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丰富的理论知识

丰富的理论知识

丰富的理论知识

丰富的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交互主体性教学;知识;吸引力

作者简介:鹿林(1973-),男,河南沈丘人,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12SJGLX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70-02

曾强调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高校办得怎么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得怎么样?首先要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不是合格,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1]因此,高校只有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方向,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实效性,才能担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命。当前,交互主体性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以来的主导理念。在笔者看来,交互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机制是“教师—知识—学生”三极之间的良性互动。按照这一崭新理念,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主体性的形成和塑造是教师自觉引导的结果,而教师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理论修养是形成和谐的交互主体性的基础和前提。这说明,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首先不断丰富、完善知识储备,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才能不断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丰富的知识是高素质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条件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是大学生求知的圣地、成长的乐园。高校面向大学生所开设的一切课程无不为了知识的传播与文明的传承,为了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之才。在我国,高校更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光荣历史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和文明的传承者、创造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我国,人民教师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曾强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对于其知识水平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的,要及时加以培训和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2]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术业有专攻,必须成为拥有丰富知识的教育者,成为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的以身作则者、率先垂范者。实际上,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更应该体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身上。

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必要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强调:“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必须自觉地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旗帜鲜明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整个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立场和政治方向。对此,亦指出:“理论工作者要努力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特别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而且要学得更认真一些,理解和把握得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一些。尤其要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上有一个大的进步。”[3]特别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保持鲜明的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开展广泛地实践调查,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契机,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坚持终身学习。而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使自身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表率。这一点对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本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更应该如此。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挖不尽的知识宝藏,并非稀缺资源。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丰富资源,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更是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无限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供了不竭源泉。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已经高度自觉地肩负起特殊历史使命,认识到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要求,普遍意识到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条件,为了不辱使命,就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理论修养。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修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的理解、把握,从而向青年学生传授更丰富、更准确、更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达到培养既具有科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

二、知识是塑造自由和谐师生关系的客观基础

交互主体性教学是现代主体性教学理念的最新、最高表现形态。交互主体性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理解,把“教”与“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视为平等主体。两者面对着“知识”这一共同客体,形成了“教师—知识—学生”三极互动的教学机制,而师生正是在“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中形成了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交互主体性。如果从交互主体性教学理念上来看,知识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的作用就尤为鲜明,因为它是塑造自由和谐师生关系的客观基础。

客观而言,“知识”是一个褒义词。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寡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对事物了解程度的深浅,甚至相关实践能力的大小。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寡能够反映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精神实质理解的深浅程度。无疑,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神实质是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个人魅力、赢得学生信任的前提,是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自觉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的关键因素。而且,从根本上说,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首要的目的就在于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以通过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更准确、更全面也更自由地向青年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让他们自觉地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激发起对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热爱,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不仅思政课教学活动是以师生彼此的或丰富或浅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基础而开展、发动的,师生双方的“教”与“学”关系也是通过这些活动建构起来的,而且正是在这一活动中师生明确了各自的身份,即高校思政课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者、真正的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者。因此,师生必备的、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成功地建构、巩固和发展各自相应身份的基础。可以说,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丰富和积累,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师生实现了各自身份的实至名归。正是由此,石中英指出:“对于一个人而言,他的社会身份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标志(肤色、性别、地位、爵位、职称、服饰、话语习惯等等),更是一整套内在的知识体系。”[4]这就不难理解,对于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他之所以拥有或配称这一社会身份,不只是在于他拥有了高校教师资格证,而完全在于他客观地拥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教育知识,即他通过认真的学习深入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能够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具备必要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传授给青年学生,不断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培育起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因此,如果科学地看待知识作为社会身份的内在要求,那么,就应当看到,由于教师“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引导者、支配者,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当自觉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使自身充实起来,这既增强自己从事和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自信、能力,又能彰显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基于扎实专业素质、较高专业修养的良好形象。而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和掌握已经系统化、组织化和符号化的间接经验——知识,是他们培育正确的生存、发展方式的最佳捷径和有效方法,是塑造独立人格、自由个性和主体意识的根本途径。通过不断地丰富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比较、选择不同的生活和发展方式的能力,能够使他们不断发现新的、无限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开拓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为自身命运的改变和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思想条件,只有这样才不致于陷在自己的个体感受和片面狭隘的经验里,甚至陷入宿命论或决定论的泥坑里,完全丧失掉无限发展的需要、动力和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尽管学生是受教育者、学习者,然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建构师生交互主体的基础,是激发热爱思政课的重要条件。

毫无疑问,只有进一步学习、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特点,青年大学生才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有充分的认识,对各个国家和民族根据本国国情实现现代化的不同道路、不同模式给予客观的评价,才不至于受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迷惑,受资本主义国家敌对势力的腐蚀,丧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念。

三、教育知识:教师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必要保障

毫无疑问,作为思政课的教育者,教师除掌握系统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外,还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知识,熟悉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提高业务能力,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引导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无限广阔。对于个体而言,人不仅呈现出多个维度,而且意味着每个人仅仅是整个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的一员。任何人都有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而他之所以能够从事特定的职业,完全在于他具备从事这些职业所要求的相应知识基础和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育这个特殊的职业来说,“没有教育的知识(不管是理论的教育知识或是民俗的教育知识),一个人就不能成为教育者,或准确地说,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4]正如一个生活知识贫乏的人就不会有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一样,教育者如果不具备必需的教育知识,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不熟悉教育规律和自己所讲授的教材内容,毫无业务能力可言,他就根本不可能保障自己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与此同时,没有一定的师德修养,教师也不可能很好地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开启、确立和巩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育学生的主体性。郑树文强调:“优秀的理论修养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是教师教学吸引力的基础。”[5]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尽管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不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理解和把握,然而如果不具备教育知识,不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和整体把握教科书体系,没有掌握教育规律,缺乏基本的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那么就不能很好地以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或日常生活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点滴知识重新在他们的头脑中激活并呈现出来,进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烈欲望和兴趣爱好。事实证明,如果思政课教师按照教育规律,以师生先期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基础,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就能够逐步培育起学生“学”的主体性,确立和完善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关系双方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让这种交互主体性在师生教学互动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动力机制。

不过,应当看到,知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是教育知识以及涉及思政课课程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百科知识,甚至结合学校学科特色的其他专业知识,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增强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相反,无论是哪个方面知识的匮乏都势必导致思政课教学的枯燥无味,把富有强烈求知欲、渴望成才的青年大学生拒之于课堂之外。

参考文献:

[1].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40.

[2].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7-338.

[3].在全国第三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A].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6.

丰富的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一是拓展了自身的消防理论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

此次消防救援知识培训,消防专家利用各种实例,通过自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就“灭火与防火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讲解,尤其是化工火灾灭火救援的方法和防火的要求、化工产品的理化性质对灭火抢险救援的影响、以及石油化工火灾现场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的危害,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作为一名消防员特别是指挥员自身消防理论知识水平对灭火抢险救援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培训,使我自身的消防理论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针对不同化工产品的灭火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今后更好地做好防火及灭火抢险救援工作打下了基础。同时还让我深刻感觉到作为一名指挥员自身理论水平的局限性,距扑救石油化工火灾事故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素质还有很大差距。为今后自身乃至队伍消防理论知识学习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二是积累了丰富的灭火救援经验,提高了自身灭火救援组织指挥能力。

指挥员过硬的灭火抢险救援组织指挥能力和丰富的火场经验是完成灭火抢险救援任务的关键所在。为期七天的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员利用理论讲解的方式,深入细致系统地阐述了石油化工火灾灭火抢险救援组织与指挥,并通过化工火灾事故案例明确指出了指挥员必须具备的指挥素质。另外还不断结合各类型石油化工火灾案例,运用视频的方式,充分剖析火灾案例好的灭火抢险救援经验,从中吸取教训。特别是液化气泄露灭火救援案例中,由于指挥员的失误,导致数名消防员葬身火场,使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指挥员肩负的责任重大。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讲解,使丰富的灭火救援经验得到了积累,从而提高了自身灭火抢险救援的组织指挥能力素质,明确了作为一名指挥员必须具备冷静勇敢,坚决果断的意志。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要不断加强火灾事故案例,特别是石油化工类火灾案例的学习剖析,从而丰富自身灭火抢险救援经验,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组织指挥能力。

三是找到了自身差距,明确了队伍战训工作方向。

丰富的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受到历史因素与时代需求等内容的影响,提出的实践问题。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理念与中国现实发展情况整合到一起,构建属于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和环境,是我们党在发展中探索和研究所获取的优质经验。在发展中,通过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的民族优势和魅力,在现有的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国际范围推广。由此,提出丰富民族特色的话题,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群众发展自信的展现,详细内容如下:其一,源于时展的马克思主义理念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内容和时间价值不只是在于理论自身的全面性,更在于理论发展的自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以唯物史观的角度,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展现出的规律,证明了要想达到全人类的解放,向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是一定的。在应用这一理念引导社会发展时,马克思与恩格斯更为关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时代环境下工人阶层在人类解放奋斗中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将理论和实践整合到一起,将寻常和特别整合到一起,将国际化的内容和民族化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其二,源自于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族自信。在世界舞台的背景下,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价值以及地位,了解民族代表的内容是民族持续发展,并对人类发展提供共享的基础内容。其三,源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需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下,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工作都获取了一定的成绩,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这样也展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优势。但发展工作是没有尽头的,人们的需求也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在构建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了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1]。

二、丰富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与其它事物对比展现出的特点,这也是事物具备的客观依据和特殊性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的本质属性为基础,丰富民族特色的本质要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不但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而且要展现出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中国民族的优势,这符合丰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民族特色的本质需求。同时,释放思维、注重实事求是、与时展相符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科学发展观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内容,更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特色的本质要求。通过实践分析可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要正面回答有关中国发展道路中存在的疑问,持之以恒的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以中国实际发展需求为基础,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与中国新时展需求整合到一起[2]。

三、丰富的建构路径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实践发展和理论革新的过程,可以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知识以及制度在发展中得到创新。

其一,要提出创新的意识和精神,整合创新的智慧,拓展创新的能力。现阶段,我国正在向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急速发展,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中心就是创新发展。在发展中,以民族自身具备的内容为基础进行革新,可以确保创新工作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其二,要掌控“结合”一词的重点,将马克主义理论同中国现实发展情况整合到一起,保障历史文化蕴含的内容和现代化发展相符,并多引用与中国实践发展相符的国外先进化理念。“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旨趣的研究方案,也是中国共产党持续推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所需的经验,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的发展动力。因此,丰富民族特色需要通过“结合”进行,这样才能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

其三,要掌控实践内容进行研究,在实践研究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重要问题,是实践过程中不具备发展性和多变性。同时,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不平稳的实践发展情况都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致使其在发展中展现出复杂化的特点,此时更需要结合实践进行有效发展[3]。

丰富的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学;高等教育

自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应顺应世界潮流,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进程。“互联网+”教育也逐渐在各大高校中兴起,管理学作为与时俱进的一门学科,也应顺应互联网潮流,进行创新与改革。

1.“互联网+”时代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以其开放性、主动性、创新性、协调性和共享性,为高等教育增添更多优势,比如提供更多资源、传递信息迅速快捷、更大的信息储存等。

1.1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传递信息的单一模式,增加了多种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和老师及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和讨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诸如MOOK、网络教学平台等进行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满足不同需求,营造多种不同的良学习环境。

1.2资源更加多样”

“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最快的时间内查找到自己所需的相关资料。通过图书馆在线资源,学生还可以查到所学专业最前沿的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而学校将投资倾注于网络资源的建设,也解决了学校资料收集、看管等问题,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1.3受教育平台更加开放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公开课平台等获取知识,受到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对学生入学的门槛,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接受更多专业教育,满足大众需求。

2.《管理学》学科教育现存问题

管理学作为一门历经百年发展的学科,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其内容。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启蒙、奠基性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管理学课程建设能力不足,大多流于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指导,教材落伍、与时展不同步,教学案例陈旧、缺乏课前引导等。2.1重视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指导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专注于理论知识传授,而由于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实践环节的知识内容。在具体考核环节,由于未参加企业实践,实践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使得管理学知识未能充分理解,灵活应用。2.2教材落伍,与时代脱节在管理教学中,各大高校大多采用经典教材或是自编教材,虽然大多都是高校老师自编教材,但在理念上大都基于西方理性,与中国管理实际脱节严重,给学生理解带来极大困难。及时学生将各个理论知识背的烂熟,但并不能深刻理解。同时,管理学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应不断有新的内容,但现实教育中,大多老师拘泥于课本知识,管理前沿热点等方面的问题几乎不涉及,影响授课效果和学生专业知识面。2.3教学案例陈旧、缺乏课前引导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案例教学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管理理论知识。但由于一些老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导致案例分析不够深入,或者沿用老式案例,与现今时代不一致,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达到巩固教学知识的目的。

3.“互联网+”时代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对策

“互联网+”时代下,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科技,丰富教学方式,实现老师学生随时互动,同时有针对性的扩充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1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平台

作为管理学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采用“互联网+”案例教学、前沿课题研究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微课、微信、在线平台等方式,将管理课程从“线下”走向“线上”,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课内课外双向教学系统,使管理学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完善教学设施,改革考核机制

“互联网+”背景下,要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学习氛围,学习应倾注于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如电子图书馆资源的丰富、多媒体课堂建设及微课、在线课堂等平台的维护。同时,为使新的教学模式得以充分实施,学校应该改革考核机制,从单一的试卷考核向注重课堂考核转变,如增加对大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及课堂展示的评定,或通过在线课堂完成一定的教学考核内容等。

作者:张志强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斌.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01):111.

丰富的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学;信息技术

中D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130-02

科技的日益发展为学校教学提供了各种新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就是课堂教学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信息技术运用到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可以丰富音乐教师的教学形式,突破传统的呆板的上课模式,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好好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让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提升自身潜力。

1 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方便,打破时空限制,最大化地将人们带回历史时期。利用网络可以搜寻到各种想要得到的信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计算机可以大容量储存信息,并且利用硬盘等对信息进行保存和处理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形成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等服务师生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内容丰富,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2 信息技术运用到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丰富教师的教学形式 高校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丰富音乐教师的教学形式。传统的音乐课堂中,教师依靠最多的教学工具就是录音机和黑板,课堂比较无趣。磁带反复进行歌曲的录制,会出现音质受损现象,会让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接收到错误的音乐信号,如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和改正,这些错误的音乐信息就会伴随学生终生。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自己的授课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备课,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对授课内容进行展示,包含各种形式的信息表达方式,如图片、声音、视频等。而且利用数字化的音乐收录和播放,音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保护,并且长时间不丢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网上搜索学生想要学习的音乐知识,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讲解和歌曲演示,授课形式丰富多彩,课堂趣味得到不断提升。

提升音乐课的趣味性 高校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传统的音乐课堂多半是教师对音乐形式和特点进行讲解和演唱,按照教材对音乐进行讲解,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教学工具和教师教学手法的陈旧,使音乐课堂变得毫无生机。如将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结合,教师可以利用电脑等教学工具变换自己的授课模式和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各种软件对音乐进行改变,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新形式的音乐。而且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声音和唱腔进行模拟训练,既有教师对学生所欠缺的音乐技能进行补充和指正,又能最大化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使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中充分得到思想和行动力的自由,学生的创造力被持续开发,音乐课堂也充满乐趣。

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高校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音乐课毫无兴趣,学生也学不到多少实质性的音乐知识。信息技术能够丰富教师对于音乐的讲解和演示的形式,能够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升。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具体的表现形式来传递其所包含的信息,学生可以将抽象的音乐转变为具体的音乐表现形式,能够充分体会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真正内涵。这样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就会变得深刻,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就会慢慢提高。由于学习兴趣的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效率也会提升。

3 高校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创新实践

将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会给传统的音乐课程增添无限的乐趣。可以将信息技术和乐理课等音乐理论知识课程相结合,将信息技术和视听练耳课以及音乐鉴赏课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对于音乐进行改编和创新,成为高校音乐课程的一个创新点。

信息技术和乐理知识等理论课相结合 信息技术和乐理知识等理论课相结合,能够使枯燥的课程变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这样满堂灌的授课内容让音乐课变得毫无趣味可言。将信息技术和乐理课等理论课相结合,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对授课内容进行演示。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搜寻有关理论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与课本表现形式不一样的知识承载手段。在视觉和听觉等结合之后,乐理等理论课也能变得生动形象。通过信息技术,学生还可以搜索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自主能力将会提升。并且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利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和视听练耳课相结合 视听练耳课一门基础和重要的高校音乐课程,是对学生的视听和练耳进行系统训练,提升学生对音乐音符长短、强弱、高低等音乐知识的辨识度。视听练耳课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演唱、演奏音乐,并且对音乐能有很好的理解。传统的视听练耳课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在学生中间的教学反馈并不是很理想。将信息技术和视听练耳课程相结合,可以利用一些信息软件对该课程加以辅助,尤其是在学生的节奏和音准的训练过程中,有了这些软件的帮助,能够使得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教师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能够更加丰富地准备授课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和音乐鉴赏课相结合 音乐的鉴赏课就是对音乐进行赏析和评价,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表现内容,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传统的音乐鉴赏课上,音乐是用录音机录制的,在音乐复制过程中,由于模拟记录的录制方式,音乐不能展现其原貌。磁带经过多年使用磨损之后,播放出来的音乐也会有瑕疵,使得学生对于音乐的体会就不那么全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对音乐进行展示,将音乐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展现到学生面前,可以最优化保存音乐的原始质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一般对音乐进行赏析。通过各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音乐能有更深层次的感受。

4 结束语

高校音乐教学引入信息技术,使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兴趣大大增加。信息技术对于学生音乐潜力的开发做出贡献,给学生带来更多富有创造性的音乐作品。音乐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提升对信息技术运用到音乐课堂的理解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且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课程。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在方法上引导学生,一切为学生服务。唯其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