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订单管理

订单管理

订单管理

订单管理范文第1篇

订单班学生管理不是仅仅对学生的三年就读时间进行管理,而应该未雨绸缪,从学生来源就开始认真筹划,确保生源有针对性。宣传工作应让学生明确自己今后学习、就业的方向: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是不知所学课程有何用途、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能够做什么,更没有考虑过就业方向。订单班的学生在入学前,应该充分了解所选专业的就业去向、就业前景,在确定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后,作出正确的选择。以软件专业为例:招生宣传时应向学生说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Android软件开发工程师、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师;其它岗位还有售前技术支持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等。只有学生真正感兴趣,入学后才能热情地投入学习当中,不至于迷失学习方向,产生厌学心理。此步工作是日后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应由学校、企业应共同完成,只有招生宣传到位,招到真正对该专业感兴趣、有职业理想的学生,以后的管理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二、在读阶段

学院订单班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2+1”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基础教学在学院完成,第三年安排学生去各实训基地学习并在相关企业带薪顶岗实习。

(一)基础教学阶段。此阶段的目标在于让同学们迅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形成“紧张、有序、高效、合作”的风气,提早进入公司工作状态。此阶段的管理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校方、企方的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沟通,按照当下社会的需求制定新的教学大纲。以往学校教师讲课都是只是以课本为大纲,书上有什么就讲什么,书上说哪章是重点就重点讲哪章,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应用技术严重脱节,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应该摒弃旧观念,充分与企业一线工程师沟通,了解当前流行的技术技能,制定出有针对性、实战性强的教学计划。除此之外,订单班的各科基础课、专业课是由学校教师及企业专家共同承担的,因此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衔接性要提前沟通好。二是除了必须的基础课、专业课,职业素养课程的加入必不可少。职业素养是对员工在从事某项职业时的规范和要求,是员工在从业过程中应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很多方面,比如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是否具备高职业素养已经成为当今企业衡量人才的新标准。因此,订单班中开展职业素养训练就是要按照各大企业对员工的各项具体要求,在做好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通过科学、系统的载体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订单班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准员工”,使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与行业内的企业的人才标准进一步接轨。按照这些目标,学院制定了订单班职业素养课计划及目标,帮助学生塑造职业化阳光心态、提升情绪管理能力、训练良好沟通能力、打造有效行动能力。三是要在班级内推行“企业化管理制度”。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它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而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订单班更要突出这一特色,摒弃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勇于尝试新型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手段,即“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所谓“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是指由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负责,在班级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中吸收企业内实用的、有特色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校除了能够学好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之外,也能够感受企业氛围,感悟企业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将实际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制度适当地拿来管理学生,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角色度过在校三年,以达到提前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目标,真正实现校、企状态的无缝连接。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就是要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企业的需要。让学生能尽早感受“能者上、弱者下”的社会现实,尽快跟社会接轨,跟市场接轨。这种模式下学生从一入学,就相当于进入一家公司,他们不单纯是学生,而是一个小公司的一员,这个公司所有的荣誉与失败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让他们知道,我现在是在一家公司,需要去好好经营它,公司的成败直接与个人有很大的关系。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在各种制度监督下学生的工作纪律性与普通班学生相比明显增强,迟到、不按时完成项目的情况大大减少;第二,普通班级中只有个别班委承担一定的管理、协调工作,而企业化管理模式为每一位同学定岗定责,人人都有明确的任务要完成,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位同学都得到技能与责任心的锻炼;第三,对于院校教师而言,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里教学、研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企业一线真正的项目与工作环境,通过班级的企业化,教师可以在管理、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汲取企业方面的内容,丰富学识,积累经验,增强能力,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不至于与社会脱轨。总之,当班级有了企业的氛围,一切都会变得有活力、积极、真实。当然,实践也反映出了一些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虚拟工资”制度,由于报酬的虚拟性,并不能真正做到奖罚分明,长时间之后一部分同学会失去主动性等。

(二)实习阶段。订单班采用“2+1”模式,最后一年时间到有关的产学结合企业实习实训。正因为有了这一年的实习实训经历,使得订单班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技术强、与企业一线技术接轨,职业素养高,企业也普遍表现出对订单式培养的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重点关注:第一,实习分配原则问题。一是要以学生感兴趣的就业方向优先。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课就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行业内有哪些就业方向、并结合自己的爱好和优势明确选择今后努力的目标,以软件行业为例,毕业后可以从事的方向有编程、测试、前台美工、产品人员等,充分了解每一职位工作职责、当前行业职位需求量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明确目标,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重点学习知识。二是要以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为依据按顺序推荐,不可让学生有吃“大锅饭”的想法。实践表明,有的学生认为进了订单班就有了就业保障,不用努力也有好前程,结果这种消极情绪会传染其他同学,从而产生恶劣影响。为杜绝此现象、打造出紧张有序的班风学风,应采取优胜劣汰的淘汰制,按照综合测评量化分数由高到低安排推荐。第二,加强思想工作,尽量减少频繁跳槽现象。学生初次步入真实工作环境,与相对轻松的校园环境相比,压力明显增大,困难增多,有一部分同学的心理、情绪上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因此出现了“不对脾气就辞职”的现象,这会大大影响企业对订单班学生培养质量的口碑。我们的解决方法是主管学生思想工作的校方、企方辅导员主动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工作,定期以一定方式,如电话、微信等,跟踪学生的动态,对出现思想波动、情绪不稳定、不能正确排解心理压力的几类同学给予特殊关注,及时帮他们解决问题、排除疑惑、稳定情绪,使其踏踏实实在岗位上工作、锻炼。除此之外,学校还要与实习单位多沟通,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动态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及时修改教育教学之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确保订单班长久具有吸引力和活力。以上问题解决好之后,一年的实习期就可以平稳顺利地度过了。

三、离校就业阶段

学生顺利从学校毕业并不代表学校的任务已经结束,为了从以往的教育实战中提取宝贵经验、及时修改不足之处、求得更好的培养效果,学校以及合作企业应该重视毕业生这一群体。第一,形成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机制。高职院校办学效果如何,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学生能不能满意就业,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活力和长远发展。而收集这些信息最有效的渠道就是往届毕业生,他们的反馈最真实有效、最实事求是有针对性。通过深入分析和比较毕业生对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同时这也逐步提高了学校的社会、行业声誉。建立反馈机制的方法有很多,如定期以电话、聊天群等形式主动联系毕业生,获取有效建议;或者是打造专门的信息工作平台,在学院网站上开辟“就业反馈”模块,设计发放调查问卷,使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更加职业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第二,请优秀毕业生定期返校作讲座。让学生去教育学生,比起老师、领导教育学生要更加真实、有说服力;让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去感染别人,比平时的说教会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模范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定期请一些优秀毕业生返校给在校学生讲讲他的成长经历、鼓励大家努力实现职业目标。尤其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举办此类讲座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去解决学生的疑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班级企业化管理方法概要

(一)依据企业运营模式,搭建班级组织框架,明确岗位职责。1.搭建组织框架。在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中,班级虚拟成了一个企业(××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由辅导员担任,技术总监为技术老师。公司下设总经理(相当于传统意义的班长)、部门经理和普通员工。2.明确岗位职责。在企业(班级)中,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形成各部门。总经理直接对董事长负责,部门经理对总经理负责。总经理带领部门经理开展企业(班级)日常活动,管理企业(班级)日常事务,有权通过加“薪”加奖来调动员工积极性。部门经理负责本部门员工的管理,本部门各项日常活动的开展,活动效果的评价,员工绩效的记录与考核等。普通员工除认真完成好本职工作外,还要行使对企业(班级)管理机构的监督权。

(二)确定企业(班级)的领导班子,通过双向竞聘形成部门。1.宣传发动阶段。通过虚拟员工大会、参观现实企业、与毕业生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营造企业氛围,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2.筛选报名阶段。对有意向竞聘总经理、部门经理的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其掌握基本的竞聘技巧。3.公开竞聘阶段。召开竞聘大会,有意向的经理候选人公开自己的“施政”态度或思路,由所有的员工投票选举,确定企业(班级)的领导班子。4.双向选择阶段。产生经理后,马上定编、定岗,发动员工和经理双向选择,然后公布各岗位名单并签订责任书。同时,对落聘员工做好善后工作。

(三)制定企业(班级)制度。制度的制定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可行性,然后是制度的实效性,再是功能性。“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制度和形式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们可以借鉴企业制度,对比总结,制定适合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的制度。

(四)引入“虚拟工资”,明确奖惩机制。“虚拟工资”主要参照企业(班级)制度的内容,将其转化为员工的工资情况加以体现。每月,总经理的基本工资为1,200元,部门经理的基本工资为1,000元,普通员工的基本工资为800元。绩效工资根据员工完成工作的效果来发放,有“奖励部分”和“需扣除部分”。期末进行综合评比,综合收入排名靠前的优先安排成项目组长、优先安排企业参观机会,优先推荐实习就业。

五、结语

订单管理范文第2篇

钢材市场的转型调整

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减弱、钢材价格下降、原燃材料价格保持高位、全行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的严峻形势,钢铁企业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增强市场预测及盈利能力,成为各企业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和核心任务。随着山钢集团整合的进一步推进,济钢处于“推陈出新、淘汰落后”的关键时期。钢铁企业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增强市场预测及盈利能力,成为各企业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和核心任务。

济钢为应对困难和挑战,优化营销管理模式、提高接单决策能力和盈利能力,研究开发了订单效益测算分析系统。以信息化加快企业现代化的进程,建设了ERP、MES、SPC、OA、能源管控中心等管理信息系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开发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新产品。坚持管理与国际接轨,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2003年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先后通过了质量、安全、环境管理国际认证,并在全国冶金行业率先实现了三体系整合和营销服务体系认证。

研发契合发展系统

订单效益测算分析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是一种运用ERP信息化管理方法工具,按照完全成本管理理念,在不断完善成本核算系统的基础上,搭建的订单效益测评管理系统平台和改进机制。以便准确、及时测算反映订单收益和产线绩效,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进行销售接单决策以及提高战略管控和盈利能力提供强力支撑。此订单效益测算分析系统是依据战略决策、系统管理、完全成本管理、资源管理以及价值管理等现代科学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开发和实施的。它从接单预测、生产绩效分析到产品实现后的贡献评价,建立了以订单管理(接单效益评价决策、生产过程优化控制、订单交付及财务绩效分析)为主线、以信息化和过程控制为手段、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效益管控体系,实现了外部市场战略决策定位与内部成本资源优化管理的高效衔接,是战略决策、系统分析等现代化科学管理理论在济钢的高效实践。

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在ERP系统建立订单效益测算模块,实现自动测算订单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项目开发思路及系统设计流程方案如下:

梳理销售订单管理和财务核算流程――明确项目开发需求――启动项目前的准备工作――完全成本模型研究――订单效益测算模块的程序开发――基于完全成本的基础数据维护――订单效益测算――接单决策――订单效益分析――产线绩效分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部门绩效评价考核――管理持续改进等。

系统完善与固化

随着订单效益测评分析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深化,该系统对接单决策、优化资源以及内部管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公司领导也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更高的期望和目标,要求充分借助该系统平台,以订单评价管理为主线,有效进行事前预测(接单前)、事中控制(生产过程)和事后监督(售后绩效评价考核)。为此,项目组成员在进一步完善订单效益测评模型的基础上,又开发、建立了订单效益分析、目标利润测算、销售预算考核指标等系统功能模块,以满足生产经营分析和产线、部门绩效评价需求。

订单效益测算分析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项目是信息化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的无缝对接,是系统化优选与高效化决策的敏捷响应,是市场营销管理重大变革创新,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业务上,在国内同行业中均尚属首创。

订单效益测算分析系统下一步完善和改进方向:系统将对订单生产过程控制和生产完工后实际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自动化设计和完善,从信息化技术上,真正实现订单从源头接单效益自动测评优化、到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再到订单交付后实际收益与接单预测模型的自动对比分析核算等全过程、全方位的在线管控,以便为订单、产品、产线、资源、客户、渠道优化,提供仿真技术和强大的信息化、自动化系统支撑。

效益提升 效果显著

订单效益测算分析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实现了接单效益的及时、快速、自动测算,提高了市场盈利能力。在当前严峻的市场条件下,订单效益测算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实现了订单效益自动、高效测评,为领导战略决策提供了及时的、准确的科学依据和支持,提高了市场反应速度和盈利能力。

创新了营销管理思路,建立了以效益为中心的订单管理模式。订单效益测评系统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管理思维模式,充分利用系统化、科学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借助信息化平台,优化了销售定价、财务结算等管理流程,规范了加价规则和价格体系,建立了基于完全成本的、以效益为中心的订单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公司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等瓶颈问题,为公司接单决策、优化资源、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高了营销专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系统上线后,改变了人工估算订单收益、人工录入加价因素进行财务结算的烦琐模式,实现了从手工数据分离状态到接单、结算全过程系统分析的一次重要变革,确保了订单测评、财务结算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了人工输入易出错问题,使数据信息更加准确及时,提高了决策参考的可靠性。

提高了销售结算速度,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资金占用。形成了以订单为主线、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的系统持续改进机制。

在有限资源条件下要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以及确保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要求济钢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充分利用系统化、科学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机制变革和创新,建立一个以订单管理为主线、以降本增效为目标、以过程监控为手段的基于完全成本管理的订单效益测评系统,通过系统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订单跟踪评价管理,从而提升系统管控能力,也为公司优化资源、调整结构、降本增效、绩效测量改进,提供有力支撑。

至此,以订单为主线、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降本增效为目标、以信息化推进管理扁平化和运营高效化的生产经营系统管控改进机制,正逐步形成,该管理创新机制的建立,将对企业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订单管理范文第3篇

1.物业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物业管理行业出现人才缺口。物业管理是一个朝阳行业,同时传统的物业管理又是一个微利行业。基层人员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事情琐碎,导致人员流动性很大,而项目经理等中高级人才也相对缺乏,出现了各个物业公司到处挖人的局面,市场中出现恶性竞争,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但人力资源市场供给较少。

2.物业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物业管理属于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是有形或者无形服务。一方面,它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业设施设备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致使专业化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多半路出家,缺乏系统规范的物业管理专业素养和技能。现实的市场和人才结构为高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和发展方向,促使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实践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鉴于此,笔者从校企深度合作出发,探讨校企合作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运作。

二、物业管理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意义

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实施都围绕着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适用性人才为最终目标,这就促进了校企合作形式的出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纵深”,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长效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教育符合高职教育办学方向,是产、学、研结合的最佳实现形式。订单教育就和企业生产产品一样,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这就迫使当今的高职院校面向市场,主动和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生产”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学改革都必须围绕这个基本点进行。在人才培养实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向国外的高职教育改革借鉴学习,和同行业积极沟通交流,对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模式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使其符合高职教育办学的理念和方向,促使高职教育长久发展。

2.有利于学校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改革。从传统的单一课堂模式,到走进企业的现场教学,从一纸定终身到实践实训的灵活化考核,这都促使学校要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标准的修改,再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选择,都要进行改头换面的实质性变革。

3.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企业的本质在于其逐利性,现今社会支撑企业盈利的关键性因素是人力资源。企业需要的是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环境的高素质人才。而通过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恰恰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毕业后即能上岗,快速适应环境,且企业的认同感强,节省了企业人才招聘的成本,树立了企业形象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4.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机会。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吸引和扩大生源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能够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使学生成为校企合作最大的受益者。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条件

1.突破口——企业需求驱动与支持。经项目组前期调查,发现物业管理行业人才的紧缺影响了物业服务的整体水平,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物业管理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十分必要。而在人才需求的驱动下,企业也愿意并能够提供人员、资金、技术、设施设备和实践实训场所等在内的各种软硬件支持。

2.优势——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更符合市场需求,符合企业需要。因此,发挥比较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才能吸引企业,吸引学生,最终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实现与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

3.支撑——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成与物业管理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重要载体。校内实训室将学生放在一个仿真的场景中进行技能训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假期实习、参观调研、现场教学、顶岗轮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从而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保证专业招生“入口”顺利,学生就业“出口”通畅。

4.基础——建立符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本着“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理念,一方面,积极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专职教师,给予他们到企业实习、挂职锻炼、与行业企业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双师型”教师,打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础。另一方面,邀请同行业的优秀专业人才走进课堂,通过讲座、现场教学、实训指导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5.核心——适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制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应着眼于市场需求,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同时,要根据学情、市场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修订和完善。改革教学体系,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需”链接;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注重课程设计的“项目性”;改革现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不仅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依托—组建职教集团促进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陕西省政府启动实施“民生工程”,将职业教育项目列为10大重点建设项目之首,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是指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企事业单位(或集团)支持下,高职院校间组建而成的一种联合办学体。这样,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建立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必然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极大的发言权和主动选择权,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因此,要获得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必须采取集约式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通过职教集团,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四、校企合作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

1.不断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高职院校在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时应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与专业论证,准确定位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选择优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践实训基地,这是确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基于对人才需求的准确定位,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工作过程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开发与改革,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证课程也纳入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将部分专业实践实训课改为现场课教学,加大实训力度;与合作企业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组建人才培养专业指导委员会,招收企业冠名班,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关键;按“订单”组织教学与考核,考核评价与企业录用提拔相结合;合作企业设立奖(助)学金,鼓励(帮助)学生进步并完成学业,为订单企业储备人才;跟进调查,掌握毕业生工作情况,做好就业评估工作,根据用人单位实际情况的“需求反馈”来调整教学,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做好人才需求的衔接工作。

2.解决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发展瓶颈,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核心条件。订单式人才培养避免了高职教育教学中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它具有适应市场环境、人才培养针对性和目的性强、契合企业人才需求等特点,这就要求办学的基本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相匹配。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不断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以工作岗位为依据,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注重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聘请企业行家进行现场教学、讲座等;加强实训基地的实用性,组织开展参观调研、假期实习、顶岗轮岗实习等。同时发挥校内实训室的作用,通过真实场景模拟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发挥政府公共部门的主导作用。推进订单式的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配套的法规保障体系,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导和协助。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卓有成效,就在于德国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管理机制和政策和法规体系作为保障,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严格规范的职业教育体系。政府应出台有效的政策激励办法,给予订单企业财税和金融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订单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捐资协作,同时对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通过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的手段,有效激发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打造有利于高职发展的大环境。

订单管理范文第4篇

酒店的从业人员不仅仅要从事技能性的劳动,更多的是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个服务员只有掌握顾客的需求心理,才能照顾到顾客的心理,才能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学生真实的工作至少要处理三种以上的人际交往关系:与客人之间、与同事之间、与上级领导之间的关系。这里存在三种不同性质的角色定位:基本的服务人员的角色、新手的角色、下级的角色。这对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难适应并迅速成长的。相对于其他专业一般接触的对象是机器、网络等,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需要通过工学结合之路实现。“校企生共赢”的追求决定了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不二法门。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有限性、财务资源的局限性决定了单靠学校一方努力是无法满足高职教育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而酒店业的服务性决定了对大量高素质一线人才的需求,酒店员工的高流失率决定了酒店管理的高难度。工业结合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既解决了高职院校本身资源不足的缺陷,又保证了酒店企业人才质量、人才稳定性、管理难度等问题,取得了双赢,但更大的赢家是学生,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平台,掌握了扎实的工作技能,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获得一定经济报酬的学习中顺利地成长为高素质、高技能的酒店人,并顺利就业。

二、校企合作海湾订单班的实践分析。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大力鼓励、提倡校企深度合作的推动下,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于2010年与珠海海湾大酒店共同合作创办了校企合作订单班———海湾班。对工学结合订单班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度的探索,并取得了部分成果,现分析如下:

(一)校企深入调查,确立深度合作模式———海湾订单班。珠海海湾大酒店是珠海市五星级酒店,也是最早与我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单位之一。经过多年合作,在双方对彼此信誉认可和肯定的基础上,经过双方深度思考,双方确立了愿意向更深层次合作的意愿,并开始了积极的探索、调查、分析,最终为保障双方荣获“双赢”,即学院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培养一批能够从事高星级酒店一线服务岗位及基层管理岗位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可持续发展型酒店服务人才;酒店能够解决人才流失率大、员工来源质量差、员工队伍不稳定、员工需求不对口等问题,获得高质量、对口型服务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努力确立了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即海湾订单班,并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二)学生自愿选择海湾订单班,循序渐进的阶段式推进教学安排。海湾订单班教学进程的合理安排,是充分保障校、企、生三方利益的关键,否则合作就会流于形式,无法深入贯彻。因此,学院本着“自愿、需求、双赢”的原则,将海湾订单班的具体实施期限设置为从大二开始到大三顶岗实习结束,运用建班不分班的形式,采用循序渐进的阶段式推进教学安排。这样不但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避免了选择的盲目性,而且在保障学生和企业的对彼此知情的前提下,为学生就业和企业需求搭建了互通平台。其主要流程如下:校企合作洽谈、“订单式”合作项目报批、校企联合制订的新教学计划、专业举办宣传动员会、企业专题讲座并进行双向交流、学院组织学生自愿报名、酒店到学校组织面试并公布面试结果、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订单班专题动员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携带“告知书”与家长商量并签字,岗前培训一个月(教学第一阶段),校、企、生签订三方协议确定订单班学员;第一年工学交替式实习教学,基层服务岗位培训,每周实结会、企业高层与基层员工交流会、新旧员工交流会(教学第二阶段);第二年顶岗实习式教学,学生进驻酒店参与实践、顶岗实习阶段性总结、学生与酒店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基层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教学第三阶段);最后学生结合实习工作完成顶岗实结,企业和学生互相选择,合作办学总结交流会。

(三)校企双方量身打造弹性教学活动计划。酒店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简单地以教学为主由学校单方面制定海湾订单班教学实践安排不切实际,也无法在现行的市场环境中实现校企合作,因此我院在结合酒店行业淡旺季及行业服务特点,综合考虑学生对企业环境的适应力及学院的教学安排的基础上,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一份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安排。一方面课程设置能够呈现“企业化”特征,并能与市场需求、行业特点接轨,保证了海湾订单班的人才质量,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扎实地掌握专业服务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由校企双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需求共同制订教学活动计划,不仅能够培养出企业现行需求的一线服务人才,而且可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基层管理干部来源,为企业后备人才库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实施项目制管理,全方位跟踪式学生管理。为了保证海湾订单班的顺利开展,海湾订单班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项目管理制度,任命专业教师作为项目主管对海湾订单班进行全方位、跟踪式服务和管理。一方面,在确立海湾订单班项目时,项目负责人能够创立一个畅通无阻的校企沟通机制,确保了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了不必要的沟通麻烦。另一方面,当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海湾订单班”时,学校所具备的完整教学管理队伍就不可能全方位地参与对订单班学生的管理。管理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由单纯的学校管理转变为校企共同管理,管理人员呈现复杂化趋势,而项目主管的设置则保证了“海湾订单班”学生管理的延续性和实施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在第二阶段的学工交替的教学安排中,项目主管游走于校企之间,跟踪式地负责海湾班学生的管理工作,在第三阶段的半年顶岗实习阶段,阶段性进驻企业,与海湾订单班学生一起在酒店工作生活,既便于随时掌握班级动态,特别是针对刚刚进入企业学生的情感波动,做好班级管理和安抚工作;又可作为企业、学校、学生之间沟通、协调、联系的桥梁,随时将学生的实习信息反馈到课堂,进行实践和教学的融合,并协调安排好日常教学与外出到企业的支援实践工作;同时在企业进行挂职学习,为今后更好地推进校企结合积累经验和为日后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好基础。

(五)课程考核职业化、动态化。周济部长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了保证学生“今天所学”与“明天所用”之间的一致性,学院对海湾订单班学生的课程考核做出了重大改革,取消以校内课程知识考核为主的考评方式。根据合作酒店的“高技能人才”标准,把订单班学生的考核内容改变为更能体现高素质、职业化特点的五项集合即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专业技能水平、工作纪律性、工作学习能力,形成合作企业评价和学院教师评价并重的过程化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避免“学非所用、考非所用”现象,一方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为合作企业人事部门的最终录用和提拔学员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和凭证,可谓一举两得。

三、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订单班实践效果的途径分析。

虽然海湾订单班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需要校企政的共同努力,方可突破难关,取得更卓越的成效。

(一)政府支持,均衡企业利益与学生需求,校企共同构建职业化的教学活动安排。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订单班有同学反映在酒店工作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实践知识获取的全面性,而专业也很难完全改变现状,因为要解决此问题,必须换位思考,明确酒店追求利益的本质,因此对学生实践岗位及实践时期的安排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价值观和酒店行业特点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实习岗位的单一化,劳动过程技能含量低,学生缺乏兴趣等。而学生则将从事酒店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通过岗位实践使所学理论应用实践,并熟悉酒店工作环境等,需要的是全方位、多层次地接触酒店工作岗位。作为搭建企业与学生互惠互利平台的学校无法完全使两者之间达到平衡,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相关优惠政策方有机会达成,既能使企业通过合理的岗位安排而赢利,又能使学生在校企合作订单班中接触更多的岗位和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

(二)校企共同开发系统的、职业化的、动态课程体系。由于海湾订单班采用建班不分班的形式,因此校内课程还是跟普通班一样,虽然我们已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并已形成一个积极反馈的渠道,但仍未完全摆脱知识和实践脱节情况。鉴于此,我们认为更好的方式应该是根据校企合作订单班的需要,校企共同投入一定的财力和人力,合作开发系统的、职业化的、动态课程体系,力争使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内容保持一致,同时拉近校企教学的距离,采用行动体系导向性、工作过程性、动态性的实践知识教学。以职业岗位群剖析为起点,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确定教学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块化教学,真正形成教、学、做一体化。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保障校企合作订单班的顺利开展。对于订单班的成功开展,双师型教师团队是使其成功顺利开展的保障。只有“下得厨房,上得厅堂”的教师,即在教学中是理论知识丰富、教育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在酒店工作中是能够为顾客提供一流服务的岗位能手,并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并具备相应的沟通技巧,方能够顺利游走于校企之间,无论在企业指导学生实践,还是在校内实施教学活动,都能够明确定位,引导学生成功地实现角色的转变。同时这种优秀人才也深受企业喜欢,为深度开发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全方位引入企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是高技能人才,还是高素质人才,因此必须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无缝对接,并将其作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之一进行培养。职业文化即是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与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使命,其核心是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的总和。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将“宾客至上”服务理念牢固地融入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之中,严格贯彻“入校即入职”理念,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自觉认同其所在行业的价值理念,模范地遵守其规章制度,并能快速地适应企业文化环境。最终通过订单班的形式,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与企业岗位“零接触”,而且在价值理念上也实现“零接触”,真正达到校企合作的更高境界。

订单管理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由此旅游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随着这几年高星级酒店建设的迅猛发展,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好局面,为适应行业需求实现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2009年开始我们对酒店管理专业全面实施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吸引了省内外许多高星级酒店,甚至有些酒店为了有“订单”机会想方设法与学校取得合作意想,学校成了“香饽饽”,但是这“繁华”背后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为:有些酒店对“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认识不明确,仅以订到学生为目的以解决酒店用工困难,在具体实施培养过程中却缺乏内涵,忽视“培养”环节对积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我校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组班的程序是:(1)企业宣讲,(2)学生与企业见面,通过双向选择形成订单班。然而有些酒店在宣传时夸过其实,甚至不切实际的答应学生实习期无法兑现的岗位要求与待遇要求,反而在真正实习过程中使学生对酒店产生排斥心理,以致对酒店的服务质量与学校对实践教学的有序管理产生负面作用。

2.“订单式”培养模式只重短期效应,难以形成长效性机制

因为对“订单式”培养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培养方案角度偏差,使本应先进的“订单”培养模式成了只是为了满足酒店的“应时”需求,所以这种培养方式的运行只能形成“短期效应”:满足酒店的暂时性需求和学生的暂时性就业。很难形成长效性互动促进的良好机制:在“酒店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模式中,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只能适用于一时,缺乏技术素质提升和职业发展的后劲。酒店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成为了酒店业蓬勃发展与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相对滞后所产生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推出来的一种“应时策略”。以致不少“订单”不能确定较长久的运作期限,有的只是执行了一两年就自动终止或失效,对学校与酒店双方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样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策略,只能在一些酒店短期培训中实施,如果让以学历教育为宗旨、以规范课程为根本的职业院校来运作,极容易扰乱专业培养规范,降低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规格,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借口,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违背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对学生、教育和社会都是有害的。

3.“订单式”培养模式只重人才“应用”不重“发展”忽视了“人本”。

酒店业技能要求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方面在与技能难度不大但它的要求更趋于人文礼仪,对内涵素养的要求将决定酒店的软件建设层次高低,其实酒店的服务技能是一种简单劳动,但要达到高质量服务,让顾客享受到一种“礼仪服务美”,需要服务者较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酒店是“绅士为绅士服务,淑女为淑女服务”的高档旅游区,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比顾客更“绅士”、更“淑女”,这是酒店与学校以“订单式”培养的模式通过工学交替共同完成的育人职责,然而,在具体培养方案中往往缺乏致力于人才综合素质既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理论素质和技能素质;现有的实用素质和发展的潜能素质等的锻铸。课程设置缺乏人文素养类,酒店在参与订单培养中也只注重酒店某一部门的操作技能或流程的培训,“订单式”培养模式只重人才“应用”不重“发展”忽视了“人本”。就酒店而言,技术含量不是很难,因此酒店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不高,更看重的是学生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求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综上所述,要使酒店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真正体现它的可行性与先进性,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改进,笔者根据从事多年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的体会,认为可以作以下方面尝试。

3.1引入竞争机制,确保订单酒店符合要求。

面对“纷至沓来”的酒店,学校要把握好选择关,通过对酒店的调研或“企业恳谈会”等形式,了解酒店的人才需求,及酒店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侧重点是否符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已有过合作的酒店,也可以通过学生问卷了解酒店的人文意识与企业文化,从中选择有品牌,理念先进,有育人责任心的酒店,面临酒店业的蓬勃发展人才紧缺现状,学校有选择的优势与责任,才能确保“订单”培养模式有效实施。

3.2深化酒店与学校的合作,构建长期、合理创新的育人体系。

2010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会议提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合作”是办学主线,订单培养就是“合作”的实施,如何把“合作”做好,是能否构建长期、合理创新的育人体系的关键。学校既是实施一方也是监督的一方,应该把握好实施过程赋予的主动权,做好以下深化“合作”的工作:①通过恳谈会等方式酒店与学校形成育人共识,签定订单培养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②与酒店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使教育与行业零距离对接③共同开发可用于酒店员工培训也可作为对在校学生授课的课程与教材。校企紧密融合有利人才培养。④师资资源共享,酒店派出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并承担订单教学中必须有的企业课程教学与组织相关职业意识培养活动,学校派优秀教师到酒店挂职和做行业理论提升研究。⑤设立由酒店出资的奖学金,在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增加酒店的责任意识,使订单模式稳步有效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