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范文第1篇

2、《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 复习 高效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高效地复习文言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意义重大。教师要把握全面、系统、高效的原则,事先确定整体复习目标,有序安排复习过程,将复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归类时应注重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衔接,使较多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网络,便于学生接受,理解,运用。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复习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五篇文言文。我将这五篇文章重新整合分成三类:人物类(《晏子使楚》《人琴俱亡》);游记类(《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说理类(《治水必躬亲》)。

第一,教师与学生采取纵向联系的方法,学生先自主复习五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然后师生互动提问其重点。如:相关的文学常识、课下的重点注解、课文的再翻译、课后重点习题等。

第二,教师采取横向梳理的方法,总结归纳三类文章的知识重点,搭建知识框架,编织知识网络,理清知识脉络,然后按类落实,备好学生用的复习学案。

归纳梳理时,教师可参照《中考说明》和中考文言文命题方向,按题型把知识重点整合汇编在一起。常见题型有:①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②文言词语注音;③课文背诵默写;④重点文言词语解释(包括常用重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词语积累、词类活用等);⑤重点句子翻译;⑥理解文章内容(包括段意层意概括、中心思想把握等)。

如复习《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课前教师整理知识重点并印发复习学案,要求学生先完成第一部分――课前复习。

1.背诵课文,识记文学常识及课文句意。

2.摘录生字词,并注音。

3.列出重点词语,并解释(不少于20个)。

4.知识归类。

①通假字;

②词类活用(“西”“下”“空”“斗”“蛇”“犬牙”等);

③一词多义(“可”“环”“清”“以”等)。

5.列出自己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加以翻译。

6.课文内容理解。

《小石潭记》――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①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何特点?有何感受?

7.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新的发现。

1、2、3、5、7题没有具体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理复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6题教师帮助梳理要点,重点明确,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

第三,在梳理完要点,学生课前完成复习题的基础上,教师课上检查其完成的情况,并对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增强复习效果。

如《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学案,在完成课前复习题,梳理落实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学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第二部分――课堂活动。

活动一:根据自主学习的情况,

交流课前复习中的疑难问题或新的发现。

活动二:合作探究。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小石潭如此优美的景色,柳宗元却是“悄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看着承天寺庭院中这样的美景,苏轼又发出了什么感慨?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结合写作背景和他的其他作品理解)

课堂活动一使师生在课堂互动中既解决了疑难,思维又碰撞出新的火花;课堂活动二设计的两题能帮助学生复习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也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第五,在知识梳理,整合,落实之后,需要通过测试来验收复习的效果。测试时要注重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还要结合中考典型题,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建构的系统性,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而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测试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并引导学生及时改错,查缺补漏,巩固复习的成果。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范文第3篇

在铜川市原政协副主席郭平安眼里,玉华宫是个神奇的地方。他的神话小说《唐僧译经记》中的很多构思和灵感都来自这里。

2017年3月1日,玄奘圆寂一千三百五十三年圆寂日之前的一天,郭平安陪记者到玉华宫参观。好久没去了,他发现景区东大门又有了新的变化。

“没有玄奘精神,我不可能完成这件事。”从玉华宫回来的路上,郭平安望着窗外对记者说。窗外是视野开阔的黄土塬,郭平安在这片土地生活了几十年,视其为第二故乡。

在铜川市慈善协会郭平安的办公室里(郭退休后担任慈善协会会长),一棵绿意盎然的娑罗树照片引人注目。树干粗壮,几个人抱不拢,树冠如华盖。这是玄奘一千三百五十三年前亲手栽植的。千年之后,这棵树远远望去像一团绿色的蘑菇云,似乎积攒了千年的能量。

在铜川,诸如此类的遗迹还有不少,玄奘精神一直存在于这片土地。

铜川玉华宫(寺)遗址是唐代皇帝避暑行宫,也是一代高僧玄奘法师译经地、圆寂地。但是,这一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佛教文化圣地,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认知。

十六年写作,为玄奘正名

1995年春,铜川市搞了一个万人游铜川的大型活动,开幕式就设在玉华宫。

这是郭平安调到铜川工作十年后第一次到玉华宫。那天,他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若以玄奘法师译经的历史为背景写一部小说,应是个好题材。

此后八年,郭平安在工作之余翻阅了有关玄奘法师取经译经的资料,了解到玄奘法师抱着“一睹明法了真义,以求佛理真传”的信念,“冒越,私往天竺”而求法,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足迹至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历经艰险,不屈不挠。他不为名利所动,拒绝了印度国王与学人的一再恳留和百般阻挠,取经六百五十七部,毅然东归,回到祖国弘扬佛法。

回国后,玄奘法师又屡次婉言谢绝唐太宗恳劝还俗出仕,在长达十九年时间里,翻译经文七十五部,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法师在宗教、哲学、翻译、历史、地理、民俗、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玄奘法师在玉华寺圆寂之后,噩耗传出,唐高宗皇帝震悼,僧、俗悲惜。京城每日有上千人哀悼哭泣,五百里内京邑及诸州仕庶前往送葬吊唁者,多达百万余众。

对郭平安来说,玉华宫是神奇的。第一次去,他就立志要写一本玄奘译经记。回来翻阅大量资料,读了《大唐西域记》《大唐三藏法师传》之后,内心深受震撼:“哎呀!玄奘法师不是西游记里写的那个人,玄奘实际上是个伟人。”

研究了玄奘的一生,郭平安发现,玄奘不但精通佛法,还懂道学儒学,在唐代就是儒释道经典人物。

郭平安觉得,真正要做成这件事,以自己的学识与能力,难于上青天。“要塑造玄奘法师精通佛学与诸家之学,百事皆通,勇于践行,创造了人类辉煌,品德高尚的伟人形象,最起码要对他所掌握的学识有所了解,否则,难当此任!还要对唐初的历史、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等等,有所了解才行。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玄奘法师的博怀,艰苦卓绝的践行精神。要担当此任,必得数年持之以恒。”

定稿的那天晚上,看着打印出来的一千多页文稿,郭平安止不住泪流满面:“十六年呀!都钻到玄奘译经的故事里。”

其实,在铜川,郭平安并非痴迷于研究玄奘的孤例。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受玄奘精神感召一头扎进玄奘文化研究者不乏其人,比如1986年就开始整理玄奘资料的王仲德,玄奘文化馆原馆长仵录林,交警支队的李万根等等。他们的研究使玄奘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当下这个时代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王仲德其实是铜川本土最早研究玄奘文化的专家,著有 《玉华寺》和《玄奘圆寂后》两书。他原是铜川市史志办一名编辑,现已退休多年。提起玉华宫的开发,他也是满腔热情和有一肚子的话题。2004年中央电视台拍了一部玄奘的历史文献片,从西安大雁塔、长安县兴教寺一直拍到铜川玉华宫。摄制组在玉华宫住了四天,其中一位导深受感染,一下子迷上了玄奘文化,和王仲德成了莫逆之交。2012年春节,这位编导专程从北京赶来,在铜川住了六天,和王仲德聊玄奘,聊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她认为玉华寺在玄奘生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人相谈甚欢。

退休后,王仲德仍为玉华宫的开发呼吁和奔走,付出了不少心血。这些民间力量有时候很容易被忽视,但不该被忘记。

2014年王仲德参与编制玉华宫第二次开发计划,列了一些纲目,后因多种原因这些计划也都不甚了了。他还建议为中国玄奘研究中心主任黄心川先生在玉华宫建一个展览馆,也不了了之。“因为玉华这块的开发,黄心川先生功劳实在是太大了。”王仲德在电话里对记者说。

即使是身为政协副主席的郭平安在搜集资料过程中,也不止一次被当做不务正业的“神经病”,一个共产党员,怎么能写佛教小说?怎么去研究一个和尚?但他内心却颇为笃定,“能有机会把玄奘法师十九年艰苦卓绝的译经故事写出来,是巨大的荣幸!”

站在千年前玄奘生活礼佛的肃成院遗址上,他充满激情地向同行的参观者讲解沙岩上自然形成的“壁画”,“你看这是不是玄奘师徒,这是大明宫……这是驼队,玄奘的头正朝着长安的方向。”“应该把这些天然形成的壁画保护起来,做成小景观。”他对同行的管理局干部说道。

“玉华宫是个神奇的地方。”用十六年写书为玄奘正名的郭平安不止一次这么说。他觉得玄奘文化就深藏在这里,他们只是一个个发现者、挖掘者。

玉华宫的变化,说快也不快

提起对玉华宫景区的打造,铜川人的心情大多有点复杂和无奈。

“玉华宫景区管理局成立快二十年了,现在仍处于开发建设期。”1999年,张忠兴调到玉华宫时,尚不知道玉华宫是个什么单位。时隔多年,身为管理局副局长的他早已成了打造唐文化玄奘文化的专业人士。然而,对玉华宫越了解,他便越心急,越惋惜,一腔热忱和苦涩搅在一起。

张忠兴告诉记者:“严格意义上说,铜川重视玄奘文化应该是从1992年开始的。玉华宫管理局成立以前,玉华宫归属于印台区,1992年区上成立了一个玉华办事处,开始对玄奘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此前多年,铜川玉华宫一直默默无闻,提到玄奘,人们只知大雁塔,慈恩寺,却不知玉华宫是一代高僧生活和圆寂之地。而且玄奘在玉华宫完成了最重要的一部佛经《大般若密多经》的翻译。”

1996年,铜川市开始重视旅游发展,市上逐渐认识到玉华宫玄奘资源和药王山孙思邈资源的惟一性,两个景区在同一年升格为市级单位,由市政府直接管理。

1997年,玉华宫景区管理局成立,开始着力打造玄奘文化。2004年,玉华玄奘研究所成立。西北大学李利安教授曾和玉华宫合作搞过一个课题,内容也涉及打造玄奘文化品牌、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容。

这些年,玉华宫从玄奘文化、唐宫廷文化和避暑休闲文化三个方面推进开发工作,其主线条就是玄奘文化。张忠兴认为,玄奘文化既承载着佛教文化的因素,又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在100个世界文化名人里边,中国只有两个,一个是孔子,一个就是玄奘。鲁迅先生把玄奘称为民族的脊梁。“从玄奘取回来的经看,他服务了当时的社会,也服务了各个时代,玄奘精神涵盖了佛教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截至2015年,玉华宫景区净资产为3.4亿元,负债率为5%,当年实现综合旅游收入3.7亿元。

“我们现在还在开发建设阶段。玄奘文化也好、佛教文化也好,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只是提在口头上。我们现在只有一个佛教文化、唐文化展示的博物馆,以及2000年开挖的肃成殿遗址,都是很粗的一个展示。”张忠兴认为,“玉华宫的变化,也快也不快。”

在张忠兴看来,一个景区打造二十年还在开发建设期,确实够煎熬的。不像南方,三五年就把一个景区打造起来了。但是,玉华宫也一直都在变。张忠兴记得自己刚调到景区时,这里只有一条路,建了个宫墙,其他啥都没有,现在基础性的东西全都建起来了。

记者看到一份玉华寺恢复重建项目的介绍资料,其中写道:“利用玄奘法师及法相宗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国内的巨大影响,恢复重建玉华寺,使玉华宫成为国内外玄奘思想研究、佛事文化交流、僧侣朝山祭祀、民间百姓旅游的俱佳之地。玉华寺占地200亩,项目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此外,近期规划的项目还有,皇家狩猎场建设项目,玄奘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唐玉华宫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植物生态养生园,滑雪场改造提升项目等。

张忠兴告诉记者,管理局想把玉华寺建成东方的那烂陀寺,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驰名的礼佛之都。记者看到,玉华宫景区最新的推介词正是:东方释迦圣境,大唐皇帝行宫。

回到公元659-662年的玉华寺

玉华宫景区宣传科科长楚少辉是管理局内部的玄奘研究专家之一。提起玉华寺的恢复重建,他同样充满热忱和苦涩。

回到大唐,回到公元659-662年的玉华寺,楚少辉看到一代高僧创造的繁华盛景,那是佛教文化创造的繁荣。一千多年之后,恢复寺院、重建辉煌的使命,落在楚少辉们的身上。

玉华宫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缺少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有厚重的历史遗存,却没有吸引眼球的载体。楚少辉认为,玉华宫应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丝路文化项目建设,“建设中国佛教文化中心。修复玉华寺,修建世界佛教论坛永久性会议中心、经律论文化休闲广场,建立西行民族风情园、65米高玄奘巨像等,把佛教文化思想发扬光大,感召更多的人致力于社会事业和世界和平发展中来,增强丝路文化的鲜明主题。”

创造86版经典美猴王荧幕形象的六小龄童,第一次到玉华宫“拜师”后,就对这里念念不忘。

“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非常了不起了。你看玄奘法师,一辈子就是取经译经。”走出《西游记》之后,六小龄童一直致力于“传承玄奘精神、弘扬西游文化”,玉华宫成为他心中最膜拜的圣地。

2008年6月18日,六小龄童来到铜川,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被聘请为“玉华玄奘纪念馆名誉馆长”、“玉华玄奘研究所名誉所长”。

2015年,六小g童又欣然解囊,在玉华宫建成西北惟一的六小龄童艺术馆。陈列面积600余平方米的展馆里,展示了海内外各个版本的《西游记》资料以及精美艺术品300余件。六小龄童还被聘请为玉华宫景区的旅游形象大使。

楚少辉一边登上通往肃成院遗址的台阶,一边对记者说,“这十几年,玉华宫景区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问题,很多规划落不了地,其中包括玉华寺的恢复。”

3月,是玉华宫最萧条的时候。冰雪节刚结束,春夏季的避暑休闲活动尚未启动。肃成殿是玄奘法师生活礼佛圆寂的地方,2004年,这里出土了一块佛足印表文残石,成为迄今为止惟一能够确知的玄奘法师亲笔字迹。

佛足印原是佛祖释迦牟尼去世前,留在印度故乡石头上的脚印。在石头凹形的印迹里,密刻着十分讲究的佛教花纹图案。据佛教史料记载,佛足印在印度共有三处:一处在摩揭陀国,一处在乌伏那国,另一处在屈支国。玉华宫佛足印刻石是玄奘在印度取经时,亲礼佛足圣迹后,虔诚拓印回国,在玉华宫译经期间特请高级工匠精心仿制而成。佛教认为见佛足迹如见佛,它与佛祖舍利一样是平日朝拜的圣物。200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到印度访问,带着佛迹记碑刻的复制品作为国礼,十分轰动。

楚少辉每次站在肃成院遗址,就能感觉到天地气场浑然交融。一千三百多年的岁月时光,静静地呵护着这片空灵的土地。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西行求法十七载,从印度携佛教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如来肉身舍利一百五十粒、金银刻檀佛像七尊回到了长安,远在东都洛阳的太宗皇帝命宰相房玄龄出城迎接。长安城内听说玄奘西域取经归来,奔走相告,竞相目睹,一时间万头攒动,前呼后拥。

玄奘一生两次来到玉华宫。第一次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夏天,49岁忙于译经的玄奘被唐太宗召到当时的皇家避暑圣地玉华宫,昼夜相伴,促膝相谈。

这次玉华之行显然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十一年后玄奘再次回到了这里。

那是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十月十六日傍晚,玉华山层林尽染,秋意盎然。玄奘带着唐朝顶级的僧侣团队从长安西明寺昼夜兼程来到了玉华寺。

玉华山的旖旎景致,成为他生命中最理想的栖息地。聆听万籁交响,沐浴吉祥的佛光,玉华寺从此欣然一派繁忙景象:膜拜佛塔,翻译佛经,凿龛供佛,佛法研讨,学术交流,迎来送往,“三更暂眠,五更复起,朱点次第,沥血呕心”。短短四年多时间,玄奘翻译完成了《成唯识论》《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咒五首经》等六百八十二卷佛教典籍,创立了“法相唯识宗”,使玉华寺成为了世界佛教文化研习交流的中心,盛极一时。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正月十六日,病重昏迷的玄奘渐渐醒来说,“我梦中备受神佛欢迎款待。无常期已到。请将佛塔画来礼拜。”二月五日夜半,玄奘溘然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高宗皇帝涕零悲叹:“痛惜啊!朕失国宝。朕国内失法师一人,实乃释众摧梁,四民无导师矣!此何异于苦海方阔而舟楫邃沉,暗室犹昏如灯炬顿灭。”

玄奘平生总译经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在玉华寺译经只有四载,却译出佛经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占其平生总译经经卷的一半以上。正是因为玄奘僧徒的到来,玉华宫才从一个普通的避暑行宫变成了全球闻名的佛教圣地。

玄奘走了,也带走了玉华寺璀璨的光芒。僧众各回原寺,佛教典籍运回慈恩寺。显赫一时的皇家寺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蔓延关中,皇皇玉华寺毁于兵燹。

楚少辉在《玄奘塔》一文结尾写道:“伫立在这片曾经辉煌盛极的土地上,我好累。回眸玉华山曾经的韶华岁月,我好痛。宁肯没有玉华宫,宁肯不建玄奘塔。”

2015年,楚少辉在一份建设报告中写道,“厚重的文化需要物化载体娓娓道来,而盛唐皇苑建设、玉华寺恢复建设依然是宏伟蓝图,没有形成巨大的文化张力,致使景区文化思想和优秀精神尚未充分弘扬光大,玉华宫引领作用亦尚未充分彰显。”

佛学专家心中的遗憾

“可惜了!”提起玉华寺恢复建设,王亚荣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王亚荣曾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上世纪70年代,王亚荣选择佛学专业时,导师曾对他说:“佛学是埋葬天才的地方。”但他没多想,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头扎进佛学研究领域,从此再没有换过专业。

提起一代佛学大师玄奘,这位半生研究佛法的专家肃然起敬。“我给玄奘磕过头!其他人没磕过。”王亚荣非常认同杜维明对玄奘的评价――玄奘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1994年,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举办第一届玄奘国际论坛,王亚荣是会务组组长。当时铜川市委、市政府正举全市之力全面开发建设玉华宫景区,遂派人前来参加此次论坛。五年后,第二届玄奘国际论坛在铜川成功举办,印度、尼泊尔驻华大使纷纷前来参会。“当时就把玉华寺的恢复重建提上日程,决定给玉华宫批一个宗教活动场所,马上做规划建设起来。”但遗憾的是,二十年过去了,玉华寺的恢复建设仍是停留在纸上的“宏伟规划”。

铜川举办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盛况,至今很多人依然记得很清楚。1999年恰好是玄奘法师圆寂一千三百三十五周年,这个数字与玄奘毕生译经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相巧合。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相聚铜川,共同研讨玄奘思想,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次研讨会也是一次宣传玄奘精神、宣传陕西、宣传铜川的盛会,使人们记住了玄奘译经、生活并圆寂的玉华寺。

“1999年那阵做的话,早都做起来了,现在都快二十年了。”王亚荣认为,一个景区得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人文价值了。玉华寺建不起来,景区就缺乏一个凝聚点,人气就旺不起来。

记者在铜川采访期间,听到的是各种各样的信息:“铜川市市长换了几任了,玉华寺还没恢复起来。一任领导一任想法,2004年重点放在玉华宫,换了一任书记就转到药王山了,后来又转到照金。”“玉华寺恢复不起来,最大的难点在于地方政府思想观念没有解放,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不够。”

王亚荣曾追踪调查过1988年开始动工的无锡灵山大佛景区,他称之为“灵山模式”。“灵山模式”是一个宗教界和当地政府、企业界三方合作开发的成功案例。灵山大佛景区1997年建成5A景区,短短几年就成为江南佛教文化的代表性丛林,现在该景区不动产在150亿以上。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就在那里举办,现在成为世界佛教论坛的永久性会址。

“他们没资源,是靠两个‘据说’起家的。”王亚荣说,一个“据说”是玄奘法师曾驻锡于此,因见寺后主峰与天竺佛陀说法处的灵鹫山颇为相似,遂将其命名为“小灵山”;第二个“据说”是玄奘派他的大弟子窥基在此开宗立派,创建了佛教中著名的“慈恩宗”。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拥有独特资源禀赋的玉华宫的发展却始终让业内人士揪心不已。“建议尽快把玉华寺修起来。”王亚荣充满期待地说。

提起玉华寺恢复的难言之隐,原玄奘文化馆馆长仵录林(现调入铜川市考古研究所)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主要是一开始选址方向有问题,当时佛教界希望选在原来的遗址上,这个就很麻烦,因为玉华宫遗址在2001年的时候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个选址基础工作还没有做完,变成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就]法做了,搞建设必须要部级文物局批准,他们拿不到批文,所以那个选址就作废了。此后玉华寺的恢复建设陆陆续续一直在提,但是规模太小就没有意思,规模太大的话投资量太大,一时资金凑不起来,所以就耽搁了这么多年。”

在佛教界,据说原来大慈恩寺的住持对这个事情也有兴趣,他希望把玉华寺很快建起来,但依然因为资金问题而放弃。“一般寺院,拿个几百万几十万还容易,再大的资金量,难度就比较大了。”仵录林说。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范文第4篇

《高僧传》记载说,天竺僧迦什摩腾被汉使迎至洛阳,“明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今洛阳城西雍门外白马寺是也”。白马寺是东汉国家政权在首都洛阳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也是我国第一座佛寺。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寺院取名“白马寺”。两位高僧于此讲经说法,并译出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及其他佛学著作。

这就是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此后,佛寺逐步演化为佛教僧人生活、修行场所的统称。

由于佛教是外来宗教,佛经汉译亦为必然。佛教初入中国时,随着西域佛教学者和僧人的相继到来,以洛阳为中心,佛教传播与佛经翻译事业蓬勃发展,佛教典籍剧增;于是,寺内便有了藏经楼(阁)。当时,除寺院外,官府和民间也都收藏佛教典籍。从晋代开始,佛教典籍的收藏渐渐集中到寺院,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出现崇佛狂潮,寺院藏书已十分普遍,出现许多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大藏。

寺院为何建藏书楼

在古印度,佛教传播处于口耳相传阶段,没有文字记载,自然谈不上寺院藏书。然而在汉传佛教中,寺院的建立基本上是与佛教传入中国同时期发生的,汉传佛教僧人奉行集体修行,寺院是其生活、修行和进行佛教活动的场所,僧人对寺院的依赖性较强,寺院的修行功能远远大于生活功能。

佛教教义规定,每位修行者必须具备18种物品,亦称18种道具,俗称“头陀十八物”,其中,经书、戒律、佛像、菩萨像是最重要的,须臾不可离身。一个僧人一生中不可能只读一部经书,也不可能随身携带很多经书,暂时不读的经书只能置于寺中。同时,佛教经典是法宝的具体体现,从西域传入的原始佛典与新译出的佛典自然需要统一珍藏,共同敬奉。这样,佛教寺院藏书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当寺院所藏经文增加到一定规模时,寺院藏书楼便应运而生。寺院中存放这些文献的地方就是藏书楼,一般叫藏经阁、藏经殿、藏经楼的比较多。

可以说,我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是伴随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译经活动的开展而出现的,在僧俗及其他信仰者功德心理的刺激下逐步发展,并最终形成独特的寺院藏书体系。它与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组成我国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

寺院的藏书楼什么样

藏书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必然会有收藏经书的藏经阁。那么,寺院中的藏经阁一般建在什么地方?其规制又是怎样的?

作为佛寺藏经之处,藏经楼(阁)建筑规制较为统一。它们大多建造在寺院的南北中轴线后端,通常为两层。下层多为“千佛阁”,中设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主尊,沿壁立小龛设千佛乃至万佛(万佛阁),象征众佛结集会诵读经;也有居中设三世佛的。在佛阁上层,沿壁立柜橱,安置藏经;中间设条桌,供读经用。这种安排建置为“壁藏”。也有沿壁建成小的楼阁式木制结构以贮放藏经的,被称为“天宫藏”。据佛经说,佛灭后,法经藏于两处:一为龙宫海藏,一为天宫宝藏。天宫,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住的内院,“天宫藏”就是模仿天宫宝藏的。

另有一种“转轮藏”,简称“轮藏”。因为经藏浩淼,普通信众毕其一生也难以通读,况且亦有文盲不能读经,南北朝时,就有寺院创造了“转轮藏”来解决这一问题:特建一间殿阁,常为两三层高,其内部上下通贯。在地下设一个大转轴,轴上安一个八面(或六面)大龛,龛上每面安抽屉储经,此龛能被人力推着转动,转一圈就等于读了一遍经。安转轮藏的殿阁被称为“转轮藏殿”。这种形式一般只有大寺才有。

纸书、石经、贝叶经

我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大多为纸质,也有不少选择丝绢、石头等其他介质来书写经书的。即使同为纸质藏书,也有少许分别,其中一些经书利用特殊材料书写而成。比如,为佛教信徒所推崇的血经,乃用信徒鲜血书写而成。

此外,信徒利用丝织品描绘佛、菩萨形象或者经书也十分常见,在女性信徒中更是如此。如《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中记载,玄奘法师曾以绢制作菩萨形象,而且数量极大。

由于历史上曾有几次“灭佛”事件,佛教寺院遭到很大破坏,僧侣和居士担心经藏因此而消失于世间,于是,以石为材,在深山洞窟雕刻佛经。山东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河北武安北响堂的《维摩诘经》都是保存下来的石经。最著名的石刻佛经要数隋代保存至今的北京房山云居寺石刻佛经,有1.5 万余石,近千部佛经藏于半地下。它是释智苑及其门人前赴后继的杰出作品,是刻经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见者无不惊叹古圣先贤的专一之功、信仰之力。

另外,利用贝叶书写佛经更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间,人们已经学会将经书正式书写在贝叶上。但因为这类佛经或者来源异域,或者原材料不易获取,因而数量有限,在汉地寺院藏书中所占比例不高。然而在我国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寺庙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于内地。调查显示,以前西双版纳有佛寺500多座,保存贝叶经多达8.4万多册。

除上述数种外,佛教经咒还抄写于幢、幡、宝盖等载体之上。尽管此类佛经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藏书,但藏经楼中,此类书陈列在最显眼位置,方便用户阅读,实际效用极佳。

“灵隐书藏”

杭州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灵隐寺本身就有藏经楼。历史上,灵隐寺收藏的各种佛经佛藏很多,更有御赐官赐经。灵隐寺最具特点的是,除藏经外,还有文人书藏,它也被称为“灵隐书藏”。

在寺院藏书楼中,佛教著作一般占整个藏书的绝大部分,但也有一小部分其他种类书籍。这是由于,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思想要在中国得到广泛流传,必须与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同时,僧侣们作为佛教经文的传播者和学习者,在翻译、注疏经藏时,皆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教徒研读经藏,也需一定的文化知识。另外,古代寺院有相当一部分是当时地方的文化中心,承担着一部分的教育职能;所以,寺院藏书楼收藏其他类书籍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文人藏书于寺庙,由来已久。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国绝大多数名山都有寺院。山清水秀的名胜之处,远离尘世,幽雅静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受外界政治、人事及王朝更替等干扰,在保存文化典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颇为理想的藏书之所。各界人士愿意将私藏赠予寺院收藏,所以,佛教寺院的藏书构成里会有一定数量的非佛教用书。寺院所收藏的非佛教图书,在佛教界通常被称为“外典”“世学”“非佛书”等,大致有世间常见的经、史、子、集四部书,还包括医书、字书、阴阳、志书、法书、蒙学著作、通俗读物、道教等其他宗教图书、僧人自著的诗文等非佛教著述,以及普通经济文书、年谱、家谱等。鉴于佛教的外来性质,数量不一的梵文著作,也是其藏书特色之一。

文人书藏为寺院藏书增添了一抹丰富的色彩。唐代白居易分藏自己文集于圣善寺、东林寺、南禅院。宋代李常,少年时期在庐山五老峰下的白石庵刻苦攻读,中了进士后,就将自己所读之书存放在白石庵。游宦之时,每得异书,也往往送至该寺宝藏。李常共有9000余卷书被送入白石庵收藏,以供山中读书人自由阅读,人称其为“李氏山房”。李氏山房向全社会开放,这无疑成为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先声。

当时的文人不仅将自己的书籍藏于寺中,有些大儒名士还凭借自身影响力推动寺院藏书的发展。如江西义宁州是黄庭坚的家乡,该处有一座云岩禅院,原无经藏。元v末年,黄庭坚忧居在家,建议该寺藏经。在群策群力之下,最终建起了一座辉煌的藏经楼。

自古以来,很多寺院都曾设立过寺学,兼授僧俗生徒,不但培养出刘勰、陆羽等一批具有深厚学养和佛学知识的文化名人,就连后来名重一时的王播、范仲淹、吕蒙正也曾在寺院中借读,与丰富的寺院藏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寺学教授的内容除佛教知识外,还有儒经、史籍、书仪规范、诗词歌赋等。当时有不少僧人从小学习六经、老庄;于是,译场和寺院中一般也备有诸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之类的字典、辞典等工具书和其他反映时代学术水平、学术重点的非佛教著作。凡在寺院中接受过佛教教育的人,对于佛教“三宝”的尊崇与维护都是极其虔诚的,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及传承寺院藏书的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寺院藏书推动了佛教教育的发展,佛教教育反过来又使得寺院藏书长久流传。

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后来的灵隐书藏。灵隐书藏的创议人为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主其事者为阮元。阮元在清嘉庆二年(1797年)出任浙江督学一职,后任浙江巡抚,他把自己的藏书和其他一些学者的藏书,在灵隐寺大悲佛阁后造木橱存放,还制订了《书藏条例》共9条,希望“山寿书也寿”。

当时,建立灵隐书藏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鉴于“好学之士,半属寒酸,购书既苦无力,借书又难。其人坐此孤陋寡闻无所成就者不知凡几”的状况,为推广教思无穷之意,决定在灵隐寺建立书藏,并开始了寺院藏书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的尝试。所以这座书藏可看作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藏经洞走出敦煌学

11世纪前后,西夏统治敦煌时期,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为避免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受到毁坏,将它们全部封存在第17窟中。而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以掩人耳目。后因僧徒逃战争之难未归,洞窟颓废,年久日深,窟内甬道被风沙淤塞,因此幽闭近800年。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处藏经洞。当时,王圆雇了敦煌贫士杨果为文案;冬春间抄写道经,以供发售,夏秋间,朝山进香者络绎而至,则命杨果于今第16窟甬道内设案,接待香客,醮章,兼收布施,登记入账。一日,杨果坐此窟甬道内,返身于北壁磕烟锅时,觉有空洞回音,疑有秘室,告知王圆,二人于是破壁探察,由此发现积满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的藏经洞。他们在洞窟内挖出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范文第5篇

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文中这样的句子是 。(2)《使至塞上》一诗描写大漠独特之美的诗句是:

, 。(3)《渡荆门送别》一诗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7.在下面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A、黑发不知勤学早 a、水性淡泊是我师B、无边落木萧萧下 b、白首方悔读书迟C、四面荷花三面柳 c、不尽长江滚滚来D、竹直心虚乃吾友 d、一城山色半城湖二、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关问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文中下列字的意思。(1)肃: (2)属:(3)引: (4)阙:9.第二段中写江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后来唐朝的李白有两句诗与此处的意思相近,李白的两句诗是:

10.文中”清荣峻茂”一句写了 _______个对象,它们依次是 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2.古人常用“三”形容多,如文中“猿鸣三声泪沾裳”。请再举两个含“三”、其含义也是表示“多”的成语或

诗句。

(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以下各题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13.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6.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

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荷花之迷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

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①”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

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花一样不受污染,永保鲜艳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

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

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

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古莲子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

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

责修理“衰死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①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17.文中说到“荷花效应”。根据有关文字对“荷花效应”作出解释。

18.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

19.这段文章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

(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人性的爱抚 ①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寂寥无人。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倦怠地耷拉着。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

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中了。 ②店铺的男人不禁有些困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朦胧中,他被一阵声音惊醒。靠门的地方,一个年轻

人正向里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他正要问些什么,年轻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铺面

,发现并无异样。他正要继续打盹,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③“你要买点什么?”他不失时机地问。 ④“我,我……”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他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就仔细打量起

这个年轻人:除了满身的疲惫和蓬乱的头发外,穿戴还算整齐;最显眼的,是他背后的那把古琴,颜色红红的,

像一簇火焰在燃烧。 ⑤“你到底有什么事?”这次问话时,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⑥“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来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师范学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男人很机

敏:“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⑦“不,不,我不是……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我想,我想为您弹支曲子……”年

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⑧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从里屋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女人。“

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我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⑨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

曲吧。”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

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曼妙的意境。 ⑩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时,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

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男人有些不耐烦了:“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11)几年后,一位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起了这个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铺

前,已经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轰了出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求助的勇气。其实,不瞒

大家……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里的男人睡着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偷一笔钱,甚至我当时

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个地方得到它。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重要的是

,他那句‘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涤着我内心的尘垢,把我从那

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12)“是的,”他说。“一颗在困境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手的爱抚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

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 (选文有删改)20.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21.第⑩段中那位老师说他当时“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前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当时

有过“邪念”?

22.文中两次描写店铺女主人的作用是以女主人的 反衬男主人的 。23.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⑧段中写道“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此时男人明白了什么?

(2)第⑩段中写道“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时男人又明白了什么?

24.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围绕“当今社会需要‘人性的爱抚”’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见解深刻,

理由充分,字数不超过100字)

三、写作25.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

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地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请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题,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幕幕画面。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校名。字数不少于500字。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1.C 2.C 3.C 4.B 5.D 6.(1)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大漠孤烟

直,长河落日圆。(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7.A--b B--c C--d D—a8.(1)冷寂 (2)动词,连接 (3)延长 (4)通“缺” 9.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10.4 水 树 山 草11.(1)除非

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2)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12.示

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令五申1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5.(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16.(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7.荷花效应:荷花花瓣表面毛糙却不受污染。 18.第一问:莲子中有一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

造成的缺陷。19.三个特点: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 20.为下文写店铺男人打盹,年轻人伺机行窃作铺垫。21.(1)年轻人向里面探头探脑地张望,被人发现后又突然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集成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计算机工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