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央银行学论文

中央银行学论文

中央银行学论文

中央银行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央银行资产 经济规模 脉冲响应函数 协整检验

一、引言

中央银行是我国金融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肩负国家金融稳定的重要责任,次债危机爆发以来,各国中央银行均采取了大规模的救市活动,我国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有力的支持了我国经济快速复苏。从财务报表角度分析,中央银行的宏观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可以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得以充分体现,其中资产项目反映了中央银行资金的运用,主要包括国外资产、政府债权、公司债权等方面,中央银行总资产规模反映了一国货币运用现状,现代货币论理论认为,货币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适当的货币供应量是一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对利率、货币供应量等中间目标的调节从而对一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实现最终目标,由于各国经济实体的传导机制不同,中央银行资金运用过程中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对中央银行资产规模与经济发展间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准确把握央行金融政策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政策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货币当局资产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展起来的以凯恩斯为代表的货币经济理论,凯恩斯理论反对古典经济学家将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作为两个完全相互独立的存在体,相反凯恩斯理论认为,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利率将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联系起来,即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国民收入关系模型,即IS-LM模型,认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会引起LM曲线的移动,通过利率的作用使得宏观经济在一个新水平上达到均衡。弗里德曼(1963)通过对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经济产出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在短期内会对经济总产出产生扰动影响。韦伯等(1995)通过利用近3300个样本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总产出增长率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在长期范围内,货币供应量变化与国民经济产出增长率间并没有明显的关系。

我国学者也对货币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过系列研究,隋鹤(2007)通过建立货币理论模型,分析结果认为货币供给与国民收入之间存在正比关系。马树才等(2009)以我国2000-2008年月度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对国民经济产出影响十分显著,但长期范围来看,货币政策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货币当局应加强短期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杜朝运等(2009)运用投资乘数相关理论推倒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国民收入关系曲线,认为货币供应对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应以货币供给过剩为必要条件,并据此提出央行应根据经济运行与货币供给关系所处的运行阶段不同制定出有差异的货币政策。黄瑞玲等(2009)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深入考察得出广义货币供应量与我国经济增长率间具有大体一致的波动关系,我国阶段性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有效的。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货币供应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以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解读。从央行资产整体来源看,货币发行规模只占总资产来源的一部分,仅以货币供应规模为变量分析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难以全面真实反映中央银行宏观政策对经济产生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财务报表角度分析央行资产总规模与宏观经济间的发展关系,揭示央行整体宏观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模型简介与样本选择

本文运用VAR脉冲响应分析模型对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规模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VAR模型是数理统计模型的一种,最早由西门斯(Sims)1980年引入用于经济学分析。脉冲响应分析是对VAR基础模型的发展,是通过时间序列分析随机扰动项受到冲击后如何在系统中进行传播从而对各变量产生冲击影响。基本模型如下:

yt=a1yt-1+a2yt-2+b1xt-1+b2xt-2+ε1t①

xt=c1xt-1+c2xt-2+d1yt-1+d2yt-2+ε2t②

现假设系统在t=0时刻有y-1=y-2=x-1=x-2=0,现考察y对x变化产生的响应函数,给ε20=1,ε10=0,以后各期随机扰动项取值均为零。在第0时期则有x0=1,y0=0将上述结果代入①②式则有x1=c1,y1=b1在1时期 以此类推根据所取样本区间一直计算下去,算出yt即为变量y对x变化冲击所产生的响应函数。运用VAR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随机扰动项下列特征必须对任意取值t或t≠k均成立:

E(εit)=0;var(εt)=E(εt,εt′);E(εit,εik)=0

因此在进行VAR脉冲响应分析前,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从而影响实证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对单个样本变量序列进行稳定性检验,并在水平值向量序列不平稳的前提下对向量序列之间进行协整关系检验。本文分别运用ADF检验与JJ检验对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规模序列与经济发展规模序列进行了相关检验。

本文在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与分析科学性的基础上,选取1999-2009共计11年的数据为样本,综合分析央行资产规模与经济规模间的关系,其中经济规模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指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首先对1999-2009年间的央行资产规模向量序列和国内生产总值向量序列分别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判断各向量序列是否稳定,在检验过程中根据SIC准则选取滞后期为2期。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详见表1。

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规模与GDP规模原序列均不平稳,但在10%置信水平下,可以认定两个变量的二阶向量序列均为平稳序列,说明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规模与GDP规模为同阶平稳序列,因此在做VAR脉冲分析前,还需要对两个向量序列间的关系作协整分析,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本文运用JJ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之间关系分别进行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判断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而为VAR脉冲响应分析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提供支撑。在协整检验过程中,本文根据Schwarz准则确定滞后期数为1,协整检验结果详见表2。

从协整检验结果分析可知,在假设不存在协整方程前提下,取5%为置信水平,特征根迹检验与最大特征值检验的检验值均大于临界值,两种检验结果均可拒绝不存在协整方程的原假设,即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规模与我国经济整体规模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中央银行资产规模变动是执行一系列宏观金融政策的结果,说明一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的一系列宏观金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长期稳定的影响。

协整分析结果同时表明,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满足VAR脉冲响应分析条件,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央银行资产规模变动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本文运用Eviews5.0软件建立VAR(2)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规模对中央银行资产规模由于受到宏观政策作用发生变动而产生的响应函数。实际操作过程中,脉冲响应分析结果选择以图形方式输出,详见图1。图中横轴表示中央银行资产规模变动对经济规模产生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我国整体经济规模变量。

由VAR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可知,当中央银行执行宏观金融政策导致总资产规模发生变动时,会给实体国民经济产生一定时期同向的冲击,这种冲击效果在第二期达到峰值,随后逐步趋于平缓,说明我国中央银行宏观金融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对经济发展产生有效冲击,但整体来看,冲击期间较短,一定时期的宏观金融政策难以对经济产生长远冲击,这与我国当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相一致。

五、结论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决策中心,通过制定一系列金融政策对一国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各国经济体制以及政策传导渠道存在差异,使得各国中央银行宏观政策的执行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本文试图运用VAR脉冲响应模型分析我国中央银行宏观金融政策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为了科学量化中央银行各项金融政策效果,文章从中央银行财务报表角度分析,考虑到各种宏观金融政策结果可以通过央行总资产规模指标进行综合反映,本文进一步研究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规模与我国经济发展规模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规模与经济总量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当中央银行执行各类宏观金融政策导致总资产规模发生变动时,会对我国整体国民经济产生同向的冲击。这种冲击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且冲击效果在短期内较为明显,宏观金融政策对经济的长期影响效果有限,说明我国中央银行当前金融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分析结果与我国宏观经济现实情况相吻合。

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高速发展的实体经济受到严峻的考验,中国人民银行接受中央政府委托,果断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政策措施,有力刺激了我国经济的率先回暖,当前我国经济正朝着预计目标发展。前文分析可知中央银行宏观金融政策会对国民经济产生短期明显的同向冲击,一方面这与我国当前实行一系列金融与经济政策带来社会经济在危机中软着陆的现状相符;另一方面考虑上述短期冲击效果,在我国经济全面复苏迹象尚不明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作为金融政策的制定者,应谨慎考虑各种新政策的推出可能对经济体系产生的冲击,短期内应保持政策的一贯性与连续性,避免由于政策的退出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Friedman M,Schwartz A.Money and business cycl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3,45:32-64

[2]McCandless G,E Weber.Some Monetary Facts[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1995,3:2-11

[3]隋鹤.中国的货币供给理论及其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3:114-116

[4]马树才,贾凯威.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治理与国民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4:128-131

[5]杜朝运,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运行弱相关的理性思考[J].上海金融,2009,11:39-43

[6]黄瑞玲,李子联.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6:43-48

[7]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49-297

[8]戴建军.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8:52-72

[9]闫力,刘克宫,张次兰.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9,12:59-71

中央银行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注资;再贷款;产权;中央银行独立性

中国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6―003―07

一、引言

近年来因为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对各国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各国中央银行都明确把金融稳定作为重要的职责。随着2003年中国银监会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被分离出去,同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两大职能就是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

中央银行化解金融系统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有紧急流动性贷款、存款保险制度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常通过贴现窗口或公开市场操作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我国则主要通过间接注资和直接再贷款来实现,比如: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汇金公司)从2003年底开始用外汇储备,向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银河证券、中金公司等重点金融机构注入大量资本金,成为其惟一或主要股东;1997年以来,在清理整顿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基金会等过程中,为解决被撤销的金融机构支付个人合法债务和外债的资金缺口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共提供了1411亿元的再贷款;截至2004年6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向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提供总计5739亿元的再贷款,并向各对应国有银行发行了10年期金融债券8200亿元等。通过注资和再贷款的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支持,中央银行成为微观金融机构事实上的股东和债权人,并且要保证投入资金的收益性,这样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形成事实上的产权关系,使中央银行受制于金融机构的微观利益,可能隐含着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冲击。本文从产权角度出发,借鉴并修改了陆磊的微观行为模型,通过对中央银行和微观金融机构最优决策的分析,得出了中央银行独立性受到影响的结论。

二、文献评述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多数是基于解决动态非一致性理论和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解释的通胀偏差(inflation bias)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探讨把货币政策赋予一个独立的中央银行的问题,代表性的理论有“保守的中央银行家”理论和“委托一”理论,它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一个独立的中央银行在消除通胀偏差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是从解决通货膨胀偏差的角度来研究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文献,这些文献把政府、金融利益集团和公众看作是各自利益最大化者,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其中的金融利益集团理论比较有代表性,其主要观点是中央银行独立性是内生决定的。他认为经济政策是各利益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斗争、博弈的结果,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的货币政策也会受到金融利益集团游说的影响。由于金融部门与中央银行有着频繁的人事和业务往来,金融部门游说中央银行相对于游说庞大的政府官僚系统更为方便等原因,金融部门和中央银行容易结成联盟。而金融部门通常高度厌恶通货膨胀,这样中央银行就会独立于政府执行货币政策来保持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独立性得以实现。

目前对中央银行独立性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还有一个特点,即多数研究局限于在宏观层面上论述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一些特征和作用,却很少考虑中央银行相对于微观金融机构的独立性。虽然Posen从金融利益集团角度考虑了中央银行独立性,但是他所指的中央银行独立性仍然是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在中国当前的金融稳定政策框架下,考虑中央银行相对于微观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可能更有意义。本文所指的中央银行独立性是侧重于中央银行相对于微观金融机构的独立性。

虽然近年来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被赋予了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但是经济学家在中央银行的双重目标是否相容上的观点并不一致,有人认为二者是相容的,也有人认为二者是矛盾的,还有人认为二者短期冲突,但是长期是一致的,详细讨论可见王自立的研究。另外,现有的文献主要讨论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很少涉及金融稳定对货币稳定的影响,从而也很少涉及金融稳定政策对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从微观主体行为角度讨论金融稳定政策对中央银行相对于微观金融机构独立性的影响的文献则更少。陆磊从中国实际出发,构建了中央银行一金融机构一居民部门的非均衡博弈模型,认为中央银行出于对支付体系稳定性的考虑,在与金融机构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均因此而丧失独立性,这样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就从货币政策中的不独立于行政当局转化为不独立于金融机构。但是他只是从信息约束角度进行论证,考虑到人民银行被赋予保证其投资收益的职责,中央银行与微观金融机构之间就产生了事实上的产权关系,本文从这种产权关系角度考察中央银行相对于微观金融机构的独立性是怎样受到影响的。

三、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一)基本假设

1.中央银行的目标函数设定

为模型分析之便,本文中的金融稳定特指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问题,而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政策也专指通过注资和再贷款的方式发行基础货币对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支持。

(三)模型分析

命题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受制于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相对于微观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证明:若中央银行的决策模型无解,说明中央银行若兼顾多重目标,则各目标中的变量设置可能使中央银行没有最优决策。

若中央银行的决策模型有解,则由方程(4)解出的m’取决于多个变量,其中包括金融机构的变量:R(・)、C(・)、mi、ldIS和pi等,统一记为Fi,即m*=m*(Fi,・),代入方程(3)后解出的m*也是Fi的函数,即m*=m*(Fi,・)。这样最优的货币政策基础货币投放量m*受制于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相对于微观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受到了影响。

推论1:中央银行兼顾多重目标时,对主要目标和金融机构赢利性和再贷款可偿还性的关注的评价(即权重γ的大小)、注资行为中对被注资机构的持股比例(θ)和再贷款的折算系数(δ)都影响中央银行的最优决策。

证明:同上,m*和m*同样依赖于γθ和δ,但γθ和δ对最优决策的影响不能确定,取决于金融

机构的其他参数设置。

推论2:为维护金融稳定而投入基础货币(采用注资和再贷款的方式)会产生金融机构管理者的道德风险,而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又进一步加剧金融稳定性基础货币的投放压力(即产生新的注资和再贷款的压力)。这既是金融稳定职能的非独立,又是货币政策的非独立。

证明:为维护金融稳定而投入基础货币会产生金融机构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已被论述和证明过多次(Roger,2002;周小川,2004等),这里不再证明。下面证明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会进一步加剧金融稳定性基础货币的投放压力。会上升,即最优的金融稳定性基础货币投放数量上升,金融稳定性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进一步加剧。这是金融稳定职能的非独立,并且通过命题1所描述的机制,又导致了货币政策的非独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一国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崩溃。

命题2:微观金融机构有隐藏信息和游说央行的激励。在中央银行金融稳定政策安排下,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微观金融机构预期到中央银行对支付体系波动性的关注,存在隐藏真实流动性状况和游说央行的激励,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流动性支持。

证明:由(6)式得ldIS0,即金融机构倾向于低报自身的流动性,以尽可能多地获取流动性支持。

四、经验证据

(一)金融稳定性基础货币投入的宏观影响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被动地通过注资和再贷款等方式投入大量的基础货币用于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必然会通过货币创造机制形成实体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由此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陆磊对1999年以来金融稳定性基础货币投入做了不完全统计,从其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银行累计金融稳定性基础货币投放存量至少1.6万亿元,并且主要通过再贷款和注资方式实现。他还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得出这1.6万亿元金融稳定性基础货币投入存量占2004年末基础货币存量余额的30%,如果剔除这30%的基础货币投放,通货膨胀率会显著下降,中国经济的负利率深度将大幅度降低,通胀税也将显著下降。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受到损害

人民银行的金融稳定性货币发行大都是被动的,这本身已经造成了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损害。从微观方面来看,汇金公司为使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达到上市的要求而对其注入225亿美元资本金,这就是说,根据两行当时的资本结构和经营状况还需要225亿美元才能达到要求,从而使基础货币投放增加225亿美元,对于中央银行提供的再贷款的数额同样是由接受再贷款的金融机构当时的情况决定的。这说明金融机构的变量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中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也就是损害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而这正是命题1所蕴涵的结果。

自从汇金公司对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后,又注资了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银河证券、中金公司、进出口银行等。据报道,光大银行已暂停增资扩股工作,转而寻求国家注资,希望从汇金公司获得100亿元人民币,国家开发银行也向中央提出希望得到汇金公司200亿美元的注资。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即将全面启动,有消息称汇金公司可能会对其注入巨额资金。可见,正如推论2所得到的结论,注资和再贷款的金融稳定政策使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努力经营的激励而等待央行的支持,这样进一步加剧了金融稳定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

(三)金融机构隐藏信息和游说央行的激励

从汇金公司的注资趋势就可以很明显看出金融机构存在的隐藏信息和游说央行的激励。特别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货币政策委员会(MPC)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定的影响力。国外MPC成员的构成大多是由中央银行人员和一些独立的学者组成,通过MPC这一制度安排可以保证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重要条件――透明度和责任性(Hallett,2004;Mboweni,2000)。而《条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成员组成中必须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长二人,这些金融机构的管理者进入MPC,为金融机构为了各自利益游说央行大开方便之门,使中央银行相对于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受到严重损害。

(4)加强信息获得机制,审慎判断金融稳定信息。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金融稳定支出无法准确测度的根本制约因素之一,为此中央银行应加强信息获得机制。在完善中央银行信息采集、整理、分析机制的同时,加强与各监管部门的信息协调和共享机制。审慎判断金融系统中的金融稳定信息,正确区分金融系统风险和个别金融机构风险,为金融稳定政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第三,减轻中央银行的“财政化”任务和承担的改革成本。如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注资(再资本化)应由财政承担的职责和改革带来的再贷款等成本不应再由人民银行承担,任何改革措施的实施都不能以损害中央银行独立性为代价。

中央银行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普遍认同和共享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我国中央银行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央银行文化及文化模式,很难发挥出文化应有的感染、教育、导向和激励作用。本论文在经过长期思考和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国内研究与国际比较相结合等方法,对创建我国中央银行文化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中央银行 文化建设 模式

一、文化的功能

文化对个体、群体和社会等不同层面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就个体而言,文化具有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就群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作用;就整个社会而言,文化具有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

二、我国中央银行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思想不到位,缺乏动力。在中央银行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领导和干部职工没有真正理解行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片面地把中央银行文化理解为只是搞文艺、体育活动、“职工之家”建设等等。这反映出对中央银行文化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文化建设的无目的性,中央银行文化与其他行业文化一样应该体现中央银行的基本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背离文化建设目的的文化建设必然是短命的。

(二)领导不到位,缺乏号召力。当前,人民银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决策者还没有明确提出做为中央银行员工所应有的价值观标准,表现在制度文化的建设上明显滞后,业务方面内控制度不够严密科学,人事薪酬方面的制度僵化呆板,特别是人事薪酬制度还带有明显的论资排辈的烙印。职务晋升有年限限制,工资分配工龄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岗位差别、贡献度本应成为决定因素的因素,却成为忽略因素。这些文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只有依靠决策者的强力推动。

(三)工作不到位,缺乏影响力。表现在:1.中央银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明确;2.中央银行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3.内容上的简单化;4.文化建设的措施不得力。因此,职工中央银行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未调动起来,也就难以产生影响,产生应有的效应。

(四)眼光不到位,缺乏高瞻远瞩和统揽全局的意识。中央银行文化建设是一项统揽全局的系统性工作,由于各个地区的中央银行文化建设只是局限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上所处层次的不同,中央银行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也有很大的差别;同时,由于经济和金融的快速发展及加入WOT的过渡日期临近,金融宏观调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将会日益显现,这对中央银行充分履行职责增加了难度,各地区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中央银行文化建设如何才能适应今后形势发展对中央银行的要求。

三、我国中央银行文化模式创建的途径

(一)在组织模式上,我国的中央银行文化建设应该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制度要求,而不能是从下到上的层层推动。中央银行文化建设其目的是辅助于管理的需要,从总行到各分支机构虽然地域上存在差别,但其所履行的职责一致,所以中央银行总行要制订出符合中央银行文化建设需要的规划,要求各分支机构按照总行文化建设要求,整体推进。这种文化建设模式既有利于上下一致,也有利于中央银行文化建设的早日生效,起到文化应有的重要作用。

(二)在制度模式上,我国中央银行文化建设在制度上应该选择比较有效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建设模式。中央银行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建设也需要全方位的进行,而要想真正在各分支行有效的开展,这就需要从制度上制订出一整套系统的建设要求和考核办法,同时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不同特点,在制度制订上要既保证文化建设活动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也要结合时代特色制订出中央银行员工喜欢接受、愿意接受的制度,使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中央银行员工的自觉行动,发挥文化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在推广模式上,要选择员工喜闻乐见的建设模式。因此中央银行文化建设要忌空洞的说教和僵化的形式,要从多个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用丰富的活动结合建设的要义吸引员工参加,鼓励员工参加,使员工乐于参加,积极参加,寓建设于活动之中,通过活动使中央银行的文化信念在员工心中生根开花。

(四)在创新模式上,中央银行文化应该具有时刻保持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意识。中央银行的文化建设要从创新上下功夫,既要树立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全球经济观念,也要树立起“立足现实、把握明天”的长远眼光,认真分析复杂的全球经济局势,积极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为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把握方向。同时要把中央银行文化建设的创新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和规章制度,使中央银行文化建设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完善。

(五)在推动模式上,要把领导参与作为中央银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银行文化是一种管理的辅助工具,领导要在推动中央银行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其导向和价值取向的示范作用,也要利用中央银行文化来影响员工,发挥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银行构建高效率金融市场与金融调控体系.中国经济网.2005.8.

[2]秦伟.创新思路构建和谐基层中央银行文化.金融时报.2006.3.

[3]李明昌.加强中央银行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金融时报.2006.2.

中央银行学论文范文第4篇

引言

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提出,最早是要使其与一般商业银行相对脱离,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专注于中央银行业务。但随着国家对中央银行影响和干预的加强,中央银行日益沦为“政府的工具”,以至于其固有的职能难以实现。因此,目前各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是强调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相对独立。因而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不受外界压力、干扰的影响的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当然这种独立性是有限制的,一般是相对于政府的独立。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央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央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中央银行独立性主要包括制度独立、人事独立、财务独立和政策独立。

一、当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

基于“动态不一致理论”和“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角度对通货膨胀偏差形成原因的解释,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主线形成。以后的研究均围绕此主线展开。有学者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通货膨胀、固定资产投资三者间存在着相互作用[1]。中央银行独立性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收入不平等这些中间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同时还应考虑CBI适用性区间。另一种较普遍的观点为,我国CBI应着力解决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引发的通胀以及铸币税型通胀,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建立完全独立的央行在我国仍缺乏现实性。

部分经济学家对央行独立性持批判态度,Posen经过对各国数据分析发现,央行独立性较高的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成本不降反增;Tabellini认为从长期来看,就业率维持在自然就业率水平,央行独立性可能带来更高的财政赤字、更高的实际利率和更低的储蓄率,从而对生产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前美联储主席Blinder认为,从现有数据来看,即使在短期,也看不出央行独立性对通货膨胀―就业率取舍的有利影响[2]。

二、央行独立性对若干经济指标的影响

关于影响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的因素,本文认为应考虑国内国外两方面条件。国内政治局势稳定性对中央银行独立性有较大影响。政治稳定时期中央银行独立性较高,政治局势动荡时期,政府产生通过发挥潜在权力来加强对局势的控制的倾向,因此加强对中央银行的干预,央行独立性随之降低。除国内因素以外,本国对国际资本的需求大小,全球制度网络同构化压力,IMF及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均会对一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产生较大影响[3]。

从我国中央银行发展过程来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银行系统为大一统体制,中国人民银行集所有业务于一身,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逐步提高,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这标志着我国央行制度的初步确立;1986年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相关制度,1995年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我国央行的地位;1997年,国务院制定了《货币政策委员会调理》,正式成立货币政策委员会;2003年底,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魏因一部完善我国央行体制奠定了法律基础[4]。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仍在进一步加强。而这一趋势将会对国民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为此,本文选取1994―2012年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基尼系数、失业率及利率等各主要经济数据,对中央银行独立性增强对国民经济所致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与研究。

本文利用Eviews8.0,采用最小二乘法(OLS)作为量化分析的主要方法,对各经济指标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t检验和经济意义检验,并分析其存在的经济意义。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CBI)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持续增长的货币供应量将会导致持久的通货膨胀,而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正导致货币供给不断增加,通货膨胀更加严重。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为消除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提供了可能性。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零售价格指数(RPI)三者为衡量一国通货膨胀水平的主要指标[5]。本文选取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受中央银行独立性变化的影响程度。

建立以中央银行独立性指标CBI为解释变量,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为被解释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假设CPI=βCBI+U。

表2

注:在95%的置信度下,所得t统计量远大于t分布表中α=0.05时的t值,t检验通过。

将两变量数据带入方程可得CPI=-2.175411CBI+17.19836,说明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呈反向变动的关系。随着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价格指数将会下降,具体关系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增加2.175411个单位,消费者价格指数将会下降1个单位;即中央银行独立性增加1个单位,消费者价格指数将会下降0.596833个单位。方程估计结果表明,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可以有效降低物价水平上升速度,而CPI为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三大指标之一,因此,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对抑制通货膨胀有积极作用。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CBI)与基尼系数(GINI)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学者科拉多?基尼根据劳伦兹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6]。是比例数值,取值在0和1之间。在民众收入中,1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其他国民没有收入;0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绝对平等,但这两种情况只出现在理论上。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警戒线。低于0.2:收入绝对平均;0.2~0.3:收入比较平均;0.3~0.4:收入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

建立以中央银行独立性指标CBI为解释变量,以基尼系数GINI为被解释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假设GINI=

βCBI+U。

表3

注:在95%的置信度下,所得t统计量远大于t分布表中α=0.05时的t值,t检验通过。

将两变量数据带入方程可得GINI=0.030377CBI+0.237866,说明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与基尼系数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随着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的提高,基尼系数将会上升,具体关系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增加0.030377个单位,基尼系数将会上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不断提高,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干预程度逐年减少,央行依照对市场状况的判断制定政策的自主性不断扩大,受市场影响以及作用于市场的程度都有所增强;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市场经济趋势的不断增强,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个人财富不断积累,收入差距也因此呈现扩大趋势。我国近几年基尼系数略大于0.4,收入差距较大,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提高可能导致基尼系数的进一步上升,央行政策制定应兼顾市场变化和经济社会稳定,兼顾公平与效率两方面,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既适应市场要求,又能有效改善贫富差距较大的现状。

(三)中央银行独立性(CBI)与失业率(Une)

建立以中央银行独立性指标CBI为解释变量,以失业率水平Une为被解释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假设Une=βCBI+U。

表4

注:在95%的置信度下,所得t统计量远大于t分布表中α=0.05时的t值,t检验通过。

将两变量数据带入方程可得Une=0.226643CBI+2.350386,说明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与失业率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随着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的提高,失业率水平将会上升,具体关系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增加0.226643个单位,失业率水平将会上升1%。通过上文对中央银行独立性与CPI关系的研究可知两者成反向变动的关系,而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负相关,因此央行独立性与失业率呈现同方向变动的关系,两者不得兼得,在提高央行独立性的同时应关注失业率的变化,注意二者的平衡。

但长期看来,失业率将最终回归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不会永远保持不均衡水平,而通货膨胀率一旦提高,将可能长期维持在高位,趋势很难扭转,这将给人民生活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本文认为相对与失业率,更应该关注央行独立性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此外,对于一些国家每逢大选前通过对中央银行的干预压低通货膨胀率以降低失业率的做法也应有所辨识。

(四)中央银行独立性(CBI)与利率(R)

建立以中央银行独立性指标CBI为解释变量,以利率R为被解释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假设R=βCBI+U。

表5

注:在95%的置信度下,所得t统计量远大于t分布表中α=0.05时的t值,t检验通过。

将两变量数据带入方程可得R=-0.802882CBI+11.73131,说明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与利率水平呈反向变动的关系。随着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的提高,利率水平将会下降,具体关系为: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增加0.237866个单位,利率水平上升1个单位。说明中央银行受政府干预程度较高的时期,政府倾向于对利率进行控制。本文选取的利率数据为我国1994―2012年的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由计量结果可知,如果政府减少对央行的干预,货币政策完全由中央银行根据市场形势制定,贷款利率会随之上升。而由此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有意压低贷款利率,降低资金需求者的筹资成本,鼓励投资的政策倾向。

三、我国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措施

中央银行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变迁;趋势;原因;启示

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主要是指一国金融监管主体体系的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职责分工、目标安排和协调运作的状态或模式。为了全面分析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变迁的趋势,本文主要选取了两个样本进行分析,一个是大样本,采用了全球共102个国家金融监管组织架构的数据,这102个国家包涵了目前所能得到金融监管资料的国家,数据来源于Donato Masciandaro,Marc Quintyn(2009)数据库;一个是小样本,采用了16个典型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的数据,这16个国家囊括了世界上所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其中包括大型发达经济体、小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从这两个样本,我们可以全面的总结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组织架构的特点及变迁趋势。

一、 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变迁的趋势

运用这两个样本进行统计,可以看出,目前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有以下几个特点和发展趋势:

1. 目前完全分业监管组织架构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完全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国家依然较少。但实行部分统一监管(双支柱监管)和实行完全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国家总和与实行完全分业监管组织架构的国家数目相差无几,这显示出金融监管组织架构有从完全分业监管架构向完全统一监管组织架构过渡的趋势。

从全球来看,在本文所选取的102个样本国家中,实行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国家有23个,占比为22.55%,实行部分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国家有32个,占比为31.37%,而实行完全分业监管组织架构的国家为57个,占比为55.88%。由于部分统一的监管组织架构可以看做是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阶段,从而可以看出,全球约44.12%的国家已经转向统一监管机构或者正在朝统一监管组织架构模式的过渡。而且,从本文所选取的102个样本国家来看,实行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国家多数为欧洲国家,且多为发达国家,这可以看出,统一监管组织架构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从本文列举的16个典型国家来看,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金砖五国除南非外主要采用分业监管组织架构,南非已经实现了证券和保险的统一监管。而一部分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建立起统一监管组织架构,如英国、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瑞士,而另一些未建立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发达国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如美国、意大利、法国,这三个国家已经或者正在建立金融监管沟通机制,另一种情况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已经实现了部分统一监管。具体如表1所示。

2. 目前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仍然行使监管职能。从全球来看,在本文所选取的102个样本国家中,中央银行做为统一监管者的国家共5个,中央银行参与监管银行的国家共53个,中央银行参与监管银行业同时监管证券或者保险行业的国家共13个,中央银行不负有直接监管责任的国家共有31个。加总起来,中央银行负责监管的国家占比为69.61%,中央银行不负责监管的国家有30.39%。在我们选取的16个典型国家中,中央银行做为统一监管者的国家有一个,中央银行参与监管银行的国家有9个,中央银行参与监管银行业同时监管证券或者保险业的国家有1个,中央银行不负有直接监管责任的国家有5个,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总体来说,中央银行一般都会行使金融监管职能。

3. 随着金融监管集中程度的提高,中央银行行使监管职能的数目在逐渐减少,这也被称为中央银行的分离效应。从全球来看,在本文所选取的102个样本国家中,在完全分业监管的国家中,中央银行负责银行监管的国家有41个,其他部门负责银行监管的国家有6个,在实行部分统一监管的国家中,中央银行做为一个支柱参与监管的国家有23个,无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有9个,在统一监管的国家中,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有9个,非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有14个。即随着金融监管集中度的提高,中央银行行使监管职能的国家数目在逐渐减少,而其他部门负责银行监管的国家数目在增多。

在本文选取的16个典型国家中,实行完全分业监管的国家有8个,其中中央银行负责银行监管的国家有7个,其他部门负责银行监管的国家有1个;实行部分统一监管的国家有2个,其中中央银行做为一个支柱参与监管的国家有1个,无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有1个;完全统一监管的国家有6个,其中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有3个,非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有3个。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16个典型国家监管集中程度的提高,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在减少,而非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在增加,即中央银行呈现分离趋势。

二、 原因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变迁有三个趋势:统一监管趋势;中央银行行使监管趋势;中央银行分离趋势。下面分别对这三点趋势做一个系统性分析:

1. 统一监管趋势的原因分析。目前理论上关于实行统一监管的原因主要认为。统一监管组织架构更适应混业经营的趋势,便于对金融控股集团进行监管。随着1999年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世界各国混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统一监管组织架构一般被认为是对混业经营趋势的回应。那么,统一监管组织架构是否适应混业经营的趋势呢?下面主要通过实证进行分析。

为了说明统一监管组织架构与混业经营的关系,我们引入金融混业指数MIX这一指标。本文参考了James R. Barth, Gerard Caprio, Jr. & Ross Levine所编制的银行监管数据库(更新至2008年)并构造了金融业混业经营指数。本文认为,一国的金融业混业程度主要决定于该国对银行参与下列四种非传统业务活动的限制程度:

证券:银行参与证券承销、经纪、交易和共同基金业务的所有方面的能力;

保险:银行参与保险承销和销售的能力;

房地产:银行参与房地产投资、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非金融企业所有权:银行拥有和控制非金融企业的能力。

在评估了各国的管制之后,每种活动被赋予从1到4的一个值,来表示对这4种业务的限制程度。每个值解释如下:1表示禁止:无论是在总行还是分支机构,银行都不能参与上述活动;2表示限制:不论是在总行或者分支机构,银行只可以参与上述活动的一部分;3表示需许可:银行可以参与上述所有活动,但这些活动或者这些活动中的一部分必须在分支机构中进行;4表示不限制:银行总行可以直接参与上述所有活动。将各国对以上四种业务的限制程度赋值并进行平均后便构成了金融业混业经营指数MIX。

结合Donato Masciandaro, Marc Quintyn(2009)数据库与James R. Barth, Gerard Caprio, Jr. & Ross Levine所编制的银行监管数据库(更新至2008年),通过计算FAC与MIX的相关系数矩阵,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金融监管集中度与金融业混业经营指数呈正比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289,即金融混业经营程度越高,则金融监管集中程度越高,这说明,统一监管组织架构更适合混业经营。

2. 中央银行行使监管的原因分析。关于中央银行行使金融监管的职能,理论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可以产生信息互补的作用,有利于金融风险处置。为了维持金融的稳定,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与救助非常重要,金融监管相当于事前防范措施,而救助相当于事后补救措施,两者同等重要。这就是早期的中央银行一般都身兼两职,既行使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又行使金融监管的职能的原因。在这种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下,中央银行可以全面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在银行遇到困难时,又可以及时进行救助,这种组织架构客观上有利于维持一个国家银行系统的稳定。假如将中央银行职能与金融监管职能相分离,且央行和银行监管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将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如英国的北岩银行的救助问题就是一个例证。英国北岩银行一直是英国东北部地区两家富时指数100(FTSE 100)公司之一,是英国国内的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2007年9月14日、15日和17日,北岩银行发生了挤兑事件,这是自1866年以来英国的银行首次出现挤兑,也是“次级债风波”影响欧洲金融业的标志性事件。事后,由于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并不行使金融监管职能,导致英格兰银行错失了对北岩银行救助的最佳时期。挤兑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宣布对北岩银行的存款进行全额担保,挤兑队伍才消失。为了加强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英国于2010年1月在英格兰银行理事会下成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FPC),主要通过监控英国的金融支付系统来判断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并在必要时采取一定的政策工具防范系统性风险。这再一次说明,中央银行最为最后贷款人掌握金融监管信息是多么的重要。

3. 中央银行分离效应的原因分析。中央银行产生分离效应的主要原因是路径依赖。所谓路径依赖,主要是指在其他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变迁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轻易走不出去。对于金融监管制度来说也是一样。

从金融监管组织架构的变迁来看,在实行统一监管组织架构之前,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由中央银行来行使银行监管职能(甚或监管其他金融行业)。假如初始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参与金融监管的程度较高,且中央银行具有很高的声望,那么该国形成统一监管组织架构就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在建立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过程中,由于路径依赖的原理,该国政府较难处理央行的架构。假如中央银行包含在统一监管组织架构之中,则政府会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方面是对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担忧,因为假如将中央银行纳入统一监管组织架构,将会使得央行行使货币政策时和金融监管形成冲突,同时会扩大中央银行救助的范围,引发其他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假如将中央银行纳入统一监管组织架构,将会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过于集中膨胀乃至垄断,进而形成规模不经济,导致官僚和腐败等问题。但反之,假如初始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参与金融监管的程度不高,且中央银行的威望不高,或者中央银行由于金融政策失误,导致中央银行的声誉受损,则该国较容易实现统一监管组织架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政府较为容易摆脱路径依赖的影响,这样该国在实行统一监管的过程中,中央银行会被排除在统一监管组织架构之外,因此,该国将较为容易实现统一监管组织架构。

总结起来,即只有当中央银行参与金融监管的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或者中央银行由于监管不力声誉受损的情况下,一国才比较容易实行统一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同时将中央银行排除在统一监管组织架构之外单独行使货币政策职能。假如一国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程度较高,且声誉较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害怕道德风险和权力垄断,则该国不太可能走向统一监管组织架构。

三、 对中国的启示

1. 从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变迁的趋势来看,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有向统一架构转变的动力。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的逐渐加深,中国分业监管组织架构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从内部来说,随着金融业混业化的加剧,监管盲区、监管交叉也大量存在,这客观上对金融监管改革提出了要求,从外部来看,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且随着国际化是深入,中国金融业客观上也需要自由化改革,否则将会丧失竞争力。在金融业混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之下,目前中国金融监管有转向统一监管的动力。

2. 由于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不负责金融监管,因此,要注意央行与银监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行动协调,防止类似于北岩银行之类的问题在中国的出现。

3. 虽然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变迁的趋势是逐步走向统一,但由于监管集中度受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影响较大,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并不行使金融监管的权力,但其地位较高,影响力较大,所以目前中国转向统一金融监管组织架构还存在较大阻力。面对金融业逐渐混业经营的趋势,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逐渐加强金融监管机构联席会议机制,增强三个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防范监管套利。在条件成熟时将金融监管机构联席会议机制转变为类似于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的金融稳定监管机构,加强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随着金融业混业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应该采取渐进的模式走向统一监管组织架构,先像加拿大或澳大利亚一样建成部分统一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待条件成熟后,再将其转变为统一监管组织架构。

参考文献:

1. Abrams,R.K., M.W.Taylor,Assessing the Vase for Unified Sector Supervis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1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Inte- rnational Conference,2001.

2. Donato Masciandaro,Unification in financial sector supervision:The trade-off between central bank and single authority,Journa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Compliance,2004,(2).

3. Donato Masciandaro, Marc Quintyn, After the Big Bang and Before the Next One? Reforming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Architecture and the Role of the Central Bank-Review of World wide Trends, Causes and Effects (1998-2008) [EB/OL].省略,2009.

4. Robert Pringle,How countries supervise th- eir banks, insurers and securities markets 2010. Central banking publications, London,20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优化设计研究”(项目号:09&ZD03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中国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监管问题研究”(项目号:10JJD790011)以及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各国金融监管比较研究”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