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运营周工作总结

新媒体运营周工作总结

新媒体运营周工作总结

新媒体运营周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自2003年报刊治理整顿后,浙江省共有17家县市区域报被保留,萧山日报是其中的一家,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加盟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加入杭报集团以来,萧山日报通过不断地大胆实践和探索,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2005年1月组建萧山网,打造萧山“第四媒体”。2007年3月,萧山网被评为全国县市区域报十佳网站之首。

2006年初组建风盛新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在全国县市区域报中首家引进阅报栏,涉足户外媒体经营,目前已在萧山建立覆盖城乡的阅报栏网络。

2007年7月萧山日报多媒体数字报诞生,在全省地、县市报纸中领先一步。

2008年12月组建杭州萧山日报传媒有限公司,标志着萧山日报由单纯的报业经营向传媒产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09年8月杭州萧山日报传媒有限公司联手中国移动萧山分公司推出萧山手机报。

2009年8月成立杭州萧报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目前,萧山日报已不仅仅是一家传统的纸质媒体,更是一家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手机媒体为一体,并涉足会展、文化演出、培训、旅游、风险投资等领域的多元文化经营实体。员工队伍达300多人,2009年实现经营总收入8143万元。

二、应对传媒变局及金融危机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由于报纸广告受到其他新兴媒体的挤压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总体下滑的趋势,许多报纸都感到报业经营发展遭遇瓶颈。但在2009年,萧山日报在报业经营上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9年报业经营总收入、总利润同比增长15%、23%。

(一)坚持内容产品创新,不断提升办报质量

面对传媒变局,萧山日报始终坚持报业生存的根本是内容,始终坚持做大做强主题报道、做精做优经济报道、做实做足民生报道,为萧山人民提供零距离的新闻资讯服务。为提高办报质量,自2005年起,萧山日报开始实施“一年迈一步,五年见成效”的“质量年五年行动计划”,紧紧围绕提高新闻资讯服务质量做文章,连续开展了 “质量年”“质量深化年”“质量提升年”“质量创优年”“质量成效年”为主题的质量年活动。

适应媒体变局与读者阅读需求变化,2009年9月萧山日报进行了自2003年加盟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来力度最大、最为成功的一次改版。这次改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报型变瘦,报头中移,显得更加庄重和大气;二是版面增加,版面由2003年的每周56个版增加到88个版;三是本地新闻再次扩容,以“新闻直通车”为重点,民生报道进一步加强;四是周刊专刊栏目及内容更加贴近本土,更具服务性;五是加强言论力度,增强舆论引导力;六是成立视觉中心,引进专业人才,大大提升图片质量及地位,同时改进了版式。此次改版进一步彰显了萧山日报 “办一张亲近的报纸”的办报方针,提升了办报质量,无论是业内领导还是普通读者都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二)优化报纸广告经营结构,报纸广告逆势增长

2009年,萧山日报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刊55周年等纪念活动为契机,认真抓好报纸广告和多元产业工作,将全年各项经营活动计划提前安排到每月,精心策划,统一部署,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2009年报纸广告仍实现4160万元的总收入,同比增长2.8%。

――成立品牌运营委员会,整合传媒资源,提升整体运作水平。为充分整合报社资源,提升品牌价值,2009年初萧山日报品牌运营委员会成立,下设品牌运营部。一年来,品牌运营委员会组织各报社各部门及下属经营单位,统筹开展了集采编、经营为一体的多项大型活动,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萧山60个新农村建设样板活动、纪念报庆55周年活动、中国县市区域报高层峰会、第五届读者节活动等。品牌运营委员会整合报社多种资源并形成合力,大大提升了报社的整体运作水平。

――细分行业,分散经营,有效化解广告经营风险。根据“细分行业,分散经营,多种模式,统分结合”的原则,从2008年起,萧山日报将报纸广告细分成房产、财经、汽车家居、教育、旅游休闲、医疗、商业、工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形象、分类广告等十大行业板块,根据行业情况分别实行目标承包、目标管理、部室经营等三种不同的经营模式。通过细分行业,分散经营,扩大了广告源,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经营风险。如2009年报纸广告经营中,虽然广告重点板块――房产广告受到严重影响,有明显下降,但其他行业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因此广告经营总额仍比上年略有增长。

――加强活动策划,以活动为载体有效带动报业经营和多元经营。近年来,报社各周刊、工作室均十分重视以活动为载体来带动报纸广告。2009年初,萧山日报推出对全年经营活动实行品牌运营委员会领导下的项目负责制。年初,由品牌运营委员会制定出全年经营活动计划,逐一落实到各经营部门并确立项目负责人,再由项目负责人策划落实活动的开展、报道及广告的刊登,2009年开展大大小小的活动共300多项,如房交会、汽车展、杨梅节、茶文化节、三江美食节等。目前,萧山日报在活动开展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本做到了月月有大型活动,周周有小型活动,拓展了经营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经营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以多元经营为拓展方向,不断壮大报社实力

当今媒体发展决定了报纸不能再单纯依靠广告生存,而必须架构起多个相关产业的“联盟”才能实现健康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萧山日报从媒体责任感和媒体专长出发,积极拓展相关产业链,先后进入网络、户外传媒、会展、培训、旅游等关联产业。2009年萧山日报多元经营实现收入3117万元,同比增长 45.38%,占萧山日报全年经营总收入的38%。多元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拓展现有项目的经营服务范围。充分挖掘萧山网、风盛公司、风和会展等现有经济实体的内部潜力,进一步提高发展效益。一是建设“大萧山网”。2009年,萧山网根据市场需求增设了理财、汽车、购物、企业经营性频道;通过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建起9个政府部门频道;新办了60多个村级新农村网;开展了2009萧山时尚发型秀大赛、萧山首届健康文化节等一系列大型活动。二是收购风盛公司股权,获得全国阅报栏销售权。2009年11月,经过与合股经营方多次协商,顺利完成了风盛公司部分股权的收购工作,使萧山日报传媒公司拥有了风盛公司100%的股权。同时风盛公司还独家了河南许昌通达科技传媒有限公司阅报栏的全国销售。三是做大会展演出业务。风和会展积极探索萧山剧院的多种经营模式,推出与赞助企业票房分成、与幼儿园合作引进大批优秀儿童剧目等举措。两年来,共推出《藏谜》、《暗恋桃花源》和新年音乐会等中外数十家知名剧团的上百场演出,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而且实现了较好的营业收入。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抓好原有经营性实体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跨媒体经营、跨行业经营、跨地区经营、跨技术经营项目,进一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在萧山日报小记者团基础上进入培训领域,设立杭州萧山日报传媒公司一级部室――萧山日报培训中心,下辖《教育周刊》编辑部、《花季雨季》编辑部、小记者团、中国少年新闻学院杭州分院、中国小作家协会杭州培训中心5个部门。目前《花季雨季》文学旬刊创办半年已实现6.7万份的发行量,小记者团人数达2200余人,培训项目拥有稳定生源200多人,发展格局日趋清晰。二是与中国移动萧山分公司强强合作打造第五媒体――萧山手机报。手机报于2009年8月10日正式开通,已成为宣传萧山、推介萧山的新媒体、新平台。三是进军旅游市场。2009年8月31日,由萧山日报传媒公司与省内最大的旅游公司浙江海内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杭州萧报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标志着萧报传媒开始进军旅游市场。四是打造总部基地。2009年10月,萧山日报传媒公司与香港宝芝林(国际)控股集团正式签约,香港宝芝林中国大陆总部基地正式落户本报。双方将联手投资文化产业、药业和健康饮品。

三、县市区域报今后发展方向之我见

在新兴媒体的挑战下、在国家报业体制改革的号角声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新一轮大变局中,萧山日报或者说县市区域报究竟将走向何方,我们该如何稳固生存之基础,寻求发展之突破,可以说是每家县市区域报都在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下一轮县市区域报的发展,应该在立足本土化、牢牢把握本区域“第一话语权”的基础上,向构建全媒体采编、全媒体经营、全媒体管理的格局进军,以形成现代全媒体的产业。

目前浙江很多县市区域报已初步具备建设全媒体的条件,已占有迅速、便捷的新闻信息和资讯服务的收集渠道,初步掌握了当地的全媒体资源,把县市区域报打造成全媒体产业,将是县市区域报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媒体运营周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在当今主流新闻媒体以打造国际一流媒体为目标,加快实现由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从以国内受众为主向国内、国际并重转变的大背景下,主流媒体进军手机媒体市场的行动颇令外宣业界关注。主流新闻媒体的手机媒体业务运营状况如何?他们找到了哪些“动众”?他们向受众提供了什么新闻信息?手机报的兴起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力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其潜力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人民日报手机报、新华手机报和中国日报手机报的负责人。

把哪些信息推送给手机媒体读者?

与传统媒体一样,手机媒体发送信息的方式仍然属于push,即单方面推送的形式。让我们先来看看人民日报手机报、新华手机报和中国日报手机报在向他们的读者推送什么内容。

人民日报手机报人民日报手机报早报以即时新闻、时事评论为主,帮助读者迅速获得权威、有效的新闻资讯。晚报则根据周一至周日手机读者的阅读关注点,并结合人民日报社旗下众多子报子刊的独家原创资源,推出不同侧重点的综合版。目前周一至周日晚报分别是:“强国论坛”、“魅力科技”、“环球360度”、“财富时代”、“周末休闲”、“新闻壹周刊”、“悦图时分”。力求将新闻深度报道与生活信息服务充分结合,既展现丰富的内容,又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新华手机报 新华手机报每天发送两次。早晨发送的“清晨特快”第一时间向读者展示全球新闻图景。设有以下栏目:“环球60秒”、“新闻速递”、“财经视线”、“互动话题”、“体育文娱”、“生活百科”等。下午的“慢读时光”,主要是深入新闻事件,领读各方观点。其中的“新华精选”集纳新华社优势新闻资源,提供独家新闻视角;“华新看市”提供独家的股市分析;“今日关注”关注热点新闻、焦点事件,深入新闻背后;“有活要说”整合媒体评论、读者声音,立体地深入事件内部。另外,与平日不同,“周末在线”和“周末慢读”,送上的是一份休闲资讯套餐,以欢娱周末为主题,通过“拍案惊奇”、“轻松阅读”、“理财周刊”等栏目,带给读者最新最酷的生活方式。

中国日报手机报每天早晚两次发送,英汉对照。每期包含10-20条资讯,分为国内外“时政要闻”、“财经指数”、“名人动态”、“奇闻趣事”、“健康贴士”、“英语学习”、“原创漫画”、“笑话驿站”、“新闻热词”和“有奖竞猜”等栏目。同时,每周都有热门话题短信互动。用户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国内外最新资讯,还可以边读新闻边学英语。

“动众”是谁?

与传统媒体一样,手机媒体同样需要明确目标读者,它是从事内容建设和确定市场对策的前提。手机报的“出版和发行”是由手机媒体与运营商共同完成的,用户的详细数据通常掌握在运营商手里,要想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离不开与运营商的合作。虽然多数手机媒体并没有启动大规模的读者调查工作,但手机报内容的不同定位大致决定了其读者的分布状况。如:新华手机报的读者是普通人;人民日报手机报覆盖了各种高端和低端用户;中国日报手机报的双语特点决定了其受众多是受过英文教育的都市白领和大学生。关于如何让手机媒体的内容抵达外国用户,媒体负责人的共识是,手机媒体依靠订阅费生存,这与传统媒体靠广告生存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价格低廉的订阅费决定了手机媒体需要先依靠较大的受众群体来维持运营,而在华外国人毕竟是一个少数人群体,目前还只是潜在用户。因此,做大用户量,积累经验,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尚未开展大规模的读者调查截至2008年底,人民日报手机报各种版本的用户量已达500万人;新华手机报的日常订户突破百万;中国日报手机报的用户保有量是30万。手机报的用户数据通常掌握在运营商手中,3家媒体表示将与运营商合作开展读者调查工作。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侠认为,手机用户的指向性很强,运营商通过了解手机使用者所用终端的机型、每月的话费、手机漫游情况可以大致定位用户的身份,精细区分受众的特性。因此要详细掌握手机报的用户数据,需要与运营商合作。中国日报手机报市场总监张鑫焱说:“按照我们与中国移动签订的合同,用户资料应该是中国移动的资源。”

借助互动栏目分析受众群虽然不能精准获取受众资料,但各家手机报都在努力通过设定互动栏目推测受众的特征和需求。新华网总裁助理李俊介绍说:“我们估计,大部分新华手机媒体的用户是普通人,毕竟中国有近7亿手机用户。其中,农民工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通常不看报纸,也没有电视,不能上网,对他们来说,获取信息最便捷的方式是手机媒体,甚至可能是唯一渠道。所以手机媒体的主办者要特别重视农民工,与他们有关的新闻我们始终给予突出展示。”而中国日报手机报已在尝试通过抽样分析方法做用户调查。但武侠却指出,这类调研结果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相对于低端用户而言,高端用户往往年龄偏大,较为理性,参与互动活动的概率相对较低。

手机报用户仍以国内受众为主在华外国人是中国日报手机报最初设想的目标用户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外籍人士只占10%。针对这种情况,张鑫焱指出:“表面看,这似乎与我们当初推出手机报是为了提高对外传播力的设想有些偏离。实际上,这与手机报依靠订阅费生存的特性有关。我们的手机报正处于靠用户的规模来维持生存的初级阶段。培育用户市场是现阶段必须要做的。在国内,外国人毕竟是少数群体,如果我们把所有力量都放在仍为‘小众’的在华外籍人士身上,用户量难以做大,就无法保证手机报的运营。而且在华的外国人能够接触到的中国媒体已经足够多了,手机媒体最多只能算是一个补充。因此,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曲线救国’,先使用户保有量达到一定规模,先把手机报的运营维持起来。另外,我们的现有用户集中于公务员、白领和大学生,他们大多属于精英阶层,对周

围的人群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以此为基础,我们会把更多的目标读者争取过来。而且,谈到外宣,我们必须了解外国人的手机使用习惯,以美国人为例,美国人用手机主要有两个目的:通讯和接收电子邮件。考虑到这一点,今后的外宣或许可以先从日本、韩国市场入手,他们同中国人使用手机的习惯相近。”

如何实现“内容为王”?

3家手机媒体负责人都非常重视内容建设,通过近一两年的尝试,他们认为,作为主流新闻媒体的手机报,在内容的选择和编辑方面,既要遵循传统媒体固有的编辑方针和原则,又要充分考虑手机媒体受众的内容需求和新兴媒体使用者的特殊阅读习惯。与此同时,他们小心回避着手机媒体内容的同质化倾向,着力开发旨在聚合用户的原创内容,倾心打磨他们与众不同的“亮点”。

依托传统媒体 “以传统媒体的内容为依托”是3种手机报在内容上的一个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它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民日报手机报在重大新闻事件方面的策划最具特色;新华手机报的环球新闻资讯和独家股市分析,秉承着新华社原有的品牌优势;中国日报手机报的双语资讯吸引了众多的英语学习者。具体到内容编辑上,手机媒体其实也在模仿传统媒体的一些作法。以编辑流程为例,手机报的新闻编辑流程与传统媒体类似,同样需要经过选题、编辑、排版的过程,最后也需要进行三审。所不同的是,新兴媒体的特点对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据人民网无线事业部主编赵文婕介绍:“手机报的编辑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一方面,我们要遵循传统媒体的编辑原则。另一方面,我们使用的是运营商的平台,彩信技术对文字也有要求。如一行文字的长度为9-10个字,标题不能太长,否则就需要折行,读者会感觉有些乱。每条新闻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字数限制。超过固定的容量,内容就发不出去,用户也无法下载。图片的数量一般不能超过5幅。每期的容量理论上应在45K以内。总之,手机有限的容量意味着对文字和图片的要求更高,文字要很精练,图片要做到最好看。”

增加原创内容 人民网武侠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现阶段手机媒体的内容仍取材于某些传统媒体只是暂时的情况。”这种观点颇具代表性。增加手机报的原创内容是几位受访者的共识。手机报的原创内容大致有两个来源。一是手机报记者自行采写新闻,二是采用来自用户的内容。虽然到目前为止,还难以做到让一些固定人员去采集原创稿件,手机报记者直接采访的机会并不多,但这种尝试一直都在进行着。人民日报手机报连续两年派手机报记者采访“两会”,使《人民日报》成为第一家派手机媒体记者上会的传统媒体。据了解,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该报从2008年10月1日到2008年底开设了一个题为“时光荏苒30年,命运呼叫转移”的互动专题。在这一专题中,手机报记者与传统媒体记者一起外出采访,采访形式与传统媒体相同,但身份是手机报记者,所采写的稿件发表在手机报上,是量身定做的适合在手机上发和看的稿件。前不久,中国日报手机报也派出自己的记者从事直接的采访,如与网站记者合作采访了前外长李肇星、美国使馆的代表等。

手机媒体原创内容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用户创作的内容。与报纸相比,手机报与读者的互动优势非常明显。通过开设互动栏目,选登读者的观点成为手机媒体的必然选择。中国日报手机报的互动栏目是“WeeklyTopic”。每期设置一个话题请用户发表评论。更有吸引力的是,一些用户的精彩言论不仅被刊登在中国日报手机报上,而且还经常被选登在《中国日报》及中国日报网上。中国日报手机报总监杨春亚称:“互动话题的参与者通常可达到成千上万。这种互动对编读双方都很有意义。从媒体本身看,通过与读者互动,可以了解读者是否在看自己的媒体,他们读过之后有什么想法。从读者角度看,他们也渴望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读者甚至撰写长篇短信分几次发过来。看得出来,有些人并不在乎获奖,而是热衷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希望了解别人的看法与自己有什么不同。”在2009年元旦期间,“WeeklyTopic”就设置了这样的话题:“您怎样看待近两年来随着‘山寨手机’的出现而衍生出的‘山寨文化’?”中国日报手机报一连4天选登了大量读者来信。

内容定制是发展方向虽然目前大多数手机报还没有做到分众化,即针对不同受众提供不同内容,但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未来趋势。武侠认为:“手机报应该向个性化、分众化方向发展。从技术上看,在不远的将来,实现用户的内容定制是可行的。”她说:“我们正在考虑面向分众人群开发高端手机报。”

张鑫焱告诉记者:“受技术的局限,目前还不能详细区分用户群,所以尚未推出只针对外籍人士的内容。但开发不同版本也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如何提高国际传播力?

在谈到进军手机媒体的初衷时,几位受访者都指出,占领第五媒体市场,打造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是主要目标。那么,这一愿景何时能够实现?他们的中长期目标是什么?

在国内重大事件中初显威力

3、家主流新闻媒体的手机报问世以来,无论是从付费用户的保有量看,还是从内容建设方面看,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显示出巨大的传播力。新华手机报与中国移动合作,在党的十七大期间推出十七大手机报,每天发行量为2500万份,累计发行1.5亿份;在2008年“两会”期间累计发行2亿多份。在“5・12”汶川地震中,新华手机报向灾区群众免费提供抗震救灾快讯和抗震救灾手机报,随时播报震情和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每期发行3000万份。当时灾区最先恢复的是移动通讯,对于灾区人民来说,手机报是他们唯一的媒体信息源。有读者给新华手机报发来短信说:新华手机报架起了灾区的一道空中生命线。

武侠告诉记者:“人民日报手机报创刊以来,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传统媒体越来越重视手机媒体,中央也非常关注,用户逐渐接受。手机媒体以其影响力和传播力证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杨春亚也表示:“手机报是对母报的内容和发行渠道的一个很好补充。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其自身的发展,《中国日报》已经从以前单一的纸质媒体发展成为多媒体传媒集团。报纸、网站和手机报虽然在分享报社的共有资源,但传播效果各不相同,大大拓宽了母报的品牌,增强了对外传播中国的声音,扩大了外宣的覆盖面。”

新媒体运营周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6年前,中国动漫业正处于拓荒期。当时,我在观察、分析、调研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区的动漫产业后,预感到动漫大潮几年后势必汹涌而来,大量资本将涌入动漫产业,原创动漫产品将会大量问世,但是,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上游(产品研发)与下游(终端销售)之间,会因为缺乏传媒推广平台而难以打开市场。

我从事传媒行业20多年,深知媒体在产品营销中传播的威力。我发现,当时内地动漫纸类媒体不多,而且清一色是刊登漫画作品、动画作品的月刊,却没有动漫新闻资讯为主的报纸。那时我感觉找到了“动漫的蓝海”。我欣喜不已,决意创办动漫新闻周报,打造一条漂亮的动漫传媒高速公路,让未来的漂亮国产动漫“汽车”(产品)畅通行驶。

《动漫周刊》的理念与成果

在《文化艺术报》社长陶冶、总编辑陈若星的支持下,《文化艺术报?动漫周刊》(以下简称《动漫周刊》)在2004年1月正式诞生了。这是中国第一份公开发行的动漫产业资讯与动漫文化的新闻周刊,集漫画、动画影视、动漫文学、手机动漫、网络游戏、玩具、主题乐园、动漫展览、图书出版、动漫衍生产品、时尚潮流产品、品牌授权、动漫教育培训等整个动漫产业链的新闻资讯于一体的新闻周刊。

《动漫周刊》创办的宗旨、目标与理念,就是要像八爪鱼一样将触角全部深入到动漫摇钱树的所有果子上。周刊在2004年发行遍布数十个城市,2008年遍布近200个城市,2009年伴随《喜羊羊》热潮蔓延至300个城市。今天周刊发行遍布全国的大中城市已达400多个。

6年来,我们采访报道的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动漫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与人物逾万个,介绍的动漫产品不计其数。《动漫周刊》选编的中国原创动漫资讯内容,是全国所有平面印刷刊物中版面最多、最大、最丰富、最全方位的。

6年来,《动漫周刊》在传统媒体的经营上,实现了与同类刊物的错位经营与差异化竞争,成功地抢占了市场先机,并且连续6年居于行业前列,同时,也提高了同类竞争对手进入动漫新闻媒体业的门槛。《动漫周刊》创办至今,没向任何政府部门申请过经济资助,它走的是一条完完全全的市场化运作路径。

《动漫周刊》与《牛气冲天》

内地许多传媒报道中,常常把两种“喜羊羊”运营模式混为一谈。事实上,动画电视系列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不等于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以下简称《牛气冲天》),这是两个不同形态的动漫营销案例。前者在2009年前不成功,或者说正在接近成功,后者,震动全国。

《牛气冲天》是SMG(上海东方传媒集团)领导下的“国产动画电影策划营销联合舰队”整合各种资源、力量的一次成功的动漫产品策划营销。由SMG率领、组织、整合原创动力、优扬传媒集团、《动漫周刊》,组成了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纯市场化运作的策划、宣传、推广、发行团队。

早在2007年,我与SMG高层陈梁、影视中心主任杨文红、副主任王磊、制作人陈英杰等就国产动画电影营销方面达成共识。我提出用“动画电影”从平淡沉闷的动漫文化产业中突围的主张,获得他们的认同。双方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国产动画电影策划营销联合突击队”,首次试剑《风云决》,在2008年以3300万的票房佳绩打破《宝莲灯》保持12年之久的2200万票房纪录。次年,“突击队”增加北京优扬,扩展为“联合舰队”,连打两场大仗:第一场是《喜羊羊》动画电影第一部《牛气冲天》,票房一亿,第二场是《麦兜响当当》,票房0.78亿。

《牛气冲天》是2009年中国动漫界的第一声春雷,把动漫界炸翻了天。我曾将2009年定义为“喜羊羊年”,“中国动漫市场化发展元年”。《牛气冲天》卖座,社会上普遍认为是“运气”因素,纯属偶然。还有不少动漫界、文化界、传媒界人士认为,《牛气冲天》的成功,几百集动画电视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才是“头号功臣”。于是,我们周刊与SMG放弃了原来要营销的一些动画片,专门挑了《麦兜响当当》来宣传发行。《麦兜》在内地任何渠道从未播放过电视动画,我们要用《麦兜》来证明“唯电视论”是错的。结果,《麦兜响当当》登上国产动画电影史上最高票房的亚军。这次,人们开始感受到并且相信媒体在动漫产业市场发展中的威力了。

SMG、北京优扬、《动漫周刊》、广东原创动力是《牛气冲天》营销舰队的架构组成核心,前3家本身就是媒体,前两家优势是空中(电视),《动漫周刊》优势是地面(平面媒体),原创动力是内容提供商。前3家加上博善广益公司(《麦兜》内容提供商),在《麦兜响当当》上又打了漂亮一仗。

《牛气冲天》的成功震动整个中国。虽然《动漫周刊》在“喜羊羊事件”中所起的“推手”作用,动漫界有识之士都知道,但传媒界并没有清晰地、广泛地认识到这一点。

除了从头到尾参与《喜羊羊》动画电影营销策划外,《动漫周刊》还以各个版面形式、各种体裁的图文大量地、不间断地力推《牛气冲天》。从2008年到2009年贺岁档《牛气冲天》上映,我们周刊每期不同版面、不同栏目极力“鼓吹”这部电影,直到2009年6月,我们还在报道这部电影在市场、观众以及业界的后续反应。前后累计所刊发的“喜”文多达百篇。在全国所有媒体(包括所有印刷媒体、电视电台媒体、网络媒体等)中,《动漫周刊》在对《牛气冲天》宣传推广中所刊登的文章数量最多,篇幅最多,形式最多,手法最活,时间最早,跨度最长,版面最丰富、最漂亮、最专业……

《动漫周刊》选编的《牛气冲天》动漫资讯内容,是全国所有平面刊物中最多、最详尽、最丰富、最全方位的。但是,我们为此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2009年1月16日《喜羊羊》上映前一周,周刊刊登《牛气冲天》全版封底广告,退报率吓我一跳,竟然高达45%。这种情形在《动漫周刊》创办以来还是头一次,后来我们刊登国产动画片《马兰花》也遇到这种“惨况”。我们对“退报事件”作了调查,原因是内地动漫消费者核心人群是小学生(高年级)、中学生和高中生,他们不太接受国产原创动漫,认为国产动漫“太土”、“不可爱”、“不喜欢”。

《牛气冲天》上映两周后,周刊采编部的几位骨干(均是80年末、90年代初出生的),集体向我“抗议”,说收到不少周刊忠实读者来信投诉,说我们登的“喜羊羊”文章太多了,声言要“团罢”(集体罢买)。我告诉同事:一、无条件继续登;二、“喜羊羊”一定能成功;三、国产动漫能否成功,有诸多因素影响,但我们不力推自己民族的东西,就永远“挺不起腰”,没法子赶上追上强大的日漫、美漫;四、我不会无的放矢,我从事传媒、娱乐、电影20多年,一直在市场滚打摸爬,我知道中国动漫这只水桶的“短板”在哪里,动漫“蓝海”在哪里,学院派能说不能做的“死穴”在哪里。我们整合资源组建这支舰队,就是要突围,杀出一条血路;五、周刊是舰队主力,我是这场战役的总策划之一,我们不能退缩,一退即影响了这个舰队士气。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直到孩子们接受这只“国产羊”为止。放心吧,时间与事实将证明我们的选择与行动是对的。

《喜羊羊》第二部电影《虎虎生威》上映前后,我们把第一部的宣传套路如法炮制并加大力度,结果第二部成绩超过第一部。我们连登几期全版封底广告,销量并未受影响。登有第三部《兔年顶呱呱》封底广告的那几期,销量终于不跌反增。

我们力推《牛气冲天》的第二周(1月22日),周刊策划组织了一次跨界研讨会(电影、电视、美术、美食、园林、旅游、出版、教育、玩具、商场、文学、图书出版等各界代表出席),“喜羊羊之父”卢永强(原创动力公司总经理)因为公司面临困境(员工纷纷离职、工资发不出、临近春节)而无比沮丧,发言时语音哽咽,主持会议的我当众鼓励、支持他,说他是中国动漫界的“许三多”,“不放弃,不抛弃”原创之路,我把他的发言整理成文字,刊发在周刊上,专门加了编者按,支持他“不放弃,不抛弃”,同时表达了我对国产动漫的顽强推介决心:不信东风唤不回!

3年来,《动漫周刊》对《喜羊羊》大大小小各种各类的推介文章近200篇,动漫界的朋友高兴地称赞周刊是“喜羊羊专刊”。

中国动漫的“领头羊”

《喜羊羊》第一部电影制作成本、宣传发行成本不足六七百万,不久却创收了1亿元票房,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上极为罕见的“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国产影片奇迹,还由此点燃引爆“喜羊羊森林大火”。

《牛气冲天》之后,2009年好几部制作费更高、宣传推广发行力度更大的国产动画电影相继票房滑铁庐,于是2010年1月登场的《喜羊羊》第二部《虎虎生威》自然成了全社会焦点。

当时几乎无人相信《虎虎生威》能超越第一部的成绩。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1月29日《虎虎生威》上映前,《动漫周刊》对电影界、传媒界、动漫界、教育界、工商界人士及政府官员1500人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大出我与SMG的意外。调查是我用手机发出的,反馈意见:八成人认为《虎虎生威》片票房在5000万左右,一成多人认为在7000万~8000万左右。仅有一两个人认为能达1亿。这项调查很有意义,相信这是中国动漫界、传媒界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一部国产动画片上映前作如此较大规模、有针对性的跨界式专业调查。

《虎虎生威》以1.268亿的骄人成绩,谱写了中国动漫史上商业化运作的新篇章。《风云决》取得的成功被国家广电总局领导誉为“国产动画前进中的标杆”。而在紧随其后的《虎虎生威》与《兔年顶呱呱》电影策划营销中,“联合舰队”将之前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发挥到极致,并寻求新的突破,从而树立了新的高度和业界标杆。

经过电影的“盘活”,“喜羊羊”所有相关产品全被拉动,成为建国后商业价值与商业成就最高、市场化运作最广泛彻底、新生代动漫消费者认知度最高的原创民族动漫产品,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一只金灿灿的“金蛋”。2011年2月,由李嘉诚、荣智健参股的香港意马国际公司以10亿港币收购“喜羊羊”的形象权,震动工商金融界和动漫界。

商业界渠道、物流、销售等方面专业人士分析评估,“喜羊羊”两年来拉动的国内商业内需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在社会大众、业界人士的眼中,“喜羊羊”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已与世界顶级动漫品牌站在同一台阶。而在1岁至10岁年龄层的中国孩子中,“喜羊羊”已超越米老鼠、哆啦A梦、KITTY猫、奥特曼、变形金刚等世界顶级品牌,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最爱”,成为中国动漫的“领头羊”。

从2008年夏天到2011年初的30多个月内,“联合舰队”发动的“五大战役”,创造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成绩。这30多个月内,共有6部国产动画电影刷新《宝莲灯》原有纪录,其中《动漫周刊》与SMG合作5部,与意马国际合作一部《阿童木》。在“五大战役”中,《动漫周刊》将动漫媒体的专业优势发挥到极致,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与提速添“油”加“电”的同时,也为动漫传媒如何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编写”了5部成功的策划推广案例。

动漫产业中“四不缺”与“四缺”

我多年来一直认为中国动漫有“四不缺”与“四缺”。我们不缺:不缺钱,不缺政策,不缺艺术家,不缺技术(我们的动漫技术工匠人数比美、日都多)。我们严重匮缺:优秀的策划、营销、管理、资本人才与传媒人才,优秀的创意人才,懂市场、懂管理、懂动漫文化生产规律、市场规律与发展规律的像马云、 王石、潘石屹、刘永好这类的人才,以及真正懂动漫的官员。

新媒体运营周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财务工作的重要地位

毫无疑问,财务工作在任何一个海外传媒集团中都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不管是传媒集团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还是资本运作、公司上市、企业并购等重要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财务部门的支持。不敢想象,一个拥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子公司的传媒集团,每天有大量涉及采编、广告、发行、投资等方面的现金流,如果没有完善和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如何能够保持正常的运营?传媒集团对财务工作的重视,仅从一个职位便可管窥:跨国传媒集团的首席财务官(CF0)始终位列集团少数最高管理层的名单中。

对财务部门在传媒集团的重要性,曾在新闻集团从事多年财务管理、现任星空传媒集团(中国)副总裁李映红有句话:“在整个传媒集团的架构中,财务在哪里,总部就在哪里。”②据介绍,新闻集团有两个总部:一个在悉尼,是新闻集团在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总部;另一个在纽约,是对全世界业务进行管理的总部。无论在哪,财务部门始终是总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首席财务官始终是公司少数最高管理层成员之一。集团内有个管委会,相当于一般公司的总裁办,由集团董事长默多克、集团总裁、首席财务官和法律总顾问组成。下属子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基本由总经理、总编辑或内容负责人和财务总监组成。无论集团还是子公司管理中,财务负责人始终受到充分重视。

财务部门的基本职能

新闻集团的高层都知道,每周四上午,新闻集团在全世界的几个核心公司的财务总监会及时把当地汇总的财务报表传真给默多克。拿到财务报表后,他会很快地看几个大报、大台的业绩。如果某个地方出了问题,他会拿起电话不管时差立即跟当地的负责人联系。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通过传真机收财务报表是他管理新闻集团的生命线,这个习惯默多克永远都不会改变。③对财务部门的职能,我们如果打个比方,可以说:倘若跨国传媒集团遍及世界的子公司是粒粒珍珠,财务就像一根红线把它们全部贯穿起来,从而让集团的最高层能够把所有的珍珠握在手中。

具体来说,传媒集团的财务部门主要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职能:

一是提供决策依据。财务部门要收集全世界子公司的经营信息,通过财务报表和财务总监的分析,提供给决策者作为高层拿主意的重要依据。财务部门向上的汇报,喜要报,忧也要报。

二是控制子公司。传媒集团主要通过财务报表和现金流两方面对子公司进行控制。子公司总经理就重大业务向集团总裁申请批准后,对子公司管理有相当大的权力。集团对子公司进行具体管理,财务报表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手段。此外,子公司在运营中会产生大量的现金流,集团可以对不同子公司的现金进行合理调动,比如去投资其他领域。

三是进行税务管理。一个传媒集团如果财务部门不擅长税务管理的话,可能会向税务部门支付相当多的税金。以新闻集团为例,其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有业务,他们的财务人员非常本土化,深谙各个国家的税法,能够进行合理、合法的税务管理,上税额度占总收入的比例比其他的传媒集团要低。

四是控制现金流。一个跨国传媒集团的财务部门其实相当于一个跨国银行。和记黄埔的首席财务官曾经自豪地说:“我们的司库(现金控制队伍)的现金管理能力比世界上任何一个银行都成功”。财务部门应当对风险投资、现金管理以及银行利率等非常熟悉、随时掌握,知道如何合理、有效地管理现金,让公司的资金在每个时段都发挥最大的价值,创造最大化的利益。

财务部门的人事结构

根据笔者了解,一个跨国传媒集团财务部门的结构基本如图。集团税务经理主要负责税务管理工作;集团管理会计师主要对内,向管理层提供财务报告和决策依据;集团项目经理负责对新项目(如集团的并购案)进行财务分析和业务论证;司库则负责对现金进行管理;集团注册会计师主要对外,按照相关规则(如在美国需遵循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做帐给股东、证监会看;集团系统会计师首先要懂会计,同时还要懂IT,能够给集团财务的ERP管理等提供服务和支持。

一般来说,传媒集团下属子公司财务部门的结构也基本类似。但因为权限和实际需要的不同,子公司一般没有司库、税务经理和项目经理。新闻集团在悉尼的全国新闻有限公司不但有管理会计师,在每个主要报纸也设有助理会计师,而且,他(她)会跟子报的总编辑在一起办公。

财务管理的母子关系

跨国传媒集团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子公司,财务是集团控制和管理子公司的最重要乃至唯一的手段。具体来说,海外传媒集团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和控制,会从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集团会设计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财务报表,发给下属子公司,要求子公司财务按照统一标准提供各自的财务报表。通过财务报表,可以管理子公司的业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集团对子公司的财务权限要进行一定的限制,子公司签署合同的金额必须有上限。这样既有一定自由度,也有合理的规范;再次,总公司要定期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进行审计,派专人到子公司了解业务情况和部门运营流程,找部门经理沟通,从实际调查中审核子公司的财务。

国内报业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即财务委派制:集团统一委派财务人员到子公司负责财务工作,子公司的财务既要对子公司总经理负责,也要向集团的财务总监负责。这是符合国情或当前实际需要的一种形式。但子公司的财务人员,不是集团派下来的监工,而是来协助子公司总经理的。除非总经理违法,才会向上级汇报。

贝塔斯曼中国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也采取财务人员委派制实行集中管理。集团设财务中心,中心内设一个总监和7个经理,一个经理管一个公司。委派到子公司的会计工资由集团发放,但工作向两头汇报(子公司总经理和集团财务总监)。在资金应用方面,偏向于子公司经理,以提高灵活性;但在成本、费用入账和财务报表上偏向于财务总监,以做到独立反映经营状况。④

此外,财务工作对总公司和子公司的要求有所不同。首先,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同:子公司的管理比较具体,财务人员对业务的熟悉要求更高些。比如,子报的财务经理应当熟悉报纸的发行,广告等;总公司的财务人员则主要服务于公司的战略决策,对未来战略规划、公司宏观管理的情况要更了解;其次,由于公司

管理层的级别不同,财务信息发挥的功能不同。以贝塔斯曼中国公司为例,一线的子公司财务信息更加侧重于反映经营信息的结果,但亚太区经理级,财务报表将作为重要的管理工具来实施管理。每个月的财务报表都将汇总到亚太区经理处,以供决策之用;再次,财务部门的人员比例也有很大差异。以新闻集团在悉尼的全国新闻有限公司为例,财务人员占总人数的1/30左右,而在集团总部则有一半以上是财务人员,其他一半为高级管理者和法律人员等。

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

财务报表是财务部门劳动的主要成果,是总公司控制子公司及考核高级经理的最佳手段,也是高层管理者了解公司运营的“风云图”。海外传媒集团的财务报表按照不同周期,分成周报、月报、季报和年报,这些财务报表是新闻集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传媒巨头管理旗下报纸的主要手段和基础。世界上好几个传媒集团都把每周的损益表包装成蓝色封面,因而,其周报又常称为蓝皮书。⑤一般来说,蓝皮书里的主要内容包括:本周经营预测、下周经营预测、本月经营报告、全年经营预测(每月一次)、全年经营报告。“蓝皮书”基本上有五大特点:

(一)表格精美讲究包装。财务表格的行高和列宽、语言定义、数字格式、计算方式等都有标准。损益表的设计通常由会计师中的电脑高手承担,上级签字后,会交由首席财务官确认,甚至由老板本人审定、批准后方可实施。经审定后的蓝皮书是公司的高级机密,不能有任何泄露,如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必须加密保护。

(二)财务汇总精确快捷。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全世界子公司的损益表一级级地汇总起来,没有强大、准确的财务汇总系统是不可能的。因此,传媒集团的会计师通常必须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财务核算和数据库等技术,才能快速做出精确的财务报表。一位报业集团的高级会计师曾风趣地说:“交给老板的蓝皮书一定得百分之百正确,因为他能嗅出任何错误”。

(三)广告发行收入支柱。对传媒集团尤其报业集团而言,收入主要包括发行、广告和其他收入三大类。蓝皮书中最重要的收入项目是广告和发行,其中,广告更是主要收入源泉。此外,不少大型报业集团也进行多种经营,如向其它传媒或个人出售内容的版权,收入可观。

(四)采编印刷开销大户。传媒集团蓝皮书的开销主要包括采编和印刷两个部分,通常占总开支的四分之三。大报的总编辑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记出身,对于新闻质量精益求精,而对开支则事不关己。编辑记者们的工资跟国际水准挂钩。

(五)统计数据考核基础。光有漂亮的收入和利润还不够,还需要财务总监和首席财务官对财务报表做深入、细致的分类和分析。本周发行收入很好,那么每天的发行量如何,竞争对手表现如何?报业巨头更关心各类广告的数量、尺寸,每广告单位的收益比,还有收款情况。此外,关于新闻纸的分析更需要全面而准确,关于工资数量的分析也很重要。

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

任何一个公司都有财务风险,海外的传媒集团如何来防范风险,避免财务上出问题呢?认真挑选财务人员是第一关。财务总监一般都是总经理亲自挑选,最重要的是诚信的品质。当然,传媒集团都会给财务工作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比如财务内部会签制度:重大决策需要经过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论证、同意后,才由决策层来判断,重大项目的合同不能只有业务部门或总经理单独签字。如购买新闻纸,要后勤部门、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和总经理共同签字。在美国,安然事件发生后,大公司的财务报表都要总经理和财务总监共同签字,如果有问题,两个人都会坐牢。此外,总公司对子公司会定期检查,如果子公司财务人员发现部门主管有经济问题,还有畅通的检举渠道越级举报。

传媒集团的财务工作还要接受严格的审计,接受相应的社会监督,做到公正、透明。在这方面,上市和不上市的传媒集团略有差异。没有上市的传媒集团,财务部门的报表主要接受股东大会的监督,股东如果对财务报表有异议,可以邀请审计部门对财务工作进行调查、审核;上市传媒集团的财务部门,还要把经审计部门审核的财务报表,主要是季度报表和年度报表送给证监会。当然,股东大会同样具有相应的约束力。

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笔者在与星空传媒集团(中国)副总裁李映红交流时,他结合多年的财务管理经验,反复强调:一个好的财务人员光懂财务还不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了解其他部门的业务,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他对手下员工有个要求:别当财务经理,要当业务经理。要他们经常跟其他部门的同事进行沟通,去参加其他部门的会议;要他们能够背得出星空传媒集团在中国相应电视频道的节目单,熟知每个节目的广告报价,看节目的时候能算出这个节目花了多少钱。财务经常与其他部门沟通,才能提供协助和帮助。

李映红认为,财务是一种高尚而有趣的工作。做财务得有诚信精神,需要正直、高尚的人来做。另外,做这个工作受益很多:有机会了解其他部门乃至整个公司的业务,有机会参与公司重要的决策,能够获得各方面能力的锻炼。财务数字本身好像很枯燥,但透过数字看业务则会乐趣无穷。比如你是一个报纸的财务经理,你既能从财务报表上了解本报的广告和发行情况,如果同时关注其他报纸或者竞争对手的情况,就可以及时了解本报的发展状况,并给公司管理层提出建议。当你的意见最后变成公司的重大决策,并且成功之时,岂不是其乐无穷?“必须强调,财务部门首先是服务部门,其次才是监督部门”。

在海外传媒集团内部,一个懂得业务的财务人员,完全有机会被提升为总经理。实际上,国外的传媒集团在这点上很开放,提供了很多机会。总经理的人选可以来自采编等业务部门,也可以来自财务总监。而且,机会非常均等。星空传媒集团(中国)总裁戴杰明便是财务总监出身。

李映红认为,国内传媒集团不缺好的管理者,但很缺懂业务的高层财务人员。多数财务人员都坐在财务室负责做帐,而不会走出办公室,到采编、发行和广告等业务部门去交流和沟通。在他看来,财务人员首先要有积极主动性,去给业务部门提供相应财务分析的支持和服务,赢得他们的信任和认同。“假如我是某个报业集团的财务总监,除了认真管理好公司的日常财务包括财务报表制度以外,我会比较积极地参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会议,了解他们的业务运作规律和情况,并通过提供相应财务分析等手段积极支持其他部门的工作。财务总监在公司里得到员工或管理层之信任和欢迎最终不是靠高层自上而下赋予,而更靠自己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和努力”。

注释:

①陈中原:《追求效率和效益——来自第5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的信息》,《新闻记者》2002年第7期

②本文写作中,曾两次对星空传媒集团(中国)副总裁李映红进行采访,本文不少素材来源于访谈内容,在此表示感谢。

③张志安:《传媒巨头的企业文化和财务管理》,《新闻记者》2003年第5期

④笔者2003年5月对贝塔斯曼中国控股子公司、榕树下网站主编路金波的访谈,本文有关贝塔斯曼中国公

新媒体运营周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立邦中国区公关及品牌传播总监

主要负责立邦中国区公共关系事务、企业社会责任项目(CSR)及品牌传播管理工作。2008年正式加入立邦中国集团,负责中国区公共关系的整体运营与管理,并曾致力推动客户服务系统架构,筹划CSR(为爱上色)项目,同时于2009年开始负责立邦中国区整合营销业务。之前曾担任台湾艺术大学客座讲师,李奥贝纳、BBDO整合营销客户总监等职。

不间断地在市场中学习变化,跟进变化,且不断在变化中变化自己的思维,是营销人的基础功课。

2011年的品牌推广工作主要围绕全新品牌主张“立邦,为你刷新生活”、立邦的全国网购平台及刷新服务,以及企业社会责任CSR三个方面进行。

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全新品牌主张“立邦,为你刷新生活”于2011年应运而生。在推广过程中,电视广告片、媒体新闻报道、APP应用、微博互动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加速了全国消费者对这一全新理念的接受。

在服务方面,除结合新品牌主张正在全国铺开的“刷新”服务,我们在2011年还搭建了涂料界第一个由品牌发起的覆盖全国的网购平台。这个网购平台整合立邦官网、淘宝、新浪的网购资源,并联合立邦遍布全国的3600余家专卖店服务消费者。

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五大责任项目在2011年均取得长足发展。其中,“为爱上色”项目在赢得多项媒体大奖的同时,亦令我们收获众多企业界同仁们意欲加盟的橄榄枝。

回顾2011年品牌推广工作中数字媒体的应用,网购平台的搭建令我们获得了将CSR项目与电子商务平台相结合的灵感。因此,未来的“为爱上色”项目规划中的一个重点工作,即是将公益项目的全程借自身网站及淘宝网这样的电商平台透明化、公开化;同时提供公益涂刷认领服务:即使只有几元的零用钱,也可以在“为爱上色”的平台上给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带去爱的色彩,将“为爱上色”的主体由企业及社会力量扩大为“人人”。

进入2012年,一方面立邦中国的品牌工作将进一步延续2011年的方向:品牌新主张的持续推广、与之相结合的“刷新服务”的区域拓展、“网购平台”的不断完善,更多工具、平台的运用都将按部就班地展开;立邦在涂料行业的品牌位置所被赋予的责任使CSR将始终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另一方面,除消费者熟知的优质DIY产品,立邦在国内外拥有的众多工程项目、汽车漆服务等都是我们希望通过2012年的品牌推广能够呈现给大众的。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还是立邦进入中国整整20周年的纪念,因此我们的品牌推广工作亦将紧紧围绕20周年展开,年度的推广企划都会与以往有所不同。

Q:您对2011年哪个营销案例留下深刻印象?

A:在自身行业,多乐士推出的Let's color(焕彩中国)行动,是一个由国外总部发起、在中国被成功本地化的好案例,值得参考。另一个是益达的“酸甜苦辣”广告,透过系列的广告在出租车媒体及网络诠释其核心概念,让大家对TVC的认知,从单纯的一支广告,转化成系列的广告“故事”,这是需要完整策划的心血结晶。

Q:您对哪类型营销平台、营销方式留下深刻印象?

A:在“立邦,为你刷新生活”的推广中,我们首次大胆尝试了APP应用。当初我们考量APP,就是看中它可以允许使用者与开发者之间对话的特征,而且能在大规模应用的同时不断更新。在这次APP推广过程中,我们已经收获了不少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