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产统计工作总结

生产统计工作总结

生产统计工作总结

生产统计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由于领导的栽培以及信任,我有幸在2011年9月份在生产部办公室工作,担任生产统计一职。自从进入办公室以来,在部门领导以及同事的帮助支持下,紧紧围绕生产统计中心任务,服从工作安排,加强学习锻炼,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现将我本榨季的工作情况简单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修养。

第一、认真加强思想改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来到生产部以后,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统计的知识,我根据领导的安排及以自身工作的需要,在工作的同时先后学习了电脑知识和一些统计知识等,使我对于统计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将对我以后更好的进行统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10月,经组织培养考察、支部大会通过,我光荣的加入了预备党员的队伍。

第二、积极肯干,不怕苦累。在工作上坚持“事事保持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决不懈怠”的工作准则。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处于何种环境中,均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保证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从车间到办公室,思想上没有预备、时间上没有过渡,一到岗马上投入紧张工作中,虽然两个岗位存在着时间松紧的差异、工作方式方法的变换、角度心态的调整等多个问题,但在自己的努力下,顺利克服。

第三、、团结同志、虚心请教。因为刚调到办公室工作,对业务还不是很熟悉,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不解,每当这时,我就会主动向工作经验丰富的同事或领导请教;对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建议甚至批评,我都会虚心接受、认真反思;被人误解时,我也会会心一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论在哪个部门,都能与同事们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争取获得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能够拥有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工作起来也会更加舒心、更加起劲儿。并且积极参加各种义务劳动。

二、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

第一、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平时的工作重心,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状大,公司领导对统计工作也逐渐的重视起来。这就要求我的报表工作将要更加的精益求精,同时也将激励我更好的做好统计工作。

第二、每月和库房沟通,按时对员工劳保进行发放,始终把工作做到前面。

第三、在榨季生产过程当中,积极配合部门,对拣果人员进行了补充招收和各班组的人员分配。并且在榨季初期对部门员工的服务工作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更衣柜的钥匙更换和重新配发,对员工提出的要求,隶属范围的都力所能及的给予了满足和帮助。

第四、团支部工作,作为团支部组织委员,我发挥了我最大的能力,进行组织和配合党工团及办公室的工作。先后开展了乒乓球、拔河、篮球等文体活动和十一、元旦、元宵晚及知识竞赛。并且,我提出了利用无菌袋纸箱进行刻字并积极要求这项工作由我来完成,此举不仅仅是废品再利用,更重要的是给公司节约了开支,先后受到办公室和党工团的多次表扬。

第五、坚持对多功能厅的开放和设备及卫生的维护。多功能厅是我们大家学习培训,娱乐活动的场所。对他的维护,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义务。在平时我就时常对多功能厅的音响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对卫生进行打扫或督促值班人员,从而使我们的活动场所保持干净,舒心,使各种活动或培训所需的后勤保障得到充分的保证。

总之,生产部是我公司的中枢要害部门,身处其中,我能够做到识大局、顾大体,积极学习,工作主动,不计较个人得失,圆满完成各项交办事项。同时,也看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一是工作细节方面还不够注意,只考虑工作大致做的差不多就行了,有些细节工作忽略了,不到位,使工作有瑕疵。

二是服务仍不到位,有不少事情需要提醒着才能做到,对情况变化不够敏感,在对有些工作的领会上还没能完全吃透。

生产统计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铁路运输管理 生产统计 安全运行

中图分类号:F5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36-01

一般而言,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与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经济网,失去铁路系统的参与,将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物流网络,铁路系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运输市场的竞争也颇为激烈,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铁路系统面临着全面的体制改革,提升服务质量成为许多铁路企业的必然选择。在铁路运输管理的诸多工作领域,铁路运输生产统计工作不可或缺,对铁路系统的顺利运行,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 实施铁路生产统计的重要意义

铁路运输管理中的生产统计工作,涉及到对大量数据的搜集、汇总、计算和统计,并由此来反映出铁路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现阶段,生产统计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需求,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具和手段,生产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的职能,能够实现对铁路运输系统的统计预警、跟踪监测、反馈调控与决策支持,促进铁路运输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生产统计具备两个特征:首先是数量性,通过数字来揭示出事物在特定时间和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人们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乃至定性分析,人们以此为依据做出正确决策;其次是综合性,铁路运输管理包含很多环节,既有宏观层面,也有微观层面,所有环节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生产统计,可以实现对铁路企业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也能实现综合性的分析,通过综合性分析,可以实现各环节间的横向对比,也可以总结企业过往历程,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整个铁路系统而言,将具有如下好处:一是对企业的资产规模、营销规模、盈亏状况、安全状况等都有所反映;二是对运营状态、技术手段应用、财务盈亏等都有所反映;三是还能够对铁路系统的发展速度和经营效益有所反映。

2 现阶段我国铁路生产统计领域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领导认为生产统计工作极为简单,只是对数据的加减或汇总,再填几张报表就能完成工作。即将生产统计工作简单化,也正是因为领导对该项工作重视的程度不够,使得很多生产统计人员被同时委任其他职责,还存在岗位变动频繁、易被精简和下岗的现状。(2)生产统计记录不健全。因为铁路生产统计的台账和原始记录的不健全,使得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被加大,致使生产统计所得数据的质量下降。(3)生产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在铁路运输管理系统中,绝大多数的工作人员素质很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但是也有部分的工作人员,因为责任心不强,工作耐性不够,很难做好实际工作。也有一些生产统计人员,虽然有做好本职工作的构想,在工作中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与加工,但凭借经验来统计分析,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指导,使统计数据存在差错或失误,失去了生产统计的意义。

3 完善铁路运输管理中生产统计工作的策略

现阶段,我国铁路系统正面临着体制改革,涉及到产业结构、企业运营和管理结构几个层面,如铁路系统的经营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等。正因为如此,铁路企业应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以正确指导、科学监管和科学决策为基础,实现铁路系统的现代化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3.1 加强领导层面的重视程度

铁路生产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高质量的数据统计为保障。生产统计工作的实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这是做好生产统计工作的基础,充分认识到生产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为该项工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对生产统计人员的工作设备予以及时更新,更换掉不合格或过时的设备。除此之外,还要加强领导干部的统计法制观念,强化干部员工的法律素质,从而形成运用民主法制开展工作、具备依法办事能力的领导干部队伍。铁路干部领导需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遵守国家《统计法》和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促进本部门依法工作局面的形成,这是做好生产统计工作的基础。

3.2 做好信息收集和汇总工作

铁路生产统计工作不是对数字简单的处理,而是通过对铁路运输管理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汇总,从而反映出铁路系统的运营状况,为铁路企业提供决策依据,这是做好生产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首先是注重对信息的收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统计领域出现很多新技术和新手段,新技术和新手段能够获取最全最快的信息资源。正是因为新技术、新手段的采用,从而使铁路系统形成了数据、语言、视频和传真为一体的安全调度信息传输网络,有效发挥信息平台所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了生产统计工作的高效性、科学性与前瞻性。其次是信息收集的过程也是学习积累的过程。生产统计工作的灵魂是分析信息,其生命线是对数据统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是生产统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对收集的信息做科学加工和分析,从而找出铁路运输管理诸环节间联系,总结出铁路系统内部所存在的问题,用来指导铁路运输管理的各项工作,这对企业的未来进行了预测,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3.3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铁路生产统计工作的顺利展开,离不开相关管理制度的规范作用,这能为铁路运输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实现铁路系统安全运营的前提。首先是设立安全生产统计信息体系,这是实现高效生产统计的基础性建设,在信息体系内部,应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有先进可靠的设备,有竭诚服务的工作人员,有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够为生产统计工作的扎实有效进行。其次是加大法律宣传力度,使铁路企业领导和员工都树立起法律意识,坚持实现依法工作,建立生产统计信息档案,对于事故信息的处理,应严格按照处理程序报送和处理,以实现对事故信息的报告、处理、通报和都准确无误。避免工作中出现随意性、无序性和无目的性,从而确保生产统计档案的数有所出,有据可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准确的数据保障。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铁路系统正面临着体制改革,现代化的铁路运输管理,不能缺少生产统计工作,作为该项工作的执行人员,必须顺应时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明确统计职能和责任,以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勇于探索创新,总结原有工作经验,规避工作中的不足,集思广益,形成团结协作的生产统计人员队伍,为我国铁路事业贡献自身应有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娅楠.车载线路全断面检测及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生产统计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井下作业费 管理系统 构建 运用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持续推进,各油气生产单位都开发并上线运行了“单井成本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推进了开发生产和成本管理的有机融合。通过开展单井成本分析,推动高成本单井治理,为减缓单位采油成本持续增长趋势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受一些大综成本要素影响,部分单井成本数据,尤其是月度单井成本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导致评价结果不同程度地存在失真现象。从单井成本的构成情况来看,井下作业费由于其金额大、涵盖内容较多、结算周期较长等原因,成为导致高成本单井评价结果失真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对一些老区块的原油开发工作来说,井下作业工作量和费用的投入在整个运行成本中的比重呈逐年增长趋势。而在传统的“以产量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下,作业费用的前期预算引导作用被很大程度地弱化。而传统的手工井下作业费管理又难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对开发生产决策提出建议时,往往因财务数据自身不够真实和准确,而难以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做好井下作业费的预算控制和后期作业费用统计、结算及会计核算工作,成为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所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加快各油气生产单位从“生产型油气田”向“效益型油气田”转型的重要推手。

通过开发运行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对井下作业费进行系统化、流程化、标准化管理,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力帮助。

二、井下作业费管理概况

(一)井下作业费的构成

从井下作业的类型来看,主要包括措施作业、检泵作业、小修作业等。从井下作业费的构成情况来看,主要包括管柱施工、油管摊销、油管更换、抽油杆更换、管杆配送、化工材料、技术服务、工具推销、留井材料、作业测压、电泵电缆维护等发生的费用。由于施工工序和辅助产品的使用,单井一次作业所涉及的服务单位少则3-5家,多则可能超过10家。

(二)井下作业费的结算

由于存在作业总结、预算编制、预算审核等工作流程,井下作业费用从发生到结算一般存在一个月以上的时间间隔,同时受各单位分散结算等因素的影响,每月的账面井下作业费都存在大额度的预提费用。虽然此举可以有效保证账面成本总额的大致准确,但由于月底工作量大,单井成本数据通常无法严格区分各组成部分,因此出现部分井的部分费用已实际结算但仍被预提,而部分井的部分费用没有实际结算却又没有预提,给财务部门准确统计单井单次作业费带来极大的不便,削弱了财务信息的可靠程度。

(三)井下作业费的预算控制

各油气生产单位基本运行费的短期预算通常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确定,而井下作业费特别是措施作业费的支出却更多地取决于措施产量的运行安排,与产量基本不存在线性相关。一般来说,井下作业费的支出都会根据油气生产单位一段时间内的措施产量的运行情况以及总产量主被动情况,呈不规则的运行趋势。考虑到费用的支出主要是服务于原油产量这一核心任务和其发生的不规律性,在对井下作业费进行预算考核时,通常不得不做出让步。在井下作业费的预算控制主要采用手工控制的情况下,约当预算指标对井下作业费的控制功效大打折扣,成本预算的严肃性面临较大的挑战。

三、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的构建

(一)系统开发目标

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构建目标,可根据不同油田的现实要求和远期规划,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分阶段进行开发和运行。

其中近期目标主要是规范井下作业费的预算控制和结算管理,使井下作业工作和成本管理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近期的开发运行,主要可以与各油气田在线运行的方案设计系统、井下作业数据库及财务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井下作业工作量和井下作业费的同步,以及井下作业费预算的自动化控制。

远期目标可以与各油气田企业的开发数据库、A2系统进行对接,并通过开发新的功能模块,引入措施增油、工作量对比、费用对比等功能,实现井下作业费的智能分析,并生成智能分析报告,全面提升井下作业费的管理水平。

(二)数据库建模

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流程化管理,兼容EXCEL操作习惯和新的操作方法,对相关流程实行固化管理。以各油气田企业井下作业费台账为母板,建立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主要定义“井号”“作业过程”“开工日期”“完工日期”“作业状态”“井下作业工序费”“井下作业材料费”“技术服务服务费”“WBS元素”等主要字段名,其他字段名可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进行个性化定义。在各项费用构成字段名下设置“概算”“预算”“结算”等二级字段名。输入端设置方案设计系统、井下作业数据库、FMIS数据交换等接口及手工输入接口。其中方案设计系统、井下作业数据库与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共用同一数据库;FMIS数据库定义为与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进行实时数据交换;手工输入接口主要用于通过井下作业总结系统无法自动生产相关数据的录入。

系统以“井号”和“完井日期”作为识别特征。

(三)功能模块

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近期主要开发预算指标控制、费用预算生成、费用结算控制、数据查询统计和月末一键预提五个功能。

1.预算指标控制

所谓预算控制就是要求开发生产部门按照财务部门设定的短期预算指标合理安排,控制好月度和季度工作量,使之与产量和成本指标实现协调运行。作业工作量的控制要从发起端开始,即对井下作业设计进行控制。

首先,在现行井下作业设计系统中植入作业工序及相应的定额,井下作业设计完成并提交后立即生成该次作业的成本概算,并列于“概算”字段下。其次,通过在井下作业设计系统中事先设定全年作业费用总额及产量总额,通过输入实际产量(1月实际产量=计划产量,2月实际产量=1月实际产量+2月计划产量,依次类推),系统自动计算出当月累计作业费预算可用额度,并在每次输入作业设计时对当期剩余可用预算额度进行预警提示。当井下作业设计提交并自动计算出成本总概算(概算金额=已结算井次的结算金额+已审核未结算的预算金额+未审核井次的概算金额+新录入井次的概算金额)超过当期井下作业费预算指标可用额度时,系统会自动拒绝通过该设计。

前文已有述及,井下作业费的运行很难随产量线性运行,油气生产单位可能会根据开发生产实际情况实时调整作业工作量。一般来说,前三季度为井下作业费投入的主要阶段,成本投入占全年预算指标的85%左右。为有效地控制井下作业费,又合理地保障开发生产的资金需求,并不致使开发生产部门遭受无辜的预算考核,井下作业费用管理系统设定的预算指标控制额度可以在系统自动计算的约当预算金额上再上浮10%,作为最终当期的预算指标控制上限,当总概算超过全年预算指标85%时,系统不再上浮。

2.费用预算生成

费用预算生成是指一次井下作业完工后,系统根据井下作业设计和井下作业总结及预先定义好的工序、材料等价格定额主文档数据,自动生成井下作业部分费用。对于不能通过上述系统自动生成的成本数据,如化工材料、外包技术服务等,由相关岗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手工录入,系统再生成相应的费用预算。通过与系统自动生成的部分成本数据合并,形成每一作业井次的费用预算总额,并列入“预算”字段栏。

3.费用结算控制

井下作业完井后,预算造价部门根据系统生成的费用预算进行逐条审核,审核通过后系统自动将该作业井次的费用预算添加到“结算”字段下,经最终审批后,生成“财务结算”提醒消息,置于财务岗位的“待办工作”栏中。各结算控制节点可对该结算进行复核,提出异议并拒绝办理或修改后再审核通过。

4.数据查询统计

系统根据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定义不同的查询组合,并生成相应的查询结果。主要包括单井作业费查询、作业过程成本查询、作业类型成本查询、单项费用组成查询等。系统还可以根据所有已定义的字段名,开发各种个性化交叉辅助查询,以全面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5.月末一键预提

作为系统的一项主要功能,月末一键预提功能主要解决财务人员因月底工作量大而进行粗略预提的问题。一键预提功能通过对FMIS中已结算的井下作业费进行分类,并生成临时数据库,通过逆向查找与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

例如:X井于2013年10月28日完井,概算金额36万元(系统已自动生成),其中作业工序费概算13万元,油管费用概算4万元,化工材料费概算10万元,技术服务费概算9万元,截至10月31日FMIS已结算油管费用4万元,井下作业总结尚未提交完成,化工材料费预算8万元,技术服务费已核实为7万元并处于“待结算”状态。在对未实际结算费用进行统计时,系统此时进行逆向扫描,结算字段下有数据的,系统自动选取结算数据;结算字段下无数据的,系统自动选取预算数据;预算字段下无数据的,系统自动选取概算数据。对于X井来说,一键预提功能执行后,系统自动预提金额为“作业施工费概算13万元+化工材料费预算8万元+技术服务费已核实7万元=28万元”,月末FMIS中X井的作业费金额为28+4=32万元,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单井成本预提总额的准确性。

系统还可以对各费用构成进一步细化,并分别准确计算出相应的预提金额,以确保FMIS能准确地反映单井作业的总成本、分项成本等信息,全面提升井下作业费的准确性。多井次一键预提可以通过对井下作业系统数据库进行逐行扫描,并依照示例进行处理。

(四)流程设置

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是一个集作业设计、费用统计、结算管理、账务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流程化信息处理系统,业务的发起端为作业设计,终端为账务处理。

技术人员根据作业计划,在方案设计系统中编制作业设计,并自动生成费用概算,概算总额在预算指标范围内且经过相关人员审批通过后,自动更新系统数据库中的作业井次信息,并标记为“在作业”状态。超出预算指标或审批未通过的,系统不对数据库进行更新。

作业完井后,由作业监督手工录入无法从其他系统自动获取的信息,结合作业数据库生成的费用数据,自动生成作业井次费用预算,标记为“已完井”状态并自动流转到预算造价部门工作界面。

预算造价部门对工作量和价款等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的可以发还上级重新核实,并标记为“待核实”状态,也可进行直接修改,审核通过的作业井次标记为“待结算”状态,并自动流转到财务部门工作界面。

财务部门对所有“待结算”作业井次进行账务处理,并标记为“已结算”状态,整个业务处理流程结束。

四、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运用的重要意义

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运用,能有效地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提高财务数据的可靠程度,全面提升一个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利于确保信息对称

出于不同的需要,各职能部门对井下作业统计的内容和时点各不相同。技术部门主要登记井次和作业效果台账,且一般以每月的25日作为统计结点;预算造价部门由于存在作业总结期、信息传递期等因素,一般以每月的20日作为统计结点;财务部门原则上要求的统计结点为当月的最后一天。因此,在进行井下作业工作量、效果和费用综合分析时,出现各方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通过对井下作业费进行统一的系统集中管理,可以有效保证已完井的作业井有对应的作业费用,已发生的作业费用能够准确地对应到相应的作业井次和相应的作业效果。能够有效地保证财务部门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成本费用一一对应,解决各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真正体现会计“权责发生制”的计量原则。

(二)有利于加快结算进度

在非系统模式下,已完井次无法在最短时间内生成相应的结算单据,而受到时间间隔、空间间隔及人为拖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井下作业费的结算始终处于严重滞后的局面。通过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对井下作业费进行流程化管理,可以使作业井次在完井时即可生成预算书,并在各相关部门间及时进行流转,解决因线下签批人员临时不在岗而造成的时间浪费,缩短结算时间间隔,全面加快结算进度。

(三)有利于成本真实准确

井下作业费不真实、不准确是困扰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主要因素,虽然结算滞后是罪魁祸首,但月末预提费用不准确才是根本原因。通过运用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中的一键预提功能,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应该预提的总额和明细金额,排除现行模式下对单井费用进行的粗略估计,确保财务账面准确地反映当期及累计的井下作业费用及相应的明细要素。

(四)有利于单井成本治理

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对井下作业费的总额进行精确核算,还可以对每一单井费用进行准确分解和统计,可以使当期发生的成本准确地归集到相应的井号上。单井费用的准确统计,能够有效保证单井成本分析系统的评价结果可靠性,为开发生产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确保该治理的井及时得到治理,不该治理的不被误治理。

(五)有利于成本预算控制

传统的井下作业费预算控制,多为事后考核,由于受到产量任务这一核心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无法实现“严考核、硬兑现”,往往都是成本控制做出让步,预算考核形同虚设。对井下作业费事前设定预算指标,通过将预算植入方案设计系统中,能够实现井下作业费预算控制节点的前移和自动化操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凌驾于控制之上和各部门之间碍于面子而不进行严格考核带来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提高开发生产部门主动控制成本的意识,确保工作量的安排紧紧围绕预算指标运行,真正将“经济效益”的理念体现在开发生产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切实提高油气生产单位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五、结语

生产统计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总量减排;环境统计;二氧化硫

abstract: through compare with vertical kiln environment of an enterprise that area under one’s jurisdiction close down this result of calculation and total amount, sulfur dioxide of emission is it arrange sulfur dioxide new result that increment checks and calculates to reduce in counting, sketch the total amount and reduce and arrange the close relation counted with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total amount is reduced and arranged ; the environment is counted ; sulfur dioxide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这项约束性指标,地方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相继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完成上级政府下发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目标和减排任务,其中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污染减排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委《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和第50号《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立窑生产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而控制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是实现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的关键,立窑水泥生产线被政策性关停。下面就关停水泥厂简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与环境统计之间的联系。

1环境统计中二氧化硫污染物的计算方法

1.1用排放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以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的数据为例,计算二氧化硫排放量,2008年环境统计报表中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

=水泥产量(t)×5 605÷10 000

=12.87×5 605÷10 000=72 136万标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水泥产量(t)×2

=12.87×10 000×2=257 000 kg=257 t

1.2实际监测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2008年第一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 529 1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7.46 kg/h,第二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1 485 n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27 kg/h,两季度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3 388 n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865 kg/h,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工作时间为3 900 h。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23 388×3 900÷10 000=9 121。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6.865×3 900=26 774 kg=27 t。

1.3产排污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第七分册3111水泥制造业产排污系数表续3,产品名称为水泥,原料名称为钙、硅铝铁质原料,工艺名称为立窑,规模等级为≥10万t ——水泥/年,末端治理技术名称为直排,全硫含量少于1的情况下,窑炉的工业废气量的排污系数为2 644 m3/t ——熟料,二氧化硫的排污系数为0.234 kg/t ——熟料,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环境统计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m3)=12.87×10 000×2644=34 028万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12.87×10 000×0.234=34 028=30 116 kg=30 t。

对比以上三种计算方法,华辉水泥有限公司同一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差别,实际监测法和产排污系数两种方法计算出的二氧化硫结果较接近,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2001年9月编写的《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的要求,以上三种方法都属于“三废”排放统计计算的基本方法,作为基层统计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但应遵循使用经环保局监测站认定的监测数据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须再与使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对照验证,如与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偏大,应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为依据进行调整,尤其是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一定要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验证。

2总量减排中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的核算

作为一间结构减排的企业,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由基础性准备工作、数据核查验证工作、总量审核工作三部份组成。也就是说,我们基层环保部门在完成了该企业的取缔关停文件、供电部门下发的停电通知或出具的断电证明,关停照片等相关验证文件及用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核算的基础性工作后,环保部各督查中心根据上报的资料,抽查验证该企业关停和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计算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将经审核认定后的核算结果及其主要参数的取值依据等上报国家环保部。根据国家环保部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二氧化硫总量减排量的核算中规定结构调整新增二氧化硫削减量的核算原则中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环境统计排放量核算新增削减量,没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排污系数法核算新增削减量”。以本辖区的高要市华辉水泥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08年8月31日关闭,其2005年—2008年环境统计so2排放量分别为512 t、327 t、377 t、257 t,4年的环境统计数据都是采用排放系数法进行统计。2007年水泥产量为18.86万t,2008年水泥产量为12.87万t,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的公式(3-34)核算,2008年我市上报so2减排量=(g上年-g当年)/g上年×e上年=(18.86-12.87)/18.86×377=120 t,国家环保部核查组核算减排量是以产排污系数计算,只认可减排39 t。

3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与环境统计的关系

各地“十一五”期间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管理,排放基数按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确定,并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削减能力,也就是说,总量减排与环境统计是密切相关的,环境统计数据库是核算的基础,作为最基层的总量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国家环保部对于关停立窑水泥企业新增削减量按产量排污系数法及企业环境统计排放量进行折算。在2008年所属地区结构减排的立窑企业中,有6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是重新以产排污系数来计算,4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认可了环境统计的数据,核查组的核算说明中一部分因环统异常,用产排污系数计算,一部分经过资料核查,予以确认。鉴于国家政策,被关停的水泥企业既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须面对生存和债务偿还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政府方面要承受较大的税收损失,上级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市政府和企业以环境保护为重,下大决心关停了落后的水泥企业。对于减排企业的排污量,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的要求,不同的核查组有不同的核查结果,但基层的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的,但减排结果又以其他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地方关停了计划中的所有落后产能企业,最终还是无法完成减排任务。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能否统一用一个标准,比如直接用关停水泥的生产能力来核算该企业的减排量,这样都是在同一平台上的。另外,最重要的是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制度,着力做好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核定、统一公布。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2001年9月编写的《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

生产统计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统计工作 问题 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我国大多数企业相继建立了完善的统计制度,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但是很多企业虽然有统计制度,很多管理者都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只是重视各种财务指标,忽视统计工作的作用,造成很多决策失误进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一、企业统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统计制度,但是企业运转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很多企业管理者对统计管理工作的性质区分不清,简单认为统计工作只是反映企业计划生产完成情况,都是为企业生产计划所服务的,这样也就弱化了统计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第二 ,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内容了解程度不够,错误地认为统计工作是为了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如果投入大量的财力进行统计工作会浪费掉有限资源,统计工作也就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是发挥了统计工作的数据收集作用,并没有对统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

第三,对统计工作的作用了解程度不够,简单认为统计工作只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对于制定发展对策的实际意义很少,这也就造成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

二、统计工作的作用

1、统计工作能够反映出企业现状,例如企业的人员、职能机构、负债和资产等方面的情况,还能够反映出企业在某一个时期内的动态,例如企业的产品质量、科学技术和财务盈亏等情况。

2、统计工作能够反映企业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数量特征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产销能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产出比,质量特征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服务质量、产品质量和设备质量等。

3、统计工作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益。生产效率主要体现在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产出比,经营效益主要体现在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分析。

4、统计工作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结构和规模。结构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质量结构等,企业规模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生产规模、人员规模、资产规模、尹奎规模等。

三、企业统计工作改革方向

企业管理者只有明确统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的作用和意义,高度重视企业统计工作,这也是企业统计工作发展的前提。笔者认为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统计工作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建立高效合理的统计管理模式;全面是吸纳统计信息的共享。

(一)建立高效合理的统计管理模式。

很多大中型的企业基本上设有统计部门来全面负责的企业的统计工作,笔者建议可以设立一个总统计师职位来负责整个统计部门,使得统计部门能够准确和及时地为管理者提供各种统计数据信息,为制定各项决策和措施提供依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首先统计师制定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生产和管理的需求以及企业面向市场和竞争的需求,将市场信息同本企业经营状况相结合,制定出本企业的指标体系,并将指标体系分解到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其中包含统计数据信息的规范以及报送时间、方式和内容等。

统计师还需要负责收集、汇总、审核和提供各类统计信息。一是必须对统计成员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之后加以汇总;二是收集审核本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上报的统计信息并加以汇总;三是全面搜集企业之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汇总。统计师的职责就是负责审核汇总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

(二)建立统计信息共享机制。

企业内部的各个基层单位都有特定的数据信息传输方式,由于传输方式和过程的差异也使得企业统计信息的收集和应用比较困难。在企业内部建立统计信息共享机制,各项数据信息都采用统一的方式和流程,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共享机制按照信息需求者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基础信息共享,主要应用于各基层单位向各自职能部门传输信息,满足职能部门统计信息汇总的需求;二是转向信息共享,主要适用于各职能部门向统计部门的信息传输,满足统计部门汇总和综合分析的需求;三是综合信息共享,这是统计部门将汇总分析的统计信息向企业管理层、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多向运行,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的要求。

四、结语

企业统计工作就是将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和对比分析,以及将本企业和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得到的统计信息能够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各项决策提供参考。只有全面提升企业统计工作水平才能够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这也是当前企业统计工作改革的方向。

(作者:山东荣信煤化有限责任公司,职称:统计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