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造价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造价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造价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造价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造价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上市公司质量关系企业价值

契约理论和公司理论以及后来学者的扩展研究将公司视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契约的集合,且利益相关者向公司提供重要的生产经营要素。公司的价值是指企业未来收益资本化或者现值化,企业整体价值增值通过长期的企业价值增值活动来实现的。公司价值表现为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公司的外在价值是外部投资者认定的公司的投资价值,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主要是其市值。

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其所固有的功能价值,主要由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增长能力等决定。公司的本质决定了公司的质量与价值的关系: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其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公司的外在价值反映其质量高低,提高公司质量的本质意义就是更有效地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根据证监会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就是要立足于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不断提高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诚信度和透明度,不断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公司质量体系的核心是公司价值的提高,而公司的价值流的效率和完善直接关系到公司价值的变化。

提高公司价值的途径

基于公司质量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价值创造、价值管理和价值分配等三个纬度来提高公司价值。价值创造是指公司管理层在良好治理机制的指引和监督下,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领导组织公司员工为股东创造可持续的经营利润;价值管理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降低损失风险,通过高透明度的信息披露和其他股价维护行动,帮助市场投资者全面了解公司信息,对公司前景保持信心,促进公司市场价值的稳定和提升;价值分配是指上市公司凭借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以及合理的股利政策,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分配剩余利润,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行为包括公司治理、财务绩效、创新能力;价值管理行为包括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股价维护;价值分配行为与股利政策、投资者保护和社会责任等相关。

价值创造

公司治理方面。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实现公司内部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稳定关系,从而使公司决策可以更加公平地对待各利益主体。克拉伯(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更好的公司治理与更好的运营业绩和公司价值高度相关。董事会独立性,CEO持股等内部治理机制是(保险业)公司收购方长期正向表现的重要决定因素。国外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CEO更替对公司表现的敏感度在CEO和董事会主席两职合一的情况下显著下降,发现在内部人股权集中和外部股东保护较弱情况下,仅靠监督机制不能有效改进公司绩效。国内学者施东晖和司徒大年(2004)利用构建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评价指数,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水平对净资产收益率有正向影响,但对市净率却有负向影响。李维安和唐跃军(2006)基于2003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样本,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及其所涉及的六个维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治理对总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加权每股收益、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年度增长率、财务预警值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经营绩效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财务指标变动引发市场反应的研究,以及财务指标变动对于企业未来盈利状况预测能力的研究。相关研究发现股利价格比(D/P)、盈余价格比(E/P)及违约价差等变量可以预测股票短期和长期回报,并且预测能力随回报期间增加而增加。多吉(2011)发现规模(股票总市值)、价格(股价)、账面市值比、现金流价格比(营运现金流比股票市值)、盈余价格比(盈余比股票市值)、股票总回报和特质回报的波动率,对未来股票回报的预测具有影响。并且,规模越大,投资组合回报越低;期初价格越高,投资组合回报越低;账面市值比越高,投资组合回报越高;现金流量市值比越高,投资组合回报越高;盈利价格比(E/P)越高,投资组合回报越高。

创新能力方面。创新投入不仅包括了创新中投入的资金和设备,还包括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主要使用了是否采用新技术、采用的创新的数目、企业研发资金预算、研究人员的数量、科研投入等投入指标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创新过程指标主要衡量企业的组织机制和创新过程的管理系统,如管理创新费用、企业信息系统使用密度、职工凝聚力、规章制度规范程度、企业分权程度等。企业的创新绩效评价包括产出指标和效果指标。产出指标衡量的是企业的创新产品,通常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一些短期的直接产出,包括企业的专利数目和增长率,专利的引用,新产品的数量以及创新产品占销售的比例等一系列的指标。效果指标则从中长期反映企业创新活动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以及社会影响,诸如公司利润空间、市场份额、由企业创新所形成的主导设计或者技术标准、源于原始创新的二次创新、用户便利、低廉的价格,以及用户时间的节约及其他的社会进步。

价值管理

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会产生一定的市场反应。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通常更主动详细地披露“内部控制有效”的信息,以向投资者传递有利信号,从而降低资本成本和提升股价。而当披露内容变为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时,投资者可以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的信息下调对于公司价值的平均预期,表现为负的异常收益(阿什博等,2009)。哈默斯利等也发现披露当天市场负向反应的程度(内控披露的信息含量大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正相关,与管理者对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判断负相关,与被披露的内控缺陷查证的难易程度和披露的模糊性正相关。这反映出投资者担心改正所披露缺陷带来的成本,缺陷可能因未及时改正而受到审计师负面评价,以及财务报告中可能因此存在错误信息等潜在后果的影响。盛常艳(2012)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0年的截面数据考查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公司比没有披露的公司业绩好,且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越充分的公司业绩越高。

信息披露方面。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可以增加信息含量和供给,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改善经济资源分配效率,从而促进整体社会福利。提高信息透明度可以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在经济景气时发挥广告和区分效应减少信息不对称,在不景气甚至危机来临时降低公司面临系统性风险时的损失。张宗新等(2007)检验了2002~2005年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深交所上市公司信息考评结果)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向显著相关性。曾颖、陆正飞(2006)从信息披露水平与公司再融资成本角度出发,证明了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有负向相关关系。

股价维护方面。狭义的股价维护行动一般是指上市公司及其内部人士以维护本公司股票价格为目的所进行的股票回购和股票增持等行为。菲德尔穆茨等(2006)发现,不论内部人的交易是否基于内部信息,其增持公告和行为都会带来显著的积极市场反应。因为大股东、管理者等内部人比外部投资者更了解公司的发展前景,市场会根据管理者所传递的信号进行调整,而且投资者能够从观察内部人交易行为而获益。贝克(2002)的分析表明,公司内部人往往选择在市场上行时减持股份,而在市场普遍悲观时增持股份。股权控制力是大股东股份增持的重要因素。由于存在管理者成本以及对其监督的股东“搭便车”问题,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更有能力和动力参与对管理者的有效监督。杨召(2012)以A股在2008~2010年期间发生大股东和高管增持行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两类内部人增持公告均引起了市场的正向反应,而且大股东增持行为对市场的影响更大。

价值分配

股利政策方面。股利信号理论认为,管理者拥有投资者未知的关于公司当前和(或)未来现金流信息,投资者会将股利增加(减少)解释为管理者预期持续的较高(较低)现金流的信号。大量实证分析发现,股利变化及公告与公司股票价格正相关,宣布提高股利的企业,其当月股票收益出现显著增加,而降低股利的企业则出现显著负收益。成本理论认为,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的公司,管理者可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目标而接受负净现值投资项目而过度投资,因此增加股利可以提升股价。

投资者保护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能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而投资者受保护的程度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投资者权利的加强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管理层的科学决策,降低融资成本,减少掏空行为等,最终表现为企业价值的提高。分析表明投资者保护可以减少成本,从而增加公司绩效。哈根霍夫等(2008)比较了大银行在欧洲和美国的收购公告的价值效应,发现由于投资者保护较弱国家具有相对经营风险,收购方银行的股东要求对此类风险进行补偿,因而增加了标的方的成本。黎文靖和孔东民(2013)利用深交所社会公众股东网络投票的数据,发现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能够提高公司未来绩效,并且这种绩效改善在信息透明度更差的公司中更为明显。

社会责任方面。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法律、伦理和自愿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企业需要履行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其内容主要包括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劳动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慈善、公益捐助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观点认为,在社会责任表现好的公司,企业股东利益和利益相关者利益具有更大的一致性,因此利益相关者更可能为公司的长期盈利性和效率做出贡献。

构建上市公司质量评价体系

对上市公司而言,公司质量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角点主要体现为股东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价值不仅受到公司内在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与公司价值管理和价值分配相关的一些内部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到公司内在价值创造能力,从而间接地影响公司市场价值。高质量的上市公司不仅应当具备较强的价值创造能力,还应当通过较强的价值管理能力和价值分配能力,创造股票市场溢价,使公司市场价值超过其内在价值,达成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我们根据相关文献提供的理论与实证基础构建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公司价值链的每一环均由几项子方面构成,价值创造包括财务绩效、公司治理和创新能力,价值管理包括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股价维护,价值分配包括股利政策、投资者保护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我们对于公司质量评价的各子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确立了指标层面的考虑维度。价值创造方面:(1)财务绩效方面,主要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来选择评价指标;(2)公司治理方面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股东出席情况、董事会构成和行为、股权结构、高管层行为与激励,以及两权分离度等角度选择指标;(3)创新能力主要从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产出角度选择指标。价值管理方面:(4)内部控制主要考量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现及整改情况、内部控制审计,及上市公司(及相关方)违规及相关处罚情况;(5)信息披露主要考量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年报的审计情及重述情况;(6)股价维护主要考量大股东与高管的持股行为,以及公司股份回购等行为。价值分配方面:(7)股利政策主要考量是否分配股利、股利形式及变化,未分红的原因及相关方意见等;(8)投资者保护主要考量上市公司是否建立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网络投票机制和累积投票机制等;(9)企业社会责任主要考量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情况、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以及社会责任贡献程度等方面。

结论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也是资本市场回归长期投资市场本质的必由之路。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其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提高公司质量的本质意义就是更有效地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管理价值和分配价值。价值创造是企业质量的核心,而价值管理和价值分配是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这两方面又能间接影响公司价值创造能力,三者共同形成公司的价值流。

造价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价值创造 跨国公司 财务管理

■引言

企业理财目标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到现在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逐渐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跨国公司所有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活动都围绕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个核心目标来运作。跨国公司的价值取决于跨国公司创造的自由现金流量,而自由现金流量又是在跨国公司投资和运营决策中产生的,因此,财务管理必须关注跨国公司价值创造活动。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跨国公司为培育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应构建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 价值创造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企业价值。也就是说,劳动者的社会劳动创造了企业的价值,劳动者贡献的社会劳动量越多,企业的价值就越大。人类活动的本质是劳动,劳动的本质在于创造,劳动不单纯是人自身的行为,而且是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过程,是人与生产要素共同对客观自然对象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而使其形态发生有利于人类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亦是“价值创造过程”。也就是说是企业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了企业价值。

价值创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挖掘价值创造潜力,努力开拓市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改进经营模式,通过流程再造和业务重组,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三是重视培育员工价值创造的理念,包括将价值管理纳入决策和预算、关键业绩指标、考核奖惩制度之中。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是一个三维结构,包括业务层面的组分能力、支持层面的结构能力和发展层面的动态能力。

经济增加值(EVA) 是全面衡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及价值创造持久性的指标,实证研究证明,如果企业将EVA作为价值衡量指标,当其价值不断增值时,企业的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往往比其他企业高,创造的财富更多,同时,产品价值、员工价值、顾客价值、投资者价值、供应商价值和社会价值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EVA是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衡量的是企业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 收益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EVA的主要特点是以经济利润代替会计利润并强调价值增值,EVA为正,表示创造了价值;EVA为负,表示损害(破坏) 了价值,EVA为零,表示既不创造也不损害价值,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要创造价值,企业必须支付给股东超过他们预期所能得到的利润,这只有在预期的投资资本回报率大于投资的资本成本时才能实现。因此,公司管理者的目标不应是投入资本获利能力最大化,而应是EVA的最大化,否则就会使管理者产生与价值创造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二、基于价值创造的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体系构建

跨国公司只有不断创造价值,不断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同和支持,才能赢得市场,形成产品特有的竞争力。因此,跨国公司必须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重构财务管理框架体系,为提升公司价值创造条件。

(一)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目标: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趋势。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保证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应满足各方利益关系,不断增加企业财富,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化。

(二)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体制

基于价值创造的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是以作业为中心来建立财务管理机制,打破了职能领域的界限,利用一定的方法,将跨国公司战略所要求完成的功能、作业确定到各母子公司内部的单位和岗位,然后确定价值创造流程,分析价值驱动因素,建立起个性化的财务政策体制,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

(三)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战略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必须与公司的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公司的财务决策必须站在公司长期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跨国公司的价值取决于未来所创造的现金净流量,提升公司的价值,要求跨国公司必须从价值创造的视角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战略规划,财务战略规划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制定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的目的是要创造更多的价值,无论何种财务战略,都必须满足价值创造的基本要求。实施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战略,要求跨国公司在对未来公司价值创造流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支持公司未来发展目标的重要投资行为及融资行为进行整体、全局和长期的规划,以维持和提高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跨国公司未来的价值增值。

(四)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预算

基于价值创造的跨国公司财务预算要立足于价值最大化财务战略,每一个预算都应包括影响价值创造的各个方面的指标,如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等。透过这些关键财务预算指标,高层领导能清楚地了解跨国公司价值创造中最重要的经营运作情况,能及时诊断经营中的问题并采取行动,有力地推动跨国公司战略的执行,为业绩管理和上下级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一个客观的基础,使经营管理者将精力集中于对公司价值创造有最大驱动力的经营方面。

(五)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制度

基于价值创造的跨国公司财务制度不仅对母公司本部的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同时还要监控子公司的财务活动。对子公司的控制制度包括财务经理委派制、子公司财务指标预警制度、子公司业绩评价制度、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制度以及财务中心结算制度等。跨国公司价值创造可以分成价值创造管理、价值创造流程和价值创造实施三个层次,其对应的财务制度体系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价值创造管理体系方面的财务制度,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子公司管理制度、成本管理相关制度、流程手册与实施工具文件;第二层次是价值创造政策与程序方面的财务制度,包括投资管理制度及操作手册、融资与担保管理制度及操作手册、资产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第三层次是价值创造实施方面的财务制度,包括财务组织机构与职责、会计政策与核算规范以及财务基础工作方面的制度及相应的操作手册。

(六)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政策选择

基于价值创造,跨国公司经营政策选择的目标是通过营运资金在全球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实现各种流动资产持有水平的最优化,保证跨国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持续价值创造是跨国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而投资政策的选择是跨国公司在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价值最大化原则对跨国公司的价值链进行的分解,即将不同的经营活动安排在世界上最适宜的国家或地区,然后加以整合,使跨国公司能够在长时期内生存并持续发展。

跨国公司融资政策是跨国公司对资金筹集问题所采取的行动方针与策略,其实质是负债融资和股权融资方式的选择及其融资比例安排的决策。为了持续创造价值,跨国公司筹资政策的选择应重视对公司当期融资能力和将来融资能力的协调,既要关注母公司的利益,又不能损害相关分、子公司的利益。跨国公司必须根据影响价值创造的直接因素(如利率、筹资费、筹资数额、红利、母国和东道国的税收政策等) 和间接因素(如各国市场差异、融资渠道的国际化、外汇风险和政治风险、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投资者倾向等) 来选择融资政策。

(七)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机制

基于价值创造的跨国公司财务机制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财务机制主体、财务机制客体和财务机制装置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财务机制主体是指跨国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以及财务部门经理,财务机制的客体是指财务预算、财务制度和财务政策,财务机制装置是指跨国公司权利制衡机制、财务决策机制、财务约束与激励机制、财务评价机制和文化创新机制。跨国公司财务机制主体通过财务机制装置作用于财务机制客体,能够充分发挥财务控制权配置效率,科学地规范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培养全体员工自愿、主动创造公司价值的意识。

■三、总结

价值创造是通过利用组织内所有层次的价值链关系来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方式。价值创造思想能够更好地揭示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所具有的有效配置财务资源和灵活调整的功能,使跨国公司在动态的环境中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本文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构建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体系,以期促进跨国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问鸣.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N].人民日报,2005;12 :19

造价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价值链 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 协同

一、引言

公司规模的壮大引发了委托问题的产生,进而导致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委托理论是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共同的理论基础,但两者仍然存在许多明显的不同。虽然有关两者关系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迄今为止,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关系仍没有明确的界定。公司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受托经济责任及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密切关系,而且也与价值链管理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设计和运行均需考虑价值链管理理论对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在讨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时,产生了许多内容丰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论点。2004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在美国银行管理学会信托风险管理年会中提到,董事只有有效监督内部控制才能对他们的指令是否得到正确的执行得出合理预期,认为正确落实内部控制是进行公司治理的前提,并指出内部控制的环境要素包括公司治理,强调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前提。阎达五、杨有红(2001)认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即为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黄世忠(2001)提出强化“健全内部控制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的重要前提是公司治理。吴水澎和陈汉文等(2000)、程新生(2004)均认为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是相互包涵的嵌合关系。王蕾(2001)认为,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具有相关性,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通过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体现出来,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可以促进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杨雄胜(2005)提出,内部控制是实现公司治理的基础,没有一个系统且有效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将会变为一纸空文。

笔者认为,因为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之间存在既有差异又有交叉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特点,利用“嵌合论”更能准确地描述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关系。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为:第一,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也不仅是主题和环境的关系。没有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将丧失完整性,从而会导致内部控制失败。第二,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在内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和相互对应性。无论是设计内部控制还是设计公司治理均需要考虑对方的模式与特征,并使其与它相适应。第三,公司治理离不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具有依赖性,忽视两者的这种关系将会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无法实现。本文将试图从价值链管理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关系,并利用“嵌合论”,通过实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优化整合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取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二、价值链管理理论

价值链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管理,即计划、协调和控制企业各项战略业务活动及其相关的信息流和物流等。企业主营业务从设计、生产到营销、交货以及企业所发生的对产品有辅助作用的各项活动均可以通过价值链来表现出来。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管理理论是用来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寻找方法来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工具。企业可以通过流程重组或在企业的战略层、管理层以及作业层实施一系列的价值增值措施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我们之所以用价值链管理理论来分析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是因为价值链管理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构成价值链管理的具体形式。价值链管理是对企业各种有价值创造作用的活动进行的综合管理方法,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能够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为价值创造提供有效的支持,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他们从特定意义上构成了价值链管理的具体形式。另一方面,价值链管理构成内部控制的特定对象,也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和价值链管理活动在控制对象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内部控制的着眼点是激励和约束,而激励和约束的对象既包括行为者,也包括行为者所实施的业务活动。因此,可以说内部控制的对象其实就是价值活动及增值过程。公司治理是对管理层及董事的各种活动的管理,它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要实现价值增值,公司治理活动就应当充分借助于价值链管理这个重要手段。

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

首先,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内涵方面来分析两者的不同。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通过一定的制衡机制,利用权利、义务、责任的设定和运作,使其自身的约束力能够影响到管理层,使得管理层与所有者的利益相一致,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的过程。而内部控制是指内部控制的实施者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增强财务报告的可信性以及促进相关法律的遵循等提供合理的保证,进而为企业价值的增加创造良好的支撑。另外,针对企业价值链上的各种因素,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在基于价值链管理的制约和激励对象方面也存在不同之处。其中“从股东到董事会再到总经理”这个链条上的各个节点组成了公司治理的主要对象,并且股东、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和监事会形成的一种制约机制对促进公司价值创造,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起到促进作用。而内部控制的主要实施对象在于总经理,还包括董事会、职能经理和执行岗位。但内部控制主要通过会计控制等主要形式对其控制对象进行管理,阎达五教授提出“会计管理活动论”,并认为必须以价值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建设和发展会计理论。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嵌合论”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存在着相互重叠的区域,它们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很强的关联关系。其中相互重叠的部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约束对象上,董事会和经理层是它们共同的控制主体。基于公司价值创造的活动过程,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设计和实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时加强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管理,有利于共同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共同目标,有利于提高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的重叠或交叉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手段上,其中包括激励与监督、职权分配和信息传递。每个公司只有拥有明确的职权分配,设计合理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内外部信息传递系统,才能在公司的管理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实现公司价值的增值。最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在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在目标上具有链接性。在董事会对管理人员实施授权,并保证层层授权在具体业务流程中得到切实充分的实施时,需要内部控制发挥作用,来保证具体业务活动朝着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公司治理的目标进一步延伸就形成了内部控制的目标。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使得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联系更加紧密。

四、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协同

在企业的众多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创造价值,企业的价值增值主要是由企业的价值链上特定价值活动实现的。协同效应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价值增值的源泉。所谓协同效应,简单说就是1+1>2。具体来说是指在战略管理的支配下,企业内部被分解的各项活动实现相互协调后,通过耦合手段来实现各项战略活动的有机整合,实现企业整体,这种功能远远大于各项活动的简单相加。利用协同效应能够降低公司各项成本,增强创新能力,形成难以被模仿的强大的竞争优势,进而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支持。通过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管理的分析,两者之间的交叉部分为实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协同提供了条件,但是要实现两者的协调、增加企业价值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

(一)建立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协同管理联盟机构

在横向上,这种协同管理的范围要跨越它们所涉及的多个专业领域。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协同管理在纵向上要贯穿于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这不是由单一的职能部门所能够提供的,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协同管理联盟,由董事会、管理层甚至内部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其优势在于可以综合各个不同层次的优点,为公司治理活动和管理与监督活动的实施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协同管理联盟机构的建立将为公司的管理工作带来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并能够为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工作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该管理联盟机构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应当由公司最高管理层提出并组织建立,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制定必要的政策和制度,以为管理联盟机构的运作和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二,引进或培育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员工参与到该管理联盟机构中。这种具有先进的知识技能、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雄厚的实际业务操作实力的人员,可以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协同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最优方案。第三,这种协同管理机构的组建形式有两种:一是在公司内部直接建立一个具体的协同管理联盟机构,从内部控制部门和公司治理层中挑选人员直接任职;二是无需组建一个机构,而是通过政策规定定期由这两个部门选派代表来参与会议,具体讨论和解决相关问题。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一种动态的联盟,它在不占公司太多资源的前提下发挥各自核心优势,但存在控制力差的缺陷。

(二)建立协同管理的信任机制和激励机制

信任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提升协同优势,是获得持续协同和长远竞争优势的途径。为建立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信任和激励机制,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首先,要注重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相关的文化的协调性。应当树立公司文化归属意识,以相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公司目标为指导,运用基调相同的评价标准进行绩效管理,形成对风险问题、决策和合作重点的认同感,在实践中努力为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并不断改进,明确目标,共同前进。其次,利用“感情基础”来作为维系这种协同模式的主要手段。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相关人员长期在同一企业内活动,或多或少对企业存在一定的“感情”,利用这种对企业的忠实情感,有利于更好地协作,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最后,利用公司的政策或制度。当文化和感情无法达到协同作用时,通过公司制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他们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因此,可以说文化是协同的根本,感情是协同效应的纽带,而政策和制度是实现协同效应的有效保证。只有相互结合,综合利用,建立一个基于协同管理的信任机制,才能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提供支持。

(三)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信息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信息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是企业获得成功的有效条件,并将为企业价值增值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实现企业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协同管理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保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全球化的因特网平台可以为协同管理提供及时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不同部门的风险管理与控制问题可以快速的得到解决。利用先进的ERP系统开发适合的信息交流平台,采用先进的协同管理软件,能够为不同管理层快速掌握自身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提供支持。

五、结语

为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协同管理,我们需要在公司战略、组织结构、公司制度和政策、员工招聘以及内部培训方面做出重大的调整,这必将会对公司内部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实现协同管理,是我国现代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在综合利用资源,实现节约成本,优势互补、统筹协调方面发挥重大优势,而且对实现价值增值也具有重要作用。协同管理体系构建需要企业相互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需要我们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内部体系的建设,不断实现内部体系的完善。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向本国其他企业学习还是向外国企业学习,我们都应当立足实践,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本企业的目标、优势和劣势实现自身的创新,为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做贡献。X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内部控制研究的困惑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3,(6)

造价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产生的原因

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产生的原因,可以理解为产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通常来说,内部就控制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上,以下将具体分析。

1、委托代理理论

目前,股份公司一旦形成,将会分离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与财产所有权,这种分离还会导致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构成“委托―代理”的经济责任关系。在这个理论框架的前提下,企业管理层就存在向企业委托人提供内部控制信息的职责。同时,如果公司成功上市的话,因为信息是需要公开的,所以存在与公司管理层没有直接受托关系的主体,也能够利用这些公开信息来制定决策。因此,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信息披露将会形成外溢效应。

2、信息不对称理论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信息不对称可以理解为相互影响的交易双方之间发生了信息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对于整个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将造成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明显降低,并导致市场运行成本的加大。对此,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就需要企业管理层对决策有关的信息进行披露,而在以上需要披露的信息中,内部控制信息占有者非常重要的地位。

3、信号传递理论

依据信号传递理论,对于高质量的上市公司与低质量的上市公司,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信号的传递上,而证券市场也会对公司传递的信号做出积极反应。因此,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来说,对于部分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对较高的企业,为了获得市场的积极反应,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力度和透明度,以此与那些内部控制有效性不高的企业进行区分,进而推动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积极市场效应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内部控制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与缺陷。因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也出现了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关规范相对较多。其中,中国证监会是规范的最早发布单位,这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和招股说明书的信息披露规范中。之后,我国深圳证交所和上海证交所也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如今,2008年,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在2010年颁布了该规范的配套指引,在以上规范文件的陆续出台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正在日益健全与完善。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笔者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观察,结合有关管理机构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进行调研和统计资料。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的话,不仅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主题决策的科学性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具体来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不足

不能否认,相对于之前简单汇总和说明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近年来上市公司无论是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不过,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上,仍然只是少部分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而且大部分上市公司笼统描述了公司年度报告中的“重要事项”、“公司治理”等项目,这种信息披露程度还无法满足资本市场的有效需求。另外,对于相关监管部门强制披露上的要求,不少上市公司并没有在年度报告中切实执行。以上种种问题表明了,上市公司缺乏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可比性较差

相对于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上交所和深交所发布的“内部控制指引”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这造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没有较高的可比性。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制定的规定,就鼓励上市公司披露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审核报告,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则要求上市公司监事会,包括独立董事发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意见,这种情况造成大部分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仅仅对公司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评估意见进行了披露,但是没有发布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核报告,这会造成相关监管机构和投资者不能有效掌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

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混乱

目前,根据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等内容,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在认定内部控制责任主体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上市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上存在着比较混乱的主体地位,这会造成内部控制责任不能得到切实执行,还可能造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形式化。在此基础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目标将会难以实现,同时不利于对证券市场中投资主体利益的有效保护。

4、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相对较低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很少涉及到企业内部控制上存在的不足,而且对于大部分上市公司,都认为自身在内部控制上没有重大的缺陷。但是,这种报告背离了我国内部控制的整体建设状况和总体内控管理水平,具有报喜不报忧的倾向。虽然,一些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中或者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发布了一定程度的缺陷,但是在缺陷描述上往往含糊其辞,也即选择避重就轻的披露问题。同时,以上不具有实质性信息披露的报告却成为了符合规范性目标的工具,该情况不仅造成企业在执行战略决策的过程中无法融入内部控制,而且对投资者的长远利益造成了不小的损害。

5、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统一

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中,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不统一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因为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相对缺乏,造成上市公司在测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上具有相对较大的随意性和选择性,该情况导致内控信息的相关评价方法、程序等内容也具有模糊性和不完整性,这会造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严重降低,尤其对上市公司及时发现并且纠正内部控制缺陷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经过以上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分析,能够认识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想你披露质量一方面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改进与完善,另一方面,其内容和形式也会影响到资本市场中相关利益主体的投资行为。总体来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问题阻碍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推进。为此,本文认为应当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优化,促进上市公司内部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提高,引导资本市场提出高质量的内控信息要求,提升上市公司披露内控信息的动力,并强化相关监管工作。

1、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公司治理结构发挥着重要影响。公司治理结构是内控运行的环境和基础,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可以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总的来说,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治理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全面满足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有关要求。为此,首先要对现代产权制度予以健全,确定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后的委托―受托关系,为产权界定与保护构建良好的框架。同时,对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优化,完善合理的奖惩机制和制约体系,从而促进监事会和内部设计部门独立性的提高,并为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的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从根本上确保上市公司及时、真实地披露内控信息。

2、提高内部控制设计的灵活性和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因为上市公司在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经营特征上具有一定差异,造成不同企业无法适用同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即便是在同一企业,不同那个时期的保证程度也不会相同。对此,必须促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设计的灵活性的提高,这要求上市公司在设计内部控制时做到因地制宜,以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作为基础,结合自身的特点,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制度;其次,灵活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在持续、科学的评价工作上,借助于科学的评价方法与工具,能够优化和改进上市公司内控运行中的问题。同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是灵活性的重要前提,对信息披露工作进行规范,有助于内部控制体系的改进。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政府需要对内部控制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监督指导,而上市公司则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防止内部控制信息的纵向不可比。

3、利用机构投资者引导资本市场对内控信息的高质量要求

在资本市场中,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需求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质量,在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力时,资本市场能够对内部控制信息提出高质量的要求。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健全的形势下,需要引入新的机构投资者,促进长期投资需求者的发展,进而利用机构投资者来引导资本市场对内控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

4、提升上市公司披露内控信息的动力

目前,信息披露依据处在强制监管下,上市公司缺乏自愿披露内控信息的动力。对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当构建自愿性信息保险制度,包括科学的赔偿制度,为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提供保障。对于内控水平不高的公司,应当因势利导,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此外,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强化对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工作的监督,并积极利用现代媒介,加大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曝光,进而为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造价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招标控制价;管理

随着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竞争形成价格,监督行之有效”的工程价格形成机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和不断完善,招标控制价也以不同于以往的工程标底在招投标活动中发挥着对投标价的限价作用,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正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但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也仍然存在投标价严重偏离实际价值的情况,还有不少围标串标等情形,影响了招投标活动的公平公正,妨碍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为预防和打击围标串标行为,促进招标投标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在总结以往招投标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11年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招投标管理规定,主要内容有把招标控制价中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综合单价作为评标时计算投标价偏离度的重要参考指标,新增不正常投标报价的无效标条款:投标报价中主要清单项报价浮动超过对应招标控制价修正价格±20%的;投标报价中分部分项工程清单费合计超过对应招标控制价修正价格±15%的;投标报价中措施项目清单费合计超过对应招标控制价修正价格±25%的;投标报价中其他部分清单费合计超过对应招标控制价修正价格±10%的。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遏制招投标中的恶性竞争,使工程的中标价格向工程的内在价值回归。但同时也对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价格总体水平合理,还要求其各单项价格相对准确,真实反映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内在价值,否则将直接影响招投标的中标结果和设计意图的实现。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招标控制价的管理,提高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质量呢,笔者站在建设单位的立场,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归纳总结出一些方法供同行参考。

1 切实加强对造价咨询公司的管理

造价咨询行业作为典型的服务性行业,相对于工程建设领域的其他行业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费用较低、造价成果质量与直接从事造价编制工作的人员素质相关性大。受行业特点的影响,建设单位对于造价咨询业务的常用委托方式是:通过公开招标选定一批为本年度服务的造价咨询单位,对入围咨询单位的任务分配通过抽签来决定。为切实加强对造价咨询单位的管理,必须针对造价行业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1)以履约评价为抓手,实施对批量招标入围单位的动态管理,提高造价咨询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当前的造价咨询市场还不是非常成熟,造价咨询单位间的水平参差不齐,同一造价公司各项目组的水平也相差较大,反映在项目造价成果的质量上经常就是建设单位管理严格时质量高,建设单位管理不到位时质量较差。为充分调动咨询公司的积极性,让其自觉地派出精干的工作团队,可分阶段对咨询公司进行履约评价,履约评价的结果直接跟后续咨询任务的委托挂钩,挂钩情况可以采用以下的形式:将履约评价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当履约评价为优时按10%的咨询费进行奖励,当履约评价为良时既不奖励也不处罚,当履约评价为合格时按10%的咨询费进行处罚,当履约评价为不合格时除处以20%咨询费的处罚外还暂停该咨询公司承接咨询业务的资格并要求进行内部整顿,若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则可获得加做一个项目的奖励,若连续两次被评为不合格,则将其淘汰出库,取消其本年度内继续承接咨询业务的资格,对于情节特别恶劣的,可拒绝其参与本单位下年度的公开招标,甚至向行业主管部门通报其不良行为。实践证明,这项措施的落实对促进造价咨询单位加强自律起到很大的作用。

(2)造价成果是通过造价人员的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的质量与具体负责编制的造价人员的素质直接相关,如编制人员素质高则成果的质量高,如编制人员素质低则成果的质量差,如果从源头上把好了从业人员的关,则编制出高水平的造价成果就有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要求造价咨询公司派出的团队要做到:造价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项目负责人必须是高级工程师或造价工程师,人数合理、年龄适当,专业搭配,所有参与本单位项目造价咨询的人员必须经过本单位的考核备案。

(3)造价主管工程师要对咨询公司的工作进行过程管理,掌握编制的进度和存在的困难,及时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并要求造价咨询单位必须进行实质性的内部复核和审查,其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情况的记录作为考核咨询单位的重要指标。

(4)主动邀请编制招标控制价的造价工程师参与到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中,尤其是参与到一些造价编制依据的收集、招标文件中商务条款的确定、接受审计等主管部门的审查等活动中,既可以让咨询公司更加全面地掌握项目情况,也可以让咨询公司有机会提高自身能力,与建设单位共同成长,甚至于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2 加强建设单位内部的管理

相当一部分建设单位对造价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造价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对于工程建设其它方面的管理而言,对招标控制价编制的管理往往制度不够完善,措施不够全面。笔者认为,为了提升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质量,建设单位除了采取建筑行业的一些通用管理措施外,重点还要做好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