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年级音乐教案

三年级音乐教案

三年级音乐教案

三年级音乐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马头琴,分别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和歌曲独唱《嘎达梅林》,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且随乐跟唱歌曲。

2、通过欣赏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感受新疆风格的音乐。

3、了解感受少数民族音乐,让学生对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有更多了解,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聆听不同版本的音乐,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了解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长调音乐背景下欣赏草原风光。

师: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之旅,现在我们要准备出发去往第一站,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

二、认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1、马头琴的故事

师:一看见内蒙古大草原,我就不禁想起了马头琴悠扬的声音,关于马头琴这件乐器还有一个传说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2、聆听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说了那么多,我都等不及要听听马头琴的声音了,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感受来自大草原的优美音乐

(说一说音乐表达的情绪)

三、聆听歌曲

1、介绍“嘎达梅林”

这首乐曲叫做《嘎达梅林》,讲述了一个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的故事,“梅林”是他担任的一个职务。嘎达勇于和封建势力做斗争,最后为了民族英勇牺牲。于是人们将这首《嘎达梅林》广为传唱,纪念这位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

2、聆听男低音独唱《嘎达梅林》

我们一起再来完整的听一遍男低音独唱版的《嘎达梅林》

3、师出示乐谱,请生随乐跟唱

4、视唱乐谱

5、请生配合音乐表演舞蹈片段

四、认识新疆

1、请生说一说你知道的新疆

2、聆听女中音独唱《打起手鼓唱起歌》

新疆物产丰富,又是一年大丰收,新疆人都高兴的唱起歌了。

3、简介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

4、请生表演新疆舞蹈

5、聆听合唱《打起手鼓唱起歌》

五、拓展认识

学生介绍少数民族音乐

我们班的同学音乐知识可丰富了,今天就有同学要把她喜爱的音乐分享给大家。

三年级音乐教案范文第2篇

    有经验的老师想法子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 转化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 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 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 有趣。

    鉴于七岁儿童多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音乐欣赏要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 认知水平,创造条件(如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游戏、一个故事等)把陌生的音乐转化为熟悉的音乐 ,同时重视身体活动去感应音乐,获取音乐带来的快乐。一年级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 教二年级《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

    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 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 ,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 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 ,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 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劳动。听赏结果 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 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

    “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 ,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 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二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 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 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学生:“优 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学生:“音乐慢慢的 、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 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 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学生:“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 ?”学生:“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 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学生有的哼一、二小 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三年级 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 想。有些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 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学生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四年级学生在欣赏《苗岭的早晨》和《瑶族舞曲》时,均能从节奏、速度、乐器音色、拍子改变等认识作 品结构、音乐层次和音乐情绪。一些学生还能听出乐曲的末段音乐语言与首段相近,这说明他们欣赏能力有了 进一步提高。在细听中,他们能结合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音色性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欣赏《苗岭的 早晨》时,学生说:“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树林,一鸟醒来站在高树梢上快乐的练声,众多小鸟听到后也都 起床跟着练声”(A段);“鸟儿非常愉快,叽叽喳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开始一天的生活”(B段);“ 再次表现清晨的清新、美丽的景色”(A段)。因此,欣赏教学要精心策划,整体音乐的感受达到什么要求,细 听音乐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具体设计。要立足“听”去感知音乐,立足“想”去认识音乐,激励学生谈自己听 音乐时的内心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审美评价。

三年级音乐教案范文第3篇

现场考核和过程性评价四六开现场考核音乐美术选择题各20分

该方案的考核内容和办法是:从2020年起,苏州市的初三毕业生会有艺术中考的成绩和等级。具体考核的构成是由学生初中三年艺术学习过程性评价和初三毕业生音乐、美术素养现场考核两部分构成。其中,初中三年艺术学习过程性评价为60分,这60分的组成是:从初一至初三上学期共5个学期,音乐、美术每学期各计5分,5个学期下来两门学科满分总计50分,另有初中三年中每个学生的艺术实践(参与学校艺术社团、各级艺术表演活动及欣赏校外文艺演出等等)占10分。初三毕业生艺术素养现场考核为40分,音乐、美术学科试题均为选择题,音乐、美术考试用时均为30分钟。两门学科满分各为20分。考核内容以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初中阶段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为考核范围,含有5%的地方优秀艺术文化的内容,考查学生音乐、美术基本素养。

艺术成绩如何在中考中体现报考四高中测评等级须到B

该方案的实施对象是2020年报考升入高中段学校(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类学校)的初中毕业生。过程性评价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开始实施,2020年起,艺术素养现场考核安排在每年的4月进行。2020年苏州市初中毕业生音乐、美术学科测评成绩分为A、B、C三个等级。85分及以上为A等,60~84分为B 等,60分以下为C等(测评成绩有小数的四舍五入)。考生测评成绩为A等,可作为普通高中艺术特色班或职业类学校艺术专业优先录取的参考依据;测试成绩为B等及以上,有资格报考四普通高中;测试成绩为C等,不合格,由学校组织补考,补考合格后可报考四以下普通高中。

三年级音乐教案范文第4篇

一方面,“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等乐器,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另一方面,一些学校或教师却未能落实好“课标”要求。笔者所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近八十所,开展器乐教学的学校仅四分之一左右,器乐教学缘何成为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难道让学生学一件简易乐器真就那么难吗?器乐教学难以开展的“症结”在哪儿呢?作为基层教研员,观察到问题后须设法改变这一状况。为此笔者走访了很多学校,认真开展咨询、调研工作,深入了解教师的想法与困惑。经过多方调研,我们提出了推动器乐教学的初步构想,并制订了《禅城区推进中小学器乐教学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推进方案”),即从2010年至2013年,三年内全面推进我区学校器乐教学。

一、诊断“症结”,给出

困扰器乐教学的治疗处方

(一)诊断“症结”

1.教师认识存在偏差。对于器乐教学,一些教师普遍存在“怕麻烦”的思想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非考试科目做多做少一个样”的心理,还有的认为如果开展器乐教学则先要自学,无疑会给自己增加负担。

2.教师专长各不相同。音乐教师在艺术技能方面不同,大多具有声乐、键盘或舞蹈专长,而擅长器乐演奏的教师比较少。况且许多教师教龄已有十年以上,习惯目前的教学现状,重新学乐器演奏难免有畏难情绪。

3.“收费问题”成为不开展器乐教学的“借口”。开展器乐教学首先学生手中要有乐器,帮学生代购乐器违反国家有关《学校收费标准》政策,为此,学校担心因“乱收费”遭到家长投诉和上级批评,而在器乐教学面前打“退堂鼓”,当然这也是较体面的借口。

(二)给出 “诊治处方”

根据以上查找出的困扰学校正常开展器乐教学问题的“症结”,给出诊治处方:

1.学习“课标”,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利用各类教研活动学习“课标”,加强教师对器乐教学的深刻理解,提高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意识,克服“怕麻烦”的思想,规范教学行为,明确目标,教师应学会一件乐器的演奏技能,勇于探索实践,将器乐教学与歌唱、欣赏等教学变成常态。

2.分项培训,互帮互学,全员提升。口风琴是吹奏键盘乐器,音乐教师都具有键盘乐基础,便于自学。而竖笛与陶笛、葫芦丝指法相似,需选择其中一种作为学习项目,并采取分项培训或互帮互学,可以使教师先学会竖笛与葫芦丝的演奏方法,逐步达到教师演奏技能全体升级,为开展课堂器乐教学练就功夫。

3.按章办事,杜绝收费,排除忧虑。教师只能确定乐器品种名及规格,但不允许指定品牌、生产厂家和商店,更不能收钱代买。这样就排除了学校对“不合理收费”而遭投诉的忧虑。例如,学校选用竖笛教学,指明F调、六孔或八孔竖笛即可,采取由学生自己购买、班委会统一购买、由家长委员会协助购置或采取网购等方式,既按章办事,又妥善解决了学生使用乐器种类不一致、规格不统一的关键性难题。

二、推进方案,催化器乐

教学园圃繁花似锦

(一)器乐教学之花含苞待放

“推进方案”分步推进:第一,选择乐器。各学校根据现有条件和教师专长,自主选择乐器,小学一至二年级使用打击乐器;三至九年级选用竖笛、口风琴和葫芦丝等。第二,教师培训。根据乐器品种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开展互帮互学和自学口风琴,提高教师技能基础知识。第三,教学实验。用心上好起始课,注重兴趣培养,不求教学进度。第四,纳入常规。将器乐学习与歌唱、欣赏等教学相互结合,丰富教学手段,使器乐教学常态化并融入表现与实践。第五,课外拓展。各学校成立“课堂乐器合奏队”,聚集热衷演奏的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演奏能力。第六,艺术实践。开展学校“课堂乐器队”训练培养学生的合奏水平,并且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组织表演,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按照“推进方案”总体部署,全区近八十所学校就像是一个大园圃,在这个大园圃里各学校承担各自“器乐教学”的项目和任务,用心培育“课堂乐器教学”这一艺术幼苗。在课内,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努力打好器乐演奏基础,使学生的演奏逐步提高,为表演团队储备人才;在课外,各学校课堂乐器合奏团队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吸纳各年级演奏“高手”,园丁们悉心呵护,精心培育,不少学校课堂乐器表演队短期内就能登台表演,小乐手们恰似园圃中一朵朵花蕾含苞待放。

(二)器乐教学之花绚丽多姿

“推进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将一些学校积累的宝贵经验、先进典型及时推介,通过“器乐教学与合奏训练经验交流会”予以呈现,使之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如佛山市华英学校、三中初中部、佛山实验学校、南庄中心小学、佛山同济小学以及元甲、白燕、铁军、槎小、大富、绿景和霍藻棉等一批学校在开展器乐教学方面积极探索,有的在校本教研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怡东小学探索“小钟琴”在小学低年级的运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张槎中心小学课内器乐教学扎实有效,课外合奏训练精彩纷呈,学校民乐团快速发展,“文化立校,特色办学”理念下,民乐成为学校的教育品牌,近年来屡获佳绩,多次在省、市、区荣获金、银奖,为本地区树立了典范。

学校“课堂乐器合奏团”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各学校学生合奏水平快速提高,区域内中小学器乐教学呈现出良好态势。教师器乐演奏技能的提高直接带动了课堂教学和乐队训练水平的提高,小小的乐器如同兴奋剂令音乐课堂更充实活跃,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丰富的乐器品种和各学校的教学成果令本区的器乐教学多姿多彩。石湾一小尝试将“陶笛”引入课堂,开拓了新的教学领域,全校性的陶笛演奏常常活跃在校园和对外展示的舞台上;荣山中学、湾华小学把部级非遗项目“佛山十番”运用于课内外教学,使这一濒临灭绝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器乐表演形式得到继承,多次参加“佛山秋色”大型表演,受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和社会各界普遍赞誉。

这些在器乐教学推动下孕育而生的全区各学校的器乐队,如同一簇簇鲜花精彩绽放,丰富和深化了音乐教育的精神内涵。

三、构筑平台,展示学校

器乐教学师生风采

(一)课堂教学平台,器乐教学显魅力

根据“推进方案”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促进一大批教师观念得以转变、技能快速提高。以往认为是很困难的事情,如今通过大胆学习、大胆实践,一些从未接触吹奏乐器的老师,现在竖笛、葫芦丝吹奏得像模像样。教师们主动将演奏技能转化为教学能力,引领学生既学习技能,又能细致感受音乐,丰富学习内容。音乐课堂如同充满魅力的平台,在不同规模、不同环境和不同条件的学校,音乐教师成为主角。堤田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在器乐教学推动下,该校魏老师成为器乐教学第一人,也让农村孩子有机会吹响竖笛;张槎中心小学朱老师借助于器乐教学获得广东省现场教学比赛二等奖;佛山实验学校吴老师从教多年,但一直很少接触乐器,在区教研室为她组织的公开课中竟然也熟练地吹响了竖笛,引起关注。她课后说,在器乐教学推动下她鼓起勇气学会了竖笛,并常运用于教学。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器乐教学催生了本区音乐教育教学的多品种、特色化发展。各学校根据学生的喜爱,选择了多品种的课堂乐器,满足学生的兴趣。汾江中学将葫芦丝与系列阮结合,令人耳目一新;石湾一小陶笛教学在全校普及,人人会吹陶笛,为这所“陶文化”特色学校增添了“有声”的艺术气氛;华英学校、实验学校初中部、小学部的“八孔陶笛”,高中低音层次清晰丰满、和谐且显露出高雅气质;怡东小学的小钟琴增添了具有“音乐性”的敲击乐器并且用于教学实践;在课题的引领下,环湖小学曾老师,怡东小学文老师、黄老师,敦厚小学林老师等多位教师设计的器乐特色课例获奖和展示,先后应邀到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及广州等跨区异地教学,教师队伍得以历练,彰显教师才艺和器乐教学魅力。

(二)器乐演奏舞台,艺术教育彰风采

“推进方案”第三阶段是举办“禅城区首届中小学生课堂乐器合奏比赛”活动展示学生才艺,以合奏比赛形式为学生搭建器乐演奏的舞台。这个器乐表演的舞台属于每位学生,让他们逐步懂得展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体验美。每支参赛队伍均为60至80人,经过各学区选拔共有三十多个团队进入全区比赛。所展示的节目多数是由教师编创。归其特点:突出课堂乐器特色,各类人才参与,表演形式创新,演出精彩纷呈,现场气氛热烈。无论是合奏水平,还是节目创意都大大超乎预期。

诚然,比赛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展示学生艺术风采,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是为了检验本区推进器乐教学这一构想与实践的具体成效。许多校长和老师称赞道,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展示师生风采,又能够促进音乐教育教学。

成功的实践使器乐教学由单一品种衍生出多种类乐器合奏团队,不少学校纷纷成立民乐团、管乐团、弹拨乐团、葫芦丝队和古筝队等艺术社团;元甲学校和白燕小学的葫芦丝队参加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在香港举办的“国际中国竹笛与葫芦丝团体展演赛”荣获金、银奖;多彩的器乐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区域性音乐教育水平。随之,禅城区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考核方案》,将“学具乐队合奏比赛”成绩列入学校考核与奖励项目,政策上给予保障,并且为扶持学校艺术教育,划拨专项资金,鼓励部分中小学校建立民乐、管乐学生艺术社团,提供资金支持。

四、课程标准,引领学校

音乐教育一路前行

“课标”指出“课堂乐器应使用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的乐器。可因地制宜地选择学习本地区、本民族适宜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乐器”。禅城区中小学器乐教学的构想与实践正是在“课标”的指导下实施推动器乐教学的有效措施,从通过调研查找问题,到构想办法积极突破,解决了一直存在的“收费难”、“推进难”等一系列问题,本区“推进方案”的三年实践证明是可行有效的。

有人说,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笔者认为,没有器乐的教学是不健全的音乐教学。在今后课程改革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该如何应对?面对中小学器乐教学,老师们不要“喊”困难,而是要甩开膀子,积极落实器乐教学,并将器乐教学与歌唱、欣赏和表演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打开一扇窗,架起一座桥。探索未来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征途上永无休止符,让“课标”引领禅城区中小学音乐教育一路前行。

三年级音乐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学习评价

一、音乐课程学习评价的探索阶段(1949~1977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音乐计划《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开始,到1956年颁布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大纲《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草案)》,从这一年起,“教学大纲”就成了“课程标准”的替代文本形式,一直在我国沿用至今。及后来实施可以看出,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尽管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但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中小学学科体系中的固定教学科目。

然而,在教学大纲中,对于音乐课程学习评价的部分没有单独列出和说明,只是在教学要求中有一些提示。1956年的草案中规定:教师对学生的课业必须进行经常的检查,并评定他们成绩的优劣;评定的标准和方法,要符合唱歌课的基本要求,就是应该以能正确地有表情地背唱歌曲为标准;检查课业要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组织好课外活动等。以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音乐学习评价只是停留在课堂评价和音乐活动评价的层面上。

1955年教育部发出“减负”指示,音乐课程是作为考查科目。这一时期,教师通过借鉴苏联的“五级制记分法”给学生评分。所谓“五级制记分法”是指将成绩区分为1至5等,5分为很好,4分为好,3分为及格,2分为不及格,1分为很坏。五级制记分法给音乐学习评价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有的学校仍采用百分制记分法。

我国1956年音乐教学大纲一直延用至1966年。尽管其间修改过教学计划,课时有减有增,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有指导规范作用。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工作几乎全部瘫痪,当然也就谈不上对音乐课程的学习评价。总体来说,建国后的30年间,音乐课程学习评价处于探索的阶段,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创造性的发挥、缺乏评价标准是其主要缺陷。但它对新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课程学习评价的发展阶段(1978~2000年)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也逐渐复苏,蓬勃发展。1979年,教育部召开九省、市中小学音乐、美术教材会议。会议指出:“不可忽视音乐、美术教育的作用,在中小学课程中,应该给音乐和美术应有的低位。”会上还修订了1979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二部音乐教学大纲,它结束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长期以来的混乱局面。此教学大纲中,学业考察的内容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除期末考查外,经常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检查是十分必要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正在逐渐的受到一定得重视,并开始关注音乐课程的学习评价。

1988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指出:“小学音乐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的音乐课首次被确定为必修课,增加了课程设置的权性。

1989年的11月,国家教委《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规定小学、初级中学设音乐(含小学低年级唱游)必修课,并在单独对考核作了规定:“小学和初级中学阶段的艺术必修课应列入期末和毕业考核的科目。艺术学科的考核,主要了解学生对所学的艺术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考核成绩应作为学生升级和毕业的参考依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音乐课也确定为必修课,必修课就保证了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以及在学期期终时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和考核,并作为学生升级和毕业的参考依据,所以考核很重要;考核的内容是学生所学的艺术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是实践和运用,真正使学生从注重音乐知识的学习转向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得出,音乐课程虽然还没有正式出现音乐学习评价这一概念,但是此规划告诉了我们音乐课要考核和怎么考核。

1992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是在1988大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大纲前言部分规定音乐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必修课。学业考核的内容包括:在平时考查的基础上评定成绩;考核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考核的内容要以大纲的基本要求为依据。由此得出,国家越来越重视音乐课程的考核,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近10年来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底制定并颁布了新世纪我国普通音乐教育事业的第一份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该大纲的内容增加了教学考核和评估。这是首次在音乐教育大纲中出现教学考核和评估这一具体概念,包括对学生音乐学习情况的考核和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估两方面。教学考核与评估的目的是检查音乐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考核的内容以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为依据,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重视学生的自评,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评估要从音乐教育观念、音乐教学策略、方法与过程几方面综合进行,体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教学评估由学校及教研部门组织实施。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大纲比较系统地说明了教学评估的目的、对象、要求和标准,与以前几个大纲相比有较大的突破与进步。

三、音乐课程学习评价的深化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该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给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指明了方向。2001年7月,教育部在《纲要》指导下,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将“评价建议”单独设立出来,并从音乐评价的原则、评价内容、评价的方式与方法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从中可以看出:评价已从指导性层面提升到实践性和操作性层面,是一种“实施建议”,在过去的单纯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方式与方法”。课程标准的评价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新课程标准建议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到评价当中,对学生学习表现可采用学生和教师的自评、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评、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师生和家长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音乐课程的评价等多角度的评价形式,这种多样化和相互性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参与态度,知识技能的创造性等,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评价方式的综合化。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性述评和定量测评、自评、互评、他评。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在学习的每一阶段作好终结性评价。评价的方法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此外,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也可采用自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3.评价的规范化。为了规范评价体制,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原则:导向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无论是评价学生、教师,还是评价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都应从整体着眼,涵盖课程目标的各层面和教学的各领域。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

4.评价内容的具体化。新课程标准将评价的内容作了具体的概述,包括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课程管理与发展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业绩(含课外音乐活动)及在师生的交往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对《标准》执行情况和出现的问题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分析,及时加以总结,不断调整和完善,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十年来,我国的音乐课程学习评价较之以前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表现为评价体系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和成熟化。为以后音乐课程学习评价在教学指导、问题诊断、成绩激励、信息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有效作用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孙继楠著.中国近现代(1840—2000)音乐教育史纪年下篇[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