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次贷危机论文

次贷危机论文

次贷危机论文

次贷危机论文范文第1篇

经济危机发自于金融危机。对于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一致的共识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形成的。因为在美国,贷款非常普遍,房子、汽车、信用卡、电话单等,都有信贷,有信贷记录被视为是信用的记录证明。其原因可归结为:第一,基本信贷原则丧失。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一般要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美国的次级贷款实现零首付,半年内无需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降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次级贷款的对象没有还贷能力,放贷银行违背了今本的信贷原则;第二,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过度泡沫,与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相伴随的风险,资产证券化这一衍生工具,在本次次贷危机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三,监管缺失,美联储鼓励金融创新,衍生工具可以分散风险,对金融衍生工具缺乏了应用的监管;第四,美国经济体系出现问题,美国的基本经济基础是高债务经济,是全民债务经济,向全世界借债来支持高消费水平;第五,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金融体系为一个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体系,美国的双赤字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美元的地位,2006年美国的赤字已达其GDP的6%左右。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国货币当局,在长时期内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支持美国经济的发展,加上松弛的金融监管,鼓励发展衍生工具,支持了虚荣的繁荣。结果世界金融体系内流动性泛滥,虚拟资产大量积累。金融危机的发展和扩散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机制本身的缺陷,作为一个金融管制较为宽松的国家,美国政府介入危机的迟缓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扩散。市场稳定有序的基础是法制和监管,建立在这个之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石。

美国作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发起者”,既是金融危机的传播源又是传染者,任何国家,地区甚至是个人都被卷入此次金融危机当中。美国通过贸易、货币和金融等多种直接或间接渠道,在把本国金融危机传播分散给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同时,也加速或是刺激了各国金融泡沫的破灭,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可以说只要美国金融危机不消除,其危害就会借助于美国特有的传播途径,不断向世界各国传播扩散,不断引发各国金融问题,经济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既是对美国金融危机救助,也等于救助全球金融危机,也是从源头上救助金融危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救助应以救助美国金融危机为重点之一,解决好美国金融危机,就可以从根源上避免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传播。救助美国金融危机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第一,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既可以有效的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也有利于美国通过汇率政策调整国际收支;第二,承担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有价证券损失,包括继续持有美国债券(权)不抛售、持有美国外汇储备不大量抛售,保持国际储备量与结构的相对稳定,一方面可以不减少甚至增加美国可调动救市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美国金融市场之一步动荡;第三,继续注资购进美国不良债券(权),增加美国资本流动性与对企业的救助力度。

局域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萧条,而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将各国卷入全球金融危机的“深渊”,主要源于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制以及美国的特殊经济政治地位,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只是一时之计,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全国金融危机的隐患。所以各国在对全球金融危机积极救助的同时,也在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协商和谈判,希望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一方面忙着原罪,而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矛头直接指向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即找出罪魁祸首;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举措。在前一方面,人们从次贷危机追溯到衍生金融产品,追溯到市场及市场信用;在后一方面,政府开始“国家干预”,替代失灵的自由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令会计界人士没有想到的是,金融危机也扯上了会计:公允价值成了金融危机的原凶之一;会计也成了金融危机的救“市”主。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在金融危机蔓延过程中,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了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他们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发生器与助推器作用,即在市场大幅下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计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进而形成“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推动并加速恶化了金融危机。他们并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金融机构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金融机构不必按市值计量其金融资产,金融危机就会消退。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形成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概述了本次金融危机的形成,并对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简要的抒发了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次贷危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次贷危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监管

美国次贷危机无疑为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反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引起人们对中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关注。中国会不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之覆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次贷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具有重要启示。

一、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本原因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尽管这种风险基本上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已经分散了,但是这些风险并没有消失,一旦条件具备,风险就会暴露出来,而且风险通过证券化的渠道影响更为广泛。著名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危机肯定会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要严重。[1]可以说,完善房地产信贷及其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是中国避免重蹈覆辙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门槛。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规定,90平方米以下的首套自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20%;90平方米以上的不得低于30%;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而且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应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且借款人偿还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在紧接着的《补充通知》中明确“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在次贷危机阴云密布的背景下出台上述严格住房消费信贷管理的措施,表明我国监管层已经意识到了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高风险,显示了监管层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决心。

其次,要完善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金融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与理论研究的热点。经济学界广泛探讨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如交易结构风险、信用风险、提前偿还风险和利率风险。法学界则重点研究了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主要法律障碍,如资产支持证券性质界定的模糊性、SPV(特殊目的公司)运作模式所存在的法律问题、“破产隔离”与“真实出售”以及实质性风险转让的法律依据等[2]。目前规范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法律是2005年央行颁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和中国银监会颁布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以上法律对信贷资产业务的市场准入和风险管理做出了专门规定,专门设立了“业务规则与风险管理”一章,对资产证券化的各个参与主体提出了统一的风险管理要求,强调了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隔离和风险揭示问题,要求参与证券化交易的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隔离机制。以上法律属于部门规章,法律层次较低,难以解决现存的一些法律问题。应当借鉴国外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经验教训,尽快制定专门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处理好外部监管和内控制度之间的关系,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

二、加强市场化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

次贷危机表明,要减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必须构建完善的市场纪律约束机制,加强市场化监管。以存款保险为核心的金融安全网在强调金融安全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机构经营上的道德风险。也许激励结构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使所有方都明白,即是管理良好,银行也可能倒闭,因为银行业务涉及风险承担的问题。而监管当局将允许那些偿付能力不足的银行倒闭。不幸的是,监管当局不可能做出一个完全可信的、不救助破产银行的事前承诺,但是,可以建立一个增加承诺难度的体制[3]。新《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也强调监管不能够代替市场约束。

加强市场化监管要求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准入机制、金融市场行为监管机制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必须根除金融领域“不破产、无风险”的传统观念,并充分认识到金融破产制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第一,可以有效抑制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第二,存款人的破产观念转变必然带来风险意识的提高,进而自觉对银行通过“用脚投票”等方式来监督银行的监督管理,从而加强市场约束的力量。[4]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等法律已经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是自我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企业法人,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尚不完善。2006年制定的《企业破产法》第134条规定:“金融机构实施破产的,国务院可以根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已进入立法进程。它对于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提供银行经营风险的激励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危机发生,它能够为政府干预危机措施的效果提供威慑力,同时也有利于确定政府干预的合理界限,防止政府过度干预破坏市场约束机制。

三、加强监管成本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一种典型的分权型多头监管模式,被称为伞式监管+功能监管的体制,实际上是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混合体,监管机构形成横向和纵向交叉的网状监管格局[5]。这种监管体系存在的明显不足是容易造成重复监管或监管真空,从而导致金融体系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规定由美联储作为综合监管的上级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总体监管,其它监管机构负责功能性监管,OCC、FDIC等监管机构负责对银行进行监管,SEC和州保险监管机构分别对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即美国在原有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加强了各金融机构的协调和综合。

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联储以及美国财政部联邦住房局等监管机构采取了干预措施,但收效甚微。这引发了人们对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反思,最终引发了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革命。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2008年3月31日宣布,美国政府将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第一,扩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监管权限,除监管商业银行外,还将有权监管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其他可能给金融体系造成风险的商业机构。第二,新建“金融审慎管理局”,整合银行监管权。把目前由5个联邦机构负责的日常银行监管事务收归“金融审慎管理局”统一负责。第三,新建“商业行为监管局”,负责规范商业活动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主要行使目前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职能。此外,还新建了“抵押贷款创设委员会”和“全国保险管理局”,将抵押贷款经纪人和保险业监管权从各州政府分管逐步收归联邦政府统一管理。美国媒体称,这将是美国自上世纪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次级按揭贷款债券涉及到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个金融行业,如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甚至养老基金都是次级债的重要投资者。次贷危机的发生表明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对投机风险产生了监管真空,最终引发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爆发。此次金融大改革中美联储的监管权力进一步扩大,作为“市场稳定监管者”不仅可以监管银行、金融控股公司,还可以有权监管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其他可能给金融体系造成风险的商业机构。这表明其加大了金融监管协调的力度。另外,减少多头监管者,整合金融监管机构,为协调金融监管清除了障碍。

美国的经验教训警示中国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2003年中国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在混业经营趋势下,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也成为我国近年来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在立法上,《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5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6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在实践中,2004年6月28日,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正式公布《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以制度形式赋予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配合,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的使命。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的实践效果不尽人意,而且作为重要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主体的中国人民银行被排除在外。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国际金融论坛第三届年会上透露,我国正在尝试建立中央银行、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

另外,我们必须要加强金融监管的成本意识。不仅要考虑到新增监管机构增加的直接费用以及采取金融监管措施的必要费用,还应当考虑这些措施可能导致的市场损失,这是政府监管替代市场调节的一种机会成本。这是我们过去往往容易忽略的。例如我国是否真的需要建立一个凌驾于“一行三会”之上的机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还是通过扩大中央银行的权力赋予其履行金融监管协调的最终职责?这取决于不同监管方式之间的成本比较以及边际监管成本与边际监管收益之间的比较。一般而言,金融监管协调的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这是进行金融监管协调的经济学基础。增设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的成本大于通过扩大中央银行权力增加的成本,就成本最小化而言,应赋予中央银行以协调金融监管的最终职责。

四、谨防国际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受损失的不仅是美国的金融机构,欧洲与亚太地区的金融机构也损失惨重。实际上从遭受冲击和损失的程度看,欧洲的金融机构远甚于美国的金融机构,甚至有市场人士认为这一次次按风波实际上主要是由欧洲的金融机构为美国的金融风险埋单[6]。难怪欧洲央行会率先对金融系统注资以增加市场流动性。中国亦有不少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如共汇出109亿美元资金的银行系QDII、基金系QDII,近期纷纷遭遇净值缩水。金融全球化也是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会影响人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中国金融机构及监管层应当谨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

为了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机制主要包括信息交换、政策的相互融合、危机管理、确定合作的中介目标以及联合行动[5]。如为了控制次贷危机的蔓延,美联储与全球主要国家央行联手行动,向金融系统注资,以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引发了全球股市的积极调整。中国已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证监会国际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并且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签订了金融谅解备忘录,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善于利用金融监管合作机制,获取信息,了解政策甚至要求就某些具体目标采取联合行动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易宪容.“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启示[J].人民论坛,2007,(17):32-33.

[2]付敏.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4):75-79.

[3][芬兰]大卫·G·梅斯等著.方文等译.改进银行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徐孟洲,徐阳光.论金融机构破产之理念更新与制度设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32.

次贷危机论文范文第4篇

1.1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

美国人与中国人喜欢储蓄不同,美国人喜欢预支未来的收入,而中国人则喜欢存钱在将来使用,所以美国经济增长中的消费作用很大,而中国消费则一直不足,更多地依靠政府投资。说到中美生活方式的差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笑话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故事中,一个中国老太太在临死前说:“我终于用一生的积蓄买了一套房子”。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临死前却说:“我终于把买房子的钱还清了”。

我觉得美国老太太是一个思想先进、消费超前的代表,是一种优越文化的表现,咱们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应该转变,应该向美国人学习。但现在又不免想到这个笑话,我的感想有所变化,我觉得这两种表现在消费差异上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什么谁好谁坏,发挥一下中国的中庸文化,可能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是所谓“极端”情况了,更好一些的情况应该是两种生活方式的融合,既不要过分储蓄,造成资金过剩而形成投机力量,或者不利于国内经济增长,也不能过分消费,透支未来,结果负债过高,经济难以为继。

美国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正是建立在一种储蓄率低,消费率很高的生活方式上,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借债度日,随着债务的上升和储蓄率的下降,这种模式就维持不下去了。这次金融危机其实就是美国借债机制出现了问题了,它的资本市场的创新过度就是一个不断借债的机制,美国把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了,把资本市场的衍生产品扩张延续下去,不断的借债,最终把资本市场的债务和风险蔓延到了全世界。

1.2金融监管真空的反思

这次危机后,各国政府在各个场合的讨论都特别强调国际监管合作。在危机前,各国出于经济的考虑,在有关监管的国际协调合作上进展缓慢。一些国际性监管协调机构,又长期被发达国家所主持,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声音长期不被重视。

在这次危机中的真接源头——美国次级债券和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问题上,事后的讨论一致认为监管是明显不够的。信用的无限扩张无一例外地成为历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金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变革,如取消存款Q条例限制、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促进金融混业经营,显著增大了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两面的脱媒压力,使银行有强烈的寻求信用扩张的内在动力。而广大投机者在网络泡沫破灭以后纷纷寻求下一个高收益的目标,房贷市场特别是次贷市场在通过证券化技术解决流动性难题后,成为投机者的天堂,在流动性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房贷市场的泡沫被吹起来了,每一个泡沫都是那样的美丽,以至于没有人愿意相信会有泡沫破灭的时刻。

1.3次贷危机源头的其他观点

(1)经济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争论。

在这次危机后,对于经济学中一个长期的争论又出现在人们面前,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背后有两种逻辑: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两个哲学思潮。在经济学上,国家干预主义最先形成,即早期的重商主义强调的国家对国内贸易出口的保护和对进口的限制。但随着亚当.斯密《国富论》的问世,一股强烈要求经济自由的力量在西方经济理论和实践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斯密提出的那双“看不见的市场”,被认为是市场发展的基础,而国家干预只会让经济发展更加混乱和没有效率。但现实中,市场常常野性难驯,造成危机的后果。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其实一直是在这两种经济哲学的指导下,此消彼长,从而决定了制度的变迁和制度的调整。在最近的一次1929年大危机以前是自由资本主义,当危机发生以后,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主义,国家干预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逐渐回到自由主义,撒切尔和里根是采取自由主义政策的。这次金融危机,也是自由主义不干预的结果,这次又是强调国家干预,这个危机之后,历史是不是又要走一圈呢,我觉得会是这样的。这两种经济哲学的此消彼涨,是与经济形势和现实要求分不开的。

(2)金融资本魔咒论。

金融资本曾经是作为一种高级的剥削方式存在,是帝国主义向殖民地进行资本剥削的一种手段。金融不稳定理论认为,金融资本的特性不同于工商资本的价值创造功能,金融资本主要是基于未来收益的价值发现功能,金融资本的这种特性使得金融体系每经历一段短暂的良性发展后,都会从一种套期保值型的金融单元占据主导的金融结构向投机性金融结构演变。随着投机的不断增加,最终导致泡沫的破灭,经济结构被严重破坏。

(3)储蓄率失衡论。

这是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来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将美国房地产泡沫归咎于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的高额储蓄。应当说,中国高储蓄率是中美经济失衡的一个原因和表现,但是中国的高储蓄率并不是美国危机的根源。危机的形成虽来自美国,但是中国的决策也起到了一定的配合危机形成的作用。

总之,在危机之前,过度依赖金融创新机制来举债维持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而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甚至运用虚拟经济控制了实体经济,同时在经济思想上又是放松监管的自由主义主导,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控制,对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2中国在危机中的困境和机遇

(1)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的历史契机。

一是过度依赖中央政府扩大的公共投资,不注意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为应对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中央实施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实施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用扩大投资拉动国内生产和消费,间接刺激和促进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但中国经济存在质量差,且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中国经济应该重视内在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改变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低层次的发展模式。

二是希望依靠美国经济复苏带动国内经济发展,而不愿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初期,中国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发展“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赚取外汇资金,但随着自身经济的增长,中国的这些廉价劳动力要素的优势正在被其他国家取代,沿海很多外贸企业不得不接受低价格的报价,而提价则会使订单流失到国外,企业压力很大。这些都说明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越来越小了。我们必须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不能贪恋于眼前的简单不料加工中微薄的血汗利润。

三是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盲目乐观,认为不需要改变。危机发生后,国际上出现一些声音,认为中国模式才是挽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走向崩溃的最佳选择。我们不能因此也盲目认为中国发展模式很好,没有必要进一步改革,这种思想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2)有助于强化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①政治上的影响。金融危机使欧美经济遭遇重创,企业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失业人数剧增,政府和企业急需大量资金解决流动性问题,一些国家如冰岛、乌克兰、韩国等也陷入困境,需要大量资金援助。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救援资金不足,特别需要增加资金来源。中国在增加国际组织资金份额上,目前比欧美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出于走出金融危机的需要,欧美大国不得不在国际经济寻求中国的资金支持,必然也会给予中国相应的经济权益。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使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更多的质疑,而在危机中受损较小的中国则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和认同。危机过后的国际政治、经济规则的制定、修改也必然会采纳中国的意见,从而增加了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使得中国经济能更多地影响世界,也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②经济上的影响。金融危机为中国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创造了条件。此次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汇率和中国金融市场比较稳定,市场信心也较为平稳,而且中国拥有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46万亿人民币的国内存款,各国与中国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将更具有安全感。目前,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已经开展,而且周边国家的人民币流通也是现实存在的,中国可以积极面对形势,进一步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这次危机发生的一个原因也就是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导致其举债过度,违反货币纪律,也损害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人民币国际地位必须要提高才能更多地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减少美元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③文化上的影响。中国经济影响的扩大也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在中国进向世界的过程中,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减少文化上的误解和冲突。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总是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宣扬中国危胁论,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还缺乏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现在在经济上更加重要,在文化上也应该更加主动,使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让各国更多地了解中国,也让国人更多地了解其他国家,减少盲目和主观臆断。

3启示

从这次危机背后又了解了更多的经济危机,许多次的经济危机,都伴随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在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学家们投身国家经济复苏的研究中,在大萧条后,经济学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应对之策。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崛起时,经济学的自由思想给了他们解放的武器,在市场经济陷入泥潭时,社会主义思想和政府干预主义经济思想也出现在历史舞台。在人类经济发展中,这两种思想一直处于争论中,希望通过经济学的学习能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人类经济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肖玉玲.融危机:“经济寒冬”里的中国机遇[J].企业活力,2009,(4).

[2]何开发.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和机遇[J].新重庆,2009,(2).

次贷危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始于2007年上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至今不断恶化,并向消费和就业等非金融领域扩散,美国经济出现严重下滑。作为江苏最大的出口国,美国经济的衰退必然对江苏出口贸易产生消极影响。本文从次贷危机影响江苏出口的路径切入,分析了美国消费需求、美元汇率、利率、贸易政策以及出口企业的金融环境等因素对江苏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应对措施。 【论文关键词】 次贷危机 江苏出口 影响路径 一只蝴蝶在巴西亚马逊河畔轻拍翅膀,可能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如今,气象学上的“蝴蝶效应”正在经济生活中上演。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不仅美国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世界经济也受到牵连。江苏作为中国开放经济的排头兵,已经深深感受到次贷的影响。因此,关注这场危机对江苏外向型经济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 一、次贷危机对江苏出口贸易的影响现状 江苏是仅次于广东的全国第二大出口大省。2007年,江苏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495.6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1%,其中,出口达2037亿美元,增长27%。同年江苏GDP是3363亿美元,外贸出口依存度是60%。因此,出口贸易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江苏的外贸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2007年,江苏对美国出口额达446.66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22%,美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江苏第一大出口国。如果考虑到与美国经济息息相关的欧盟的出口量(2007年对欧盟出口占全省总出口的27%),接近一半的出口额直接受美国经济的影响。如此之高的依存度,一旦美国经济疲软,必将明显影响江苏的出口,进而影响全省经济的发展。 2007年4月发生并延续至今的美国次贷危机让这种担心变为现实。来自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5月开始,江苏对美出口明显放缓,单月增幅由当年初的51.9%剧降至当年底的1.8%。2008年上半年,江苏全省对美出口仅增长7.8,同比下降22.9%。受此影响,全省总出口的增长率也出现明显下降。2007年1月~6月,江苏省实现出口908亿美元,同比上涨28.4%,而今年1月~6月份,江苏省实现出口1129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下降到24.3%。 二、次贷危机影响江苏出口的路径分析 1.通过国际贸易减少对江苏的进口需求 统计资料显示,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GDP三分之二以上,约50%是信用消费,20%是负债消费,消费成为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动力。如今房价持续下跌,住房资产萎缩,财富缩减效应必然会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房价下降的负财富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意味着美国消费疲软将持续较长一个时期。美国消费者在购买必需品方面不得不紧缩开支,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导致对我国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美国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江苏对美国的出口量。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江苏省对美国出口产品主要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具有较强的需求刚性,并且随着美国消费者收入普遍下降,在替代效应的作用下,原先购买较为高档产品的会转而购买更加实惠的中国产品,基于这两点,次贷危机对我省出口反而更加有利。笔者不反对替代效应的存在,但如果我们更深层次的探究就会发现,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在这次危机中,影响基本生活、还不起房贷甚至破产的是原本不具备购房条件的中低收入和没有收入的普通公众,危机爆发后房价持续走低,首先压缩开支的也必然是这些人,而这些人恰恰是“中国制造”的最大消费群;另一方面,大多数原来购买高档非中国造的产品的消费者,房价下跌尽管也会带来损失,但这种损失并不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的生活。所以,这次危机中的替代效应会大大低于人们的预期。 与替代效应存在争论不同,房价下跌、收入减少,由此引发的收入效应对江苏出口的消极影响却是确定的。这次危机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房地产和金融领域,而是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扩散。居民的收入预期并不乐观,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实际工薪已接近零增长;资产性收入也因于大幅降息和股票红利缩水而急转直下;今年二季度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仅为1.1%;高企的失业率(6月份为5.5%)使得居民收入和消费开支前景雪上加霜。 2.通过利率和汇率影响江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为了克服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美联储采取了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通过多次降息,联邦基准利率从2007年9月的5.25%下降到目前的2%,累积降幅达62%,并且可能进一步下降。美 国政府希望通过降息来抵消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流动性紧缩,恢复经济活力。美元的利率下降不可避免的导致美元贬值。根据利率平价理论,一国利率如果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利率较低,那么必然导致这种货币的贬值。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理论,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人民币等都出现近10%的贬值。 美元的贬值对江苏的出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一方面,美元贬值会减少江苏出口企业的利润。假设原来出口一件商品能换回100元人民币,企业成本是95元,那么利润就是5元,即利润率是5%,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那么出口企业同样出口一件商品,只能换回95元,企业变得无利可图。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嫁汇率风险,但由于江苏企业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任何定价权,当美元贬值时,无法通过提高出口价格维持利润,惟一的选择就是维持原价,自己承担利润损失。另一方面,美元贬值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美元的持续下跌,导致了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输出了通货膨胀,能源与运输价格上升和国内物价上涨对以进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江苏企业盈利构成极大压力。 3.通过美对外贸易政策加大江苏出口阻力 美国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提倡自由贸易的国家,但一旦美国经济受损,最先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也是美国。美国保护本国贸易的惯用手段就是设置大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产品安全壁垒,通过设立各种名目的技术壁垒来增加他国的出口成本和难度。中国作为其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一直深受其害。随着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增长转弱,失业率上升,“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2007年出台的大量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数量大,内容纷繁芜杂,使我国出口企业难以掌握,而且在具体实施当中,人为因素相当大,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国别的产品,可以施以宽严不等的标准,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外贸出口企业的利益。 4.通过国内金融环境影响江苏出口企业融资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江苏金融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直接影响,包括中资银行直接购买基于次级贷款的次级债券贬值,以及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证券市场下挫带来的其他金融产品市值的缩水,这部分投资约占总投资的5%左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盈利性。其次是间接影响,即中资银行会变得过于谨慎,从而引发过度的信贷收缩。尽管由于中国没有开放资本市场,人民币没有国际化,中国所持有的美国房屋抵押贷款证券的数量也有限,因此美国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影响中国经济环境是有限的,但由于这次危机涉及面广、延续时间长,未来不可预知性高,银行将调低出口企业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结果是江苏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同时,再遭遇融资环境恶化的严峻考验。 三、江苏出口企业应对次贷危机的对策 1.由“以出口为导向”转为注重“自产自销” 如前所述,江苏出口贸易依存度高达60%,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决定了一旦国际形势发生不利情况,江苏企业经营将非常困难。我们要从由出口、投资拉动经济转为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拉动,把促进国内消费放在了第一位。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趋缓,而国内是一个年GDP发展速度超过10%,拥有13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江苏企业应该注重身边的巨大需求,抓住机遇,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减轻出口的压力。 企业要维持合理利润率,一方面应该拓展国内市场“开源”,另一方面应该注重“节流”,减少企业成本,才能维持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目前,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已经大大超过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例不断升高,将一些生产环节转移到西部,利用当地相对仍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既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出口,也符合企业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开发国内市场的要求。 2.升级出口产品档次,摆脱价格竞争 目前江苏省大多数出口企业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端工业制成品为主,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大部分商品由于可替代性强,主要以订单贸易、贴牌生产为主,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2007年江苏省一般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占32%,高新技术产品仅占5.7%,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轻纺和部分机电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美次贷危机后,出口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逐渐失去了原先的价格优势,面临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同质竞争,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利于江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事实 上,次贷危机对美国的消费市场的影响,主要对中低收入者的影响比较大,而对中、高层收入者影响并不是特别大。所以,我们应当借助这次危机,缩小低档产品的出口规模、品种和数量,把产品结构往中高档方向调整。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拓展面向中、高层收入者的美国高端消费市场,以此来减小次贷危机给外贸出口企业带来的影响。所以要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能经得住危机的考验,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3.开发国际新市场 江苏出口企业应摆脱单一贸易依赖,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次贷危机给美、欧发达国家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但对其他国家尤其是金融关联度较低的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冲击有限,这些市场经济充满活力,进口需求越来越大,拥有蓬勃商机。江苏省企业可对这些市场加大开拓力度,以新的市场增量填补原有市场存量,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维护出口的持续、稳定发展。 4.政府要对出口企业予以信贷融资政策上的支持 从信贷融资政策上讲,政府要对江苏省外贸出口企业予以信贷融资政策上的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外向型企业的支持,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出口企业的授信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有选择地扩大授信转授权的品种范围,灵活运用承兑、贴现、授信开征等多种融资形式,支持企业的出口业务。对经营暂时有困难的企业,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实施贷款与产品挂钩、与项目挂钩、与订单挂钩,实行封闭管理,达到既支持企业发展又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推介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保函、信贷证明、贷款意向书等业务,积极为出口企业提供打包放款、出口押汇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融资业务,支持江苏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