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创作

建筑创作

建筑创作

建筑创作范文第1篇

1. 建筑动画镜头语言的特殊性

建筑动画作为动画的专门类别,其镜头语言有与其它领域的研究内容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制作方法的不同,难免与实拍影片或其它动画门类的镜头语言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画面分镜头的可控性

在实拍影片中,导演和剪辑师配合在影片拍摄后期对其镜头长度、剪辑方式甚至是整体段落结构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以获得良好的影片节奏与视觉效果。建筑动画与之相比较具有很大的不同,建筑动画的制作方式与管理方式的特点使得它从一开始就必须严格把握每一个环节的配合。所以制作中画面的分镜头脚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分镜头规定了镜头的景别、角度、运动方式等镜头形式;也规定了镜头内部与镜头间场面调度的方式,以及镜头间、段落间组接的方式:光线、色彩的运用也是画面分镜头中得以体现;声音的运用、声画的组合关系也在其中体现。

1.2 表现的创造性与摄像机的假定性

与实拍不同,建筑动画中所论及的摄像机都是虚拟出来的,较之实掐影片而言建筑动画中的摄像机更加不受技术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与想象,达到实拍无法达到的镜头效果,从而带给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具体来说,建筑动画的创作空间比实拍要大,这体现在其中各种因素可以人为地进行设计,无论是色彩、环境、光线的运用等都可以遵从创作者的意愿,这就是其审美的独特性。

2. 建筑动画镜头语言的表述方式

由于建筑动画的镜头语言是以影视镜头语言为基础的并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为了能够论述清楚一些相关的概念,我们必须将将虚拟的摄像机实体化,因此在本文中对于镜头语言的论述是基于建筑动画,同时也借助于实拍电影的知识和概念。

电影艺术中镜头的概念是电影摄影机从开机到停机之间一次完整地不间断地提取的、连续的、留有影像画面的胶片片段,是组成影片的基本单位。

2.1 景别

景别是由摄影机与被摄影物的距离不同而造成的被摄体在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范围大小的区别。虽然建筑动画的摄像机具有虚拟性可以随意的调整大小与距离,但是充分考虑电影实拍中的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不同的景别可以让观众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即使在虚拟空间中我们也要尊重人的视觉与心理感受。人类在正常情况下,在空间上隔得越远,感情上参与的程度就越小,景别越大,环境因素越多强调因素越少,观众在观看时就会越冷静,而较近的镜头能比较远的镜头使我们在感情上更加接近,突出环境中的小部分,这样就强调了环境中的某种东西,使我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而忽视了其余的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对出现在眼前的实际形象立即做出客观的对应分析,立刻在感情上做出反应。因此景别在建筑动画中的作用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在创作实践中,一般认定的景别划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影视拍摄中以被摄主体人物在画面中被摄取的比例为标准,另一种是被摄主体景物在画面中所占得比例大小为标准。在建筑动画中因为建筑是表现主体,所以多采用第二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景别划分为大全景、全景、中景、特写、大特写五种。

在建筑动画中摄像机在拍摄对象时角度常被用来显示作者意图传达作者情感,当角度变化不大趋于正常视角时说明感情不算强烈,而角度趋于极端时对象就会具有某种新的感受。角度在传递情感上有很强的力量,同一栋建筑在不同的角度拍摄下就会给观者传递出不同的感受。镜头的拍摄角度有鸟瞰、俯视、平视、仰视、倾斜五种。(1)鸟瞰是角度中最无差别的一种就是在上空直接拍摄,由于我们平时很少从这个角度观察世界所以景物会显得陌生与抽象。在实拍中要得到这种角度要借助飞机等机械拍摄成本很高,而在建筑动画中却豪无难度,因此在最初的建筑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镜头大多是一个鸟瞰的角度摄像机穿透云层到达地面然后一直进入建筑空间。当有人最初使用时给人以新奇的感觉,但是随着这种开头方法的普遍使用,对于当代的人们来说,已经豪无新意所言。

(2)俯视指摄影机镜头视角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用以表现视平线以下的对象。俯拍可以用来展现一个低位的视野,适宜交代大的环境,表现群众场面等。比如表现广场上人群的活动。俯视角度不宜表现速度感,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种角度背景和环境显得突出,正适宜表现地面的装饰效果,也要注意使用不当会产生压抑感。

(3)平视指将摄影机放在与人眼相等高度的水平视点来拍摄物体。平视镜头是应用最多的角度因接近人眼的平视而产生画面平稳的效果,给人以真实感。但是我们在运用平视镜头也要注意到它本身存在的一些缺点,例如,平视画面中的地平线处于画面中央,易造成画面分割的感觉使画面过于单调、视觉冲击力弱。

(4)仰视是将摄影机镜头视轴放在偏向视平线上方的地方来进行拍摄,一般用来塑造高大,具有压迫感的景物。利用这种角度拍摄建筑室外时更能体现其高大宏伟的效果,在拍摄室内时则带给人以升腾的感受,拍摄建筑群时则给观众稳定不可动摇的感觉。正因为仰视角度的这些特性,所以应用特别广泛。

(5)倾斜角度是在拍摄时故意不将摄像机放在平面上,这样拍摄出的的景物后的地平线是倾斜的,给人一种不稳定一边倒的感觉,常被用于主观镜头,使用不当会使人紧张不安心烦意乱。但如果使用得当则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并极具速度感。

3.不同焦距的镜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摄像机的更新换代,现在的摄像机都会配有不同焦距、不同型号的光学镜头,这样就大大的扩展了拍摄影者拍摄的灵活性,即使在拍摄同一景物时,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光学镜头从而够达到不同的画面效果。依据摄像机光学镜头焦距的长短,可将其分为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和广角镜头3种。对于建筑动画来说,可以从实拍电影经验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借鉴。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三维动画技术模拟出和现实实拍一样的生动逼真的效果,但前提是要对各种光学镜头的造型特点与艺术表现能力有所了解,才能利用各种镜头效果表现景物特点传达创作者的思想。

结束语

建筑动画可以表达出与实拍不同的意境与风格,可以任意的想像、自由的飞翔;但是如果没有影视手段的辅助就会显得呆板,建筑动画与影视语言的结合才能使动画艺术的世界更加的充满魅力,要使他们很好的结合不光要有很好的艺术功底,还要对于影视手法技术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建筑动画的创作涉及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与影视方面的知识联系的更加的紧密,所以对建筑动画中镜头语言的运用进行充分的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建筑动画领域与影视领域的交流是必然的、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孙立军.《影视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建筑创作范文第2篇

(一)现代城市建筑体现传统建筑理念的问题经验

其实在我国现代建筑创作中,设计者们一直都在追求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成功运用。也有一些成功的建筑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齐康先生设计的福建武夷山庄被评为“当代中国建筑精品”,其设计顺应自然环境,依山就势,兼具闽北特色与江南婉约风格,颇具地方乡土气息,又有浓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山水楼阁,建筑与自然的精巧契合成功地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建筑格局。但在大多数的现代建筑中,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实质上被忽视,有的只是外在建筑上的直接借用。现代建筑创作要想获得发展,那么就需要设计者真正的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而不是当下建筑中的照搬照套和成功模式的反复模仿。

(二)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

1.民族文化精神的摒弃,盲目崇洋: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民族本身精神的一种体现。当下的建筑设计者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创作中,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而是盲目引入西方建筑的特色文化,丢失了我们民族建筑的优势。

2.忽略当地地域文化特色:传统的中国建筑因地域不同各具特色。如北京故宫是皇家园林,气场恢弘,规模庞大;而苏州园林地处江南,其设计也充分展现出江南的婉约灵气,建筑精致颇显秀气灵巧。现代建筑大同小异,因此地域文化特征渐渐弱化,难以从建筑设计中得以体现。

3.传统建筑文化的流失: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全球升温,环境恶化,往昔的建筑年代久远,难免有所毁损。我们在思考运用传统建筑理念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传统建筑的急剧流失。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都是一巨大冲击和挑战。

(三)漠视传统建筑文化的原因

1.人才匮乏,大众文化内涵缺失: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普遍缺乏艺术方面的教育熏陶。大众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大都没有较高的水平。对于建筑方面的人才,其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没有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在设计中难以将传统建筑理念的内涵成功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结果大多情况下,传统建筑文化也因此而被弃之不用。

2.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建筑理念应用流于形式;:简便快捷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得民族文化受到挤压,人们精神肤浅。在建筑设计中,快餐文化也成为流行。直接将传统建筑的一部分添加到现代建筑中,不伦不类,传统的建筑文化理念失去价值,流于形式。

3.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存留少: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不能直接照搬照套传统的建筑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这在技术和艺术手段上都有一定困难。传统建筑的流失就是传统文化的流失,这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运用也形成更大的障碍。

二、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一)在现代建筑创作中融入传统理念的必要性

1.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独具民族特色:建筑大师梁思成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木质房屋,恢弘殿宇,亦或是精美园林,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人民思想汇集成的实体,是伟大劳动人民技术手段艺术精神的合二为一。现代建筑创作中,缺失了我们民族本来的建筑风格面貌。将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具体应用于城市建筑中,既有利于促进城市建筑整体的协调美观,突出城市自己的地方特色,又有利于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体现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文化艺术。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在现代建筑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之大无可替代。

2.文化传承需要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被人们有所摒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在方方面面都加以努力,包括将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融入到现代城市建筑创作中,以此集文化建筑于一体,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中华文化。

(二)创作手法的借鉴学习

1.传统符号的运用:传统建筑符号本是实物,其价值就在于劳动人民所赋予的寓意。传统建筑观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成功运用,并不是指将传统建筑中的部分挪到现代建筑中,而是将建筑符号所代表的意境神韵应用到现代建筑中,把握其中的精神韵味进行设计。

2.传统形制的运用:传统建筑构造精致精巧,形状各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敢于创新,活学活用传统建筑的体制,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所在,建造出富含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现代建筑形制。

3.传统材料的运用:传统建筑大多以木材、瓦片为主。现今社会,新兴材料不断涌现出来。但是传统材料的适当运用既可以增添文化特色,也有利于节约成本。

三、思想理念的借鉴应用

(一)天人合一理念

古代劳动人民尊重热爱自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他们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增强人民生活居住的舒适感和视觉效果上的美感。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追求简便舒适,交通便利,健康的生活品质。因此,纯粹意味地强求建筑与自然配合建造并不现实。设计者在追求这一理念中,应该尽量把握其本质。

(二)中庸理念

中国古代人民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这是中庸的本质所在。在建筑设计中,要合理学习应用中庸思想,不过分强调建筑的特色风格,要考虑建筑的整体效果,在格式色彩上都匀称的表现出来,因地制宜。没有一部分凸显,但各部分都配合得当,整体的效果大气朴实。同时也要注意现代元素的配置,不固守传统建筑的全部,防止纯粹复古,失掉现代建筑的优势。

(三)朴实纯真理念

古代的建筑之所以能够成功保留到现在,一方面体现了建筑的牢固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设计者对于建筑负责的态度。现代多数建筑工程竣工迅速,简单却也粗糙。设计者应该借鉴传统建筑文化中设计者们的朴实纯真的建造理念,力求设计出成功的建筑作品。

(四)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坚持要走的道路。同样,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建筑的设计创造应该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突出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的设计。在材料的运用上要注意环保节约,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现代建筑创作的前景

我国现代建筑创造的未来在哪里?梁思成这样说,“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这位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保护作出极大贡献的伟人为我们指出了我国现代建筑创作的前景和未来。传统建筑中体现的文化内涵丰富,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学习。盲目地复古和一味地追求西方建筑的做法都是不可行的。我国现代建筑的未来,就是要不断学习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髓灵魂,然后将之与现代科技技术手段相结合,建造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工程。

五、结语

建筑创作范文第3篇

体育建筑的建筑造型受功能、技术、环境制约较大,其造型创作特点是综合性强,是建筑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其创作范畴涵盖了比赛厅的空间设计、技术设计、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以及地域文化等精神领域的范围。 1.与美学规律相结合的创作思路 建筑的美学规律涵盖面非常的广泛,它贯穿了建筑的形体组织、内外空间表现、装修与色彩等多个方面,也渗透到物理、结构、材料、心理、仿生、社会、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则和其内在的规律,而体育建筑造型设计的法则是统一的,而产生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基于现代体育建筑往往在造型上反映社会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面貌、气氛和时代性,突出的表情主要有:大气、雄伟、壮观、宁静、动感、轻快、挺拔、力量等感人形象。就实际例子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作思路: (1)与形体美学相结合的创作思路 体育馆的形体美学涉及平面形体的选择、空间形体的选择、形体之间的穿插组合、虚实对比等。如平面形体可选择三角形、方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空间形体可选择正方体、多面体、半球体、球体、椭球体、拱形等形状。而体量间的穿插变化就多了,不同设计构思,选择不同的组合,但总的一条,就是要满足形式美的设计规律,要做到表里一致,主从关系明确。 (2)与结构美学相结合的创作思路 结构形态和建筑体形是建筑造型的两个基本组成要素。随着结构技术的发展,以创新结构形态直接暴露或者为主体表现的体育馆建筑形态越来越多,建筑个性鲜明,而且塑造了多个成功的范例。 现代体育建筑的大跨度结构形式选择越来越丰富,从原来的桁架、网架、网壳、悬索、薄壳等结构发展到索膜、充气膜、拱架薄膜等结构。但无论何种结构体系,它始终需要充分满足内部功能空间的需要,也就是说内部功能空间对结构造型和外部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构思与结构美学相结合的创作思路时,要充分考虑体育建筑的内部空间要求。 (3)与材料美学相结合的创作思路 现代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由砖石材料、混凝土材料、玻璃材料、金属材料发展到工程塑料、膜材、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等等,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表现力。不同材料采用不同的形式、结构,产生不同的建筑形象效果;材料美学在体育馆造型设计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家体育场“鸟巢”网格状钢管外立面将钢材的美学特征用到极致。国家游泳馆外表采用ETFE膜材将游泳馆“水”的晶莹剔透表现得淋漓尽致。 材料美学与结构美学在具体的形象创作中很难作到径渭分明,它们经常是互为表里的统一体。这种互相渗透和穿插的例子也不少。例如膜结构,它既是体现材料美学的创新,也是结构美学创新的典范。材料与结构是密不可分的,新型结构形式往往需要新型材料的配合,才能顺利的发挥效能。 2.与环境要求相结合的创作思路 体育馆的体量一般较大,尺度非凡,对环境影响较大。为取得和谐的环境,体育馆本身的体量需要结合环境条件斟酌取舍和敞蔽。 一般情况,我们总是希望体育馆雄伟壮观,最好成为城市一景和标志性建筑,这种希望和要求完全可以理解,但不能不问环境,一味追求雄伟、有失和谐。 体育馆本身的体量大小可调节余地一般不大,但不等于没有潜力与可能,体量的外露之多寡则有较大的斟酌余地。比如下沉式布局,选择扁平或渐沉收敛的体形、设台座等,都可减少体量、协调环境。 尺度与体量关系十分密切,体量大并不等于尺度必然要大,它还取决于体块和面的划分及比例关系。 体育馆的体量和尺度处理,应以环境条件为转移,不应一成不变,只强调雄伟壮观而不问环境是否和谐是不可行的。 3.与立意构思相结合的创作思路 体育建筑有它本身共性的一面,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也注定了体育建筑有个性鲜明的一面,这种个性往往是通过设计师的立意构思创作而成。也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设计构思,它在很大程度上为体育建筑的造型明确了方向,也是整个建筑创作的思想精髓。一个好的立意构思不但能垫定项目成功的基础,对于提升项目的功能、技术、艺术价值等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整个建筑创作的灵魂。 与立意构思相结合的创作思路涉及体育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它是一条主线,将建筑的环境、功能、技术完整而有力地整合在一起,创造一种超凡的建筑意境、建筑形态、建筑情感,来震撼观众的心灵,升华体育建筑的艺术成就。 当然立意构思不能一相情愿地生搬硬套,其构思方法大致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环境和建筑内在特点出发寻找构思主题,以建筑形体做抽象表达;另一类则从文化背景、城市象征等抽象概念出发,用建筑形式做具象的表达。这两类方法在运用时一定要恰到好处,把握好尺度,方可成为优秀的立意构思;否则,勉强拼凑,效果不佳。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体育建筑造型创作,往往是整合了环境要求、美学规律、立意构思三个方面创作思路的结晶。比如广州新体育馆的法国中标方案将体育馆、训练房、俱乐部做成了3个渐变的椭圆平面沿一条曲线顺序排列,好似几片树叶自然有趣的散落,3个单体在竖向上起伏有韵,同白云山的起伏紧密呼应。虽然采用了仿生(仿树叶)的创作手法,但它呼应了环境要求,形态符合美学规律,立意构思自然浪漫,比赛厅平面合理流畅,空间氛围相宜,因而取得成功。 现代建筑设计的新思潮如仿生结构、功能的复合多变性、可开启的屋盖体系、剧场式的空间,以及媒体传播的信息化等都直接影响到体育建筑造型的创作思路。无论是具象的,抽象的,文化的,地域的,或是生态的,象征的,解构的,各种各样的建筑思潮都在不同程度上从各个层面推动体育建筑造型创作思路的升级和发展。#p#分页标题#e#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个好的体育建筑作品,必然是在发挥建筑师主观能动性和深入挖掘功能、技术、经济、环境等特点相结合的结果。体育馆的造型设计不但要反映出体育建筑的共性,也要有独特的个性,才能作为一个国家或地方的标志性建筑,体现体育精神、地域文化、美学造诣。一个优秀的体育建筑设计师,明确掌握体育建筑造型设计的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项目的成功创作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筑创作范文第4篇

先抱拳说一声客套的祝贺。祝贺当中更多的是感谢,感谢在这物欲横流、回黄转绿的时代,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瞻远瞩敢于不惜人力物力的巨大投入,为振兴中国建筑创作,办起这么一个杂志,而且顺顺溜溜居然出了一百期。其中让多少院领导加上主编、编辑,包括作者们为杂志、为版面、为稿子去废寝忘食、焚膏继晷、千里奔波、风餐露宿,那肯定是一言难尽的,而且是无人知晓的。作为曾经担任《东阳建筑》杂志主编整整十年的我,倒是深有感受和体会。这岂止是一件为人做嫁衣的事情啊 同时还是一种有苦无处说,有委屈无处诉,颇有些低三下四的工作啊!辛辛苦苦修改刊发的稿子是作者的专利,编辑们不管花去多少九牛二虎之力,都不愿而且也不会去署第二作者的名字;大胆一点的、前卫一点的文章发出来,特别是较为尖锐的评论文章,难免会让某些人不愉快于是就会招来莫名的批评,甚至是严声训斥,为了某篇文章能够尽善尽美,一而再再而三地联系作者补充插图、照片或资料,作者因为忙、因为烦、因为说不明白的理由没有及时配合,弄得编辑心急火燎,或者某一期印刷出了点问题、版面有了点错差其补救之急难,不亚于救人于生命攸关之时,真是千言难尽啊,因为整整出了100期了,我们的《建筑创作》。

接下去再抱拳道一声钦佩。我由心底深处发出的钦佩,不光是钦佩《建筑创作》100期来愈办愈好、愈办愈精、愈办愈漂亮,更多的是钦佩《建筑创作》杂志社在办好杂志的同时,为中国建筑设计的繁荣,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播,为中国建筑历史的延续,为中国建筑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做了大量重大而有意义的工作。每年中帮助建筑师们推出五六十本著作,成功地参与筹备召开第二届著名建筑师与著名作家与诗人的盛大聚会,重走中国营造学社当年走过的调研之路等等,然后还有为“申遗”的大运河之行,还有配合奥运工程报道的建筑摄影等等,直是项目多得吓人,意义深远得无比!这可能是所有杂志社不敢想不敢做、独步天下的所为,旷古绝伦的所为。所以我在这里说一百个钦佩,都无以表达我的钦佩之情啊。这方方面面的业绩肯定在《建筑创作》100期庆典之际有很多人写文章大书特书,我仅举一例说明做好其中的一件事,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2005年为了配合中国第三圣地――浙江省磐安县榉峰乡榉溪村孔氏家庙破格申报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杂志社决定与我合作出版一本新书。我的任务是提供研究成果、撰写文字稿,杂志社是拍摄彩色照片作为附图,指派美编康洁女士负责版式设计。为此他们在百忙当中派出建筑摄影师刘锦标等人到处在深山冷坞中的榉溪村,那时候正是酷暑季节,白日里我们穿街走巷、翻山越岭、涉水过河、顶着烈日,光着脊背忙碌;到夜晚散了架似的身子不断地遭遇蚊子围攻,然后好不容易迷迷糊糊睡着了又被此起彼伏的狗叫声、鸡鸣声吵醒。真是难言的苦辛、难言的狼狈不堪呀。最后新书《沉浮榉溪》出版了,这个改写中国文化史上“北孔曲阜、南孔衢州”定论为一个“北孔”、两个“南孔”的榉溪孔氏家庙,在罗哲文、谢辰生、吕济民三位老人的极力举荐之下,于2006年6月2日获得国务院的正式批准。你说这种事情,有多少重要就有多少重要,你说有多少意义就有多少意义。但是杂志社是赔钱的买卖,榉淫村要了六百本书。因为实在太穷了,至今连三万元钱的折价书款都没付。

建筑创作范文第5篇

一年一度的三院交流会已经举办了四年,由三院轮流主办,今年是第二轮,再次移师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举行。自2006年第一届三院交流会举办以来,这个以建筑创作新作品,新理念,新方法的信息交流、知识提炼和理念升华的年度盛会越来越受到建筑师的关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三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型国有建筑设计机构的建筑师定期探讨建筑创作的理想与现实,分享建筑创作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其本身就反映了中国建筑师团结合作,共同推进建筑设计进步的决心。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燕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宇、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副总裁沈迪分别代表各院致辞,他们均表示面对竞争压力,三院建筑师应积极携手并进,强强合作,坚持原创设计,以品牌取胜,探讨以三院为代表的国企大院应对国际,国内竞争的建筑创作工作策略和方法,共同承担起三大院理应肩负起的重大责任。

主旨发言:建筑创作的理想与现实

总主持人:汪孝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持人:傅英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科技质量部副部长)

杨洲:建筑设计、注意力和媒介生态系统

李淦:开放

李亦农建筑同一个梦想

胡越:现代建筑的困境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持人 汪恒(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

景泉:浅谈在城市发展中的“标志建筑”

柴培根:建筑在城市中

徐磊:形之上下

于海为:寻找理想的创作实践

曹晓昕:基本设计

文兵:理想与现实

上海现代设计集团

主持人:汪孝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蔡淼:建筑师的创作情商

李大晔:青年建筑师如何面对“三大压力”

罗弥:忽悠・谎言・愿望

黄恕:人民的建筑

胡威:建筑创作的理想与现实

朱丽霞:回到原点:建筑师的公众意识

自由交流主题:社会舆论与公众期待中建筑师的创作态度

由主讲嘉宾、观察员、观众、主持人等组成自由讨论的与会者,围绕主题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建筑创作的思想火花交流和碰撞。

主持人:陈国亮(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主讲嘉宾

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我越来越理解建筑师是个为人服务的职业,古今中西,概莫能外。米开朗基罗都是如此,只不过他的甲方是教皇。那么,既然是服务于人的职业,就该有服务的准则和道德,要把被服务的人的理想放在重要甚至首要的位置,至少也是把个人的所谓专业理想和甲方的理想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服务才能实现,所谓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也就小了许多:从另个角度来讲,既然是服务性的职业,就需要甲乙双方的相互认同和默契,彼此有感觉,跟恋爱差不多,否则服务也实现不好或实现不了,所以如果双方没感觉、没默契,那还不如分手,强扭的瓜不甜,干嘛”痛并快乐着”?痛还快乐?我不理解;再有,作为服务性的职业,建筑师得具备真正专业的,别人不具备的能力,什么是真正专业的?这需要很多的修炼,并且涉及到另外的话题,在此不多说。

杨洲(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城市归根到底是生活的背景。不是要我们努力去做什么,本来也不需要我们来做什么,城市应该自然地存在。我们的工作,是为了城市的自然发展而作的。另外舆论也是一样,并非很可怕的东西,它也是我们的生活背景,它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应该很好地和我们在一起交流,互动,形成很好的媒介环境。我们如何与其很好地适应、共同前行,这并非难事,也没有对立,它对我们有很好的促进。我们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城市的背景,真正能够成为城市地标的,不是光凭建筑师就能做出来的,天时,地利、人和会不自觉地把这个使命交给他,而真的只是凭我们建筑师一方之力去做的话,无论尽多大的努力,是做不出来的。譬如,家里添置电视机,会花一些钱买一个好的电视机,它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可能的中心。但是如果我们把每一个物品都像电视那样买来,那五颜六色地就没有中心了。但是我们必然会有一个新的东西在里面,有可能是一个艺术品,也许是一个壁炉,它依旧会占领中心的位置,那决不是我们去设立出来的,而是它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所以无论城市也好,环境也好、舆论也好,建筑师应该敞开胸怀,去接受它、去欣赏它,和它一起往前发展,这样心态会更加平静。

俞挺(现代设计集团都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对于主持人所引用的一句话“建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而建筑师是舞者”表示不认同,所谓的镣铐,枷锁等这些都是建筑师给自己加上去的产物。

对地标性建筑的理解 由位于柏林莱茵河畔的斯特林建筑引申出对地标建筑的看法,曾经非常被人们关注的东西,却在媒体被迅速地消耗掉以后很快地被人们遗忘,因此所谓这个城市的地标建筑是人们谈到这个城市的时候闭上眼睛,马上就浮现在眼前的建筑才可称为这个城市的地标建筑。

“不是风在动,也不是旗在动,是心在动”,对于舆论你可取之、可拒绝之,可顺从之,可排斥之,这些完全取决于自己,关键是建筑师自身是否具有核心生产力,个人的价值观是什么以及处事之道。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选择业主,那么就要做好被业主选择的准备,我们既然是服务业者就要具有服务业者的心态。

很认同“现在是思想进行变革的时候”这句话,现在应该从思想的本源和思考的方式上来思考问题了,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以及如何去破困。作为建筑师,建筑学是一个尴尬的学科,我们不得不借用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武装我们建筑学的研究,从来没有建筑学的研究者想到过可以用建筑学的思维来影响科学或人文科学的思考方法,如果建筑学不是总借助别人的工具来武装自己的话,那么我们绝不会走到现在如此尴尬和自怨自艾的地步,我们的建筑学应该用我们自己特有的思想方法来影响其他学科。

凌克戈(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助理)

刚才几位都提到了“快乐”,快乐来源于几个方面,有生活的,有工作的,这里当然是讲讲工作的。上午的几位介绍时都提到了创作中的痛苦,我认为建筑9币本是一个服务行业,由于这个圈子弥漫着一种艺术家般的忧郁气质,所以遇到困难就觉得很痛苦,这个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都过于看重自己在建设过程中的作用,遇到挫折有一种失落感:另一方面可能更多是建筑师与业主不能产生共鸣,后者其实是创作中痛苦的根源。李(兴纲)总说实在难以沟通可以潇洒地放弃,我还是比较赞同的,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不是甲乙双方哪一方的过错,仅仅是不合适,强扭的瓜不甜。但在现实中有时确实难办到,所以一开始的接触与了解对于双方是否能够愉快的合作是很重要的。我前年做世博中心,中标之后的修改过程就很痛苦,一方面业主及政府的意见很强势,双方没有平等对话的基础,还有

就是在对建筑的理解方面也没法达成共识,所以上午几位提到的痛苦我感同身受,扩初做完也就做不下去了。后来做一个酒店,在三亚的一个悬崖上。用地道路还没有修通,需要有人在前面用柴刀砍路才能到达,我爬了六个小时的山,都是热带雨林。但是到了基地,270度的海景,能见度深达10m的海水,各种各样的鱼和珊瑚清晰可见,我顿时觉得能在这个地方做个设计简直是幸运无比。回来后和业主聊了几次,大家对酒店的认识都很接近,而且他想做一个很独特的,现在没有的,于是胆子就大了。我构思了一个从悬崖上出挑40m的泳池,泳池前端是玻璃,人游过去突然就像在海面上悬空了,会吓一跳,这个体验目前的酒店都没有,我还是比较冒险的。后来我就与业主去沟通,我当时也不抱什么希望,结果双方一拍即合,当时就觉得很快乐。所以作为服务行业了解业主的需求很重要,思想的沟通也很重要,实在不在一个层面上,放弃也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创作中的坚持和妥协也是一门艺术,而理想是支撑我们在这个容易受到干扰的行业中去坚持的动力,实现理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快乐。

崔海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在这里,借游泳来作个例子,我个人比较喜欢游泳,刚上大学时50m自由泳就不行了,很累,这些年来一直坚持锻炼,随着技术的提高,虽然年龄增长,现在游2000m却不觉得累。水的阻力变成了动力。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也是如此,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游刃有余。建筑师都是有追求的,要想到达彼岸,必须弄潮,不能上岸或抱怨水浑。屈原《渔父》中随波逐流的典故,从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个意思。现实中有这样那样的阻力,需要我们挑战自我去应对。我觉得理想就是暗夜中的明灯,没有理想,看不清脚下的路,人就会失去希望,就会放弃。把我们的“小宇宙”释放出来,它的能量越大,辐射的范围也越大。大师为什么有话语权,凭什么可以影响甲方?原因就在于此。只有“用理想之火照亮现实之路”,建筑师们才能在创作之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既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上下其手”,求得最佳平衡点和坐标定位,也要在各种利益之间“左右逢源”,协调复杂的关系,我们更需要“前赴后继”,始终为心灵深处的理想而战斗。

李亦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建筑师想做什么?不用搞对立,不用吵架,也不用委屈,想做就做,认为有道理的就去做。做的时候,怎么说是一回事,怎么说服又是另外一回事。只要通过我们专业的技能,通过我们敏感的洞察力,通过我们的集体,通过一切的手段,认为我们做得是对的,那为什么不做呢?为什么要害怕呢?另外,人们是可以理解建筑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不要考虑自己,要考虑建筑本身。这对建筑师,业主,社会和公众都有意义。

观察员

唐玉恩(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上海现代设计集团资深总建筑师)

三大院的建筑师们是如此热爱自己的专业,老中青几代在一起研讨建筑创作,是很难得的机会,这样的思考对我们是有益的。除了刚才有的年轻建筑师谈到的困惑和悲壮的痛苦,以及有成就的佼佼者的体会与信心之外,我想再补充一个观点:中国建筑师也应加紧研究本国建筑文化,创作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我们有令全世界都羡慕的舞台,有令全世界吃惊的工作量,还有近二十年来已建成的改变城市面貌的、数量众多的建筑。我们在实践中成长,机遇与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建筑创作要有世界的眼光,全球的眼光。但是我们身为中国建筑师,还肩负着在中国城市建设中作历史文化传承者的重任。中国有些城市是全新规划设计,也有城市在发展更新,我们有更多机会在这片具有悠久历史的土地上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提供我们的建筑创作。我们在城市中生活、成长,吸取文化,我国各地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传统是当代建筑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意义更加特别。可以说今天许多建筑创作的成果就在构成明天各个城镇的新的历史,我们责无旁贷。所以我们既要有广阔的视野向外看,也应花精力研究我们自己的建筑历史文化,留心处处皆学问,即使是上海这样的近展而成的城市也会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古代、近代等建筑历史文化资源。不断观察思考,能给建筑师带来很多启示,对建筑师的培养是有益的。我们应该认识我们的城市,其实许多外国建筑师也在研究上海,通过走读,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会更加理解城市,对城市的热爱和理解的深度会表现在设计契合上,使创作的建筑生长在这片大地上,融入城市,还经得起历史长河的翻阅,我觉得这是中国建筑师的重任。尤其是当中国资本、经济、产业开始走向世界的时候,唯独建筑创作是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吸收丰厚的营养,才更具备走向外界的条件。中国各地都有丰富的建筑历史文化,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学习研究和建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让我们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理解,提高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文化价值。

顾晓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社会学系教授)

首先我要说真的是非常有收获,有感悟。今天发言的建筑师都是已经站在了制高点上,几乎把所有的问题都谈到了。

刚才有一位建筑师讲到的“小宇宙有多大,建筑就有多大”。那建筑师的地位到底在哪里呢?我的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套用了一段犹太论的话:“我挺忙的,我已经工作了六天,第七天我要休息,下个星期一我不来了,所以我就创造了建筑师。他代替我们的‘上帝’来造物。”其实“上帝”翻译时指的就是“造物主”,设计师就是代替上帝来造物的,创造建筑,创造城市,所以我觉得称建筑师是上帝一点都不夸张。

在这里我还要说句俏皮话,“建筑师心有多大,地球上的建筑就有多大,你们的心有多怪,地球上的建筑就有多怪”。人生和世界的游戏真的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2020年是什么建筑你会知道吗?你可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最近在建筑师年会里作了一个主题为“创意到底从何而来?”的发言,我认为创意由两种途径得来一是天生的,创意是天生的,就是给十个亿,也没办法创造个莫扎特,二是“狗急跳墙的时候”才会有创意,困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迫使你被动性地进行创意。

假设我们在一个荒芜的地方造了一个房子,我们就改变了那里的整个生态,改变了行为方式,前面的好几位建筑师都讲到了这个问题。其实,一个建筑物等于是一个集成电路,就像集成在地球上,设计得好,设计得合理都能改变地球上的通路,改变信息,改变生态等等。

2008年刚出来的一本书《我们智慧的地球》,从某个角度来讲,所有的建筑都是资本、创意等密集型的结合体。这么多方方面面的资源都由我们建筑师整合起来,风雨变幻、大自然变化、人类需求的变化,人类活动新的方式和信息都通过建筑师来传递,建筑师是中间的桥梁,是媒介,是纽带。

张俊杰(华东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接下来的25~30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期,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将面临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型,这也是建筑师创作的黄金期。中国的国际化水平和经济在稳步发展,今后的25~30年中国将有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化,人才也将面临国际化的考验。

因此,对于建筑创作的理想与现实这个问题,第一,我们的建筑师要摆正心态,来协调,解决客户问题、社会问题和职业发展问题。目前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还不成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建筑师如果带有英雄主义的心态,会常常遇到悲观的情况。第二,建筑师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应该有全球的。国际的眼光,整合社会上一切资源共同实现社会的价值、项目的价值。第三,我们的建筑师要站在国际平台上,做当前的事情。另外要注意普及知识让群众了解建筑的价值和设计理念,引导帮助他们辨别什么是好建筑,什么是丑建筑,建筑师在公众中,在社会上绝不能失语。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我们建筑师面对的前景非常辉煌,但道路将很曲折。

(自由交流由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