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规划转型;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快速城市化发展在带给城市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的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社会是大势所趋。对城市发展建设起到引导方向的城市规划也需将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经过快速城市发展的浪潮后,慢慢城市发展的目光已从加快城市发展,拉大城市格局的增量型发展过渡到追求如何能提高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引入更适宜的城市功能和激发城市活力,如何平衡利益主体及如何实施规划等更加深层次的问题。而工业园区作为城市中较为特殊的城市功能片区,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大多工业园区都有产业增长方式调整、土地利用模式转变和管理方式改进诸多问题。该类型区域的规划方法应顺应调整的趋势变化,从只重视空间形态上的布局规划向指导产业升级换代,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城联动,完善公服设施,提升环境品质等多方面多角度上思考问题,其规划类型也应从增长型规划向存量型规划转型。

2 社会转型背景下工业园区所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类型杂且定位不明

工业园区的发展初步阶段为了加快园区建设,在产业招商时放低企业进入门槛,对产业选择目的性较弱,造成园区产业类型混杂,产业集聚效应不够明显,难以形成核心产业,工业园区定位不明朗,进而对后续招商产业恶性循环,发展受阻。

2.2 土地开发利用低效且无序

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为加快吸引企业入驻,一般以低廉的土地成本作为招商筹码,往往形成粗放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而且也由于园区管理机制及经验的不足,对企业土地需求监管不严格,造成出让土地规模远超出实际企业需要,企业对用地开发利用极低,形成大量闲置土地,降低了园区综合效益。同时。工业园区初期开发迁就于企业情况普遍存在,以企业的喜好及愿意来确定企业选址,开发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缺乏按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布局的管理执行力,导致土地开发无序增长。

2.3 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与城市关联性差

工业园区选址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借助城市现有服务功能设施较为不便,而且园区建设更重视工业产业的生产需求,忽视对生活需求,通常只能靠企业内部自行解决,从而形成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同时工业园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往往忽视与周边城市功能的衔接,产业服务及相关配套设施未能配套,导致园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等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

2.4 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工业园区经过初期的粗放式的扩张发展后,用地供量日渐缩小,而随着园区产业升级改造、产城互融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产业升级与功能完善对用地呈现旺盛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园区低效、混在的用地利用方式及外延式的空间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园区产业升级与功能完善的迫切需求。

2.5 园区建设形象低端无特色

由于园区开发初期重点出让用地为工业用地,企业通常是大圈地、小开发,加之工业企业厂房建设标准较低,造成园区整体建设形象低端,大多为沿路围墙,内部一两层的厂房。同时也没有重视内部绿化开敞空间及生态环境的塑造,对园区后续产业升级及招商都存在不利影响。

3 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的策略转变

在产业转型需求及产城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模式、空间组织方式及功能设置上愈发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结合现状问题,提出以下规划策略,以期实现工业园区在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3.1 策略一:从“空间主导型”到“产业主导型”

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综合的产业主导型规划,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成果作为空间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遵循主导产业的生产及发展规律,科学进行产业升级调整。在此基础上,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拓展相关上下游产业,提出产业整体化发展思路,进而对园区的空间布局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

3.2 策略二:从“外延扩张型”到“集约调整型”

针对园区用地开发强度低、企业布局分散、厂房建设标准低、园区形象较差的现状,先整合再优化。确定哪些用地需要置换、哪些用地优化改造,根据不同的产业类型,整合现状较为零散的工业用地,紧凑化布局。同时针对置换出来的用地,根据规划发展需要,重新确定用途,腾笼换鸟。

3.3 策略三:从“园区孤立型”到“产城融合型”

工业园区应从单纯的产业组团往产业新城过渡,结合周边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及功能设置,统筹思考,统一规划。转型背景下的工业园区不仅关注产业本身的发展,还注重配套功能的完善,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实现以产兴城,产城共融的目标。

4 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策略的应用

笔者主持参与《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与空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调研、交流和规划实践中,对转型背景下工业园区的存量型规划的理念策略有了初浅的探索。本文以《规划》为例,针对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所面临的问题,有目的地提出存量型规划策略,以期探索出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4.1 产业主导型策略应用

开发区在产业方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内部产业发展虽具有一定规模,但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围绕传统制造业的产业体系基本确立形成,但体系内部高新科技产业规模有限,轻重工业比例失衡,园区经济效率低下,同时产业空间布局凌乱,难以符合市场竞争力和现代生态循环产业园区的发展诉求。产业集聚没有真正形成,产业类型较为混杂,相似产业类型企业间缺乏联系和分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未充分体现,产业辐射作用不明显。同时本地公共服务配套产业缺乏,各类服务设施水平有限,难以对园区产业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基于此,建议园区以“自我配套,主动提升”为发展原则,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出效率为抓手,一方面根据现状产业发展现状,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子分析、产业优化路径选择及产业体现构建,最终确定围绕装备制造及再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及现代物流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另一方面配置园区产业链升级,建立有效的产业关联机制。延伸、扩宽、做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信息产业、现代商贸产业、精细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房地产业等,同时,有针对性的配套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从而在更高层面完善的功能关联提升园区经济发展,在大范围内构建产城一体化园区发展机制。

最后,形成“3+4”的产业发展层次,即三大主导产业(群),四条配套产业链。构建优势突出、结构清晰、抓手有力、相互支撑、动态发展的产业体系。

4.2 集约调整型策略应用

在土地资源不足的开发区,如何将土地利用最佳优化,好钢使在刀刃上是关键问题。现状土地利用主要存在两种问题:①存在建设开发密度过低,大占地小开发的现象严重。②开发区内企业类型多样,大量存在污染大、效益低、产业类型不适宜的企业。在此基础上,规划针对现状的产业类型、用地开发利用强度、效益等级等方面来整理园区用地,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造思路。

4.2.1 占地企业产品门类分析

依据规模集聚、近地分布、尊重现实基础三大产业发展原则,开发区构筑“两大产业集群,四大功能板块”的产业布局框架,即机械加工制造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及行政商务、生活居住、工业生产、国际物流(陆港)四大功能板块,构筑产城一体的空间分布模式。

4.2.2 占地企业升级改造主观意愿条件分析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开发区内部众多企业面临自身发展调整的问题,在政府推行升级改造的优惠政策引导下,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主动提出改造意愿。同时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适度发展高新技术工业项目过程中,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发展土地产出效益,针对工业项目设置门槛管理制度,使之原有企业中污染较大、产业能级较低的在新的要求条件下,成为重点集约调整改造的对象。

4.3 产城融合型策略应用

开发区与银川市西夏区相接,但两区并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布局,在规划中各成系统。在两区相接地带有诸如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居住条件、景观风貌等许多问题。同时开发区工作人员生活所需的餐饮、娱乐和体育休闲等服务设施也无法在周边地区解决。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以解决开发区产城分离的问题为出发点,将开发区定位为创新能力强、产业层级高、辐射带动广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城市功能全、生活空间美、生态环境优的新兴产业园区。使开发区在关注产业本身发展的基础上,注重配套功能的完善和开发区形象的建设,推动产城平衡发展的区域。

在区域协同策略上,将西夏区及周边区域的规划作为上位规划进行响应。沿黄河路两侧将重点打造商业轴带和居住设施,与规划区的渗透联系趋势显著。

(2)在空间布局方面,形成两轴串两片、一环连多心的规划结构。两轴:以文昌路为主的园区景观轴、以宝湖路为主的产业发展轴;两片:东片区以升级换代为主的传统产业区、西片区为创新综合服务为主的新兴产业区;一环:围绕园区的绿化水系生态环;多心:门户形象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及多个邻里单元所构筑的空间网络。

(3)在功能服务配置方面,形成多层次公建配套体系。以创建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为目标,营造宜居环境,提升形象和吸引力。按生产配套和生活配套两大类构建多层级的公建体系,创造园区充满活力的宜人生活品质。规划“一环三心多点”的公建配套体系,形成均好化、网络化的布局特征。

5 结语

从当前的社会和产业园发展的时间看,工业园区的升级换代已是必然,同时所涉及的规划方法也随着变化。针对工业园区存量空间的“存量型”规划是目前热点问题,但缺乏相关系统的技术及方法。在此,笔者借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案例对“存量型”规划方法做一初浅探索,是对传统规划模式的反思和改进,也是针对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所做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邹兵. 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J】.城市规划,2003.(2)

【2】石爱华. 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的建设用地规模调控【J】城市规划,2011,(8)

【3】徐忠平. 聚集规划评估【J】城市规划,2012,(12)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 转型 城乡规划 开发区 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转型的概述

城市转型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城市转型的历史。城市转型是城市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转折,它是一种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转型。

1979年我国城市化的水平是17.9%,2009年这一数字增长到46.59%,目前国内有7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00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49.68%。城镇化即将突破50%的分水岭,意味着城市将面临从粗放、无序、低效率、不可持续发展向精细、高效、低能耗、有序发展转型。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既是重要机遇期,也是矛盾多发期。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典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即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将会带来城市空间的无序和社会发展的失衡。在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同时,其收入水平、保障住房供应等并没有融入城市中去。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凸显,社会矛盾加剧。这种粗放模式加剧了城市空间的无序开发,城市缺乏生态休闲空间,也加剧了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并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实现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发展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不能片面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和专业化,由此形成规模庞大、功能单一的工业区和住宅区,要整合资源,协调各种功能,推动城市向空间一体化转型。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转型的新阶段,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城市规划也随之担负起转型与重构的新使命。而各省市的开发区,是所在区域发展的领头羊,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塑性,更要从规划着手,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城市粗放发展模式,以发展模式转型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转型,并围绕城市发展转型推进城市制度和空间转型。因此开发区的转型及规划对城市的影响是巨大,做好开发区的工作,就盘活了整盘棋。

2. 开发区转型的规划建议

2.1 完善开发区规划编制,提高建设水平

2.1.1 修编完善开发区规划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先进规划理念,以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功能区块、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编制形成以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为支撑的开发区规划体系。规划批准后,应严格按规划执行,提高规划在建设中的法定地位。

2.1.2 加快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各开发区原则上应明确1-2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各地要围绕“十二五”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多措并举、持续推进”的要求,修订完善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建设各有侧重、特色明显、相互配套的开发区产业集群,支持相关开发区共同打造跨区域的产业集群。

2.1.3 着力增强开发区城市功能。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统一纳入开发区总体规划。有条件的开发区要规划建设一批商务金融、社会公共事业、市政公用设施、大型居住社区、公共服务社区等功能性项目,着力提高开发区的城市承载力。远离中心城市的开发区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完善开发区城市化功能。着力增强开发区管理机构的社会管理职能,积极探索开发区社会管理新模式。

2.1.4 提高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工业,后商住”的科学建设时序,高标准规划建设开发区道路、电力、燃气、供热、供水、通讯、消防、防汛、治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企业服务的公共信息技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

2.2 优化开发区产业,整合扩大发展空间

2.2.1 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依据国家和各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立足本地区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整合区域空间、发挥特色优势、集约利用资源,作为培育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的大平台。产业集聚区由省级统筹谋划,各市分期组织实施。科学划分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区、城市配套区、生态功能区、预留发展区等区块,强化产业集聚区与现有城市或开发区的衔接联系。

比如合肥新站试验区以平板显示产业为龙头,迅速集聚了其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2012年9月设立了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按照“建设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培养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商务金融、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部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2.2.2 推进开发区整合扩区。鼓励各地通过“一区多园”的形式,对现有雷同、分散、行政分割的开发区进行改造整合,开发区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压缩,对开发建设效果不理想的,予以警告直至取消筹建资格。比如合肥各区的开发区就可以整合到现有三大开发区内,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2.2.3 .积极稳妥推进开发区扩区工作。目前,各开发区经过近10或20年的建设,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因此,在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依法采取置换用地、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产业园区的方式扩大开发区规划范围,更有力地支持城市转型发展。新站试验区扩区工作走在前面,目前204平方公里面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建立科学评估制度引领城市规划发展

当今中国不缺好的规划师、好的规划,有着最活跃的规划行业和规划市场,有最严格的制度,但最缺乏的对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的动态评估。

建立完善的规划评估制度是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是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工作质量的需求,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组成部分的基本要求。规划的完成不仅仅体现在制定、决策、执行的过程,还必须要有评估,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循环提升过程。

长期以来,规划工作中,对于空间布局、结构体系、政策措施的评估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于规划阶段性成果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这一做法缺乏对总体规划实施中的跟踪、调查、分析,缺乏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度分析,也没有对相关行业实施总体规划的情况进行系统梳理。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州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开展好全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会议。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任务,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确保顺利推进*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做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革命老区是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作为红色政权和人民武装根据地,革命老区在传播革命火种、培养锻炼干部、壮大革命队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党的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改革开放30年了,全县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但我县大部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依然严重滞后,老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仍然低于其它地区。为此,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力度,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为认真做好当前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各乡(镇)、场,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做好革命老区开发规划编制这一项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组织开展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搞好革命老区规划编制工作对于促进我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各乡(镇)、场,各部门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搞好此次革命老区开发规划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的指示精神,抢抓机遇,搞好协调配合,认真组织编制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为促进我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明确思路,严格按照工作目标任务开展好各项工作

此次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州上要求各县要于20*年8月份全面完成规划报告编制工作。为此,各乡(镇)、场,各部门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结合当前全县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作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改善民生为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

要严格遵循“五个结合”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好规划编制工作。一是要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要遵循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三是要遵循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要遵循统筹兼顾与优先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五是要遵循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与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实施“五个结合”力争使老区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同时,确保革命老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工作目标。确保革命老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基本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

三、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扎实推进革命老区开发建设

规划是项目建设的基础工作,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是指导我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革命老区建设的重要依据。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这次涉及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所有规划一定要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紧紧围绕全县“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贫困原因等实际问题,制定符合*实际的革命老区建设规划,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救济救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把解决好居住在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地区贫困人口的出路问题,作为此次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不断研究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的工作规律,探索有效的发展途径,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立足于全县农业资源开发基础条件,根据各地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理优势,搞好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开发林产业,大力发展辣椒、花生、蔬菜、水果、三七、蚕桑和以核桃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大规模推广适用先进技术,特别要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和农民参与程度高的产业,集中科技力量连片开发,形成适度规模的区域性支柱产业,使其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原则要求每个建制村要规划实施好1至2个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项目,每个乡镇要抓好1至2个特色产业。对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要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尽快促进其做大做强。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批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老区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作为家民增收致富的一项基础工程,涉及范围广大,增收致富项目众多。为此,如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各乡(镇)、场,各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的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不断提高老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县劳动保障、农业、科技等部门要搞好协调配合,认真分析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就业率。要切实加强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健全完善各种服务体系和输出地输入地互动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目的有组织地输出,不断提高老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有序化程度,确保贫困村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户均培训转移1名劳动力,力争老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到占年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努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同时,要认真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限制和规定,加强引导、搞好服务、规范管理,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突出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要把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纳入全县扶贫开发的总体规划,每年从革命老区中筛选一批重点贫困村和特色产业项目,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在整村推进、地震安居工程建设、产业扶贫和信贷扶贫项目建设中优先组织实施。县属各挂钩帮扶单位要紧紧围绕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把部门行业优势与老区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进项目、资金,帮助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四)加强老区“四通”工程建设。在村村通公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四通”工程建设中,要优先安排革命老区。力争“十一五”期间实现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通邮和开通广播电视。

(五)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省的项目资金投入,紧紧围绕人均1亩以上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的目标,规划新建一批小型蓄水、引水、提水、集雨水窖等水利设施,加大农村“五小”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农户兴修基本农田,发展小型、微型水利,全面提高农村水利化程度,努力建成能灌能排的农业灌溉体系,切实解决好农田灌溉、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的问题。

(六)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在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中要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对环境恶化、缺乏生存条件的村寨要优先实行易地搬迁;大力推进沼气池、节柴改灶、太阳能建设,减少薪柴消耗,着力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老区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切实保护老区农民的生存环境。

四、明确职责,确保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圆满完成

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综合性强,工作难度大,需要各乡(镇)、各部门认真搞好协调配合工作。为此,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协调配合,齐心协力,确保规划任务圆满完成。

县发展改革局负责全县国民经济发展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经济商务局负责全县产业园区和工业基地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县财政局负责全县规划编制工作经费的筹措并及时划拨有关经费;县扶贫办负责全县扶贫开发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农业局负责全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及特色产业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水务局负责全县农田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交通局负责全县通路工程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林业局负责全县生态环境及经济林果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县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教育局负责全县教育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科技局负责全县农村科技培训及项目推广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建设局负责全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文化局负责乡村文化事业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民宗局负责全县民族宗教事业发展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民政局负责“三老”人员(老战士、老党员、老交通员)遗孀、遗嘱以及农村低保等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卫生局负责全县医疗卫生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环保局负责全县环境保护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广播电视局负责全县广播电视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统计局负责提供规划编制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县畜牧兽医局负责全县畜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三七特产局负责三七产业的生物药业开发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县烟草公司负责全县烤烟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供销社负责全县百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云南省电信有限公司*县分公司负责全县通信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文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供电公司负责全县农村通电工程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革命老区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在各部门行业规划的基础上,组织起草《*县革命老区开发规划(20*—2012年)》的最终定稿和上报。同时,各部门的行业规划必须于20*年6月15日前上报县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一、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的情况

初步统计我县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七个乡镇九个区块,合计开发面积亩,年实现工业产值亿元,开发面积与工业产值比年的亩和亿元分别增长%和%。

二、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区块情况

县《三十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平台工业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平台规划〉,基本布局方案是构建两大类,即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和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而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又包括了东、中、西三个区块,分别是工业园区(东区),工业区(中区)和工业区(西区),已经整合了县工业园区、孵化基地王村区块及、、、等现有乡镇工业区块。列入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的仅有、、茶产业(含新兴分区)三块。

鉴于平台规划尚在完善讨论之中,以及平台规划的长远性,本报告仍按前言所述的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讨论。据此不含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扩容,实际在规划的新建乡镇工业区块为镇石马铺区块,其规划开发面积为亩。

三、乡镇工业区块发展空间评价

成片工业小区开发始于上世纪末,陆续建成了、、三个小区,开发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本世纪初以工业园区开发为契机,先后建设了园区一至四期,孵化基地、王村二个小区,以及区块(工业区块、工业区、茶产业区)和等区块,开发面积约为6.28平方公里,全部工业区块实现工业产值54.1亿(园区四期、王村小区、二期在建),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0.1%,是工业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

总结调研成果,我们认为在工业发展空间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一)自然空间优势与政策环境空间限制的关系。市域第一的盆地及丰富的低丘缓坡无疑是产业发展的优势空间资源,但优势空间资源的实现还取决于主观的发展理念和客观的政策环境空间。目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与产业平台规划几经衔接,基本满足了平台建设农用地转换要求,大平台生态产业集聚区块规划也在争取衔接中,低丘缓坡开发已列入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一期规划开发5700亩),大量的规划前期工作初步缓解了政策和土地制约矛盾。“十二五”以至今后的十年,关键还是要坚持“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抓住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省布局产业集聚平台及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三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全力而为,向规划要空间、向低丘缓坡要空间,向大平台要空间,向工业小区扩容要空间、向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要空间,做足做好产业平台拓展工作。

具体而言,主要还是要想方设法突破供地、环保、节能三方面主要瓶颈,在供地方面虽然在编土地利用修编规划,可以缓解农保率过高的矛盾,但规划还在讨论衔接中,可能还会作必要的调整,难以完全满足工业用地的调整需要,更为关键的是今后的供地指标,尤其是大平台建设能给多少供地指标尚无政策框架。供地政策制约矛盾依然十分明显,一方面需要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同时,多方争取工业用地建设指标;另一方面更要脚踏实地,根据在规划工业区块的重要性及开发条件,合理确定今后五年的区块开发时序,优先保障大平台建设和急需扩容的区块建设,并积极提高土地集约水平上做足文章。在节能方面,今年的有序用电已给我们一个警讯,需要我们在产业定位上有更为明智的选择,无论是不锈钢还是铜产业以及新一代合成革产业都是能耗较高产业,其产业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迫切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论证。在环保方面,更是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是国家减排政策压力,要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并实行总量替代政策;另一方面是公民的环保意识觉醒及绿色农业环境需求压力,工业污染导致的纠纷日益增多。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体现在区域布局上,以上至、不宜布置三类工业用地的民间呼声也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大平台与乡镇工业区块建设的关系。从规划层次分析,平台规划突出了大平台的龙头地位,对乡镇工业区块的整合也十分必要,但客观上也缩小了乡镇工业区块的发展空间,不利于调动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是否可以保留、已建在建功能区,生态产业集聚区区块去掉中区,西区仅含工业区块,而在东区中划入孵化基地区块,同时在今后东区(工业园区)扩容开发中划出一块园中园由镇开发,尝试建设部分标准厂房孵化本土中小企业。逐步整合形成、、、四大块为主的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布局。从操作层次上分析,当前乡镇工业区块开发的根本矛盾还在于,由于乡镇工业区块开发模式已由过去的逐步开发(即在初步规划的条件下,进一家企业征用一块土地,建设一家企业的模式)转到整体连片开发模式,从征地、审批费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成本远非一般的欠发达乡镇所能承受,基于我县乡镇的经济实力及融资条件,以及乡镇区块开发的入不敷出,(一般土地出让收入均低于征地,审批费用)和现行的以县为主的财政分配机制,再加乡镇功能区开发人才的缺乏,乡镇自主独立开发难上加难,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镇也是负债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缓解这一根本矛盾固然有待管理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但在开发模式上县乡共同开发可能不失为当前现实条件下的务实举措,无论是园区还是孵化基地都积累了工业小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且有县财政依托,有一定融资能力,有实力扶持乡镇区块开发。期盼孵化基地与镇在共同开发石马铺区块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一套县乡共同开发乡镇工业区块的成功模式。

(三)功能区本身的规模效应及投入产业问题。目前全县已建在建的乡镇功能区开发面积大都在300亩以下,过小的区块开发面积直接导致了区块配套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安全设施难以跟上等一系列问题,典型的如工业功能区,一期开发200亩有6家不锈钢企业已经投产或即将投产,污水处理设施也已在建,急需后续二期开发有一批不锈钢企业入园,否则6家投产企业肯定难以承担污水处理的高成本运行。加快现有乡镇功能区扩容步伐,充分发挥功能区规模效应是拓展乡镇功能区空间的首要选择。而从功能区入园企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分析,由于新建功能区多数企业刚投产,且受金融危机影响,还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至于老区情况更为复杂,尤其是功能区城东区受城市发展影响,已趋萎缩,马桥片区也有类似趋势,为尽可能反映功能区入园企业投入产业情况,我们选取了发展稳定,资料详实的、等产业区块入园企业情况调查表附录于后。初步统计其区块的投资强度分别为80万元/亩与120万元/亩,亩均产值均在130万元左右,与工业园区亩均产值150万元左右相差不大,总体水平偏低,与青田亩均447万相比,差距更大。还有提高投入产出的巨大潜力空间。至于区内企业则相差悬殊,个别企业亩均产出甚至不足50万元,这里的原因很多,但也可以看出现有功能区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四)功能区空间与产业定位的关系。功能区区别于一般工业小区的,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功能区明确的产业定位无论是对区块基础设施配套、区域品牌,还是对区块内企业的协作提升都有积极意义。当然明确的产业定位对于以区外招商引资为主的欠发达地区也有不确定风险挑战,需要承担闲置开发用地的风险代价,本质上是空间布局的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矛盾。这方面龙泉市已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一心五点”工业平台布局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并有企业入园三堂会审,四方会商的制度保障,值得我们参考借鉴,而在发达地区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度则已列为主要考核指标。目前我县功能区空间产业定位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和石马铺区块及在规划区块,二期产业定位迫在眉睫,是坚持不锈钢产业还是引进其它产业,各方面意见分歧很大。石马铺区块的产业定位直接关系到基础设施配套,尤其是水电设施的配套条件,作为全县的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在即,也需尽快组织专家论证。至于其它在规划区块更要明确工业用地类型,确定大类产业定位,尽可能避免在一个不大的区块内,一、二、三类工业用地类型齐全的做法。

四、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我们的对策建议是:

1、贯彻适度集中原则:综合考虑乡镇工业区块的规模效应,乡镇经济的现有实力以及环保安全因素,尤其是土地利用修编规划的展开为大规模集中用地创造前提条件的基础上,乡镇工业区块布局宜适度集中,除已经规划的区块由县乡共同开发,适当时间建设工业园中园外,近期不再展开新区布局,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以已建在建区块的扩容为主,重点做大做强、(工业功能区块、茶产业区)功能区,力争“十二五”期间新拓展乡镇工业功能区3000亩。与此同时进一步修改完善《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开发实施办法》的连片开发100亩以上工业区块的规定,宜结合工业用地类型适当提高乡镇工业功能区的最低规模标准,二、三类工业用地至少在连片300亩以上。

2、贯彻集约利用原则:工业用地来之不易,我们既要着力工业发展平台拓展,更要注重提高工业平台的亩均产出,把乡镇工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建议由经贸部门牵头调研制订乡镇工业功能区集约用地管理办法。一是切实把住“准入关”,严格规定入园企业开工建设日期、竣工投产日期以及达产日期;严格规定入园企业的投入强度、建筑密度、产出要求;严格规定入园企业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措施,履行必要的入园审查手续并公开公示,视条件许可,还应进一步参考武义保证金制度,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功能转型金源片区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he original Jinyuan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fail to form scale, and the third industry in the planning area rapid development, the blind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public supporting such problems in the planning area prominent, serious impact on the area of the image of the city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Deal with the industry to the planning layout, function and structure adjusting, so as to promote Jinyuan area to a servic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by production.

Keywords: industrial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Jinyuan area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

惠州是粤东地区重要的城市门户。小金口作为惠城次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惠州市惠城区的北大门。

金源片区位于小金口中心地带,区位交通条件良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和公共配套设施的亟待完善,现有的工业园的定位已不适合片区的进一步发展。

2. 发展现状

2.1 现状发展情况

金源片区原为金源工业区,在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划为以工业开发为主导的工业园。但近几年以来,金源片区工业发展缓慢,工业园的建设未能形成规模。与此同时以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规划区内得到迅猛发展,金源片区逐渐由生产型向服务型功能转换。

2.2 发展条件分析

(1)对外道路交通便利

金源片区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惠河、广惠高速公路分别从规划区西、北面经过;北距广惠高速公路小金口立交约2公里,南距江北火车站约3.6公里;规划区东侧惠州大道是规划区连接江北和博罗的主要通道。

(2)自然环境独特

金源片区北侧邻象头山自然保护区,东侧邻白鹭湖,南侧紧邻马岭山、柏岗山等山体,西侧邻中信汤泉度假村。规划区内有河渠等水系以及马岭山,这些共同营造了规划区优美的自然环境。

2.3 发展制约因素

(1)土地整合难度较大

金源片区现状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相互穿插,功能布局混乱,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土地整合的难度大。

(2)配套设施亟需完善

随着金源片区用地功能的逐渐转换,居住人口的持续增加,以往按照工业区要求配套的市政和公共设施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3)道路建设关联性差、不成体系

规划区内道路走向缺乏全局的考虑,大部分现状道路为断头路,贯通性不强,不利于道路扩建形成系统。

(4)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现状大量的工业用地,造成片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严重,现状建成区无集中公共绿地,且南部山体破坏相当严重,极大地限制了片区的景观优势的发挥。

3. 由生产向服务转型的发展定位与目标

3.1发展定位

考虑到金源片区由生产型向服务型功能发展的需要,基于现状发展水平与对未来发展的展望,规划将金源片区发展定位为:小金口商业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居住、商业服务业为一体,展示现代城市风貌的窗口。

3.2发展目标

(1)整体协调发展

合理配置金源片区空间要素,在功能与空间布局上协调与周边地区关系。

(2)可持续发展

通过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经济的集约发展,确定土地的使用功能、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实现用地形态由村镇型向城市型转变,使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完善道路交通系统

在最大限度利用现状道路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形成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体系,并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生活性道路系统。

(4)人性化环境

通过对现有空地及工业改建搬迁的用地整理,增加部分公园绿地,并将规划区内分布的两条排洪渠两岸和南部马岭山纳入城市绿地系统,着重建设开敞空间。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使整个区域绿地率达到较高水平。

(5)多元化生活

规划合理配置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通过对现状用地的整合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功能齐全、独立完整的社区。

3. 由生产向服务转型的发展策略与特色营造

3.1产业——实现产业更新升级替换

随着土地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将引发土地的机会成本上升,生产与居住混合的老工业区面临改造的压力,传统产业的空间转移将加快。

通过制定良好的政策导向和创造富有特色的景观环境,加快房地产市场的形成,既解决城区自我更新、人口增长的需要,建设现代化的村居住小区,又通过建设环境优美、舒适的居住区,带动周边工业园区的更新改造升级。

3.2空间——重构有序公共空间体系

规划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空间也变得缺乏连续性,沿街两侧商铺、工厂交错分布,造成城市空间杂乱无序。为重构有序的公共空间体系,一方面以组团为单位,重新梳理城市建设用地,安排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另一方面,对沿街界面进行控制,使之与城市整体相统一。

3.3环境——树立城市新形象

在规划区内增加公园绿地,着力建设滨水绿化开敞空间;调整现有水系,建设贯穿规划区的绿化网络;改善城市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投资环境。

3.4居住——打造高品质居住社区

规划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紧邻小金口中心区。金源片区一旦建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合理安排绿化及公共空间,将成为配套完善的居住区之一。

4. 由生产向服务转型的规划对策

4.1规划功能结构

规划提出“轴线+组团”式功能结构,即 “两轴、两心、五组团”的规划结构。两轴:沿惠州大道的“片区发展轴”和沿兴隆西一街的“中心服务轴”;两轴:沿惠州大道的“片区发展轴”和沿兴隆西一街的“中心服务轴”;五组团: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和规模,采用多组团的布局模式,规划形成五个居住组团。

4.2规划实施策略

(1)村民点规划措施

规划区现有农村居民点建设活动混乱。对近期不改造的村民点,应加大规划管理力度,拆除违法建筑、整治环境。建立、健全贯彻落实规划法规的监督制度,禁止村民违法抢建住宅楼的现象的发生。

(2)工业用地规划实施策略

基于历史发展需要,对规划区内已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工业用地,规划允许按照工业用地进行开发建设,待改造条件成熟后按规划用地性质进行开发建设。

旧工业区的改造和外迁应遵循产业布局有序引导其转移或转变用地功能,并根据建设质量、企业规划、发展潜力和污染程度等确定改造时序。

5. 结语

城市由生产型向服务型功能转变必然需要进行功能再定位、产业再调整、用地再布局、土地再开发等一系列定位与思考,而这一过程也是工业区转型升级的过程,是从生产到生活和服务、从污染环境到保护环境的过程,而这对于金源片区而言,无论是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生态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萍,吴群,等.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3,(S1).

[2] 杨继瑞,詹蕾.旧城改造: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路径[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4, (11).

[3] 熊国平.苏州工业园发展规划研究. [J] .城市规划汇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