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一、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的意义

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政治意义突出。街道办事处属于城镇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当地的经济社会管理机构,主要负责街道管理工作,与当地居民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党群关系。党和政府是否勤政、廉政的参考依据就是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这就需要高度注重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尤其是其财务管理工作。经济意义突出。作为政府的基层组织,街道办事处可以通过财务管理工作,使政府对基层经济数据和基层经济发展加以了解与掌握,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指标,确保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对财政收支的影响,街道办事处可以利用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保证自身行为的科学性,节省资金支出,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街道办事处的良性发展。当前各个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果以财务管理工作为切入点,对各项工作进行规范,不仅可以全面提高街道办事处的公共职能与服务职能,还能加强其存在的意义,实现街道办事处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当前街道办事处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务基础薄弱。对于我国街道办事处而言,其在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相对薄弱,缺乏科学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应的预决算制度与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继而无法有效监控经费支出和办公支出等费用。同时在财务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计划,资金利用率低;会计核算工作中缺乏决算和预算的监管,导致二者与实际内容相背离,经常出现虚列支出、预算内资金和单位往来资金混用等问题,不能及时清理往来款项,使其长期挂账;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人为随意变更,引起负债和资产不实问题。

第二,财务核算不真实。街道办事处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是以内设部门为依据,分别设账,向财政部门提供的是行政经费账目报表,而不是合并报表,这样往往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街道办事处的总体财务情况,影响廉政建设和政府部门对社会资源的分配。通常街道办事处在财务管理中易出现资金决算不准确、财务核算不真实等问题,如街道办事处在暂存款科目中纳入收取的道路改造配合劳务费等,极易导致收支不准。

第三,资产管理不规范。在街道办事处核算工作中,由于相关会计人员的技术素质相对较低,不能准确区分投资性房地产、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等,在固定资产中纳入不达标的项目,致使资产管理不够规范科学。同时管理的形式粗放简单,存在账实不符等情况,如没有定期盘点部分固定资产,难以及时记账报废和调入的固定资产,部分购置及入账的办公设备等没有开具调拨单等。另外,街道办事处和街属企业的部分资产的产权关系不够明确,没有将国有拆迁补偿资金和国有资产等记录在账目中,监管力度不足,并且监控设备、空调、打印机、查询机和办公用房等固定资产未入固定资产账,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制度,加强监管

街道办事处应该严格按照现金结算纪律和管理制度,加强往来账项管理与财务收支审核,按照审核程序管理报账原始拼争,认真执行会计人员、法定代表人、经办人员、财务主管“四方会签”制度,明确票据管理规定,以免出现不合规发票入账的情况。同时街道办事处可以构建往来款项定期清理与核对的制度,由专门人员负责应收款项的催收工作,及时清理调整呆死坏账,严禁利用往来款项对财政收支进行调节。此外,相关审计和财政部门应该积极发挥出自身的职能,加大对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的力度,对资金收支和会计核算等工作进行严格把控。首先,审计部门应该积极监管街道办事处财务收支的效益性、真实性、规范性,要求相关领导正确履行自身的职责,组织领导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审计,利用查错等方式规范资金的使用,有效遏制违纪违规行为。其次,财政部门应该向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人员宣传相关的政策法律,尤其是最新财经法律法规,为其提供辅导与咨询,定期组织培训教育活动,使其更好地了解工作中的相关要求。当然对于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工作,财政部门也要加强决算、执行、预算等环节的审核,一旦发现问题,则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

(二)构建财务核算中心

财务核算中心的构建可以对街道办事处及其附属部门的财务收支进行集中反映,及时全面反映整个街道办事处的财务情况,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通常实施财务管理工作时,可以将财务核算中心设置在街道办事处及其所属部门,配备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在财务中心管理中纳入所属单位的财务和资金活动,统一进行会计核算与资金核算。同时街道办事处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制度,如结合内部控制来设计相关制度,严格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保证财务核算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发展。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街道办事处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家对街道办事处的财政投资不但增加,通过不同途径流入街道办事处的资金数量、渠道越来越多。但是,随着我国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修订与实施,很多存在于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逐一暴露了出来,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与新会计制度之间产生的矛盾、距离严重影响着我国街道办事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二、加强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街道办事处是代表我国各地各级政府行使管理街道的权利。作为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作为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基本行政单位,其工作的落实程度、街道事务的公开等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另外,它又是我国城市普通居民判断党和政府的廉洁性的主要参照物与参照凭证。因此,这就要求我国街道办事处必须严格按照我党的方针政策行事,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2)有利于促进街道办事处的自身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不断深入,街道办事处作为做基层的行政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努力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不仅符合街道办事处设立的现实意义,又能恰如其分的处理好角色转变问题,在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获得广大城市居民的信任与对工作的认可,为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树立良好的形象。

(3)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作为我国政府的基层组织,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活动能够使政府部门及时了解基层单位的发展装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社会资源的合理性分配、有利于政府决策性的提升。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与环境,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能够全面提高街道办事处工作的科学性、更能够提高街道办事处资金的使用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街道办事处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一般而言,我国各城镇的街道办事处财务人员比较少,由于岗位设置问题,很多街道办事处的财会工作岗位招聘不到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过硬的思想道德素养的人才。很多在街道办事处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基本都会随意进行搭配,他们很多人的专业并不对口,会计专业化水平较差导致会计工作缺乏专业的规范性。由于街道办事处各方面条件不尽如人意,很多财务人员工作调动频繁,财务岗位的设置缺乏完整性。

(2)街道办事处的财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随着我国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进一步实施,原来在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遗留问题逐一暴露了出来,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街道办事处的各项工作的发展要求。预算、决算、资金管理等方面制度的匮乏使得街道办事处的财务工作暴露出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凭证记录不合法、会计数据缺乏准确性、会计资料不完整、账簿记录不准确、小金库、账外账、会计秩序混乱。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制度也存在着缺陷,有的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或者迫于上级领导部门的压力,认为对财务信息造价、调整财务报表的数。例如,有的街道办事处不按相关规定处理经济事项,经常将预算内资金和往来资金混在一起使用,或者为了套取更多的预算拨款而虚列支出,不及时清理往来款项。

(3)执法不严问题严重。有的街道办事处的跨级人员一般都是遵照办事处一把手的要求来办事将国家的相关财会法规、财经制度等抛于脑后。街道办事处的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于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无法单独实现会计的监督职能。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更是难以落实。例如,由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等制度的不完善,有的街道办事处在经费支出、办公开支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科学的监控,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性、计划性、科学性,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现象的发生。

(4)缺乏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对于街道办事处的资产管理而言,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更是缺乏完善性。由于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有的还尚未分清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内涵与所包含的范畴,例如,很多应计入固定资产的项目未按照规定计入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不进行定期的盘点与清查。例如,有的街道办事处为自己辖区内的社区置办的电扇、空调、打印机、计算机、监控设备等既没有计入办事处的账目中,也没有计入社区的账务中。最终出现账实不符的问题,给国家财产带来了损失。

四、加强财务管理,提升街道办事处管理水平

(1)加强办事处的财务基础工作的完善。要坚决贯彻跨级、出纳岗位不兼容的基本原则,出纳人员、会计人员要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财政制度与法规的要求。对于一些账务处理要及时完成,不能随意变更一些具有普遍性、常规性的支出,严格按照报销制度规定审批报销凭证,对于记载不明确、不完整的会计凭证坚决不予报销。

(2)加强街道办事处的预算管理。随着新《预算法》的通过、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实施,这就要求我国各街道办事处时刻关注政策的变化,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并宣传新《预算法》、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并将新法规中修订的亮点与改变的内容及时在高校内部进行宣讲,并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参加。例如,通过讲座、聘请专家等形式在高校内部对新法规的内容进行培训,这也是进行宣传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要求街道办事处的财务人员熟知新法规的内容,这样才能使这些财务人员在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进行账务处理时在头脑中形成法律规范预算的意识。

(3)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街道办事处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是资产管理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对街道办事处的资产进行动态化的管理,从资产的计划购置、购置、入库、使用、报废、清查、处置等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层层把关、不留死角。另外,还必须加强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加强对资产的清查与盘点,切忌避免出现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相互推诿责任问题的发生,切忌将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变成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说在口中的一纸空文。同时,还必须将资产管理与绩效考核奖惩进行挂钩,以激励的形式是全体员工都积极参与到资产管理工作中来。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意义;问题;措施

一、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的意义

首先,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它关乎党群关系,关乎政府形象。街道办事处是本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它是基本城市化的行政区划,专门管理街道工作,是当地的经济社会管理机构等,街道办事处下辖若干社区居民委员会或者是行政村,和当地居民关系较为紧密。因此,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它是居民判断党和政府是否廉政、勤政的重要参照,对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关注度需要提升到战略高度,特别是街道办事处的财务工作。

其次,街道办事处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街道办事处自身的发展。目前,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还有很多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中,街道办事处更是要抓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将其作为街道办事处规范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提升点。这样有利于提升街道办存在的现实意义,使街道办可以做好自身服务角色的转变,提升其服务职能和公共职能,使其得到群众的认可。

再次,街道办事处加强财务管理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基层组织,它的财务管理能够让政府知晓基层经济发展,知晓基层的经济数据,有利于提升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在金融危机影响到财政收支的现状下,在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历史号召下,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能够让街道办事处的行为更加科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节约资金支出等,最终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

第一,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一般街道办事处的财务会计人员较少,很多街道办事处难以招聘到合适的财务会计人员,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很多是随意搭配的,他们的专业水平较差,不能够按照专业的规范进行会计处理,因此造成账务处理很不标准。另外,街道办事处的财会人员调动较为频繁,财务类岗位也没有办法互相协调和监督,工作的交接较差。

第二,财务基础薄弱。目前,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制度仍然比较落后,没有完善的相关制度设计和执行,这造成了财务管理的无序。很多街道办事处没有相应的预算、决算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这就导致了街道办事处的经费支出、办公开支等没有有效的监控,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也没有计划,审批混乱,资金安全性差,运营效率差。

第三,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不完善。首先,在核算上由于技术素质不够,很多会计人员并没有分清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造成很多不符合固定资产的项目入账,而有些应入账项目却没有入账。其次,在管理上简单粗放,容易产生账实不符的现象。例如,有些固定资产并没有定期盘点,没有及时对调入、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记账;有时候街道办事处无偿使用所属社区购置并入账的办公设备等并没有开具调拨单等。

第四,财务核算不真实。很多街道办事处按照其内设部门分别设账,向财政部门提供也不是合并报表,而是行政经费账的报表,这就会导致报表难以全面反映街道办的总体财务,影响了政府部门分配社会资源,也不利于廉政建设。街道办容易出现财务核算不实,决算不准的现象,如街道办将收取的道路改造配合劳务费计入暂存款科目,就导致收支不准确等现象。

第五,重大事项履行不规范。首先,很多街道办在工程管理上不严格,如有些街道办在办公楼装修中并未将该工程单独核算,完工也没有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表等,这就缺乏对工程质量、竣工及结算的管理。其次,有些街道办事处的大额支出没有相应的合同,有时有些街道办在做宣传、广告等支出并没有和设计公司及其他供货单位签订合同,结算也没有签字验收等;另外,有些街道办事处并没有通过政府采购系统进行采购,而是自行购买一些设备。

三、街道办事处现存财务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街道办事处定位不明确、职权不匹配。在我国目前“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下,街道办事处作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除了有大量的行政管理事务外,还有事业、经济、城管等职能,职能迅速膨胀,大量的行政、执法、街道经济发展等任务压力导致街道办的工作重心容易发生偏离,经济职能压力大,容易导致政企不分,这就会让街道办难以集中精力搞好自身的财务工作。

第二,领导不重视,法制意识不强。街道办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领导并没有理解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仅仅将财务管理的规范性

[1] [2] [3] 

认定为财务人员不贪污、数据准确即可。为了各种目的街道办领导也会大力进行投资等,财经纪律性不足,在财经法律意识的认识上较为薄弱。而有些街道办的领导在接待费等的开支也没有限制,对公款的使用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甚至用公款搞个人娱乐,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没有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权力滥用现象严重。

第三,财务管理体制并不健全。目前很多当地政府仍然没有对街道办进行有效的管理,很多市区级政府并没有对街道办、乡镇等进行有效系统的财务监督,没有设立专职的机构,也没有配置专职的人员进行该项工作,主要还是靠财政部门的会计科人员兼任,这就容易导致当地政府无法直接了解到街道办的财务水平和资产分布情况,也没有正确地将这些单位的财务预算纳入正常统一的预算内,街道办财务人员碰上相应的问题也难以向上级专业人员进行咨询等,容易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单位的经济信息等。

四、街道办事处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进一步规范街道办事处职能,集中精力做好社区服务和公共服务

街道办事处的职能过于膨胀导致其精力分散,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政府要规范街道办事处的职能,转变自身的职能,作为基层政府组织的街道办事处,它需要剥离职能中的“非政府”因素,将其职能范围收缩至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将原本属于社会和市场的职能交由市场和社会来承担,以利于其他组织作用的发挥,并充分发挥企业、市场对街道经济的带动效应。这样街道办事处才能够有精力和时间集中于提升自身社区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才能逐步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

这种职能的收缩可以参考上海市的社区建设改革方案,它的方案主要是对社区职能的重新划分。对于综合协调管理的职能要区分工作内容,只有对社区街道内的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内容才是以街道办事处负责牵头进行;对于监督专业管理的职能,如公安、工商、税务等,由专业部门承担,街道办事处则只是起到监督、督促和配合的作用;对于组织公共服务职能的改革,街道办事处也只是承担和当地群众关系密切的服务事项;对社区自治指导工作,街道办事处主要是指导、帮助、服务当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和自治制度的建立等。这样的改革能够为街道办事处的职能进行剥离,利于街道办事处自身职能的体现。

(二)领导重视,加强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完善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

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将其财务管理、街务公开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大事情抓好抓牢,将该工作纳入街道办事处人员考核和责任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街道办事处领导的年终政绩考核内容。审计部门也要加强对街道办事处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并抓紧这项工作,可以进行任期事中的审计,加强对这些领导干部的经济监督和审计。

同时,当地市区政府还需要建立专职的部门,配置专职的人员加强对街道办和乡镇政府等的财务管理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对街道办事处等宣传最新的财经法规和政策,并提供相应的咨询和辅导等,市区政府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加强对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服务。街道办事处需要定期向是区政府提供月度、季度、年度的报表,由区政府进行审核以查错防弊,并发现其主要的问题予以有针对性地教育和提升。

(三)建立财务核算中心,完善人员配置,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

街道办事处要建立财务核算中心,以集中反映街道办和其所属部门的财务收支,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整个街道办的财务状况,可以在街道办及其所属部门内成为财务核算中心,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将所属单位的资金和财务活动纳入街道办的财务中心管理,进行统一的资金核算和会计核算。对人员的招聘要加强对人员专业素质的考核和评估,进行公开的招聘,在招聘中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门槛限制,减少关系户的影响;在招聘后要加强岗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等制度,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动态考核和提升,通过形式多样的考核和培训等加强财务人员的自我提升和相互提升。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 集体 三资 监督

[中图分类号] F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08-01

近年来,在武夷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的高度重视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往届村委会在集体资产处置、集体资源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等过程中,未经村民代表大会和资产处置的相关程序,造成集体资产、资源流失,并损害了村民的利益,导致一些村民上访时有发生,农村不稳定因素仍有存在。因此,现阶段如何管理好农村集体“三资”,有效化解农村矛盾,是摆在我街道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存在的问题

1.村务公开走过场。一些村村务公开走过场,个别村只单纯强调财务公开,而不注重资产资源处置上的公开,对集体发包事项、农村建设项目、强农惠农政策等方面的公开还不全面。

2.民主决策难实行。由于往届有些村仍存在“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审批一支笔”现象。出现了部分村在集体山林、土地、果园、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不按照相关程序,搞暗箱操作,不公开,不进行公开招投标,严重违反有关规定签定并履行合同,导致村民上访不断。

3.合同签订不规范。大部分的村在不动产租赁、产权转让、工程建设、土地承包流转等项目的合同签订不规范。造成村集体及村民利益遭受损失,更谈不上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

4.“三资”台账不完善。农村集体“三资”涉及面广、项目繁多,复杂而多样。部分村对属于集体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家底不清、管理混乱,管理台账没有健全完善。导致了农村集体“三资”存在的产权不清晰、长期闲置浪费、流失严重、被挪用占用等诸多问题。

5.小组监管成盲点。从土地和林业等资源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营权大部分在各小组和村民手中,各一个行政村中各组资源分布不同。缺乏监督,由组长一个人说了算,往往出现侵吞、霸占组集体资源,造成组集体资源的流失,村民上访不断。

二、“三资‘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够重视。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和村账和集体资金实行双托管后,有的村干部认为现在财务制度全、群众监督紧,村干部无机可乘;二是认为村民自治,不宜多管。三是情况复杂,不好管理。

2.监管管理有待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管理部门是武夷街道“三资”监管中心,目前该中心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而且抽调工作人员常年围绕街道中心工作奔忙,顾不上“三资”业务管理,往往是“顾此失彼”,因此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上有些管理未到位。

3.小组三资管理混乱。有些有较丰富资源的村民小组,根本不理“街道干部”、“村两委”,或者绕开“村两委”自行处置集体资源,各自顾各自,各唱各的调,一盘散沙,也是造成集体资源的流失的一个因素。

三、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1.摸清“家底”,健全台账。为进一步加强对武夷街道各村“三资”监管的管理,按照省地市的要求从2013年6月1日开始,组织招开清产核资工作会议,制定清产核资具体工作方案,全面开展清产核资的各项工作;各村组织专门人员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的清查工作,且街道派工作组专门协助。各村成立由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村报账员、文书、村民理财小组和群众推荐的村民代表等参加的清理小组,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清理。在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完成清产核资、登记造册工作。按照登记、核实、公示、有异议的进行复审、确认、上报的程序,并做好移交的准备工作。清理清查要以村会计账簿为依据,坚持账内账外相结合、实物盘点同核实账务相结合。

2.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建立健全收支管理、现金管理、承包合同管理、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等项制度,资产、资源经营与处置招投标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为维护街道、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利益,推进“三资”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3.严格程序,民主决策。对街道各村的集体资产处置、集体资源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坚持用“流程化、精细化”,从强化程序监督入手,凡办理村级重大事项,必须依次履行有关程序。

4.强化管理,消除盲点。要加强组级“三资”管理,实行组账村;建立健全组级“三资”管理制度。建立组“三资“管理制度,用制度保障了组级集体“三资”处置的公开、公平、公正。

5.按时审计,动态管理。“三资”监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要求记账、审核会计强化财务审核和按时公开财务,同时依法履行财务审计监督职责,确保村级事务实行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管理。

6.监督检查,推动落实。“三资”监管工作业务量大,政策性强。在实施过程中,街道“三资”监管中心要注重加强指导,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村干部也提出严肃的财经纪律要求避免借机分发、转移资产。

7.网上运行,搭建平台。2013年3月底,根据有关文件要求,我街道会计服务中心将12个行政村的会计业务进行初始化并及时转接录入“世纪之村”软件监管平台上,同时于9月中旬逐步将各村“三资”清理、核实,并将公示无异议的资产、资源和所有签定有经济往来的经济合同准确的录入到“世纪之村”软件监管平台上,从而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进行网上运行、网上公开、网上监督平台。

参考文献

[1]陈金勇. 关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对策建议[J]. 福建农业科技,2010,02:89-90.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本文通过对**县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与实施的回顾与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形势变化的实际,试图寻求作为中国最基层两级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途径选择。

一、对我县前六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回顾

自1985年我县建立乡镇财政以来,到目前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共六轮县对镇财政体制的实施和调整。从“以收定支,超收分成,支出包干”、“核定基数,递增包干,超收分成,收支挂钩”、乡镇“撤扩并”时对原基数进行的归并、完善,到在确保财政收入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与县对镇财政补助、与镇财政既得利益相挂钩的“一保两联”政策、到“划分税种,递增上交,收支挂钩,超收全留,歉收全赔”,再到现行在中央、省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背景下分类制定的“划分税种、确定基数、收支挂钩、确保既得、超收全留”和“划分税种、比例分成、支出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

通过前六轮县对镇(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解决了“分灶吃饭”的问题,基本明晰了各级的权责,改善了各镇的财政状况,有效地调动了全县上下发展经济、培育财源的积极性,对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是规范县与镇(街)的财力分配关系。通过县对镇(街)财权事权的合理界定,确立了镇(街)的地位和职能,促进了镇级政府新理财观的形成,使镇(街)政府真正成为有职有责有权有财的政府,对调动各镇(街)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发展镇级经济特别是山区镇优惠体制的实施对全县经济持续均衡的发展、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财政收入总量增长迅速且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由于镇级收入占全县收入70%左右,通过财政体制的杠杆调节,镇级收入快速增长,使我县的财政总收入也同步增长,“九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1%,其中镇(街)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8%,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41.3%提高到2001年的53.6%。三是镇街财力明显壮大。通过体制激励和平衡,镇(街)可用财力占全县的比重收1997年的24.7%提高到2003年的33.5%,绝对额已突破4亿元,年均增长23.46%。镇街可用财力逐步壮大,为镇街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省对县财政体制的调整及我县“保优争强、统筹发展”工作目标的确定,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面临新的课题,再加上现行体制将于2004年底到期,如何适应改革形势,把握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已成为我县财政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

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有其深远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影响。

(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影响。

1、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目前国家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进行了改革,超过省核定的退税基数外的出口退税,我县财政将负担25%。由于近年来我县外贸出口发展势头较快,从2000-2003年,出口贸易增幅分别为172%、68%、72%、76%,呈连续高位增长态势,预计2004年县财政要承担财力4.0亿元。预计以后年度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均在30%以上,由此出口退税绝对额过大,且财政收入获得的财力增长远远抵不过出口贸易增长带来的退税数额的增长,造成原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巨变,从而直接影响到县镇利益分配格局,对县镇财政体制的设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省对县财政体制的调整。2003年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通知》(浙政发[2003]38号),进一步明确了县级政府事权和财权,这是继中央所得税分享改革后的又一次财力调整,根据该财政体制,原属我县的钱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所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全部上划省级。因此2003年影响我县地方财政收入4300万,这对现行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调整要求。

3、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初出台时直接影响我县可用财力5000万元,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2004年再出台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又直接影响我县可用财力1100万元,这为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确保镇(街道)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此需要支付的改革成本也显而易见,这又对县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

(二)适应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需要

1、推进城市化,加快一流县城建设的需要。1999年县行政中心迁址柯桥,随着“两个一流”目标的确定,和“一主三副二群”县域城市体系的基本确立,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改善,要求县财政集中财力加大对县域中心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投入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据统计:2000—2004年1—7月,我县对县域中心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投入累计已达216亿,其中财政安排30.2亿元。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要求县财政加强调控,提供更多财力支撑的需求也日益高涨。

2、贯彻“保优争强、统筹发展”工作目标的需要。财政管理体制的设立和完善应紧紧围绕县委、县府提出的总目标,运用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调动镇街发展经济、培育税源的积极性;按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三有一化”、“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等改革,重点保证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新型合作医疗、城乡困难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大社保体系的构筑,保证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3、贯彻“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上级对教育、卫生管理体制实行“以县为主”的改革要求,在教育上,我县已确立“全县统筹、以县为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在农村公共卫生上,“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也在逐步深入贯彻。因此,合理界定县镇两级政府之间事权财权,充分调动县镇两级政府共同办社会事业的积极性,需要对现有县镇财力分配格局作适当调整,以确保上级相关改革政策顺利贯彻到位。

(三)促进镇街经济持续、协调、有序发展的需要

1、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由于历史的、地域的诸多因素影响,平原镇与山区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客观存在,镇与镇之间财政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一些欠发达的山区镇组织收入难度很大,由此带来可支配财力较少,四个山区镇地域面积占全县44.50%,辖区人口占全县的20.90%,但组织收入只占全县镇(街)的3.84%。虽然在前轮体制中作了适当倾斜和平衡,但积累性问题的解决还需有一个稳定的政策,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治本之策是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财政工作上,要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和财政收入完成情况,重新确定财力分配和转移支付格局,进一步完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同时寻求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经济发达镇(街)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并有更多的财力贡献。

2、收入级次划分尚不准确合理。一是县行政中心迁址给县城中心带来无限商机,推动了三产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税收收入也有了新的增长点。二是但由此部分镇(街)因利益驱动,各自出台一些奖励政策,从县内其他地区“引进注册”房产企业,既妨碍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也造成县镇两级政府可用财力的流失,影响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和预算的严肃性;三是技术原因,未能将国税部门征收的新办企业所得税纳入镇参与体制分成收入,使该部分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在对镇的财力分配上得不到体现。

3、现行街道财政体制中事权与财权设置尚不对称。2001年县府调整城区行政区划后,将原城区的三个镇调整为四个街道,在财政结算上作为过渡仍参照镇财政体制,这对于街道职能的顺利实现、城区维护管理和城市社区化建设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但事过3年,现行街道财政体制中的问题也凸现出来,街道与镇之间行使政府职能有所不同,一定程度存在街道事权与财权设定不对等;即使街道之间,在综合经济实力、财政收入、财力分配等方面也存在差距,事权也不尽一致,如果县里不作调控将不利于街道间平衡、协调发展。这种事权分配上差距导致的不合理,需要通过调整财政管理体制予以解决。

三、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和方向

财政体制调整涉及县、镇(街道)的财力分配、事权的划分和既得利益的调整,由于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制定调整方案中存在着许多改革难点,主要有:

(一)事权和财权如何进一步合理划分

事权和财权关系问题上,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前提,以事权为基础划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及管理权限,是建立完善、规范、责权明晰的分级财政体制的核心与基础。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在前几轮的财政体制方案中并未真正解决好这个一直困扰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由于县镇两镇政府的事权不清,职能范围边界不明,这使划分各级政府的财力缺乏科学依据。一是街道的事权与财权如何界定。从街道办事处承担的政府职责来看,其主要职责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加强街道居民工作,搞好社区管理与服务,密切政府与居民的联系,保持基层的稳定,财政应保障其支出的需要。但街道办事处不是一级政府,只是政府的派出机关,是否必须通过设立街道一级财政的方式来解决?二是目前我县已确立了“全县统筹、以县为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但在义务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方面仅仅规定了由县、镇(街道)共同负责办学和管理,对事权和职责未作具体的划分。三是2003年国家出台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后,面对日益增加的地方财政负担,县、镇两级如何合理分担等。上述未确定因素都给县、镇如何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调控与激励如何进一步科学设置

激励与调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激励政策需要较大的财力分配来调动镇街发展经济、培育财源,节约支出的积极性,满足镇街对财力分配上较高的期望值;而实现全县“保优争强、统筹发展”的工作主题,又必须增强县级财政的调控能力,集中财力保障公共财政向全社会覆盖的支出需要。激励政策的实施能通过发挥镇街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做大做强综合财力,使增强县级调控能力得到财力保证,同时县增强调控能力后,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使全县得到持续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激励政策和调控政策中找到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成为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制定中的重点和难点课题。

(三)引导和监管如何进一步有效把握

镇财政作为镇一级政府的财政,应向同级人大负责。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镇财镇理”的原则,县级财政部门对其主要起到业务指导作用。虽然我县已全面推行同级人大对预算早编、细编、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监督,以强化预算管理,但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镇人大对财政支出监督管理尚未完全到位。加强财政监管,对财政资金的绩效追踪、监管评估机制的建立等一直是尚待破解的难题。如何通过业务指导、制度引导、加强监管、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考核,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并把,财政预算更好地纳入法制化轨道,已成为县、镇财政急需共同解决的难点问题和重点工作。

三、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县对镇财政体制已取得的成效、改革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困难,在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确定过程中,我们应着眼于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紧紧围绕县委县府提出的“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工作目标,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有所积累、四要增强调控能力”的要求,合理界定县、镇两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在此基础上增强县级财政调控能力,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坚持发展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充分保障镇级财政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的原则,以充分调动县、镇两级政府发展经济,培植税源,壮大财力的积极性,并最终建立健全分税制基础上的公共财政体制。

(一)围绕“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主题,增强县级调控能力,适度把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随着中央、省对县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公共财政覆盖面的扩大、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和财政支出保障重点向社会保障转移等因素,都需要县级财政拥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增强县级财政调控能力,主要是提高县级机动财力的可支配和支出效率,其主要形式是在保证镇级财政平稳运行的前提下,通过调节增量财力分配来增强县财政调控能力。根据目前县镇两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分配,建议镇级财力占全县比重以25%-30%为宜。增加的县级财力应全部用于对政府必须保障公共财政支出如教育支出、税费改革等所需支出,在财力分配中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重点保证。同时为统筹城乡平衡协调发展,对镇街超收分成实行统筹金制度,专项用于城乡统筹发展及镇街“以丰补歉”等支出。

(二)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基础上的县、镇财力分配。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一个完整的原则。只有效率优先,经济得到发展,效益得到提高,社会财富得到增强,可供分配的地方财力大大增加,才能有条件兼顾公平,并从先富达到共富。只有兼顾公平,协调地区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才能为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一原则也与我县确定的“保强争优、统筹发展”工作主题相一致,在实践中必须将镇街可用财力的分配与其创造的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相挂钩,合理划分收入级次。根据“保强争优”的原则,对镇街上解的财政收入实行上解返还等的收入贡献激励政策。同时根据“统筹发展”原则,核定镇街财政支出基数,并按镇街综合经济实力、财政收入贡献、财政保障规模等指标,按一定的权数综合后,分配给镇街基本发展资金,以促进各镇街统筹协调发展。

(三)加强政策衔接,合理调整镇街事权和财权。

事权和财权相结合,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前提,以事权为基础划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以及管理权限,这是建立完善、规范、责权明晰的分级财政机制的核心与基础。在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也必须对镇街事权和财权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界定。具体包括街道财政体制的设定、教育及公共卫生及出口退税负担等方面。

对街道实施过渡性财政管理体制。从我县实际来看,街道正处于转轨期,各街道经济发展情况、所处地理位置都不同,其承担的政府职责也不同,因此,在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的设定中,必须充分考虑街道实际,实行过渡性财政体制,在保障街道的基本财政支出的前提下,提取其机动财力的一部分,作为统筹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有关公益性、基础性基本建设项目,使街道之间得到协调发展,并为进一步推进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准备。通过采取这种较为规范而又灵活的管理办法。

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事权和财权进行调整。对镇街范围内义务教育事业、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作为镇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予以明确,在县镇财力分配中,为确保镇街义务教育、农村疾病预防和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健康教育等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经费的财政投入,可由县镇两级共同承担,并以支出基数和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确保。

根据出口退税负担情况,建立外贸转型县镇联动机制,对超基数的出口退税,县镇两级按一定的比例共同承担。

(四)优化支出结构,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规范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益,重点支持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同时县镇两级着眼于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在确保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的前提下,区别轻重缓急,合理确定财政支出顺序。镇级财政支出的重点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费的支出,以及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生态保护等建设资金。同时县对镇要继续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政策。按照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支出水平不低于税改前的原则,加强对镇街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基层政权稳定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以进一步推动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