深圳家庭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在深圳学习艺术的孩子是100%,已在世界舞台小有名气的钢琴才俊李云迪、陈萨、左章都出自深圳。当在场家长了解到视唱练耳对学生音准、节奏及音乐表现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学习歌唱和乐器的必要的基础课程时,他们表示将对视唱练耳给予更为热忱的关注。

自此“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象牙塔艺术――视唱练耳在深圳日益红火。当然,视唱练耳日益为大众认知并成为大多数琴童学习音乐的首选课程,央视青歌赛增设视唱练耳综合素质测试功不可没;而担当此重任的赵易山评委儒雅谦和的风范、耐心细致的解说更使视唱练耳变得容易亲近,为视唱练耳由专业院校走向大众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接口。

“节奏通”为普及视唱练耳提速

8月13日上午9点,“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教案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艺术高校的师生及深圳特区音乐工作者参加。大赛共收到优秀论文近百篇,分别评出了“课外教学组”、“课堂教学组”、“论文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论文奖共19项。课外教学组一等奖被中央音乐学院郑梦子摘取,同样来自中央院的孔奕获得课堂教学组一等奖。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晨炜等10人分获优秀论文奖。获奖代表为与会者做了课件演示和论文宣讲。

来自吉林艺术学院积累有17年视唱练耳教学经验的孔云霞副教授以切身体会证明视唱练耳早期训练对音乐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她说:早在1978年吉林艺术学院就开办了业余艺术学校,视唱练耳的早期教育也就从此开始了至今28年的教育及普及生涯。从开始的几人,到十几人,到上百人逐年递增。如今在长春,视唱练耳教学已经深入到幼儿园。在长春,孩子们报名学习乐器时,老师们都会叮嘱一句,先去学视唱练耳吧!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她评价说:“节奏通”为音乐教学、尤其是儿童节奏训练提供了轻松和便捷,极大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协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王次菹虼蠡岱⒗春匦牛捍舜位疃我欣喜地看到,对数字化音乐教学、特别是在视唱练耳、音乐基本乐科的教学手段和理念方面有所拓展,在策划和设计理念方面更加重视实用性、便捷性和娱教性。

此次教案设计大赛以“节奏通”为模本,如赵易山所陈述:节奏的训练在音乐基础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节奏通”的出现使节奏的教与学上升到又一新高度。如何使这一优秀的产品、出色的教具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更多层面的教师、不同学龄的学生体会到这一高科技微电子产品的优势,为他们在教与学当中提供更好的辅助,是设立此次教案设计大赛的初衷。“节奏通”是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道路上的一个亮点。大赛为视唱练耳新形势教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由此对全国范围内视唱练耳学科教案设计与编写的规范性与丰富性起到推动作用。

“节奏通”是由深圳迪索音乐科技有限公司结合多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的集成创新性产品。它为学音乐者在节奏练习、视唱练耳练习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科学的解决之道,使学生能够自主练习节奏、提高视听和模唱能力。为何迪索要研发这样的产品,李励谦董事长坦言:这么多年我国的音乐教学方式、手段始终没有太大的发展,而大众对音乐教育的渴求及需求量激增,两者相比很不成比例。迪索正是看清了这种市场需求和相关领域的薄弱,从而致力于研发大众音乐学习、音乐教育软件。

为进一步普及视唱练耳教学,大赛组委会还策划了大型视唱练耳公开课全国巡展活动,精选大赛获奖优秀教案,由赵易山亲率中央院师生付妮、郑梦子、孔奕等现场教学。深圳作为本次全国巡展的首发站,于8月14日、15日在深圳市少年宫举行了多场“音乐教育巅峰论鉴”为主题的公开课活动,受到400名琴童、200余名音乐教师的欢迎。

合唱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由于唱游具有音乐性、动态性、趣味性,因而最符合幼儿年龄、身体、心理的特点,能及时满足幼儿在玩中学习,在游戏中接受知识信息的愿望。幼师学生在实习教学中较好地运用了唱游形式,她们不仅将唱游融于音乐、舞蹈、体育、游戏等学科教学中,而且在进行幼儿语言、计算、常识、科学、美术等在常人眼里被认为与唱游并无多大关系的学科教学时,她们也尝试地借用唱游这一形式开展教学,惊喜地发现教学效果是意想不到的好。比如:2006级幼师班的一位同学在上小班美工课——《折哈巴狗》,教学目的是教幼儿简单的折纸技能和彩色笔涂画眼、鼻、嘴。这位同学按照《幼儿美术教学法》认真备课,做教学设计,结果在课堂上无论她怎样教折法,凭口讲解、示范,幼儿读枯燥的折纸毫无兴趣。讲解、示范数遍,幼儿仍无法完成作业。这时她无意中想到了唱游的律动,编成了一首歌曲:“一只哈巴狗,蹲在大门口;两眼黑黝黝,想吃肉骨头”。教幼儿们边常边跳。时而两手举在头上做狗耳朵状蹲下,时而两手圈着眼睛作舔舌状,音乐节奏、动作、吐词协调有致。这样一下子幼儿的情绪高涨,哈巴狗的形象在幼儿心中顿变可爱,然后再教幼儿折纸,兴趣倍增,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幼儿们做完了作业,又一次边唱边跳:“一只哈巴狗,蹲在大门口”。自由下课。这节课上下来幼儿们感受了音乐,又学会了折纸和涂画。

在中班上计算课——《点数1——10》也是如此。她运用唱游中的歌舞表演《十个朋友出来走》,使幼儿们对抽象的1——10数字概念有了形象的认识。幼儿们边唱边跳,精力集中,然后以好奇的目光观察小黑板上的三只兔子,很快找到了每只兔子欠缺部分,并踊跃上台给兔子添上尾巴、添上耳朵、添上眼睛,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标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像这样巧用唱游于幼儿每一学科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对这个幼师班14位同学在铜仁市实验幼儿园实习教学中进行抽样调查,从统计表可见:唱游不仅是幼儿音乐教学的最有效的形式,在幼儿综合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程序中或是用于开始部分,诱导幼儿;或是用于基本内容部分让学生接受信息;或是调节课堂气氛;或是用于结束部分,巩固和复习一课学习的内容;或是贯穿一节课的始终等等,已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每门学科的教学效果。这一结论只是在一种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也许有人认为有些偏激。认为幼儿每一门学科,每一课时选用教学方法都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广泛运用唱游形式会有使幼儿精力分散、教学重点偏离的嫌疑。其实不然,人的大脑并不是单一地接受信息,它的存储系统非常复杂,潜力很大。它是靠联系皮层,按照不同的记忆库相似的信息连接起来,每一部位能够以综合方式共同协作。比如唱游中的歌表演,用于计算机教学时,幼儿们的左半脑在理解歌词,右半脑在感受旋律。歌词理解的过程与教学信息相联系,将与旋律一道进入大脑存储系统。这一教学方式不但比单一的只用左半脑或右半脑接受一种知识信息增加知识量,而且记得更牢,印象深刻。因为唱游是幼儿音乐、舞蹈艺术的综合体现,是感情最集中、最激动的表现形式。它融入幼儿每一学科的教学,是调动幼儿大脑的情感中心,大脑感情中心是很紧密地与长期记忆存储系统相连。这样带有高密度情感因素的知识信息,最容易记住。纵观现在使用的每一门类的教材,多是为了幼儿容易接受而采用儿歌、游戏等简单易学的形式编写的。从内容上看与幼师生学习的《新编唱游辅导教材》有着密切联系,这正是唱游的教学形式融入幼儿每一门学科可行性的前提。

2、唱游突出表现了幼师的教学个性

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的成果体现在受教育者的工作质量上。幼师生走向工作岗位,面临的是幼儿教学。而唱游在开展幼儿综合素质教学中的运用,最能体现幼师生的各方面素质。那么,幼师生唱游教学就要围绕唱游的实用功能而改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从实习教学这一实践活动,可以看到唱游与幼师教学的其它科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较实用的一门学科。如果说其它文化学科是在于强化幼师生内在文化课素质,那么唱游作为一门技能,在于表现得实用的素质。所以按照幼师唱游教材中谈到的教学方法,单一的灌输唱游中的律动、音乐游戏、歌表演、儿童舞蹈等内容显然不妥。更重要的是讲解、示范唱游如何结合幼儿特点开展教学,也就是说要传授给幼师生唱游教法、运用方法、幼儿学习唱游的方法。这一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转变的原因还在于幼师生在接受唱游这门学科学习时,是在三年制师范教育的第三个学年开始的。她们在师范一、二年级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音乐、舞蹈,具有了相当地音乐、舞蹈基础。如果单一地灌输唱游内容,等同于教幼儿,而不是教幼师生,反而抑制了幼师生在唱游学科的创造意识。现行师范唱游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为了培养幼儿,儿童的音乐感而编写的。教学对象改变了,教学目的也随之改变。否则就抓不住幼师生唱游教学的特性。

3、唱游教学要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展开

根据幼师生现有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拓宽、强化唱游技能素质的教学模式表现在:

3.1发挥幼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做唱游试讲教学。教师在进行唱游教学前依据唱游教材备课,写出有关唱游内容的规范教案。同时要求每个幼师生预习并设计教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选择一、两个学生按照预习设计教案的程度,大胆表演、试讲。然后,老师及时讲评,并按照教材内容做准确的唱游示范表演,让学生们改正自己的错误,并反复训练,再出示唱游的规范教案,供学生学习。

合唱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预设;生成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就好比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二、关注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教学设计再充分,它也会因为上课的对象、时间、地点甚至气候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任何事百密总有一疏,课堂上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或其他情况都可能隐忍而发,这是教学设计不可能设计到的。具体的操作者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操控现场,这跟设计无关。

三、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的关系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设”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就与新课标所提倡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理念背道而驰了。我认为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须做到:做足预设,深入具体。

教学是以教学资源为中介,师生、生生交互影响的、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 交流 ——沟通。学生是有差异的生命体,要适应各类学生的需求,教学更需要强调预设而且不止一种预设。只有把预设做得深入、具体、可操作,教师才能抓住随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听到学生真实的声音。

三年级教材中《美丽的黄昏》这一课,是一首表现美妙钟声、美丽黄昏的悠闲雅致的欧美歌曲。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出现两部轮唱肯定是个难点,于是我就进行了充分的预设,首先我先不让学生听录音里的范唱,因为录音里直接是轮唱这种演唱形式,而是选择直接由我来唱出歌曲,让学生对歌曲先有一定的了解,等学生已经能够完整流畅地演唱出全曲后,我挑选了几位唱的比较好的同学跟我合作,让他们在不受我影响的情况之下演唱出歌曲,而我就在这时加入轮唱,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演唱形式大概是怎么回事,紧接着在唱钟声旋律时选择第一句进行轮唱练习,通过前两步的感受与练习,其实轮唱已经有所生成,借此推出什么是轮唱这个概念,学生也就一目了然。最后,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之中再次巩固轮唱。

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作灵活预设,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研究教材,反复听这首曲子,发现歌曲所唱的中心就是两句话“美妙的钟声,美丽的黄昏”,于是我就进行了充分的预设,老师在黑板上画太阳和山,让学生听下面音乐来选择太阳升起来还是太阳下山,引出黄昏,结合多媒体课件进入一个美丽黄昏的情境,再练唱四句有关黄昏的旋律,刻意安排的,其实连起来就是钟声的旋律,放手让学生一唱一连,钟声便自然而成,极其形象。接着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现场录音,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歌声,为了再一次表现“美妙的钟声,美丽的黄昏”情景,我就让学生摸宝贝、猜宝贝、听宝贝,敲宝贝,并用宝贝来为歌曲伴奏,这宝贝其实是我精心安排的一个铜做的钟,是我找了很多地方才买到的,这宝贝一玩,这“美妙的钟声,美丽的黄昏”之情之景简直太棒了!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四、生成是预设的精彩

任何精彩的音乐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这正是音乐课的教学魅力所在。案例——一次课上,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唱一首歌曲《柳树姑娘》。学生说:“老师,我在幼儿园就学会了,我能背着唱出来。”老师愣了一下,说:“你会唱了,很不错,请坐下。我们继续学唱这首歌。” 评析:在这里,学生的“会唱”显然不在老师的预设之内,实际上给了老师当头一棒,“我都会了,你还教什么呀?”最初精心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巧妙的提问,又怎么办呢?教师一带而过,按准备好的教案继续组织教学,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其实,在这时,教师可以请这位学生甚至全体会唱这首歌的学生来演唱《柳树姑娘》,再从学生的演唱入手,在学生会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唱好歌曲,表达好情感,用自己独有的音乐方式表现歌曲等。

预设应给学生留以空间。知识与技能并重,智商与情商共举,接受与探索同襄,划一与个性齐显是备课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教师的预设性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备教师,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学生是课堂中最大的变数;教师的预设性备课,应当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有一个预想,根据预想来设计教学,这种以教材、学生为出发点的备课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有本质的区别;教师的预设性备课,应当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展开的音乐联想、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可能会遇到的音乐知识技能困难、可能会闪现的灵感等。

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被激发起“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的“错误”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 冒出的精彩火花时;当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当教师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时,都是意外生成资源利用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谢嘉幸.师生关系——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一[J].中国音乐

教育,2001.

[4]张利剑.捕捉瞬间“奇音”成就精彩课堂[J].中小学音乐教育,

合唱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一对好朋友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二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自然、轻松的状态、欢快活泼地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通过唱、玩、演体会分享与合作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在聆听和学唱歌曲过程中,感受歌曲中朋友之间的乐趣和之间的友谊。

重点:能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活泼、欢快)

难点:能清晰的吐字来唱好一字多音的旋律、倚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该阶段的学生小,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但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才接触时间短,不太理解。在教学方法上应贴近生活,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玩中学,理解内容。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导入

《找朋友》

问:1你们找到朋友了吗?

2你们和你的好朋友一起都干些什么?

学习新课

初听音乐,感受情绪

再次聆听

认识反复记号

学习歌曲中的节奏

学唱

解决难点

复唱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听一听,动一动

边听边动

感受欢乐

问题

交流

回答

了解朋友

新课

学习

掌握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

能完整的演唱了吗?

合唱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戏曲课堂 校本课程 具象 支架 方法

2008年2月,教育部发出了《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中,并在已修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然而,笔者以为,相对于第一国剧――京剧,地方戏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与传承的危机,很多地方戏曲艺术面临着“戏院门前车马少,场内座位空席多”的现实。地方戏曲是我国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是地方精神财富的象征,更有必要加强保护与传承。通过实践与打磨,笔者所在学校对地方课程中的戏曲教学提出了“具象・支架・方法”三种策略,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种对路的教学模型。“具象”侧重于文化的载体剖析,“支架”关注课堂教学架构,“方法”指向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本文试以《江南戏曲奇葩――越剧》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具象:戏曲文化的别样解读

具象是与抽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透过具体的形象承载体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其主旨。笔者以为,文化最终是需要各种具象化表现形式予以体现的。

板块一:感受越剧语言文化

(一)教师吟唱引起源

(二)学越剧语言,体会语言文化之独特

我合(ě)不拢笑口(kǜ)将喜讯(xìn)接;

数(sù)遍了指头(dǚ)把佳期(jì)待(dèi);

总算是(si)东园桃树(si)西园柳(lǚ);

今日(sè)移向一处(cì)栽(zēi)。

板块二:感受越剧表演文化

(一)搭配角色,了解行当之别

1.穿戴服饰,欣赏扮相之美(了解行头)。

2.配一配,用人物图片和行当进行搭配。

(二)学简单动作,体会动作之潇洒(四幅动作定格照)

(三)学唱“金玉良缘”,体会乐曲之优美(借助iPad进行指导)

板块三:感受越剧流派文化

(一)对比范唱,识别流派之别(对比徐派、尹派唱腔)

(二)欣赏剧照,初识流派之丰富

尾声:追溯源头,激发探究之心

(一)聆听“的笃班”时期的乐曲,感受乐曲之淳朴(随机出示笃鼓、尺板)

(二)小结,激发探究之心

戏曲文化是起源、发展、舞台、角色、流派等艺术文化的综合体。在《江南戏曲奇葩――越剧》的教学中,该向学生传递越剧哪些方面的文化,用什么样的方式易于学生接受这一文化?笔者进行了慎重的取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最终,将文化的传播分解为起源文化、表演文化、流派文化三大板块。对这三大板块的文化,是这样进行具象化处理的:在起源文化中,笔者以为越剧语言的学习及原始越剧的聆听是起源文化具象化的载体,因此,在这节课的第一板块和最后的板块中设计了这两个内容的学习,也实现了从起源开始又回归起源的设计思路;在表演文化中,将角色形象(行当、行头、动作)以及曲目学习作为具象表现,实现舞台形象的建构;在流派文化中,重点对徐派和尹派不同的唱腔特点进行了具象化,使学生体会到流派的含义。

文化不是靠语言表达的,也不需要灌输式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将地方戏曲课程中抽象的文化进行具象化处理,对于小学的课堂教学特别适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本堂课的演绎,将文化这一高深的虚幻概念拉到了学生能够轻松感知的范畴。

二、支架:教学设计的别样架构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中一种较为成熟的模式。其基本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在《江南戏曲奇葩――越剧》的设计中,让学生初步学会唱越剧,感受越剧的表演文化继而辨别流派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对于几乎没有接触过越剧的学生来说,这又是一个有难度系数的目标。为此,笔者将这个目标进行了分解设计,具体如下。

首先整堂课的视频资源的使用。从课前的初步感受调节气氛到课中少儿视频的兴趣激发到学唱的唱段都采用了同一曲目“金玉良缘”选段,学生在反复循环地聆听中对这个曲目有了初步的感受。

其次,笔者把感受越剧表演文化这一目标细化成了四个具体化的任务,进行分步处理,大致搭建了四个支架。

【案例1】

师:老师刚才唱的是哪种地方戏曲呀?

生:越剧。

师:是啊,越剧是咱们浙江的地方戏曲,你知道越剧是用什么方言演唱的?

生:嵊州方言。

师:为什么会用嵊州的方言演唱呢?

生:因为越剧最早起源地就在嵊州。

师:哦,原来这跟它的起源有关哪。越剧的语言学起来可有意思了,咱们同学也可以来学一学。你瞧,老师还给它标上了很特别的拼音,你来试着念一念。

在第一板块的学习越剧语言中,既是对越剧起源文化的一种深化,又是为减轻后面学唱难度搭建的第一个支架。

【案例2】

师:刚才视频中朱老师的徒儿表演的就是小生行当,她在里边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生:贾宝玉。

师:她的装扮有什么特点?

生:她穿着很高的鞋子。

师:朱老师把她穿的鞋子也带来了(展示),这个在戏曲中叫靴鞋。还有其他特点吗?

生:衣服也很特别,长长的。

师:你们瞧,这就是贾宝玉穿的衣服,谁来穿一穿。

……

将贾宝玉的服装进行穿戴,让学生感受到贾宝玉的小生形象,为学生构建所学唱段的角色文化意识,这是第二个支架。

【案例3】

师:在进行表演前,你们先跟着我的徒儿学几个专业动作。(四幅动作定格照)

对动作的分解学习,既达到让所有学生动起来的目的,也是为学唱更加传神搭建的第三个支架。

最后一个支架是穿着校服的少儿的教唱,既拉近了越剧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越剧不仅仅在舞台上那么遥远,它也在我们身边的小伙伴中流传,让学生心理上接受越剧。

三、方法:活动设计的别样聚焦

所有内容的确定,所有资源的选择,所有方法的使用,一定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考虑的。因此,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每一个文化点的传播都需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并且通过针对性的方法的使用,使活动达到最大的效能。

每一个板块的设计,每一处文化的传播,笔者都关注到了一种方法的指导。在课的伊始到结束的上下课行礼问好上,打破常规的问好方式,在一作揖一鞠躬间带领学生走进越剧的世界。

【案例4】

学越剧语言,体会语言文化之独特:

我合(ě)不拢笑口(kǜ)将喜讯(xìn)接;

数(sù)遍了指头(dǚ)把佳期(jì)待(dèi);

总算是(si)东园桃树(si)西园柳(lǚ);

今日(sè)移向一处(cì)栽(zēi)。

第一板块是对嵊州方言文化的感知,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嵊州方言乃至江浙方言独特之处,笔者给一些特殊读音的字标注拼音,学生在听、练、说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江浙方言中没有翘舌音等这些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运用拼音的方法是一个创新,从课堂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借助这一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初步学会了嵊州的方言,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案例5】

感受越剧表演文化

(一)搭配角色,了解行当之别

1.穿戴服饰,欣赏扮相之美(了解行头)。

2.配一配,用人物图片和行当进行搭配。

(二)学简单动作,体会动作之潇洒(四幅动作定格照)

(三)学唱“金玉良缘”,体会乐曲之优美(借助iPad进行指导)

第二板块感受越剧表演文化,笔者设想落实的点有这几个:了解行当、行头、动作、演唱,每一个点,都将方法渗透到活动中。在给行当搭配的环节中,借助简单提示语将人物图片与行当名称进行动手配一配的方法,对比京剧与越剧大花脸形象,一个粗犷一个秀气,体会到戏曲人物行当的装扮上南北文化的差异;识别行头采用的方法是穿穿、戴戴、挂挂;学习动作运用了四幅定格照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学习比较规范的小生动作,将贾宝玉这一小生形象直观地显现出来;学唱环节引进了微课,运用iPad这一工具实现小组内的学习。

【案例6】

师:大伙儿唱得这么开心,我忍不住还想再来唱一句,“林妹妹,今天是从古到今天上人间,是第一件称心满意的事啊――妹妹啊――”(尹派唱腔)我唱的这句跟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唱的那句后半段是唱的,这句都是念出来的。

生:好像这句比较低?

师:什么比较低?

生:就是前面很高的,这句好像从喉咙里唱出的。

师:哦,前面那句音高很高,而后面这句用上了气息,感觉声音很沉稳。音高上有不同。还有吗?

生:……

师:你发现节奏上有没有区别?

生:一个很快,一个很慢。

师:同学们,这就是越剧的流派,刚才我们唱的高昂一些的是徐派,是由徐玉兰老师创立的,醇厚柔和一些的呢是尹派,由尹桂芳老师创立。在越剧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的越剧人,她们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唱腔,创立了不同的流派。

在第三板块了解流派文化中,采用的是对比的方法,用同一唱段的不同唱法,让学生谈谈不同之处,引出这就是流派之别,不需要大段的概念解释,只要这样轻轻一拨,流派的概念就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象。

对于越剧传承的处理,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借助与学生同龄的教师的徒儿作为助教,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一种越剧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老艺术家、教师甚至同龄人都喜爱越剧传承越剧。

总之,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让学生在玩玩学学中,快乐地走进了越剧世界,传承了地方文化。

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地方戏曲进课堂”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有课程规划,即“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包含课时安排、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课程评价等要素。其次,要使课程更丰厚,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那么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的传承,还可以做什么?还需要丰富哪些课程内容?这些也需要做进一步思考。另外,就“具象、支架、方法”三条策略的具体操作而言,也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我们知道,地方课程中的文化,其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教学中如果像本课一样,对起源与发展的内容弱化处理是否符合地方课程的课程理念,也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Z] .2015-03-26.

[2]陈文兵.“戏剧进课堂”的教学实践模式建[J].当代戏剧,2009(5).

[3]高卫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具象化与概念化传播效果分析――以跨国公司的“问题”广告传播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