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工业设计与制造已经很难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工业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不少成就,但其中还有一些问题和难点等待解决。本文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概述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优化模具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一、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应当遵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要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从实验验证与演示参观变为基本技能的训练及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使得学生不仅掌握模具专业的基础内容,而且具有相应岗位要求的综合技能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结合模具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来看,学生的学习训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模具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内容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相结合的基础阶段;二是在固定的实训周内针对模具实践操作内容进行反复练习的中级阶段,这也是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部分;三是模具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高级阶段,此阶段要以模具专业综合技能练习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模具专业综合技能的应用能力。

二、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重点,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改革后的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则以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操作技能为重点,突出模具专业核心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强调的是专业技能教育以及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改革后的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如下:一是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训练。在每节基础理论课上都穿插课内实验与实践环节,教师通过演示与讲解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二是重视模具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培训。除了重视一般的模具专业技能训练外,学校还重视对其他技能进行培训。例如,重视培养模具相关数据信息查阅、收集、整理、归纳分类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写作能力。三是重视专业核心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具专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指模具CAD和CAM软件应用能力,其应用流程为:先在计算机上利用CAD软件进行三维造型的描绘,接着利用CAM软件进行数控编程和仿真设计,然后进行数控和电加工实训,最后是模具设计快速成型及实际操作成型。

三、优化模具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下面,从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对模具专业的兴趣及实际操作能力、加大对模具实验室的投入等方面,探讨优化模具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与措施。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教师在模具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与引导者,而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大多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教学水平至关重要。中职院校要对模具专业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与培训,模具专业基础知识与相应岗位现场操作要求相结合的培训内容,能使教师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以便教师更好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其次,培养学生对模具专业的兴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模具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比较枯燥,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对模具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享受自己设计与制造模具的成就感,同时还要让学生看到模具行业的光明前景。要加强学生对未来岗位要求的认识,让学生学会规划未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再次,加大对模具实验室的投入。学校应当加大对模具实验室的投入,重点引进模具岗位上正在应用的先进设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模具设备,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与讲解,而不是简单地依靠多媒体演示或是课本讲解。

四、结束语

社会对高技能模具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中职院校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模具专业课堂教学质量。要注重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对模具专业的兴趣及实际操作能力,并加大对模具实验室的投入,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模具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于保敏,贾耀曾,胡烨.就业导向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2]徐政坤,卢端敏,宋斌.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06).

[3]李军,赵寒,危淼.现代学徒制改革教学项目设计———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设置;工作过程

一、高职模具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表征

(一)合理的课程结构

从不同层次分析,课程结构:一是指不同层次、类型课程间的比例及纵横关系;二是每门课程内容结构。宏观层面,主要从课程形态结构、课程门类、课时比例来阐述宏观层面课程结构的合理性问题。1.课程形态结构。课程形态结构是指不同层次、类型课程间的纵横关系,包括课程的排列顺序、课程的类别。课程按照职业发展的逻辑规律进行合理组织,遵循再现、重组、迁移和应用这一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规律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建立在“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实践是理论的应用”这两种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结构模式已不适用于职业教育。具体说来,模具专业的课程不再是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理论再到技术实践的顺序展开,而是尽可能地与工作结构结合起来,采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结构为优化的选择。如果以专业课程、综合专业课程、学科课程为例,这几种类型课程排序如下:(1)在专业课程中,“应当先开设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包括见习、学徒实习、独立实践等几门课程,这几门课程应当从见习到独立实践逐步展开;”(2)“学科课程应当安排在最后开设,其功能在于扩大学生的经验范围,促进对技术实践过程的理解。”[1]2.课程门类的工作相关性。采用任务模式划分课程门类,将核心课程围绕工作过程知识设置课程门类,即开发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课程,如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领域的不同进行模块化,依据学习者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以产品、项目、案例、任务为主题确定教学课题。现以岗位“塑料模具设计”为简例,见表1.依据学习情境的难度及内容安排学时,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指导,学生进行理解和具体操作,以“学习情境”为主,加以理论知识的学习,如职业素养方面的知识及模具工艺方面的知识,以此掌握模具设计这一模块的知识,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可以进行不同数量学习领域模块和不同学习领域模块的学习,以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为目的,实现学习、工作就业有效对接。3.课程门类的缩减。课程门类设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学习精力和时间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注重专精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某一两个工作岗位来开设相关课程,以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使其掌握的知识、能力能够满足某岗位工作任务需求(如图1所示)。学生甲所学的课程是面向模具设计、模具钳工、模具管理、产品成型四个工作岗位的,学生乙是面向模具设计、产品成型两个工作岗位的,学生丙是面向模具钳工和模具管理两个工作岗位的,学生甲的就业选择面要比学生乙和学生丙大,但是由于学生乙和学生丙所学的专业口径要比学生甲小,因而他们在相应职业能力的精深程度上要高于学生甲。在就业市场,虽然学生甲就业选择面大,但他在每个可能就业的工作岗位都会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学生乙和学生丙,从而使得其机会实际为零。因此,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不同学生的能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某一两个工作岗位来开设相关课程。4.课程门类的整合性。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岗位职业能力整合课程,把相似、相关的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例如把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和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整合为“机械技术”一门课程;将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模具钳工、模具特种加工、CAD/CAM技术应用、模具材料与表面处理等课程整合为“模具加工技术”一门课程等等。5.课程学时分配。不同类型课程的所占课时比重均衡,进行合理有效的课时分配。例如,保证一定的选修课时数与合理的实践课时比例,遵循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多样化成才,让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微观层面,每门课程内容结构遵循工作逻辑为中心,按照职业活动逻辑顺序,即以系统化工作过程为构架来组织课程结构。如以特种加工中火花机床加工模具工件为例,由收集信息、工艺分析制定加工工艺准备起动机床放置好模具上模,装夹电极输入相关数据到启动机床测评模具工件结束(或再加工)。

(二)合理的课程内容

1.按照职业逻辑组织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将工作任务转化为任务引领的课程,按照工作任务组织课程,摆脱学科体系知识本身的逻辑组织,按照围绕工作过程组织知识的过程观来构建课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以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开发为例,先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接着对其进行“通用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即经教学整合形成)的“学习领域”,再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不同工作任务,通过多个不同工作任务的训练,把该学习领域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进去[2]。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学习情境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发展模具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如图2所示)。2.课程内容多元化。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按照培养人才的规格,处理好模具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养之间的关系,硬技能与软技能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趋于多元化,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或技能训练方面,注重职业素养(自我控制与管理、人际交流、团队协作和沟通、团队组织管理、工作责任心与职业道德、环保等社会责任心、安全与自我保护、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动手能力、知识素养、职业素养,有利于模具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企业精益生产方式对员工提出的素质要求[3]。3.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课程是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内容不可能来自课程本身,而只能来自外部世界”[4]。课程设置也必须与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相符合[5]。通过对模具企业调研,多方参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克服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缺乏实用性的问题,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及课程内容反映当前模具行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认为“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生命”。并深刻阐明了“离开社会无教育”,办“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道理[6]。职业教育离不开社会界,只有在与社会企业很好沟通的基础上,才能有可持续性的蓬勃发展。

二、高职模具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模式的不合理。高职院校模具专业采用知识本位的“三段式”课程结构者居多,有些采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结构,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在实践领域的有效存在少之又少。“三段式”课程结构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结构是对三段式课程结构的优化,但其课程结构的实质是一致的。这两种课程结构存在着两种分离,一是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分离,学习内容没有与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联系起来;二是技术课与文化课分离,文化与专业课自成体系[7]。这两种分离使得各类课程搭配不合理、不能相互支撑,同时也意味着理论与实践处于二元分离状态,使理论知识未能在实践中及时得到融会贯通,也未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学生最终不能学以致用。2.课程门类偏多。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理论课程(大学英语、政治、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模具钳工、CAD/CAM技术应用等)、实践课程(模具钳工实训、模具测绘与拆装实训、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专业工种实训与考级、毕业设计等)。对于高职教育该专业学生来说,在2~3年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多门的课程学习,会造成学生学制时间压迫感明显,课程压力大,不利于学生掌握精湛的技能,形成良好的素养。

(二)重理论轻实践

对于模具专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失衡;二是课程内容不是按照工作任务逻辑组织而是按照学科知识逻辑组织,多是原理性和基础性的理论知识。”“由于传统职业教育观念没有充分实现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理论深厚的思想基础,仍影响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领域。”[8]课程安排以学科为导向,课程内容缺乏实际工作案例支撑,实践课时不足,实训流于形式,重视学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动手实践的培养。而模具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综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过分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而评价职业教育的好坏,学生的职业动手能力是评价其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职业动手能力不足难以将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就会导致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冷遇。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单一。课程内容重点集中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或者技能训练上,忽略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单纯理论知识课程或者技能训练课程过多、课时过长,违背了职业发展的逻辑规律,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关键能力的发展。在精益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下,劳动方式为动手、动脑结合,劳动组织形式以工作团队或小组为主要的形式,这样技术工人既要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又要具有创造性解决任务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综合能力[9],因此,目前模具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单一的现状是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2.缺乏企业参与。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院校不在少数,每年也为社会培养大批模具技术人才,但在质量上却没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在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单方面的行为,没有充分与企业沟通、合作,没有按企业的意愿培养学生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开设相应的课程,没有充分调研企业相关岗位的能力需求,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同步,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尤其在这个产品开发周期短,产品更新换代快的时代,由于未能及时吸取该行业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使得模具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没有反应当前模具行业新发展知识,内容脱离了现今迅速发展的客观实际,例如,采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进行模具设计、加工制造已经成为现代模具生产的主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设计与制造,培养实践技能,并发展职业能力。

三、合理设置高职模具专业课程的路径

(一)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两大特点,要求职业院校学生要以就业为直接目的,职业教育办学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10],课程设置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内容要与模具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与职业岗位(群)挂钩,即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要求模具专业教师在对模具企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就业的职业(群)或岗位(群),再通过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对模具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出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出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配置为学习领域课程。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地、积极主动地与模具行业企业进行沟通,了解所需人才类型及人才知识结构、能力需求、职业素养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市场需求落实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中[11]。

(二)基于学情分析

模具专业课程设置仅从模具行业、企业需求,个体就业角度考虑,会导致个体陷入某种狭隘的发展轨道,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8],因此,合理的课程设置也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符合职业发展的逻辑规律,开设合理的课程门类,对工作过程知识进行教学处理,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能力条件下能够掌握,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开发学习领域、项目、任务引领等课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学习[12],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三)有效的课程支持系统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 团队 建设 构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与社会的发展有较大差距,已经不适应高职教学目标要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淡化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师教师所占比例较低,教学团队建设重视不够。就教学而言,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单靠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职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工学结合,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那么,教学团队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要依据专业内涵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现有教师结构现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动手能力,加强双师教师培养,结合企业实际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适应学校教学教改的需要,适应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学生群体需求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革新,需要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自己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才能适应专业建设的发展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团队内部的交流、整合以及共同完成教学工作,相互取长补短,技能技巧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培养,相互之间更加信任,气氛更加活跃,合作意识更强,教学团队整体实力得到加强,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企业化办学、开放式育人”的办学理念和“二三三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校企合作全程共育人才“3×1”培养模式为指引,结合模具制造行业发展需要,新技术、新设备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以培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为纽带,建设一支互信型、双师型、创新型、学习型、专兼职型、服务型的专业教学团队,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彰显高职院校的三大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共同目标

依据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模具设计与制造教研室全体一起确定了共同目标。长远目标是按照省级特色专业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在5到10年内完善专业建设,彰显省级特色专业的魅力,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中期目标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升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影响;短期目标是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构想

(一)互信型团队。信任是合作的开始,一个不能相互信任的团队,是一支没有凝聚力的团队,也是一支没有战斗力的团队。创建互信型团队,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能满足团队成员渴望公平的心理需求,起到公平的激励作用。第二合理分工。所谓合理分工就是将团队任务进行合理分解,让团队成员以满腔热情去完成特定任务。第三有效沟通。沟通是团队精神的精合剂,有效的沟通能及时消除人们之间的分岐和误会,促进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

(二)创新型团队。在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在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教改等方面大胆创新、敢作敢为,推进省级特色专业建设。

(三)学习型团队。倡导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努力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广泛参与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定期撰写学习心得,相互交流、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四)双师型团队。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校企培训为切入点,从模具设计、制造两个方面出发,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的专业团队,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五)专兼职型团队。在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引入行业、企业的专家、技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指导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开发教材,革新教学教法,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企业生产标准为标准,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与企业生产实际实现无缝对接。

(六)服务型团队。与校企共同培育学生,实施基于生产性实践环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师生的加工能力,为企业提供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咨询的一体化服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总之,教学团队建设,应以专业建设目标为指引,结合行业、企业,以及新技术、新设备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开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拓展团队成员构成,增强教学团队整体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辉,季诚钧.大学教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73.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环 专业建设 实训基地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38-02

模具专业脱胎于本科院校的锻造冲压工艺及设备专业(即现在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又在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了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当然,也有部分院校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就目前而言,全国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设置了该专业。但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即不是本科专业的浓缩,更不同于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形成一个独立的受社会欢迎的专业是由其特点及专业体系而决定的。就模具成形的材料对象而言,该专业既要求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成形方法(如:冷挤压成形、冲压成形、压铸成型等),又要求学生掌握非金属材料的成型方法(塑料的成型方法);就制造工艺而言,既要求学生掌握一般机械零件的加工,又要求学生掌握模具零件的加工(包括各种特种加工方法)和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就应用软件而言,即要求学生掌握通用机械绘图软件(如AUTOCAD等),又要求学生掌握专用的模具设计软件(如冲压模设计软件、塑料模设计软件等),Pre及UG软件课程的开设也越来越普遍。因此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成为其特点。模具专业的课程模块及实践教学体系应围绕这个特点而进行。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训练的重要载体,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1]。

1 模具专业的毕业生需求状况分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总理在2014年2月26号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2]。这为职业教育各专业(当然也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顺利实现校外实训基地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也为高职生就业指明了方向。由于塑料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计算机工业的迅猛发展,由于早已确立的中国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模具工业可谓遍地开花,如长三角的苏州地区、浙江的黄岩地区,甚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机械、电子工业无不与模具成型与制造有关。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在高职工科专业里每年就业率名列前茅。模具专业即属于机械制造行业又属于材料成型工业,即应用于重工业又应用于轻工业。因此,模具专业的毕业生适用范围比较宽泛,用户需求量非常大。要培养受市场欢迎的模具专业复合型人才,在模具专业培养体系中建立必要且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建立多的已有十几年,各院校都程度不同的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和差,实训基地利用率的高和低,决定了高职生的市场受欢迎程度。

2 实训室建设的目的及要求

最早建立的高职模具专业几乎没有什么实训基地(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几乎仅有教室、教师、学生。教学质量可想而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市场需求;企业型实训基地的建立,拓宽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内容、方式及课程建设上能够及时地作出修正和完善,客观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3]。校外实训基地要求学生同企业职工一样完全顶岗实习。由于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运行的实际需要,对实训课程的老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模具专业实训室建设有两大目的:其一是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其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工程意识。由于模具专业的特点,各院校根据自己的条件,都于校内建立了自己的模具专业实训室。实训包括校内实训及校外实训;校内实训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产物,某种意义上讲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是为提高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及切实掌握专业能力而设置的;校外实训是一个大综合,是为学生迅速适应就业岗位即胜岗而设置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因此,要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即要建立自己的校内工程环境又要建立自己的校外工程环境。改革实训内容与结构,形成具有机电类专业特色的系列项目,拓宽实训基地功能,开发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发展目标用户。根据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积极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面向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及企业政府开发培训,技术服务项目,提高实训基地的开发共享程度,使之成为教学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3 高职学生的现状及特点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体,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4]”是适应高职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就目前而言,多数高职生来源于普招里的第三批或第四批。这批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生占大多数。入学时对工厂、工程的认识几乎是零。和同期考上本科的学生比,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对自己的要求较低。但他们的智商并不比本科生差,他们的感性认识强。习惯于理解看得见的东西(实物或实物模型),对于理论的抽象的东西理解力较差。这就是为什么高职院校更应把校内工程环境建设及校外工程环境建设放在首位的重要原因。

4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实训基地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个方面,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项目即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实训基地各种资源的结合,谁成功的开发出更多适用的实训项目,也就意味着谁拥有更多的相关资源。

4.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教育部2007年16号文件有个基本精神那就是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总学时的50%以上,这个多年的教改成果是有其独特意义的。并把办学条件的优劣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基本方针。把办学特色作为申报示范院校的基本要求。特色者,别人无而我有,别人有而我优之。就理论课程体系而言,全国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差不多。而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及应用软件使用上下工夫。就该文研究者所见广东地区的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起点比较晚,基本上无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无专业课实验开设(比如广东工贸、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仅有校内实训是不够的。但是软件课程开设的比较多。该文研究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而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做为实训之一部分。因此,模具专业实训室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当条件不允许时,在保证师资的前提下,能进行所有课程的教学,强化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些都属于验证性实践教学环节。几乎所有初办模具专业的院校仅限于此种状况。第二步,当条件允许时,校内实训应包括以下方面。

4.1.1 金工实习

包括冷切削加工的车床、铣床、刨床、钻床、磨床和钳工操作以及热加工的铸、锻、焊工艺。

4.1.2 模具拆装及其他机械零件拆装实训室

包括冲压、注射、压铸、典型模具、机床变速箱、主轴箱、减速器、测量工具、拆装工作台等。对学生的要求是弄清拆装件的结构,熟练使用拆装工具及测量工具,绘制零件草图。

4.1.3 模具制造实训室建设

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要求学生完成数控编程及机床操作。

4.1.4 模具成形实训室建设

包括注塑机若干台、曲柄压力机若干台、通用液压机一台、本实训室可完成如下实训内容。第一使学生掌握各成形设备的原理、结构、基本操作方法,第二使学生在成形设备上完成装模、试模、成形加工等操作,第三使学生熟练掌握成型设备参数调试方法。)

4.1.5 CAD/CAM/CAE实训室建设

包括具有较高配置的计算机及应用软件Pre、UG等,通过上机操作,提高学生进行成型工艺分析及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能力。

4.1.6 激光快速成型实训室

包括激光快速成型机一台,高配置工作站,树脂材料若干。本实训室相对超前,要求学生掌握设备的原理、结构、操作,了解快速制模方法及产品快速成型方法。

以上校内实训室仅提出了实训室的基本设备配置和基本应用及功能,校内实训基地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未做阐述。

4.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本实训基地也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即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只能看和记,而不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去,具有参观性质。第二步,建立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机制,学生不再是看客,而是学徒甚至是编外职工,一般在工厂实习3~6个月,学生应带着课题下到工厂车间。课题可以有学校教师提出,也可以来源于工厂的真实项目。学生应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完成模具设计(包括模具装配图及主要零件图),模具主要零件的工艺制定以及上机床加工,参与模具装配全过程;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还应完成对成型材料的认识和分析,对成型工艺过程的分析和控制,参与模具安装调试的全过程。由于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完成毕业设计,所以和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相比具有更真实的意义。学生在工厂还应该了解工厂的安全事项、工厂的管理及运作机制,这样学生就业即胜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校内实训基地要根据办学条件逐步实现,而不是一下子全部同时建成。如能全部完成以上实训室建设,对于提高模具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将产生重要影响。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5 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优质实训资源不足。由于各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规模等方面的不同,另外也由于各院校隶属关系的不同,导致各院校的模具实训基地建设参差不齐。一般初创的模具专业实训条件相对较差,部级示范模具专业实训条件就比较完善。由于评估及晋级的需要,更由于市场的硬性要求,各院校模具实训基地建设变得越来越好。否则,可能被市场所淘汰。由于东西方办学理念的不同(我国往往先上专业再改善条件),也由于高职教育大众化(扩招)的原因,确实发现一些院校模具专业无论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几乎都是空白,即使有部分实训基地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如不改善,必然被市场所淘汰,需要大力加强。其二,实训资源利用率不高。充分发挥现有实训资源的利用率,把实训中心真正变成教学实践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以及社会服务中心。但现状是,实训基地可能设备齐全,就是没有什么实训项目或开发的项目很少。比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的成型实训室,由于模具数量及质量问题,几乎没有开发出什么实训项目,两台注塑机及两台冲床几乎闲置。估计全国此类情况不少。

6 结语

实训基地建设的优缺是检验一个高职工科专业能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关键要素。笔者从事模具专业教学二十多年,深知实训基地建设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该文从模具专业的特点、高职生的现状、等几方面出发得出了模具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较为全面的方案。该方案是符合模具专业培养目标的。该方案如能全面实现并充分开发,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提升专业基础能力建设;支撑模具专业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的能力和水平;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必将得到社会及市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戴勇,周桂瑾,陈玉平.高职实训基地关键资源地(KR-POOL)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22-26.

[2] 罗海林.强化产教融合机制建设 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J].中国培训,2015(6):38-43.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体系;构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内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任务,因此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员工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也要具备良好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这也为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实践性较强,更是要求学校转变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

在该专业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应用能力的提高;其次是实践教学体系符合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第四是增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具体来说实践性教学体系可谓是专门针对模具设计这类动手性较强的专业设计的。在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的理论知识大于实践知识,经常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而且不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参与到整套模具从产品分析到设计、制造和调试的整个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知识应用水平的提升,最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其次我国教育部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一要求明确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方向。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充分的了解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每一个缓解,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三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对于企业生产中流行的各种技术、工艺都能够更好的接受,进而将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个人对相关制造工艺的学习,实现了教学相长。

第四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需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P系和长效产学研机制,相关企业成为学生毕业实现和教学实践的基地。面对企业人才要求,在现实岗位上进行实践,能够更好的掌握生产制造工艺,企业可以根据学生表现选择人才,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前文的论述中,主要对实践教学体系对该专业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可见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更好的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了企业和人才的双向选择,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本节主要针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对策。

1.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针对传统专业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实践不足的问他,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首先要增加实践教学课、专业实训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实践。并将教学内容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放到实习、实验等实训课程中完成教学工作。例如针对专业基础课时和选修课程可以适当的缩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基础课程教学效率。而针对实践课题,则需要增加一部分课时,充分的让学生动手操作。

2.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在技术爆炸的今天,各项生产技术日新月异,模具设计与制造业也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被及时的应用到模具制造中。如果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就会面临着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就需要根据市场和技术发展不断的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实践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提高学生毕业就业能力。

3.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在中职校园建设中,许多地方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很难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有的学校只能针对模具制造等引进几个加工机械,成立一个校办企业等,但是非全面性的业务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引入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与校外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在教学实训课中,将学生安排到企业实际岗位进行观摩实践,亲历选材、设计和生产装配的每一过程。在校企合作中,即为企业培养了岗位适合的人才,又提高了学生具体岗位的实践能力。

4.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是做好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此,加大了投入力度,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落实,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和模具人才,就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近年来通过培训、引进、聘用等方式,基本建成了一支适应形势发展和专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小结

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不是简单的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而是需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尤其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这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必须在教学中切实做好实践教学工作,过校企合作,进行对口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进而全面的提升实践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史朝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探索[J].模具制造,2014.1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