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目前社会经济环境

目前社会经济环境

目前社会经济环境

目前社会经济环境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孙睿(1974-),男,山东济宁人,博士,重庆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能源经济及管理、电力信息化研究;况丹(1989-),女,重庆江津人,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能源经济研究;常冬勤(1989-),女,四川宜宾人,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能源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2;F0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3-0001-06收稿日期:2013-09-18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能源约束和环境容量约束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同时保持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程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课题,也是世界各国,不论发展阶段和贫富,都正在面对和思考的紧要问题,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和紧迫。

现代社会中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Grossman 等(1995)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研究了收入水平与环境质量关系。发现因人们对环境质量偏好的改变,环境污染水平由前期粗放发展时期的递增趋势转为递减。对应的年人均收入水平拐点为4900美元。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倒U型”相关变化规律,环境质量最终会随着产业结构与社会环境治理能力改善而提高。国内学者研究证明,EKC理论对刻画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包括碳排放)变化间的关系也是适用的(黄颖 等,2009;陈德湖 等,2012;黄勤 等,2012)。2012年我国人均GDP水平达到6091美元,已经步入应重视环境质量改善的生态文明建设阶段,亟待转型。

面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应考虑环境作为社会福利要素和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有对经济与环境产出相互影响机理的理解,大多认为将经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可分解为负向经济规模效应、与收入水平相关的正向削减效应,以及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倒U型”结构效应的解释框架(Panayotou,1997)具有较强说服力。其他还有环境技术决定说、包括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等在内的制度效应论(李国柱,2007)和社会资本影响说(赵雪雁,2010)等。也就是说,环境的改善程度实际上一定程度反映着社会经济、制度等转型的程度。

除单纯技术手段以外,社会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性解决思路主要是实行环境税费政策,或者环境产权化及市场交易政策。1990年代美国SO2排放权交易制度和2003年欧洲针对温室气体的ETS体系的成功运行,证明了环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行和有效的。环境市场化的理论以Coarse、Croker和Montgomery等为代表,其思想是基于有限环境容量界定环境资源产权,通过排污权市场交易实现污染的有效治理,且成本配置效率明显优于环境税费政策手段。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将环境产出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属产品――负的非期望产出,然后将其社会负收益或正成本通过内部要素化而纳入经济分析框架。

但是,环境从传统作为纯公共品到成为商品的前提,是基于对环境资源稀缺性认知,而由人们约定的可使用有限环境容量,并将其生态价值经济化。但负期望产出的现有理论假设,隐含意味着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环境污染负产出。以促进环境商品化和全社会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优化的环境改善程度与适度的经济增长组合,最终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二、现有环境商品理论及其不足

作为分析前提,首先应明确环境资源保护的基本社会责任和环境商品的差别。作为社会责任的环境保护,要求保证社会生产生活所要求的基本环境资源容量,不能商品化,主要通过相对刚性的环境保护政策实现。而环境商品化和环境市场的目的是降低、优化社会环境保护成本和提高配置效率,也就是说环境商品化是针对处于基本环境保护要求之外的环境容量部分,即剔除最低环境容量后,将其余环境容量纳入环境市场,形成环境商品,并依靠市场定价和调节供需关系。

作为自然资源的一部分,环境商品当然可视为某种生产要素,并且,具有可交易的财产性质,主要确认方式有环境使用权、环境产权、准物权,或特定形式金融衍生品等。同时,由于环境改善能够给人们直接带来正效用,环境商品又具有产品市场一般商品的特性。但是,环境商品具有高度同质性,即客观上任何人所感受到环境变化效果和机会都是相同的,具有典型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也就是说,环境商品兼具一定的公共品属性,社会中所有人都会因环境改善而获得主观效用的增加,无论是否为环境改善付出了必要的直接成本,“搭便车”将是环境最终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所以,从社会生产而不是消费角度入手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更为可行。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环境污染作为要素纳入生产函数且边际产出为正。或者,作为具有负价值或负效用的非期望产出,环境污染通过边际负效用化纳入社会效用函数。环境价值主要通过对环境污染的外部损害价或基于厂商的减排成本进行估算(魏楚 等,2011)。但是,环境污染的正边际产出观点隐含着经济增长必然以环境损失为代价,而环境消费的边际负效用或产出的负价值论也与效用非负的基本经济学假设相悖。吴琦等(2009)的实证研究持类似的理论观点。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环境产出不仅指降低非期望产出的“主动”环境生产,还应包括不破坏或不过度开发现有环境资源的“消极”环境生产。现有理论对此并未给予充分解释。

环境要素论(李利军 等,2013)反映了将生产负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基本思路。但是,采用要素市场理论分析负效用环境商品的供需,增加了理论分析的复杂性。从环境核算实现角度来看,环境并非社会生产微观主体――企业生产过程的直接必需,企业作为独立经营主体并没有将其要素化的内在激励。环境要素化要求对环境资源进行事前价值评价,而环境资源的多样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有效核算的难度和成本都很高。

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归根结底,环境破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后果而不是前提。通过环境治理而改善环境,以及重视现有环境资源存量的保护,本质上都是环境生产,其成果为社会全体成员消费且表现为整体效用的提高。将环境资源作为投入要素,难以反映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偏好,环境资源相对更为稀缺的情况,以及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环境资源存量的差异。因此,在环境经济分析中,主张环境的产出论观点更符合实际和便于更统一规范的理论解释。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生产的均衡分析(一)环境商品概念及其特性

社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要求纳入环境产出因素,建立社会“环境-经济”复合产出目标。假设社会总产出由经济产出和环境产出构成,社会总效用由经济收入和环境容量决定。经济产出是指除环境以外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以货币化价值表示;环境产出是指现有环境容量的保持和提高,或环境损失情况的好转,如污染物的减排,并且,环境生产具有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弱处置性。在此基础上,对环境商品和环境市场相关概念、特性及其内涵作较深入的理论探讨。

首先,对环境商品及其内涵进行理论分析。假设外生社会最低环境容量为QL(如图1),由环境监管机构设定、依法监管和强制执行。在QL左边,环境容量的价格不由环境市场形成,意味着,如果企业超出该限制排放,将根据环境管制要求采取收取惩罚性排污费或法律赔偿弥补其造成的环境损失,或者,企业须为满足环境管制要求自觉进行最低限度的环境治理投资(如QLB)。

根据定义,环境商品的基本特性表现为:环境商品的需求曲线D向右下倾斜,当环境容量无约束或趋近于无穷大时,环境需求价格J趋近于零;当接近Q=QL时,环境需求价格J趋于无穷大。因此,环境商品需求曲线可采用渐进于最低环境容量线和环境容量轴的拟双曲线形式描述。环境商品的供给曲线S是位于QL右边的部分。供求实现的市场均衡为(J*,Q*),环境交易收益由环境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分享。

(二)面向产出的林达尔均衡分析

根据环境经济学分析,在技术水平和要素投入水平一定条件下,通过市场定价和交换可实现全社会“经济-环境”生产的林达尔均衡配置E(Q*,P*)(如图2),并对应存在唯一的最优价格体系。该均衡配置就是给定技术水平上环境友好性最优的生产配置。根据此原则,社会生产目标是追求相对社会“环境-经济”资源最优配置的“合意”目标,即寻求逼近林达尔均衡的路径,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单纯在径向距离上逼近经济生产前沿面(即ACB)。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ACB仍呈凹性,经济产出P和环境产出Q的边际转换率递减,意味着在“经济-环境”产出决策中经济产出最大化与环境产出最大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冲突,需对两者及其相应要素投入方向和数量进行权衡。

出于分析简便的目的,定义经济产出表示为货币价值的非环境产出;与传统经济-环境分析中将环境产出表示为取值为负的社会非期望产出不同,本文从环境商品化角度,将环境产出定义为:根据基期单位经济产出的污染物排放量(即排放强度)和当期实际经济产出得到的减排量,与当期实际减排量之差。不失一般性,假定社会持续进行环境努力,则一旦基期及相关参量确定,后续各期的环境产出非负且递增。反之,则意味着社会环境产出低于最低减排要求,不能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环境改善。

在此意义上,QL≥0,就是根据由环境管制机构设定的当期最低减排量或最低环境产出水平。根据社会发展要求,环境基本标准会逐步提高,表现为QL的右移,实际生产可能性空间缩小为QLBC区域。

显然,在同一生产可能性边界内,林达尔均衡配置E*具有性质:ρh=ρe=ρ=1。射线OE*上DE*区段内(D为OE*上环境产出为QL的配置)所有生产配置都满足ρb=ρh/ρe=1,是环境友好性最优的社会生产扩张路径。

为便于QLBC对区域内各DMU(决策单元)生产调整策略进行分析,根据其“环境-经济”产出特性,可将实际生产可能性空间分为I区(即区域E*FC)、II区(即区域E*Q*QLF)和III区(即区域E*BQ*)(如图2)。由前述分析,易得各区域DMU产出配置特性及相应调整优化策略。其原则是:在提高经济产出和环境产出的同时,保持两者生产的均衡性,使得社会生产尽量趋向“环境-经济”生产扩张线进行。

基于环境方向产出距离函数的DEA生产效率测度理论,以及前述理论分析,从水平、结构和动态效率三个维度,出于指标设计的完整性考虑,在结构维度纳入污染物排放强度,提出评价社会生产环境友好性的指标集(如表1):表1社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及其效率评价指标

指标1计算公式1含义

水平指标1经济产出水平指数1ρe=P1P*,ρh∈(0,1]1用以评价当前经济生产相对最大经济产出的水平1环境产出水平指数1ρh=Q-QL1Q*-QL,ρe≥01用以评价当前环境生产相对最大环境产出的水平1社会生产综合水平指数1ρ=ρhρe,ρ∈(0,1]1采用Fisher指数方法构造,描述经济生产和环境生产的协调程度,用以综合生产和环境两个方面评价社会生产水平结构指标1环境友好性程度指数1ρb=ρh1ρe,ρb≥0 1用以评价环境友好性的程度1环境产出强度1ρEI=Q1P1用以描述与单位经济产出相对应的环境产出水平,环境产出强度越高,说明社会经济产出对环境的影响越小,环境质量水平越高1污染物排放强度1ρCI=C1P,C为污染排放总量1单位经济产出的碳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程度直接评价指标,有必要给出动态效率

指标1环境技术效率变化率1TEpen(t,t+1)=Qt+11Qt1用以评价不同期间之间环境产出的变化情况1环境技术进步率1TEtp(t,t+1)=Ptρt+11Qt?Qt+!1Pt+1ρt1/21用以评价剔除经济投入因素影响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环境产出贡献的变化率1环境绩效变化率1TEen(t,t+1)=Qt1Pt+1ρten?Ptρt+1en1Qt+11/21用以评价技术不变条件下,不同期间经济产出规模变动对环境产出影响的程度,受投入规模、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四、我国社会生产环境友好性评价――以“碳减排”为环境产出这里,以基期碳减排强度和当期GDP计算的碳减排实物量作为社会环境产出,以GDP价值量作为经济产出。按照我国碳减排承诺,以2005年碳排放强度为基准,2015年碳排放强度将削减17%,2020年将削减40%~45%,利用以上产出/投入指标体系对我国2020年前的“环境-经济”生产配置进行分析,评价其环境友好性程度。

(一)数据准备

本研究采用各国碳排放量数据是基于参考方法(reference approach)测算的数据(IEA,2012)。按照前述定义,将第t年环境产出定义为:Qt=ρ2005c?GDPt-Ct,其中,ρ2005c是2005年基期碳排放强度,GDPt是第t年国内生产总值(经济产出),Ct是当年实际碳排放量(其中,包括居民终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首先,按2005年不变价对2005年~2012年国内GDP历史数据(国家统计局,2013)进行换算,然后参考采用2013年~2018年的GDP及增长率预测数据(IMF WEO,2013),利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阻尼系数α=0.05)得到2019年和2020年预测增长率及GDP总量。2020年我国GDP总值将约达719647.75亿元人民币,实现相对2010年GDP总量“翻一番”的战略目标。2012年后增长率趋于平稳,符合我国现阶段“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应,按照2015年和2020年目标碳排放强度,以及2015年、2020年GDP预测数据,可得2013年~2020年各年环境产出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以基于2020年碳强度减排45%承诺目标测算的环境产出和前述GDP预测值为我国2020年目标 “环境-经济”均衡产出,满足ρEI=1。

(二)我国社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评价

在此基础上,基于2005年~2010年碳排放量、GDP、环境产出数据,以及2015年和2020年经济环境产出预测值,按前述指标体系测算得到社会产出环境友好性评价结果。可知,目前经济发展阶段乃至2020年,相对经济产出水平,我国环境产出水平仍较低,环境改善速度缓慢。总体上,2015年及以前我国社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缓步提高,2015年后碳减排或环境产出任务压力将很大。

由各环境技术效率指标分析进一步可知,2007年~2010年我国总体环境技术效率逐步平稳提高,

五、政策建议和结论

2020年前,我国正处于全面迈向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将面临调整经济结构和实施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结合前述规范和实证研究结论,以碳减排为例,对今后阶段的社会“环境-经济”生产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当前我国环境质量和环境生产水平差距较大,要继续保持经济产出和环境产出双增长,但应更加重视社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提高社会环境产出,加大碳减排力度。由于国际碳减排谈判仍在进行当中,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碳排放国将受到更大的减排压力,有可能要求我国承担更高乃至强制性减排义务。为了更好甚至超额实现碳减排任务,应合理安排和调整现有碳减排计划,即使保持当前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技术进步相关政策措施及力度,提高2015年前的碳减排量也是完全可行的。这可以为后期实施更高减排留有余地、缓解后期减排压力和应对可能的更大减排压力。

2.将环境因素纳入主要社会发展目标,建立社会“环境-经济”生产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建立针对地方、产业和企业等的多层次环境考核机制;重视促进碳减排的制度体系建设,包括将碳强度减排承诺转化为绝对碳减排量或正环境产出指标,细化分解到地方和重点排放企业,纳入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其中,为方便分析评价,本文所提出的“正”环境产出指标可以2005年为参照且标准化,得到2005年前历史年度的相应环境产出指标;以典型社会生产(产品)过程为重点,逐步试点和推广基于生命周期和产业链的环境排放评价及管理制度,将环境产出目标和碳减排任务落到实处;对高碳排放地方和企业重点监控;实施碳排放“可计量、可监测、可追溯”制度、严格环境考核等。

3.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实施促进碳减排的环境政策。包括适时开征碳税;积极促进和保障国内碳配额出口,建立企业间碳配额出口协调机制,保护我国碳出口收益;建立包括国内自愿碳交易、总量限额交易等形式多元化的环境市场体系及相应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自主明确的国内碳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依法明确最低碳减排标准,对超标排放企业采取行政乃至法律强制手段,加大超排处罚力度等措施;建立针对各主要产业部门生产过程及终端品的环境标准和能效标准。

4.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生产调整路径,加大环境治理和碳减排投入,大力促进能源节约。按照低碳要求改善能源结构,降低高碳能源(主要是煤炭)比例和提高低碳能源(如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比例;调整经济结构,降低高排放高耗能产业比重,提高低环境排放和高经济产出的产业比重,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制度,提高低碳能源利用率,优化社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环节的能源利用及其碳排放;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碳减排设施利用率,提高各种终端产品的环境技术标准,提高用户能效水平;提高环境机构管理效率和技术水平。

5.重视碳减排技术研发、利用和扩散,鼓励环境管理制度创新。采取措施加大碳减排技术研发投入,以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及产品创新;加大力度学习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视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在国际碳减排谈判中,呼吁和促进发达国家加大先进环境技术及碳减排技术的转移力度,降低国际间环境技术价格和转移成本;建立与发达国家关于环境技术及碳减排技术的有效合作和转移机制,有针对性根据我国社会“环境-经济”生产特点进行技术创新和推广。

目前社会经济环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环境会计体系 合理构建

环境问题是人类当今面临的重要问题,企业的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从企业做起,改善环境至关重要,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体系的合理构建对保护环境以及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低碳经济

对于企业来说,低碳经济就是在生产、流通、废物回收等各个流程上实现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同时降低了碳能源的消耗,低碳经济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原则,符合社会保护环境的要求,低碳经济是以环境保护为中心,摒弃了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一次重大进步。

二、低碳经济下构建环境会计体系的必要性

(一)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低碳环境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协调十分重要,环境会计体系相较于传统的会计体系更能够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企业的生产成本等都会有一个准确的计算,环境会计体系能够在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社会资源以及社会环境起到了很好地维护作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先污染,后治理,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发展,对企业自身发展也有着消极影响,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会导致企业的环境危害补偿能力下降,现在人们对企业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做好对环境的保护,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环境会计体系是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对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三)能够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时当前人类面对的重要问题,当前世界的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各种能源逐渐减少,在这样的背景喜下,环境会计体系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众所周知,各种类型的企业生产经营是主要的环境污染源之一,是主要的能源消耗者之一,环境会计体系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有害物质的排放,对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整个社会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体系的合理构建

(一)确立会计目标

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首先要确立会计目标,就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外界环境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企业会计体系的目标应包含两个方面:①基本目标:基本目标是企业会计体系始终要坚持的原则性目标,即低碳管理,是指在企业会计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②工作目标:是指在环境会计体系中具体的工作目标,即对碳资源的具体价值的核算以及环保工作的支出以及收益,为决策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二)核算经营活动

低碳、节能、减排工作应当渗透到采购、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企业经营环节,所以核算经营活动将是企业环境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会计要对企业碳资产有着明确的计算、分析和把握,例如在采购的时候应尽量选择低碳材料,在进行碳资产分配的时候,会计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分配给各个部门的碳资源成本,同时要做好低碳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益,低碳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可以循环利用到低碳经济发展中,这种经营活动的核算能够加快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核算投资、融资活动

①核算投资:环境会计体系下的投资活动指的是企业在低碳经济下对低碳相关产业的投资活动,企业环境会计体系对这种低碳相关产业的投资活动应进行仔细核算分析,在碳排放权的出售过程中,要对碳排放权的价值进行反复确认,对公允价值进行核算,以便最后计算投资收益,要对最新引进的设备进行及时进行资产校对和记录②核算融资活动:在低碳经济下,利用银行的资金支持发展低碳项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环境会计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向银行贷款的过程中,始终强调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融资活动的核算能够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融资提供支持,就目前来看,低碳企业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风能、核能、地热能等相关新能源开发企业,一种是节能减排技术相关企业,企业环境会计体系可以通过发行低碳股票进行资金的募集。

(四)低碳信息披露

当前大部分企业的财务报表都是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对于企业的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指标并没有硬性规定要求披露,但在环境会计体系中应把企业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相关的信息及时整理,并做好报表上报,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可以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以非财务指标的形式进行披露,积极反映出企业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上的情况。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向低碳型经济转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只是简单介绍了企业环境会计体系的合理构建,旨在加快企业适应低碳经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目前社会经济环境范文第3篇

一、环境会计与林业经济的概念界定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环境会计与环境的日益恶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从经济学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核算各类环境因子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孟凡利教授对环境会计学概念定义为:环境会计学的核心就是将自然资源等因子进行会计核算,从而将这种消耗纳入到企业的经济活动成本范畴。

(二)林业经济的概念。林业经济是林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在进行环境会计与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前一定要将林业经济的范围进行界定。林业经济就是将一切与林业发展相关的因素都要纳入到林业经济发展的考量范畴,具体包括:一是林业的经济生产部分。林业经济生产部分主要是针对林业经济的价值效益而言的,比如林木通过市场销售而获得市场价值;二是林业的环境生产部分。林业的环境生产部分主要包括林业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效益与林业在实现市场价格过程中所进行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

二、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应用的优劣分析

鉴于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分析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结合SWOT分析模型,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具有优劣势之分:

(一)优势分析

1、林业优势。首先,我国是林业资源大国,我国森林面积达到了19,545.22万公顷,全国林地面积为30,378.19万公顷,尤其是我国的人工林面积更是得到快速的发展。截止到目前,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为6,168.84万公顷。这就为环境会计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对象分析;其次,我国林业绿化面积在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我国人工义务植树达到了133亿人次,并且植树造林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最后,我国防沙治理与生物保护越来越完善,政府加大了对防沙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每年都会投入巨大的资金与技术应用于发展林业经济,因此巨大的林业资源优势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也给环境会计提供了应用空间。

2、政策法律优势。我国关于环境会计与林业经济的法律法规可以说非常的完善,比如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为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发展依据,有效地指导了环境会计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应用范畴。

3、社会公众对林业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为此社会公众积极地进行植树造林等活动,大大提高了我国林业资源,同时社会上的生态文明理念也不断完善与丰富。比如,2011年我国新建生态文化基地380处,并且针对环境会计文化的影视宣传题材也越来越丰富,《青春的油茶树》、《遥远的村庄》以及《我们是中国林业人》等影视反映了生态文明的日益成熟。另外,社会各界对林业资源保护的宣传渠道也越来越丰富。对林业资源保护的宣传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以林业部门的行政宣传手段,社会媒体人主动进行林业资源宣传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我国各大综合网站都加大了对生态文化的宣传,比如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生态文明,广泛的开展了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

(二)劣势分析

1、林业经济环境效益可预见性差。虽然大力发展林业能够促进环境的改善,但是着重改善具有滞后性,如同我们常说的“植树造林,造福后代”就充分的阐述了植树造林只能让当代人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其环境效益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也就是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体现为林业发展中的环境效益的时滞性,这就是为什么社会投资人不愿意将环境会计应用到林业经济中的直接原因。对此问题,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手段降低环境会计进入林业经济的门槛,但是这种问题并没有解决,表现为林业经济对环境效益的可预见性比较差:林业环境效益的周期比较长,这种较长的周期必然会导致在应用的时候出现许多无法预测的因素,根据期望值风险理论,林业环境效益的发生概率是比较低的,导致林业投资者对环境收益的期望值比较低,因此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

2、林业企业不利的行业竞争地位。我们知道,发展林业经济除了要发挥其经济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发展环境效益,但根据市场法则,如果将林业企业处于市场竞争中,那么是不利于社会资金流向林业行业的,因为林业企业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环境效益,这样很多的社会投资者会考虑到利润最大化的因素,而将资金流入到其他行业中,这样就不利于林业企业的融资,如果我们再将环境成本纳入到林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中,那么无疑就会扩大林业企业的成本费用,进而影响到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考虑到经济效益的角度,很多企业不愿意将环境会计应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

三、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具体应用

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需要全社会行业、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立足于社会责任积极营造与实施与环境会计发展相适应的措施。

(一)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应用的指导与规定。首先,立法部门要加强与完善环境会计的立法工作。虽然我国关于林业资源保护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都比较多,就如同我们前面所述,但是具体到林业环境保护与会计手段相结合的法律法规目前仍为空白,因此我国立法部门要加大对该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针对当前我国实施环境会计与林业资源保护立法条件不成熟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上粗下细的方法,即地方在遵循国家相关环境会计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法规,实现林业经济与环境会计相结合的目的;其次,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引入绿色GDP。我国传统考核经济指标的方式就是采取GDP,即对经济领域内生产出的产品与劳务价值的总情况进行考核。但是此种考核导致地方政府将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甚至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这也就是说传统的GDP考核模式不利于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因此我们要积极构建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将环境资源消耗因素、环境改善成本以及环境退化成本等因素纳入到GDP指标考核中。

(二)加强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完善的理论体系是支撑与促进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应用的基础保证,针对我国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应用效果的不理想因素,有必要从加强理论研究层面入手。一是注重会计学科的交叉问题。由于会计学科理论的范畴比较大,同样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所涉及到的学科种类也比较多,既包括环境经济理论、资源经济理论以及生态经济理论等等,因此需要在理论研究时要注重对这些学科的综合运用;二是注重对实证理论的研究。任何理论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实现实践操作这一目的上,脱离实证研究的理论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体价值的理论;三是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要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借鉴与参照国外先进国家的理论研究成果。比如,我国会计理论专家学者要打破传统的地域限制思维模式,向先进国家、学者进行讨论与学习,共同促进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

(三)构建与环境会计相适应的核算科目体系。首先,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相应的科目。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些科目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具体就是要增加以下科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折耗以及环境资产净值;其次,在损益表中增加的科目主要有环境收入、环境成本;最后,对环境会计核算要素进行确认。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因此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环境会计要素主要包括:一是环境资产。针对林业经济而言,林业资源的开采权也代表着环境资产,因为我国公益林的开采必须要经过国家的授权;二是环境负债。环境负债主要是实施主体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所需要承担的资产赔付;三是环境权益。环境权益主要是针对环境资源的拥有角度而言的,也就是企业对环境资源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四是环境收入。环境收入是林业企业对林业资源的破坏结果进行治理而发生经济事项导致企业经济收益的增加与减少。另外,设立相匹配的会计报表项目。比如把资产负债表中的林木资产项目转变为森林资产,并设置林地资产、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物资产项目。

(四)丰富与扩大林业会计核算的内容。丰富与扩大林业会计核算的内容首先要明确环境会计的核算原则,根据环境会计理论,环境会计应该遵循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在遵循原有会计核算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具有创新性的核算原则,比如针对当前林业经济在处理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时很难做到三者兼顾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生态林业方面入手,进行创新,根据生态林的价值将其进行分类,一般来说生态林具有商品林和公益林之分,但是无论其属于什么性质的树木,其都应该纳入到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但是由于其属性不同,导致其经济效益也就不同,因此需要构建具有区别化的会计核算体系;其次要构建具有循环成本观念的核算概念。传统的林业会计成本采取的是按照马克思成本概念,也就是产品的成本按照劳动与付出之前的关系,侧重对人的劳动付出而言的。这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我们要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循环角度考虑;最后对林业的考核也要突破以往的以货币形式的方式,将林业经济中对生态环境、社会贡献以及环境资源成本等因素纳入到新的核算体系中,实现林业企业的利润与社会成本、社会收益之间的协调发展。

(五)完善林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首先,完善林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林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木质资源,而且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但林业生产又消耗着一定的林业资源,而投资者为了提高与改善环境质量问题又必须进行必要的投资,因此需要林业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这样才能让外部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而对林业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其次,扩大林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林业会计信息披露要从过去的以人造林方面的会计信息转变为提供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等方面的会计信息,这种信息的披露也要打破传统的以货币作为计量方式的模式,提供非财务的会计信息;最后,拓展林业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林业会计信息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因此我们对林业信息的披露方式也要进行拓展,在遵循原有会计信息框架的基础上,采取现有财务报表框架内披露与在现有财务报告框架内披露的方式,并且要根据社会投资者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操作方式,以此满足不同社会需求者的要求。

作者:史晓倩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永福.绿色会计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5.

目前社会经济环境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现状;地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然而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将一些新型的环保技术和理念应用到了其中,这就使得社会环境保护的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满足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下面我们就对环境保护在构件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以及途径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所谓的环境也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天然以及改造的自然环境因素的统称。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社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环境破坏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这样不仅对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还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品的污染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化工生产、农药滥用等原因产生的,这就对水体、土壤以及农副产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化学产品的污染现象十分的严重,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而且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大气污染十分的严重,尤其是各种废气的排放,这就导致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虽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使得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因此在面对这些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采用对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解决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第一,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导致人们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死角和盲区;第二,基层环保制剂不够健全,而且大部分读取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缺少执行能力,这就对环境保护有着十分严重的有影响;第三,在我国相关环境保护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其相关的法律规范并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约束效果,这就使得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第四,环保意识宣传力度不够,使得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这就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

二、环境环保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1.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通过对各级干部(尤其是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人民群众、各类投资商等的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得他们认清环境保护发展形势,逐步转变地区粗放的生产模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清楚地认识到在发展经济、投资项目时,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哪些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倡导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地区和农民群众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法律和政策及技术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和城市环保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全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特别是要制订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标准、法规,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符合生态要求的施肥和施药技术。

3.建立乡镇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只有重视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建设,充实环保机构的力量,才能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在坚持环境优先原则的前提下,严格环境准入,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的有效管理力度,加大强化对乡镇面源及企业污染点源的治理力度,从而有效制止城市、工矿企业向环境排放“三废”;同时要加强与当地乡镇政府、农业、林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充分运用经济、技术等手段,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4.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要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就要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要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要着眼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把握好当前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的两级投入制度。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环境连片整治,形成村村有举措、户户有行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提倡使用绿色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逐步偿还环保历史欠账。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5.大力发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发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只有使农、林、牧、副、渔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系统,才能彻底改变资源浪费,废物污染的环境状况。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可盲目追求单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适地发展。走出一条既适合当展要求,又能泽被后代的远大发展道路。发展农作物秸秆还田,杂草、人畜粪便制沼气的废物综合利用型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养鸡、养鱼等养殖型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以牧养农、以牧促农型生态农业;构建综合、立体、实用的生态发展构架。

6.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在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的大环境下,及时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掌握当前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另外,我们在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也要将一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环保理念应用到其中,进而有效的建设环境污染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目前社会经济环境范文第5篇

这次全市环保工作会议暨炼焦行业综合整治动员大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前,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对这次会议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刚才,AA同志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环保目标责任书,BB同志对我市20*年的环保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工作进行了安排,AA同志对做好今年的环保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讲得很好,我都同意。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把这次会议精神贯彻好、落实好。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一个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的重大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追求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发展目标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也包括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改善。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下决心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段时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地方的干部对"发展"的认识产生了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变为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经受不住近两年高能耗产品市场转好的诱惑,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投资上马了一批资源消耗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这方面最为严重的是焦炭,目前已出现了无序扩大的趋势。据统计,全市现有机焦企业40家,生产规模达500万吨以上,而我市的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盲目发展这些产业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就是增大了环境污染,使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失去控制,加大了社会成本和资源成本,给后任和一方百姓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正确认识、自觉把握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环保工作

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在刚刚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又强调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平顶山是一个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煤炭、钢铁、化工、建材等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城市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环境容量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人民群众要求改善环境的欲望与结构性污染严重状况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近年来,由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环保部门同志的辛勤工作,我市的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环境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现有企业有相当部分资源浪费严重,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破坏性生产和掠夺性开发还时有发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的开发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使有限的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支持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必须坚持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不能走过度消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发展道路。否则,经济发展不仅不能持久,而且最终会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必将动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环境基础。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为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继续保持锐意创新、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拓宽发展思路,提高发展水平,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要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把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品,睡上安稳觉,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为此,今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全力做好焦化行业的综合整治工作。根据省政府的安排,今年我省要对三个重点流域、五个重点区域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其中我市就涉及一个重点流域、一个重点行业,即小洪河流域和小炼焦企业。目前问题最多、困难最大的就是小炼焦问题。国家有关部委明确的焦化企业市场准入条件是:炭化室高度达到4.3米及以上,年生产能力60万吨,环保设施配套。并要求20*年底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的焦炉。目前,我市共有炼焦企业40家,其中18家无审批手续,24家未建环保设施,大多数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根据省政府第八次常务会议确定的重点整治任务,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们慎重考虑,反复争取,几经修改并报请省政府同意,制定出台了刚才宣布的"平顶山市炼焦行业污染综合整治方案"。

根据方案安排,我市今年6月底前要关闭14家焦化企业,今年12月底前要关闭4家焦化企业,20*年年底以前要关闭7家焦化企业,20*年底以前要关闭1家焦化企业,今年4月底以前要对其余14家企业停产整顿。关闭整顿的范围涉及我市所有焦化企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省政府决心已下,刘新民副省长3月30日专门对我市小炼焦企业进行暗访并对综合整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省政府今年要对这项工作进行重点督察,年底要进行目标考核。可以说,我们已经没有任何退路。3月4日和3月5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这项工作,决心硬起手腕,打一场环保硬仗,保质保量地完成省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在这里我明确地告诉大家,方案来之不易,关闭任务更重,但市委、市政府已向省政府做出承诺,综合整治任务没有丝毫余地,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带回去不折不扣地完成。

二是要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根据我市资源型经济的产业特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对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再生,在提高效益的同时,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调整产业结构有机结合,努力构建现代化的新型工业体系,切实做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不断提高我市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保障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压力;要以节水、节能为重点,推广节能降耗生产工艺,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促进污染防治工作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是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督和执法力度。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市民对生活环境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保护环境的呼声和环境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因此,环保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上实现新的突破,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优化生活环境的迫切要求。今年1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开查处和曝光了未经环保部门批准,违法开工建设的30个大型项目,总理对这一强硬举措给予了极高评价:"环保总局现在也动真格了,查处了一批违规上马的项目,非常好!"。这次国家环保总局带了好头,依法行政,重拳出击,凸现出政府从源头遏制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勇于履行职责,敢于执法,严于执法。环境保护搞得好不好、环境管理到位不到位,是考验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驾驭市场经济和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具体体现。当前,必须下决心解决制约当地环境质量改善、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环境权益的环境污染问题。要依法惩处一批严重环境违法行为,让人民群众看到环保工作的实际效果,看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环保实际行动。今年,国家监察部重点查处的五类案件,其中之一就是影响群众健康、社会稳定和群众反应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市也要抓几个这方面的典型。

三、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20*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态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环保工作打硬仗、攻坚克难的一年。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很重,需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努力完成好今年各项环保工作任务。具体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要坚持将环保工作融入政府工作主体。近年来环保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坚持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工作主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实行环保工作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加强环境保护综合决策,使环境保护挺进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进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流。这样才能真正把环境保护摆上基本国策的重要位置,才有利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效执行,才有利于环境质量的快速改善。

二是要坚持大环保的观念,形成环境保护工作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环境与世界上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地负有保护环境的责任。环保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这次,为加强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邓永俭同志为政委、以市长王照平同志为指挥长、以我和市人大吴晓东副主任、闫AA副市长、市政协宋景峰副主席为副指挥长、市环保、监察、工商、电力、发改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炼焦行业整治指挥部,统管这次的整治工作。

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监督有关县、市区政府按时完成整顿任务并负责向市行政监察部门提供责任追究的事实材料;市发改委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督促相关县、区、市政府完成工业结构调整工作任务;监察部门要严格按照省监察厅、省环保局《关于违反环境保护规定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依照规定追究有关县、市、区政府负责人、有关部门和企业法人代表及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工商部门对没有环保审批手续的工业企业,不能注册登记和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对应关闭、取缔、淘汰的企业,要注销工商营业执照;供电部门要按照平顶山市人民政府下发的文件,对应关闭、取缔、淘汰的违法企业,停止供应生产用电。对建设污染设施和化产回收设施需要供电的,经市环保局同意并接到通知,方可供应建设用电;新闻部门要营造声势,跟踪报道;各县(市)区政府要做好善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