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视力监测制度

视力监测制度

视力监测制度

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1篇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100多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由于制度和管理不完善,其应急能力存在很大缺陷,甚至部分水站未制定应急预案,即使制定应急预案,由于缺乏必要措施,在发生事故时也很难发挥应急预案与应急制度的作用。2013年黑龙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普遍遭受了损失,如果制定了应急预案和进行应急演练,其损失程度会降至最低。同时,由于水质自动站建在边远地区,距离市区较远,当水质自动站出现事故时,监测人员无法及时达到现场进行处理,此时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应急制度的实施则显得尤为重要。

2水质自动监测站应急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套健全、完善的应急制度建设,能够使水质自动监测站的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管理状态,能保证水质自动监测站管理的有序、连续和稳定,否则容易造成对监测站管理的忽视。水质自动监测站应急制度的建设,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2.1建立一套能引起领导足够重视的水质自动监测应急管理机制

在当前我国的体制中,领导重视是管理工作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个环节,领导的重视使管理工作在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水质自动监测应急管理机制应建立由国家或省部级环境保护部门牵头,地级市环境保护部门分管,县级市环境监测站实行全面管理的机制。国家或省部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监管,对下一级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另外,水质自动监测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作为后盾,将应急制度建设工作交给地级市环境保护部门,能够确保监测站应急工作拥有充裕的经济条件和较雄厚的技术实力。如果将应急管理权力交给县级环境保护部门,则难以确保资金和技术,从而也难以发挥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应急作用。

2.2建立管理人员介入水质自动监测站工作机制

与空气自动监测站建成投入使用情况相似,水质自动监测站也是在建成后才由相关单位指派管理人员驻站接管。由于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加上接管时间较短,对需要学习的监测相关知识掌握有限,管理人员较难在第一时间迅速对监测站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致使监测站应急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根据产品故障率曲线,监测站仪器设备在早期投入使用时的故障率要大于产品正常使用期和产品维修后发生的故障率,因此管理人员应及早介入水质自动监测站,确保监测站的应急功能得到及时发挥。

2.3编制水质自动监测站应急管理规范

最新出版的2002年《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并没有对水质自动监测站应急管理规范相关方面作出规定,水质自动监测站应急工作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国家相关环境主管部门应结合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具体情况,尽快编制相关水质自动监测站应急管理规范,以促进水质自动监测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

3水质自动监测站应急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

受到气象状况、灯光照明、场所不同、监测人员业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并且水质自动应急监测呈现出流动性、不确定性、阶段性、偶发性、紧迫性和公共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应急监测不是表面功夫,应急制度更不是黑字文件。应急监测,实际上是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实际化演示过程,针对应急条件特殊和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仍需要回归到制度建设上来。纵观目前应急工作开展情况,水质自动监测站应急制度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应急制度的文件架构

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应急制度文件架构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应急监测系统基本情况介绍;

(2)监测工作安排;

(3)应急监测清单;

(4)应急设备操作规程;

(5)应急监测结果记录表;

(6)应急监测培训及应急演练。只有将上述要素逐一逐步落实到位,方能确保水质自动监测站应急功能的有效发挥。

3.2应急监测系统基本情况介绍

应急监测系统基本情况介绍是水质监测站进行水质监测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应急监测系统建设的目标、各类设施基本简介和应急监测设备或能力的介绍等内容,以便于监测人员快速了解和认识应急监测系统。

3.3监测工作安排

监测工作安排包括应急值班表排列、应急值班车辆管理及行车路线指引。

3.3.1排列出应急值班表对应急工作人员的值班进行分组安排,其目的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值班制度的规定和实施有利于保证随时随地都有人在岗值班,做好应急预备的日常工作,时刻处于应急预备状态,确保应急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及时地赶到事故现场。第二,轮班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确保应急人员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能够为应急事故处理提供源源不断的长时间的持续能力,从而确保并提高应急人员持续作战的能力。第三,对于同时出现的应急事故能够做到互不干扰的正常处理和应对,分组后的工作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安排和划分好每个人员应负责的工作和任务,从而有利于人员各司其职,在处理应急事故的时候能够做到有序配合。

3.3.2车辆管理及行车路线指引应急监测车辆可以提供便携的移动实验平台,建立临时性小范围的电力、照明、用水、操作安全防护的条件。在平时应对司机进行专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个功能区块的操作规程,确保满足随时外出应急监测的工作需要。

3.4建立应急监测清单

负责水质自动监测的监测站和其他单位应建立应急监测清单。应急监测清单包括车载应急设备清单与应急监测项目一览表。车载应急设备清单包括应急仪器设备和物资存放地点、存放条件,仪器使用条件等情况,指引性清单能提高存、取物资的准确性,避免装车时出现遗漏现象,发生应急响应时便于携带外出;应急监测项目一览表应列示应急设备对应检测项目,能帮助应急人员快速选择使用。

3.5修订应急设备操作规程

进口应急设备的说明书多为英文版本,中文版本也是较为繁琐、累赘且与实际操作不符。因此需制订简化的操作规程,简化的操作规程便于人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出错风险。另外还规定了应急仪器的保管人及维护要求,能保证设备得到妥善的日常维护。

3.6确保应急监测结果记录表的真实准确

应急监测结果记录表的记录应当确保与监测结果相一致,收集有关监测的各种重要因素,从而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这样有助于事后分析以及总结经验。

3.7进行应急监测培训及应急演练

在平时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应急监测培训和设备操作培训,工作人员要定期学习应急文件,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考核,从而提高其应急处理事故的能力和水平;此外还应当重视应急演练,模拟应急事故现场能够提高人员的现场作战能力,对于演练中的经验要注意分享,从而能够帮助应急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实际作战能力。

4结语

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B84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环境监测的定义

环境监测,就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目标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大气等相关因素中污染物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污染程度的整个过程。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

(1 根据环境质量状况的标准及时反馈目前环境质量状况,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2 根据污染状况和污染类型,由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切断污染源,解决污染问题。

(3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总结环境污染的相关规律,对于预防污染问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4 通过对环境的监测,制订环境保护措施,合理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节约自然资源。

二、目前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瓶颈

由于生存环境和全球气候的不断化,各国都开始注意和加强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已经有所进展,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近年,环境保护更是加大了放射源管理、饮用水源保护、重金属污染、有机废气治理、总量削减及控制等工作力度,环境监测日常工作任务更重,同时对环境监测的覆盖面、反应速度及现场应急监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 设备落后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件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长期的环境取样和调查工作,同时还要进行环境质量状况的分析工作。在分析工作过程中,仪器设备的配备是关键。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目前所用的监测设备普遍存在落后、老化及不足的现象,使得环境监测数据出现精确性的问题甚至无法开展相关工作。

(2 人才匮乏

环境监测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因此,环境监测部门需要不断补充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来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而我国目前环境监测部门中人员普遍呈老化趋势,缺乏内部竞争力,使得尖端人才极度缺乏。

(3 经费不足

监测经费的不足也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事业经费的多少直接反应国家对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环境监测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空气、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还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跨区域的监测工作也时有发生,然而资金短缺问题让很多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经费的不足,也大大影响了我国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多数地市缺乏应急监测所需的配套设备及监测车,使自动监测能力和流动监测能力大大降低。

三、 环境监测的问题探究

(1 环境监测应有高度的思想认识

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忽略环境的保护工作,是我国初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相当,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危及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压力。然而,人们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力度及技术监督的工作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监测主管部门尚未对环境监测数据予以太多的重视,使得环境监测数据无法发挥自身作用,监测工作也日渐边缘化。所以,环境监测要在未来时期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相关部门及人员就必须从思想高度重视起来,通过工作实践来不断提升。

(2 环境监测要有充分的经费补给

由于地方政府对监测经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直接导致对监测经费投入不足,致使环境监测系统的能力建设与时展不相适应,更别说与国际接轨,部分地区的监测系统由于的经费问题一直无法得到基本满足,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的监测任务的开展。事业经费的保障是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监测能力不断提高的基本条壤、无论是监测频率、监测范围还是监测技术及监测速度都受到经费投入的制约和限制。

(3 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进度和发展速度。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隶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上层环境监测部门对下层监测部门更多的是业务指导关系,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和监督能力,无法从“条”的层面直接统筹、监督监测工作的开展,地方监测部门容易受行政命令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环境监测的若干思考

(1 改革管理体制,加强监督能力

现行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缺乏对环境监测站的约束力和监督力度,因此,必须实行新的管理体制,促使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对于整个环境保护系统,应该实行垂直管制制度,由地方政府的监管改为由上级环境监测部门直接对下级环境监测部门负责和统一管理,有利于技术的考评及执行力的监督,有利于环境监测部门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加强人员能力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

环境监测工作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必须严格抓好人才引进和人员能力培养工作。对于从业人员,应该加强业务水平及技术技能的培训工作,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定期开展培训课程,提高全员的工作能力及整体素质。同时,要采取相应的职能考核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确保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能力,督促从业人员对先进技术和技能的学习。

此外,还应该加强环境监测部门间的业务交流工作,定期召开业务交流会议,对业务技能优秀和工作积极的环境监测站予以表扬和鼓励,并对先进高效的业务技能进行推广,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良性发展。

(3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经费问题,这一制约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必须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环境监测工作中经费,需要国家及地方财政部门予以支持,可将环境监测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仪器设备经费等费用纳入财政部门年度经费预算,改善经费匮乏的现状。

总之,环境保护监测是一项长效而艰巨的任务,其工作内容涉及到社会生存的各个方面。可以讲,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做好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更成为相关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急需面对的重要事项。也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周遭的环境变得更美,更舒心。

参考文献: [1]王金辉.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现状与思考[J].工程与建设,2010,(04).

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广播电视监测车;测向;ITU指标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7-0227-02

1 概述

为了增强对广播电视的监测能力,增加监测手段,以适应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广播电视监测工作向外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加强监测工作的实效性、机动性、快速性。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监测车的技术水平、功能性,突出对广播电视覆盖监测的特点,满足各级政府部门对广播电视的管理的需求。

2 方案设计原则和主要功能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监测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监测车系统的设计应满足现阶段所有监测工作的需要,兼顾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还要遵守国家有关特种车辆的相关法规。

设计基本原则:

1)技术先进

技术先进是指监测车在设计思路、设备选型、软件功能等方面,均按目前世界无线电领域较为先进理念方法和先进的设备,通过自主研发达到较高技术水平。

2)安全可靠

安全可靠是指监测车在外出流动监测时,保证车内工作人员及相关设备的安全性。既监测车经过改造后能够保证在各种情况下,首先对监测车内工作人员安全进行保证,其次保证监测车内的加装的各种设备安全运行。

3)功能完备

功能完备是指监测车的各种仪器设备能够保证各项监测任务的实施,各种监测设备测量的数据指标准确无误。同时满足今后一定时间内,监测事业发展的需要。

4)易于扩展

易于扩展是指监测车根据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能够比较容易的进行设备及功能的扩展。

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广播电视节目监测;

(2)广播电视指标测量;

(3)广播电视覆盖测量;

(4)查找非法信号。

本系统主要用于对中波、短波、调频广播、电视信号频率偏差、场强、发射带宽、调制度/调幅度、信号强度等各种影响发射质量、覆盖范围和效果的基本参数进行实时测量,收听监测中央台、国家台、各级省市发射的中波、短波、调频广播,收看监测各级省市发射的开路电视发射的开路电视信号,并对发射标识进行识别鉴定,快速发现干扰或非法信号以及其它违规节目,并对各种干扰或非法信号(含无线通信信号干扰)进行测向定位,及时予以清查和排除,确保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和传输安全。同时具备对地面移动数字广播电视信号的监测能力。

3 车辆整体设计

依据上述的基本原则,广播电视监测车由3部分组成:车体改造及供电系统、信号接收系统和设备控制系统。

1)车辆改造

整车主要共分为驾驶区、工作区两部分。驾驶区主要装有PDA、GPS等设备,主要负责车辆安全行驶和移动测向时根据信号示向度、强度指示接近目标。工作区主要有设备机柜、操作平台、笔记本电脑、无线路由器、钢丝绳减震器等设备。通过在车辆底盘上架装固定钢板,在固定钢板上加载钢丝绳减震器,将设备机柜加载到减震器上。

2)供电系统

为了保障各种监测设备在外出执行任务时的用电,监测车辆的电源系统采用外电、汽车发动机供电、电池供电三种供电方式。在执行定点监测任务时,使用电缆盘引入220V交流外电通过充电器逆变成12V直流电供监测设备使用。在流动监测时,通过汽车自身的发动机将通过单向二极管提供12直流电供监测设备使用。当需要进行各项标准ITU-R(既国际电信联盟建议的信号电平、场强、频率、频偏、频差、带宽、调制度等指标)建议指标测量时,为防止交流电和发动机产生的电磁信号干扰,需要断开外电,关闭汽车发动机。由12V胶体电池对监测设备进行供电。同时计算机还通过控制芯片对整个供电系统进行监控和报警。车辆电路图如图1:

图1 车辆改装电路图

4 信号接收系统的要求

对监测车来说,信号的接收范围决定了整个监测车的业务范畴,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监测车信号接收系统应该能够接收和测量中波、短波、调频、开路电视信号,能够对米波段和分米波段的信号进行测向(含水平、垂直极化),能够解调各种广播电视信号进行监听和监看,实现在广播电视波段内所有节目的解析与测量。

图2 设备连接原理图

5 设备控制系统

设备控制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将最终完成系统的各项任务。因此要求设备控制系统应具备快捷、高效、稳定等特点。控制系统主要集中安装在一个高防护性的立式机柜中,该机柜的专门定制了减震系统,因而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机柜空间里面分别装有接收机、计算机、射频驱动器、遥控设备、逆变电源、电池组等设备。机柜顶部为操作平台,主要安放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此外系统还安装有电子罗盘、CMMB、CDMA联网模块等设备。

该设备控制系统是通过软件无线电技术、接收机控制等先进的技术,实现双极化、双信道的测向、电波信号的ITU指标测量,广播电视信号的监听、监看,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测量、绘制等一系列复杂功能。

6 软件系统

6.1 监测车软件系统运行环境

本系统可运行在Microsoft Windows系列平台上,如2000/xp等,数据库为:oracle 8.0以上数据库。支持应用软件主要为:Office 2003(含word、excel)。数据传输控制方式:网线、无线路由器、CDMA网络等。

6.2 监测系统软件功能

1)监测中波、短波、调频、电视频段的播出质量和效果;

2)监测中波、短波、调频、电视各频率、频道的场强、发射带宽、频率、频偏、调制度等;

3)绘制中波、调频、电视场强覆盖图(场强分布等值域图);

4)对广播电视信号的测向定位和截获功能;

5)干扰(三阶、五阶互调和杂散等)分析与查处;

6)数据处理和建立监测测向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多种统计分析,并自动生成相关报表;

7)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和调用,将相关的监测测向数据信息在电子地图上直接显示。

6.3 软件结构

系统的软件总体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SD方法)进行设计,将软件系统设计成相对独立、单一功能的模块结构。再根据数据的流程和功能的要求采用多层框架将软件系统分层,使得应用软件系统在总体结构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效率以及可维护性、可扩充性,易于进行测试、修改和功能扩充,提高了软件系统的设备独立性。

6.4 软件基本流程及界面

软件流程是整个软件的核心,它关系到各项功能的最终实现,因此一个实用系统应用规范完整的流程。我台的软件系统中,由于功能较多,各个模块作用不同,具体的操作和设置也各有不同。下面以最常用的基本监测、实时监测、频谱分析和单频点测向为例简要介绍其工作流程。

7 结论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监测工作在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维护空中电波秩序,查找非法无线电信号干扰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监测工作在固定监测台、监测站加移动监测车相结合,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现代化管理措施,必将为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系统发挥强大作用。

参考资料

[1]R/S公司天线资料、接收机接收机资料.

[2]国家电信联盟ITU建议书.

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展望

一、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因子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程度的过程。从广义上讲,环境监测就是用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分析方法监视和检测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政府部门进行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和这些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进行监测。由于污染源强度、地理条件、气象因素的不同,污染的范围和影响也就不同,范围有局部性的、区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影响有短期、急性的和长期、慢性的以及潜在性的。因此,要在一定范围内设置若干监测点,组成监测网络,监测污染物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并据此制定防治对策。一般采用化学法和物理法进行监测分析,早期采用比色、电导等化学方法,现已发展到用化学发光法、脉冲紫外荧光光谱法、色谱法等方法。用于水体污染自动连续监测的方法有: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电导法等。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为了解环境质量状况、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又为相关的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及执行各项环保法规、条例而提供客观的科学的数据支持;同时,环境监测还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为环境执法提供技术监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二、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一步一个台阶,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相应的管理体系,在污染减排、污染源普查、水专项等环保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撑作用,为我国环保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环境监测能力日臻完善

1.监测网络不断完善,覆盖面广阔。我国环保系统组成多为管理型,同时也组建了以环境要素为基础的跨部门、跨行政区的监测网络,据统计目前隶属于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站达2223个,全国其他行业和部门建立的环境监测机构约有2634个,从业人员达到57万人。在这些现有的监测站中,具备各环境要素监测能力的环境监测站有:980个站从事空气质量监测,1078个站从事地面水监测,1131个站从事环境噪声监测,63个站从事海洋监测,111个站从事地下水监测,16个站从事生态监测,185个站从事酸雨监测,43个站从事放射性监测。

2.自动监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随着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我国在探索研究自动监测技术手段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我国有约70个城市建立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在31个省和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了全国环保系统环境监测信息卫星通讯系统的建设;在淮河流域及部分省市开展了污染源废水和废气在线自动监测试点工作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3.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形成。我国已有各类方法标准400余项,多数污染因子均已有控制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在一些区域进行的预计污染物调查研究及部分城市开展的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在群众中产生强烈的反响,极大的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

(二)环境监测物质基础不断加强

据最新统计,环保系统现有监测仪器价值约615亿元,仅原子吸收、离子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色质联机等已有1257台。据对178个国控站的调查,共有监测仪器价值约3137亿元,占全国的51.19%,其中大中型仪器661台,占全国总数的50%左右。每年600亿的国债项目把环保产业包括监测仪器仪表技术装备纳入计划中。“十五”期间,环保投入达7000亿元,重点是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地表水和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三峡库区及上游监测能力建设项目、重点流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等。

(三)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发展迅速

全国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开展了涉及环境容量、排污许可、空气污染预测预报技术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监测队伍整体建设尚存问题;监测技术不强;监测管理的水平较低;监测技术配套性差;经费投入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自动监测系统大多依靠进口(约占67%)等。

1.监测队伍建设尚存问题。环境监测队伍素质与紧迫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发展不协调。环境监测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等缺少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导致我国多数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出现监测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缺乏复合型高级监测人才。解决这一问题要求监测人员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同时完善人才管理和培养机制,减少人员的流动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监测技术不强。监测技术对监测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大多数仍以人工现场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为主要的监测手段,各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重视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忽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监管力度不够,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薄弱,使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得不到有效的运行。此外,污染事故快速反应能力差,预测预警能力缺乏。为此不仅需要充足的经费投入,还要加强监测质量和监管力度,加强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事故后快速反应能力。

3.资源配置不合理。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而我国目前大多监测站仪器因使用年限长久,没有及时的更新,很多设备坏了后找不到配件,甚至无法维修,影响了我国监测技术的发展。走出这种困境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仪器设备,另一方面,健全资源配置手续和制度,减少浪费,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监测数据需求种类的多样性也越来越突出,这就为解决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同时,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和基础手段,环境监测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水平。环境监测工作者应该抓住机遇,提高自身素质建设,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的现代化进程,提高监测数据处理能力和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分析能力,为依法行政和监督管理提供更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万本太,蒋火华.论中国环境监测发展战略[J].中国环境监测.2005

[2]王心芳.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J].中国环境监测.2004

[3]胡学聪.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中作用的浅见[J].大庆社会科学.1998(1):47~48

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厚度控制;带钢轧制;定位

中图分类号:TG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3-0036-01

1 厚度控制的基本原理

轧机厚度控制方法有:秒流量控制(MFC)、监视控制(MON)以及前馈控制(FFC)。

厚度控制由秒流量控制、监视控制以及前馈控制功能产生厚度校正信号,由7号张力辊电机、轧机主传动电机、液压压下系统(HGC)来执行厚度校正。机架控制主要是根据秒流量原理来构建的,由于在冷轧机中宽度改变的很小可以忽略不记,所以秒流量的原理可以简化为带钢速度和厚度的关系。

根据秒流量的原理,恒定的速度变化必然带来恒定的厚度变化,然而,如果来料的厚度存在偏差则出口的厚度也必然会存在偏差。因此,1机架的厚度控制就尤其重要,其要保证1机架后的带钢厚度偏差要在规定值以内。2机架后的带钢速度和厚度就会平稳,其之后的机架就可以严格按照秒流量的原理来控制带钢厚度。同时在最后一个机架装有监视控制器控制5机架和卷曲机。

2 机架厚度控制分析

1机架厚度控制包括来料厚度偏差的补偿。其控制模式包括:监视控制、秒流量控制、前馈控制。入口来料厚度偏差通过1机架前得测厚仪侧得,机架的前馈控制通过位移计存器来跟踪这些厚度偏差,这些厚度偏差被转换成相应的液压压下变化量和7号张力辊的速度变化量。1机架出口的厚度偏差通过1机架后的测厚仪测得,监视控制采用这些厚度偏差来控制1机架的液压压下量。但是监视控制优先级低于秒流量控制,实际的出口厚度控制还要通过秒流量来控制。秒流量通过机架前后的测速仪来获得1机架前后的带钢实际速度。

2.1 监视控制

监视控制用来监视1机架出口的厚度。秒流量控制对出口厚度偏差也会有补偿。如果只有监视控制,出口的厚度偏差会直接转化为液压压下量和7号张力辊的速度。监视控制和秒流量控制有相同的控制方式,它们记录出口的厚度偏差并进行补偿,其控制回路是相互的。监视控制的输出会经过一段延时后提供给秒流量控制,因此秒流量控制不会检测到由监视控制引起的出口厚度变化。监视控制是积分控制,其输出控制指令到执行机构指导出口的厚度偏差为零。

2.2 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通过跟踪1机架前测厚仪记录的来料厚度偏差进行控制,其对减小厚度偏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测得的厚度偏差在传递给执行器时会将测厚仪与辊缝的距离造成的时间延迟,执行器的反应时间及测厚仪的测量时间考虑在内。由测厚仪和辊缝之间距离造成的偏差在程序中通过一个位移计存器来仿真。控制器会在相应微分时间后发出执行指令即:带钢进入辊缝前将执行指令发出。

2.3 秒流量控制

秒流量控制需要记录机架前后的速度。1机架前的速度由7号张力辊的编码器来记录,1机架后的速度由激光测速仪来记录。秒流量控制的公式如下:

Δh1=v0/v1*(H0+Δh0)-H1*

其中:v=带钢速度;H*/h=带钢厚度的设定值/实际值;0=入口侧;1=出口侧。

1机架秒流量控制分两种控制模式:传统秒流量和先进秒流量。

1)传统秒流量控制。传统秒流量由于厚度控制会引起7#张紧辊速度变化进而造成张力变化。其引起的张力变化通过调整1机架液压压下系统(HGC)的辊缝来补偿

2)先进秒流量控制。先进秒流量控制使秒流量的控制延伸到入口区域。轧机入口的7号张力辊用作0机架,其没有厚度变化,通过控制其与1机架间的速度关系来确定1机架的厚度减少。传统秒流量由于厚度控制会引起7#张紧辊速度变化进而造成张力变化。其引起的张力变化通过调整1机架液压压下系统(HGC)的辊缝来补偿。

先进秒流量控制使秒流量的控制延伸到入口区域。轧机入口的7号张力辊用作0机架,其没有厚度变化,通过控制其与1机架间的速度关系来确定1机架的厚度减少。7号张力辊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快速的响应能力。具有高动态特性的液压辊缝控制会快速的调整辊缝来补偿入口厚度偏差。

前馈控制和监视控制组成了AMF的基本组成,但对于其控制的电机速度和液压压下系统却与传统秒流量相反。

先进秒流量特性:1机架的液压压下由张力控制来设定。张力由7号张力辊与1机架间的速度关系来确定。1机架入口的厚度偏差根据秒流量原理来控制。1机架前测得的厚度偏差通过位置跟踪传递给1机架。当厚度偏差进入机架辊缝时调整7号张力辊的速度和1机架的液压压下来保证张力的稳定。

先进秒流量在纠正机架前厚度偏差上效果显著。传统秒流量虽然在应对厚度偏差时不如先进秒流量但是其对入口区域的机械特性要求要低,比如其需要较低的扭转刚性。

3 轧机出口的厚度控制

轧机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厚度偏差会被5机架后的测厚仪测量记录。轧机出口区域会根据秒流量的原理来调整速度来消除出口厚度偏差。轧机出口的厚度控制有几种模式。

1)模式A:模式A适合偏软偏厚的带钢。最终要求的目标厚度在5机架实现。监视控制作用于5机架和卷取机的速度。4、5机架间的张力保持恒定。因此如果厚度产生正偏差则会引起5机架速度增加和液压压下量的增加来减少厚度偏差。张力控制的负载会通过5机架适时的给液压压下增加辅助量来减少。

2)模式B:模式B适用于薄且硬的带钢。此时轧制力的变化所引起的辊刚性形变大于厚度变化。与模式A相似,监视控制作于5机架和卷取机的速度。但是在模式B中,4、5机架间的张力可以允许在一个死区内变化。因此只有当4、5机架间的张力波动超出死区范围后5机架的液压压下控制才会控制压下量变化来保持张力。

这种控制状态会被基础自动化记录并发给过程自动化,其会通过调整入口区域的厚度控制和负载分配来保证5机架的厚度偏差。

3)模式X:在模式X中,4机架来保证要达到的厚度,5机架用作平整和改善板型用。5机架的轧制力保证恒定,4、5机架间的张力同坐控制4、5机架的速度来实现。厚度控制作用于4机架,所以5机架后的厚度反馈给4机架。

4 结束语

本文对轧机厚度控制的方法及原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我厂在轧机厚度控制中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厂生产的实际情况,提高轧制质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军事历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世界历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军事历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