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丰富的安静

丰富的安静

丰富的安静范文第1篇

人生,不能没有进取。我们应该用进取的“动”创造人生的辉煌。

蛹脱壳而出,化成翩翩飞舞的蝴蝶;苗在岩石逢中扎根,开出艳丽的花朵;鹱飞越太平洋,最终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万物进取,才创造了欣欣向荣的美好世界。人生,没有了进取,就如没有了灵魂的躯壳,思想已经一去不复返;人生,没有了进取,就如停滞不前的时钟,永远也不能找到正确的钟点。我们若只留恋过去的美景,或只陶醉于现实的风光,就永远无法到达彼岸的天堂。

但是,生命中,除了进取的“动”,还有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蕴藏着强大的力量,把最明净、澄澈的一面推至灵魂深处。这,是“静”,是心灵发出的深呼吸,是喧哗与浮躁中的宜人阳光。

但丁在《神曲》中这样描述人的欲望:“他们似乎充其量只是渴望得到一个苹果;随后逐渐变为渴望得到一头小羊,再进一步渴望得到漂亮的衣裳;然后是马匹,再后是女人……”

人生,仅仅求“动”是不完美的。“动”就像不停飞驰的车轮,长久运转必然会滞重。一味地“动”,是对生命资源过多的掠夺,会让生命倦怠,让心灵负债。“你把眼光只停留在财物上面,你便从真理之光中收获到黑暗。”

“静”,才会安抚心灵,让身心享受愉悦,让人生呈现坦然。

在《丰富的安静》中,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今天,在这个充满浮躁和喧嚣的世界中,我们更需要坚守心灵的静,精神的静,生命的静。

“动”与“静”,是人生的两端:一端给你激情和活力,一端给你宁静与安闲。没有“动”,就没有人生的峰峦,就没有人生的俯瞰;没有“静”,就不会有淡定与沉着,就不会有从容与睿智。我们“动”要动得精彩,“静”要静得安闲!

一个忙于奔波的人需要“静”下来,对自己的静,对周围的静,以及对功利的静。学会“静”,我们才会从容应对繁杂的生活,才会不断改变生活模式,学会在生存状态里轻松转身,让自己的脚步更轻松。

让“动”去书写人生的豪迈,让“静”去感悟生命的柔曼!

丰富的安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艺术形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青年教师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SQN32);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qxj1201);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MJ12-02);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SXJZX2012-015)。

传统美学崇尚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千百年来这种美学精神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艺作品的创作,例如书法家泼墨挥毫,作品中既呈现飘若浮云般的飞动,又展露安若磐石般的沉静,笔势线条动静结合,舒卷自如。画家在表现内容上也着意追求动与静的结合,如动的碧水与静的青山、动的飞鸟与静的花枝、动的牛马与静的松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皆在画作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和谐统一。诗人作诗也非常推崇动静结合的表现方法,或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或以静衬动,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人写景状物,敏锐地捕捉事物动景与静景之间密切的关系,并摄入笔端,从而创造出富于意境的诗歌作品。可以说,由于诗人、画家、书法家对于动静结合传统美学精神的自觉追求和作品中对于动静关系的巧妙处置,因而使得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更为丰厚。

在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制中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方法依然为编导者所钟情喜爱,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濡染和熏陶的电影艺术家们自觉地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汲取养分,来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提高电影的艺术品质。为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为了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为了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艺术表现效果,因而动静结合自然就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例如《大决战·淮海战役》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安排就是采用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方法,该片导演蔡继渭说:“影片结构以战役发展为主线,顺时序进行。以双方统帅部、双方前线指挥部、战场三层空间交替。战役分三个阶段,影片在阶段中都间以动静,趋向是由静向动。”[1]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大决战》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主创者是殚精竭虑、匠心独运,剧中情节或卷或舒、或急或徐,开合自如,游刃有余,譬如《大决战·辽沈战役》中在辽沈战役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穿插与萧三闲庭信步、促膝漫谈的情节;《大决战·平津战役》中在山雨欲来,大战将至的紧要关头反而宕开一笔,描绘傅作义陪同司徒雷登游览故宫的场景;《大决战·淮海战役》表现在激战前夕之时,指挥员、邓小平、却在兴致勃勃地观看戏剧《白毛女》的表演,影片中这些缓急相间、张弛有度的故事情节寓动于静,动静相生,表现出动与静的和谐统一。电影《金沙水拍》中在表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场景上,“为了避免表现形式的雷同,‘日渡’着意于紧张和热烈,动感强,‘夜渡’则处理得浪漫些,以静衬动:明丽轻柔的音乐中,金沙江两岸亮起几千只火把,三堆巨型篝火均高达十余米。这样,‘日渡’‘夜渡’意境相同,韵味各异,都反衬着用兵如神的潇洒。”[2]导演在渡江一场戏的拍摄上巧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白天和夜晚渡江迥然不同的情景设置,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还有电影《决战之后》在拍摄中也巧妙地借助了动静结合的方法,导演“为了强化喻义和观赏性,二度创作中增加了一些利用反色彩处理‘动’与‘静’的戏,以取代剧本中的纯交代性的表述部分。如大墙下众战犯的‘总结徐埠会战’,大院里众战犯‘围歼肥猪’,军事学院杨勇司令‘带头向教官敬礼’,刘镇湘和弟兄们‘怒打日本战犯’等等”[3]。如此的艺术处理使影片饶有情趣,也更吸引观众。再如《大进军》《太行山上》《七七事变》《鏖兵天府》《重庆谈判》等许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都将动静结合作为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方法。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反映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战争进程或是波诡云谲、紧张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常常辅之以中和舒缓的情节故事,影片时而是急风暴雨、铁马金戈的惊心动魄,时而又是和风细雨、曼舞轻歌的柔婉缠绵,急与缓交替穿插,动与静巧妙结合,二者熔于一炉,组织起一个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的结构模式。文学创作在谋篇布局上讲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艺术创作也概莫能外,情节结构同样也追慕萦回往返,一波三折。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制中,主创者苦心孤诣,力求以曲折回环、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来吸引打动观众,而动静结合艺术表现方法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创造性运用,故事情节和节奏的强烈对比和鲜明反差使得电影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使影片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影视剧导演和美术师,在创造画面造型时,都应该注意画面构图的对称与均衡,比例与节奏,对比与调和,以及运用动与静的对比制造一种美感。”[4]动静结合艺术方法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广泛运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编导和摄影非常看重动与静鲜明的对比效能和由此造成的强烈视觉反差所形成的艺术美感。电影是镜头和剪辑的艺术,导演和摄影通过对电影画面巧妙的剪辑,以蒙太奇的方式将动态画面和静态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对比鲜明的画面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来彰显电影的艺术美。在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动静结合的场景安排如繁花满眼、触处生春,似珠玑遍地、俯拾皆是。例如电影《开国大典》中在表现在北平西苑机场阅兵的隆重盛大场面后,镜头马上又切换为在睡梦中被惊醒的情景,前后的画面是一动一静,相互映衬,对比鲜明,影片以此来展现革命胜利者的踌躇满志,神采飞扬和独裁失败者的如坐针毡,惶恐不安。影片中在反映渡江战役这场重头戏时也是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正如导演李前宽、肖桂云所言:“为了强化表现性和诗意效果,除纪实与表现的碰撞之外,我们还突出了动与静的对比。战士的呐喊声和激昂的音乐突然停止,接的办公室。这里一片寂静,只听见阵阵轻微的鼾声。由于连日劳累,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叶子龙拿着文件,前来报告我军渡江成功的喜讯。但仍然熟睡着,毫无觉察。”[5]电影将颇具历史意义的一刻以动静结合的方法艺术地表现出来。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并于23日解放南京,对于人民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克统治中心南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闻讯后欣喜异常,即兴赋诗《人民占领南京》,电影《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对此情节给予了浓墨重彩的艺术表现,镜头剪辑很好地利用动静结合的鲜明对比效果,如首先是胜利渡江后气势如虹地冲进南京总统府的动态画面,然后马上切换成观看南京解放快讯的静态画面,接着就是反复切换如潮水般地冲进总统府的镜头和默立凝思的镜头,然后诗兴大发,泼墨挥毫书写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镜头也在奋笔疾书和攻占总统府之间不断转换,最后定格于诗句的完成。整个场景的艺术表现是在动态镜头和静态镜头之间以蒙太奇的手法衔接在一起,但却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丝毫没有斧凿痕迹,这组镜头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既再现了一首豪迈苍劲的史诗,也描绘了一幅恢弘壮丽的画卷,电影这一场景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凝重的艺术感染力、深邃的思想穿透力给观众留下了经久难灭的记忆。电影《长征》对于动静画面的剪辑安排也很有章法,如影片反映博古、李德奉行“左倾”错误路线给革命造成巨大灾难,尤其是湘江血战后军事形势异常危急,此时的常常是面容凝峻,表情沉重,而当李德粗预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决议时,则更是忍无可忍,义愤填膺,如沉寂的火山突然爆发一样,严词驳斥其错误主张。电影画面刻意突出静与动的言行举止,以此来凸显其内心情绪的起伏波动,从而成功地刻画了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将伟人的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动静结合的艺术方法,既表现在不同画面的剪辑组合上,也体现在同一个画面的构图中,编导者和摄影师通过摄取于同一个画面里的动与静两种不同形态来进一步加强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寄寓丰富深厚的意蕴。如《五更寒》中拍摄那在枪声之下,树上惊飞的鸟儿的特写镜头,静立的树与惊飞的鸟相互映衬,艺术地表现革命形势风云突变,骤然紧张,画面蕴涵丰富,令人回味无穷。《大河奔流》中拍摄铁牛村历经人世沧桑的铁牛被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渐渐淹没的镜头,滔滔涌动的洪水与默默伫立的铁牛之间视觉反差强烈,画面寓意含蓄深刻,耐人寻味。《黄河绝恋》中安洁在黄河之畔背对奔腾咆哮的黄河水张开双臂的镜头,场面动静相衬,相互生发,以唯美的构图和丰富的美学意蕴成为电影画面中的一个经典,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电影《太行山上》有一个镜头,策马巍然屹立于山冈之上,身后是波涛滚滚的黄河水,画面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同时也赋予画面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人浮想联翩。而在《和他的儿子》中动静结合艺术方法的运用,则别有一番风味,正如导演张今标所言:“叶子龙、李银桥向报告岸英牺牲的那场戏,镜头基本上是固定的。个别移动镜头,节奏也是非常缓慢的。另外,几个人物也都处在静态中,坐在床边,叶子龙、李银桥一动不动地站着。画面的静,与人物内心的动形成对比。为了使凝固的画面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我们不想用太多的人物动作来破坏观众的沉重情绪。”[6]影片通过人物外表的静与内心的动之间的巧妙处理,让观众深刻体味伟人在惊悉爱子去世之后平静如水的外表下那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人物动态与静态的巧妙结合令影片含蓄隽永,意蕴深沉。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对于动静结合传统艺术表现方法的成功借鉴和巧妙运用,不仅使传统艺术表现方法在影视艺术领域得到传承和弘扬,而且也丰富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艺术表现方法,深化了影片的思想内涵,提高了影片的艺术品质。动静结合的情节结构、动静结合的人物神态,使得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活丰满。动与静的画面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也使得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画面更具视觉张力,更富艺术美感。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电影艺术工作者呕心沥血、孜孜以求,以卓越的艺术才华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不断发展繁荣做了大胆的探索。主创者以锐意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使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都得到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蔡继渭.《大决战·淮海战役》导演回顾[J].电影,1992(04).

[2]翟俊杰.告别红土地——《金沙水拍》导演回顾[J].电影艺术,1995(02).

[3]李前宽,肖桂云.导演《决战之后》的思考[J].电影艺术,1992(02).

[4]蔡明森.导演的画面构思[J].福建艺术,1997(04).

[5]李前宽,肖桂云.使命感·气度·自我——《开国大典》导演心得[J].电影,1989(10).

丰富的安静范文第3篇

摩登尚城生活

静安嘉里中心的盛典活动为沪上大众呈上的视觉盛宴,不仅映射出上海这座活力四射国际都市的摩登气质,更是以焕然一新的尚城生活理念为这座城市注入全新的活力。坐拥“静安寺”商圈的核心区域,作为45万平方米的超大体量城市综合体项目,静安嘉里中心是融办公楼、酒店、服务式公寓、购物、餐饮、精品超市、影院和众多生活服务设施于一体的超级平台。今年,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邀请成为其战略合作伙伴,这无疑将静安嘉里中心的文化气息带至一个全新的高度。静安嘉里中心不仅是展示异国风情和文化的绝佳舞台,亦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大众之地。

在静安嘉里中心,文化、艺术、时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互交融。伴随各大品牌相继开业,静安嘉里中心商场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一跃成为沪上购物休闲的最新潮流聚点,打造都市生活方式的潮流风向标。众多国际时尚品牌如LOEWE、HUGO BOSS、Emporio Armani、Donna Karan、Peuterey 等全新登场,更有Marc Jacobs、Paul Smith、Michael Kors、Tory Burch、3.1 Phillip Lim,CH Carolina Herrera等设计师品牌选取静安嘉里中心开设其品牌旗舰店,除带来最新、最全品牌服饰,更有独家限量版商品可供选购。此外,Burberry打造的 2,000平米亚洲旗舰店蓄势待发,A&F也即将在静安嘉里中心开启中国旗舰店。作为时尚潮流与设计质感兼备的聚集地,静安嘉里中心为明晰自我需求、追求个性、品位与品质生活的新一代消费者,带来国际前沿的流行趋势。

美食方面,三十多家国际餐饮品牌呈现缤纷餐饮文化,为沪上美食饕客带来一次全球的发现之旅。彰显纯正香港餐饮文化的翠园,秉承“美膳·心尝”的待客理念,凭借大厨巧手及上乘食材,演绎色、香、味俱备的粤菜,源自港澳米其林推介的多款创意菜式,以中西合壁的美食体验让食客的视觉和味觉都得到至高享受。孔雀餐厅的摩登川菜、鼎泰丰的传统小笼包、皇府的香港特色食神叉烧饭、逸谷会的精致粤菜,均对中华美食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此外,全日餐厅Auto Bistro,为追求健康、乐活生活方式的都市人献上原汁原味的地中海美食;炉匠则令食客们足不出沪便能体验醇正日本炉端烧文化;久负盛名的新元素品牌,更是在此独家呈现升级版复式Vintage餐厅。

丰富的安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底定位斜刺法;足底垂直采血法

【摘要】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的新生儿足底采血法及其效果的比较。方法 2007年4~7月共对100例新生儿疾病筛查,采取不同部位的足底采血进行效果、比较、观察。结果 采用的足底定位斜刺法明显优于的足底垂直采血法。结论 足底定位斜刺法出血快、血量丰富、滤纸片吸收好、渗透均匀。

【关键词】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底定位斜刺法;足底垂直采血法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期对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进行普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患儿发生不可逆转的体格和智能发育障碍。本科于2007年5~7月共对100例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生儿采用不同的足底静脉采血法,并进行效果比较,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2007年5~7月出生的100例新生儿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收集筛查标本,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49~80 h,平均61.5 h。

1.2 分组与分型 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其性别和年龄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

1.3 采血方法 试验组采用足底定位斜刺法,即足底外侧缘与外踝的垂直线交叉处呈45°角,斜行刺入2~3 m,对照组采用足底垂直采血法,即在足底的内或外1/3处垂直进针、采血。

2 结果

2.1 足底采血判定标准 采血后出血时间<5 s为出血快,>5 s为出血慢。出血量:采血后能迅速出血者为丰富,需多次反复挤压出血者为不丰富,对滤纸渗透≥8 mm为好,<8 mm为不好;止血时间<5 s为快,>5 s为慢。

2.2 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注:试验组的采血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的采血方法,p<0.05

3 讨论

3.1 一次性成功率高 足底定位采血法的部位为足底浅静脉收集足底静脉网汇入足背外侧缘静脉处[1]。穿刺点为浅静脉汇集点,血管丰富,出血快,血片渗透好,且渗透均匀,采血一次性成功率高,减少了护士操作的盲目性。

3.2 操作简单、效率高[2] 足底定位采血法不需任何辅助工具,定位准确、有效,避免反复穿刺,缩短了采血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血运丰富,减轻了新生儿的痛苦 此法避免了反复用力挤血给新生儿造成的痛苦,减少了新生儿

局部皮肤的损伤,这样既增加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又提高了家长对护士的信任度。

3.4 标本中避免组织液的混入 提高了新筛结果的准确度,右手握紧小腿的方法,血滴形成迅速,避免了局部的反复挤捏,从而避免了组织液挤出使血液稀释而影响新筛结果。

新生儿足底定位采血法简单、安全可靠,且血运丰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丰富的安静范文第5篇

笔者经常去农村学校考察,发现大多数农村学校最典型的问题是学校教育活动太单一,仅仅关照到了课堂教学,学生、教师就生活在上课、作业、考试的单一教育教学活动中。农村教育具有“简洁性”,校园环境简洁,简洁得只剩下白白的四壁;课堂教学简洁,简洁得只有教例题与做作业;教学管理简洁,除了考试还是考试……这种“简洁性”其实是一种原始性,是落后的表现,这样的“简洁”产生的是低质量,是学校、教师的自给自足。在看到农村学校过于“简洁”的同时,城里某些学校则表现为另一种“丰富性”,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宣传,这是好听的说法,说得难听点就是“每天小折腾,每周大折腾”,折腾得行政、教师团团转,根本无法把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相对城里学校来说,农村学校天高皇帝远,可以耐得住寂寞,用单一的教育教学形式,但城里学校有城里学校的难处,如果不去“折腾”,学校就没有影响力了。记得在一次会议上,市教育局的一位领导就说“现在某某学校听不见声音了”,不折腾领导就“听不见声音”,领导听不见声音就意味着这所学校走向衰落,这是个谁当校长都不得不担心的问题。为了“影响力”而折腾,这是学校管理者的另一头痛处所在。我们在一线的教师都知道,学校需要安静,安静才能心平气和,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课堂教学上,太折腾了,表面看热闹,其实内在的本质却受到损害。学校不需要新闻,学校成长就像孩子成长一样,是无声无息的,是不知不觉的,任何拔苗助长式的成长都有害。

鉴于以上两个极端,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丰富性”与“简洁性”的统一。“丰富性”指的是要让学生在学校有丰富的学习内容。首先,体现在学校教育活动设计的丰富性。在一学年中,庆祝类活动、竞赛类活动、专题类活动,每类活动都应该有所考虑,要让人人都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有较深刻的学校学习生活体验。其次,体现在校园环境建设的丰富性。学校环境要会“说话”,每堵墙、每个角落都应该有教育的意义,每个教室都应发挥出最大的教育功效。“一草一木皆传情”,这对教育更有意义。第三,要追求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饱满、教学方法多样、学习情境有趣,这些均指向教学的丰富性。在丰富性的课堂中,学生在学习,同时也在享受。教育要有丰富性,丰富的教育过程磨砺学生的内涵。“山里读书不如街上听钵”说的就是人成长过程中“丰富性”所起的作用。除了面向学生的“丰富性”设计外,学校管理者还应考虑教师成长的“丰富性”。教师成长也是在丰富的过程中实现的,要有一定量的教师培训安排,要让教师走出去,与外面的专家、名师交流,要让教师经常有成长体验。

“简洁性”指的是学校活动的总量要适度,活动安排的流程要简洁有序,要让校园运作忙而不乱。活动的“简洁性”可从以下方面来实施:过程的计划性,内容安排的合理性,目标的适度性,运作方式的模块性。学校教育、学校事务计划在前,做有计划的事。提前制订学年、学期计划,活动有计划,教学有计划,班级管理有计划,人人做计划内的事,尽量减少“急事”“紧急会议”等干扰。内容安排合理,需要减少非教育性工作的干扰,教育的内容要强调教育性,那些低效的、无效的活动要少之又少。教育活动内容要精选,要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得最大的收益。目标的适度性,指教育要求不能太高,对学校各种教育活动要从教育的角度去考虑,而不应过度。“粗糙才是真正的美”是对适度性最好的解释,“规范而不死板,灵活而不散乱”也是在追求这种适度。活动效果的设定要适度,对考试成绩的追求要适度。如对“六一节”演出节目提出专业化要求,这是超出“适度性”的表现。适度最好,过度就乱。运作方式的模块性,指的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尽量让一些固定的教育内容、形式成为模块,用不着时变时新,这样可以省去很多精力。该创新时要有新意,该守旧时则要用足原有的经验。有效的经验成为模块,省时、省力、省心,用最大的精力去研究该研究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